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单位:孔滩镇初级中学姓名:向梅
一、实验名称:品红分子在水中的扩散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碱性品红、蒸馏水、100ml的烧杯、药匙
三、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80ml左右的蒸馏水。
2、用药匙取出少量(1克左右)碱性品红轻轻倒于水面。
3、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1、水中出现缕缕“丝线”并不断延伸、即品红分子逐渐往水中扩
散留下的“足迹”(此时、品红分子还未扩散均匀)。
2、最终红色的品红将均匀充满整杯水(此时、品红分子已经扩散
均匀)。
五、实验结论:
1、物质(多数)的确由微小的分子构成2、分子是不停的做扩散运动的六、设计方案:
该实验源自七年级上册教材第51页。书中介绍细胞中存在哪些物质时用蔗糖举例:将蔗糖加入水中,过一会儿蔗糖“消失”,水变甜。原因是多数物质均由分子构成,蔗糖的“消失”是构成蔗糖的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空隙中,教科书上在文字旁将该扩散过程及结果用图的方式表现。
我用“品红分子在水中的扩散”现象代替教材的讲解及图画过程,这一改进与创新有以下优点:
1、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变得具体、“可视”
2、将教材文字讲解的呆板、单调变得生动、“活泼”
3、将图画的虚假静态过程变为实物的真实动态过程
4、为学生学习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做好铺垫
5、使学生树立“世界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这一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第二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二、正文
(一)、实验设计意图
1、该实验的设计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什么是“撩排开的水量”。
2、能有助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所需器材
弹簧测力计、溢水杯、量筒(量杯)、圆柱体、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盛水容器、接水桶、红墨水。
(三)、实验创新之处
1、原教材中是以物体放入烧杯前后两次液面之差来理解物体“排开的水量”(见教材上一节),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太差,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很难理解“排开”二字的含义;另一方面如果物体太小,或浸入水中太少,那么物体排开的水量就不是很明显,再加之烧杯底面较大,导致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就很小,不便于学生观察。这样实验的直观效果就会差一些,对于实验结论的得出,有部分学生就会感到有难处。
2、制作的简易溢水杯,对于学生理解“排开的水量”以及与浮力大小的关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首先,该装置能让物体浸入水中时溢出(排开)的水缓缓地流入烧杯中,让学生直观亲历、形象感知,从而简单明白易懂,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动手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为下一步理解浮力与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作好了准备。其次是通过量筒(量杯)测出每次实验排
开的水量具体是多少毫升,而不是用“少”、“多”、“较多”等模糊语言,让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还能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浮力秘“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步骤
1、组装实验器材:(1)溢水杯装满水;
(2)接水桶放在溢水管口下方;
2、测出圆柱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填入记录表格中。
3、将圆柱体分别以三分之一、三分之
二、全部(分两次,只是深度不同)浸入溢水杯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并用量筒测出每次排开的水量,填入记录表中。
4、引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讨论:
(1)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是什么原因?怎样计算圆柱体受到的浮力?
(2)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会变吗?(3)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物体排开的水量与物体深入水中的深度到底是什么关系?
5、先测出大小不同的三个铁块的重力,填入表格中;再将三个铁块分别浸没在水中,读出每次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中;再用量筒测出每个铁块排开的水量,填入表中。
6、求出三个铁块在水中各自受到的浮力大小,引导学生讨论:
(1)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吗?
(2)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大小不同的同一种铁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表
第三篇: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两峪乡中心学校 李云诗
实验名称:气球爆破试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改进原因: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大气压强这节课的重要实验,老师们常做的试验是有一个覆杯实验(小学自然里也有),其目的是想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此实验有两方面的缺陷:第一,有同学认为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不能很好的证明是大气压的原因;第二,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创新:用一个在常温大气压下鼓起的小气球,然后借鉴第二章声现象中讲到的真空铃试验,利用该装置可以建立一个局部的真空环境,然后通过气球被变化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气球爆炸试验,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小气球(气球不可过大,不然气球可能不会胀破,气球最好带有颜色,如红色、蓝色等)、钟罩、抽气机,导管。
实验操作步骤:
1、在常温下给有颜色的小气球充入适量空气,让气球膨胀。
2、将鼓起的小气球放入钟罩中,然后打开抽气机的开关,对钟罩内空气进行抽取。)
3、观察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
4、可以看到小气球逐渐变大,当抽气机工作一定时间后可以看到气球在里面爆炸了,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利用气球爆炸:学生小时候都玩过气球,也有气球在自己嘴中被吹爆的经历,而这个试验却能用大自然地力量——压强来使气球自己胀破,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比较它们爆炸的不同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能让学生快速的接受新知识。
实验注意事项:
1、试验中用到抽气机,试验指导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安全操作。
2、气球不能太大,同时吹入气球的空气要适量。吹入太多会导致试验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观察小气球的形状变化就看到气球在里面爆炸了;太少则会导致试验观察时间太长。
第四篇: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设计方案
第三届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设计方案(定稿)
一、竞赛主题:
“物理改变生活创新成就梦想”。竞赛设两个竞赛课题(涉及基础和应用),参赛团队可以任选一个课题进行作品设计
二、竞赛课题
1.基础课题:温度的测量
作品要求:
1)突出作品设计的物理思想和原理;
2)作品设计的科学性、方法和技术上的创新性;
3)操作简易、测量准确度高、便于教学演示;
主要评判依据:
1)作品的设计理念所体现的物理思想和原理的运用;
2)特色鲜明(设计巧妙、新颖、独特,方法和技术上具有创新性);
3)测量的准确度高。
2.应用课题:热能的利用
作品要求:
1)突出作品设计的物理思想和原理;
2)作品设计的科学性、方法与技术上的创新性;
3)操作简易、性价比高、有实用价值、易于推广。
主要评判依据:
1)作品的设计理念所体现的物理思想和原理的运用;
2)特色鲜明(设计巧妙、新颖、独特,方法和技术上具有创新性,具有艺术观赏性);
3)科学性、实效性(检测效果、防护作用)、实用性(操作简易、性价比高、能解决实际问题、便于推广)。
三、竞赛课题说明:
大专院校学生运用物理原理、物理效应、物理方法和技术,围绕竞赛主题进行的热能应用的自主创新设计作品均可参赛,不得利用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参赛,不得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参赛,所有作品必须有自己的设计思想,能体现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与技术,凡参加过其它竞赛的作品不得参赛,一旦发现将取消参赛资格。
第五篇: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自制潜水艇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名称:自制潜水艇 实验目的: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
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沉与浮中,有一些小实验来探究怎样控制沉与浮。由于课本中的动手做小实验中试管是透明的,做为演示实验不太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了利用气球来完成沉与浮的实验,并对其进行改进,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气球一个,注射器一个,自行车气门芯一根,吸管两根,橡胶塞一个。铁钉一根,大烧杯一个,清水。
实验操作步骤:
1、取一个橡皮塞,用铁钉在橡皮塞上打两个孔。
2、取两段一定长度的吸管,插入橡皮塞的两个孔中。
3、将气门芯的一端套在注射器上,另一端套住橡皮塞上的一根吸管。
4、将气球套在橡皮塞上,和橡皮塞一起放在盛有适量清水的大烧杯中。
5、从注射器中抽气,观察气球怎样运动。
6、向气球中打气,观察气球又会怎样运动。由此可清晰地知道怎样控制沉与浮。
实验创新点:
1、带颜色的气球: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2、材料易得:实验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易获得,并且价钱便宜。
3、实验简便:
通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实验时间较短。
实验注意事项:
1、橡皮塞上打的孔不要太大,以免漏气。
2、避免吸管与气球接触,以免扎破气球。
3、气球要套紧橡皮塞,防止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