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半命题作文如何填题
半命题作文如何填题
王礼平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09年第3期
所谓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了文章标题的一部分内容,再由写作者根据有关要求把文章标题填充完整,然后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填题是写好半命题作文的一个关键环节,填充一个字一个词,看似简单,但其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阔,等等。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即本文宏旨。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题作文,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
《在 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势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明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题作文,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描,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
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多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激情。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
《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
《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偏离题旨。
四、填题,要切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半命题作文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 》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体力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是讲究填题的深加工。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 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
而且题面的新与俗还制约着文面的新与俗。
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意,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其实,半命题作文的填充技巧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一二,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作文时多加揣摩,拟出精彩的作文标题。
第二篇:半命题作文填题技巧举隅
半命题作文填题技巧举隅
选自:《语文报·教师版》2008年总第144期
作者单位:湖南永兴县高亭中学王礼平
所谓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了文章标题的一部分内容,再由写作者根据有关要求把文章标题填充完整,然后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半命题作文的填题是一个关键环节,填充一个字一个词,貌似简单,但内中颇有奥妙。填题,实质上是作文构思的预热与启动,是一种秤砣虽小压千斤的高层次的运思技巧。
一、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题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的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部或广扩,等等),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迷”的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激浊扬清,此即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题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
《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中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个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势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
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题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要义,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命意。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兔、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又如文题《我学会了》,题中“学会”一词常见惯用,但纳入文题,其旨意就当仔细琢磨了。这里当指学习并掌握了某种有用的知识、技能、本领,连上前面的“我”,渗出一种可贵的自豪。对题旨揣度有高下,填题也就有优劣:《我学会了骑车》《我学会了烧菜》《我学会了打球》——填题正确,流于一般;《我学会了讲文明》《我学会了自卫》《我学会了珍惜时间》——填题深刻,题旨凸现;《我学会了打牌》《我学会了赚钱》《我学会了吸烟》——填题错误,题旨走偏。
四、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地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因体力不支而落后,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信心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又如《我同桌》,题目已经限定了载体,如何填充为好,仍视素材而定。如果同桌系新来乍到,虽印象鲜明,但交往很少,可填“的”,以便从旁观察描述。如果与同桌交往频繁,碰碰磕磕,时有冲突,填“和”为宜,以展示矛盾冲突中的人物形象。如若对同桌的某一印象和某种情感强烈,不妨选填“敬
佩”“恨”“同情”“鄙夷”等。
五、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初读后为之一震。这,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学生面对《我生活在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可作比较: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彩。
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看到《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若能扣住“滋味”的深层含义挖掘,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
六、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
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第三篇:半命题作文的填题技巧
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的区别
及半命题作文的填题技巧
命题作文:
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半命题作文:
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综观历年各地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
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1.要易写作。
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要确定体裁。
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 裁和写作对象。3.要内容健康。
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 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命题作文特点: 1.从命题内容上来看:
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从形式上来看: 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单纯以“命题”出现,前后没有提示或导语,这种形式,从字面上看限制较少,审题上没有障碍,让考生有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
二是以“提示语+命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导语或提示语,为考生在审题和选材上作出了一定的引导,同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
在题目之前,加上了一段导语:“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这段话对写作材料的选择、对“活力”的判断有着明显的暗示作用。
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的区别: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出作文题目让作者作文。
半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限定了作文题目的一部分内容,然后留出一部分内容由作者按要求自己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一篇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命题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作文能力。所谓材料作文,是要求作者根据所给的一段文字(图画)材料。它的特点是读写结合。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首先提取关键句和关键词语。写作者要经过阅读材料、理解分析、提炼主旨、联想想象、筛选甄别、文字表达等步骤,才能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对于考生来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审题。
命题作文的审题: 1.重点分析“题眼”。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
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2.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
“最”“也”“还”“再”“更”“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
如《我最好的朋友》中的“最”就规定了你笔下作为主角的朋友只能有一个;《这也是课堂》中的“也”就规定了你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某一节课; 3.要完全理解比喻意义。
这类比喻性题目前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提示语,考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提示语,学会由“虚”而“实”,在你熟悉的生活素材中确定与这一比喻义匹配的本体,写作时方能做到紧扣题目。
4.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
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联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有的考生忽略了这一点,因果意识不强,下笔时只写“拥有”,不见“快乐”,缺少必要的抒情议论;有的则只见“快乐”,少见“拥有”,缺少作为“快乐”支撑的叙述和描写。
5.从题目中审出详略安排方面的要求。
如作文题《下雨天,真好》,这是一道情景类命题作文,考生要在行文中创设“下雨天”这样的情景,而题目中的“真好”,是立意的关键,应详写。
可是有些考生的记叙文中,用大半篇幅写“雨”或“下雨的情景”,写“好”一带 而过,只是在文章最后用一句“下雨天,真好”匆匆收尾,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支撑,“真好”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如此安排详略显然偏离题目要求。命题作文的写法:
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
再如:《充满活力的岁月》,其表意的重心在“充满活力”四个字,考生需要思考的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人、事、物,来诠释一个中学生对“活力”的理解与界定。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没有限制时间、地点。这样,写作时就可以不去考虑时间、地点因素,选材的范围大多了。
《美丽的谎言》,明确规定了事情的属性——本身是带有欺骗性的,但其实质必须是善意的、美丽的;没有限制的有:对象——任何人,具体内容——欺骗的具体内容和经过,数量——N个谎言,范围——过去现在,身边远方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
再如:《我想唱首歌》,题目虽规定了主题——褒扬、赞美生活,但没有限制赞美的对象、赞美的原因。如此,我们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唱首歌;既可以为个人,也可以为集体、为社会唱首歌;既可以写事,也可以写人……只要对生活有着欣赏与感激,对得失成败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就能切中题意。又如:《充满活力的岁月》,虽要思考活力的表现,也要兼顾对“岁月”一词的理解,但对写作的主体——“谁充满活力”则完全没作限定。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如《妈妈,我长大了》这个文题,其关键在于对“长大”的理解。如果认为“长大”的含义只是生理、身体的变化,或是学会了某种生活技能,能够照顾自己,胆子变大了,能对付别人的欺负等等,那么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
而如果能够寓理于事,从不同的角度写正处于花季年龄的初中生成长中的追求、向往、烦恼和困惑,以及对人生的初步认识,写人生中的各种各样的责任感已经在心中出现,那么,这样的思考就准确而较深刻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
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半命题作文填题技巧:
纵观近年各地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半命题作文在各省市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命题形式,在话题作文、选题作文备受推崇的今天,半命题作文不但没有被人们冷落,反而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历年的评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上出现失误,不能正确填补题目。那么,如何填补半命题作文的标题呢?
一、填题,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半命式作文题,题面不长,其间还有空白,呈残缺式。但就是在这残缺短小的题面中,却隐含着不少的有用信息。
命题者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
①暗示一定的类,即文章的体裁及表达属类,是记叙文、议论文,抑或说明文。细而分之,是记人还是记事;是叙事为主,还是抒情为主;是缘事说理,还是以理带事,等等。
②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
③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一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 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一理或数理,或瞬间或久远,或局狭或广扩,等等。
④标示一定的载体。文以载道,具体到一篇半命题作文,文章的旨意凭借何种具体的人、事、时、空,加以显现?这种载道的载体是题目中既定的,还是由学生自定的?对此种种,在半命题的题面中都有所点示。
审视《我这个……迷》,题面中的“我”、“迷”两词前后缀连,表明是记人叙事的记叙文。
题中的迷,其含义是对某种事物、活动、景物特别感兴趣,全身心投入,达到如醉如痴的迷恋程度,无疑暗点了文旨。
题首的人称词“我”,表明文章的“量”局限于特定的一个人——“我”,局限于“我”的一种兴趣爱好。至于这种如醉如痴迷恋的对象——载体,题目有意空缺,留给学生自主定夺,填之而出。
再揣摩文题《……之风不可长》,隐含信息,次第抽出:
类:“不可长”一语,对社会上的某种风气作出一个明确的否定判断,表明一种决绝的态度,行文必然议论说理,当属议论文。
质:“……之风不可长”,分明是抨击、批判不正之风,伸张正义,击浊扬清,此及本文宏旨。
量:“之风”是偏正短语的后肢,前面填充后,自然形成不正之风、邪恶之风中的一种。
载体:用空格隐去,由学生自揣自定,学生大可从“我”出发,为我所用。
二、填题,要与命题要求暗合神契。
命题者总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紧扣教材,巧拟半命文题,从一个角度去测试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面对半命文题,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利正确定向下笔。知己知彼(命题者),方能百写不殆。《在……面前》是前几年湖北省的高考题,稍一端详,可知文题是一表示态势的介宾短语。为何以态度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绪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一带空白的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环境、态势,造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环境和态势,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 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 可能是惬意的,如奖状、成功; 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歹徒。
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通过填充题,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凸现文旨意念。
面对这一文题,有的学生无视命题,随意填题为《在哥哥面前》、《在房屋面前》《在校门面前》,如此,也能行文,但徒然增大了深层构思的困难。前一题除了点名兄弟(兄妹)关系外,很难形成对立、映衬关系;
而后两题只是点出了人事发生的地点,除此,难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使文章难以契合命题者的匠心与要求。
三、填题,要切中题旨文意。
如前所述,多数半命式文题,对题旨文意都有所显露,有所暗示,一题当前,我们首先要机灵扫瞄,将其捕捉到手,接着要深层透视,切中底蕴,以利正确填题,深层构思。
《……长大了》一题,载体部分空缺,怎样填题为好?关键是对点明文旨的“长大”怎样理解。对“长大”一语,有三种诠释可供思辨取舍:
1、增高长重(一般生理现象),2、思想成熟(高级智能现象),3、学业(事业)有成(有为社会现象)。对三者运思比较,可以断定,按第一种含义填题,难脱肤浅;按第二第三种含义填题,能揭示人与事的底蕴,从动态变势中演绎出明确的意念。
那么,题中的空白是不是只能填写人称呢?不一定,抓住事物间的逻辑联系,又何尝不可填写动物植物静物呢?如生物小组的良种免、种植小组的新种瓜、校园内外的共青林,可透过这些特指的物体增高长大,曲折地反映出科学少年、时代小主人的茁壮成长,迅速成长。
四、填题,要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下笔能否成功,有无感己感人的素材入文,至为重要。而半命题作文正是在动用生活储存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自由。填题时就要珍视这一自由,加以充分利用,使填出的文题正中素材仓库之所备。
且看《一段美好的生活给我的……》一题,显示题旨的空白处可有多种填法,但 要正中储存,就要慎选。
一学生暑假下乡,与勤俭的祖父相处,对自己的乱用胡花深感内疚,并力戒之,可填“鞭策”。
一学生考试失利后,忘情观察大风雨中蜘蛛反复织网的镜头,感触颇深,可填“启迪”。
一学生在校运动会3000米赛跑中不支落伍,是班上的拉拉队热烈的擂鼓、整齐的呐喊使他干劲倍增,最后夺得第二,可填“力量”。
五、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填题运思,在符合要求、切中题旨的前提下,还应避俗求新,使题与文,让人触读后俱为之一震。这,主要讲究填题的深加工了。
一组中学生面对《我生活在__之中》的半命题,有如下填题,试作比较:
填“家庭”、“学校”、“社会”——浅薄直露,味同嚼蜡。
填“集体”、“亲人”、“友谊”——正确平常,流于一般。
填“麻将声”、“追星族”——切中时弊,发人警醒。
填“题海”、“夹缝”、“梦魇”——比喻形象,深邃出格。且题面的新与俗制约文面的新与俗。拿起《……的滋味》这一文题,如果匆匆填上“咖啡”、“中药”、“甲鱼”、“黄瓜”,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含,掘而深之,写出《打工的滋味》、《得奖的滋味》、《当干部的滋味》、《掏污水沟的滋味》,则既深又新。再进一步,如能逆向填题:《作弊的滋味》——心惊肉跳,《说谎的滋味》——惶惶不安,《挨批的滋味》——打翻五味瓶,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
六、填题,要符合情理、逻辑。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有这样一道题,《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第一”,如“上学校”、“登台演戏”、“领奖”、“下水”则成,因为这一类“第一”都是不难确认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说谎”、“当家”、“打工”、“独自远行”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你曾经因学习的重压而放弃过,也许你曾经因朋友的误解而苦恼过,也许你曾经因父母的指责而伤心过,也许你曾经因老师的批评而自卑过,也许你因生活的失意而痛哭过„„这一切都已过去,这一切都成为你永久的怀念。回首往事,你发现„„
请以“从此,我不再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附:
例文一:
从此,我不再任性
任性,是一头倔强的公牛,横冲直撞;任性,是脱缰的野马,狂傲不羁;任性,是无法束缚的风,随心所欲。任性会迷蒙我的双眼,让我看不清妈妈那慈爱的面容。
酷夏,气温表上的水银一格一格攀升,我的瞌睡也一点点加剧。终于有一天早晨我睡过头了,不幸的是叫我起床的妈妈也正与周公相会。我望着可爱的蓝天白云,心情却无比糟糕,任性地认为自己的晚起,是妈妈贪睡的缘故。而在我大吵大叫时,妈妈地欲言又止的样子,又让我固执地认为她是想推卸责任。冲动这魔鬼让我昏了头,我早饭也不吃,生气地一甩门,头也不回地走了。隐隐中,身后有一束目光追随着我,直到拐弯,直到过马路,直到„„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严重的脑力消耗后,我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精髓所在。就在我饿得前胸贴后背时,突然发现书包中多了一盒饼干。在我狼吞虎咽后,心中却毫不领情,固执地认为这是妈妈应该做的,谁让她不喊我起来呢!可是心中却随着胃的膨胀温暖了不少,心中的阴霾也逐渐散开、消逝。
在太阳任劳任怨地躲到山后时,我回到了家,去完成那些无尽头的作业。秒针一格一格地飞快地旋转,我的笔尖也龙飞凤舞地在纸上跳着芭蕾。直到秒针的声音听得让人厌倦时,我才勉强写完了作业。走出房门,却看见妈妈半靠在沙发上,头歪在一边,已然睡得很熟了。我轻轻地叫醒了妈妈,问她怎么不进去睡。妈妈却淡淡地说:“你不睡我也睡不着呀。”刹那间,妈妈的话吹散了我脑中的郁结,我一切都明白了,妈妈是为了我才睡眠不足,而我,却像一个任性的陀螺,将她的爱意飞旋得老远,直到这一刻„„
望着妈妈疲惫的眼神,我这般的懊恼,懊恼自己的任性,懊恼自己的愚笨。我想,我的心中不会再有公牛,不会再有野马,也不会再有狂风。从此,我不会再任性。
例文二:
从此,我不再沮丧
寒风只能摧残花儿的身躯,却无法摧残花儿的意志。
——题记
秋,降临了,在不知不觉中。
心灵的秋天亦已降临。夜晚,坐在灯下看书,想起昨天一塌糊涂的英语考试,我不由抑郁满胸。还是索性出去走走吧。
月色黄昏,漫步在乡村小路,一片荒凉。萧瑟的秋风吹在身上,啊,好冷,真是。诗人言:“自古逢秋悲寂廖。”我看此话不假。秋风扫落叶,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简直可摧毁一切。“愁”字不就是“秋上心头”吗?古人的造字确定巧妙,正如我此刻的心情。
前面曾是一个花坛,现在却一片荒凉,遍地残枝败叶。它们虽“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却“没有香如故”。它们已变为枯黄色,被风吹得到处飘零。原来争奇斗艳的盛景早已不在,半点遗红留翠也不见影踪,悲夫!
我只觉得我、落叶、残花,现在是这样相似,遭遇已是不言而喻了。
心情郁郁,悉不思归。前面以往茂盛一时的梧桐已斑痕累累,孤苦伶仃,往日枝繁叶茂的风貌何在?昔时显赫一时的威严何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的诗此刻竟暗合了我的心境了。现在我的心里是什么滋味?唉,现在恐怕连我也说不清。
回想昔时我的英语成绩,我是何等荣耀!我是老师的宠儿,同学们的头儿,可好景没能长久,骄傲使人落后,我现在才真正体会到了它的真正含义,也尝试了它的威力。当它向我袭击时,我不知所措,完全垮了,变得不堪一击,想爬起来但两腿无力,想匍匐前进却又不甘心。
老师的冷落,寒了我的心,我掉进了一个黑漆漆的深渊,我还能东山再起么? 前面是一些已被寒风杀败的残草,它们已枯,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生机,只是默默等待“东风已绿瀛洲草”之时,而不思进取,哀哉!
喔?那是什么?凑近一看,几簇淡黄的野菊花在风中微微晃动,正顽强地同秋天作斗争。
我被震撼了,惊呆了,我以往还不知道有这处花如此坚强,在瑟瑟寒风中傲然挺立,坚信成功就在眼前。面对野菊花,我在深思:野菊花如此,那,我呢?我还能畏难不前吗?我还能甘愿落后,甘愿当一名小卒,当一片陪衬着鲜花却自以为是默默无闻的绿叶么?
不,绝对不可以!一次挫折算什么,怎可居人足下。人人当绿叶,谁当红花?人人当铺路石,谁成高塔?
气流顺畅了,天空晴朗了,圆月变亮了,心胸开阔了。
我匆匆地回到家,将宗璞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写进了书的扉页。从此,我不再沮丧,我会笑着去迎接生命给予我的一切。
例文三:
从此,我不再渴望阳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题记
我寂寞地站在人生的道路上。
风夹着雨,张牙舞爪地向我打来。天阴沉着脸,在天地之间演绎着它的霸气,不断地咆哮着。
我忧伤地望着前方,迷茫的未来,让我惶恐不安。别人都早早远去了,惟独我,止步不前。
回首自己的过去,到处是荆棘和陷阱,一座座高得不见顶的“书山”黑压压地立在路上,一条条深不可测的“学海”之流断在眼前。千辛万苦,万苦千辛地熬过来,怎料得远方还是阴暗„„ 太阳,出来吧,我需要你的阳光,温暖的阳光!
然而,四面只有风在吼、雨在怒!
既然如此,我干脆停止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是不变的,梦想离现实太遥远了,可望不可及。
于是,我任由风吹雨打,依旧颓废地坐在一旁,抱怨阳光不来温暖我的哀伤,独自叹息,闭眼擦掉现实„„
迷梦中,忽然传来一声石破天惊的怒吼,“眼泪决不能洗掉命运!”我在梦中找寻,鲁迅,在激励自己在文学路上顽强不屈地走下去。我惊叹,表示出自己的敬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又是一个人在向天立志。那是贝多芬,同耳聋之疾作誓死抵抗。我默然,开始反对自己的言行——人就这么被打倒了吗?
我反转过头,惊讶地发现,朱元璋不满于乞丐的命运,硬是写下了大明的辉煌历史;张海迪不屈不挠,在轮椅上绽放出成功的光彩;海伦·凯勒更是坚毅,创造聋盲哑人事业能成的奇迹„„
太多太多,我却不知。回省自己软弱地呻吟着阳光的出现,不是太幼稚、太可笑了吗?对,人可以遇到挫折倒下,但不能一蹶不振、怨天尤人,可怜地巴望着成功唾手可得。如果居里夫人如此的话,还有那些元素的产生和诺贝尔奖的归属吗?
拍拍尘土,我站了起来——阳光虽美,但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自己才是追逐者。渴望阳光是懦弱者的乞求,惟有靠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辉煌未来。
从此,我不再渴望阳光。目光坚毅地追求更美的未来,更加稳健地奋斗出一片人生的天地。
例文四:
从此,我不再放弃
山太高,太陡了,我还没有爬上一段路,就已经大汗临漓,口里不断地喘着粗气,不行,太辛苦了,看见上面还有一段陡峭的山路,我便觉得头晕目眩。本来我是想去看看泰山的雄伟壮观,想亲身体现一下它那美丽的风景。机会实现了,泰山的确是很美,山路两边都绿树成荫,小鸟也买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美丽的蝴蝶飞来飞去,它那美丽的景致让人心旷神怡。
可是我却再也没心情去观赏那美丽的景色了,嘿!早知道是这样,我就不来了,干脆下山吧!看现在,有的人还不断地向上爬,有的就拖着疲倦的身子,向山脚走去了。
我正想转过身向山脚走去,突然一只小鸟从我头上飞过,我的目光注意着它,“啪”的一声掉在了台阶上。原来这只小鸟的翅膀受伤了,伤口还渗着血,此刻,它还不断努力地拍打着翅膀,它飞起来了,但过了一会儿又重重地爹倒在台阶上,就这样,它不断地飞起来又跌到,重复了很多次。奇怪的是,她跌倒了那么多次也没有停止努力过,没有放弃过。
我的心在那一刹那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弱小的生命在遇到困难时努力地去克服。而我遇到小小的困难就要放弃。曾记得妈妈带我去溜冰,我每次都会滑倒,摔痛屁股,就因为这样,我放弃了,从此就没有再去溜冰了。
是啊,不只是鸟,人也是要这样,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困难与折磨,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永不放弃的心,就会得到新天地,美丽的朝霞就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到来。
无限风光在险峰,想到这里,我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例文五:
从此,我不再寒冷
“哦,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到中雪,你注意点,别弄感冒了。在学校不比在家,感冒了,也只有自己照顾着自己。”妈妈边放下手中的东西边叮嘱我道。
我忙点点头,不耐烦地看着母亲,嗔怪她的啰嗦。妈妈显然意识到了,笑着摸摸我的脑袋,转过身,走下车去。车子正欲启动,妈妈忽然转过身来,慌慌张张地丢过一袋东西,便跌跌撞撞地走下车去。车开了,我回头一看,妈妈还站在原处,不停地朝我挥着手。外面的风非常大,妈妈那好看的发型此时已不成样子,随着狂风恣意地翻腾。我的心不禁猛地抽搐了一下。
我忙转过脸,默默地打开妈妈刚刚放下的东西。噢,是一条围巾,我翻了翻,还有一双手套。我拿起手套,竟从里面滑落出一张小纸条,妈妈那娟秀的字迹映入眼帘——天冷了,注意身体。
妈妈的这句话如那春日里的一道阳光,使我全身温暖无比。我捧着那手套,心中满是感动。
我抬起头,视线早已模糊,眼前又浮现出了与妈妈相处的那一幅场景:我坐在台灯下,写着作业,妈妈突然走过来,坐在我身边,抬起头,发现妈妈正满眼慈爱地望着我。沉默了半晌,妈妈突然说:“你冷不冷,我给你拿个电暖器来吧!”我忙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妈妈来了,手中拿着个红色包裹,右手提个电暖器。我正欲脱掉鞋子,母亲却抢先了一步,小心翼翼地帮我拿下鞋子,又将它放到电暖器上。做罢,又将那包裹递给我:“拿着吧!为了你做作业拿着方便,我将热水袋缝在了里面。应该不冷了。”然后妈妈才满心欢喜地走开。
想起那时那景,此时我已是涕泪而下。
望着窗外,寒风疯狂地席卷着大地,路上的行人东倒西歪。我戴上母亲编织的手套,全身暖洋洋的。因为有了母亲的爱,这个冬天我不再寒冷。
第四篇:半命题作文变题指导
半命题作文变题指导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看来,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主要是:“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自我”意识和“独特感受”,要求“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作为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当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呢?我以为首要一条是引导学生认真回顾,盘点反思一下几年来所作过的那些作文,在原有作文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想想它们可能的变题、变型,进一步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和相似联想能力。在此,我就以自己的一次半命题作文变题指导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题型示例
题目:我真想得到„„
1、根据你要写的内容,先题目补充完整。
2、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第一课时 写作指要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做这样的题,一定要先把题目中的限制弄清楚;不要越雷池一步,不要自出心裁,一定要在限制之内做文章。补题最好以“我”为中心,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想方设法,扬长避短。
题材:
师: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畅所欲言。“理解,宽容,友谊,一个苹果,一双运动鞋,自由,一根魔杖,一个CD,法术,时间,机会,录取通知书,好记性,灵丹妙药,神笔,赎罪的机会„„ 师:你们还想到了什么,请到黑板上把它写出来。每组叫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把题目填写完整。
师小结:同学们想得到的很多,可谓五花八门,有精神方面的,有物质方面的,有时间方面的,有空间方面的,有现实的,有幻想的。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不管怎样,只要你平时真的想到过,现在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把题目补充完整下笔也不会太难了,因为作文给你广阔的选材空间。
师:假若你们真想得到“自由”,你会想到怎么写呢?采用什么形式写?
同学甲:我会采用小小说的形式,写牢中人渴望自由; 同学乙:我会以寓言的形式写笼中的小鸟渴望得到自由;
同学丙:我会以日记的形式写我在几个时间段里所想得到的自由写出来;
同学丁:我会以盆景的口吻写我希望得到解脱,从人们的绳索下解放出来„„ 师小结:同学们所构思的确实很有创意,能够打破常规,敢于超凡脱俗,这样才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新观点、新题材的佳作来。但忽略了一点,要把作文写好,一定要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想像生活,关注学校的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有这一方的天地可以施展:
1、课业负担重,几乎剥夺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因而想从重压中挖一个小孔,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
2、作为独生子女清规戒律太多,动辄为家长所不允,犹如笼中鸟,想挣脱束缚,自由地舒展一下筋骨。当然,你还可以将触角伸向其他领域。比如说,一个学期以来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做得多了,你真想尝试一下自由命题作文;你刚进滑冰场没动一下就滑倒了,你真想像别人那样自由自在地滑行„„总 1
之,只要肯动脑筋,完全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写作的题材。
谋篇布局
师:关于谋篇布局,你们是如何设计的呢? 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是笼子中的“我”,从窗口看见外面精彩的世界(这世界也可以靠托腮凝想出来的),先加以描绘,而后表达“我”冲破禁闭的渴望;或是采用对比式,先写自己的天地太狭窄,在其中郁闷孤寂难以忍受,然后写外界的无限诱人,禁不住怦然心跳;或是干脆写自己如何由想而采取行动,可惜屡屡受挫,终于还是无法挣脱桎梏„„ 师:无论你怎么构思,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都得将情写足,将感写深,因为作文题中的“真”字是超重量级的。
我们再来说说幻想式的“真想得到”。在选材方面,可以立足现实而突发奇想,真想得到许多钱,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让失学儿童重新背上书包;真想得到灵丹妙药,为天下人解除疾病的苦痛,让残疾人像正常人那么健康;真想得到一支神笔,为2006年画上最美的一笔,让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在构思方面,可以先写自己“真想得到”的原因——这是现实的,再写自己“得到”以后的作为——这是虚幻的;也可以把现实和幻想揉在一起,写自己得到“真想得到”的东西以后如何神奇地改变现状。
第二课时 当堂作文
【习作展示】
我真想得到“自由”
爸爸、妈妈、爷爷三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使我整日沉在题海之中,埋在书山之下。我只得乖乖地坐在屋里书桌旁,面对着一大堆要背的书,对着那条“三八线”望而兴叹,兴汉之余不禁又想入非非,“对,来一次‘闪电行动’。”我暗暗地想。于是,我慢慢地站起身,轻轻地离开了“老虎凳”我轻轻地抬起脚,又慢慢地放下,好不容易移到了那条“三八线“前。我伸出半个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三,是不是又渴了?”爸爸的声音,我急忙缩回头,跑到位子上,拿起书一本正经地读起来。爸爸来了,端了一杯茶水,到我屋里忙了一阵,末了“有什么事叫我”的一声伴着爸爸回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又不安分起来,“第二次行动”计划已准备好了,我又慢慢地走到“三八线”,像刚才一样没有人发现风慢慢抬起腿,终于第一次自己跨过了“三八线“,我妨不住内心的激动,胜利在向我招手。我闪电般地冲向门外,”站住,你要到哪里去?”爸爸的一声吆喝像一把大锤子似的把我牢牢地钉在那里。不知什么时候,妈妈、爸爸、爷爷都“冒”出来了,“我就知道你不老实,总想去玩玩。你已是初三的学生了,应该好好学习,不然会跟不上的。”接着我便在妈妈的唠叨下,爷爷的劝诱下,回到我那“二六七号牢房”,重新开始我的打坐,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入高等学府,才能满足爸爸的心愿,才能做妈妈的好儿子,爷爷的乖孙子。
望着窗外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儿,我知道它们不会有什么烦恼,因为它们的叫声充满了欢乐。望着,望着,禁不信那两“珍珠”从我的眼眶中蹦出。我多想得到“自由”,只是学习闲暇的一点点自由,我要大喊一声,我要自由!
【评析】想不想,行动见。上文的着力点在于两次将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化作行动的描写上。先叙想得不到自由的原因在于课业的重荷,然后便细写第一次“闪电行动”的实施及其失败。渴望之深不在于空想主义,渴望之切不在于善罢甘休,于是又写了紧接下来的第二次行动,可它照样没成功,“我”依然被囚禁在伏契克式的“二六七号牢房”中去。两次失利之余,作者只好望天兴叹,从心灵深处发出最诚恳的呼喊。行写好,意蓄足。
第三课时 变题点拨
鉴于初三毕业班复习时间有限,作文训练机会不多,材料发集费时又费力。因此,现成的范文里的材料还是可以利用的。关键是对它进行变题处理。那么,可以把本文换成什么题 2
目呢?请说出理由。
【学生说出变换的题目】 《我真恨那条“三八线”》,因为只要在作文里突出“三八线”,范文便可利用; 《我的双休日》,可以把两次行动放在两个假日来写,当然开头和结尾要写跟双休日有关的话;
《我和爸爸》中心事件可用范文里的,人物只出现的; 《一个平常的夜晚》,可把冲破”三八线”的行动放在晚上,首尾要从“平常”看出“我”课业负担之重。
《我总想着那一天》,只要改写范文的最后一段,使之扣题即可;
《我的烦恼》可以把范文的最后一段改成以倾吐烦恼为主的文字,如果再在开头提出自己的烦恼,在叙述过程强调“烦恼”,效果更好一些;
《我不应该这样》,反省自己冲破“三八线”的不妥,这要使“三八线“合理化,比如写”我“贪玩,不做作业,不学功课,爸妈就给”我”划了一条“三八线”,要求“我”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玩,“三八线”有其存在的必要价值,“我”想冲破便是不该,范文的材料还是可以利用的。
【强化练习设计】
给一篇作文《我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作文略),学生进行变题练习。【反思】
本堂作文课注重写作过程中素材、构思立意的训练,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写,在题材、观念、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突破,都能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经过这种模式的训练后,学生一改过去谈作文色变的心理,能够在作文课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的心声。尤其是进行变题训练,他们能够根据文章的文体、文章的内在联系提取主要信息,拾取自己所需的营养。特别是选择学生的作品作赏析,可以介绍写作过程,可以畅谈写作意图,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信心。赏析学生习作中的优秀作品,可让学生各抒已见,取长补短,从而形成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都得到提高。但在作文的其他要求上,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还有待提高。
第五篇:半命题作文
“心中汹涌着名山大川的自然之道,心中奔腾着故乡田园的小桥流水,心中沉淀着纷繁的社会万象,心中流泻着多彩的人生哲思„„”请以“心中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思路导引】
1.准确解题,精心选材。能留存于心间的,定然是对自己成长有着特殊意义的物、人、事、情、境。构思时,选取最拿手的题材,如喜流连山水之中的,可写熟知的某一奇异的风景;如爱忘返于艺术天地的,可选自己擅长的某一爱好。
2.突出主旨。面对清泉,观清澈晶莹的水帘,听激越飞溅的水声,心中细品跃动沉凝的潭水,悟得大地心脏的脉动;静坐赛场,身畔既有对千日功之磨砺的“厚积薄发”,亦有“参战”的刹那芳华。唯有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层层思考,渐次深入,自然升华,才能做到真正的锦上添花,豹尾靓音。
【佳作示例一】
心中的那缕馨香
◎陈蕾
冬日的午后,阳光倾洒,宛若芬芳的浓稠美酒。
慵懒的双眸被耀目的冬阳催开,触目所及,皆是一片暖橙之色,心也被这柔柔的阳光填满。
我起身走动,空气中漾动着红枣的甜蜜气息。隔着玻璃,我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视线追随而去——是母亲。
倚着半掩的房门,方才模糊的身影在眸中渐渐清晰:只见母亲系着平日里的碎花围裙,裙上的浅黄花瓣在雾气的氤氲中愈发灵动,恍若散发着缕缕馨香。母亲双眼注视着锅中的食材,右手执木勺,小心地在锅中慢慢作弧形搅拌,左手则虚握着锅柄,透着一股专注。袅袅的热气伴着丝丝缕缕的馨香从锅中逸出,挑拨着我的每一根味觉神经,母亲的面庞也在水汽中若隐若现,生出几分朦胧的美感。循着浅淡的气味和锅内浓稠的汤汁,我猜,母亲是在熬银耳汤吧。
不久,母亲便放下了手中的木勺,关了天然气。将锅内的银耳汤倒入碗中,精致的瓷勺落入碗底,发出一声清脆的“咚”,和着温润的阳光,叩击心扉,柔柔的,暖意在心中酝酿。
冬阳的沐浴中,母亲捧着碗推开玻璃门,径直走向餐厅,眼睛瞥见了立于一旁的我,她微微一愣,恰似行云流水间的一丝留白,而后朝我笑了笑,招手示意我品尝。我握起瓷勺,在碗里轻轻画着圈。只见饱满圆滚的红枣吸足了汤汁,在似裂欲裂之间,露出了里面杏黄色的枣肉。颗颗圆润的莲子好似洁美无瑕的珍珠,在暖黄色汤汁的浸润下,泛着奇异的温润光泽。碗中的银耳显得尤其硕大,托扶着莲子和红枣,宛若冰清玉洁、雪镂冰雕的盛放之花。三者经过巧妙的结合,似是一幅赏心悦目的静态画,那袅袅热气更是美的点缀,香气就这样晃晃悠悠地沉入心底,温暖一片。
我舀起满满一勺,放入嘴中,莲子的清香苦涩与红枣的馥郁甘甜相结合,宛若一颗巧克力加牛奶的太妃糖,既不是单纯的甜腻,也不是独有的苦涩,恰似母爱的芬芳绵长。经过烹煮的银耳脆中带柔,和着甜糯浓稠的汤汁,伴着爱的温暖,缓缓流入心底,暖了胃,更暖了心。一旁的母亲浅笑不语,静静地望着吃得不亦乐乎的我,时光因为这一刻的温暖而定格。
我轻呷一口银耳羹,馨香缕缕,情意浓浓,让这份爱伴随着母亲的温暖留存于心底。
【佳作示例二】 心中的那道凝望目光
◎吴洁
一回首,便蓦然撞进你的瞳孔.伴着你的凝望,只愿自己无愧于你的目光。
——题记
匆匆跟外婆寒暄几句后,便一头钻进了房间,没有了电子产品的陪伴,再多的闲暇总是难捱的。跟妈妈打着手势示意回家时,也不过离来时半个小时。妈妈允了。
对于外婆心中是烦的。“身子板坐正了”“快去写作业”“别光盯着手机”“吃饭说什么话”„„,一句又一句的唠叨已然听腻,致使每次到外婆家与她沟通都很少,认为外婆的墨守成规与我的现代思想格格不入。
兴冲冲地背起包冲出门,脑子里全是家中的电子玩意儿正在不远处对我张开怀抱。心中轻快而喜悦,就连灰色丑陋的水泥墙壁也变得可爱了。
上车后蓦然一回首,便看到外婆倚在门口单薄的身影。它就像一个闷雷在我心中猝不及防地炸开,眼眸里被外婆凝望的眼神牢牢占据。
年近九旬的外婆一手挨在门边,一手微提于腹前,佝偻的背脊让她显得那么孤独无助。风吹乱了外婆那不多的白发,那微微张着的嘴可是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嘱托? 那双浑浊的眼神在坚定着什么? 是信念,抑或是牵挂?
路旁高大的乔木在我的视野里渐渐淡去,我的眼中只剩下那个几乎快要摇晃的身影,寒风在无情地呼啸,肆意地刮起水泥地上的尘土,有些呛人。
外婆的眼睛已然浑浊,就像一潭清水被人恶意混进去了泥浆,我不知道她究竟看见了多少又看见了什么,这会儿,她又是否看得见我在车上惊愕而又痛惜的目光。我或许只是她视野里模糊不清的影像,可是她凝望得那么深切那么执着,那双眼睛里面是满满的不舍还有期待,是那么的令人动容。
那些早已在脑子里背烂了的好词好句此刻竟无法迸发。外婆那道凝望的目光似乎只能用朴实的文字像溪流一样细缓描绘,毕竟外婆是一个只懂得持家的女子,不是拥有远大胸襟的能人志士,她的世界里只有小爱。
外婆定定地凝望着我们,或许她的眼里并没有焦点,可是她记得我的模样,她在模糊的影像中凝望。
当发动机闷声微响时,我就这样保持着转身回首的姿势,亲眼看着外婆那孤单的身影和那包含着太多因素的凝望,离我越来越远,就像被自己亲手划了一道天河,那边是外婆,这边是我,明明想伸手相拥,却被自己划下的天河越隔越远。
终是化成了一个小黑点,终是没了她的身影,终是看不见那道目光了,嗓子像被鱼刺哽住了一般难受,泪水朦胧了双眼。脑子里满满的都是外婆的凝望,那么淳朴和执着,那么的纯粹,那么的揪心。外婆的爱在那道目光里,表现得那么令人心疼。
怕是再也忘不掉了,那在寒风中牢牢望着我的目光。那就牢牢印在我心里吧,像太阳一般温暖心房。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在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读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
请以“__________,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引导】
题目导语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所以选材难度不大,太多的事情和人让我们感觉到“好”。这个题目的难点在于限定词“真“,强调写出“好”的程度和意义,所以怎样写出“真好”的感觉,是考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精挑细选,撷取生活闪光点。亲情、友情、师生情,社会实践活动,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凡是生活中让我们感觉到“真好”的经历,都是可选的素材。仔细回顾生活,不难发现在逝去的岁月里流淌着无数温馨,精挑细选,筛取对自己触动最大的素材落笔。
2.以情动人,倾诉真情实感。“真好“是心灵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叙述事件时,不要忘记加入议论和抒情,让平凡的事件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3.充分描写,呈现精彩镜头。在记叙事件时,运用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方法,再加上适当的修辞,通过鲜活的文字,再现事件发生时的场景,给读者身临其 境的感觉。
【佳作示例一】
有她的爱,真好 ◎罗沁文
下雨了。我站在老房子的屋檐下,静静地看着雨水顺着黛色瓦当不断流淌。秋天,寒意肆虐。我不禁缩了缩脖子,慢慢地抱紧了双臂。可只要闭上眼,想起她的容颜,心中总会有一股暖流划过,带走了严寒。
回到老屋想找个地儿歇歇脚,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她的书桌前,无意间,瞥到了笔筒里那落了灰的“星星纸”。人生的电影迅速倒带——哦,那是一个繁星抛弃银河的夜晚,她知道我怕黑,便颤巍巍地打开了屋里所有的灯——即便屋里只有我和她。
她将我小心地放在腿上,把下巴抵在我的头上,轻轻地抱着我摇啊摇。她那温暖的童话仿佛依然萦绕在耳边:“学会了叠星星的小女孩,在没有星星的夜晚就不会害怕了,因为她们可以创造星星!“也不知她从哪里变出来一包美丽的星星纸,小心翼翼地抓着我的手,有条不紊地带着我叠。可笨拙的我怎么也学不会,她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握着一双小手叠星星,一次又一次,直到那个胆小的小女孩终于学会在黑夜中独自创造璀璨的星星。
她那布满老茧的手短短的厚厚的,很暖。当我第一次将折好的星星举给她看的时候,她轻轻环住了圆滚滚的我,咯咯地笑个不停,满脸的皱纹像阳光的纹路。‘
可惜时隔多年后我才发现,天地之大,幸福不过是怀抱里那一点小小的温柔。
我怔了许久,才缓缓走进了她的卧室。
昔日的被褥已被撤走,只留下孤独的床板。我坐了下来,摸着那冰冷僵硬的床板,细细忆着与她安睡过的每一个夜晚。她知道我睡觉不安分,总是让我睡在里侧,把三分之二的床留给我,那时年过九旬的她却只能趴在床边。不知道我长大离开她之后,在那一个个漫长无边的夜里,她是否一次次因摸索不到我而从梦中惊醒,之后怅怅地抚着空荡荡的床,回忆恍如昨日的岁月。
抬眼望去,院子里她亲手种下的玉兰依然怒放,她爱花如命,却依然愿意摘下最美的一朵别在我的头上。春日的暖阳洒在她那雪一样的发丝上,是多么的美,像是镶上了一层金边。只可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她已经离去,可对我的爱从未离去。
她给予我的爱,既不惊心动魄,也不是那么刻骨铭心。她的爱,像她的人一样,平凡了一辈子。生命是短暂的,但平凡的爱却是长久的。是她的爱让生活有了内容,怀念有了温暖,它会一直盘踞在我心中的某个角落,直到生命尽头。
有太奶奶的爱,真好。
【评点】在黑夜叠星星、让出床的大部分给“我”、摘花给“我“戴,这些曾经的温馨片段永远地镌刻在了小作者的脑海之中,日子虽然一去不返,但爱从不曾离去。文章的字里行间寄托着对太奶奶的爱与怀念,承载着作者的感动和幸福,议论和抒情让平凡的爱变得长久而唯美,感动了读者,升华了主题。
【佳作示例二】
偶尔停一下,真好
◎胡潇娴
初秋的阳光携着淡淡的温情,穿梭于这座繁华都市间。有一缕阳光好像对某个地方极其喜爱,它不执着于粼粼的湖泊,不留恋于簌簌的落叶。它穿透流动的秋风,静静地投于我的脚边,像在向我传递一个讯息:“偶尔停一下。”
于是,我在阳光下驻足,感受那令人飘飘欲仙的梦幻。
街边小店里柔软的丝绸,墙角处老爷爷烧软了糖浇出的金黄的凤凰,街道旁小姑娘摆出的亮晶晶的饰品,都在清澈的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芒。阳光轻轻洒过去,再悠闲滑下,于是每一个罅隙都被补上,柔柔地融进凉凉的石板覆着的土地里。时间便和着阳光,沿着丝绸的
轮廓、糖凤凰的丝路、小姑娘的肩胛流走了,消失在一片醉人的秋色里,让人有种华丽的幻觉。
于是,我在湖边大树下停驻,体会那悠悠的静谧。
湖面在阳光下泛着晶光,像不均匀洒下的碎钻,在湖水的轻拍下若隐若现。流动的雾气在水面上徘徊流连,像一位披着轻纱的少女,那倾城的容貌隐在氤氲的雾气下。在偶尔一阵微风掠过时得以窥见真容,却在惊艳之余再次合上面纱。道旁树的倒影摇曳在水中,风动,水动,影也动。秋风将湖水的轻喃带到耳边,忽远忽近,若有若无,像是.在低诉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梦。朦胧的色彩和模糊的声音,那是湖的醉人的静谧和轻柔的呓语。
于是,我在食府处落座,品尝那永萦心头的味道。
柳叶似的长盘里,盛着一尾草鱼,上面淋着一层鲜亮的糖醋。轻夹起一块鱼肉,浆丝不断,放入口中,先是甜味,再是酸味,最后还有股淡淡的蟹味。还想再探,鱼肉已尽数化去,空留满嘴鱼香。果真印了那句“何必归寻张翰鲈,鱼美风味说西湖”。
那梦幻,那静谧,那味道,我偶尔一停所得到的,不正是我们寻觅良久而不得的岁月静好吗?不断忙碌追逐,是否丢掉了尘世中最平凡的美好?这样想着,不禁感叹:“偶尔停一下,真好!“
【评点】在生活节奏如此之快的当下,读到此文,不禁感动于小作者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偶尔停一下,才会发现生活中有如此梦幻的阳光,有美好醉人的风景,有撩人的美食,这些感觉,真好。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让文字变得灵动,让画面扑面而来。三个“于是„„”将主体段落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同时起到点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