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俊镇商贸物流暨文化旅游调研汇报材料
李俊镇农村商贸物流调研汇报材料
中共李俊镇党委
2012年9月
商贸物流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商贸物流业发展,对于我镇完成产业转移,打造“连接银南、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镇”,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1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抢抓自治区加快沿黄城市带小城镇建设机遇,按照“打造连接银南、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镇”的目标定位,拉大城镇框架、完善集镇基础设施、提升小城镇品位、增强辐射功能,为促进我镇农村商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村商贸物流发展现状
李俊镇是宁夏川区古老而繁华的集镇,是以农村商贸物流为纽带的地域综合性中心集镇。李俊镇地处永宁县南部,与吴忠、灵武、青铜峡三市毗邻,109线、石中高速公路、包兰铁路、沿山公路穿境而过,下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人口3.5万人,镇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其中集镇人口8000余人。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加快,我镇商贸物流业体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商业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开放格局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1、农村商贸物流环境大力改善。近年来,结合小城镇建设,投资实施李俊镇旧集贸市场改造工程2万平米,建成李俊镇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1个,规划建设2万平米的购物、休闲、服务功能于一体商贸区,包括7栋商业楼、2条商业街开发和1个商业卖场,投资1.2亿元完成集镇石正街、李俊街、西环路、许黄公路、民生街、育才路道路硬化工程,完成李俊街区3.2万平米“洗脸修面”工程;完成镇区2.1
4公里上水管网建设和2.21公里下水管网以及街道太阳能路灯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镇区内文化、教育、卫生等政府设置机构配套齐全,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商贸物流环境逐步改善,为增加客商容量,繁荣集市贸易,发展商贸物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村商贸物流市场日趋繁荣。李俊镇是过往客商驻足和进行物资交流的集散地,集市闻名区内外,通过实施商贸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今年吸纳增加商业摊位户100余户,集镇贸易商业户增加到1000户;从业人员在595人,主要经营百货、五金、棉麻日杂、餐饮、食品、理发、照相、修理、通讯等,商品流通渠道以农村为主体,逢“三、六、九”集日,流动小商贩达220余家,附近县属各乡镇,农场及银川、吴忠、灵武、青铜峡等地群众和客商都来赶集,辐射范围可达晋、陕、甘、青和内蒙等地,大街小巷,比肩接踵,川流不息,集市贸易年成交额在4000万元左右。
3、农副产品物流业快速发展。在集市贸易和农副产品快速流通的推动下,我镇拱棚韭菜、鲜食葡萄、供外蔬菜及清真养殖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流通快速发展;目前设施温棚4000亩,拱棚韭菜3300亩;鲜食葡萄面积达到7000亩;发展外供蔬菜4000亩;农产品流通率大幅增加,实现农业生产总产值增加20%,同时,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引进宁夏正春泽农产品有限公司、天天鲜果蔬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仓储中心,支持养殖大户、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真正把优势特色产业和商贸物流相结合,为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来看,我镇商贸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事农村商贸物流的80%以上都是个体户,从事农村商贸物流的经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组织化程度较低。
二是农村商贸物流市场体系不规范,马路市场占主体。既阻碍交通又不安全。农民购买的商品有60%以上是来自流通方式落后 “代销店”、流动商贩和集市,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这种现状如不尽快改变,农村现代流通的格局就难以形成。
三是农产品物流不畅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各类农产品受小商小贩外运,压级压价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商贸物流信息平台不健全,物流企业无法通过网络及时获取物流信息,网上交易等先进物流方式不能广泛运用,冷藏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民种植的蔬菜根本无法及时车载运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销售。
三、下一步打算
(一)发展思路
我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把李俊镇打造成“连接银南、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镇”目标战略,突出建设批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集镇商贸的思路,重点打造集镇商贸核心区和特色产色基地,形成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商业服务网和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与集散中心。
(二)发展措施
一是加快商贸物流中心镇建设。抢抓县委、政府发展李俊小城镇的决策机遇,以小城镇建设为契机,加快中心商贸区建设,开发建设许黄公路沿路商网商业用房1.8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民生西街三角地宾馆酒店商业用房1.5万平方米;投资建设镇政府办公用房5000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该善农村商贸物流环境。发展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二、三产业,增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二是发展特色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按照小城镇建设规划分区,结合镇农业特色产业良好发展势头,加快功能服务区、特色产业区的建设,采取招商引资、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超对接的方式重点发展一批以拱棚韭菜、清真牛羊肉、清真食品、外供蔬菜产业为依托、辐射周边乃至全国的、现代化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农产品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带动农村地区商贸物流流通网络的形成。
三是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物流产业基地。借助宁夏正春泽农产品有限公司品牌魅力扩大外供蔬菜基地、以天天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提升我镇瓜果蔬菜基地知名度,依托集贸优势壮大拱棚韭菜和设施园艺基地,利用王团村民族优势,发展清真奶业、牛羊肉产业基地,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大户,为农副产品物流集散中心提供坚实基础。
四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制定我镇农村商贸物流发展规划,健全农村商贸物流标准体系。今后五年,我镇将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通过招商引资、合作经营等形式,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推行“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等冷链物流运作模式。实施“农村商贸物流主体培育工程”。以供销社、邮政物流、专业协会为重点,建设农业生产资料多元化供应链。
第二篇:李俊镇党建科学化水平调研情况汇报
李俊镇加快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调研汇报材料
中共李俊镇委员会 2012年10月8日
近年来,我镇党委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紧扣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全镇经济建设各项事业发展。
一、党建现状
(一)基层组织与党员情况
李俊镇党委在2011年9月完成换届,换届时增加党委委员2名,将优秀的村支部负责人选举为党委委员,调动了基层党员的积极性。今年由于人大政府换届,部分领导的调整,现任党委班子中暂缺2名。李俊镇现有17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5个,镇机关支部1个、社区支部1个,中共党员1354人,其中农村党员1225人,流动党员108人,占8%,少数民族党员197名,占党员总数的15%,妇女党员167名,占党员总数的11%,50岁以上党员649人,占党员总数的47.9%,35岁以下党员130名,占党员总数的45.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186名,占党员总数的87.5%。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一是逐步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先后新建许桥、友爱、雷台、东方、丰登、王团、西邵、侯寨、金塔、李俊十个村级活动场所,规范化达标村级活动场所占67%,基本解决了各村“无
处办事问题”。二是积极提高落实村队干部待遇,逐步解决村队干部后顾之忧。全镇村干部待遇由五年前的3000-5000元,提高到现在的人均12000元;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待遇对村干部实现全覆盖。队干部待遇也由过去几百元,提高到现在人均4000元。基层组织基本解决“无人办事”问题。三是着力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2011年以来,对全镇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进行分类排队,通过整合盘活利用村集体资产、实现村民监督委员会全覆盖等措施,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截至目前,全镇15个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集体资金积累,村集体资金现金积累总额达到72.3 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3个,达到5-10万元村5个,达到1-5万元村7个。村级“无钱办事”问题逐步得到改变。四是不断丰富党建活动载体,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农村党员“双带”活动,对农村党员从政治思想上、发展本领上、群众信任度上再提新要求,比谁“带头创业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着力激发党组织和党员活力,增强党员干部能干事、干成事积极性,基层组织之间比赶超,党员之间创先进、争优秀,形成先进带后进的浓厚氛围;以 “两管三评一推优”工作为抓手,开展镇机关星级干部评选活动,镇机关干部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党建载体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双述双评”、“民主议政日”、“四议两公开”等活动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的纽带。在民生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各村民生服务代办点等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三亮三比三创三评”活动;通过丰富创先争优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载体,基层组织建设活力进一步增强。五是以执行力为目标,加强镇村班子建设。根据个别村村干部指数少的现状,对村干部指数是三个人的村,经过党员、群众推荐,组织考察,全部配备到5人,进一步加强了基层队伍建设,严格按照“三推一定票决制”、“双培双带”活动高质量的发展党员,近三年来全镇新发展党员124 人,开展了以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当优
秀共产党员为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党员先进性得到发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落实了党委成员及业务干部包村责任制,将全年重点工作以责任书形式下发各村,是村级班子有任务,有奖惩,有压力,有目标,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组织、部署和落实党建和基层组织工作,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过程中群众出工出劳情况明显好转。
(三)纪检、宣传工作
一是围绕中心,多层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在党员干部管理方面,镇党委、纪委制定《李俊镇党员干部工作纪律补充规定》,严格执行干部理论学习、干部考勤、财务管理、值班、办公用品管理、印章管理、领导干部事务性生活费包干等制度,从纪律上、财务上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干部管理,从制度上确保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同时以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为抓手,按照“一推、二审、三公示、四选举”的程序,逐步完善村级民主监督管理制度,深入抓好“阳光镇务”、“阳光村务”公开工作,针对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流失严重的问题,镇党委、纪委完善了村级公务用工管理、村级财务管理、村队干部考核考评等制度,对村级日常开支情况、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集体经济中集体所有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村委会事务进行监督。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制作科室牌、工作牌、人员去向牌,接受群众监督,制作亲情便民联系服务卡发给群众,方便群众办事。结合机关效能建设、廉政建设、勤廉“五好村”创建活动,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建设,结合小城镇建设,建立金塔公园廉政、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个,在各村、机关、金塔公园建立廉政宣传画100余份。通过这些举措,全面加强了全镇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转变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强化了干部监督管理,增强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是服务大局,多方位形成舆论引导强势。镇党委结合镇
中心工作、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健全宣传工作机制,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内宣外宣工作力度,对外邀请各级媒体采风、借助政府公众网及上级业务口平台反映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经验,加大对网络舆情监测和通过网络提升李俊镇魅力;对内印发李俊宣传动态。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先后有区市县主要媒体对我镇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春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报道50余次。
三是以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为契机,以实施“四德”建设、“诚信工程”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六进”活动载体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公”、“好婆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扎实推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等活动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文化阵地、文化大院、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建设,建成李俊镇综合文化站以及村级文化活动广场6个,配套农家书屋15个,依托市场鼓励发展壮大镇村文化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扶持民间文艺团体3个,演职员100余人,开展“送戏下乡”200余场次。
(四)统战、群团组织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月”活动,不断改善民族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王团、团结、金塔3个少数民族村申请了道路硬化民族扶持项目,组织镇清真寺的阿訇和寺管会主任参加培训班,关心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创造条件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
二是积极开展“党建带妇建”活动,培养了友爱、金塔、侯寨等一批特色妇代会,加大对妇女群众的培训教育力度,积极扶持妇女创业,举办妇女创业培训班5次,培训妇女320名,开展妇女小额担保工作,全镇办理172户,734万。
三是通过走访、摸底、建立档案等方式落实共青团“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五年共计资助大学生200余户。工会组织逐步健全,逐步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村集体经济脆弱,村党组织的感召力、凝聚力难以发挥。村集体经济普遍十分脆弱,绝大部分村集体收入匮乏,而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导致村级组织“紧巴巴”过日子,党支部开展活动经费困难,党小组活动经费无法保障,自筹经费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更是难上加难。村集体经济弱,导致群众“急、难、盼、怨”的热点难点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导致党组织威信下降。此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还不到位,农村党员先进性发挥不够,党组织战斗力不明显,由于部分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创新精神不强、农村党员缺乏致富能力,更谈不上帮助和带领群众致富,也严重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是发展党员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镇农村党员文化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带来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显现,各村党支部普遍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同时,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也给党员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村级活动场所硬件不高,标准化程度不高,我镇李庄、团结、魏团村、古光村、金塔村、李俊村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部分村缺乏村专门的活动室,导致一室多用,极大影响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
四是对外宣传的大作、力作还不多,扩大对外影响,提升李俊形象的力度还不大;文明创建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在广大老百姓当中的影响力还不强,提升村民文明素质还有大量的
工作要做。
五是群团组织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开展活动不够连续、深入,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今后工作重点和解决方法
今后五年,镇党委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县十三次党代会、十七届一次人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打造“连接银南、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镇”目标,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逐步加大鲜食葡萄、拱棚韭菜产业发展规模,稳步推进外供蔬菜、有机水稻产业带动效应,着力推动农民增收、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战斗力
继续加大对干部的教育力度,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一是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党委整体领导水平。通过强化党委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推行党务公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科学决策、议事恳谈、走访联系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提高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实践操作的能力,做到思路有创新、发展有举措、改革有突破、工作有实绩。坚持领导带头,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一把手”首先做到;要求一般干部做到的,党委班子成员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首先做到。二是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干部作风。着力整治机关及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上僵、学习上懒、纪律上散、工作上满、作风上浮、管理上软、服务上拖、生活上奢等不良风气。坚决遏制责任意识弱、大局意识差,服务意识淡薄、执行力不够等问题,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和自律意识,重点加强对镇、村的管理与考核,强化全镇上下抓落实求实效的责任
意识。三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主要是做到“三个进一步”,即进一步加强学习,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切入点,制定村干部集中培训、“两委”学习、业余自学、学历教育“四位一体”的学习制度,提高村干部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进一步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程序,在全面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基础上,坚持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落实好“一事一议”制度,推进村级民主决策的经常化;进一步深化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做到公开内容全面、真实,坚持“村财镇管”,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四是创新农村党员管理。严格按照“三推一定票决制”、“双培双带”活动高质量的发展党员,把致富典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形成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创先进氛围,同时探索流动党员管理和创新入党积极分子管理机制,建立结对培养制度,由各党支部指定正式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成帮扶对子,给予帮助指导,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后备队伍。
(二)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只有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抓党建,农村党建才有着力点,才能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今后五年,我镇以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以上3个,15万元以上7个,10万元以上5个为目标,整治提升后进村,逐渐消灭“空壳村”。一是围绕发展选准配强班子。紧紧围绕我镇各村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创新选人机制,面向外出务工经商回村人员和复退军人等门路广、信息灵人员,选开拓型人才;面向大学生村官和返乡待业知识青年,选知识型人才,通过 “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办法,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分子选拔出来。把善管理、懂经营的优秀党员培养成为村干部。达到建强一个班子、发展一批党员、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发展一方经济的效果。二是打造李俊基层党建品牌。以打造“连接银南、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镇”目标,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
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壮大“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切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多渠道进行招商引资,开发本地资源,特别是我镇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商贸物流业发展,逐步加大鲜食葡萄、拱棚韭菜产业发展规模,稳步推进外供蔬菜、有机水稻产业带动效应。另外,引导经济基础条件好的村支部富而思进,抢抓机遇,拓宽农民增收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做大作强村级集体经济。鼓励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支部巧借机遇谋发展,借助外力促发展,抢抓项目求发展,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开好头、起好步,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问题。
(三)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机制
加大宣传报道员队伍培训力度,积极选准新闻信息线索、提高信息员撰写信息报道的质量。定期邀请媒体记者来采访、采风,切实扩大宣传报道李俊镇。灵活宣传方法、提高引导水平,改进宣传方式,加强网络舆论宣传,牢牢地把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积极开展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先进典型宣传,唱响网上宣传主旋律,使网络成为对外宣传李俊的重要阵地。
(四)抓好教育提素质,建设文明乡镇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根本,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深入开展新形势下农民群众思想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形式,把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文明新风,加大全镇范围“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积极探索文明新风进农村、文明新风进农家的新途径、新办法。
(五)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抓手,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方面坚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做优做强现代农业。加大
粮食创高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培植农业主导产业。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大力实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和规模连片发展。以李庄、宁化有机水稻基地为基础,向周边各村辐射带动发展有机水稻面积1.32万亩,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全镇种植面积达2万亩。以古光村供港蔬菜基地为中心,在全镇扩大种植面积6000亩。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本镇农户与基地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经营模式。以李俊、金塔为中心新发展拱棚韭菜3000亩,稳步推进露地鲜食葡萄产业发展。五年内全镇露地鲜食葡萄产业达1.5万亩。根据农业自然条件及农户意愿,在条件具备的村队适度发展一定的设施温棚,从而巩固全镇的设施温棚规模。另一方面打造“连接银南、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镇”,着力改善城乡面貌。根据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把李俊打造成“连接银南、辐射周边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镇”的目标,推进镇区规划区拆迁,开发建设许黄公路沿路商网商业用房1.8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民生西街三角地宾馆酒店商业用房1.5万平方米;投资建设镇政府办公用房5000平方米,争取完成庄点及街区改造8万平方米。实施育才路、新建安置区及民生东街以北旧镇区道路建设工程及上下水建设工程;积极争取生态小城镇项目立项,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宜游、宜商新李俊。
第三篇:县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县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为推进××××文旅融合大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中国箭乡·锡伯家园”旅游品牌知名度,吸引疆内外游客来察布查尔观光旅游,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现根据本次调研重点,汇报工作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与曲江制造公司对接,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编。二是完善《××××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格局,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全域布局、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环境全域提升、旅游市场全面拓展。三是推进落实全域旅游发展中白石峰滑雪场等冰雪产业项目的实施,拉动淡季冰雪旅游发展。(二)整合优化文旅资源
一是实施景镇一体化融合发展,由政府牵头制定锡伯古镇运营管理办法,实施4A级景区锡伯古城免收门票政策,同时完善锡伯古城旅游景区运营方案,制定锡伯古城景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实施文艺演出、非遗进景区常态化,不断丰富景区业态,做活古城景区。
二是由西迁文旅集团加大文旅资源优化整合,下属锡伯古镇、锡悦餐饮等子公司,分版块经营管理运作县域内景区景点、特色餐饮、文旅项目招商引资等工作,带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三)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一是建立景区联合演艺常态化机制。
歌舞团演出向景区延伸,2021年与锡伯古城景区青年歌舞团联合开展景区常态化文艺演出,丰富古城景区业态。并建立文艺编创帮扶机制,由县歌舞团专业创编团队帮助古城青年歌舞团进行文艺歌舞的编创和指导,创编文艺节目16个,进一步服务文旅产业发展;二是在锡伯景区在县委、政府指导下于2022年正月十五、十六在古城开展庆元宵社火活动,旅游人次达1.2万人次;三是加大文艺作品创作,为迎接祖国70华诞而倾力打造的以展现锡伯族西迁这一爱国历史事件,激励各民族建设美丽边疆共筑祖国梦想为题材背景的交响诗剧《跟着太阳走》,完成演出4场次,观看人数达1.2万余人。西迁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编排民俗实景剧《婚礼》等,近几年编创184部文艺作品,歌舞剧《小白杨》正在紧张筹备中;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通过拓展研发、培训、展示、销售等功能进一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节庆日等活动在锡伯古城景区内举行朱伦呼兰比、刺绣、剪纸、弓箭制作技艺、贝伦舞等各类非遗项目展演,同时景区内有射箭博物馆,传统弓的技艺制作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到景区。五是2022年建立锡伯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深入挖掘、整理、挽救、研究锡伯族文化。(四)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S237旅游公路的改造和提升,共计投入资金93430万元。
改造提升县城至孙扎齐镇锡伯古城景区道路拓宽改造,和周边房屋拆迁共花费4亿元,为游客至景区提供便利,促进景区发展。完成整个西迁路两侧拆迁800户花费约6亿元左右;二是改善旅游“三难一不畅”问题,近三年,全县完成旅游厕所建设13座,加油站3座,停车场建设5个,通讯基站建设4个。2022年建设旅游厕所4处,申请自治区专项旅游发展资金支持,在G219沿线建设停车场1座,全县建设加油站2座。
(五)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创新力度
一是创新旅游商品,以打造一批“察布查尔礼物”为主线,以屯垦戍边红色文化为核心,锡伯古城沿街商铺为着力点,瞄准游客需求,完成以办公文具、摆件、抽纸等为主的4个种类160件旅游文创设计产品制作并上架展销。
二是加大旅游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开展“旅游+非遗”,在锡伯古城开展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射箭、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抹黑节、锡伯族萨满舞蹈音乐、锡伯族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受益群众累计4.3万人次;开展“旅游+康养”,建设以努拉洪红旗沐野营地景点为核心的生态康养休闲区,打造集住宿、餐饮、宴会、会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源圃园温泉康养酒店,打造伊犁河湿地公园休闲度假基地。开展“旅游+体育赛事”,开设射箭培训班,举办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白石峰T4冰雪越野拉力赛”,“白石峰越野自行车爬坡赛”和“白石峰半程马拉松”体育活动,吸引疆内外体育爱好者积极参与,吸引人气、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同时打造具有历史韵味和民族特色,集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体育公园--1764文体公园,并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开展“旅游+研学”,结合戍边文化历史做火红色教育和游学。与深圳旅行社及新疆竹马游学旅行社联系对接,组织游客开展锡伯古城、小白杨景区爱国主义研学游,以及锡伯民俗小院历史文化体验游。(六)推进品牌创建工作
扎库齐乡小白杨戍边文化历史故事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100个乡村中的党史故事,点石成金促进了乡村红色旅游发展。完成白石峰景区申报4A级景区创建文本以及新疆察布查尔伊犁河西迁湿地公园申报3A景区创建文本,完成孙扎齐村、乌宗布拉克社区、扎库齐村及阿顿巴村的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申报文本。目前正在修改制定《白石峰5A级景区规划》,已制定《宁古齐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方案》,在县城以青年街为中心按照国家特色休闲街区的标准打造宁古齐步行街。
(七)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上,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和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方向,制定《××××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此方案中工作涉及全县各个单位和企业,重点工作由政府牵头主导,企业具体实施。
并将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中。二是打造白石峰5A级景区,加快推进白石峰5A级景区规划,加大自治区跑办,尽快调整土地利用规划,确保项目落地。按照5A级景区标准提升改造锡伯古城。三是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2021年的4个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计划投资13.5亿元,已累计投资4.59亿元。重点完成与青岛凌天翼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60亿元的航空小镇项目,已完成现场宣纸及概念性规划;与重庆方程赛车赛事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洽谈磋商,达成投资190亿的察布查尔方程赛车赛事城建设运营项目,并完成项目选址、项目前期公司组建等事宜,开工奠基仪式已结束。(八)做好文化旅游宣传推介
持续做好“察布查尔西迁文化旅游节”品牌节庆活动宣传工作,与伊犁州、克可达拉市等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协议,推广精品旅游线路。制定推行乡村休闲主题一日游、两日游短途线路8条,兵地6日游线路1条,伊昭公路自驾避暑线路1条。2021年在盐城举行旅游宣传推介会1次,签订演艺类、旅游合作类等框架协议5个,开设旅游包机3次,运送游客339人次。2022年元宵节邀请州文旅局贺娇龙副局长进行抖音拍摄宣传。今年将加大盐察两地文化旅游宣传,同时计划赴上海、沈阳、西安等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九)高质量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创建
积极推进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建成15个乡镇级、81个村级(社区)图书馆分馆,完善15个乡镇文化馆分馆设施建设,形成城乡“15分钟文化圈”。结合××××域特色,面向社会,成立石榴籽文化志愿服务队,截至目前已有舞蹈班、广场舞班、声乐班、模特班、豫剧普及班、美术书法班等6个班,共有固定学员174人,为××××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本重点围绕党史教育宣传、建党100周年、疫情防控等主题,组织开展送戏下乡演出72场次、农村电影放映1482场次、送图书、送展览57场次、培训文艺骨干325人,实现文化场馆线上线下服务人次达10.2万人。
(十)着力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核定事业编制9名,我县共有文化旅游场所251家。其中:文化娱乐场所88家;旅游场所72家;体育场所16家。在全县范围内常态化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坚持日常检查、重要节点重点检查、联合检查相结合,开展网络文化市场整治行动、校园周边出版物发行秩序专项整治、暑期学生安全专项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文化市场专项保障行动,做到文化、旅游、体育、文物场所全覆盖,对检查出的问题严肃查处并及时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及时得到整改,上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580人次,检查场所265家次,查改问题53个,文化旅游体育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社会乱象得到进一步治理。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虽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在推进,但主要重心是针对古城、1764等重点景区吸引人流量,吸引人气等方面,基础设施领域推进缓慢,存在档次低,投入滞后,一次性投入不足等问题,例如县域内厕所标准低,以木屋厕所等为主,尤其是白石峰伊昭公路厕所问题突出,亟待解决。
(二)旅游过夜率低的问题,我县“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一体的产业链不够完善,特别是“过夜游”比例低,游客多以一日游或半日游为主,普遍存在游客消费水平不高、夜间文化消费不足的问题。
(三)季节性特征明显,体现在旅游资源、旅游节庆、旅游活动等方方面面,我县旅游旺季一般集中在4月至10月,县域内旅游节庆品牌西迁文化旅游节等集中在5月,5月中旬伊昭公路通车,人流量大。
冰雪旅游资源少,景区薰衣草主题公园、稻田画景区、白石峰等都以季节性为主,进入秋冬季就停止营业。冰雪旅游县域内只有努拉洪滑雪场一个,受疫情影响还未进行升级改造。(四)文化和旅游实质性融合还不深,旅游主体文化创意不足,对本县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挖掘提炼和开发利用还不够,自然景观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各自为营,融入锡伯特色文化元素少,例如,新建厕所、停车场等都可以融入屯垦戍边元素,文化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性,过于保守。
(五)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氛围不浓厚。
把文化旅游资源更好宣传推广出去,是宣传、文化旅游部门和各级各类媒体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县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主要存在理念思路、方法手段、平台载体创新不够,宣传、媒体缺乏主动参与性,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意识弱,对自媒体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网络直播等运用不足,本县缺乏专门的文化旅游宣传公众号,没有培养一批专业宣传队伍。(六)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招商引资任务重,文旅产业招商跑办力度还不够,安商营商环境不够优化,对企业投资发展优惠政策不明显,没有出具专门的优惠政策文件,落地项目少,推进缓慢,缺少精品项目。
导致旅游吸引点和旅游业态少。
(七)执法人员专业性欠缺,由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承担旅游、文化、体育、文物综合执法任务,涵盖多个门类,随着时代发展,文化市场监管面不断拓展,监管队伍专业人员短缺,面临新型案件时,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支撑,不能满足文化执法办案需要。
(八)“旅游+”和“+旅游”工作开展不全面。
历史文物分散,统筹发展不够,县域内卡伦、靖远寺、关帝庙、何耶尔柏林等文物历史资源丰富,能体现我县文化旅游品牌的历史遗存景点分散,分散的景点缺乏统一的线路规划,同时因对文物的保护,对文物点的文化业态植入不够,“旅游+文博”开发力度小。缺乏对文物资源的宣传。三、意见建议
(一)由自治区给予冰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弱的地区县市,拨付编制《冰雪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资金,坚持规划先行,弥补淡季不旺的缺陷。
(二)培育数字文化旅游产业,以数字化推动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结合智慧旅游,发展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
(三)通过培训、调整、招录等形式,配备文化综合执法专业人员,按照文化体制改革要求,规范体制机制、促使文化综合执法工作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拓宽渠道,加强宣传推介促销。
将文化旅游宣传促销纳入伊犁州营销规划中,统一宣传促销。持续通过影视声像、文化包装、新闻媒体、互联网、抖音、快手、以节会促旅等宣传手段来提高知名度。(五)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和人才建设。
建立伊犁州文旅产业人才库,充实各级各方面文旅人才,各级文旅企业及单位通过人才库聘请专业人才。加大对培训力度,提高文旅行业整体素质,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第四篇:关于瓦埠镇旅游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瓦埠镇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寿县瓦埠镇
调研对象:瓦埠镇居民
调研时间:2011.07.08—2011.07.1
4寿县瓦埠镇地处寿县东南水乡,依湖设镇。古老的四条街道,青石铺路,街心正中的条石上,深及寸许的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边的民居本着前店后铺的建筑格局,青砖小瓦,推窗亮阁,有的庭院深达三进、四进甚至五进,每一进天井里的建筑格局也是各不相同。瓦埠镇是上世纪50年代末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重点集镇。
瓦埠镇地处瓦埠湖腹地,三面环湖,气候宜人,风光秀美,交通便捷,物丰人和,旅游资源丰富,是人们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的理想去处。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众多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项目背景
瓦埠镇镇旅游开发具有名镇、名人、名湖、景点、交通、保健等六大优势。
(一)名镇优势:瓦埠是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建镇以来,由于水运发达,成为寿县东南地的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商贸发达,自古就被誉为“金瓦埠”、“君子镇”,尤其是1931年的“瓦埠暴动”点燃了安徽革命的火种,古镇又成为安徽革命发源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古镇建设力度,建起了自来水厂、轮渡码头、程控电话、地面卫星接收站等,本着“保护老街原貌,开发新街格局”的原则,兴建了东、南、西三条大街,街道宽敞整洁,配套功能齐全,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众多的镇内外客户到瓦埠镇投资兴业,为古镇经济的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名人优势。瓦埠古镇名人荟萃,孔子的七十二贤士之一宓子贱,游学到此并病逝古镇,留下了美好的传说;民主志士、学者、艺术家张树候先生民国建立后,引退乡里,在此授业终身,他的字迹墨宝流传古镇乡里,近代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原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祖父)出生于古镇南街;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人物方运炽(又名方英,化名高中林)诞生于瓦埠镇东王郢,并亲自领导“瓦埠暴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名湖优势。瓦埠湖历史悠久,纵贯三县一市,湖面宽阔,帆影点点,舟楫如梭,渔歌晚唱,朝霞与落日把瓦埠湖衬托的绚丽多彩。湖水纯净,是辽阔的天然鱼场,水生动物的乐园,尤其是瓦埠湖盛产的银鱼、瓦虾驰名中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名“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即指瓦埠湖天然生银鱼,清代银鱼、瓦虾被列为贡品。现在已远销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是世人公认的无公害食品。
(四)景点优势。古迹景点有古镇四条老街,古建民宅十多处,宓了祠、清真寺、瓦埠暴动旧址等,近期又建成方振武陵园、故居、振武培训中心、瓦埠轮渡码头、船塘、沿湖护岸长廊瓦埠湖特种养殖,大桥湾、崔小桥垂钩等。自然景点有湖光秀色、瓦埠湖中的大小滩(称为姊妹滩),尤如两个美丽的明珠,镶嵌在湖中。南湖芦苇荡,一望无垠,波澜起伏,舟楫使入,令人神往,不愧为大自然的壮观美景;鱼儿欢歌喜舞,轻风徐来,飒飒作响,呈一幅“桃花园”画卷。
(五)交通优势。陆路上,合瓦公路横穿全境,每天三十多班次车往返于寿县、淮南、合肥、无锡、苏州、上海。水路上连淠河,下接淮河,游人可来去自如。
(六)保健优势:瓦埠湖水质净洁,无污染,用湖水浇灌,饲养、加工的农副产品,经有关专家鉴定为绿色食品,长期在瓦埠休闲、度假有易于养颜防老,会给你带来强健的身体、美的享受。
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老街开发为基础,重点对古镇四条老街十多处古宅和宓子祠、清真寺等古代建筑进行必要的修复,重修东街门庭、南街门庭,恢复古镇原貌,与方振武故居、陵园、瓦埠湖,形成一条古镇旅游风景线。
(二)以建设瓦埠湖水上乐园为主体,一是做好护岸长廊的路面硬化,环境美化,为旅游者提供舒雅的湖边观景,赏月晨练环境;二是绿化、美化大小两滩,建设两幢仿古式湖中楼阁,及其配套设施,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一条龙服务,让游客住的舒心,玩的开心、吃的趁心。
(三)以瓦埠暴动旧址为主线。一是兴建瓦暴革命纪念馆,收集瓦埠地区革命先烈遗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二是兴建瓦埠名人馆,广泛征集瓦埠名人、名言、字画、传奇故事,进一步弘扬文明古镇的精神风貌。
(四)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首先是加速街道建设,兴建二里半至新街菜市场水泥路面,硬化新西街沙石路面,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其次是加速市场建设,兴建西街水产品专营市场,逐步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再次是维修和延长湖护岸长廊,使镇东大桥湾至镇西轮渡码头全线贯通,确保古镇防洪安全。
瓦埠湖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改善老区交通状况,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利条件,可为老区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提供观念,市场和手段的支持,实现较大范围集中带动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促进全省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这一政治主题具有更加充实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同时也是教育下一代,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基础设施,其重要作用是永久的。可实现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的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可促进寿县旅游的大发展,盘大盘活旅游经营规模,为实现既定的“旅游兴县”战略提供支持和保证,同时为旅游区带来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
第五篇:雁翅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汇报材料
雁翅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汇报材料
根据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进一步加快构建旅游文化休闲产
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建设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积极配合区领导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调研,现将我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情况、资源现状和存在的制约因素作如下汇报:
一、我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状况
1、雁翅镇地处京郊西北部山区,距市中心67公里,全镇总面积267平方公里,辖23个自然村,坐落在妙峰山、灵山、百花山三山相望之中,东西南北分别与昌平区、斋堂镇、王平镇、河北省怀来县相邻。镇域内丰沙铁路上下行、109国道、京拉公路贯穿东西,是通往百花山、灵山的必经之地。便利的交通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市民自驾出游的首选之地。
2、永定河流经镇域33公里,河道平均宽度为84米,河岸沿线风景优美,具有山、水、园、林、寺等先天性的观光、休闲、养生、怀古、探觅自然条件优势。经过最近几年旅游资源开发,雁翅镇形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模块:一是河路地区永定河湿地公园(永定河流经雁翅镇33公里)、太子墓的富士苹果园区及周边富士苹果园区为代表的农业观光采摘区域。二是以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为主线的附属大杏扁、薄皮核桃等干果基地发展的大村地区生态旅游园区。三是田庄地区的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红头香椿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区域。
3、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不断加强,路网建设全面优化,道路硬化美化、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乡村公路、旅游线路建设围绕我镇景区景点为载体的路网正在加速进行中。
4、农家乐民俗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各种特色的农家乐依托现有的先天自然优势不断发展,接待能力显著提高。全镇目前有镇级民俗接待户62户,区级民俗接待户38户,市级民俗接待户14户。2010年末统计全镇有床位1200个,餐位1800个(同时接待),全镇民俗旅游接待12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达到1170万元,年增长率均达20%左右。
二.今后发展思路
1、十二五期间我镇在确定1235发展战略的同时,旅游产业重点打造雁翅镇三日游。具体景区、景点时间安排及线路是:
①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1天:自然景观、梳妆台,宛平县旧址、宛平县大队旧址、雁翅镇地质博物馆、大村德圣寺。
②碣石“井养第一村”、七十二眼井、龙王庙、观音洞、黄崖沟卫立煌抗战战场、珍珠湖景区,1天。
③田庄红色教育基地:烈士纪念碑、崔显芳故居、京西第一党支部、抗战展室,白瀑寺佛教文化景区,1天。
④附带顺路游(或专游)雁翅镇33公里湿地公园。
2、2011年启动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4A级景区合作开发项目,计划投资4―6亿元人民币,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
3、按照碣石市级民俗村总体规划,2011年,吉星德亿旅游
开发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年内完成碣石宫主体工程。同时计划投资300―500万元人民币对龙王庙、关帝庙、菩萨洞、七十二眼井等景观进行缮后装饰维修,计划2013年对外正式开放。
4、加快珠窝村旅游合作社的整体升级、规范等管理工作。2011年内力争达到餐饮接待800餐位,住宿接待500床位。
5、接洽高台市级民俗村与投资公司合作,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田庄沟域民俗旅游村、垂钓园区。
6、结合市、区委组织部拆子工程,2011年重点打造田庄崔显芳故居、京西第一党支部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区域,联手大岩台教师培训中心,形成多向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2011年对外开放。
7、随着白瀑寺的投资开发建设,配以必要的俗家基础设施及道路建设(6.5km路面未硬化),力争在2012年内对外开放。
8、加快田庄南山沟域特色种养殖发展,使田庄、淤白、泗家水、高台各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红头香椿、民俗村发展形成多位一体的田庄沟域经济发展支柱。
9、借南石洋大峡谷森林公园开发建设之机,重点打造马套民俗村旅游业发展,并按照北京市业态发展标准,完成市级民俗村上报工作。拉动大村地区经济。
10、继续争取河南台村市级民俗村上报审批,结合该村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打造京西山水庄园(名称待选)。
11、农业园区与旅游是不可分割的,以太子墓慕川富士园为
代表的河路地区富士苹果采摘园,每年按季令时举办采摘节,带动河南台、雁翅、下马岭、付家台、青白口、珠窝村的富士果园果品推介。总结三届采摘节经验,再创新举措。
12、旅游产品亟待开发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①田庄红色旅游可开发具有纪念意义的毛主席像章;
②香椿经深加工可制成香椿油;
③农家刺绣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等。
三、我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路网建设影响我镇旅游产业发展,需尽快加以解决,2007年在区发改委路网道路建设勾图中,没有打通的旅游线路和需拓宽的旅游线路是:
①青饮路,即黄崖沟—饮马鞍;
②白瀑寺—房良南岭沟;
③雁翅下河湾—田庄南山—泗家水;
④珠窝—杨树地;
⑤於白路6.2km设计已出未硬化;
⑥碣石—斋堂东岭6.4km需拓宽;
2、景区景点旅游环境存在配套设施差问题:
①公共厕所几乎没有;
②垃圾箱、垃圾桶严重匮乏;
③接待能力的缺陷,如大村地区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差,应在大村三角地段建一个床位150人、餐位220人规模左右的旅游集散中心。
3、民俗户办理工商执照难问题。
原因:
①环保许可审批难(河路地区不予批复)。永定河是北京的第二饮用水源,避免因为发展民俗旅游而牺牲环境。
②永定河流经辖区33公里,50年一遇的4000流量,给河岸周边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
③农家乐规范管理涉及行政部门多,如公安、消防、安全、工商、税务、卫生、行业管理等。一些行政部门要求给农家乐带来一定负担,如游客住宿必须与公安部门联网,农家乐需配备电脑;消防需要配备灭火器,而灭火器的保质期仅一年,农家乐检测更换不便等。
雁翅镇旅游科
201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