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时间:2019-05-13 07:5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第一篇: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人们总会认为哲学是个晦涩难懂的概念,但是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我却真切地体会到了哲学的魅力所在。

在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或是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儒家、道家的很多学问思想,我们至今仍在沿用。比如《论语》中的许多道理,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无论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恳态度,“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处事方法,亦或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提到的几则关于读书的言论,都为我们的人生指引了道路。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受那一时期的影响。

当然,冯先生提到的不只是《论语》,也不只是儒法道三家的理论,他按照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将各个时期的哲学脉络编制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

书中关于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书中说,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于是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发展商业奠定下了基础。也因为他们是商人的缘故,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识到不同民族的人,于是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不断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为了使货物更加畅销,沿海国家不断地改革创新,作为其中之一的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我想,世间万物必有其自然的因果规律。海洋国家因为沿海,所以发展商业。因为发展商业,所以发明数学,所以发动工业革命。这一连串的过程都应该归功与哲学。同样的,中国人过去是农,思想较为落后,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动工业革命,没有率先进入工业化的现代世界。中国人也有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四大发明也传入世界各国。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归于纯朴自然,很容易满足,因为农的生活方式就是顺乎自然的。中国人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当其他的国家逐渐开始兴起发达,中国人才开始觉醒,开始追赶。我想,是哲学让人类拥有了缜密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成就了繁荣的今天。

哲学家并非先天就拥有智慧,而是在不断地热爱并追求着智慧。正如作者所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事实上它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想,我们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

第二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陈店镇初级中学 杨颜 党龄6年

闲暇之余,重新读了冯友兰的这本书,300来页的书本,充满了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感受到了作者“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

多年前囫囵吞枣的看过,不求甚解,近来再读,感悟颇多。哲学,很多人觉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其实它跟我们每个人都密不可分,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一直潜移默化的侵入人们的思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大家所熟悉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它是孩子们的刚学识字的课本,而《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边是孟子的哲学思想,包括科举考试必考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古代先哲的哲学著作。冯老的这本著作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将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商周时期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系统完整,条理清晰的剖析在我们面前。平淡中散发着清茶香气,有着朴实的睿智。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冯先生列出了“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接着,就围绕这个主轴开始了百家的论述。

孔子推崇“仁义”,仁的本质是爱人,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常念及此,人们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人人都有这个境界,人自然会更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和亲人,也会以同样的爱心去对待别人。如果天下人都有此心,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如果把“仁”摆在教育里面,放在教学里,首要就是要求我们爱学生,注重人文教育,其次,便是要求我们用自己的“仁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自己的“仁爱”的品质传递给学生。

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冯先生将两个人进行对比,很是有趣。儒家的中心观念是仁、义,墨子认为仁义倒是可取,但他用另一个名词叫做“兼爱”,与儒家所指还是有不同。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极力宣扬兼爱学说,即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以兼为正,是以聪耳明目,相与视听乎;是以股肱毕强,相为动宰乎。而有道肄相教诲,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墨子·兼爱下》)这也就是墨子的理想世界,它只能通过实行兼爱而创造出来。尽管他提出的不分人我、不别亲疏、没有差别的爱在专制等级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对于我们现代社会,也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不失为一幅极有吸引力的社会蓝图。特别是对于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思想,对待学生,不分成绩,不论出生,做到“兼相爱”。

诸子百家的思想冯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剖析在我们面前,并将哲学思想的演变顺着历史脉络,结合地理环境,分析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对于我们很有启示意义。冯友兰先生说哲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其实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蕴含在我们工作中,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世之中,更深刻的指导着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冯先生将人的不同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在努力加强业务素质的学习,加强教学能力锻炼的同时,我认为道德修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

身教胜于言传,教师需要树立好自身的形象,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融化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学生,更要培养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

第三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由冯友兰先生编著,在读这本书之前,内心有一种恐惧感,这么枯燥的书怎么读?可是当我读了两页之后,发现不仅没有自己先前想象的那么枯燥,却觉得很有滋味!

我读第一章用了三个小时,短短的十一页,不知不觉的时间就过去了。在时间流失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其中包括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语言障碍。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俨然成了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有没有天堂地狱。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没死,他就还在人生之中,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第四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总言之,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实际上,中国文化几千年来,所循循教导的是“道”与“德”,帝王之家讲求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普通交际中,也以忠义为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思想的灌输可通过许多的途径,即使大字不识一个,那你总会听说过岳飞的故事吧,岳飞其实此时也成了中国儒学所颂扬的道德的载体。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认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的。哲学这门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古代被命名过,但是他潜移默化地入侵着人们的思想。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一个人如果受到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即使现在也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字经》,它是孩子们刚学认字所通用的课本,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而《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更无须多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读书人的必学教材,它们实际上就

是老子,孔子这些哲学家们的哲学著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襂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我从某一角度看来,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如孔老夫子“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施之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还有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合起来,称为“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于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恕之方”。不禁想到了在文革时期,一向被尊为圣人的孔子,成了被打倒,被唾弃的孔老二,他那些已被传诵千古的言论,也成了“四旧”,随带着“忠恕”之心也在人心中消散了,揭发与被揭发,诬告与被诬告,诚信成了奢侈品。这种现象爆发得突然,想来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当一个朝代被另一个朝代推翻时,就要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掌控人民的思想领域就显得犹其重要,要让共产主义成为唯一的信仰才是硬道理,而这么彻头彻尾地否定过去的一切,不免有失偏激。所以现在教育重拾儒学经典,取其精华,实为明智之举,也是对历史的纠正,对人心的拯救。

回归而言,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中,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要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实际上没有专门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自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这就使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

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的原因。

而读中国哲学书的情趣也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会如阅读黑格尔大作般,让我昏昏欲睡或是不知所云。如《庄子》书中充满了趣味性的寓言和故事。即使在中国哲学家中以说理见长的孟子和荀子,把他们的著作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较,其中的格言、比喻和事例也比西方哲学著作中要多。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意在言外。在中国文学传统中,一首好诗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现在我们会无病呻吟地喊叫着:“郁闷!烦着呢,别理我!”古人却很优雅地发泄出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一个慧心地读者,读诗时能从诗句之外去会意,读书时能从字里行间去会意。这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情趣,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第五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设计艺术学院 09级工业设计一班 邢莹莹 ***

抱着一颗新奇的心走进大学的那一年,学校的图书馆成为我最感激的地方。我难以想象,但是成千上万的书汇聚在一起,汇成了 一片蔚蓝美丽的书海,徜徉其中,我心生升好。

当一个人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会感到满足。而当一个人突然被喜欢的东西淹没的时候,我想他会满足的一塌糊涂吧。就像那时的我,面对着一排排规整的书籍,竟不知从哪儿读起了呵。那么多的书仿佛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我在队伍面前像个欣喜的孩子手足无措。

借着不知如何选择,也借好奇,想着可以借此多了解一些咱们中华的文化根基——哲学。也因着机缘巧合,我正巧看到一本刚刚归还的书,就是这本小小的书,让我看到了思想如此浩淼的境界。

之前也读过《西方哲学史》,虽然也对一些西方哲学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同时也感到了一种孤独感,因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起源毕竟不同,加之生活环境、行为方式也大相径庭,对西方哲学思维的模式与表达方式略感生涩,且无法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共鸣。直到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只有我们自己东西才能让我们不孤独,因为那是我们现代文化的根源,是我们的精神源头。所以,我总感觉《中国哲学简史》有一股亲切的味道,散发着与我们的身体一样的味道,备感舒心。我想,那就是归属感吧。

对《中国哲学简史》的作者冯友兰,以下我就尊称为冯老吧,因

为在这本书里,他语言幽默风趣,有时精巧干练,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实在不是一般学者能为的,特别是对哲学这般学问的诠释。能写出这样平易近人的文字的人让我怎能不想调皮的叫一声冯老呢!

冯老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了他对哲学的理解,他认为“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是“反思的反思”。我想,现实生活中也许还有人会对自身行为和生活进行反思,但是对反思再进行反思的人也许就不多见了,大家都很“忙”。而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并不能仅将其作为定语理解,还要将其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缩小至哲学家身上也会有完整的体现。冯老认为中国的哲学家“的哲学本身就是他们的传记”,他们以身载道,遵照自己的信念生活,以自己的哲学观修养自己,他们更多的追求是对人生的思考。而西方哲学相对来说理性成分多一点,他们对“人”进行诠释,对物质与意识追根究源,寻求真理。同样的,在东西方哲学家的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的哲学家善以喻证,有些事儿他就是不能给你个准儿,如若给你个准儿那答案就不准了。这般让人无奈、神秘的学问,也大概就只能算是中国哲学史了。

下面我就《中国哲学简史》的内容来谈谈吧,鄙陋之处,还请有识之士见谅。

儒家学派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大哲学体系,因为儒学自汉武帝时代被重用起就成为封建时期的正统国学,儒学的发展不容小觑。

在研习了本章教义后我觉得很十惭愧。儒学的核心为“仁、义”二字,“仁”取德行之意不为过,可是在“义”字上的理解就太浅薄

了。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中“义”并不单单是指道义,而是“应该”的意思,君子做事不是因为那是道义的事而做,而是因为那是应该做的事。由此可知,这“应该”二字可比“道义”涵盖的范围大多了,这不就是孔老夫子的高明之处了。如今儒学的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已经遍布全球,但是身在孔学发源地的我们,对儒学究竟了解多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儒学的忠、恕之道自不必多做解释,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四个叠词就足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如何做的问题了。

而令我心生感动的是儒家的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出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这一段文字收录于《礼记﹒礼运》之中。虽然大同思想只能归于理想或者说是梦想,但是千百年来,这美好的心愿一定在每一个诵读它的人的心中。而这区区几行字的阐述,勾勒了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图景,无怪乎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抱着一腔热血,为成就这一跨越千年的梦想而努力着。

不仅是儒家,百家争鸣的春秋,纵横的许多流派也被冯老详尽的记在了《中国哲学简史》中。如道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等诸多流派。

如果儒家之士是文人的话,那么道家之士即为隐士。若说起隐士,必然会让我想到陶渊明,而要说到陶渊明就不能忘记那首《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情怀,我以为这正是道家意境的写照,而最后那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就将道家的禅意一语道破。

道家流派,最广为人知的是老子与庄子,但是在道家思想上,还有一个人也不得不提,他就是——杨朱。,他的最基本的思想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真是一个让我用“瞠目结舌”也不足以形容的人。文中曰:“有一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我读完之后真是诧异呀,觉得他颇有“举世独立”之感,就好像大家都在赞美美好的德行,都在追求仁义,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志士之为,他倒好,毫不隐晦的说出自己为人的最本质的缺陷——怕死,因为这样,所以就自私一点吧,一毛也不给。这就奇怪了?怎么会有人那么傻,就那么心甘情愿的毫无畏惧的站出来让众人批驳呢?照杨朱的说法,就是就算拔一毛也利不了国家,所以不拔也罢。这个说法从现实上来说也确实有道理,以一人之力改变国家确实也虚妄,可是你不能连一点舍己为国的想法也没有吧?可是人家就是那么坦诚,那么------现实,你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杨朱还有其他的一些理由,由于相隔时间太长也记不清了。但是,总的来说,我倒是蛮欣赏他的,逆水行舟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要有潇洒的心胸。而且,一个人能坦白若此,也真是算的上可爱了,不是吗?

对于墨家,“兼相爱,交相利”时期核心,但是,从个人角度来

说,还是不甚喜欢墨家学说,墨子曰;“上同而下不比。”意思是说,“永远同意上面的,切莫依照下面的。”故墨子证出:国家必须是集权主义,君主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虽然冯老说他这样的理论是基于当时混乱的局势而产生的,但总感觉有有失人道主义之嫌。

而在众名家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名家——重名不重实的流派。虽然我并不尊崇其道义,但我却乐于在其中体会它诡辩的聪明机敏。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真是让我乐不可支。(若有钟情于名家之士,请原谅在下的无赖之举)一日,公孙龙骑马过关,官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曰:“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然后就连人带马一起过去了,我当时看完之后,我就想晕了。但是公孙龙有自己的道理啊,而且他的理由还不少(共四条,此处仅就第一条进行阐述),可以用三段论进行论述:

因为

“白”是一种颜色

“马”是一种动物

“白马”就是一种颜色加动物

所以:“白马”不等于“马”,马不可过,白马可过

看完这个理由之后,我想也没想,就直接晕过去了------

所以《中国哲学简史》不光在内容上非常丰富,语言文字上幽默隽永,思想维度也非常宽广,再加上风趣的故事,是本好书哦。

下载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 魏金名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读后感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论教研员的人生境界——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奉贤区教育学院 庄骏2009的盛夏至今,光阴何其匆匆!在学院一个又一个的日子,不知不觉快存满七年。高中语文教研员,这个常被......

    读《中国简史》有感

    读《中国简史》有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读了《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中国简史》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带入一个......

    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优秀范文5篇]

    读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最开始接触到“哲学”这个词是因为曾经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李小龙传奇》 ,我们都知道李小龙的功夫是盖世传奇,但却不一定知道李小龙在华......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杨乐新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龙井市第四中学杨乐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做为一名语文教员,应养成读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掌握新知识以便适应时代的发展。向书本学习,使我们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大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