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泰囧》不正当竞争之诉焦点问题二,知名商品
就《泰囧》诉讼模拟开庭焦点问题系列之二
影视剧作为知名商品的认定
一、促使法庭认定《人在囧途》为知名商品是原告必须完成的任务
根据光线传媒披露的原告诉状内容,有数项指控与《不正当竞争法》相关。主要内容包括:
1、原告认为被告故意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暗示、明示两部片子的关系,故意将《人再囧途之泰囧》与《人在囧途》进行对比,使他人误认为《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人在囧途》的续集、升级版,将《人在囧途》的成功转移到《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构成不正当竞争。
2、原告认为被告在全国各地的宣传广告中,直接、大量、无数次擅自使用《人在囧途》特有的名称。
上述第1项主张《人再囧途之泰囧》在宣传上,采用虚假宣传,意在造成商品混淆;第2项主张《人再囧途之泰囧》擅自使用《人在囧途》的特有名称。其据以提起诉讼请求的法律依据应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款关于禁止“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规定。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不论虚假宣传,造成混淆,亦或擅自使用特有名称,其前提条件均为他人商品系知名商品。也即,如《人在囧途》不能被认定为知名商品,即使发生混淆及存在使用特有名称的事实,亦无法认定《人再囧途之泰囧》构成不正当竞争。
二、知名商品认定的路径
在司法实践中,举证者证明商品为知名商品的逻辑思路有二:
一是直接证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
众所知悉的商品,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知名商品’。”直接证明的证明者可通过举证证明商品获奖情况、广告投入额度、投放频度,亦可通过权威调查结论,来证明商品的知名度。
二是进行反推论证。反推论证的法律依据为《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四条“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被他人擅自作相同或者近似使用,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的,该商品即可认定为知名商品”。
显然,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反推论证的难度和工作量要小。
对于原告而言,最为便捷安全的路径是使用反推原则,证明《人在囧途》为特有名称,继而证明《人再囧途之泰囧》构成对前者特有名称的相似使用,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但是,原告希望通过反推方式证明《人在囧途》为知名商品,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反推原则为最低证明标准。但该原则直接使《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的知名要求成为虚设,更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变得毫无意义。如果反推原则被普遍使用,将使仿冒扩大化,导致司法不公。因此,在许多判例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司法机构都没有简单地适用反推原则,而是从立法原意出发,根据商品知名度进行知名商品判断。在此情况下,原告直接要求适用反推原则,恐怕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第二个难点在于:不论适用反推原则还是直接证明方式,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都是必要的认定条件。因而,消费者是否将《人再囧途之泰囧》误认为是《人在囧途》的后续作品,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其次,即使消费者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关联,那么关联的要素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第二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原因是:《人再囧途之泰囧》与《人在囧途》的重要关联在于,两部作品均由徐峥、王宝强主演。在原告未与主要演员签署禁止性协议的前提下,法律不能限制演员出演电影,否则即剥夺了演员的职业空间。因此,即便《人再囧途之泰囧》使用了与《人在囧途》相同的主要演员,该关联也不应被法律所禁止。
再议两部作品的名称关联性。区别与混淆为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词汇使用广泛到一定程度,其特有性降低,词汇本身便不再具备区别性能。反之,同样使用不具备区别性能的词汇,不构成混淆。“囧”字及“囧途”为标准的网络语言,使用范围非常广。早在2007年,便有人将“囧”作为商标申请了商标注册,这足以证明“囧”字早于《人在囧途》之前,已经成为风靡网络语言。同样为影视作品的《车在囧途》,其于2012年便已上映,但并没有因其名称中有“在囧途”而被公众误认为与《人在囧途》存在关联,亦不存在混淆指控,原因在于“在囧途”已被现代网络社会部分阶层普遍使用,几乎成为通用的自嘲语言。据此,虽然《人再囧途之泰囧》与《人在囧途》同样使用“在囧途”字样,但直接将此认定为导致公众对两部作品误认的理由,略显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