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资料:《垂直的牧场》学习资料深圳市龙岗区龙岭学校初中部七年级史社科组老师制作
《垂直的牧场》学习资料
天山
雄伟壮丽的天山全长2450公里,横亘于欧亚大陆腹地。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把我国新疆分隔为准噶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
在这块干旱少雨的土地上,高大的山脉截留了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水汽凝结成雨雪,往往形成“地形雨”。那些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头终年积雪,成为新疆最宝贵的“固体水库”,使得山地水分充足,给牧草提供了生长条件,形成了荒漠地区的山地草原。哺育着山下一个个绿洲的无数生灵。
我国西北地区低山草原的形成原因是远离海洋,雨水少;而天山等高山草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热量不足,森林不能生长而成为草原。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
“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这句谚语正是哈萨克民族传统习俗的写照。
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草原上,不论在放牧、代步、运输以及生活等方面,无不依靠骏马。哈萨克族以善骑著称,常自诩为“马上的民族”。哈萨克人的一生可说是在诗歌的海洋中度过的。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收集民间创作并进行宣唱的歌手“阿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哈萨克族舞蹈轻盈欢快,这又少不了民族乐器“冬不拉”的伴奏,“冬不拉”可弹奏出多种优美曲调。
在哈萨克族聚居地伊犁,是名贵伊犁马(汉武帝誉为“天马”)的故乡,也是新疆细羊毛、阿尔泰大尾羊的主要产地。用马肉灌的腊肠,马奶酿制的马奶酒,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肉制品和饮料。叼羊、赛马、姑娘追,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
绝大多数牧民都是按季节转移牧场在春、夏、秋三季,他们每家每户都住可以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称为“宇”。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据史料记载,哈萨克族汉代的祖先住得就是这种圆形毡房。公元105年,远嫁乌孙王的汉朝公主在(黄鹊歌)中写到∶“穹庐为空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除了大型毡房外,在转场途中,也可以搭建临时的三角形小毡帐。它没有栅栏墙,也没有天窗,只用撑杆和蓬毡等就可以轻易搭建。有客人来访,哈萨克人都会竭诚招待,对贵宾要宰杀黄头自身的活羊并在进餐时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至客人面前。
一个微寒的清晨,由五口人组成的哈萨克族家庭吃完了由烤馕和羊奶组成的简单早餐,收拾完毡房,孩子把牛羊赶成群,老奶奶骑上马走在最前面,就这样他们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是哈萨克族牧民一年中普通的一天的开始,因为转场对哈萨克牧民来说是很平常的事,为了努力使牛羊肥壮,生产发展,不停地转移草场是必须的。一位诗人曾这样描述转场∶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
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
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转场中谱写,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
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而且相当原始。但是,在亚欧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者与农耕人抗衡达30多个世纪,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几乎整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