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8: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

第一篇:2012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

2012高考优秀作文-----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

满分作文生于此岸 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

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简评】

文章以比喻为题目,生动形象,比较含蓄,富有诗意。“此岸”,比喻当代,“无岸”,比喻放飞心灵,“感受过去”,“揣摩未来”。前者主要由居里夫人的话引发,后者主要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话引发,全文紧扣材料,切合题意。文章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把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写,体现了一种构思的艺术。在思路方面,由时代的两面性,引出人们的“埋怨”,随即提出观点;接着举玄奘为例加以证明;然后提出,“生于此岸”,要坚守本真,照应了文题的前半部分。在此基础上,再论述如何做到“心无岸”,并以一位作家的体会为例进行论证,照应了文题的后半部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典型,有针对性。语言表达颇有文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虽然说理分析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上也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篇写得较好的文章。

优秀作文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积极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 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博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 ??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评语】

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那么,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但这篇文章有几处语病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知识陈述也可以更精准严谨。

优秀作文我想生活在唐朝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间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绣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

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独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月在松间上,那清泉在石上流。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闻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

【评语】本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高考(微博)作文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的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解并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思考对唐诗进行重新整合。应该说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比如文章有的内容(如杨贵妃例)与立意不够吻合;三个文段用作标题的诗句与全篇立意的关系显得牵强。

感谢高考网的大力支持

第二篇:2012广东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1

2012广东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15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生于此岸,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你愿意选择出生在那些年代

(有人愿意生在三十年代的“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中国,化身为一名光荣的慰安妇,与数万慰安妇姐妹们一齐注射花柳梅毒淋病甚至艾滋病液苗,引诱慰安日本士兵,一传染十,十传染百千万,不出一年半载,日寇大军不战而败!哪里会发生“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武汉保卫战”、“长沙保卫战”„„这种血淋淋的惨剧?!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你以为小米加步枪真的可以击败凶残强悍的日寇?

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计由于汉奸告密被日寇提前破获而失败,二战远东战场历史终于改写成:美军经过“中途岛大战”、“瓜岛大战”、“菲律宾海战”、“冲绳岛血战”还有二颗原子弹才击败日军!不要忘记,苏军出动了100万人之精锐挥师东北,才有了现在版图的东北。不然,中国的历史如蒙古人打来变元朝,满人打来叫清朝一样,险些就是“和朝”!请中国学子永远不要开B路军、新S军击败日本的国际玩笑!如铁道游击队抗日只是拉登式的恐怖活动,击败不了日军,如果不是美苏两军,只有用慰安妇这条“美人计”才能击败日军。三十六计第一计就是美人计,女人能生人,也能吃人!

有人更愿意化作1945年原子弹在广岛长琦爆炸后登陆日本的英雄美军大兵:短短几个月内,疯狂地消灭大部分日本处女!在太平洋战场用强大的军力科技击败日本野兽后,又在床上彻底羞辱不可一世的骄横的日军!用美军的话说就是:美国军人在航母上在飞机上在日本少女的胴体上最快活!

解气啊!慰安妇姐妹在九泉之下含笑。但在天之灵如果知道日后的世界变化,真是冤魂不散:

日本民族再刻苦忍耐团结,有能耐在短短的战后二十年回复元气?仰仗美军的血脉!也仰仗慷慨的支那政府大笔一挥:全免战争赔款!见傻瓜多了,没见过傻得这样凄凉。

十余亿人争先恐后地购买日立电视东芝冰箱佳能相机富士胶卷丰田汽车„„天啊,见过无耻,没见过这等无耻和腐败!

日本人也直乐了:美军这亲家往哪里攀?幸福啊,献身美军,中国的领土虽然失去,但支那的市场并没有失去!

可以选择的话,一万次轮回也不愿意投胎做“南京大屠杀”之数十万冤魂之一员!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如是说。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上述事件的发生,这篇高考应考作文却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的描述,但大部分善良的中国学子所不知的真实历史!

可怕的中国教育官僚又欠下年轻一代的一笔新的血债:出这么一道超级脑残的高考作文题目,还不厚颜无耻地逼我们说每一个时都生活得有趣有用!

我爱这时代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果有人邀请我迁居到另一个时代,我一定会坚定地告诉他:我不愿意。

因为我爱这个时代。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我的根在这里。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电视、电脑、洗衣机,习惯了和好友在电话上的闲聊或讨论,习惯了家门口的菜市场,习惯了人满为患的公交车。更多的,已经融入血液,成为深深的依恋。我无法想象,我该怎样与古人谈论维生素或是微积分,也不知如何才能使他们接受自由乃天赋人权。我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究竟会怎样发达,又会怎样问题重重?我接受了这时代的滋养与教诲,注定了我对这时代无尽的依恋。

我爱这时代,因为这时代充满美与机遇。虽然,这时代里有着像药家鑫杀人、小悦悦遭遇冷漠路人、动车事故、食品安全屡出问题等危机,但这时代里也有“最美妈妈”、“最美大妈”、“最美老外”等等真善美的典型。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投身社会公益,从争当志愿者到支教助学到为环保人权奔走呼吁,他们的身上彰显了品格精神之美,也让人看到,我们的舞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追求梦想的自由。当我看到“菜花甜妈”站在舞台上羞涩而自信地唱出《送你葱》,当我看到18岁少年已经在华为基因中从事喜欢的研究,我知道,这个时代如此美好,这个时代梦想更近,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机遇无穷!

我爱这个时代,因为建设它的责任已来到我们的肩上。我们从降生之时起,就承载了家庭的期望、祖国的期望。我们也无数次构想过自己的事业,遥望过自己的理想。只有我们能继承父辈的事业,只有我们能为后辈的幸福奠定基石。这份光荣的使命让我们怎能不心潮澎湃,心怀自豪!这个时代,既是我责任所在,也是我心之所在。

我为这个时代而激动自豪,我为这时代而梦寐思忖。纵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别的时代,它们自由热爱它们的赤子。我爱这个时代,我的根、我的梦、我的责任所在!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饰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让未来记住今天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一百年前生活的社会我们也许已经无法感知,但我们都知道这位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是在怎样清贫艰苦的环境中奋斗的故事,和许多科学家一样,当我们探寻他们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的动力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仿佛又响起在我的耳旁,她说“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是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活在哪个时期或什么样的环境中,要想过的“有趣而且有用”在于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我不知道屈原是否抱怨过他生活的时代,当楚怀王不再相信他的时候,当他的祖国抛弃他的时候,走到汨罗江边的诗人的心中已经对未来没有了期许,但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铮铮誓言今天还回荡在时代的天空,屈原让未来记住了他。比屈原稍早一些时期,在泗水的岸边埋葬着一个中国乃至于世界伟大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个曾经是管理仓廪和放牛羊的小官,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十五即“志于学”,周游列国,推行“仁爱”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今在全世界有一百多所以他名字名命的学院,他就是孔子,“孔子学院”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和沟通着世界与中国的桥梁。这个早年丧父,家境衰落的没落贵族子弟孔子不知是否也曾抱怨过生活和时代对他的不公!,但孔子让未来记住了他,这位对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但丁

余秋雨先生曾所说他最想生活在魏晋时代,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个人物,他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陶渊明。发现一片“世外桃源”,那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座寺院敲响的晚钟,在山中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一汩汩清澈的流水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暮霭中天边的飞鸟依恋着旧林,回归的浣女在竹喧中隐约可见,相信你你一定能体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需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留下我们的足迹——拿破伦一世

我们不能挽留昨天,但可以把握今天,我们也不能确定未来,但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今天。

每个时代里,都有那么一些守候自己信仰的人,从而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足迹。这些被称为“孤独的舞者”的舞姿也成了无数后人所敬仰的姿态。史铁生不能走路了。于是他与北京地坛公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摇着轮椅去地坛读书,看日出日落,他说:“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地坛公园弥漫着沉静的光芒,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准备了这样一处安静的地方,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的身影,对这位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青年,时代没有特别眷顾这位健全而丰满的思想的伟大作家,读罢他的作品你会从他睿智的言辞中感到为人的价值和光辉。史铁生走了,然而他的足迹是那样的鲜明,史铁生也让未来记住了他。

正如一位哲思的人物说过“时代不是从青天上叮当一响掉下来的,是无数的我的呼吸与湮灭铸成的”,如果有人问我愿意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会说我愿意生活在“我的时代”里,在一个时代里我们要做的是把握今天,让未来记住今天。

我想生活在唐朝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月在松间上,那清泉在石上流。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闻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

重视常识

常识,就在我们身边,它是最简单不过的知识。然而,真正重视常识,把常识放心上,付诸行动,运用于生活的,又有多少人呢?

梁文道曾着《常识》一书,书中有一句话:我所写的都是常识,之所以有人不懂,是因为这是一个常识匮乏的年代。我认为,常识之所以会匮乏,原因就在于人们太轻视常识,或者认为常识是理所当然的道理,所以根本不曾将常识讨于行动。

上海商学院的那场大火仍旧历历在目,六个美丽的青春年少的女学生,那纵身一跃,如同断翅的蝴蝶,与地面接触的一瞬间,六个美丽的生命便瞬间消失,多么令人痛心!对此,有人说是这六个学生不懂逃生,也有人说是学校管理不严。但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体现了常识的缺失。假如女学生懂得常识,她们便做好防火措施,起火的时候也能想方设法求教(原文如此,应为“救”),或者寻找逃亡的道路,而不会选择跳楼这一绝路。假如学校方面懂得常识,重视常识,便能加强管理,清除隐患,防患未然。

因为常识的缺失,导致了生命的凋零。常识,绝对不是毫无用处的简单道理,决非通俗读物忽略的小细节,而是关系到生存的基本技能,是能影响我们人生的智慧。因此,我们必须时时把常识放在心上,有时它便能成为我们的一种护身符。

然而,有些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懂常识,而是我们忽略常识,没有把常识付诸行动。曾有一则消息,上海一名不守交通规则(原文如此,应加“的”)女博士横穿马路,引发人们的讨论和深思。“红灯停,绿灯行”,这是连小孩子都懂得的常识,明白这个常识却偏偏不这么做。假如这个女博士真的发生了意外,那她又能怪谁呢?所以,认识常识很重要,把常识付诸行动同样重要。

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多,杭州的“70码”车祸、成都的公交车自燃等等,可谓骇人听闻,但是这不仅仅是一种灾祸,更是一种现象,假如人们都重视常识,并且将常识付于行动,那么这样的灾祸还会频频发生吗?

把常识放在心上,付诸行动,人生那些不必要的障碍便自然减少。重视常识,是安康人生的重要保障。

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有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评语】这篇作文是在作文题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谈文化与时代关系的议论文。全文围绕着“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严谨周密的论证。作者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全文充满思辨,从春秋到近代的血泪交融的中国文化,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字里行间既有对各国各时代所呈现出的纷繁多样的文化形态的体认和向往,也有对文化发展的曲折与艰辛的深切关怀和反思。

整篇文章结构周密,短短千字之内,作者高屋建瓴,在把握文化和时代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上,处处显示作者独具匠心的认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点难能可贵。

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文字简洁从容,尤其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寥寥数笔,精当点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徐珊)

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 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评语】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那么,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但这篇文章有几处语病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知识陈述也可以更精准严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敏)

我想生活在唐朝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诗的世界。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梦回无数次,幻想千百回,我想生活在唐朝。在唐朝,我可以与李太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我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任剑闯逍遥。每日,我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我与他于花间独酌,于月影下舞剑。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里是属于诗的神圣殿堂。太白秀口一吐是半个盛唐。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王勃,感受他的才气;我可以接触到那“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登科后才人,感到他的得意和轻狂。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生活在唐朝,我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悱恻的哀怨之情。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我想领略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盛转衰。传说中唐朝恢宏大度,充满泱泱大国的气度。我想生活在唐朝,如诗如画的世界。“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只为妃子笑;“漠漠水田飞白鹭,莺莺夏木啭黄鹂”,王维眼中的唐朝如此如诗如画,吸引着我的向往。我想生活在唐朝,每日陪伴王维看那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看那明月在松间上,那清泉在石上流。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我想生活在唐朝,那个用诗来构造的朝代。安史之乱的践踏,使我感受到了杜甫的悲愤。当他听闻河南河北收复之时,高吟“青春作伴好还乡”时,我感受到他的狂欢。我想生活在唐朝,领略一群爱国人士发出的肺腑之音,聆听大唐王朝的号角声,领略由盛转衰的悲壮。没有人为杜甫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我想守在他身边,用他的诗、他的才,来表达那股爱国之情。

我想生活在唐朝,无论是盛唐还是衰唐,它都是诗化了的世界,充满了诗意,如画江山在王维手中成了诗境,豪迈之情在太白口中一吐便成了千古之情,热血洒落的战争在诗的表达下尽显其情境。唐朝,一个诗的朝代。

我想生活在唐朝,因为那是诗的世界,埋藏着千年的情感。【评语】本文是一篇颇有诗情画意的议论性散文。作者能够由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写出自己的一种愿望——梦想生活在唐代。作者围绕这一点,比较有层次、有逻辑的阐发了这种愿望主要缘于那是一个诗的时代,“诗的世界”.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就可以直接去感受李白、陈子昂、王勃、王维、杜甫等的诗情“才气”和他们所创造的“诗境”,甚至可以跟着他们“学诗学道”.作者不但能表达出自己这种梦想性选择的理由,而且能使整篇文章的语言较有文采呈现出较浓的抒情色彩。这篇文章还表现出作者对唐诗意义有较透彻的理解并且能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思考对唐诗进行重新整合。应该说它是高中生学以致用的典范之作。当然本文也存在不足,比如文章有的内容(如杨贵妃例)与立意不够吻合;三个文段用作标题的诗句与全篇立意的关系显得牵强。

第三篇:2012广东卷高考作文题及满分作文

2012广东卷高考作文题及满分作文

以下为2012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生逢其时

我想起《双城记》中开篇时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这是一个最萧条的时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踌躇独行,天上地下人间更仿得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该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积极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时史,而是捕捉了那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做出了最合适的壮举。

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希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这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祈祷,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的微博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最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

不论我们生在繁华的时代,抑或萧条的岁月,都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那不是残忍的力量,不是无情的力量,它或许微弱并伴随苦难,却能在深渊中带来光明,在坚韧中捍卫我们的爱 ??这便是生逢其时的全部诠释。

评语

文章一开头便点明“个人”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及“个人”对“时代”、“世界”所应该采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路和观点显然是考生在阅读、理解原材料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思考”。接着,文章采用了两个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分别生活在19世纪的狄更斯和21世纪的伊拉克少年摄影者,他们一个用文学,一个用相机,来实现“个人”对于“时代”的价值:在“阴暗的时代”,狄更斯作品里的“宽恕”、“仁慈”独有意义,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战乱时代,卡马尔相机里“温情的画面”独有价值。这两个例证,都较为充分、深刻、细致地阐释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基本观点。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否定了“生不逢时”的人生观,并且指出,既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卒”,那么,在任何时代,“拿出自己的力量”,都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从而强化了文章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自始至终都围绕了“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用的生活”的主题,中心突出,观点鲜明,立意深刻,论证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但这篇文章有几处语病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些知识陈述也可以更精准严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敏

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却激跃出前所未有的夺目火光。儒、道、法 „„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争辩中借鉴,它们是乱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国前进的道路,造就了诸子百家的璀璨辉煌。

人们时常感到生不逢时,期望回到或飞越到某个时空的过去或未来,但不曾想,每个时代自由它得天独厚,不可比拟的机缘巧合,从而衍生了不可复制描摹的独特,春秋战国如此,中国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国饱受外国列强的侵略,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与高远目光,造就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无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话文小说如《阿Q正传》等新式文学作品,让人震耳发聩,唤醒了国人麻木的灵魂与涣散的斗争意志,我们亦会赞扬这个时代,钦佩这些爱国者,或者向往这血与泪交融而出的文化结晶。

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上演着它们唯一的独有的历史,各有千秋。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

宁静浩瀚的大海,孕育着古希腊的绚烂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话,闪耀的哲学之光„„无不让人心往神驰,愿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谐中,但也有人愿活在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刺激”时代。

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为反封建求民主,从古希腊文学典籍中汲取精华。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愿回到古希腊那民主的年代,却更愿活在当下,肩负我的责任,将人文主义延展于今。”的确,各个时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们只能选择喜欢或倾向于哪个,却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但文化责任感却让人甘愿在这时代开辟人类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来,是时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与文化创造了时代,我们不得而知。即便我们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于某一时期,却因活在当下而一味埋怨,这终使这一时代的光芒黯淡。与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尽自己所能让自己的时代大放异彩。

周国平曾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朝圣路,每个人孤独的路便组成了人类这一时代的精神家园。”每个人的向往不同,一如历史学家汤因比钟情一世纪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独爱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却愿生在未来世纪„„人们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若将向往化为创造时代文化辉煌的动力,这个时代亦有一番美丽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评语

这篇作文是在作文题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谈文化与时代关系的议论文。全文围绕着“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严谨周密的论证。作者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全文充满思辨,从春秋到近代的血泪交融的中国文化,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文化,字里行间既有对各国各时代所呈现出的纷繁多样的文化形态的体认和向往,也有对文化发展的曲折与艰辛的深切关怀和反思。

整篇文章结构周密,短短千字之内,作者高屋建瓴,在把握文化和时代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上,处处显示作者独具匠心的认识,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点难能可贵。

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文字简洁从容,尤其是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寥寥数笔,精当点题。

2012广东高考优秀作文:生于此岸 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靠的这个海岸,有冷漠喧嚣,名利冲突???

于是我们埋怨此岸的风景,一心想跋涉到看似富饶的彼岸。恰如历史学家汤因比,他选择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去感受众多文化交织迸发的绚烂景象。但正如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所以面对身处的时代要积极地投入其中,纵使身处喧嚣,只要在心中修篱种菊,也如身处净土。

还记得大唐时代的玄奘,那时只有烽火狼烟,锦书雁帛,交通不便,但他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穿越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心怀“宁可西行求生,绝不东还求生”的信念,最终达到印度,取经返回大唐。从此,让更多人在佛经中虔诚地洗涤尽自我的灵魂。玄奘没有生于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但他凭借心中的信念,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因此,环境的束缚并不重要,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尽自己所能为脚下的土地植树种花,涵养灵魂的源泉。

所以面对生活节奏快的今天,我们要在日常工作后为自己冲一杯净心之茶,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面对道德缺失,人情冷漠的现状,更要坚守内心本真,尽自己所能为世界点亮一丝光。

生于此岸,认真走好每一步,尽管岁月的跫音落在了此岸,灵魂却尽情地游荡,去感受过去的淳朴,揣摩未来的发展。著名作家熊召政便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独自行走在黄山的雨夜中,他不感到寂寞,因为黄山的每一山、每一水、每一木都是等待了他千年的酒友,陪他把酒言欢,与他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领略了千年间时光留下的箴言。

恰如居里夫人所说的:“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生活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年代,我们也依旧寻得自我的价值,同时也能在心灵清净中闻宫商角徵羽,行仁义礼智信,我无法赶上李白的春夜桃李夜宴,也不想到未来的土星上居住,我需要的是好好爱护脚下的土地,欣赏此岸的风景,然后让心灵携取古今的有益的思想,细描未来的美妙,且歌且行,足矣!

【简评】

文章以比喻为题目,生动形象,比较含蓄,富有诗意。“此岸”,比喻当代,“无岸”,比喻放飞心灵,“感受过去”,“揣摩未来”。前者主要由居里夫人的话引发,后者主要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话引发,全文紧扣材料,切合题意。文章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把两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写,体现了一种构思的艺术。在思路方面,由时代的两面性,引出人们的“埋怨”,随即提出观点;接着举玄奘为例加以证明;然后提出,“生于此岸”,要坚守本真,照应了文题的前半部分。在此基础上,再论述如何做到“心无岸”,并以一位作家的体会为例进行论证,照应了文题的后半部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据典型,有针对性。语言表达颇有文采。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虽然说理分析还不够深刻,语言表达上也有瑕疵,但仍不失为一篇写得较好的文章。

第四篇:2011年全国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

2011年全国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作文解析】

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考生什么叫“原点”,弱化了考生审题的难度;“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考生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亦即回到初始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禅界有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这个原点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满分作文】

回到原点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 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深红的趟栊门前是三级浅平的石阶,某户人家的家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正午到来前温和的阳光。偶有微风拂过,老猫用前爪轻轻拨弄脸上的胡子,发出”喵”的一声后,打了个滚又沉沉睡去。我知道,这是喧嚣大城市的深处才有的悠闲与宁静。而我人生的起点就始于这一片祥和中。

趟栊门后,原本掩着的木门已敞开。借着屋内微弱的光线,我看见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躺在摇椅上看报纸。忽然,一个小皮球“嘭”地一声打在了摇椅上,紧接着一个年纪大约只有两岁的孩子屁颠屁颠地走到摇椅旁,揪着爷爷的衣角“爷爷,球球!”老人摘下眼镜,笑着起身,把孩子揽入怀抱,细声细语地说着:“哦,球球去哪儿啦!在这里吗?不是!啊……在这儿!”只听,一阵铜铃般的笑声传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见早已过世的爷爷也曾这么抱着我。是的,在我人生刚开启的那几年,这条老巷承载着来自亲人的无数关怀,西关人特有的温情。满洲窗,青瓦砖,古榕树,越来越多的景致冲击着我的视觉膜,也敲打着我心。可是,忽然地,一个红得早已褪色却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现在我老屋的墙壁上。这一“拆”字与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围是何等的不相符。这时,我方惊醒:早在十一年前,这条老巷便已列入拆迁范围,也就是说:我人生的“原点”将要被抹去。

眼泪不争气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呐喊:这条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仅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温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让我感受人间温暖的最初的开始。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是岭南文化形成的开始。将这里拆掉,就是毁了我的根,就是毁了上百广州老街坊的根!可是,这样的呐喊谁会听见呢?人生的原点,文化的原点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拔地而起的大厦相比,似乎已经变得渺小了。

这夜,我又梦见了久违的老巷——— 不同的是,这次当我回到人生的“原点”时,红红的“拆”字竟然不见了踪影。

【点评】

这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议论性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书写“我”回到孕育自己的“人生第一课”的西关老屋的所见所感,将个人生命的“原点”与岭南文化的“原点”融为一体,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

作者以舒缓柔情的笔墨,细绘了老猫懒睡、祖孙相乐的两幕场景,突显喧嚣大城市深处老巷的“悠闲与宁静”,倾诉铭刻于心的童年记忆,怀旧的温情与眼前西关老屋的青石板路、趟栊门、古榕树等相互浸润,构成情意绵长、富于历史底蕴的美丽景致,与下文笔锋突转地描写老屋即将被拆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继而指出,拆掉老屋,“就是毁掉我的根,就是毁掉了许多广州老街坊的根”,表达了强烈的“回到原点”的观点,深化了文章主题。

文章从两个层面描写“回到原点”:实写“回到”老巷,虚写“梦回”老巷;实写个人出生和童年的“原点”,虚写岭南文化的“根”,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虽然文章作者还难于就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回到原点的“寻根”问题作更辩证的分析,但总体上看,这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一篇考场作文。(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敏)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木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

原点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点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胡家俊

高考作文评分,看重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的能力,看重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看重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能力。文章从人的性情的角度,论述“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的观点,思路清晰,构思严密。先是以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为例,引出自己的观点,夺人眼球。再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拓展开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接着以自己对空乘人员的体验作为例子,强化自己的观点,更加让人信服。还以马寅初的事迹作为论据,加深对观点的认识。最后,联系现实,以问句作结,引起反思,令人回味。文章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而且相当多的文句很有意蕴,耐人品读。(点评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胡家俊)

第五篇: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3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为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专家评析】广东今年高考作文仍以新材料作文形式命题,给出的材料意思显豁,通过贫困三家对“捐助”的不同态度,引出“慈善事业”这一论题。慈善捐助是近年来的一个社会热点话题,本则作文材料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每个考生应该能够结合自己日常的生活体验,从捐助和接受的多个方面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论述,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思考时事的眼界和胸怀。

从材料中看,三个家庭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考出发点和人生价值观,考生在看待和分析问题时,应有辩证的眼光。这三种不同的态度,没有是非对错的明显界限,而是对待事情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因此要客观评价。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可以把立意角度建立在“慈善”与“报恩”“偿还”“施舍”的关系中来理解,既可以对整个故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也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开掘出作文的深刻内涵。题目给考生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发挥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喜好选择适合的文体和立意。

高考作文其实在考量一个大学生进出社会的时候对于这个社会价值观的一些认知,这里面看的不仅仅是他的文字评述能力,更多是做了一次价值观的考察,这个价值观是着眼于当下,关于慈善与财富的价值考察。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它的经济开放政策最早,经济活动相对最为活跃,孩子们对于财富,包括对慈善的概念相对比较熟悉,这个题目其实打破了原来一个简单的小的作文题,不仅考察文字功底,更多的是开放考察一个社会人格在当下的价值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题目还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实的题目,能够考量每个人心智和观念的程度。

今年作文审题难度虽然不大,可作文写好并不容易。写好这一作文,显然需要我们考生有足够生活濡染的养分,同时对生活又要有思辨的理解力。

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尊严,是一个人的颜面,是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的某种东西。这种颜面不是虚荣的面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某些东西。

尊严,是一种操守,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通过自尊自爱,从而得到他尊他爱的美好感受。

尊严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不可亵渎,我们应该捍卫尊严。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必定是黯淡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人都应带着尊严活着。有了尊严,你才会看得起自己,从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严,别人才会敬重你,你的所作所为才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如何获得尊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靠自身的修养,靠骨子里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自敬者人恒敬之,自贱者人必蔑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有尊严地活着才有意义,决不可放弃做人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

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文强、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

尊严,不是谁特有的,世间万物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点评】文章论证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首先由一句名言和一个事例自然引入尊严话题,再简要论述“什么是尊严”;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重点论证“人为什么要有尊严”,既有古代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又有当今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使用的素材或典型或新颖,材料非常丰富,论证充分。

2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个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臵疑,而他们行善举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最后以施舍之名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

满分作文:

1神圣的尊严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得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

方式让他们艰难的选择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矣,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行善者脱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点评】

本文紧扣富翁热心慈善事业,捐助三个家庭的材料,引出有关慈善的话题,并以此为中心内容展开论述,符合本次作文的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

文章开篇简单点出慈善的意义后,顺势提出慈善遭遇婉拒的尴尬问题,进而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善方式不当,紧接下文论述如何改变方式,以人类共同体的平等身份行善,并举晏阳初的事例以佐证。最后,以共同努力改善慈善的方式为愿望收束全文,回答了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文章观点明确,真正有效的善行需要采用适合捐助对象的行善方式,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平等互信的桥梁,让善意顺利进行,让爱心顺利传播。对当前慈善存在的社会问题分析较深入,认识较深刻,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思路清晰,论述较有层次。

比较遗憾的是,文中一些长句的语言表达不太流畅,意思不太清晰,全文例证较薄弱,不够丰富有力。

和蛇的悲剧。将慈善行之得处,不是吝惜我们的善心,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慈善资源,去帮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们都是苍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们的小慈善无法像盖茨夫妇消灭天花病毒那样一挥而就。我们都有自己的一颗善心,中学生、律师、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没有谁的善心更高贵。正如布鲁斯﹒韦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举手投足间。搀扶孕妇上公交车,为福利院打扫卫生,甚至与落单的老人闲聊,都可以是善心的体现。

古人根据人创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贴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过慈善的举动点燃了历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类的文明。而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绝施舍的穷人。【点评】

“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此文开篇高屋建瓴,以人性的切入去探勘善性的本质,并对“慈善与施舍”做了确切的辨析,虽不过三言两语,却字字切中要义。接着,作者在对慈善的关怀本质、施行方式、落实对象的几个层面上进行了缜密有效地论述,思想成熟深入,表达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关注社会思考独立尊重内心的中学生的良好风范。

文章结尾两段尤为令人称道。作者不被材料锁定,在有限的生活经验之上,以更为宽阔的胸襟,扩大了对善行的“施者”的界定,同时,与之延展的慈善的内涵和外延也有了更为丰富的现实意义。确实,行善路上,人人都是高贵的善性传递者,财富与善心不一定成正比,尊严也从来没有排行榜。善在大爱里,更在细节中。

4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

材料中,富翁打算向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高兴地接受了捐助。一家犹豫地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了富翁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我很赞赏第三个家庭的做法,处事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感到低人一等,在拒绝中告诉富翁我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也启示了我们: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要维护受赠者的尊严。孟子在辨析义与利时曾说:“一箪食,一壶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虽然孟子谈的是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但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侮辱性的施舍就连乞丐也不会接受。孔子曾说:“君子不饮盗泉之水。”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何维护他人的尊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战中,英国国王霍华德巡视被轰炸后的伦敦贫民区,在一栋破烂的大楼门前,他脱下帽子,向主人询问:我可以进来吗?询问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心生敬佩。

又如,美国公立学校在大雪时一般都会停课,但有间学校却没有这样做,在大雪时依然上课。当家长向学校投诉时,校方的回答是:学校来自贫寒家庭的孩子很多,但学校停课时,他们就不能有免费午餐,就得忍饥挨饿。家长又问是否能只让穷孩子来上课呢?对此校方解释道:我们不想让他们觉得是在被施舍。

不要让受帮助的人觉得是被施舍,这或许就是慈善的最高目标了吧!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了受赠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就像是一阵凉爽的春风,既抚慰了受赠者,又不至于吹乱他们的心绪。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一些“暴力”慈善,他们行慈善之实,却又在捐赠漠视受赠者的尊严。如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我们不否定他确实帮了不少人,但他的方式却让人不得不思考这样做对吗?有一张照片,陈光标与受赠者们举起手中的钱,陈光标笑容满面,但我却看不到几个受赠者开怀的笑脸。他们是被帮助了吗?还是他们又成了“暴力”慈善的受害者?

3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药。慈善,不仅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当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费的食物,而非劳动得来,那么他大概也会像众多饥民一样濒于困顿。在做慈善的同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如果不能,勿宁不给,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沦。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慈善还需以适应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亚圣孟子有云:嗟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让人觉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进行居高临下的施舍。不谈流于形式之嫌,此举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脸上贴金。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我想,流浪汉对玉米、烧饼之需要,应当更甚于也更乐于对五毛、一元之需要。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时注入关怀,又以合适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还必须行之得处。有些人,并不真的需要我们的善意。正因为有人行善不得处,才会有某红十字会人员的疯狂炫富,才会有渔夫

在当今时代,“微公益”、“志愿活动”层出不穷,似乎是一个全民慈善的时代。但是,当我们准备做慈善时,千万提醒自己:不要伤害了受赠者脆弱的尊严。

我们在帮他人,同时也是在帮自己。永远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放低姿态,请小心呵护受赠者的尊严吧!【点评】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其突出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论据较充实,论证较有力。文章从作文题提供的第三个家庭对待捐助的态度引出自己的观点即:“做慈善,应该维护他人的尊严。”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列举了古今中外的有关论述和做法,主要采用了举例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维护受捐助者尊严的重要性和效果。作者为了让读者明白尊重受捐者尊严的意义,还运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说明了这样的帮助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既温暖受捐者,又不至于灼伤他们的心。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还能够联系现实,在肯定当前一些人善举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劝告做慈善的人应该放下架子,小心呵护受捐者。全文思路清楚,论证较严密有力。结构较严谨。

全文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的关心,对正确慈善和提升慈善质量有较深入的思考,与那些说空话和套话的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文章存在的主要不足在于个别语句表达不够准确顺畅,如第二自然段。

【点评】

此文伊始,紧扣材料,点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着笔锋一转,提出当慈善遭遇傲骨,双方出现如何面对之难题,文章由此焦点切入,选取施受之关系角度立论,可谓审题精准。文章先写施善方式,以一反一正两个例证阐释说明何为正确的捐助方式。相较于陈光标,微尘团体的行善不是伤害而是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文章接着分析受捐心态,依然采取一反一正两个例证进行论述,文章指出,意气用事,盲目拒绝,并不代表所谓尊严、傲骨,正确方式应该像受助者黄中天那样,用自己的善意回报社会。文章着意发掘此例证蕴含的施受双方传播善意的慈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立意深刻。此文结尾,以浇水施肥喻示施受双方的本真关系,进一步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纵观全文,观点辩证,结构严谨,论证方法得当。但此文亦存在一些瑕疵,如“挤走骨气”的表述不准确,傲骨与回报之间的逻辑关联略显牵强,还出现一个错别字“拙”,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6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

面对他人的善心与善举,我们理所应当以善回应,在这一来一往中,爱在传递,善在弘扬。

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凛冽的寒风中饥寒交迫的时候,突然有人端来一笼热腾腾的包子,你却嗤之以鼻,眉眼高扬,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这该是多么让人心寒!比起施舍,我们更应说是帮忙与互助,没有富人与穷人间的高低不等,将彼此联系的应该是共同进步,谋求大众幸福的温暖纽带。若存戒备,则是筑起冷酷高墙,密不透风,爱也无从渗入。

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虑者将他人轻松的好意化为了自己肩上无形的千斤重担,他们明白接受应当回报,却并未透彻领悟这回报的内涵。他们将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着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负担起这重债,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发散出去,尽己所能点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们的心房,那该是最好的回报。所谓虑,也是多虑了。

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学会感激,点亮自己的心。在危难关头,适时抓住别人伸出的援手,也不仅仅是接受,更需要内心的空旷与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样的拒绝,那么日后的生活该还是在温饱线上挣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给予,闭塞的心又还容得下多少爱的填充?倘若如虑者一样的多虑,那么日后的生活该是被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压力压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偿还,不知更大范围地传播开去,爱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惟有善者,不设无味戒备,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该是会乐于分享。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这话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样适用。接受,并感恩,让光明传递,照亮自己,温暖他人,点亮万家灯火。【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当得起“文质彬彬”四字。

内容上写的是对三个家庭的评议。要评议就要表态,要表态就要言说理由。这很考功夫,思想深不深刻就在这理由上。面对富翁真诚的捐助,眼前贫困的家庭该不该接受呢?作者认为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传递,爱的弘扬。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理由,很见思想。

今年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议论,写成类似于时评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个家庭对捐助的态度,也可以说材料是观点(态度)型的。面对几个观点(态度),可以比较一番,论说孰高孰低。对观点型材料,这种写法可确保立意不会偏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过评判别人

5当慈善遭遇傲骨

随着首富比尔〃盖茨,股神巴菲等全球富豪以“裸捐”发起富豪慈善活动,慈善之风便如无数个超级飓风,迅速席卷全球。这似乎是一种皆大欢喜的事情,捐者开心,得者开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贫困者都会满怀感激地接过免费的赠予。在他们心中,这或许是一种施舍,一种尊严的丢失,骨气的丢失。

那么,当慈善也遭遇“滑铁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作为一个施善者,有这份良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国富豪陈光标高调行善,在获得无数荣誉的同时,也一直饱受诟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与高调。在他的每一张宣传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过他援助的贫苦百姓。但是那些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农民,即使是笑着的,也难掩一脸的卑微与怯弱。陈光标这种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无疑是伤害了他们的尊严,活活地挤走了他们的骨气。相反,大连市的微尘就做得比陈光标好多了。微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由无数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给需要的人送去钱财,却不留名,不求回报。这种慈善方式不仅给受助者留下足够的尊严,还很有可能感动他们,从此也加入微尘行列。由此可见,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实大不相同。穷人也有尊严,当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帮助他人,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心灵上的。因此,用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其次,作为一个受善者,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做事,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古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终活活饿死在街上。且不论施饭者态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险时仍争一时意气,往往得不偿失。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点骨气,但这并不代表盲目拒绝他人好意。台大校长黄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鲁去感谢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国大妈却一脸严肃地拒绝了,并要求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来感谢她。黄中天谨记在心,一生中资助了无数学子。黄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该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过的善意经自己的手向四周扩散,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远。

当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执己见。只有双方平心静气,改变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态,才能使这场慈善皆大欢喜,施者开心,受者也开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浇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树更加拙壮成长。的观点妥否需用同一个衡量尺度,而且这个尺度属正面价值体系,如是否有利于爱心传播等。此乃关键所在。此文是这个方面的典范。质已胜。

文也胜。语言准确、简洁而又冷静,行文中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分析温婉而到位,毫不强加于人而又让人信服。当然也有问题,最刺眼的是把“无味”笔误为“无谓”,但这些不过是白璧之微瑕。对考场作文谁又能吹毛求疵呢。

值得肯定的当然不止这些,如篇章结构就值得读者去体味,此不再赘言。

总之,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义的考场作文,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语言、结构等都有可资借鉴的地方。

7让爱双向流动

中国有句名言说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报答他人的善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被沿袭了下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接受了帮助却当作理所当然,而不怀感激之心,报答以爱的话,谁还愿意提供帮助呢?因此,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请莫伤好人心,让爱双向流动。

令人可喜的是,心怀感激的人在我们的社会是占主流的。当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发财致富时,他必定不会忘记自己以往艰苦的日子,这也就使他有了传递爱意给那些还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数人是愿意品尝到感激的喜悦之情的。当施舍者看到自己帮助的人懂得回报,哪怕不是对自己,而是对社会、他人,他已经看到自己所为的价值,这无疑让他产生了延续自己善举的动力。这是爱的付出,是爱的双向流动,也是爱的获得,社会因此受益。

也许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会可能受益万分。还记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场特大暴雨吗?灾情在播报着,但温情也在上演着。一伙从河北农村赶来的人们救助灾民,臵个人安危而不顾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赞赏。殊不知,他们都是当年唐山大地震的获救者,是众人的无私奉献让他们拥有了继续生存的物资和信心。而现在,不忘回报的他们来帮助另一拨人获得新生。爱与正能量的流动顶托着社会,站立、前进。我们也忘不了那最美丽的乡村教师——伍玉锡,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这么多年来从没落下一节课,从没少批改一次作业。是社会人士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帮助他支撑在讲台边。这种双向流动的爱比金子更宝贵、更坚硬。

当然也存在着爱的“返回链”缺失的现象。看看陕西一位任内帮众多企业融资,任后却惨被企业“抛弃”的局长便可知,单向的爱是多么痛苦,社会将会变得不那么和谐。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点评】

写考场文章以立意为先。这篇文章之所以优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认为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还是可以流动的,呼吁“让爱双向流动”。捐助与受助都是爱的表现,彼此应该互相尊重,互有沟通交流,这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并且一直传递下去。从立意这个角度来讲,作者这样的立意在众多考生中算是上乘的,也是最值得肯定的一种立意。

围绕着“让爱双向流动”,作者在第二段,从施舍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双向流动的意义。第三段,运用了两个事例,作者从受助者的角度表达了爱的流动的价值。第四段从反面例子入手,表达了单向的爱的痛苦。最后发出呼吁:莫让双向的爱缺失,让爱传递下去。

作者思路清晰,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不足的地方是用例略有不当之处,可以选更恰当的例子。另外,第四段的反面例子写得略嫌仓促,分析未够透彻。

下载2012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高考满分作文广东卷(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高考广东卷语文满分作文

    2012年高考广东卷语文满分作文: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言,道出了每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有的灿烂文化的真谛。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者虽处于动荡之世,思想......

    2012年高考广东卷语文满分作文

    2012年高考广东卷语文满分作文:我爱这时代(4) 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

    2012全国高考广东卷语文满分作文

    2012全国高考广东卷语文满分作文:我爱这时代我也偶尔会在文章里,畅想未来斑斓的图景;我也偶尔会在白日梦中,痴想如果我回到古代会有怎样的奇遇。但是如果时光穿梭真的能够实现,如......

    2012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2012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慈善需行之有道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形式。缺乏关怀的慈......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2013高考满分作文: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说,善性是人性与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确凿的流露。慈善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不应流于......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合集)

    2013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点亮万家灯火 一个热心慈善的富翁,向三个贫困家庭提出捐助,却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复。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 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 一......

    2012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2012广东高考满分作文:生于此岸,心无岸 洪荒宇宙之中,岁月长河之上,我们就降生在这一时代,不偏不倚,不快不慢,诞生在属于我们的时代。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有林立高楼,灯红酒绿;我们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