第一篇:追风筝的人有感
《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随风而来,随风而去,时而灵动,时而欢腾,你不知道它会落到哪儿,于是在后面追啊追啊,直到它落到地上,但那时,已经有一双粗糙的手接住了它,他是哈桑,风一样的少年却总走在风的前面,是的,他早知道风筝会落在那儿。有人说,他是追着风筝的影子,而我知道,他才不是追着那个飘忽的影子,他就是知道,一直都知道。
影片从阿米尔小时候讲起,他和他的仆人哈桑是极好的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分享,一起看电影,当然,还一起放风筝。他们从小甚至还有一个誓言,要一起当喀布尔的苏丹。但是,从小养尊处优的阿米尔却胆小懦弱,哈桑一直照顾着他,保护着他,可面对哈桑的保护和顺从,小阿米尔却陷入了迷茫,他到底是不是我的朋友?哈桑的谦卑给阿米尔带来了犹豫,让阿米尔失去了担当的勇气,甚至不敢在好朋友面临绝境时挺身而出,从而在目睹哈桑被打后深深的在心中埋下了愧疚的种子。胆小的阿米尔完全无法面对这份愧疚,设计让哈桑离开。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米尔的爸爸因政治立场被迫离开喀布尔,前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过着平凡并艰苦的生活。不过幸运的是阿米尔在那儿找到了他的妻子,可随后面对的却是父亲的离去。2000年,美国,阿米尔收到了他父亲朋友拉辛汉的来电,拜访他时得知了哈桑的消息,甚至知道了哈桑为了守护他们的房子而被俄军枪杀,童年的愧疚顿时涌起,但阿米尔依旧没法面对,他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愿意无条件的为他付出这么多,他迷茫,他害怕,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自己沉浸在小说中的原因吧。可当更惊人的真相出现在阿米尔的面前时——哈桑竟然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他内心的防线瞬间就被冲垮了,难道哈桑是知道真相的?不对,哈桑是不会骗自己的。读者哈桑最后给他的信,阿米尔
才发现,对一个人好事没有理由的,哈桑只是把他当朋友,而自己也作为阿米尔最忠心的朋友。阿米尔瞬间明白了,愧疚感更胜,但这次他决定救赎,他要追回他们的友谊尽管再也不可能追回了。。。哈桑还有一个儿子索拉博在阿富汗受苦,从新面对人生的阿米尔决定一定要把他从苦难中救回来,对外说那孩子是他的侄子,其实他自己才最明白,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最后的眷顾。经历万险,夺回索拉博的过程就不再累述,但其间讽刺的是,又是哈桑的儿子救了自己,难道是上天的安排,是他和哈桑友谊的延续?
风筝,轻巧而自由,飘渺而虚幻,它不但是他和哈桑手中的玩物,更象征着他们的友谊,曾经哈桑一直为他追风筝,现在,阿米尔也要为哈桑追风筝,虽然哈桑已经走了,但他一定要好好对待索拉博,为他,千千万万遍!
风筝在天上飞了太久太久,终于,被追到了。
第二篇:《追风筝的人》有感
《追风筝的人》有感
或许有人曾经这样活着
抑或正在这样活着
怎么说?
我还无法从书中拔出自己,如果哈桑和索拉博经历的种种曾经真实发生过,如果共存于一个国度的种族之一假以尊贵身份对其他种族真的可以如此为所欲为,我承认,我从未了解过世界。
两天以来,细目读完这本书,时刻准备漾出眼眶的我的眼泪。
是,关于战争的残酷,任何一个成绩较好的文科生从高中阶段便能背诵并且条理清晰。然而,历史教育中,灾难在若干年后压缩成具体的量化考核,后来人已然读不到当时发生着的疮怵和尸骨,一切触目惊心的表达,也不过用一个阿拉伯数字来统计,抑或仅是一笔带过。脑子自我勾勒书中文字表达的景况,战争让゛父亲゛在那里成为稀缺。
阿米尔的爸爸,阿里,哈桑。
从种族和社会地位的角度看他们并不在同一个衡量范围,然而人性的某些共通超越这后来人为冠以的东西。
正义,勇气,善良,忠诚。
尽管卑微地位的人往往在这种表达方面需要迫不得已情形的激发。
呃,哈桑,你多勇敢。
战争?或许种族清洗更加惨绝。
同一片国土,同一种语言,然而,贵者傲世,贱者自贱。甚至阿米尔的父亲,英雄人物,众人眼中善良勇敢正义了不起的人物,种族贵贱也横梗于他和亲子之间。他曲折表达的父爱在贵贱分明的那里全然保护不了亲生儿子。
做一个善良而自由的人,如果可以,在勇敢些。书中有类似于此的一句话。
貌似卑微而心地善良纯净又能在关键时刻勇敢挺身的人总令人尊敬。或许,卑微身份于这些人来讲恰是栽培简单纯净善良的土壤,然而,真实人性有无尽的可能,与善良并存着的还有自私狂妄甚至邪恶。
这种情况,哪方遭殃显而易见。
时间不早了,然而脑袋中关于哈桑的勾勒愈加清晰,兔唇,棕色头发紧贴头皮,细柳叶般的眼睛,作者笔触形容的中国式塌塌的圆鼻头,腼腆的笑容,还有年少的他对阿米尔虔诚而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桑,如果你真的存在过,愿你安息,以安拉之名(尽管我无任何信仰,但藉以文中哈桑所虔诚信仰的)而索拉博,一定会成为健康,勇敢,正义而自由的人,只因他是你的儿子,只因秉承。
第三篇: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
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一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然而,多年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出来,真相、责任、赎罪,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孩子,最后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
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从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忠诚与背叛,也体会到哈桑的善良,质朴,更感受到阿米尔内心的负疚。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我们要勇敢去追,做一个善良正直,问心无愧的人。
风筝,一个用棉纸、胶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却始终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在阿米尔儿童时代无奈的评价。美好的事物往往是个令人心痛的梦,却也往往是个不愿醒来的梦。加州美梦和喀布尔梦魇,抉择、证明、救赎,是轮回还是重新开始,我想,对于阿米尔来讲,他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虽然布满荆棘,是血和泪的交织,但他会勇敢的面对,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风拂过脸庞,挂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在唇上,我追。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他想要追逐的风筝,有的人追到了,有的人没有追到,有的人凭借自己的力量追到了自己心中的风筝,有的人凭借他人的力量追到了那个风筝。但是,请记住,在你追逐你心中的风筝的时候,不要忽视了自己身边的人,忽视那些往往躲在角落里,毫不起眼但却是最最关心你的人,给他们一点关爱,哪怕就一点。不要认为他们对你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更不要为了自己的那只风筝而让那些人作出了痛苦的牺牲,最后才哭往往比笑到最后更令人印象深刻。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有首歌唱道:“天上的风筝哪去了,一眨眼,不见了,谁把它的线剪断了,你知不知道。从前的我们哪去了,路太远,我忘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它吸引了,夕阳下,一只风筝在空中飞扬,多么美。当风筝再次高高地挂起,当阿米尔跟着风筝追去,我仿佛听到了哈桑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就像一段话是这样说的“you must be a little nearer to some port or other;for since your ship was first launched upon the sea of life you have never been still for a single moment;the sea is too deep ,you could not find an anchorage if you would;there can be no pause until you come into port.”“我们每一天都在离属于自己的港口更近一点点,因为自从你驶入人生之海,你的航船至今尚未停歇片刻,这片海洋太深了,总是你想找到一个抛锚停泊之处也难以求得。因此,在驶入港口之前,你无法稍作休息。”我们一直在路上,从没有停歇片刻;我们一直在追逐,从没有丝毫懈怠。
就用普希金的《如果生活将你欺骗》来总结一下看书的感受吧!如果生活将你欺骗,不必忧伤,不必悲忿!懊丧的日子你要容忍:请相信,欢快的时刻会来临。心灵总是憧憬着未来,现实总让人感到枯燥:一切转眼即逝,成为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会显得美妙。
杜娟 女 测井研究所
郑州市中原区陇海西路96号院3号楼测井公司
*** 0371-67628178
第四篇: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早在大学期间我就拜读了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写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如今又冲了一遍。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看到这个奇怪的书名,加上这个封面,感觉这又是一个悲惨凄凉的故事,封面的沧桑感凸显。看完之后知道这是一个关于爱、恐惧、愧疚、赎罪的故事。
极为动人的作品,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无须图表与诠释就能打动并启发吾人。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干羽鹤》,而非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作者描写缓慢沉静的痛苦尤其出色。——《华生顿邮报》如此诠释。
风筝,作为儿时的玩具,将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在主人公阿米尔的眼里,这也曾一度能弥合父亲与自己的鸿沟,但也因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个追风筝的人,那个兔唇的人,那个说出的第一个字是自己名字的人,那个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的人——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纯洁善良的写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见证,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诺。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沉重的言语,让阿米尔对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后的选择只能是必须有一个要离开。当哈桑承认那个本不该承认的错误,他和父亲早已明白,是该离开的时候了。也许会有些痛苦,但生活会继续。两人相离,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轨道。二十年后,哈桑在塔利班统治之下死去,而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在得知父亲的罪行和惊人的秘密——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后,他带着自己和父亲的罪行赎罪般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他也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对于阿米尔的父亲,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而阿米尔,也第一次像个男子汉一样,在满目疮痍和塔利班残酷的统治现实中,找寻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拥有的勇气。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己期许的阿米尔。“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之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这是父亲在阿米尔儿童时代无奈的评价。而成年的阿米尔,一直在对哈桑背叛的阴霾下生活着,他背负着罪恶感,最终,他带着救赎踏上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哈桑来说,风筝代表着忠诚、忠心、毫无回报的付出。他知道阿米尔少爷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他在那,袖手旁观。哈桑明知阿米尔背叛了自己,然而那次手表**中还是再次救了他,这个自己尽心尽力去服侍的人,这个自己认为和他是朋友的人,这个自己终被他所背叛的人。难怪阿米尔时至今日也不能够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因为他知道:哈桑就是这样,他真是纯洁的该死,跟他在一起,你永远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可无论怎样,哈桑,还是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对我来说,读过《追风筝的人》后,我感悟到了一些东西。勇气也许不能够所向披靡,胆怯却根本无济于事。做人应该要有担当,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就算是在荆棘中,也要奋不顾身的绽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不要绝望,不要轻易说放弃。一切事情都由自己掌握,其实做一件事,觉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仅在一念之间。有些东西,不是准备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学会自己去争取,自己去努力。做一个追风筝的人,拥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无论它渺小或是伟大,也无论它是简单或是困难,不试一试,又怎么会知道呢。其实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说,要相信,追梦者,总会有美梦之时。追风筝的人,为了自己的梦,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个令人心痛的梦,却也往往是个不愿醒来的梦。加州美梦和喀布尔梦魇,抉择、证明、救赎,是轮回还是重新开始,我想,对于阿米尔来讲,他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虽然布满荆棘,是血和泪的交织,但他会勇敢的面对,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风拂过脸庞,挂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在唇上,我追。
第五篇: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购于北京西站
是近期购买的唯一一本全价书
从家出发的时候本来是想带上THE SECRET
行李太多
犹豫了一下又放下了
事情办完后直奔西站
八点的车
时间尚充裕
寄存了行李
一家家书屋里找书
想买一本书可以陪伴自己的旅程忘记不快的心情看了几家都没看上
最后一家书屋看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知道书名是缘于三杯茶扉页上的介绍
“三杯茶是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第二本描写阿富汗地区的故事”
买了之后准备去吃晚饭顺便看看书
再次拿起这本书是昨天要去西北大学培训
怕老师讲的无聊就带了这本书去
一看就舍不得放下
昨晚若不是停电会继续看
早上吃过早饭又拿起看
已看完近三分之一的内容
眼睛累了才放下
阿米尔忍受的那种内心的折磨的痛苦远远大于哈桑皮肉之苦吧
一奶同胞
哈桑把阿米尔当成自己的兄弟
可是哈桑在最关键的时刻那颗懦弱的心打败了自己那种精神上的折磨
让他想方设法赶走阿里和哈桑
在阿里和哈桑离去的那刻
我眼角湿润
那种忍辱负重的感觉
那种无法言说
不能诉说的屈辱
让我感动
眼泪流下
下午继续看书
我被书里的情节深深吸引
阿富汗遭战乱阿米尔和父亲背井离乡去美国阿米尔的父亲去美国完全为了自己的儿子在美国
他不在是拥有万贯家产被人前呼后拥的人了强烈的自尊心不堪接受救济
考打工维持自己和儿子的生活
在加油站打工
在跳蚤市场倒卖二手货
在这里我看到
人只要有希望就会有办法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就像拉辛对阿米尔说的“生活总得继续”生活总是越过越好的阿米尔一家也是一样
父亲的生意渐渐好起来
阿米尔也在学业上成绩优秀
在跳蚤市场邂逅了自己的所爱
并且能如愿以偿
但是就在阿米尔觉得幸福的时候
父亲却得了肺癌
倔强的阿富汗人不肯做化学物理治疗直到死去
父亲死去后不久 阿米尔的第一部小说被出版商看中有了第一部就有第二部第三部
终于在这个行业有了一席之地自己的才华被认可
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过上了美国人的生活
所以
有时候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是颗金子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说法虽然老土
但是却很受用
看到后面阿米尔被一个电话叫到阿富汗此时的阿富汗外战停止
苏联退兵
但是内战又起
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
而且惨无人道
当我看到哈桑和老婆被塔利班射杀时我的心情和阿米尔的一样
那种阴阳两隔的无奈
那种不再有机会诉说自己罪孽的绝望看到这里我合上了书本
不想继续了
12.18
周一的晚上
靠着床沿
借着台灯的光
结束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起初我以为远不如三杯茶好看 看完之后才发现
完全是两种内容
是两种感动
没有完美的人生
阿米尔生活幸福却没有后代 找到了哈桑的儿子
却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兄弟
再也没机会说出埋藏已久的悔恨 所以人生在世做事情要想想后果 不要遗留太多悔恨
在我失意的时候有个朋友告诉我 宁愿做错也不要错过
我试着在做
到底对还是错
现在我自己也无法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