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学习心得(李吉春)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影笔书
北京十九中学初一语文组李吉春
我是用类似于整理课堂实录的方式来看这个电影的。也许是因为我知道这个电影背景是三年灾害,也许是因为这些演员的演技很高,也许是我了解过三年灾害的事,但根本上,我知道,是因为我从小心中就有一个神一样的人物——周总理。我静静地坐在音响放不出声音的电脑前伴着字幕看进了这个电影。
观影有感不是因为自己是党员而是因为自己是百姓,不是因为自己可以去关怀苍生,而是作为百姓深感苍生需要关怀。有些类似的话语偶尔还会见到,可是啊,那样的身影,那样的脚步,那样的神情,在哪里。我不想评价更多,甚至不想在一篇给别人看的文章里感慨更多了。就让我用键盘跳跃着记录一些观看电影中第一时间给我触动的话语吧。
电影刚开始,有人急慌慌跑着,郭凤林见到周总理流露出激动甚至欲哭的表情,说着“您跟报纸上画的一样,瘦了”。周总理:“憋回去。”接着又说,“流眼泪说明你心里有委屈。我来晚了。”
周总理:看见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掉哪去了。
郭凤林:羊吃了。
一个小姑娘挎着竹筐边走过来边说:是人撸的。
郭凤林:是人撸下来再给羊吃。
小姑娘:是给人吃的。不过,不是什么树上的都能吃。槐树榆树上的叶子,甜。小姑娘叫连弟。
周总理:孩子,你吃过吗。
连弟:奶说我小肠子软不能吃,煮不烂扎肠子。俺娘怀孕了也不能吃。
周总理的神情如此的凝重。
村公社里的食堂,大家忙活着,有人跑来了,“三叔,主任说打回去吃。”
村公社里开会了,周总理和大家围着长桌子坐好,开场是这样的,“先说吃饭吧,一起做,一起吃。” 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这种表情叫有鬼吧。
该吃饭了,周总理的脚步随着村干部的引领向前,到了门前,眼前的桌上是红烧肉、鸡蛋、白面馒头。周总理迈向门口的脚退了回来。指责,语气平和的指责。命令,语气平和的命令。
老蔫儿说:国家有了难处,大家勒紧腰带一块挺。
路上遇到一人接水,周总理的脚步又停了,郭凤林一叫二廷子,引来了周总理和二廷子的对话,是水井打不出水,只能用灌水车,十几里路,没有牲口,是二廷子自己拉。
这就是老百姓当时的生活,饭没有的吃,喝水的难度也很大。
大家一起到食堂,看看大家吃的吧,锅里就是浑水煮树叶做的糊糊啊。周总理就打算这样吃了,为周总理准备的饭菜,周总理处理着,蛋肉都倒进糊糊里,煮给大家一起吃,用周总理的话说“他们比我需要”。白面馒头。周总理的说法是“延乡是长寿乡,馒头给上了年纪的人吃。”周总理补充的那句“碗就不用洗了,拉水要十几里路呢”,哎,让我们什么心情。
就这样,一人一碗,周总理端着喝。光喝糊糊吃不饱,有人拿来窝窝头,郭凤林不让给周总理,因为按郭凤林主任的话,壮劳力肠子硬可以吃,总理不能吃。在干活的人眼中,“这东西比糊糊精贵”。壮劳力想吃还有限制呢。
周总理想知道公共食堂里大家是怎样分配伙食的。用画外音的说法是“周总理是最会算账的人,对数字过目不忘”。汇报的情况是“壮劳力两碗糊糊,妇女一碗”,郭凤林依旧在强调国家有难处,这里怎么都没事,“啃树根啃树皮都行,这算个啥”。
周总理看似平和地说:“凤林,你是主任,你也这么认为,真的不想把心里话说说。” 郭凤林:“您下来看我们,我们几辈子都知足。”
周总理:“新中国的目的„„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时候就说,要让老百姓六个有,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主,有地种,有工作,有书读,新中国建立才十一年七个月„„”
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地种,有工作,有书读。
哎,新中国建立六十四年六个月„„
郭凤林手下的大大小小的干部也许各有想法吧,但是郭凤林那句“你要是再给周总理心里添堵,俺就揭发你”堵着大家的嘴,也许当真是怕给国家添麻烦吧。
周总理到了连弟家,看望连弟那腿脚坏了不能走路的奶奶。“邯郸起义„„刘邓大军„„”连弟的奶奶和周总理聊着近在他们眼前的却已成历史的往事。谈端花,唱落子,那句“昙花儿虽好人少见”我禁不住地想用键盘记录下来。
连弟的奶奶说:“吃上窝窝头这东西是自己作的。刚建国那会,白面馒头吃几口扔了,一碗一碗的菜剩了就倒泔水了。”
却突然,有人跑来说怀孕七个月的连弟妈在地里晕倒了。哎。
画外音:周总理身体不好,去贵阳之前,一直在医院
一间教室里,传出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书的声音:“我们高声谈着自己的志向。”是生病的汪老师赤脚上课,他腿脚浮肿,已经穿不上鞋了。他说:“很多孩子走不到学校就头晕,是饿的头晕没有病。”周总理的表情写着心疼和心酸。
一个小孩儿回答周总理的问题,谈到这间教室前方挂着的北大校长蔡元培题的繁体的“育我青苗”就是蔡元培送给这孩子的祖爷爷房锦云的。周总理问为什么,孩子们天真的回答,周总理告诉他们,房锦云是开明绅士,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捐献力量。是啊,有功之人。
紧接着,一辆辆马车,马车满拉着麻袋。“周总理从军队调拨给你们的”。
田里,周总理拿着秧苗在往土里插,一个妇女过来说:“地瓜秧不能直着插,躺着才能长成片。”又补充道“要下两天雨,不能太大,不出两个月就长成片了。”周总理捻了捻田里的土,有的是似笑又深沉的表情,没有豪言壮志,没有柔言软语。
周总理到了邮电局,里面的那个小姑娘,普普通通,说着看似普普通通的话“谁家过日子都有不顺畅的时候,咋吃饭咋干活,等顺畅了就好了”可是却敲打着我的心。
周总理又到了一个老人家里。老人“六十五了”,周总理说“梳过辫子吧”“我们是同一时代的兄弟”,老人家近乎羞惭悲苦地说“俺明天就去食堂,俺个人主义了”。
这是周总理在伯延的第二天。
画外音:这一天他回来的比昨天早了一点,让其他人吃饭后早点休息,自己却倒了一杯水开始办公,没再走动过。
“伯延今年怀孕的妇女比去年多了很多。”“贵阳的花溪也是,生活困难,精神匮乏导致的。”„„“我们带个孩子回去吧。”“好啊,我们替他抚养一个。”这是邓颖超和周总理的对话。你会作何感受。
下雨了,可惜是大雨,地瓜秧受不了,郭凤林用喇叭广播着,号召着老少爷们去保护秧苗,不让周总理操心。
田里“快放水,把口子全打开,保住苗子”的喊声不断„„“雨小了,不能再放水了,把口子堵上。”
男人们没命地在保住地瓜秧的命。公共食堂里在熬红糖水,连姜都没有,而且一年多没有吃过姜味了。
“一碗不甜的红糖水都不舍得送到田里,我这个总理,不称职啊。”周总理感慨了。“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周总理不是说给别人听的。郭凤林的父亲听到了周总理,就有了接下来的父亲追打儿子的场面。恰逢周总理路过,眼见这一幕,郭凤林的父亲郭百岁,是伯延第一个共产党员。郭凤林和郭百岁争执着。
郭凤林说:“现在不是打仗的时候。国家建设比咱重要。”
郭百岁说:“那年,就差一步,俺就跟刘邓大军汇合了。”„„
连弟的家里,连弟奶奶:“咱让周总理吃饱了再走,你娘这口棺材派上用场了。”
生病的汪老师家里,汪老师:“邓大姐,您忙去吧。我不走,留下来教这些孩子,从小人书教到初中课本。”邓颖超:“许明会给你寄本子和笔,和药一块寄。”
郭凤林打算给周总理送行了,来段落子戏,中途端花女子险些饿晕当场。周总理看不下去啊,要走时,之前被关起来的德胜唱着大概是今晚我跟您说一说的落子,周总理回身望着。
周总理和村干部围坐开会。
周总理:“全部机械化,是咱们国家的奋斗目标,„„你咋不把这几年不顺畅的事跟总理说一说呢。”
二廷:“俺对公共食堂有意见,公平分配全是假的。”“有些干部多吃多占。”哎。郭百岁:“丢人啊,丢咱伯延共产党员的脸。谁多吃多占了。”
周总理:“还是我这个总理没当好。”
一个干部:“俺爹上个月走的,俺每天从食堂里往家里抓两把玉米面。”
郭百岁:“他是支书„„”
周总理:“你们自己处理吧。”
二廷子:“要是照这么再下去,用不了两年,大家都„„”“灾荒是过去了,但是粮食都糟蹋了”“大伙儿的气没消,谁好好干活,不干活,地里怎么出粮食。”“多少人饿死,解放军怎么活,国家谁保卫,怎么让农业机械化,这国家就完了。”
二廷子的话啊,我们好好琢磨琢磨吧。
周总理:“二廷,我们交个朋友吧。”
二廷子:“当朋友,俺不敢想,只要今天我说的话您不报复,俺就心满意足了。”
周总理:“五百多位共产党员,个别人觉悟低一点,绝大多数还是很好的,我是你们的后盾,还有郭支书,不会让你们受委屈。我还会回来的,来看你们。”
画外音:张二廷的发言打破了沉默„„德胜拿出自己的小本递给周总理,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小本。
夜又深了,周总理和邓颖超的对话:苦难五保户怎么保证。反映最多的还是吃饭问题。又是一天太阳起,巷子里遇着连弟的父亲,用盆端着面条给周总理。周总理一行人愣了一下。连弟的父亲就跑去公共食堂取碗筷了。
周总理:“你去连弟家看看什么东西没有了,我想可能是老人的寿材。”
周总理:“不吃,老人家今后的生活会不快乐。”
又是开会。
画外音:这些公社干部从下午到晚上一直躲避总理的眼神。
周总理:“希望我们记录下来的情况汇报给主席会有点用。”
郭凤林:“全国人民都这样„„咱是革命老区„„调整„„苏联都趁咱之危逼着还债。” 手下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才能调整。”
郭凤林:“你啥都不明白。”
又是夜晚。
周总理给毛主席打电话汇报:
三个问题:
第一个公共食堂的问题„„
画外音:电话打了很长时间。
三天三夜,毛主席会有怎样的批复。
又是天亮了,周总理在二廷子家门口不远处碰见了扛柴火回家的二廷子。进院进屋。周总理:“二廷,孩子们都睡着呢”“不要打搅他们,我悄悄看看就行。”谈到了想要帮
他抚养一个孩子的事。“抚养小孩子,邓大姐有经验。”“就带最小的吧,叫什么名字?”
二廷子:“永福。”二廷子扭身回脸哭了。
周总理站在公社广播前,通过喇叭传递着毛主席的话:“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大家说了算„„可以立刻解散大食堂,回到各自家里吃„„虽然国家有困难,解散了大食堂,大家还是吃不饱肚子„„我们有决心,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调查,彻底解决农村问题„„毛主席说要立刻批复下去,各省市自治区参考学习。”“有老区人民对国家的关心,没有过不去的关口„„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你们的生活。„„让你们吃不饱,我们应该向大家道歉。”
周总理又在和郭凤林对话了。
周总理:“二十年党龄的党员了,从放哨到食堂,到运送粮食。每个人都有改错的机会,只要不是一错再错,大家都能原谅你。”
“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周总理说给郭凤林的。
周总理说对于那样多吃多占的干部“一定要处理好,第一要还,如何还,自己想办法。第二要做深刻研究,如果群众不原谅,开除领导班子,严重的,从党员中除名。”
又是深夜,第四个深夜了。
画外音:他脸上最多的还是忧虑。
画外音:这是在这里的最后一晚上了,听说他不光喝糊糊,还吃了窝窝头。
画外音:无论在哪里,都要把总结报告写好再回去。
邓颖超写了许多东西,做了许多记录,自称字写的潦草,要读给周总理听,周总理还是坚持自己看。周总理和邓颖超看似平静的对话,看似普通的对话。
周总理:“妇女问题,也是很大的问题。”
周总理的眼睛看起来有些吃力,邓颖超拿出来之前准备好的左右各加50度的新花镜。周总理戏谑式的那句“老花镜总是追不上老花眼啊”听着让人如此心酸沉重。
他们谈到了二廷子的孩子。他们本是想帮他抚养一个的。
周总理对邓颖超说:“仔细想想,有谁舍得让别人带走自己的孩子。”这件事就这样,我们明白了。
第四个夜晚之后,伯延的老百姓“没有人知道周总理走前还来不来这里,天亮前就等在这里了。”
周总理还是在临走前来看他们了。
画外音:送别这一天,拍的照片最多了,总理后来每次看到这些照片,眼里都有泪花。画外音:老区人民很难忘,是他们推动了农村调整。他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周总理给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五十年,一百年,永远,世代相传。
电影就这样结束了,笔书也就到这吧,可是啊,我们的心情怎能平静。
第二篇:工作总结(李吉元)(精选)
工作总结
李吉元(西瓦尔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三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认真努力工作,积极完成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协助镇调委会完成土地纠纷调处工作以及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理论功底 为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我积极抢抓时间积极学习相关农村工作知识,深刻理解领会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2008年6月份我被组织上任命为西瓦尔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身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为此,作为党外人士,我参加了旗委统战部组织的党外人士后备干部培训班,通过各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能够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
担任主任后,我的工作又增加了农机、农技、水保等任务。我深知,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于是我就积极跟身边的老同志学习农业工作,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在日常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处理问题更加得心应手,实际工作经验有了大幅的提高,我所负责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严格工作程序,认真把关
西瓦尔图镇是莫旗西北大镇,全镇下辖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屯,自实施“村帐乡关”以来,全镇15个村的帐务都要由我和另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我深自知责任重大,面对工作量大,情况复杂的情况,我经常带头加班加点工作,及时处理15个行政村的帐务工作。努力加强农机工作,2008年,积极完成农机普查工作和党委、政府交办的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完成了农业保险投保和理赔工作,2008年全镇理赔35万元,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了“旱涝保收”的好处。
农村业工作复杂,常会遇到拿着“白票子”来报帐的、拖关系买良种的等等各种人员,自然也就会遇到相关人员“打招呼”、讲情的,面对这些压力,我坚持秉公办理,不循私情,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自知对得起人民对我的培养和组织对我的信任。西瓦尔图镇的农业工作在我的努力下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情系百姓,认真做好农村纠纷调处工作
作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我们掌握着全镇的土地调整的第一手材料,作为镇调委会成员,遇到土地纠纷时,作为职责所在,我认真负责的协助镇调委会处理好农村土地纠纷,成为党委、政府的好帮手。
协助镇纪委,对群众举报的长新村原书记刘玉柱、长山堡村原村委会主任宋喜春、小库木尔村、巨龙泉村原书记翟成君、西瓦尔图村支部副书记葛宝林、永安村李义等进行了财务审计,为党委、政府挽回经济损失五万余元,得了党委、政府的认可,也赢得了民心的支持。为党委、政府处理好群众上访、严格党的纪律等工作做出了我们的贡献。还百姓一个明白,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四、认真开展工作,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等工作 西瓦尔图镇是高油大豆种植示范区,我和中心工作人员深入村屯认真调查摸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良种”的合理布局与分配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树立科技典型,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我与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农户,了解农村科技强人,在15个行政村树立了60户科技示范户,通过科技示范工程,使我镇农业科技水平步上了新台阶。同时加大了水保、农机等项工作。通过努力工作,使全镇2008年纯增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新增灌溉饲草料基地面积400亩,纯增节水灌溉面积3500亩,新增水保治理面积3000亩,生态保护面积4万亩。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密切联系群众,情系百姓疾苦。在下乡过程中,看到贫苦百姓,我总是很慷慨。经常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帮其制定发展计划,选好发展项目,帮助困难群众脱贫。
群众或者村干部来镇上办事,我总是坚持一张笑脸相迎,一杯清茶送上,一把椅子请座,一颗热心办理。不是我办理的事,我总是领着群众去办。为了西瓦尔图人民的利益,我服从组织安排,扎根基层,任劳任怨,扎实苦干。在平凡的工作中,把自己的青春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西瓦尔图这片热土!
第三篇:李吉娥三八红旗手事迹材料
潞灌中学李吉娥事迹材料
李吉娥老师是一九九四年踏上工作岗位的,她忠诚党的教育事
业,无私奉献着自己,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一、积极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创造优秀教学成绩
在潞灌中学工作的十几年间,在教学一线上任劳任怨。她对教学
有自己的思想,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的语文课活泼、生动,所教班级的语文科成绩一直在全县联考中保持领先。她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她坚持不懈的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与同组教师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教学水平具有先进性、保持科学性。她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学比赛,学知识、找不足、求发展。
二、真心关爱学生,全力做好班主任工作
2000年以来担任班主任,教学上她是严师,生活中她是慈母。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一次,一名同学课上突然晕倒,她立即将她送到医院抢救,并垫付了医药费,一直护理。当学生的家长赶到医院时,学生已经脱离了危险。她还特别注意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她班上的一位同学,初一时基础不够扎实,曾一度悲观失望,她发现后,没有挖苦,而是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及时找他谈心,帮助他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班会时以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事例来激励他上进。苦口婆心、细致入微的思想工作,使他克服了消极心理,增加了自信,更加刻苦学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重点大学。她始终以“公平心、爱心、细心、耐心”对待每一名学生,她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在特长生的辅导上:
对于学生的发展的问题,她提倡因材施教。在中学生语文竞赛中所辅导的学生在第2001,2009年获得省级二等奖。她也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四.在教育科研方面:
李吉娥同志积极参加新课改的研究,所撰写的论文,《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在全国初中语文论文评比中评为二等奖,《语文教学中的复习方法》河北省教育学会组织的专题评审会上评为二等奖。她还多次参加教学资料的编写。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她一直用自己那博大无私的爱深深的感染、教育每一个孩子,用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孩子的心田,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新一代“人梯”和铺路石,做生活的强者。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十几年来我始终坚信:献身教育是我无悔的选择,追求更好是我一生的目标。只要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我就一定是快乐和幸福的。教学之树是常青的,生命是五彩斑斓的。
第四篇:李春先进材料
恪尽职守醉心教坛
-----记沙湾一小教师李春燕
她,李春燕,女,小学高级教师,2000年参加教育工作,沙湾县第一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沙湾一小三年级语文教研组长。自从选择了教师这一平凡而伟大的职业,丰富多彩的课堂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就成了她一生的迷恋和牵挂。参加工作以来,她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她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圣洁的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作为班主任,她咀嚼了琐碎工作的冗繁与艰辛,为学生倾注了全部心血;作为教师,她感受了培育桃李的欣慰与自豪,为工作付出了满腔热情。从教14年来,她始终坚持教学一线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师德高尚,赢得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她用平和的心态、饱满的热情、精湛的业务成就了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次次跋涉。
一、沐浴敎坛,倾心奉献
2000年8月,李春燕师范毕业,走上了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看着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她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用真诚和耐心来做这项工作。站在神圣的讲台上,她不曾忘记自己的誓言,不曾动摇过这颗育人的拳拳之心。凭着这种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她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忘我的牺牲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班里的别克扎提是一名性格顽劣、学习极差的学困生。她通过调查得知:孩子的父母都在乡下上班,他随爷爷奶奶生活。但爷爷奶奶年纪已大疏于管教,导致该生不但性格倔强,而且对学习也丧失了信心,常常不交作业,行为习惯也差。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她感到心疼,她想要关心他。于是,她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同这个孩子沟通、开导,给他补习功课„„为了学生,她把家务留在了深夜干;为了学生,她很少陪伴老公;为了学生,她无暇顾及年幼的孩子。有时她也觉得愧对家人,但小学班主任的事太琐碎了,如果不勤跟班、紧跟班,怎么去偏爱学困生、博爱中
等生、严爱优等生、关爱特长生呢?
二、身教感染,情动童心
在教育学生时,李春燕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所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她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她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从教十多年来,她明显地感觉到:她的言谈举止,既处于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又处于时刻被学生效仿之中。所以,当她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时,她首先做到了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当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她没有指手划脚、拈轻怕重,而是挑最脏、最累的活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的全过程;当她叮嘱学生遵守纪律时,她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班规„„终于,有人主动弯腰拣废纸了;有人主动下课为学困生讲题了„„当她表扬学生时,同学们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是跟你学的”。这句话震撼着她的心灵,她感觉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因为她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也验证了“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至理名言。
三、严爱相济,教书育人
她始终明白: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可赢得学生的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研组组长,她常常对老师们说:“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她喜欢优生,但不排斥学困生,对于暂时的学困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她深深懂得,学困生的心灵是非常脆弱的。对他们,她总是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一样格外小心,努力做到多谈心、多家访、多帮助、多鼓励,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促其发光。“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她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在关爱学困生的同时,她还兼顾着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她结合教材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
同层次学生设计了多种深度不一的教学方法,让尖子生吃饱,学困生接受得了,争取立足中等生,扶持差生,满足优生。
四、创新教法,教学相长
作为一名教师,她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在教学上她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学生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孩子们都认为她既是值得依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孩子们总是喜欢上她的课,她本着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信念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上,她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
她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始终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一名教师,她深感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她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她常说:“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们说,我们从李老师的课中尝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使她进一步改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和学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朋友。她把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研究意识、体验研究方法上。通过学科研究性内容的渗透和延伸,培养学生检索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五、探索奋进,追求卓越
教学中,她潜心钻研教材,反复研讨新课标,大量订阅教学刊物,坚持业务自学,认真做好笔记,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勇于探索教育规律,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在承担写字课题研究实验过程中,她积极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带领广大教师边教边研,浓厚的教研氛围逐步形成,她也成为沙湾四小课改工作中的一只领头雁。李春
燕深深地意识到“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她多次组织同组老师讨论教学,交流教学体会,尝试革新教法,并将好的做法、经验,不断总结推广。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她深知后面的路很长,她始终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她正在用自己爱岗敬业的红烛形象、为人师表的楷模形象、严谨治学的学者形象、爱生如子的慈母形象感召学生、教育学生,她说:“在教育的田园里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以爱育人,是我一生的追求。
第五篇:丝绸之路课堂实录吉春亚
《丝绸之路》课堂实录吉春亚
《丝绸之路》吉春亚实录
2010年04月14日 星期三 上午 10:35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制作
学生读推荐材料和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师:今天的这里,到处是沙漠,戈壁(课件沙漠),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课件出示地图)这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欧洲的罗马。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出示《西天取经》图画):玄奘经由丝绸之路,游历三十多个国家。(出示《班超投笔从戎》图画)班超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放弃手中的笔成为一位将军,在这条路上32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
课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学生认读,了解这一段内容)
二、根据导读提示,自主学习出示导读
读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师:我请同学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如果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化出来。,边听边思考导读提示的第一个内容。
(听学生朗读时,注意正确读音)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规范答案,学生再复述一次。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遐想了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的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物的场面。还写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照应。师:这些词语在朗读时容易出错。请一起读一读。出示:
矗立 美轮美奂 芝麻 商贸 匕首 鸵鸟 循着铃声 身着戎装 凹凸不平出
示:给正确的解释连线。纠正字音)栩栩如生:漫无边际地想象。浩浩荡荡:高大陡峭的山岭。
五彩缤纷:形容建筑、艺术等华丽精美
崇山峻岭: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 美轮美奂: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遐想: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三、自学引导,体会句子含义
(一)自主学习
师: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呢?课文有一个句子告诉我们了!。出示: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请默读思考:为什么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二)反馈交流
1、感受“友谊之路”
⑴ 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 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⑶ 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师: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你们体会到的说一说。
交流、生发,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3、感受文化之路:
师:丝绸之路的伟大不仅体现了中国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促进经济科技的发展。还有其他的作用。学生从“我国音
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作用。(补充: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⑷ 小结:
师: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师: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交流做出巨大贡献。丝绸之路在祖国的西部,感召我们西部大开发,让这片沙漠之地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各民族友好往来日益密切的通道。
板书:
丝绸之路
友谊交流道路
经济发展桥梁 文化传递纽带 补充故事: 丝绸之路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
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
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
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来,汉朝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主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