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
①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每期折旧额均是相等的。②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弥补了年限平均法只重使用时间不考虑使用强度的缺点。
③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减累计折旧)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年限平均法下年折旧率的两倍)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一般应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
④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变动折旧率计算每年的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固定资产的变动折旧率是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各年数字之和作为分母,以各年初尚可使用的年数作为分子求得的,该方法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第二篇: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六安九中
车福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实现了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新的学习方式呢?新的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主要特征是 “主动、探究和合作”。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笔者以为应逐步把传统的他主学习转化成自主学习,将信息输入式学习(被动接受)转变信息输出式学习(这里知识处于主动运用状态)。此外,要引导学生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一.通过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激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通过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为优化教学过程出谋划策,比如学什么内容,怎样学要倾听学生的意见,采取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优化作业方法,让学生有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作业的自由,做到作业自主性,并增加作业的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趣味性,进行交互式批阅,让学生结对帮教,以此培养师生情谊,共同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二.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育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主要因素。有效的教学应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和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错位失配策略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使他们适应不同的任务和学习情境。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通过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找到数学学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构建有效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
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根本目标,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因此要综合运用“观察”(仔细查看事物或现象)、“操作”(按照一定技术要求进行活动)、“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交流”(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寻求确保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措施,如在教学中,要做到“四给”:给学生看的时间,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讲的机会,给学生练的机会。或者做到“五让”: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学生能自己思考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学生能讲得出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讲;通过讨论学生能解决的疑难,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处理“讲练”关系时,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心理学研究表明,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只能记住所学内容的20%;用教师写学生看的方式,学生能记住所学内容的35%;这两者叫信息输入式学习;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的方式,学生能记住所学内容的70%;让学生动手练的方式,学生能记住所学内容的90%,这两者叫信息输出式学习。输出式学习要动口、动脑,所以效率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把输入式学习转变成输出式学习。
1.使用“发现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学习目的。可使用类比法(比如:分式的统分)、归纳发现法(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分析发现法(如:余弦定理)、直观发现法(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习迁移发现法(过已知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知识结构发现法(如: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运用“研究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研究法”即教师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遵照教学目的,提出富有思考性的研究题目和要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研究,得出初步的认识和结论,再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完成教学过程。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某人在横贯东西的公路上一点A处进行两次步行,一次步行5米,另一次步行3米,问有几种步行方案?终点与A点的位置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开展探究,学生得出8种步行方案,并且归纳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拓展应用。又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探究一系函数系数的改变对其图象的影响,从而深刻理解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3.采取“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法,培养后续学习能力
“自学”,就是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书,自己动脑、动手理要点、做习题,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过程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自我进行,类型主要有:超前式学习、迁移式学习、实验式学习等;“议论”,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交流讨论教材的知识结构,学习思维的途径,解题规律、经验教训等,可采用小组式、交往式、讨论式合作性学习;“引导”,就是教师运用点拨、解惑、释疑的办法,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从而把学生的自学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4.设置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实验、讲演、游戏、板报等多种形式,调动所有感官以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乐趣的课程模式。如在复习《圆》一章时,设计找圆心、硬币转圈(求圈数)、折纸找圆内接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等的边长等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主动发展。
5.使用“角色互换”教学法,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参与教学当老师,不仅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而且增加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确定课题后,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让所有学生回家“备课”。通过划分教学环节、进行板块分解,让一个学生参加一个环节或板块,力求让各类学生都“展示才华”。为增强真实性、实效性,教师应指导成立“学生教研组”、“学生备课组”,推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教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这样充分发挥“学生教研组”、“学生备课组”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充分调动各种学习手段,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落实为自觉行动。
6.运用“情境”教学法,诱导主动思维
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可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创造优化的外部条件。可在新课导入中创设情境,或从生活中提炼,或从复旧中孕新,或从疑点中设置,或从趣味中激发。如用“鸡兔同笼”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也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通过激发“愤、悱”心理,创设悬念情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创设探索情境;通过提供操作平台,创设活动情境。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用一副三角板拼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活动,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
总之,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注重过程性和开放性原则。利用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参与,;构造问题梯度,鼓励学生参与;重视教学应用,激励学生参与,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行动中。
三.以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的助推器。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一项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
第三篇: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控制方法与实现途径浅议(DOC)
(封面)
过程控制方法与实现途径浅议 作 者:杨敏毅
作者单位: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过程控制方法与实现途径浅议
摘要:
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应结合行业特点、企业特色,采取审核、走访、复算、分析性复核多种审计方式具体实施,以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作出综合性的审计评价,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企业领导人员作出公正的任职结论。
关键词: 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方法
目 录
1. 引言
2. 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过程控制 2.1 确定控制点
2.1.1事前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2.1.2 事中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2.1.3 事后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2.2审计方法在审计控制点中的应用 2.2.1事前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1.1审核 2.2.1.2分析性复核
2.2.2事中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2.1审核
2.2.2.2遵循性审计方法 2.2.2.3分析性复核 2.2.2.4延聘外部专业人士
2.2.3事后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3.1审核 2.2.3.2分析性复核 2.2.3.3审计结论 3.结语 引言:
“加强审计和监察工作。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监督力度”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1. 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现状。
要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现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中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职责无疑是明确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在《审计法》授予的职权范围内,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在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保值、增值方面,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有的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往往是经过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后而存续存在的。历史遗留的观念根深蒂固,往往追求科研立项、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而忽略了作为科技型企业的责任与义务,忽略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不管是作为国有企业还是作为科技型企业,其首先是企业,企业的目的是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基于以上原因,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被“离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任职审计”等形式取代,从而造成了审计机关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无法确保,而实际上这些审计形式只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部分,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涵盖这几种审计方式。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核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并延伸至社会责任,落实国有资产有否保值增值,明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否在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内合法经营,查核企业领导人员的法律风险意识。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国有企业将来的战略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经济责任审计既是监督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同时也保障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合法权益。
2. 经济责任审计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过程控制
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未纳入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实施过程缺乏指导性依据,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自2010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来,对照《规定》,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确定审计控制方法,确保依法审计,就是放在内部审计人员眼前的课题。2.1 确定控制点
2.1.1事前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对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制审计而言,由于企业的存续时间较长,新任企业领导人员的前任或许已经有好几任,并且由于未决事项影响到当前时期,如何确定其经济责 4 任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其经济责任的起点应该着落在任前审计报告出具的时间。在任前审计报告中应明确: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企业的经济现状、法律风险、涉税风险、或有事项等等,结合各项经济指标在任前审计报告中尽量予以细化,指出具体内容,并在审计建议中提示性指出。
这样就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经济责任的起始时间,二是明确其任前的经济责任及连带影响当期的因素,以便统一思想,轻装前进。
因为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领导人员通常都是科技方面的专家或高学历人才,对于规章、制度的理解相比较建筑施工类企业显得更为深刻,如果不能明确其任前的经济责任对当期的影响,那么新任的领导人员就有了推卸责任的理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任前审计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
2.1.2 事中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构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内的一个时间区间进行的审计。
笔者认为:事中审计控制点以一个自然会计为宜。在每一个会计的财务报表正式报出前,进行事中审计。为什么要在正式的财务报表报出前进行事中审计呢?那是因为:事中审计所做的审计工作是对一个会计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核与评价,既然涉及到经济责任,那就涉及到经济指标,涉及到经济指标就涉及到财务报表,同时也涉及到会计处理,而审计建议(或审计决定、审计结论)中可以明确要求对相关会计处理进行调整,不做假帐,对企业负责,对所有者负责。与此同时,也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强化了审计作用,通过以往的审计案例发现,因为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领导人员通常都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具备较高的科技知识,领导人员的培养很是不易,所以任职时间都较长,在长时间的任职期内,如果不进行事中审计,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提醒机制,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是需要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防范的。从保护人才、保护专家、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事中审计是必须的,从国有资产保全的角度出发,事中审计也是必须的。2.1.3 事后审计控制点的确立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主要领导人员调离所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
笔者认为:事后经济责任审计的控制点应着落在上级管理机构决定终止合同履约关系或决定解除主责领导人员当前职务职责之后而未下达解除合约关系和职务职责文件之前的时间点上。
选择这个时间点作为控制点,其用意有四:一是要考虑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不能因为领导人员离任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而使企业内部出现混乱的情况,二是能得到企业领导人的充分支持,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三是能尽可能取得完整的审计资料,降低审计风险,四是能及时交换、沟通审计意见,有利于对企业领导人员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2.2审计方法在审计控制点中的应用
既然前文已经明确了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控制点,接下来就需要探讨关于各种审计方法、审计手段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依法使用了。2.2.1事前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1.1审核
在经济责任事前审计控制点,审计人员可以运用审核的方法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财务报表,前任企业领导人或主持工作负责人(主持工作超过一年的)的离任审计报告,前任企业领导人的述职报告运用审核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审核主要应用于对前任企业领导人就职期末的企业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审核前任企业领导人离职时点的企业经济状况,审核资产、负债、权益组成情况及现金流情况。对候任企业领导人的就职作出提示性表述。2.2.1.2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审计机构对前任企业领导人或主持工作负责人(主持工作超过一年的)的离任审计报告,对比分析离任审计报告出具时点与候任企业领导人就职时点的经营状况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提示候任企业领导人应关注企业经营管理中相关事项。
这有利于候任企业领导人划分经济责任期限及就前任企业领导人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反应或处理对策。同时,这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就后续审计事项进行参照与对比,有利于进行综合性评价,有利于客观、公正的提供候任企业领导人所需的经济责任信息,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2.2.2事中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2.2.2.1审核
经济责任事中控制点审计所采用的审核方法,与事前控制点中所使用的审核方法应有不同,此时,需要详细核查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并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也可以结合监盘、函证等方式对企业的资产进行盘点,以确认资产、负债的真实性。
在对会计资料真实性评价的基础上,审计机构还应结合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审核与评价。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既不是纯粹的建筑施工企业,也不是纯粹的科研企业,它往往集合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开展方式与科研企业的技术研发行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往往具有其鲜明的行业特点,这就需要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深入的检查与审核,以利于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2.2.2遵循性审计方法
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历史延续性,其业务处理尤其是会计处理一般都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审计机构应尊重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业务处理原则,在查核其业务处理合法、合规性方面要尊重企业发展历史,对于控制点以前已形成的审计评价,可采用复算比较的方式进行;对于由于历史的影响而影响到业务发生当期的行为,应采用符合性测试的方式进行审计过程控制;对于重大的政策调整而影响到当期业务,应采用决策过程跟踪审计的方法来取得可靠的审计证据进行审计控制。2.2.2.3分析性复核
对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事中审计而言,分析性复核是一个重要的审计手段和方法,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生产经营成效,“确认经营活动的完成程度”,都需要分析性复核“确定审计重点、获取审计证据和支持审计结论”(“”内所引用部分为《中国内部审计规范》65页表述)。
在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审计机构应联系其业务开展特点进行,可结合专项审计进行(列如货币资金、应收应付款项、固定资产等),将审计结果与历史数据做比较,校核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将审计结果与企业预算做比较,对比差异,做差异性分析,将审计结果与相关行业信息做比较分析,查找生产经营状况的差异,提示企业领导人以引起重视。
在必要时,还应将会计信息与非会计进行的关系、比率进行计算、分析,以确认会计信息是否失真。
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决策依据。
2.2.2.4延聘外部专业人士
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和技术特点,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难免会遇到审计工作力有不及的情况。
经过前文所述审计控制方法,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仍发现有信息未能完全释疑,在采取咨询、走访、专家座谈等方式后,仍有怀疑的,应延聘外部专业人士进行审计评价。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和科技特色的原因,外部专业人士也无法形成充分、相关和可靠的证据,也无法通过其他审计程序获取相关审计证据时,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就必须在审计报告中详细表述原因。2.2.3事后审计控制点中审计方法的运用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循环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事后审计所出具的审计评价将直接影响到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员的整体综合评价,影响到整个企业在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生产经营业绩,影响到党对干部的使用,影响到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3.1审核
事后审计控制点的审核,与事中审计控制点的审核程序不完全相同,事后审计控制点的审核应更全面,更细致,通过审核取得的审计证据应更扎实,这就要求事后审计控制点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完善: 2.2.3.1.1 点面结合,抽样与详查结合
审计在事后审计控制点的审计过程中,在全面查阅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形成的各项规章、制度,查阅各种会议决议、纪要,查阅会计资料的基础上,要敢于存疑,并着力求证,这就需要参与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方向有重点,审计资料有突出,审计技能有特色。
在审计的过程中,可以列出审计程序,按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对于审计所需要的审计资料可以详细列清单,请被审计单位提供。
考虑到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特点,对于具有行业特点的审计项目就必然列为重点审计项目了。对于重点审计项目就需要审计人员进行详查,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复算、指标比较等方法结合使用的形式,以利于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降低审计风险。
要结合管理效益审计,查核企业的管理成果,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审计项目的进展。2.2.3.1.2 上下结合,形成联动机制
由于事后审计控制点中进行的审计工作是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内的生产经营业绩进行的全面评价,仅靠审计部门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而且,审计报告的表述也牵涉到对企业领导人员的任用,要求审计报告一定要客观、公正,这就需要形成上下结合的联动机制。
要结合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门委托和关注的事项进行审计,对于相关部门所关注的事项来判定企业领导人员生产经营的合法性,有没有遵守《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业“52”个不准》,有没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有没有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其生产经营业绩是否得到上级管理机构的认可,这些都是需要各个相关部门配合审计机构相关审计人员来进行核实工作。2.2.3.1.3 横向比较、分析
因为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行业特性,企业领导人员在任职期间所取得的生产经营效果,往往可以从横向比较中获得公正评价,尤其是经济指标,更可以通过横向比较,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横向比较可以采用量化指标,以便客观、公正:
新签合同额可以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营业额可以评价生产经营能力
利润总额可以评价赢利能力
还可以采用各种财务比率来评价,以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2.2.3.2分析性复核
审计机构在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审计的过程中,在通过审核的方法占有了相关审计证据后,就可以进行分析性复核了,其分析性复核的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能力,可以通过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的新签合同额和营业额的增长比率来体现;
生产经营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以通过对利润总额、财务比率等指标来体现;
企业内部事务的总体合理性,可以通过对各种规章、制度、办法,包括人力资源、环境保护、职工薪酬等资料来分析查核;
经营活动与内部控制中可能的差异和漏洞,可以通过内部走访、详查和横向比对来体现。
2.2.3.3审计结论
在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事后控制点的审计过程中,出具审计结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方法。
由于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结论应从“摸家底、促发展、揭隐患”的角度出发,通过审计结论引起企业领导人员的重视并且取得意见去进行整改,以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仅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暴露问题,还要善于学习,善于发现企业领导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亮点,并且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出来,对于企业领导人员承担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社会义务,取得的环境保护成果,也需要在审计结论中披露,这才是客观、公正的审计态度。
通过审计结论来明确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除企业领导人员所负的经济责任。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国有建筑类科技型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应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采取多种审计手段、审计方法进行,多采取上下联动、横向比较的形式,才能取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才能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结论得到认可和采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中国内部审计规范》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 2005年9月
2.赵国新 《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年11月
3.王保平《企业内部控制操作实务与案例分析》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年7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理》起草小组/编写 《新<审计法实施条例>解读》 法律出版社 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