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拙政园中部主要景点感悟《园冶》造园理论
从拙政园中部主要景点感悟《园冶》造园理论
摘要: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关键词:拙政园、园冶、中园、景点、解析
引言: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之
一、世界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同时具备这四项桂冠的全国仅拙政园一家。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我主要感悟的部分。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中部目前主要景点有:远香堂、绣绮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荷风四面厅、别有洞天、香洲、倚玉轩、悟竹幽居等。远香堂:
“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夏天荷花满池,清香远溢,故取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句之意,题名为“远香堂”。
作为中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的立基与计成的《园冶》中“立基”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说的就是建筑立基要首先确定厅堂的位置,而且方向朝南最适宜,这点“远香堂”也十分符合;“远香堂”的四周环境开阔,“筑垣须广,空地多存”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三面临水,背面筑山,与“开山堆土,沿池驳岸”讲的也大致相似;“远香堂”北临水为月台,闲立平台隔水眺望东西两山,小亭屹立,磊石玲珑,林木苍翠,最为赏心悦目,每当夏季来临,“远香堂”周围遍布荷花,清香远溢,坐在堂中就能嗅到并且观赏到满池荷花盛开的美景,这和《园冶》“借景”篇中“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堂开淑气侵入,开引春流到泽”所营造的意境所接近;其最早的主人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为的就是躲避城市喧嚣,选择偏
僻清净之地,而《园冶》“借景”篇中也有“城市喧卑,必择居临闲逸”与其所表达同样的意思。
雪香云蔚亭、待霜亭:
“远香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亭的中央是元代倪云林(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无锡人。工诗,善山水,为元代四大画家之一)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较小,山后建六方形的“待霜亭”藏而不漏,与前者形成对比之烘托。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此外还栽植柑橘、梅花。植物配置非常丰富,可谓花果树木俱全。《园冶》“立基”中“格式随宜,栽培得志”,讲的就是建筑形式可以随景而异,栽培花木要富有情趣,和这里“雪香云蔚亭”以及“待霜亭”的选址以及景观环境较为一致;“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同样也体现在这两处景点之中。这两处景点周围的植栽配置的相当丰富,使得这两个亭子都可以应时而借景,四季都有可借之景,加之较高的地势,两处景点之间还有相互的对景,这点在《园冶》“借景”篇中也有依据,如“切要四时”、“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姹紫嫣红,欣逢花圣神仙”、“花祩不谢,景摘偏心”。
荷风四面亭:
位于“雪香云蔚亭”西南边的“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它是连接“倚玉轩”、“别有洞天”和“雪香云蔚亭”的中心点,亭子四面都是荷塘,它本身可以做为别的景点借景的对象,同时每当盛夏来临,四面荷花盛开,它又可以借荷花之景,故此得名。在选址方面与《园冶》“立基”篇中“筑垣须广,空地多存”、“池塘倒影,拟入鲛宫”所描述的颇为相似;而它在借景方面也与“借景”中部分描述的景象相似,如“水面鳞鳞,爽气觉来錡枕”、“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绣绮亭:
“绣绮亭”是拙政园中部水池南边唯一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每当阳春三月,姚黄魏紫,娇艳欲滴,登亭四望红花绿叶,烂漫如锦,正合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的诗意,故名。小亭造型很是清秀美丽,四角起翘轻盈又舒展,台座、柱身及屋顶之间的比例恰到好处,充分表现了古典园林小筑之美。亭西檐下,悬挂着横卷形的匾额,上边行楷书写着亭名。原先,西柱上挂有清人所写的楹联:“人远忽闻清籁起,心闲频得异书看”。现原联佚失,改悬从它处移来的劝人处世的联文:“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亭内复有额对,横匾为“晓丹晚翠”,上联是“露香红玉树”;下联为“风绽紫蟠桃”。据姑苏文化老人回忆,亭中在抗战前曾悬有梁山舟撰书的景联:“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其境界似乎比今联要高。
绣绮亭四周环境优美,有山有石,有花有草,建筑选址与《园冶》“立基”篇中的“筑垣须广,空地多存”、“听从为持,责成馆舍,余构管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相一致;在借景方面,则体现在“姹紫嫣红,欣逢花圣神仙,乐圣称贤,足并山中宰相”、“湖平无际之浮光,山媚可餐之秀色”、“锦障偎红,六花呈
瑞”、“花殊不谢,景摘偏新”。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与水池最西端的“别有洞天”遥相呼应呈对景,形成了主景区东西向的次轴线。梧竹幽居亭的四面均为月洞门,在亭内透过这些洞门可以收纳不同的“框景”。此亭临水而建,与“立基”篇中“择成馆舍,余构亭台”、“开土堆山、沿河驳岸”所讲述的意思相似,同时也会有“池塘倒影,拟入鲛宫”、“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等意境;从梧竹幽居可以眺望到西边的“北寺塔”,这是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中的借景,“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就体现了借景的重要性,而梧竹幽居四面形成不同的取景框,将远借、临借诠释的很到位。别有洞天:
位于分隔拙政园中、西部长廊上的一座半亭。亭面水,隔着宽阔的水面与东端的梧竹幽居及倚虹亭遥遥相望,为园内长距离对景的佳例。其得名于唐章碣之《对月诗》:“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洞天的说法源出于道教,为了采药炼丹,道士走遍了天下名山大川,到东晋,他们将海内一些秀丽山川封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于是洞天福地便成了山水美景的代名词。此半亭以“别有洞天”颜其额,即是一种文学意味的暗示,它含蓄地告诉游赏者:只要穿过亭后墙上的圆月洞门,就可到达另一个美丽的世界。亭中原先颇多题对,均有某些指引游览之意,如“西山佳气”、“拥翠”等。曾有一联:“唤我开门对晓月,送人何处啸秋风”,将门与风月之景相联系,颇有意境。
和“梧竹幽居”相对于池尽头的“别有洞天”是一座半亭,亭面水,故可观水景以及绝大部分中园的景点,同时它也成了这些景点向西边观望的“障景”物。在选址方面,同样和《园冶》“立基”篇中的“择成馆舍,余构亭台”、“开土堆山,沿池驳岸”相关联;而在借景方面,则体现在“高原极望,远岫环屏”、“水面鳞鳞,爽气觉来琦枕”、“花殊不谢,景摘偏新”所相呼应。
香洲:
坐落在“荷风四面亭”南边临水相对的“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展现了古代江南水乡的生活,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在立基方面,它与《园冶》的相似之处体现在“格式随宜,栽培得致”、“曲曲一弯清月,濯魄清波”;而在借景方面则体现在“花殊不谢,景摘偏新”、“水面鳞鳞,爽气觉来琦枕”以及“锦障偎红,六花呈瑞”中。
倚玉轩 :
倚玉轩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步下三级石阶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去荷风四面亭;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青竹在诗人笔下有碧玉之美称。成园之初,文徵明《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得名亦源自此。小轩东廊直接主厅北边的大月台,与之成倚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一。清代学者曲园居士俞樾当年游园后曾为园主人小篆“听香深处”四字额悬于轩西向廊内,并评曰“吴
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后此匾遗佚。小轩在建筑上也颇有特色.为了方便赏景,共有三个出口,除西向主门外,南向、东向的轩廊上均有出入口,堪称处处邻虚。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歇山山花探入水面,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娇好。
坐落在远香堂西北边的倚玉轩,临水而建,面朝南,位于中园中心部分,连接着荷风四面亭,可观荷风四面亭以及雪香云蔚亭之景,夏季来临,满堂荷花,分外飘香,衬托着远处的荷风四面亭给人以清新优雅之感。它的选址同《园冶》中“立基”篇中的“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开土堆山,沿池驳岸”、“池塘倒影,拟入鲛宫”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借景方面,它也较好的体现了“借景”篇中“堂开淑气浸入,开引春流到泽”、“眺远高台,搔首青天那可问”、“花殊不谢,景摘偏新”。
小 结: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
中园景区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中园的景点在布局上体现了《园冶》“立基”中的思想,“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不论是从整个的大局划分还是到每个景点的都体现了计成的思想,而在借景方面也与《园冶》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园冶》独到而准确的思想,是我们学习古典园林的理想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 1 ] 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三版).第600-630页
[ 2 ] 刘华天.画景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 ].北京.三联书店.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