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

时间:2019-05-13 07: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销商,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销商,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

第一篇:经销商,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

经销商,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

2008/9/2/07:13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崔自三

某著名手机制造商邀请笔者给他们的经销商做培训,课程结束后,一个经销商老板跑到前台向笔者请教:“崔老师,作为经销商,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犯错的员工?如果按章办事,担心员工流失;如果听之

任之,一些规章制度又流于形式„„”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作为厂家,可以依托平台来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虽然员工可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但企业可以自恃有“庙”,不愁招不到适合自己的“和尚”,但经销商企业不同,“庙小”、平台小,本来招人、留人就难,因此,如果对待犯错的员工象大企业一样,就难免出

现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流失的情况。

中国有句古语叫“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经销商企业来讲,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强做大,就必须要走公司化、流程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就必须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来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长期发展,就必须正确对待犯错的员工,既不能过于纵容,也不能过于“严酷”,对待犯错的员工,经销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较为妥善的处理办法。

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呢?

正确认识犯错误的员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象毛泽东说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就会有积极的、消极的。因此,也就难免会有犯这样或者那样错误的员工。其实,人都难免会犯错,就象老古人讲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对于员工的错误,我们就要象看待太阳“东升西落”一样自

然,从而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而不至于采取较为极端的一些做法。

区别错误类型,予以正确对待。作为员工,其所犯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因经验不足而犯错误的员工。经销商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有的甚至是由“亲友团”组成的,因此,这种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血缘关系而组成的企业员工队伍,往往年龄偏小,经验不足,因此,在工作当中,就难免出现“让他去北京,他却跑到了广州”这样尴尬的情景,比如,新员工给客户开错票,给客户配送产品时,跑错路,送错货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对于这类员工错误,作为经销商老板要能够淡然处之,毕竟,人都有一个从新手到熟手的过程,对于犯这类错误的员工,尽量给予开导教育,让他们能够按照操作流程与标准,尽量避免错误,同时,明确责任,指出危害,促使他们不致于重复再犯。第二,因能力不足而犯的错误。比如,给客户签订协议,由于缺乏谈判技能、技巧等,几近“二十一条”,对于客户异议,处理技巧不足,协调能力较差,不能让客户满意等等,这些都是因为能力不足而犯的错误,对于因为能力不足而出现的错误,作为经销商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来促使其快速提升技能,要将其由于能力不足而给业绩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挂钩。比如,通过考核产品结构,对那些没有能力卖高档产品的业务人员进行考核,客户满意度与绩效工资挂钩等,从而让他们能自主自发地提升销售技能、服务

技能,更好地达成企业的目标。

第三,因品行不足而犯的错误。主要是指有的员工由于品德方面的问题,故意违反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企业的帐款制度等,而出现的错误。比如,有的员工挪用、截留促销费用、贪污客户钱款等,对于这类错误,作为经销商千万不可姑息,对于能够拉回来的,可以限期改正,比如,象一些由于一念之差而犯的不是太大问题的错误,但对于在经济方面出现的问题,决不可迁就,该“上纲上线”的,一定不要

姑息。

作为经销商老板,对于员工所犯的错误,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是个经验问题;同样的错误犯两次以上,是个能力问题;不管犯什么错误,只有一个同样的目的——有利于自己,是个品行

问题。

因此,对于犯经验不足错误的人,不能不用,否则,他的错误就白犯了,这样的错误犯过之后,就成了财富;凡能力不足而犯错误的人应当调换他的工作,或者通过考核促使其能力提升;惟有对品行不端的人不能姑息,处理要果断,但方法要委婉,尽量不要给自己留下一颗“炸弹”。

总之,经销商老板对于员工犯错,尽量要给予其改正机会,同时,对于所犯错误要分类处理,通过宽严相济,原则性、灵活性相结合等,合理区分“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只有这样,经销商才能既更

好地打造出一支纯洁的团队,才能在市场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对待犯错员工(小编推荐)

对待犯错员工,你的方法对头吗

前段时间有个刚升任某集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此前是副总)的好友F来电话求助,说公司有个销售总监让她非常头疼:屡屡挑战公司的管理制度,可由于他是业务高手,公司近一半儿的业绩由他个人贡献,而且北京分公司董事长(此前兼任北京分公司总经理,为F的前任和直接上级)对他比较宽容,基本上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F接手之后觉得很难管理,故问计于笔者。

笔者让她讲了其上级此前是怎么处理这个销售总监犯的错误,并重点讲第一次犯错及处理过程。如下是这位销售总监第一次犯的错误及受到的处罚情况:

F所在的公司实行严格的保密工资制。这个销售总监通过职权获取了销售部门全部人员的工资表,并且把它公示在公司前台。公司前台出于职责要求,立即把这件事情按照程序汇报给了自己的直接上级——人力资源部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又立即按照程序汇报给了F(时任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分管人力资源部)。当时,F和人力资源部经理立即找这位销售总监谈话,制止其违规行为,结果这位总监非但不认错,还把举报他的前台小姑娘骂得大哭不止,甚至提出了辞职。F认为这位销售总监太不像话了,要求坚决处分这个总监。然而,由于当时的总经理“爱才”,最后,只是好言安抚并挽留了前台,对这个总监进行罚款了事,并无采取其他措施。

听完F的介绍,笔者对她说,从你的描述中,我可以断定:你们这位销售总监肯定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且日后的行为还是依

然故我、我行我素。F连声称“是”,并说烦恼的就是这个事儿。笔者说,你有没有意识到,问题恰恰就来自于你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他的第一次犯错:只是对他做了相应的处罚,而没有让他认识到错误。其实,F的困境在现实的管理实战中并非孤例,甚至还相当普遍。有些管理者非但不会正确处理犯错的员工(尤其是那些“业务大拿”),甚至有不少管理者对处理这种犯错的员工还会感到“发怵”。那么,怎么解决这种管理困境,帮助我们的管理者有效管理好犯错误的员工,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工作团队呢?建立正确的认知:纠错而不仅仅是惩罚

我们在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时,最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依赖惩罚,以罚代管。误以为惩罚自然而然地会带来纠正。试图用惩罚的方式让员工明白你的要求,用惩罚来代替改造和纠正的过程,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我们要做的是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让员工认识到错误,给予指导和纠正,从而改善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骂甚至惩罚。事实上,无数的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单纯地惩罚最多会带来被动地遵守,大家充其量是为了规避惩罚而减少再犯,却很少能够帮助建立起真正的责任意识、是非观念和敬业精神。甚至如果用不好的话,还会造成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敌对情绪,导致后续变换了表现形式而一犯再犯。英国行为学家莱曼·波特

(Lyman W.Porter)提出的著名的管理学中的波特定律就告诉我们:不要只盯着下属的错误,当下级遭受管理者许多批评时,下级

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的就听不进去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美国一家炸薯条的制造工厂,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这种试图用惩罚代替改造的传统处分方式的弊端,总是以严厉的惩罚来对待犯错的员工,导致了员工和管理层的尖锐对立。为了报复公司,有工人偷偷地将炸薯条从生产和包装区运转的传送带上拿下,拿粗笔写上“下流话”,再神不知鬼不觉地放回原处。而且消息传开,其他工人纷纷仿效,导致顾客投诉增多,让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管理大师稻盛和夫曾经说过:“比完善制度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心。”其实,对待犯错误的员工,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比惩罚员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深处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并且在明确企业要求的情况下,自发自愿地去改进”。否则,企业的处罚和员工的犯错之间就会演变成一种斗智斗勇的智力对抗,同类的错误肯定还会继续发生,甚至愈演愈烈。

方法得当:把“教育”放在“处罚”之上

面对犯错误的员工,永远要记得的一个原则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比惩罚更重要的事情。“惩前毖后”只是手段,“治病救人”才是目的。让员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们才会真正有自觉改正的心,否则,他们只会认为这是管理者“小题大做”,或者是“故意和我过不去”。正如孔子告诫我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有

员工真正明白了“是非”、“对错”的道理,才会真正地进行自我约束和改进。在这一点上,方太集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实践。

在方太,对于犯错的员工,教育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对那种犯C类错误(即比较轻的错误,比如像迟到、早退等)的员工,不像有的公司采取的做法——罚款,而取代罚款的是直接主管的谈话,谈话的目的就是要让犯错误的员工觉得这件事情是不应该这么做的,下次不能再重复这样的错误。该举措自2009年初开始实施,通过一年的跟踪,结果发现,2009年员工犯C类错误的总数比2008年下降了50%,而且这样明显的改善还是在员工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获得的。

“风起于青萍之末”。在员工第一次犯错、犯小错的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建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才是解决员工犯错“屡罚不改”的根本之策。

无独有偶,在笔者辅导的一家企业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在每次和他们的员工约谈或会面时,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会非常准时。而且,这家公司95%以上的员工都是80后,甚至有不少是85后乃至90后。于是笔者进行了深入地探询,结果发现:原来,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自于联想。他把联想“迟到几分钟罚站几分钟”的做法引进了自己的公司,老板带头执行。对迟到的员工既不罚款,也不批评,就让你在众目睽睽之下站着开会或者参加讨论。久而久之,员工会因为“好没面子”、“不好意思”,自觉养成了守时的习惯。投入精力:重视员工的选择和使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者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事实上,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从源头上和过程中减少员工犯错的动机与可能,是管理员工犯错的最高境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从人员,机制/制度/流程,文化/理念/价值观三个方面协同努力。限于篇幅,我们重点谈谈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人员的选择和使用。毫无疑问,好员工首先是选出来的。而这,恰恰是我们各级管理者容易忽视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着急用人”或者是觉得这个人“可以冲业绩”等,而不对员工详加考察便招录进来。录用之后才发现问题多多,然后就试图改造他,结果发现虽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往往却收效甚微。

其实,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一定是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经理。他知道,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事后费尽心思将不合适的员工朝自己期待的方向改造,不如一开始就花时间精挑细选,找到“对的人”。因此,他会未雨绸缪地考虑自己的用人需求,并提前安排招聘,防止这件“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变得“重要而且紧急”(甚至更多时候仅仅剩下了“紧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还会认真地考虑:在自己的团队中、岗位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情绪、理念、价值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记

忆及行为模式;以及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衡量自己制订的这些标准等。

除了把好员工“入口关”,优秀的管理者还会特别在工作过程中关注对员工的管理。他们既不会“临时抱佛脚”,等员工犯了错才去管

理;也不会“事后诸葛亮”,当员工“无可救药”时,搬出自己一贯的惩罚措施,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英明。

优秀的管理者,必定会实施“过程管理”和“长线作业”。他们不会每年只在下达任务或者安排总结的时候,才来和员工讨论自己的要求与期望。他们一定会在布置完目标和任务以后,保持对员工工作的有效跟进和足够的面对面沟通。他们会了解员工工作进展,及时给他们提出改进建议,敲定改进措施和方案。他们会利用每一次的会议、谈话、交流,不断向员工重复强调和明确自己与公司的期望。他们把每次与员工的接触,都当作进一步向对方明确期望的机会,而且让员工始终记得自己的关切、信任和期待。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精致、再周到的管理,也无法涵盖企业千变万化的管理实践。因此,员工犯错误在所难免,而对管理者而言,遇到犯错误的员工要你给出恰当处置的情形也在所难免。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时刻牢记的是:自己对犯错员工的不当处置,不仅可能无助于错误的更正,反而可能造成更强烈的反弹和敌对。而对犯错员工的正确处理,则不仅不会伤害到员工的士气,反而会帮助你塑造“建立起责任心、是非观、拥护企业和团队价值理念”的好员工。

第三篇:班主任如何对待学生犯错

班主任如何对待学生犯错

俗话说:“人无完人”,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未成年人呢!学生要是什么都懂,那也就不用到学校来接受教育了,所以,做为班主任教师,要正解对待学生的错误。

一、学会理解。

班主任教育学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过程,教育目标常是在教育与被教育者感情的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实现的。因此,教育过程中和谐、融洽的气氛便显得至关紧要。而这种气氛的形成,也只有当班主任从情感上理解学生的言行时才会有可能。一个新上任的班主任总喜欢把犯错误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说教,劝其改正,结果十有八九要失败:学生不是沉默不语,便是顶撞老师。这是因为在师生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双向的情感联系,这种情况下,一般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

二、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当自己想发脾气或训斥的时候,别忘了提醒自己:他(她)还是个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充满激情和希望但还未成熟的的鲜活个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呵护他们。当学生犯错时,最有效的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写300字的反思(让他们写清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态度……),这样有利于我们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头脑,选择一种理想的批评教育方式。

三、学会尊重学生。

在工作中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一直坚持“六个不批评”:早晨不批评;在办公室里不批评;反映情况时不批评;提问题时不批评;无意做错事不批评;当着家长面不批评。其次,允许犯错误的学生“讲条件”——给学生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只要学生真诚地认识到了错误,并决心改正,教师就应给以条件上的接纳,因此学生都比较喜欢我,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的情感。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学生犯了错误,我们都应给予无限的关怀,要相信只有爱才可以改变一切。从情感上接纳犯错误的学生,然后对学生进行宽容而不失严格的教育。教育学生时,要力争不和学生站在对立面,叫学生该怎样,不该怎样。而应和学生站在同一面,以学生的心理为出发点,让学生觉得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学生会感到你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帮助他,心灵被沟通了,他还会犯错误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接触的犯错误的学生大致可化为三类:偶尔犯错误的;隔三岔五犯错误的;经常犯错误的。

第一类是偶尔犯错误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犯错误可能是初犯,也可能是不经意地。其中大部分是成绩较好的,他们出现问题后,我先从学习方面表扬他们,诚认他们有前途,是升学的种子,而后严厉地批评指正其存在的问题,这样先扬后抑,学生心理上容易接受,也就容易改正错误了。而此时老师决不能因为成绩好而忽视他们的错误,这样只会让他们更加自以为是,感到一种优越性,由小错铸成大错。

第二类是隔三岔五的犯错误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自制力差,可能今天犯错误后,进行了批评教育,他会认识、检讨,对自的错误分析的头头是道,但过几天,他又会重犯错误。对这类学生,因为他们经常到办公室来,我也熟悉了他们,就让他们自制了一张表,分为时间、地点、事件三列,将他们每次犯错误的时间、经过在这个表中填好,然后贴在本班的教室后面的墙上,请同学们对他们监督,在广大老师和同学的睽睽之下,当他们在表中填了两次之后,终于和错误悄悄地告别了。

第三类是经常犯错误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能就属于爱打闹,调皮一类的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调皮感到很头痛就放弃,这样会把学生推向困境,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

这部分学生心理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对这样的学生,我首先把他们喊来后,是叫他们自已谈认识,看他们的对自己问题的分析情况,然后逐渐给他们指出问题,解出他们的心理障碍。同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如打篮球、乒乓球、搞文艺活动等,丰富他们的课外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端正他们的心态,树立积极的生活观,逐渐改掉错误。

德国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实际上就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心灵去唤醒另一个心灵。因此,学生的教育往往不是靠训斥、谩骂甚至靠体罚的手段,而是靠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碰撞,直至产生心灵的火花才能产生教育效应。如果教师不是与学生平等地交流,而是采取一些过激的言行,甚至罚站、罚跑步等方法,不仅不能取得教育效果,甚至产生逆反心里,结果适得其反。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学生犯了错误,我们都应给予无限的关怀,要相信只有爱才可以改变一切。从情感上接纳犯错误的学生,然后对学生进行宽容而不失严格的教育。“错误是一朵美丽的浪花”,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当他们犯错误时,只要付出我们的真心、诚心、爱心,用我们幽默风趣的语言;用我们灵活巧妙的方法;用我们的聪明智慧去感动学生,教育学生,相信他们都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了教师的天职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学生“灵魂”。

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中,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妙。几经摸爬滚打,学到了许多知识,积累了一些心得。我体会到作学生思想工作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对一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教育更是难上加难。许多班主任为此感到头痛。但只要多用心学习,多用心体会、总结,困难还是可以迎刃而解。

一、“对症下药”,适时更换教育角色。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好模仿好动,自制能力很不成熟,偶然犯犯错误在所难免。这很正常,就如人生病一般,具有反复性。所以有时候作为教育者就应当注意区分情况,根据学生“生病”的程度“对症下药”。例如:一个初犯错误的学生,“病”比较轻,经过班主任的教育就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但有些学生经班主任屡教不改,状况频出。其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由于与班主任“交锋”次数多,心里已形成一种“熟悉”的感觉。因此,班主任的教育方法、手段可能已不起作用了,或者说作用不大了。也就是说学生的“病状”越来越重了。这时,就应该及时更换教育角色,由学校政教处或其他领导出面教育。通过此举来改变一下教育的环境、方法、手段,并且藉此让学生明白“他(她)所犯错误的严重性”,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更有利于该生承认和改正错误,同时对其以后重犯起到一定吓阻作用。所以应当彻底改变以往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动不动就把犯错学生向上一级送的做法,因为这样容易让犯错学生形成一种“班主任奈何不了我”的错误心理。这样,只会大大降低了班主任在学生中的威信,不利于以后对学生的教育。

二、想方设法,突破学生心理防线。

学生在初犯错误时,对他们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因为他们刚犯错时,心里必定感到害怕,继而产生心虚。此时,只要教师适当把握时机单刀直入就可以让学生“就范”,老实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承认错误,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有时对于一些屡犯错误的学生来说,其已清楚认识到犯错误必将遭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此时学生往往形成一种防御的心理,有的甚至来个“沉默是金”,任老师怎样开导都无动于衷。面对此情此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更应该冷静下来,开动脑筋,思考一下运用那种最佳的教育方法、手段来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严刑逼供”的做法,相反地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感化教育学生,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心理上受到某些压抑而有所顾忌的学生,就更应该杜绝“一针见血”或“开门见山”地以批评开道。反而应当用“推心置腹”的谈话教育,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善意和真诚,让学生主动冲破自身心理防线,向老师敞开心扉,承认错误。

总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外界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波动具有很大反复性,还非常不稳定。直接体现为行为不愿受约束,易犯错误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时时观察,常常提醒,多多鼓励,有一点点反常违规的现象,就及时引导教育,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反复抓,抓反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在错误——教育——改正——再犯错误——再教育——再改正中走向规范,走向成熟。不断在行为上、思想上完善自己。如何对待犯错的学生

宽容是爱的清泉和甘露,宽容是爱的关怀和期待。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正处在青春期,比其他年龄的孩子更叛逆,更“难管”。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呢?宽容是一剂良药。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首先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充分自由的课堂环境,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将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心灵交流的愉快享受,更谈不上创新。

学生犯错,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只要老师拉一拉,很多学生就能成为好学生。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方法,可能就能毁了一个人。我们在面对捣蛋的学生时往往头疼,甚至火冒三丈,心里想的是“一定要好好修理你”、“我就不信我治不了你”;如果学生再不认错,甚至出言不逊,更会激起老师巨大的怒气。像我们学校的学生,经历了相对失败的初中生活以后,很多学生都对老师有一种对老师的惩罚不在乎的情绪:上初中的时候,老师把能“整”我的办法都用过了,你还能有什么新花样?这时候如果老师再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虽然能泄一时之愤,但后果却是非常不好的。有可能学生在高压下暂时乖顺,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给他们的心灵蒙上阴影,拉开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或者有的学生干脆反抗到底,扭头离去甚至离校出走,引发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给学生带来终身的遗憾。

可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犯错误之后不愿承认错误,有的学生用谎言掩盖,有的学生强调理由来解脱。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老师如果强硬处理、马上处理往往并不会很好的解决问题。不要把学生逼到死角,和大人一样,如果学生感受到威胁,就会有防范意识,这样很可能使情况更糟。学生上课时遇到问题,说了不该说的话,我们应该告诉他们应当怎么做,怎样才算合适的行为,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问题,他就能较好的处理。一次上自习课的时候,班里很安静,可是却发奇怪的叫声,我走上前问他:你在鬼叫什么?我说完这句话之后我就后悔了,我这样批评他,首先对他不尊重,言语太伤人。所以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们常有的错误态度有:把问题私人化;大声斥责学生;推搡学生;和学生争吵;哭;恐吓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训斥或者羞辱犯错误的学生;采用无法执行的或者不应该使用的手段;先定罪名等等。这是我从《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中看到的。我发现在我过去几年的教师生涯中,这些错误基本上都犯过。可是在采取这些态度后,不仅把自己气得要命,得到的也都不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我们总是以对学生负责为借口,没有把学生真正看做一个平等的人。人总是会犯错误的,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过我们是不是就忽视他们的错误呢?我们正确的做法有:想办法和学生单独谈话;利用其他老师或者家长的力量;对学生的惩罚有始有终;公事公办;等双方平静下来再处理;了解学生的感受;用“我”字句;认识到学生的不安和茫然等等。

其实不仅对学生,对他人,我们都应该宽容。宽容,不仅是一种爱,也是一种气度和容量。只有宽容的人,才能真正的享受幸福!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犯些错误,应属正常现象。教师如何处罚犯错误的学生,这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就会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探索欲、好奇心以及强烈的自尊心一同砍伐殆尽。对其成长来说,会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对教育来说,也只能说是一种失败。首先,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学校工作中,几乎每位教师都要遇到一些“捣蛋鬼”。对这些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及时、耐心地分析他们犯错误的原因,既要处罚,又要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处罚学生要做到寓教于罚,重教轻罚,罚而有度。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处罚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处罚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要把是否有利于教育学生作为选择处罚方式的重要依据。有

些教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么不管不问,要么简单地给予处分,甚至“一棍子打死”,将其逐出门外。这种做法使处罚失去了教育的意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再次,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有些学生所犯错误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甚至使教师受到损害。此

第四篇:员工犯错

员工犯错,聪明领导如何批评?

如何有效地纠正员工的错误是所有优秀管理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越来越多极具个性的80后、90后员工,如果批评太过严厉,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果批评太过含蓄,他们又很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此不少管理者头疼不已。

实际上,任何一次有效的批评,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把握住几处关键要素。立场是否客观公正?

所有理性的批评者都应该赞同这样一个前提,批评是为了改进而非发泄。那么,无论作为上级还是同事,批评他人的工作之前,首先要问自己的就是,自己批评的理由是否充足?对方的做法是否完全欠妥?如果只是简单地遵循自己的习惯、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去评判他人,那么这种批评往往会令人难以接受,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明万历五年,大学士张居正的父亲在湖广江陵去世,按规定他应当遵循三年之丧的古训停职回原籍守制。张居正照例报告丁忧,但当时皇帝只有十五岁,国家大事和御前教育仍然需要首辅大臣的襄助。于是,皇帝在和两位皇太后商量之后,决定“夺情”让张居正在职居丧。张居正出于孝思,继续提出第二次和第三次申请,却都未获批准。最后一次的批示上,皇帝还特意说明慰留张居正是出于太后的懿旨。

但是,消息传出后却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他们不相信张居正请求离职丁忧的诚意,怀疑“夺情”一说并非出自皇室的主动,并以不守孝道为由对张居正进行了疯狂的弹劾,以至于在朝廷引发了一场不小的**。

如果排除政敌的有意刁难,那些单纯出于以孝治国的道德标准,就对张居正进行弹劾的官员显然并不理智,他们缺乏对明王朝当时局势的仔细考量,不假思索的批评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到了朝廷的政治运行。

因此评价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顾全大局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批评他人前,一定要弄清事实的真相,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以关怀、爱护、诚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能捕风捉影仅凭主观感受和臆断去上纲上线。如果批评超出了事实范围,甚至转变为人身攻击,就会严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很可能将其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衍生出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

选谁作为批评的靶子?

当组织中很多人都出现某种错误或不良倾向时,选择谁作为批评的靶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管理者都会有意或无意地选择自己平时比较欣赏的员工开刀,从而形成越优秀的员工被批评越多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墨子怒责耕柱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耕柱子是墨子最出色的门生,但他平时却被墨子责骂最多。耕柱子为此感到非常委屈,他不理解自己做得并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老师偏偏总挑自己的毛病。

一次,墨子又对耕柱子发火了,耕柱子忍不住问:“老师,我真的就那么差劲,以至于您每天都要训我吗?”墨子听后不动声色地问:“假设现在要去太行山,我是应该驱策良马呢,还是驱策老牛呢?”耕柱子答:“当然是驱策良马。太行山路远,唯有良马可担此大任。”墨子笑着答道:“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正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教导匡正啊。”耕柱子这才恍然大悟,从墨子的解释中得到宽慰和激励。

从故事本身的结果来看,墨子对耕柱子的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似乎既合理又正确,但人的性格不尽相同,并不是所有被批评者都能像耕柱子一样说出自己的困惑,他们很有可能因为遭受了比别人更多的批评而蒙上心理阴影。纵然是耕柱子,在鼓足勇气争辩之前,也背负了很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压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导,很有可能向着与管理者初衷相反的方向发展。

因此,批评并非必须“对事不对人”,但“对人”时一定更要注意把握批评对象的感受,才能达到预想的激励效果。

怎样的方式更加巧妙?

职场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无关原则却有碍工作的小缺点或陋习,特地强调未免令人感到小题大做,放任不管又担心小不改则酿大错。这时尝试采取一种比较温和巧妙的批评方式效果最佳。

据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有一位女秘书,人长得非常漂亮,工作中却常因粗心而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你今天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漂亮的小姐。”这样的赞美让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也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同样能把公文处理得像你一样漂亮。”

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了。事后朋友问起柯立芝的灵感来由,柯立芝回答:“这很简单,理发师给人刮胡子时都要先涂些肥皂水,这样顾客就不会感觉到疼痛。”

这个故事后来也被管理学界称为“肥皂水效应”,即把对他人的批评夹裹在前后肯定的话语之中,以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从而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

或许有人会认为,柯立芝这个巧妙的方法如果放在当下与年轻员工的沟通中,会有些生硬,但其在近一百年前所传达的管理理念却非常值得借鉴,需要把握的只是对方最希望得到认可的点以及恰当的表达时机。

营造容易让人接受的批评氛围还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可以先谈自己的缺点和错处,这样可以给对方一个轻松的心理暗示,让他懂得你并不是要大动干戈、兴师问罪,也就不会激起他的戒备和防卫心理,而且还会让其产生同类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去批评对方,他就不会有伤害自尊的感觉,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你的建议。

如何确保批评效果?

批评的另一个误区在于没有及时地跟进。不少管理者在批评过后往往疏于对效果的检视,直至他们再次发现同样的问题,又开始或愤怒或无奈地抱怨员工将自己的批评当耳旁风。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员工没有表示强烈的反对,就说明他在心里基本上是能够接受这个批评的,即使不能完全认可,在行为上也会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将这种改变继续下去需要持续的动力。

比如上文例中的女秘书,如果她并不是一个上进心极强的人,那么很有可能只认真几天,又逐渐懈怠下来。到了这时如果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激励自然收效甚微,而如果转而采取粗暴态度则又有失风度,前功尽弃。

所以一项非常值得注意的要点就是批评过后及时加以跟踪巩固。如:“今天不错,几乎没出任何差错”“你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了”等,都是促使员工继续保持的最佳动力。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语句,这是非常有效的积极心理暗示。

纵然是对彻底改变尚有些抵触情绪的员工,在得到这样的肯定后也必定会更加努力,因为他发现管理者并不是高高在上只会挑毛病,而是将自己的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彼此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一次鼓励成功后,不妨遵循艾宾浩斯曲线,适当地延长下次鼓励的周期,从一天、三天,到七天、半月,不断提醒员工继续坚持。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某种行为重复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如果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意识,到那时改进就已成定式,自然而然。

批评是一门艺术,并没有一个万能的法则。然而,想把批评做得恰到好处却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明确批评的目的,研究对象的心理,掌握批评的尺度,关注批评的效果。

第五篇: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父母如何对待犯错的孩子 1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

案例:孩子犯错,爸妈窘迫

“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探讨这个问题时,南宁市的一些家长“曝光”了自家孩子的囧事,以及事发时自己的应对措施。

个案一:

“我家的小屁孩又闯祸了„„”成成爸下班回到家,就看到5岁的成成耷拉着脑袋。成成奶奶“重播”了刚刚发生的一幕: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一个小朋友骑了成成的单车,成成不乐意冲过去抢,把那个小朋友推倒在地,小朋友磕破了膝盖,流了不少血。

“小屁孩被我训了一顿,跟我一起去登门道歉,赔了医药费。回来还让他面壁思过半小时!”

个案二:

上幼儿园大班的童童顽皮好动,一次玩耍时他和一个小男孩起了冲突,随手就捡起一根水管打破了那个男孩的头。

“我带着童童陪受伤的哥哥去医院。缝针的时候哥哥痛得直哭,童童还没认识到自己的错,不懂得要陪着哥哥,还跟我说到游泳时间了,该去游泳了。”童童妈说,回家后童童被罚跪反省,但他还问:“电视上解放军可以杀死敌人,为什么我不可以打人?”

个案三:

6岁的笑笑是个“强悍”的女孩,有一次在小区里,她故意冲撞别的小朋友,被妈妈狠狠批评时她还振振有词:“她挡住了我的路,所以我要把她推开。”

笑笑妈说:“幸好对方的妈妈很理性,也很懂怎么教孩子。她反问笑笑:“照你这么说,如果我开着小车,你刚好走在前面挡住了我的路,我是不是也可以向你撞过去呢?”笑笑不吭声了,过了一会儿,她主动向被自己冲撞的女孩说了一句“妞妞,对不起”。”

观点:防微杜渐,知错认错

在学习《细讲弟子规》的公益读书会上,家长们交流了教育犯错孩子的心得体会,学雍·多闻学堂的国学讲师肖行之为大家播放了两部国产经典动画片《我错了》和《骑牛难下》。

两部动画片都很短。《我错了》描述的是“捣蛋鬼”贝贝在老爷爷刚刚刷白的墙壁上涂鸦,画了老爷爷和一只猴子。随后又在看球赛的小女孩的背影上画了一只乌龟。没想到那只乌龟变活了,咬住了他的手指头,怎么甩都甩不掉。贝贝疼得哇哇大哭。这时,墙上的老爷爷也变活了,他凑在贝贝耳根边不知说了什么,贝贝的脸红了。他走过去跟小女孩道歉,说“我错了”,话音刚落,乌龟就松开了他的手指头,他就把刚才涂鸦的墙壁擦干净了。

《骑牛难下》的主角依然是贝贝。小朋友们正在河边钓鱼,贝贝躲在树后丢了一块石头,把鱼都吓跑了。小朋友们去追赶捣蛋的贝贝,贝贝一溜烟跑了。忽然,他看到树荫下一头水牛正在乘凉,就骑上牛背,赶着牛跑。牛越跑越快,跑进了河里,然后甩下贝贝,不会游泳的贝贝在河里拼命挣扎,最后抓住鱼篓才脱了险。

由动画片的寓意延伸开来,肖行之告诉家长们:“孩子错了,家长怎么办?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家长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然后才能解决“怎么办”的问题。”要知道孩子错在哪里,取决于家长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判断和价值取向。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家长,比如说,看见孩子涂鸦,非但不会制止,告诉孩子公共场合不能乱涂乱画,还会为孩子画得像、有绘画天赋而沾沾自喜。还有的家长带孩子去超市,看到孩子把超市里的小装饰品扯下,也觉得无所谓。

“如果家长连对错的标准都不知道,在很多事情上就会纵容孩子。在细小的事情上放纵孩子,从小放任而不改正,就会为孩子的将来埋下祸根,会让孩子“骑牛难下”,乃至大祸临头。”肖行之阐释,这也就是《弟子规》中所告诫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盼,都是希望孩子能有所作为,殊不知有所为之前,应有所不为。”肖行之还以孩子画画为例:孩子绘画惟妙惟肖是一种才能,他能选择不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则是一种素质。“更多的时候,教育就是要教会孩子在规矩里有所为,增强孩子有所不为的能力,这样才能防微杜渐,让孩子少犯错。一旦孩子犯错,知道错在哪里,选择认错,也是一种能力”。

就在肖行之阐述观点时,一个跟妈妈来学堂的小男孩,在黑板上涂写了几个字。家长们都没在意。但肖行之看到后,停止了讲解,他转过身去对小男孩说“老师讲课时,不能随便乱写乱画”。小男孩于是拿起黑板擦擦去自己写的字。“你确定都擦干净了吗?”肖行之再问。小男孩回答说“黑板擦太湿了”,于是一位老师给他递上一块干布,他用干布总算把黑板擦干净了。

肖行之紧接着对小男孩说:“你刚才在不合适的时间乱写乱画,应该跟老师说三个字。”

小男孩乖乖地说了三个字“对不起”,然后退下了。

争议:孩子犯错,要不要打

对待孩子犯错,家长们自有“家法”,有的是“猫爸”“羊妈”,只讲道理,动口不动手;有的是“狼爸”“虎妈”,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打得痛才会记得深。

林女士的儿子今年上一年级,“去学校刚一个星期,就跟高年级的学生学会了说脏话”。儿子第一次在家里冒出脏话时,林女士告诫他不能说脏话,儿子不服,争辩道“学校里的哥哥姐姐都能说”,林女士就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严厉地告诉儿子:“不管什么人,做得对的才能学,做得不对就不能学;不能因为别人那样做了,就有样学样,而应该想一想,他那样做对不对,做得不对,以后我们就不能那样对别人。你是小学生了,要学会判断是非。”

“我绝对不会打孩子的脸。”对林女士的教育方法,范女士并不赞同。范女士认为,即便孩子犯错,她也只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跟女儿交流,引导她往好的方向走。“如果给孩子一巴掌,打的不单是她的脸,还会伤了她的自尊,反而会把孩子打到与自己对立的一边”。

豆豆妈在教训闯祸的儿子时,也差点“以暴制暴”,最后忍住了,变成了讲理:“妈妈很生气,想打你一顿,你同意吗?”“不同意?为什么?”“怕疼?那你说他都流血了,他疼不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记住了吗?”

在“打不打孩子”的问题上,林先生左右摇摆:孩子犯错时他不止一次打过孩子,“但是打了没什么用,孩子还会再犯,父子间的关系也变僵了”。

肖行之认为,打还是不打不是关键问题,重要的是“家长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能只凭个人主观,盲目地教育孩子”。他和家长们分享了自己无法忘记的一顿打:小时候,他在邻居家偷偷拿了一盒百雀羚雪花膏里面的锡纸,敏锐的奶奶察觉到他的“不对劲”,把他打得屁股开花,边打边教训:“小时偷针,大了偷金。不问自取就是偷。”

“孩子在心性上受的教育一辈子难忘。痛过那一刻之后,孩子才会成长。”肖行之认为,必要打孩子时,家长的知见一定要超过孩子,并懂得掌控下手的轻重,这样的管教才会是有效的。

家庭教育专家郑委则表示,“孩子不应该打”,因为现在很少有家长是因为孩子自私自利、顶撞家长、吃饭没有规矩、不负责任等德行问题打孩子,而成绩退步、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好好完成作业、不按时弹钢琴等学习问题,成为了现在的孩子挨打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望子成龙”而打孩子,却把孩子打成了问题孩子。

郑委告诫家长:“当你想打孩子时,应该先问问:我是个合格的家长吗?其实打孩子何时打、怎么打、打在哪,是有整套学问的,没有掌握的家长,千万不要乱打孩子,否则一次小小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孩子终身的问题。”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专家指出,从6岁到16岁,孩子处于心理转折阶段,逐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父母的合理教育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反之,粗暴、简单的管教乃至虐待儿童,都将深刻影响儿童一生。

孩子逆反心理源于好奇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开始想自己去做一些事,和父母有了最初的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来看,这都是孩子正常心理发展,但很多父母却认为孩子对抗自己。

专家指出,目前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在这种状况下,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在教育孩子的方面,往往容易简单粗暴地处理,却没有意识到,孩子逐渐成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一般来说,当父母开始觉得孩子不听话,都是孩子的价值观开始和父母价值观形成冲突。此时,有自我意识的孩子更容易在同龄人中找到共鸣,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面对孩子的自我主张,采取简单、生硬地管教,迫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专家指出,如何教育并理解孩子,其实是父母面对的新问题,从照顾孩子的生理到关怀他们的内心,家庭教育应该有更多新认识。

无疑,孩子需要表扬。但是过多、空泛而不准确的表扬,可能会带来各种负面效果。父母如果想检测自己的表扬是否恰当,只要观察孩子表现就能知道。

表现1:总是等待父母表扬

情景:可可妈妈对女儿常常表扬挂在嘴上,所以乐得可可每天就像只小喜鹊,不时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已经做了这个”“妈妈我又做了那个”,然后期待着妈妈的夸奖。

分析:孩子已经对表扬之词产生了依赖,她做事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向妈妈邀功。如果妈妈有一次没有像往常那样对她赞扬有加,就会因此而失落。

提示:父母应该适当地压抑一下自己表扬的冲动,让表扬变得更加可贵。当宝宝第一次独立走路,第一次完整地背出一首唐诗,的确会让全家欢喜一番。但如果只是一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譬如小便前会叫妈妈,或是平稳地从沙发着陆到地面,就不必兴师动众地夸奖或表扬了。

表现2:面对表扬流露失望

情景:妈妈对文文说:我们一起玩串珠子游戏,好吗?文文高兴极了:“好!好!”因为这是她最拿手的游戏。果然文文很快就串好了手中的那颗珠子。“真棒呀,能那么快串好!”然而文文却对妈妈的表扬流露出失落的表情。

分析:也许是妈妈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所以表扬并没有让孩子快乐。对孩子早就学会的串珠子,妈妈还显得很惊讶地“夸奖”他,孩子听后能不失望吗?

提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现有能力,以及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然后在一个相当的水准上评价孩子。需要记住的是,表扬要随着孩子的能力一起成长。

表现3:得到表扬却有压力

情景:小区里,妈妈当着其他妈妈的面,表扬悠悠吃饭不但不挑食,而且吃得很快。在旁的悠悠感到压力重重,因为他在幼儿园吃饭时总是拉在别的小朋友后面。

分析:妈妈的表扬可能不仅不准确,而且很夸张。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奖,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压力,让他心情沉重。而且,妈妈还当着其他妈妈的面过分地表扬他,让他很反感,因为孩子已听出妈妈的话不是事实。

提示:具体、恰如其分并且举重若轻的表扬,反而会使孩子感到受肯定,又明白还要努力。同时还可以让他懂得适当的内敛和含蓄也是一种美。

表现4:听到表扬反而伤心

情景:那天早晨,妈妈想夸奖宁宁能自己穿衣服了,脱口说:“谁说我们宁宁不会自己穿衣服?你看穿得多好啊!就是裤子前后穿反了,哈哈,拉链都跑到屁股上去了„„”宁宁听后反而掉泪了。

分析:妈妈的表扬措辞有些问题,有些善意的玩笑,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尊。这么小的孩子,最好给他明确的语言,到底哪些值得褒奖,而不是这种模棱两可的半夸奖半玩笑。

提示: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太纠缠于他的失误。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本身就值得肯定,那些无伤大雅的细节就当没有看见。

表现5:接受表扬无动于衷

情景:苗苗只要做任何一件事,都会得到妈妈的表扬:“真棒!”以至于他对妈妈这句口头禅已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分析:问题在于表扬太空泛,没有实际内容;其次,千篇一律的表扬,没有任何新意,自然孩子对它不会有感觉。

提示:表扬要多涉及细节,譬如对孩子说:“瞧你画的月亮,边上还有一片云,真的很像夜晚的天空!”这会让孩子从妈妈的表扬中了解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其次,要随时提高表扬的标准,更新内容,并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加以赞许。

表扬小技巧

借助肢体语言:如4岁的孩子自己把玩具收进箱子里,在用语言表扬的同时,可以用手拍拍他的后背或者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让孩子感觉父母的爱、赞许和鼓励。

用奖励代表扬:与其夸孩子画得好,不如把画贴在房门上。

表扬时找不足:为让表扬更客观,在表扬的同时,用最温和的语言给孩子再提个更好的建议,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提高。父母可以教孩子每一句诺言,也可以教他们每一句谎言;可以教孩子做一个自私的人,也可以教他做一个善良无私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心里撒上爱的种子。

人生会遇到许多岔路口,有的通往天堂,有的通向地狱。人的一生有多种可能,既有可能成为天使,也有可能成为魔鬼。

在存在着这些可能的岔路口,人们的选择却往往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引导他作出选择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也许是生活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是几句不 经意的话,也许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却印象深刻的行为。可是在这些小事件,小细节,小行为和不经意的话语影响下,站在岔路口的人走进了不同的人生路径,从而也 就有了不同的人生。

北京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尚秀云共亲手审批了629名未成年犯罪者。她发现,“问题少年”往往是“问题父母”的产 物,每7个编造谎言犯诈骗罪的少年中,有6个的家长不诚实;每14个偷拿他人财物犯盗窃罪的少年中,有13个的家长崇尚金钱、贪小便宜;每15个持械斗殴 犯故意伤害罪的少年中,有12个的家长性格粗暴、爱与人争斗、动辄打骂孩子。

那些“问题少年”,那些身陷囹圄的罪犯,许多人曾经都有过这样的岔路口,是发生在人生岔路口的一件小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读到了一份对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追溯的调查报告。调查表明,这些罪犯从善到恶,从人到鬼决不是偶然的。他们的犯罪大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是不同 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更造成了健康青年与病态青年之分。他们中有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几乎人人都有过劣迹。

柏拉图说:“人是习惯的奴隶。”英国诗人德莱敦说:“首先我们养出了习惯,随后习惯养出了我们。”

当初播下什么样的种子,今天就会收获到什么样的果实。是人的行为、习惯、品质直至人格形成人的最终命运。

一位学者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被教育的。

魔鬼和天使都在细节中。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他们对父母有着一种天然的完全的信任,父母说那是花鸟、树 木,他们就会认为那就是花鸟、树木,父母说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他们就会认为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如果父母将黑的说成白的,将红的说成绿的,他们也会毫不 怀疑地认为那黑的是白的,那红的是绿的。

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父母说什么他们会信什么,在这个阶段,对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对父母所给予的信息是反映式的,父母的生活态度和言行举止,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就是孩子向这个社会学习的最好教材,就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面镜子。

父母以人格育人格。品行不良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品行不良的孩子,心理扭曲的父母,很容易使孩子失去辨别美与丑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在孩子的幼年给孩子奠定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将决定着这个孩子的一生是否过得美好和幸福。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当您在面对孩子时,请别忘记了自己‘老师’的身份,别让孩子因为您的影响而做错了选择。

下载经销商,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销商,如何对待犯错的员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领导在应如何对待下属犯错

    领导者应如何对待与看待下属犯错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工作中,员工难免磕磕碰碰,犯各种错误。可以说错误是企业活动中一部分。然而面对下属的犯错,领导者应如何看待与对......

    如何对待小学生的犯错行为火

    如何对待小学生的犯错行为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特别是稚气未脱的小学生,他们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很强,尤其是一些问题家庭中的孩子更是让老师头疼。学生犯错误 ,其实是一......

    员工犯错检讨书

    员工犯错检讨书 员工犯错检讨书1 尊敬的领导:您好!执笔之前在此向你深深的问候。而后详细对你作出深刻的检讨!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今天上班的时候,由于我上班时候不小心,在加了......

    员工犯错保证书

    员工犯错保证书 员工犯错保证书1 尊敬的领导: 您好!本人xxx因在工作中脱岗,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给xx部门抹了黑!因为xxxxx(你可以把发生事情的原因讲一下)。此次事件后,我内......

    员工犯错检讨书

    员工犯错检讨书 员工犯错检讨书1 尊敬的领导:您好!在工作中,我因粗心大意而用错料。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反省,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领导做出深刻......

    员工犯错保证书

    员工犯错保证书1 尊敬的领导:您好!谢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看我写的保证书!由于我擅自离开岗位旷工,虽然跟领导已说出旷工的理由,可是我觉得现在说理由,都只是托词,我不想再为自己......

    如何对待问题员工(大全)

    《对待问题员工,你该怎么办?》之二 在公司企业里面,很多企业往往都会有几位这种类型的员工。例如,像前一阵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里的人物李云龙,屡次违反军纪,但是战功卓着,从......

    领导对待员工

    企业兴衰,关键是人。人,是引领企业成功的关键。新经济时代的人力管理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民营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老板都梦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