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冯达文着《中国古典哲学略述》介绍
冯达文著《中国古典哲学略述》介绍
322千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学教学与研究的结晶,堪称《中国哲学简史》后又一部自成一家言的中国古典哲学入门书。
作者从教四十多年,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科研三十多年,曾与李锦全合作主编《中国哲学初步》,又与郭齐勇合作主编教育部下达统编教材《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目前则继续与郭齐勇合作,担任中宣部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个人专著方面,先后出版过《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宋明新儒学略论》两部中国哲学断代史性质的专著,以及两部对儒、道、佛均有涉略的学术论文集:《中国哲学的本源一本体论》和《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但是,作者还缺少一部个人的中国古典哲学通论、通史性的著作,这个遗憾便因本书的出版而弥补了。冯友兰先生面向海外学人的《中国哲学简史》自1948年问世以来,一直是海内外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中国古典哲学略述》一书则是冯达文先生多年来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讲稿的整理,该课程是中山大学哲学系历年来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激发了许多人对中国哲学的终生热爱,相当一部分人还被领入中国哲学研究殿堂。当然,大体来说,作者八十年代只讲到魏晋,九十年代开始讲授《宋明理学》,九十年代中期,创立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2000年起开始招收“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方向的博士研究生,逐渐地把汉唐佛教、道教也讲了,完整的“中国古典哲学与宗教”的课程和教材至此也就成形了。
本书问题意识强,叙述脉络清晰,简明而精到。以对中国古典经验与智慧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与学派为纲,注意各种思想学说产生的历史环境和起承转合,层层推进。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三篇。先秦篇追溯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发源,介绍了古典文明的最初结晶:六经,并从比较文明史的立场,审视孔孟原创儒家学说、老庄原创道家学说及其型塑民族性格的思想史和文明史意义。汉唐篇带领我们进入浪漫的信仰世界:信仰化的儒学,玄学化的老、庄,道教的创立、发展,佛教的传入和勃兴,并著重演绎儒、道、佛三教(学)间的相互问难与会通。宋元明清篇介绍了融会“三教”的新儒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对其先后出现的“气本论”、“理本论”和“心(志)本论”三种形态作了新的诠释。本书独到之处更在于展开了中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图像:陈献章的“率情说”、泰州学的“事本论”,持“情”拒“理”乃至释之以“欲”,执“事”斥“理”乃至指向于“俗”,成为近代化(俗世化)的先声;而由明入清的“经世致用”思潮又从知识理性的侧面趋向于近代。
本书以现代、理性的眼光审视古典思想的价值,以古典、浪漫的情怀反省现代性的混乱。作者强调要学习与反省古典经验与智慧,在本书扉页各选择了孔子和老子的一句话来寄情和发微:“惟不断地学习古典经验与智慧,我们才得以成长并在成长中体会到真乐”;“惟不断地反省古典经验与智慧,我们才得以超越并借超越而体证到原道”。又将《孔孟儒家学说的生命智慧》和《老庄道家学说的人文价值》两篇演讲稿附于全书之后,这两个演讲题目,作者近年来多次受邀在大学通识教育、市民文化论坛以及各式各样的国学班中发表,反响热烈,可以视为作者重视和参与国民心灵教育,与大众分享自己学习与反省古典经验、智慧的体会,将该书思想通俗化运用的成果。
第二篇:中国地文景观介绍
中国地文景观介绍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沿岸,大多处在中纬度地带,南北延伸5500公里,跨纬度约50度;东西距离5200公里,跨经度将近62度。地质地貌复杂多样,干差万别,不论是名山、胜水、峡谷、洞穴,还是江河、湖泊、飞瀑、流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地表各种地文景观的形成和演变,直接受地层和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地文景观主要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地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它包括山岳形胜、喀斯特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特异地貌、地质现象等类型,具有重要的地文科学价值。
l、山岳形胜
在所有的地文景观类型中,最吸引旅游者的是多样的山地景观。名山是山地中一种独特的地理实体,也是富有综合美的自然景观实体,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富有雄、奇、险、秀、幽、旷等美学形象特征。名山既是历史文化遗存,又是自然的产物,除了作为旅游观赏、文化教育的场所,是科学研究和普及知识的“户外博物馆”,还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宝贵遗产。我国名山大川众多,其中,黄山、华山、衡山、崂山、祁连山、庐山、泰山、九华山、安徽天柱山、甘肃贺兰山、浙江天台山是花岗岩形成的山体,一般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多奇峰、深壑、怪石、奇峰异峦、形成千姿百态的天然岩石造。此外,如厦门鼓浪屿的万石山、浙江普陀山、海南天涯海角和鹿回头等都是属花岗岩名丘。
浙江雁荡山、天目山,杭州西湖的孤山和宝石山等属于流纹岩山峦,造型丰富逼真,而且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观看,常常会呈现出不同形象,有变幻之妙。比如,雁荡山中著名的灵峰,可变幻成双手相合、雄鹰展翅、夫妻幽会等形象,故又有合掌峰、雄鹰峰、夫妻峰等名称;因为同样的原因,其大剪刀峰,又有一支香、一支笔、一帆峰、天柱峰等名称,因此,雁荡山也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
砂岩一般化学性质稳定,抗风化力较强,又易于雕凿,也常是摩崖石刻的优先选材选址区,如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刻、南京栖霞山千佛洞石窟等,都是以砂岩为物质基础的。另外,砂岩结合当地其他自然条件,可以塑造出各种造型景观。如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就是由红色砂岩构成。红色砂砾岩等形成的赤壁丹崖的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如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等,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科普旅游和教学实习基地。
2、喀斯特地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区。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我国主要的喀斯特景区有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武隆天生三桥、芙蓉洞、后坪天坑三
大世界自然遗产景区、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广东肇庆七星岩七座石灰岩山峰、黄果树瀑布景区、盲谷原始森林紫云格凸河、织金洞风景名胜、九寨沟、黄龙风景区溶等。
3、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风蚀城堡等)和风沙地貌(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戈壁)。风沙作用以干旱地区最为活跃,主要分布在北纬35 度至56度之间的内陆盆地、高原,形成了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沙漠带,广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地貌”,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地貌”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以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最典型。沙漠和风蚀地区虽然气候严酷,但也是有潜力发展旅游的地区。浩瀚的沙漠、沙漠绿洲、风蚀城堡、风蚀蘑菇、响沙等形形色色的风沙地貌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内容。游客在这里游览沙漠、戈壁、峡谷、胡杨,研究岩画、古生物化石、宗教文化,在休闲度假的同时接受生动的科普教育。我国主要的风沙地貌景区有新疆乌尔禾风蚀地貌、中国敦煌月牙泉的鸣沙山、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罗布泊和古楼兰雅丹地貌等。
4、黄土地貌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地貌景观主要有地势平缓的黄土塬、长条状的黄土粱和支离破碎的黄土峁等地貌。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主要是由风力从西北广大沙漠地区搬运而来的第四纪堆积物,质地均一,富直立性而垂直节里发育,因此最易被流水侵蚀而流失,形成了举世罕见的黄土地貌科技旅游资源。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洛川县境内,以黄土剖面和黄土地质 地貌景观为特色,并伴有脊椎动物化石,保存有典型的黄土景观遗迹,剖面出露清楚、地层连续完整,真是记录了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古环境、古生物等重要的地质事件和地质信息,是研究中国大陆乃至亚欧大陆第四纪地质事件最为典型的地质体,同时也是一处有地质科研、教学、科普及观光的多功能旅游景区,保存有世界上极特殊的典型的黄土地质遗迹。
5、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海积勉貌、岩石海岸、沙质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多种形态。我国的海岸科技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钱塘江口以北,以泥沙质海岸为主;钱塘江口以南,以基岩海岸为主: 北回归线以南的部分海区,还发育了生物海岸。我国海岸地貌景区大连小平岛、黑石礁基岩海岸、广东汕头的达濠岛、海南三亚湾海积地貌、深圳红树林海岸红树林、长岛国家地质公园、大连金石滩海上喀斯特地貌、辽东湾、渤海湾和苏北海岸平原淤泥质海岸和北戴河、昌黎海岸、青岛汇泉湾沙质海岸、南海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珊瑚岛和澎湖列岛火山岛等。
6、特异地貌
特异地貌是指世界上较为罕见的地貌景观,如中国贵州以地缝、天坑、峰林三绝著称的马岭河地缝裂谷景观、福建鸳鸯溪白水洋水下石板广场、云南元谋土林等。另外,还有些是自然灾变遗迹,如火山、地震遗迹等。
火山作为一种自然科技旅游资源,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的兴趣。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有的形成环形山或火山口湖,有的形成火山熔岩石林、熔岩洞穴隧道,如我国的吉林长白山火山、云南腾冲火山等。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形成六边形石柱,如广东湛江的硇洲岛有我国最大的玄武岩石柱林,还有南京桂子山、福建澄海牛首山等。近代曾喷发过的火山,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岩熔景观最为典型,被称为天然火山博物馆。除此之外,历史上发生地震留下的遗迹有海南省琼山县东寨港、演州的海底残村、唐山市县保留唐山市第十中学、河北矿冶学院图书馆、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等,是重点保护项目,以教育后人。
7、地质现象
由于地质作用,地球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典型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景观主要是受地球内里作用所致,典型的地质构造景观不仅具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因此成为了重要的科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断裂构造遗迹和褶皱构造遗迹两类。前者较为著名有张家界砂岩峰林,后者典型的有喜马拉雅山。
2)典型的标准层性地质
国内主要有云南昆明晋宁梅树村前寒武纪地层剖面,它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国际地质剖面,另外还有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纪、寒武纪沉积岩剖面,内蒙古董省区三迭系——中侏罗。
统剖面等。
3)观赏性岩石
在岩石的不同类别中,岩浆岩是山岳景观的核心,如泰山、华山、崂山、三清山、千山、衡山、祁连山等著名山体均为花岗岩山体;最具观赏价值的沉积岩是由红色砂岩层形成的丹霞地貌,如广东韶关的丹霞山、福建泰宁的大金湖、福建武夷山、江西鹰潭的龙虎山等。
4)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指的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这些生物活动的遗迹、遗址的统称。由于其具有科普教育价值和较强的观赏性,因此成为重要的科技旅游资源。这种类型的科技旅游资源主要在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开,如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山东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
地文景观是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们的形成、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并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地文景
观以其雄、奇、险、幽、旷等形态美和多样的色彩美而展示其特有的美感,同时地文景观不单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其具有极佳的鉴赏价值,这为自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条件。人们在观赏过程中,既得到美的感受,又能认识一些科学事物,学到新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的启迪。
第三篇: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
时间:2007年11月24日 地点:越秀区图书馆
主讲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蒋述卓教授
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广东省人文学会、羊城晚报
【蒋述卓】首先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以及《羊城晚报》提供了这么一个论坛,给我和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感谢各位听众,这么热心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今天的演讲基于我这两年在《羊城晚报》开的《诗词小札》专栏,这个栏目一共写了120篇诗词鉴赏短文,最近已结集准备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估计年底可以与读者见面。我在本书的序言里说到我写《诗词小札》的初衷,就是想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我的《诗词小札》的写作方法与前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的写作方法稍微有些不同,刘逸生先生对古典诗词本身的美学韵味揭示得非常深刻,而我则更偏重于以现代视角去领悟和解读古典诗词的内涵,着重探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的生命精神和它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智慧,并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诗词,同时也对诗词当中的中国文学意象有所揭示。当年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读大学的时候,每天吃完晚饭,与同学们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背唐诗,手上拿的就是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前年《羊城晚报》找到我,希望我能在该报开一个类似刘先生那样的诗词鉴赏专栏,开始我还有一点犹豫,因为想到本人承担的教学和党政工作繁重,开专栏每个星期都要写一篇,压力比较大,后来尝试着写了几篇,竟写出了乐趣,也就一直写下来了。但是要在一千来字的有限篇幅里把一首诗词讲透,就好比是戴着镣铐跳舞,想跳好的确要动很多脑筋,要查看很多资料,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切入,还真是不容易,但是在《羊晚》编辑部和热心读者的支持下总算坚持下来了。今天在这里我把写作的心得与大家作一个交流,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将来把它进一步修改好。我今天讲古典诗词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理论的东西我不想讲得太多,我还是想讲得通俗化一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可以从古典诗词的鉴赏中得到一种真实的感受,或者说零距离的接触。
中国古典诗词所表现出的生命精神与哲学智慧是最充实的,它们二者相互融合又相互映衬。生命精神中透露出哲学智慧,而哲学智慧反过来又充实了生命精神,从而构成了中国的诗性智慧,也就是说诗歌的思和哲学的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诗思里贯穿着生命意识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等等。古典诗词之所以为那么多人所喜爱,就因为它确确实实体现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并且能够历经千古一直流传到如今,让我们读来还能感受到一种生命激情,似乎觉得唐人、宋人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就是因为古人与我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文化血脉上的一脉相承,是在生命感受上的相通。
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理解。第一,生命悲情、生命激情和生命抗争。
诗起源于哪里?《礼记》的《乐记》和最早的《尚书》都谈到过,诗来自于生命的冲动,诗是心灵被感荡的产物,尤其是在有着生命的悲情、冲突、抗争的时候,诗就产生出来了。
马克思讲过“痛苦出诗人”,其实有悲愤、有不平就要发泄,这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主要的一种起源。钟嵘的《诗品》就讲到:“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歌发于中而形于外,内心有感受,有冲动,就有了诗。生命的悲情很重要,古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就要去追寻生命的价值,就要寄托自己的生命精神,所以很多诗都是从古人的生命悲情开始的,具体来说是从对时间的思考开始的。
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在于人有理性的思考。动物也会感受到时间,植物也有时间,但它们不会思考。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于季节的感受非常敏感,故中国有二十四节气。人会思考时间,时间的难以挽留就预示着人生的难以长存。尤其是想有所作为的人思考时间,更会感觉到事业未成而时光难在,悲情就出现了。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那样的感叹。为什么啊?日子过得太快,人就象早上的露珠一样,太阳一晒就没有了。时间飞快,人生也把握不住,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大业未成,故而慷慨激昂横槊赋诗,呼唤英雄的归来,以期帮助他事业成功,这就有了一种生命的追求。
另外就是悲秋。从宋玉开始到屈原、曹丕,再到杜甫,悲秋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还有伤春,也是对时间的感受。伤春是宋词里写得最多的,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就是从时间流逝中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剧。我们的哲学大师孔子,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抒发了对时间的感慨,面对流水哗哗而去,他感叹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就饱含了生命的悲情。人们对时间的无法把握,于是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在这个时候也就要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了。
对于春夏秋冬时序的更替,古人往往从一种悲的角度去体会,从而充满了一种时间的焦虑感,像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面就有悲伤感。个体对于时间的伤感,也是个体生命的一种觉醒,并由此进入到对于历史的思考。所以对于时间的感伤和人生的感悟,往往是跟历史结合在一起的。
唐代有许多诗是这样写的,比如说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大家可能很熟悉,它首先是从花写起,因为春天的花开花落引起对于时间的思考,到最后进入到历史层面的思考。“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后来《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吟”也有这种感叹,“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也就是从此袭用而来的。“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为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你看,这就有了哲学的思考了,从生命的思考开始进入到哲学。年年岁岁花是一样的,但是岁岁年年人却不同,这就是有了物是人非之感,有了人生的思考。最后两句讲得更有悲情,“但看古人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是一种凄凉之景,就有了历史的感伤。
在一些古典诗词里,这种伤春悲秋之感往往是跟历史的纵深感、沧桑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才有了苏东坡在“故垒西边,人道是,三过周郎赤壁”的地方,发出了“早生华发”之叹。面对着古战场,感慨时间的飞逝,觉得人生太短暂了,在很多时候,这种生命的感慨和愁绪,升华为历史的忧伤。这在咏史诗中最为明显。“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这个愁是什么愁啊?就是因伤时而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愁和历史之愁。因此,咏史诗也就与感叹时空的变化连在了一起。如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时间的伤感转入对空间的悲叹,从而使诗获得了一种深远的空间结构。它不再是感叹现实,而是把它延伸到了历史,延伸到了远古的空间。古人的生命感受,由此而得到了一种拓展。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写到“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当见到昔日古战场英雄早无踪影,只有几枝芦苇在寒风当中摇曳的时候,一种生命的悲情由此而起。
到了明清还有人继续着对时间的咏叹。我最欣赏的是张惠言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表达出对时间与生命的感受,他说,“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朅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问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词人写到斜阳,写到东风吹来,枫叶几度变红又几度返青,就有了一种沧桑感。“千古意,君知否?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我最欣赏的还是这几句,“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我觉得非常具有生命感。一夜之间新芽绿遍,雨中红透,这是草青花开的景象,这时候似乎天地所有的景色都进入到他的房子里,也就是进入到他的胸怀之中。这种纳天地宇宙于心中的胸怀,实际上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诗里充满了一种生机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天地宇宙之中,在时间的感悟当中来把握天地空间,这就有了一种更高远的思考。
像蒋捷的诗词也写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很简单啊,不过是写出一种自然景象,但是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中却包含着很深刻的生命悲情。
从伤时进入到咏史,往往是对生命精神的一种把握。由此而来的就是伤离别,因为时间不驻无法把握,人生短暂也很难挽留,所以朋友相聚就显得非常重要。但亲朋之间往往是别多会少,因此于离别时刻也就有了一种生命的悲叹。
另外,就是对远游而思归的歌咏。在外地做官经商,或者出去拜师会友,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古人就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从大处看人生,看时间,充满空幻感。所以客游他乡,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一种人生的沧桑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对故乡产生了陌生感。这个时候家乡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是一种精神家园,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家,更多的是自己的精神寄托。
由此而起,就有了人在他乡的生命感悟。像白居易写的“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所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写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黄叶代表时间的流逝,灯下自处是孤独,白头是人生的短暂,意象对比非常强烈,衬出的是人生的悲叹。对此,黄庭坚更有感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把人生的感悟放在诗词里头写出来,确确实实令人感动。“桃李春风一杯酒”是写他当年顺利的时候,春风得意,朋友聚会在一起,但是流落江湖一下就是十年而过,朋友再聚已不可能。由夜雨之灯、江湖之灯而联想起人生际遇的艰难曲折,同样流露出人生的一种空幻感和沧桑感。
由思乡而起,就有了“杏花春雨江南”这种意象,它几乎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心中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南方人到了北方,或者是在打仗的时候,一想到杏花春雨江南就有了一种宁静、安宁、幸福的感受。所以韦庄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到了对江南女子的难以忘怀,这也成为后来的文学意象,垆边的江南女子跟杏花、春雨、江南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生命的美感贯穿其中。正是在人生的漂泊当中,故乡才变得如此令人难以忘怀,才有如此强烈的魅力。
因此,伤时、伤史和伤离别、伤故乡,都是会相互牵连的,并引发出一种生命的悲情。
当然还有哀悼生命,进入到这种层次时,就更可以见出生命的悲感了。尤其是在汉代的时候,人口死伤得太多,长寿者很少。《古诗十九首》里就写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看到死者、见到坟墓,更感觉到存者的可亲,更感觉到生命的格外可贵,并由此进入到对历史的追问和人生的思考。像王羲之的《兰亭序》,本来雅集是欢乐,但是他却由此而生出了许多感慨,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种生命悲情油然而起。苏东坡《前赤壁赋》也是继承这样的传统来写的,“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由人生的短暂进入到深刻的历史和时间的思考。
古人在生命艰难、仕进受阻的时候,生命激情更为旺盛,往往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抗争精神,也体现出一种哲学智慧。像鲍照写的《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他有才能但是没有出路,这个时候要抗争,要挑战,“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李白的《行路难》也是反抗式的呼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很想做一些事,也有才能,但老是得不到重用,心里茫然得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你看人生的道路多么艰难,所以他不断地感叹“行路难,行路难”。他大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充满着人生的无奈。他写《蜀道难》也是一种无路可走、怀才不遇的伤感和痛苦,也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悲愤和生命的焦虑。李白尽管生命受阻,却并不悲观,而是能够化悲为健,表现出对于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的人生价值观,他自己解放了自己。他的《将进酒》是他生命痛苦的一种精神发泄,充满着无穷的生命活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照样是由对时间的感叹而引发对人生前途与名利的拷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功名利禄富贵算什么,只有我喝酒才是最好的,咱们就以喝酒来解放自己吧。所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那么他就甘当一个饮者,这是他的自我解放。这当然是一种愤激之言,他视金钱富贵如粪土,表现出一种傲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就有一种雄豪之气,这就是化悲为健。《将进酒》是一曲悲壮而深沉的醉歌、雄放而高亢的壮歌。
像李白那样做到一种自我宽慰,化悲为健的诗人很多,尤其是在一些被贬谪、被流放的诗人身上,更表现出一种生命的顽强不屈。像韩愈被贬到潮阳,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表达出九死而不悔的决心,体现出顽强的精神,这也是化悲为健。
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是在新政失败之后被贬到湖北峡州做小县令时所写的,不但不消沉,反而自我勉励。他写到“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这就是生命的顽强不屈,他相信他将来还会回到朝廷,还会去为人民做事。“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他坚信野花终有开的时候,春风的远近没有关系,身处天涯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有自信。这也是化悲为健,体现着儒家的生命哲学。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有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面都贯穿着自强不息精神。人生处于艰难的时候化悲为健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化困为通。要使生存的艰难困厄化为通达,不老是纠缠在困境里,这也要有很高超的哲学智慧。像王维的诗就写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又是生命的另一种境界。阮籍是哭穷途而返,表达的是生命的无望,但王维不这么想,而是等待,寻找出另一种出路。
更典型的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也产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是实际上他并不那么做,而是对这种困境看得越来越清晰透彻,也就越来越通脱。比如他在《定**》这首词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有一点风雨不要怕,一边唱一边往前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不怕,人生就是有风风雨雨的。“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时候山头还有斜照,还有暖的阳光,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过去的困厄风险根本不值一提,这就是化困为通。苏东坡在《留侯论》里讲,“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不因功成而色喜,不因事败而丧志,这就是大勇大智。
正是在这种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会超越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所以苏东坡写的词经常是逸怀浩气,把酒问月、登台怀古,都充满着一种豪雄之气。苏东坡的人生体验,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浸染的结果,也是他独特的性格所致。“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不悲观,遗世独立时常流露出一种英雄气概
第二,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安顿生命、提升生命。
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就是在天地自然的山水中,在对自然物象的体悟当中安顿自己的身心。如陶渊明所写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就是将身心融入到大自然当中,才体会到生命的无喜无忧,于是心与自然的契合就成为陶渊明的一种生命安顿。陶渊明的《饮酒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安顿。我们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只要坚守住自己,也能够做到心远地自偏,不会因为自己钱少而精神穷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觉得自然当中有真意,这个“真”是什么?就是返璞归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到自己心灵可以安顿的地方。他的《读山海经》写到,“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连简单的房子都喜欢,就是因为在那里可以享受自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读书中,能够俯观仰察宇宙天地,你不快乐还干什么呢?这种快乐之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在大自然中,而与自然生命相对接,此时自然也就成为了净化灵魂的所在。古人认为自然中隐含着大的道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感悟,可以给予人精神的宽慰,这就是生命的安顿。
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星空转换当中,诗人感觉到宇宙的生生不息;从窗外透过来的虫叫声中,感觉到大自然的生命律动。虫声刚刚起来,预示着春天万物复苏,正是在这种简单的被感化当中,人跟自然相呼应、相契合,这是生命和生命的呼应、生命和生命的对接。能够听到虫声,看到萤火虫飞舞的身影,那是一种幸福,我们现在在城市里已经听不到、看不见了,但是古人在大自然的寂静当中却能感受到跳跃着的活泼泼的生命,这就是在自然当中感悟生命。
借自然景色来表达生生不息的无穷生命力,这也是古人写景诗、写山水诗要表现的重点。像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一岁一枯荣的草原当中,可以感悟到自然的生生不息,并象征着人的顽强不屈。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远远的看有一片绿了,但是走近看却又了无踪影,在这么小小的生命当中,蕴藏着一种无穷的生命力,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哲理:有许多新生事物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悄无声息的,但你千万不要低估它。韩愈又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这样的草色,其实是春天里最好的景色,它远远胜过后来杨柳飞絮的时候。他认为不要忽视了生命当中的任何景色,若有若无的草色,其实它是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不要等到桃花都开了、树叶都绿了你才去观赏,其实美景就在身边的每时每刻呢。
古典诗词中经常表现出的物我合一的生命观,就是把自然事物和我打成一片,我与物互为主客体,把自然和我看成是一种平等关系。辛弃疾在词里就讲,“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也有“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和我互看,我看山,山也在看我,这就是物我合一观。古人把自然视为自己的朋友,这种互为主客体的意识,往往表现出古人对生命的珍惜,是一种生命境界。像张孝祥所写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就是从洞庭湖色当中体悟到与自然、与宇宙相互合一的精神境界。“万象为宾客”,谁是主,谁是客,实际上已经互相通融在一起了,面对此中景色人就会有一种超越感,不再计较个人的穷通得失。
将自然事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往往也把自己的生命推及于物,这种友人感、亲近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实际上就是与自然为友。像钱起的诗,“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川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这其实是诗人移情于竹,里面透露出一种亲切。诗人正是在我爱竹和竹等我之间的感情融通中创造了一种物我相近的生命感。故竹子被古人称为“岁寒三友”。
又比如写梅的诗,更多也是把梅花当做朋友,当作高洁情怀的象征。宋人杜耒的《寒夜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竹炉汤沸有一种盈盈生气,茶当酒更是一种儒雅的情趣,而茶、月、梅交融在一起,便成为一种高洁情怀的象征。“才有梅花便不同”,古人生命的质感由此而体现得厚重起来。宋明时期古人是非常讲清雅的,所以才有了那些追求清趣的小品文的出现。像扫雪烹茶、南窗观画、听雪敲竹,在明人看来是雅得不能再雅的事情了。
第三,在日常生活当中倾注生命的冲动和审美的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很简单的四句,但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极度热爱和生命的激情。面对一缸新酿的酒,诗人是那么兴奋;面对一场即将飞扬的雪,他是那么呼朋唤友的急不可耐,由此可以看出在唐人的生命当中充满了多少的激情和温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生活的美,并表现出对美的渴望,这就是唐人生命的亮丽和鲜活。
宋人对日常事物也是非常热爱的,追求一种雅。唐诗是一种雄浑、一种大气,更多的是一种公共空间的表达,比如说边塞诗,表达的是一个国家的气概,是一种非常开放的公共情绪的表达,豪气、雄浑;宋人则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私人感情,更多的追求一种情和韵,尤其是在韵味上,往往可能表达很小的主题,“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面也体现了一种生命感,但是个人的情感。宋人写愁也多是写自己的愁情。
宋人很强调读书,往往把读书当做一种安宁、愉悦的享受。如陈师道有一首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读书和交友,都是人生当中的大事,所以快意的阅读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书当快意读易尽”,愉快地读书,那阅读的速度就非常快,表达了一种读书的快感。当然还有“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就是可爱的人即谈得来的朋友,知己可遇而不可求,你期望他来他不一定来的,能得到这种朋友那是人生一大快事,这就是说读书和交友一样,读到一本好书就象是交到一个好朋友,应该珍惜。然而人生之事往往十有八九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很多事情都是差强人意。因此“好怀百岁几回开”,就带有一种洞穿世事人生的道理在里面,能够舒心开怀的时候,一生能有几回呢?所以能够读一本好书就好好珍惜吧。
古人对日常生活中赏心悦目的事情,往往有一种生命的冲动,常常能从中领悟到一种哲理,投射着一种精神境界。像宋人魏了翁的诗,“远钟入枕雪新晴,衾铁棱棱睡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听着外面的雪水在嘀嗒嘀嗒响,起来傍着梅花读《周易》,这个境界多么清雅,在艰苦的环境里透露出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表现出自然和生命的联系,表明读书确确实实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慰。
还有王禹偁写的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节一大早就起床读书,既无花也无酒就过节了,这看起来兴味萧然,如同郊野的僧人一样,但其实是对这种情趣的欣赏,在人家看来可能是兴味萧然,但是能够伴着灯悠然而读,可以说也是一种生命价值观的体现,相对于那种赏花饮酒的豪奢生活来说,这种生活更显得潇洒清朗。
第四,走向空静的生命追寻,通向自由的生命超越。
儒家、佛家和道家同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许多精神层面上是相通的。如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跟道家的退隐、归隐有共通之处,虽然它不像道家那样追求成仙,追求长生不老,但它同样也在对生命、对时间的伤逝思考当中追求生命超越。那么佛家呢?佛家追求空寂、空静,与道家讲的虚静、儒家讲的静观也有共通之理,同样具有超越意识。它们所倡导的超越都代表了人生价值的另一面追求,反映出古人的生命智慧。儒家早就说过,独善其身也是一种生命选择,否则在不利于自己的境况下还要硬碰硬地干,那这个人的生命就很脆弱。当然也有宁折不弯的悲壮典范,像屈原投江,老舍沉湖,为了自己的理想决不苟且。但更多的是像苏东坡这样的人,把化困为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如果苏东坡跳到江里死了,中国历史上就缺少一个伟大的文人了,所以儒家关于达与穷的选择,实际上早就把中国文化的框架框定了。
人生穷通的两面是可以互补的,儒、道、佛也是可以互补的。儒往往跟道相通,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个社会需要我,我就站出来奉献自己的才智,不需要我,我就隐居去做高士,这是儒家的一种人生选择,这里面就有道的理念。在理学家那里他们也有静观,就是没有冲动、没有欲念,宋代的理学家就要求去人欲。其实这种去欲的理念应该说有它积极的一面,人的欲望是要有所节制的,否则,当社会的欲望都膨胀起来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秩序了。
理学家程颢写过一首《秋日偶成》的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但是到了静观的境界,能够平静的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这就是一种超越。
再有,等生死、齐富贵、淡功名、超功利的时候也是能够获得超越的。杨慎《临江仙》:“滚滚江水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史就像滔滔江水一逝不返,多少的英雄豪杰,他们当年的功绩与失败在身后都不过是一场空了,这里所表达的实际上就是一种人生的空幻感。“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既很苍凉也很旷达,千古英雄之事后来都化为了渔樵的闲话,是非的成败注入了一杯浊酒的笑谈,诗人将历史的哲理融入到时空、人事、是非成败的转换之中,在变与不变的相对中升华了历史的反思,使人读后获得了一种超越生命超越时空的感慨。
隐士的诗也是追求一种超越的,像杨基《清平乐》写到“狂歌醉舞,俯仰成今古。白发萧萧才几缕,听遍江南春雨。归来茅屋三间,桃花流水潺潺。莫向窗前种竹,先生要看西山。”退隐之后安宁自在、淡泊性情,但是却不为流俗所污染,要追求西山的清爽之气。道家的思想里也有很多超越的意识。欧阳修写过《梦中作》,“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客思家。”这里表现的是道家对时空的空幻感。道教故事里说有人入山中看到两个神仙下棋便站在一旁观看,等看完棋回到家已经过了几世了,正所谓“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这个时候“酒阑无奈客思家”,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家追求超越的神仙思想。李白从道家那里也学得了许多的超越思想,他的自我解放意识,很多都来源于道家,他常有飘飘欲仙之意,甚至于把自己看成是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李白也是在践行一种迈向空静的生命追求。
佛教徒王维也写了很多追求空静的诗,象“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休”,因为生命无所寄托、情绪无所发泄、出路无法找到,所以才遁向空门去寻找一种精神的解脱。在空的当中,当然也包含了一种哲学的智慧,那就是对功名的消解。对生命的无奈虽然是一种悲哀,但从此淡泊名利以求得心灵的解脱,也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超越。当人没有了功利之心的时候,也就获得了大彻大悟,精神即得到了大解脱大自由,也便是佛教说的超越尘世,当然,佛教的这种超越,也代表着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命主题。
退隐、遁入空门为什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超越呢?那就是说,他不是执着于一物,或者说不是认死理,执着地去追求做一件事情,而是看空现实,以退为进,追求另一种活法,这样就解脱了现实的烦恼,从而获得超现实的愉悦。
古诗词当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常常能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比如有些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辨,以中观、辩证的方式讲述了许多道理,透露出深邃的智慧。比如苏东坡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讲的是因缘和合的道理。什么事物都是有因有缘的,要和合才能构成一个事物,就象是弹琴一样,你用手指去拨它,手指的拨是因,而琴是一个缘,因缘和合才能奏出悦耳的琴声。这就机敏地讲述了因果的关系。又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包含着看事物应要多角度去看,甚至于要跳出身陷的局限去看才能看得更清的哲理。应该说,中国古典诗词中所透露出来的哲学智慧,是古人生命体悟的体现,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讲的不一定对。希望大家给予指点。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蒋教授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古典诗词的解读。我记得有人说过,古人比今人活得更快乐,可能这是一个很片面的快乐,但是经过蒋教授今天这么有智慧的一场解读,我觉得可能会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在演讲的开始,蒋教授也跟大家提到过,在《羊城晚报》有接近两年的“诗词小札”点评专栏,这是我责编的一个栏目,我在责编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他们都说非常喜欢这个栏目。蒋教授刚才也介绍了,这一百多篇专栏文章即将结集出版,今年年底将会跟大家见面,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羊城晚报》。今天的这一场演讲,如果大家希望保留这样的一段文字记载的话,也可以参看下周六的《羊城晚报》,我们将会有文字上的整理。
今天的论坛到此结束,下个星期的同一时间我们再会。再见。
第四篇:2018年超星尔雅《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期末考试答案
2018年超星尔雅《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
期末考试答案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镜花缘》是由清代文人()所作的长篇小说.()答案:李汝珍
2、以下著作中,属于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著的是().答案:《正蒙》
3、秦汉以后,()图书代表了中华文化的主干.答案:经部
4、“三玄”是魏晋时期人们对先秦典籍《老子》、()和《周易》三部书的总称.答案:《庄子》
5、“朝三暮四”这一典故,源于庄子的哪篇文章?(()答案:《齐物论》
6、庄子思想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答案:老子
7、“领如蝤蛴,齿如瓠犀”是对()的形容.答案:美女
8、“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答案:存天理,灭人欲
9、《齐物论》的言述方式以()为主.答案:卮言
10、轴心时代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答案:雅斯贝尔斯
11、将达尔文进化论引入中国的维新运动思想家是().答案:严复
12、关于乾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乾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一卦
13、“庄周梦蝶”故事中的“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中的“蘧蘧然”形容的是以下哪种状态?()答案:惊疑的样子
1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句出自().答案:《论语》
15、关于《齐物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答案:出自《道德经》
16、下列词语中,与《齐物论》里”若有真宰,而不得其眹“的”真宰“意思相近的是().答案:造物主
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戴震主张的是().答案: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
18、在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意思是().答案:按时
19、根据“知识”和“意见”的二分法,首次将世界划分为理念世界和可感世界的古希腊哲学家是 答案:柏拉图
20、《尚书.洪范》中“言曰从”的“从“具有两层含义,一为语言本身的通顺柔和,二为().答案:言而有信令人顺从
21、以下著作中,不属于经部的是().答案:《周易》
22、“良知”“良能”是由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的人性论概念。答案:孟子
23、王弼哲学的核心思想来源于以下哪部著作?()答案:《道德经》
24、《尚书.洪范》中“庶征”的“庶”意思是()。答案:多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句出自()。答案:《道德经》
26、“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是对()思想的批判。答案:慎到
27、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是《易经》坤卦的卦辞的解释
28、《尚书.洪范》中的“八政”不包括()。答案:牧
29、下列语句中,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相近的一项是()。答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0、“韦编三绝”是()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答案:孔子
31、“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是哲学家熊十力对以下哪位哲学家哲学思想的评价?()答案:王夫之
32、“啮缺问乎王倪”这则寓言,出自庄子的哪篇文章?()答案:《齐物论》
33、“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一哲学命题的提出者是()。答案:惠子
34、“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的崇高气节及其对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答案:王夫之
35、《尚书.洪范》一文中,“皇极”的含义是().答案:大中至正的准则
36、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的哲学家是().答案:康德
37、“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殆”意思是().答案:疲倦
38、根据《尚书.洪范》的“三德“,对于“平康”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平正柔和
39、乾卦所表示的物象是().答案:天
40、提出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的人是().答案:章学诚
41、下列关于王夫之所说的“即事穷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指根据事实深究它的道理
42、以下属于墨家主张的是().答案:兼爱非攻
43、在人性问题上,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哲学家是().答案:马克思
44、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四句流传千古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其内容看是().答案:阳明心学
4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一项().答案:儒家哲学秉持“性恶论”的观点
46、”八政“里,”四曰司空“的”司空“指的是().答案:管理居民
47、以下文章中,不属于《易传》的是().答案:《谷梁传》
48、庄子认为,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用以”正名分“的史书是().答案:《春秋》
49、戴震对”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这一观点的态度是().答案:反对
50、戴震对于佛家宣扬的”无欲“,其态度是().答案:反对
二、判断题(题数:50,共50.0分)
1、庄子认为,墨子思想最接近道家”道法自然“的主张.()答案:否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天下“,可以理解为”国家“.()答案:否
3、”卮“在古代是一种兵器.()答案:否
4、庄子反对墨家克己伤身,使得肉体无法安宁的行为.()答案:是
5、”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语出《礼记.大学》.()答案:是
6、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伦理学》运用了几何学阐述方式.()答案:是
7、《周易》经文中,用”—“表示阳爻,用”--“表示阴爻.()答案:是
8、”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论语》.()答案:否
9、”道“是一种有形、有边界但无规律可循的实体.()答案:否
10、《周易》又被称为”易传“.()答案:否
11、”慎独“这一概念最早现于《诗经》.()答案:否
12、”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是庄子对儒家学说的嘲讽之辞.()答案:否
13、《尚书》中的”五行“概念不同于后世阴阳家所谓的”五行“概念.()答案:是
14、:戴震在训诂学领域也有卓越贡献.()答案:是
15、戴震哲学思想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答案:否
16、“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一种实体化的物质。()答:错误
17、庄子对墨家的主张持全面否定的态度.()答案:否
18、《彖传》亦称《彖辞》,它对易经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介绍.()答案:否
19、从”三言“这一角度观照《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故事,可以看出庄子”以寓言为广“的创作手法.()答案:是
20、《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外,其他卦都没有”用九“或”用六“.()答案:是
21、戴震认为”理在事情“,理来源于”情“.()答案:是
22、《周易》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答案:是
23、戴震赞同程朱理学关于”理“在”气"先的观点.()答案:否
24、王夫之是古代唯心主义的代表性人物.()答案:否
25、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食色之欲的绝对否定。()答案:否
26、孔子认为,要做到孝顺父母,最难的事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答案:是
27、《尚书.洪范》所阐发的天授大法、君权神授的思想,对我国古代政治哲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答案:是
28、戴震的伦理学说和认识论具有极强的现实关怀和历史意义。()答案:是
29、庄子在《天下篇》,表达了古之学者应尊崇“方术”而摒弃“道术”的感情倾向。()答案:否
30、戴震以血气心知的统一体批判朱熹性二元论存在的局限性,其目的在于倡导“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王道政治。()答案:是
31、王夫之在圣学、异端问题的辨析上,联系《易传》《中庸》和孔子学说的哲学思想,认为应当摆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答案:是
32、“道,可道,非常道”中,三个“道”的意思相同。()答案:否
33、“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中的“羞”意为进益。()答案:是
34、《墨经》就是《墨子》。()答案:否
35、龟占和星占都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占卜方式。()答案:是
36、戴震的伦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他对特权者以“理”来压迫下层民众的专制行为进行了猛烈抨击。()答案:是
37、庄子思想的根本属性是不确定性和无所不包的特质。()答案:是
38、戴震是一位典型的不可知论者。()答案:否
39、王夫之认为,人性在“初生之顷”就已经定型,不再改变。()答案:否
40、《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答案:是
41、在《天下篇》中,庄子没有谈及对老子思想的认识。()答案:否
42、王夫之反对过分压抑“人欲”的理学教条。()答案:是
43、戴震所提出的“未有任其意见而不祸斯民者”究其实质,反映的是一种对现实效果和社会关系的认识。()答案:是
44、“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语出章太炎。()答案:否
45、“休征”的“休”表示:好,好的。()答案:是
46、现学术界中,已有确切证据表明“十翼”均为孔子所作。()答案:否
47、庄子《齐物论》中“彼是方生之说也”一句,表明了“彼”与“是”同时产生并相互依存的关系。()答案:是
48、庄子的“物化”思想指的是人死后变为物体的这一过程。()答案:否
4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历来注释歧义纷呈。()答案:是
50、“鸱鸦耆鼠”中的“鸱”指的是鹦鹉这种鸟类。()答案: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