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未来十五年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应当说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结合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愿同大家对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问题进行探讨。
在展开讨论之前,首先让我们共同来重温什么是和谐,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问题。
关于和谐。有人把和谐作抽象化阐发,说:和谐是一种声音,和谐是一道风景,和谐是一缕阳光;有人把和谐作生活化解释,说:和谐与稳定是连襟,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谐与发展是形影,相随相依,时刻不分;也有人把和谐作人性化定论,说:和谐是你快乐时与他人会心地一笑,你得意时衣角悄悄的一拉,你痛苦时肩上轻轻地一拍,你失意时掌心重重地一握,见人跌倒时扶他一把,逢人困难时帮他一下。关于和谐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质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归纳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定义在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上通过的《决定》中以此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总要求和目标提出。在《决定》第二部分中提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第三部分提出:“保持高等学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第五部分中还提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学科精神,”由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任重道远。如此可以这样结论: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而校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这样说,社会和谐大学校园首先要和谐,校园和谐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作为高校如何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如何实现和完成《决定》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和任务,学习之后给了我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思考的课题。我从四个部分阐述: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特征;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
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途经。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意义
(一)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是主体。二是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生是主体。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她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构建大学和谐校园体现了这种要求。
(二)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决定》分别在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五部分给高校提出了任务。因此说,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就业技术支持。
(三)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是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是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所大学的发展应该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提升,尤其是软实力。软实力体现着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这种和谐使学校在其内在凝聚力、对内外吸引力和向心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这也正是学校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特征
(一)民主法治校园。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这是因为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学校事务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加速大学和谐校园的建成。
(二)公平正义校园。和谐校园是体现公平正义的校园,是学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真正意义上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学校内部,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师生员工,都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从而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三)诚信友爱校园。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是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可以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同时,诚信友爱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四)充满活力校园。要使校园充满活力,关键要充分发挥学校成员、管理机构和机制的有效作用。不断的改良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在校园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师、有利于学生和有利于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安定有序校园。校园运行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要使校园运行安定有序,必须是校园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完善、秩序良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科学合理。必须是学校的各种利益之间存在一种协调机制,维护和保持学校各阶层及各方面利益处于一种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同时,和谐校园又是安全文明校园,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校园内部的安全文明,校园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人与人之间各种交往在文明友善的环境中进行。
三、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
(一)学科发展的和谐。学科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重点之一。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做到和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的重要举措。同时,学科发展的和谐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规模与质量的和谐。规模与质量是辩证的关系,规模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规模的关键,没有质量就没有规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水平的关系,其着眼点是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持学校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效益。同时要坚持多元化的质量标准的发展观,既要有精英教育的质量观,给少数智商发展水平高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也要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给大多数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空间,使规模和质量二者和谐发展。
(三)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必须做到做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应该始终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
(四)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序推进,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条件;另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必须融入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目的在于营造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气息。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推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努力营造更加整洁的校园环境和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五)法制与法治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把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纳入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有机整合。科学精神中既含有科学技术的精神要素,也包括促进社会发展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要素。同样,人文精神既含有发展社会、发展文化的精神因素,也包括发展科技的精神因素。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最高层面上是高度融合、统一和不可分离的。因此,要真正促进其相互融合并和谐发展,关键还在于深刻理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内在关联,特别是深刻理解科学精神的人文性,在人文精神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精神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四、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途径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和谐校园的构建与发展,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教师是根本。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个人修养,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在班子内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实现工作效率、人际融洽和班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和成员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意识,实施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战略,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如建立教师业务档案、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课改方案、奖教奖学方案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必须克服个人随意性行为,强化秩序规范。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必须在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状态下进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的,要不断充实完善,制定制度要集思广益,不合理、落后的制度要及时改革;缺乏制度保证的,要认真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谐校园要依法治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做到依法治校、民主决策,程序规范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处理进人、干部提拔、教师职称评定、选拔先进工作者等敏感问题时一定要体现规范、公开的理念和效果。
(三)坚持教师发展为本,激活教师内在动力。实现这一途经,学校要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给教师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大力培植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教师人心顺,主人翁意识增强,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四)强化民主意识,实施校务公开。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尊重和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使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逆反心理和矛盾,强化民主意识,实施校务公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她要求学校在实施校务公开过程中要进一步在力度、深度、效度上下工夫。从校级层面来说,学校教代会制度要健全完善。每年应定期举行教代会例会,不仅事关学校的重要决定和决策要经会议表决通过,而且教师关注的许多重要事项,如评优、职称晋升、基建、财务收支等,也应在会议上告之全体教职工,从而在校园范围内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五)开展和谐处室活动,创建良好人际关系。在开展和谐处室活动中,学校管理机构首先要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使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细化、实化,落到实处。其次,建设良好的纵横之间的上级与下级、部门领导与所属人员、党员干部与群众、老同志与年轻同志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使校内各处室、各工作岗位有能者居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学校教育事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高效有序,和谐校园才能形成。
第二篇: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
陈佳奇
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 学号:41101319 联系方式:***
【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本文将通过从阐释和谐校园的特征入手,探求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促进高校建设生机勃勃的未来。
【关键词】:校园、和谐、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1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高校是传承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和谐校园一方面有利于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体,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将和谐文化向社会广泛的辐射。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1、和谐校园是安定有序的平安校园。平安是和谐的基础,稳定是和谐的保障。和谐校园首先是平安校园,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自护常识,能够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一方面能够常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预防工作,及时消除隐患。另一方面即使遇到突发性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时,师生也具有自救意识和能力,将灾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和秩序习惯。人们心态平和,秩序井然。
2、和谐校园是具有浓郁文化和学术氛围的书香校园。校园是传播知识,孕育文化的摇篮。理应带有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深厚的书香味。在这样的校园里,人们把读书当成乐趣,当成精神的享受,而绝不是功利性的以完成考试为目的。书的世界是丰富而又多彩的:书中有光明,可以烛照我们的内心;书中有警示,指导人生之舟绕过暗礁和险滩;书中有天籁之音,让我们回到自然的怀抱,返璞归真;书中有历史的回响,让我们领略刀光剑影、世事沧桑„„书中跃荡着睿智的情思、流淌着纯美的情怀、延展着跌宕的故事,传达着绝妙的诗意,才是书香的根本原因。”2校园里,人们手不释卷,低吟浅诵,伴随着清晨的微风和斜阳的余辉,在花的芬芳和鸟的鸣啼里,构成一幅美的画卷。在这样的书香飘逸的校园里,人们读书、思考,写作、表达和实践,对于个人的成长将是大有裨益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书万卷,神交古人。”
3、和谐校园是民主团结、道德法制的文明校园。民主法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人们普遍牢固树立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遵守共同认可的道德、纪律和制度,追求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价值取向,从而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校园民主风气浓厚,人们的愿望和期待受到尊重,学习和工作是作为享受生命的一种手段。人们从言行到举止,从服饰到仪表,从礼仪到心灵都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校园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和谐校园是充满智慧和生命力的校园。和谐校园应当是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在校园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是一个个有着个性特点的教师,教育面对的更是一个个青春鲜活的生命个体。“老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同样重要”,教育需要激情和智慧,学生成长也需要激情和智慧。在教与学、在交与育的过程中,根植于激情的师爱会迸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
发出智慧的火花,让教师领略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也学会辩证理性地思考,在学习交流、探索的过程中丰富自我,逐步发掘人生的价值。
6、和谐校园是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也不能忽视生态环境。一个和谐的校园,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场所。每个人都树立起对他人负责,对后代负责的理念,自觉地保护环境,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同时,学校的每个人都应和睦相处,诚信正直、民主平等,严于律已,宽容别人,让爱与关怀充斥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1、干部表率,思想引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构建和谐校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表率作用是基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只有干部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牺牲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思维,科学的管理理念,民主谦虚的品质,对人对事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形成领导集体和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团结和带领导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照亮人类前进的火炬”,校长对师生员工的引领首先是思想的引领。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教师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④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幸福奠定基础,为民主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才能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才能自觉地注意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铸就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格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因此,校长要让教师清楚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培养人?”只有让全体师生员工都了解并形成共识,才能使办学的理念和目标由学校的号召和要求,变为师生自觉的行动。
2、制度保障,奖惩分明。以前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叫“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说明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其个人的政治意识、道德素养、人格魅力、办学理念、工作作风对学校的发展和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叫《美国总统是靠不住的》,说到没有制度作保障,只依靠个人的道德操守其实是很危险和难以持久的,且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因此,一所好学校应当有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和激励的机制,有一套激励校长有所为,制约校长有所不为的规章制度,让全校每一个人想干事业有舞台,做出成绩有地位。也让每一个人都有所制约、有所敬畏。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很可怕”。一套好制度在一个好校长的贯彻执行下,才等于一所好学校,才是从实现人治走向法治的的保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不是搞一团和气,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不是不要批评与争辩。如果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质量高低一个样,你好我好大家好,就会严重挫伤更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校园风气不正,矛盾重重,那就与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南辕北辙。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必须要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机会公平、客观公正、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并严格要求和实施,从而形成学校内部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让混世魔王没有天地,让南郭先生没有土壤,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和谐。
3、加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化解矛盾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无处不在。“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⑤构建和谐校
园,不是指没有矛盾,也不可能没有矛盾,而是有效化解学校内部的矛盾。在学校内部由于所处岗位不同、思想认识差异等,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统筹兼顾,把学校的长城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具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利益结合起来,公平公正地解决和处理矛盾。这对领导者和管理者来说“需要高超的领导艺术、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公平公正的立场。”⑥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政治敏锐性和对矛盾的分析洞察能力以及科学思维和决策能力。让校园在矛盾的化解中创造新的和谐。
4、师生参与、民主治校。“都说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我也认为这也是素质教育面向未来的标志。培养创造者的前提是教育必须充满民主。没有民主,便没有创造;没有民主,便没有民族的未来”。⑦民主是专制的天敌,只有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开展民主教育,相信师生,依靠师生,在实施好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才能最大地激发师生的智慧与活力。构建和谐校园,符合学校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符合师生员工的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师生是构建成和谐校园的主体,学校领导要充分相信和全心依靠师生员工,健全以教代会、学生会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和自主教育组织,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巨大作用,广开言论,认真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才能构建和谐校园。
5、党政重视、社会支持。有为才会有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首先奋发有为,做出成绩,让成才、家长放心,才能让党委、政府和社会满意,才能更好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心,更好地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同时,学校也要主动让党委政府和社会了解教育,了解学校,注重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用知识和智慧武装起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才能为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并最终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办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注释:
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227页。②肖川《教育的真情与智慧》岳麓书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18页。
③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113页。
④《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第400页。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80页。
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195页。
⑦李镇西《民主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294页。
第三篇: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
戴晓程 戴班明
(河北省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所必须关注和思考的。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构建;和谐校园;思考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构建和谐校园,是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进而构建和谐校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因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没有和谐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结构多元化、质量和效益的不均衡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校园内一些不和谐因素等问题日益凸显,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1以党建带动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和谐校园建设要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党员、教师、学生是三个主体,特别是学生是学校的多数,学生的工作做好了,学校的和谐才有了广泛的基础。在学校加强党建工作,用党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有益尝试。设想学校中的党建工作做好了,每一个党的基层组织(支部、党小组),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将只日可待。
建设和谐校园,重心在基层。随着学校管理重心转移,党支部由学校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变为和谐校园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学校在规范党组织设置的同时,加强党支部建设,积极开展对广大青年教职工和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让教师和学生党员在学校教育中起到鼓干带头作用,是营造团结、奋进、和谐的校园重要力量。党组织要以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管党风、促校风、带教风、育学风,创新思路,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营造团结、奋进、和谐的校园。通过弘扬先进典型,为和谐校园建设树立身边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在师生中树立标兵,组织先进迹报告会,在校园网上设立先进典型宣传报道专栏,广泛宣传先进事迹。维护校园稳定和谐局面,搞好教职工,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重要一环。党建工作不但要抓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也必须重视在老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在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应贯穿于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使校园中影响稳定的苗头能早知道、早报告、早处理,在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发挥良好作用。工作中以积极创新党的活动方式,提高党的工作覆盖面和有效性,使得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范围日趋扩大。在支部生活中,运用丰富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手段,寓教育寓乐于活动之中,增强教育的效果,让党的生活成为党员交流思想、沟通信息、产生火花、推进工
作的有力平台,提高了活动质量,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大力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协助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又一支生力军,成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
2以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纵观历史,我国应试教育的痕迹仍十分明显。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心理素质比较差,是很多学生所共有的问题。表现突出的是对学习普遍没兴趣,心胸狭窄,遇事急燥,思想简单,抽烟喝酒,过早涉入情网,纪律观念淡泊、组织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普遍存在。另外,学生的礼貌、礼仪方面的知识和行为也是缺乏的。这些都是造成学校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从现行的教育效果来看,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性强,有关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少是普遍现象。造成了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没修养”。过重的专业导向,导致了学生学习没有动力,也就自然地导致了校园学习风气不浓。过窄的专业设置也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展。从未来的发展看,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必须得到提高。学生在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后,他们将来如何发展?如何迎接新的一轮就业的竞争和挑战?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因此,有人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职能就在于教育、管理与服务。但我认为学生的教育管理其核心应该是发展问题。发展是学生第一要务。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精神引领,最佳校园人物配合,严格校园行为规范,刚性校园制度,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根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和谐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教育家夸美钮斯说过:“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要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配和,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结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学生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学会生存》著名报告一文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这应该成为我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首先,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水平等。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和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也是客体,既是创造者,又是受益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就要坚持用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灵魂,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其次,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示与发展机会,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体谅教师辛苦甘甜。对于学生,一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和谐校园的鲜明特点是学风浓,校风正,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学校所有人员要形成合力,在爱心、诚心、善心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育人责任意识和氛围。和谐的校园里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任何歧视,教师、学生、优秀学生,问题学生、贫困生、残疾学生,都应该受到充分尊重,享受共同的人格尊严。学生要尊重老师,关心同学,更要学会体贴和关心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学生在校内学会了同情、体谅和关心,走入社会以后才能知道怎样同各方面的人交心。从而练
就构建和谐社会最有用的基本功。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提高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谐校园必须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引导在校学生振奋精神,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保持激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学校要特别注意保护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珍爱自己的民族传统,充分尊重和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学习和宣传本民族的英雄人物,让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社会和谐和校园和谐是统一的,其价值取向完全是一致的。社会和谐辐射校园和谐,校园和谐服从和支撑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各种要素中,教育的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和谐要求处理好学校、学生、家庭教育三者的关系,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潜能。
3以完善制度建设、执行,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市、省,以至国家都是如此。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是搞好各级管理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关键。对于学校来说,就是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和制度的检查执行情况,用制度管人,管事。对违犯制度的组织和个人,不是用人情去处理,而是用制度去约束和处理。只有人人,各级都认真执行制度,各项工作才能有效进行,和谐校园才能有良好的建设基础。和谐校园建设是多方面的,所做的工作也是多方面的,要真正让每个校园都奏响和谐的主旋律,必须要在各方面多做工作,各级组织,每个个体都要在其中发挥作用于,和谐校园建设才能成为可能,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可能,而和谐校园建设和发展,必将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努力创建和谐的局面,和谐的校园,坚持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
第四篇: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
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充分认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与十六大的思想一脉相承,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构
第五篇: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突出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我们
党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一、充分认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应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与十六大的思想一脉相承,又根据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机会平等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的活力在政策上、制度上得到保证,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制健全、管理有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生活得到净化。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深刻领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社会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多方面努力,但和谐社会的关键在党,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挥党对社会的整合功能,积极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众的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体,保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要看到矛盾、正视矛盾,并想方设法通过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矛盾,这一过程恰恰就是和谐社会的过程。就业问题、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都是当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站在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从代表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位置上加以引导和处理,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当前,要注重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
四、扎实推进构建和谐XX的重点工作
构建和谐XX要求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把XX建设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全面进步的“文明城区”。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构建“和谐XX”的实践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发展税源经济,为构建和谐XX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和谐XX,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和谐XX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步伐,通过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快形成有利于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一整套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轨道。要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推动XX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和招商理念,优化布局,强化特色,扩大产业集聚优势。切实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使经济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区政府要统筹全区发展经济板块,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尽快盘活区域可用资源,进一步加大发展科技型、环保型、集约型的区域经济,努力实现“空间集聚、产业优化、企业集群”。如机场地块、大明路汽车一条街、晨光科技园、润泰市场、银桥市场和纬七路沿线市场群等拓展、深化,大力引进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和低能耗、低污染、低用地的“三高三低”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推进XX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的台阶。
第二,坚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我们要结合XX建设实际,善于分析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超前研究应对措施,牢牢把握维护稳定工作的主动权。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构建和谐XX的保证,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经常性的严打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科技创安系统的建设,建立区域全复盖的视频监视系统,加强街面重要部位、重点地段的技术防范,运用高科技手段、构建多层面的防范体系,切实提高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加大社区警务队伍建设,提升警务效能,以积极设防、控制和打击犯罪为目标,推进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建设,特别是夜间控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监控系统,提高治安防范覆盖面,全面构筑高效的技防网络、严密的民防网络和有力的警防网络,切实增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
第三,坚持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全力化解社会矛盾。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始终坚持围绕构建和谐XX,把化解社会矛盾、减少利益冲突作为首要任务。针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心态和动态,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供决策依据,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使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得以表达,话有处说、理有处讲、冤有处诉,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办到的,立即就办,不要拖延;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说明原因,征得理解;不合理不能办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白说法。切实加快建立“减压机制”,加大预警排查和调处力度,要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通过完善大调解机制,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综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减少利益冲突和矛盾冲突,调解和钝化社会矛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要重点解决好市政工程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突出问题,要有效整合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基层组织资源,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衔接起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教育感化的方法,多策并举,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矛盾调处中心作用,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排忧解难,妥善处理和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避免和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如在纬七路拓宽改造东延工程、XX河沿线景观改造工程和路子铺危旧房改造等拆迁工作中,涉及面广、动迁住户多、时间紧、任务重、矛盾突出,为了保证重点工程建设不受影响,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广泛动员,全员上阵,靠前指挥,昼夜工作,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努力为构建和谐XX营造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文秘114版权所有第五,坚持加大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市建设,既要外树形象,更要内求和谐。要以迎接“十运会”为契机,采取大整治、大拆违等举措,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着力改善区域面貌,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一要治理环境污染,大力推进街巷保洁和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环境恶化。二要美化净化环境,加快实施绿化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三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四要加大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公益配套设施的规范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现代化大都市的文明形象。通过文明城市的创建,使城市天更蓝、绿化带更多、更绿,让广大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真正过上和温馨的小康生活。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