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39:乡村唢呐班与乡村风俗礼仪互融研究
乡村唢呐班与乡村风俗
礼仪互融研究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07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北乡村乐班研究”(项目编号:07SHB003)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士玮(1979—),女,汉,江苏睢宁人,音乐学硕士,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
赵宴会(1974—),男,汉,江苏睢宁人,音乐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1.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2.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当古典音乐、流行音乐通过专业舞台、新闻媒介、音像市场等途径争领风骚、蓬勃发展之时,传统地道的民间乡村唢呐班仍然在广大的农村沿着另外的渠道——民间风俗礼仪继续顽强地生存与发展,以其特有的青春与活力活跃在广大农村老百姓中间。这的确是颇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独特的音乐与文化现象。
江苏北部的睢宁县东临宿迁市,西北接铜山县,南部、西部与安徽省泗县及灵壁县接壤,北与邳州市毗连。睢宁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商、周时期为取虑国,秦为取虑县,汉初时建睢陵县。金兴定二年(1218年)年始定名睢宁县,并沿用至今。睢宁县的文化源远流长,境内出土的陶器以及诸多文物足以示之。
改革开放以来,睢宁县民间音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中民间乡村唢呐班的不断发展壮大即是一个有力证明。据笔者07年10月赴该县文化馆了解,全县仅正式登记注册的民间唢呐班已达137个。每到逢年过节之时,人们会吹起唢呐热闹一番图个吉祥如意;老人过大寿的时候,请上“唢呐班”奏起唢呐图个大排场大气派;亲人过世,请“唢呐班”奏乐,可以表达子女的忠孝之心;子女金榜题名之时,请上“唢呐班”吹奏唢呐,图个喜庆热闹。睢宁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唢呐班,唢呐班也紧紧围绕睢宁县人的日常生活生存和发展着,唢呐班在睢宁县的发展可谓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唢呐班的发展在睢宁县是兴盛的,但是追溯起唢呐班历史发展轨迹却诚非易事。原因在于可考证的确凿资料甚是匮乏,目前的调查主要还是根据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进行分析和推断。据睢宁县城南胡搂庄钱家唢呐班第13代艺人钱立强所说“俺们钱家干这门喇叭手艺已有15代了”推算,睢宁县唢呐班这种传统乐种形式存在时间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一、丧事礼仪与唢呐班用乐
在睢宁县,丧事礼仪用唢呐班奏乐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谁家老人去世,子女都会请上唢呐班奏乐以表“忠孝之心”。丧事礼仪是
依主家经济条件情况,办事规模和时间有所不等。条件好的人家就会请上两到三个唢呐班进行“对棚”(当地把两个以上唢呐班在一起对奏形式的“打擂台”称为“对棚”),以此来显示气派和排场,时间以一天为主,但有些偏远地方现在还沿袭着丧事办两天的习惯。在每个礼仪进行中唢呐班演奏的乐曲相对比较固定。
(1)请棺
把棺材从主家堂屋抬到室外的灵棚内。用两支C调大唢呐演奏曲牌《大开门》(又名<开场大悲调>)。
(2)请灵
配偶双方先后去世,后去世一方举行葬礼当日,由孝子举着“哀棍”(约一尺长柳树枝,缠上白纸)带人抬着“灵亭”到先世一方的坟上取一把泥土放入灵亭,之后抬进灵棚与现去世一方的棺材放在一起,旨在将先故者的灵魂请到棺棚一起合葬。用大G调海笛、C调海笛齐奏《凡字调》。
(3)迎祭
已故者的本家抬着“祭桌”到村庄的路口,迎接参加葬礼的亲属(主要是已故者已出嫁的女儿、干女儿、侄女、孙女、侄孙女及娘家亲戚)。在去时行路中用大G调唢呐吹奏《凡字调》、在迎祭返回途中用哈筒模仿哭腔吹奏《小寡妇上坟》。
(4)谢客
午饭进行中,孝子亲自到客人用餐处跪谢来宾,跪谢时,由本家男性长辈专门喊“谢!——”。在跪谢时,由C调唢呐奏筒音拉号。
(5)拆灵棚
将灵棚拆下,准备捆扎棺材,进行中,用C调双唢呐吹奏《悲山调》。
(6)摔烙盆
是指由本家长者端起盛满孝子办丧事期间为已故者烧纸留下的纸灰盆,在孝子头上方旋转一圈,在众人抬起棺材准备出发的瞬间,把烙盆摔碎,以表示祝已故者一路走好。此时用C调双唢呐演奏《开场》。
(7)棺下湖
已故者本家已婚晚辈男子约15人抬着棺材向墓地出发,进行中用C调双唢呐吹奏《开场》。
(8)磕头烧纸
棺材到达墓地后,孝子烧纸,所有到场亲属依次面对棺材,向已故者作当日最后一次磕头跪拜。过程中,用双唢呐吹奏《抱台》、《四关调》。
(9)棺登位
棺材放入由孝子提前选定并挖好的穴内,此过程用双唢呐吹奏《开场》。
(10)烧轿
是指将为已故者编扎的纸轿烧掉,同时两只唢呐先后奏两遍拉号。在睢宁县,丧事办一天的居多,但也有距离县城较偏远的农村还沿袭着丧事办两天的习俗,其礼仪程序与丧事办一天的相比,既有相同地方也有不同地方。现将古邳镇苗家唢呐班办两天型的丧事礼仪程序简单介绍如下:
丧事办两天的情况,唢呐班一般都在第一天下午13点左右上活(唢呐班把去主家办事又叫“上活”。)到达主家以后,由孝子、大执(主管丧事的全权事宜,一般都是本家最有权威的男子)给唢呐班送上烟、茶、点心等以示对请来的唢呐班表示欢迎和尊重,此举即拉开了丧事礼仪的序幕:
第一天:
(1)请唢呐班
唢呐班到主家后,接过主家赠与的礼品之后,开始奏乐,用C调双唢呐演奏《悲山调》、《开场》等,以示唢呐班已到,同时唢呐声起到通知和聚集本家为丧事上上下下打理帮忙的家族成员。
(2)请贡
孝子手持托盘,鞠躬走到为丧事筹办酒席的厨屋,向厨师跪拜,托盘举过头顶,请厨师把准备好的祭品一一放在托盘上,孝子把祭品端进灵棚。全过程中,唢呐班要紧跟孝子身后,演奏《绞笛》,烘托严肃庄重的气氛。
(3)请社火
孝子亲自到村口迎接前来吊孝的亲戚为已故者用纸材料制作的丫鬟、轿车、电视机、花圈等纸质物品,并请进棺棚,等到棺下湖以后在墓地把纸扎物品烧掉,以示为已故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使用。唢呐班在请社火时多演奏《冒尖》。
(4)奠祭桌
孝子双膝跪在已故者灵前的方桌前,把请来的祭品按一定的顺序摆好,并用筷子从每份祭品中夹少许放进同一个碟子内,双手举起,然后均匀的撒在已故者的棺材正前方,表示祭祀已故的先世。此时唢呐班演奏上把《凡字调》。
(5)转庙
已故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等身穿孝服,排着长队,由故者孙子们手持火把向村头土庙出发,把已故者生前的衣服物品用火把点着烧掉,并围土庙走数圈,表示跪拜土庙的神仙,告知已故者要到此地以求土庙神仙多关照。唢呐班在礼仪进行中,去时演奏《四合四》,返回则不需演奏。
(6)奠礼
已故者娘家亲戚绕棺数圈,每走一步就跪拜一次,最后跪拜在灵位正前方。这一程序因为时间长和奠礼的亲戚人数多,一般从晚上七点钟一直祭奠到凌晨三点钟,唢呐班乐手们轮换着演奏《小柳金》。
第二天:
(1)请灵,同1天型。
(2)迎祭,同1天型。
(3)谢客,同1天型。
(4)点社火
孝子请村里年长的老太太,用钢针在为已故者准备的手扎“佣人”、“丫鬟”的“眼睛”上扎一下,表示开光看的见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照顾已故者。唢呐班在此过程中演奏《到春来》。
(5)刻棺文
是指由孝子请当地有名望的老先生在棺体的正前方部位,刻上已故者的姓名和出生年月以及逝世年月日。再此过程中,要体现庄严肃穆的气氛,唢呐班吹奏《三关赞》。
(6)拆灵棚,同1天型。
(7)磕头烧纸,同1天型。
(8)摔烙盆,同1天型。
(9)棺下湖,同1天型。
(10)棺登位,同1天型。
(11)烧轿,同1天型。
不难看出,在睢宁县地区,丧事礼仪复杂繁琐。据了解,老人去世送葬,晚辈出于表孝心即便经济能力有限,也会“打肿脸充胖子”,非请唢呐班奏乐不可,以免留下不孝之名。由此可见,“孝道”在老百姓中间具有着深层影响力,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慎终追远”的传统思想。
二、婚事礼仪与唢呐班用乐
在睢宁县,婚礼也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大事。哪家有娶媳妇的,男方总要邀请唢呐班前去吆喝吆喝助助兴。婚礼程序可谓复杂多样,有一天型和三天型,睢宁县及其周边多以一天为主。其中的婚礼有的与唢呐班活动有关,有的与唢呐班活动无关,现仅介绍婚礼与唢呐班活动有关的主要礼仪程序。
(1)响唢呐
唢呐班于一早赶到主家,新郎官、喜老公公、喜老婆婆及本家执事主管给唢呐班上烟和茶水表示欢迎,唢呐班演奏《凡字调》、《喜柳金》等,以唢呐声告知村上父老乡亲主家办喜事了,故谓之“响唢呐”。
(2)烧喜纸
新郎官在本家未婚男性亲属的陪同下前往已故亲人的坟前烧喜纸并磕三个头。表示告知已故长辈家中有喜事,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新人幸福美满。此时唢呐班演奏《喜柳金》(又名《小柳金》)。
(3)出趟子
新郎官主家派人前往女方家娶亲。途中过桥时,要放鞭炮,表示娶亲路上平平安安、喜气洋洋。唢呐班此时演奏《凡字调》、《喜柳金》。
(4)发嫁妆并上头
发嫁妆,即男方派来“搬运”嫁妆的人员将女方陪送女儿的嫁妆装上喜车。上头,即新娘进行梳洗打扮,头戴饰品,身穿大红色旗袍,脚穿红袜和红鞋。上头的时候,有男方请来的本家金童玉女,分别抱一只公鸡和母鸡站在女方家门两旁等候迎接新娘上喜车。新娘梳妆打扮时,坐在铺红色被子的椅子上,脚底踩着一个装满玉米、高粱、两条糕的斗,斗下面垫着金纸包好的“金砖”上,此表示女方主家祝福女儿新组建的家庭五谷丰登、步步高升、招财进宝、白头到老。此时唢呐班演奏《淮红》。
(5)拦门喜
娶亲队伍到达新郎官家门口时,唢呐班乐手们会一齐冲进新娘进新郎官家的必经之路,即主家大门,一字排开形成一堵人墙,吹奏热烈的《万家欢》(又名<凡字调>),将新娘堵在门外,直到新娘或主家给了喜钱之后,乐手们才放新娘进门。老百姓把此举称为“磨性子”,即磨炼新娘性格,拿下其“马头势气”,促其日后成为贤妻良母。
(6)磕头
在主家的堂屋内,一对新人依次向前来贺喜的长辈和同辈年长的亲属跪拜,亲属们会在新人磕头时送给新人喜钱以祝贺结婚大喜。此时唢呐班在堂屋门口站立式吹奏小调《慢赶牛》。
(7)作三招
是指主家请唢呐班行走式吹奏《凡字调》,请一对新人、新娘一方陪同人员、新郎官一方主要亲戚三方面人员一起入席共进晚餐。
(8)闹洞房
是指新人的亲朋好友到新房闹新人。唢呐班吹奏《闹洞房》、《婚礼曲》等。
通过上述婚俗礼仪程序,不难看出,唢呐班在婚礼上演奏的音乐均为喜气热烈性曲目,这也充分体现出唢呐班具有在婚俗礼仪上制造和烘托热闹气氛的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又可以满足当地老百姓希望在婚礼上制造热闹、红火、喜庆气氛与声势的意愿。
三、其他风俗礼仪与唢呐班用乐
在睢宁县,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渐渐提高了,平日里闲暇时间稍多一些,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操办一些活动与亲朋好友一起热闹热闹,图个喜气。于是,除了婚礼与丧礼之外,过大寿、小孩剃毛头、娃娃十二天、送慰劳、开业庆典、子女升学等活动,人们也会请来唢呐班奏乐庆祝。现简单介绍如下:
(1)过大寿
是指晚辈为长辈举办的祝寿活动。
(2)剃毛头
在当地,有的人家喜欢女孩,但家中只有男孩,于是家长就把男娃娃头发留长,像女孩子一样扎起来不剪,直到男娃长到12岁才剪掉长发在当地有个风俗,即“二月初二,剃毛头”,所以,家长就会在孩子12岁那年的二月初二,请来亲戚朋
友来喝喜酒庆祝一下,请小孩的舅舅,将男孩出生以来一直留着的长发剪掉,此谓“剃毛头”。
(3)送慰劳
是指每逢春节,各村领导就率领一支唢呐班吹吹打打并带上慰问品(米、油、肉、蛋以及生活用品)对一些“军属”、“烈属”、“孤寡老人”等进行挨家挨户慰问。
唢呐班在上述活动中演奏的曲目和表演形式与喜事很相近,且不固定,故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唢呐班在乡村风俗礼仪中所演奏的曲目和表演形式在部分环节上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在观众多的时候甚至出现唱歌、跳舞、玩杂耍等表演形式,以取悦观众。
由此观之,乡村风俗礼仪是唢呐班产生与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唢呐班赖以生存的丰厚土壤和必不可少的载体。同时,唢呐班使得风俗礼仪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某种意义上,唢呐班与风俗礼仪一起构成了一个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体现着民间乡村风俗礼仪的文化特色。(责任编辑:陈娟娟)
参考文献:
[1]睢宁县文艺志[M].睢宁:徐州市睢宁县文化馆编印,1979.[2]睢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睢宁县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第二篇:礼仪教育与提高大学生素质之研究
礼仪教育与提高大学生素质之研究
摘要: 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的情感的自觉”,使礼仪之美成为一种礼仪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刻不容缓.关键词:礼仪教育 大学生 国家发展
当今国家之间的相互比较,不仅仅看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礼仪素养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可见,礼仪之重要.而要提高国民的礼仪素养,这就离不开礼仪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提高大学生素质乃是重中之重.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它是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它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中互相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文明行为。真正的礼仪是人的自尊、自爱和对他人的尊重 ,是人自身发展和协调人际关„
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如何深化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的情感的自觉”,使礼仪之美成为一种礼仪文化、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这些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和艰难的求索。
先来看看大学生的礼仪现状吧!现今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现象日益严重,存在着礼仪修养的缺失,这种缺失具体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生活细节等方面。例如,在公共场合有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谈笑等缺少自我约束的失礼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莽撞、冷漠、自私,缺乏基本的交往礼仪;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绝对“自我”,缺乏与周围环境的融洽相处能力;
不会问候,不懂谦让,不尊重师长; 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同学把无视校纪校规、行为放浪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个性;他们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重别人,难以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此类行为,与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由此,我们要该意识到,礼仪教育多么的重要.(一)礼仪教育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而且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会关心他人,更富有同情心,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大学生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
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当代大学生是 2 1世纪中国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用规范的礼仪来培养大学生尤为必要。一些大学生个人修养缺乏的原因是 ,长期以来高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教育科学规律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那么,如何提高加强礼仪教育,以便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呢?我认为,我们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将大学生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1)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2)学校在人文素养课中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程。
(3)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4)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学礼,无以立”,以大学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大学生优雅的气质和得体的仪表,培养大学生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是当代大学礼仪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刻不容缓,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国家,做为大学生的我们,应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参考文献:
<实施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
<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