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
《围城》里面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是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句话写出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悲哀,生活就像是一座城,人们永远无法逃脱这座城带来的束缚与磨砺。若人人都纠结于生活这座无形的围城给我们带来的寂寞与痛苦,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我想,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勇气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接受现实才是我们该有的态度,一味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事物只会是我们自哀自怨,不思进取。只有勇敢地面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积极改造它们,使之更完美,生活才有可能有进步。
《围城》一书中钱钟书先生以幽默的语调,批判当时之人或顽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种种行为,调侃当时老人的迂腐、留学生的傲气,揭露无谓的婆媳之争、妯娌之争、情敌之争、同事之争。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无法逃开命运的安排,命运筑起了一堵城墙,若我们把一生都奉献于冲破这堵城墙上,那人生谈何意义?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我们能做的该做的,就是接受这堵墙,在墙内开展我们的生活,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让我们的梦想在墙内绽放光彩,让墙的另一边的人都能感受我们的热情与精彩。这样,所谓的墙,就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障碍了吧。
第二篇:小说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说围城读后感3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有所帮助。小说围城读后感1
由《围城》自会想起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仿佛这句话在任何地方都能符合,对上。如事业,如婚姻等等。《围绕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是一部读来如滋如味,回味无穷的奇书。《围城》是一栩栩如生的市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一些带有讽刺主义的幽默的调料,此书定有江山。因此,它是一部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却述说着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故事主要述说了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岸,小说的主人公是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触碰到婚姻与爱情,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生活和心理的变迁和沉浮。围绕着生活、职业、恋爱与婚姻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对于整个在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能让人静静的思考与回味,慢慢地思索、品尝,从精彩的故事前后以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结尾"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痛、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小说围城读后感2读完《围城》,感触颇深,钱钟书十分诚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一些事。
这本书讲了抗战时期关于一个留学生回国后的一些事。方鸿渐真是个凄惨的人物。但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吧。围城这个书名很妙,非常含蓄的概括了全书的主旨内容。
仔细品味会发现书中有三道围城,爱情的纠葛是一道围城,学校里的明争暗斗是围城,家庭的婆媳之争是一道围城。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道围城,夹杂着城内的喜怒哀乐,一个城围住了我们整个人。
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无不为围城所困扰,方鸿渐身处爱情的围城,事业的围城,家庭的围城,怯懦的他最终重重围城之间一事无成。赵辛楣最终也没逃脱婚姻的围城,和一个并不爱的女孩子结婚生子,苏文纨自始至终也没走出爱情的围城,最终堕落,身上原有的才气全无。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心寒,围城这么可怕吗?几个留学生竟为此葬送一生。
其实围城并不可怕,只是如何看待这个围城,身处围城中,为何总想冲出这个围城,最终不是撞得头破血流,退回去就是冲到另一个围城之中,又饱受纠葛,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围城,包含很多小围城,围城中总有不如意,我们并不是总要去逃避,而应该适应这个围城,在围城中逐渐建立自己高大房屋,不要总好高骛远,不断地换城,总以为世外桃源就在城外。其实不然。审视这个世界,围城处处存在。
眼看21世纪,围城依然存在,我们看待围城依然要有正确的眼光,除非围城中乌烟瘴气,实在无法生存,否则就不要不停的出城进城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流浪街头。
小说围城读后感3《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钟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钟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所以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
第三篇:读后感围城
《围城》读后感
围城早在三年前便已看过,如今时隔三年,当年的懵懂少年已经历了许许多多,回头再读,又有颇多不一样的感触。
方鸿渐,一个留洋回来的伪博士。传统而封建的朽木为骨,却被西方文明刷了层白漆的栋梁之才,上层知识分子。随着兴趣寥寥上几节课,待钱财花尽了,便揣着一张假文凭,回乡光耀门楣。方鸿渐并不笨,有几分小聪明。他给人印象性子温和,偶尔会说几句俏皮话,不惹人厌。做事优柔寡断,想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长袖善舞之辈。
回国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铺展开。
起初对方鸿渐并没什么好感,与鲍小姐的真实相比,他倒给人分“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着鲍小姐行为不检点,一面又为她的调情而兴奋。
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的涂得鲜红的指甲。皮肤暗而不黑,丰唇大眼。与鲍小姐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苏文纨。眉清目秀,白肤薄唇,典型的东方美人。穿着讲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摊着一本小说。看着太阳镜,也难掩面上孤芳自赏的神色。
看着满船的人,她觉得也只有那方鸿渐配与她说句话。偏偏方鸿渐与她最看不入眼的鲍小姐打得火热。她既是气这方鸿渐看上行为不检的鲍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几句冷言冷语讽刺。但是,这里心有不甘,与下船后方鸿渐的几分主动,却发生了化学反应。让这清高的苏小姐对他生了情愫。
其实我并不太理解苏小姐为什么会喜欢方鸿渐。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合,方鸿渐无心一句俏皮话“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促成了两人进一步相识。他的话也并无不对,苏小姐心高气傲,实在难以接近。但苏文纨内心依旧渴望爱情,只是被世俗与自身认知所束缚。
方鸿渐在日后的相处中,却对唐晓芙情有独钟。唐晓芙聪明,但不会太过聪明。引人注意,却不锋芒毕露。在这摩登的文明社会里,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苏文纨这样的女子,想来多数男子更钟情唐晓芙吧。钱老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女子的喜爱,最终不让她和方鸿渐在一起,想必也是为了将她的美好长存吧。看似柔顺的孙柔嘉,用着心思,嫁给了方鸿渐。最后的相处,还不是将自己那点美好摧毁的干净。而唐晓芙则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朱砂痣”,在无论多久之后,再被方鸿渐想起,都是错过的风景。最美的风景总在岔开的另一条路上,最好的人总是错肩而过的那位。
但是对于赵辛楣错过苏文纨,我倒并不可惜。赵辛楣是《围城》中我最喜欢的人物,简单而真实,单纯执着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饰对假想情敌的敌意,坚守自己认定的爱情。而后,与方鸿渐难兄难弟相称,一路相扶相持。他没有方鸿渐的敏感多疑,没有李梅亭的算计贪婪,没有顾尔谦的谄媚逢迎。如果夜访汪夫人是他的污点,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爱着苏文纨的执着。他只是想多看看这个与苏文纨神似的女子,并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闾大学之中,上至校长、下至教授助理,勾心斗角,弄得学校是乌烟瘴气。赵辛楣在其中,更显得过于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没有曲意逢迎的念头,更没有道人是非的雅兴。本想来教书、顺便治治情伤,但三闾大学实非良地。他的离开,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来,这赵辛楣不知比方鸿渐好多少倍,偏偏苏文纨不中意。如果苏文纨一气之下与赵辛楣结婚,而不是那个曹元朗,她是否不会变成后来那个精明刻薄的曹太太?还是无论嫁了谁,她都是那样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围城中的苏文纨是不是和赵辛楣一直深爱的判若两人?就像孙柔嘉,就像方鸿渐。
战火纷飞的年代,变的是战局,不变的是人心。留洋回来的人受人敬仰,开口都不离西方的思想文化。仿佛中国的东西便是流感,一碰便会传染。上层知识分子一面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方鸿渐一面劝说父母支持孙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却走不出女子理应在家相夫教子的念头。在这个时期,没有真正治学之人,没有支持人们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两方思想的罅隙里生存,伸手不见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进。可是根骨中的旧观念,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从家族中、从社会中、从自己内心深处攀伸出来,捂住口鼻,让人窒息。
想进城的人,想出城的人,都围着城墙,孤独而绝望。
第四篇:《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说:“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
——题记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于是,我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
读《围城》时的感觉,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很不一样。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辈很难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围城》不是这样,它通俗的可以,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本来觉得40年代的作品,是太公太爷辈的事了,想要找到一丝与现实相关的东西无异于到秦始皇的墓里挖计算机。谁知读的时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子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爽快!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在这个领域来说,鲁迅应该算的上是鼻祖级人物了。鲁迅是严肃的,狠狠的提出问题,像是尖锐的猫爪抓的你鲜血淋淋,钱钟书则不然,他漫不经心的提出问题,就像有只手在轻轻的挠你,他挠啊挠,你笑啊笑„„最后终于发现了!原来自己身上有只虱子!也可以这么说,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一部好作品,就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契诃夫的作品追求辛辣幽默,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是书中才女苏文执小姐说的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也正是《围城》这本书索要阐释的人生哲理,书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这些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方鸿渐的虚伪,赵辛楣的坦白,褚慎明的爱面子,苏文纨的媚俗,唐晓芙的纯真,孙柔嘉的狡黠,都一跃纸上,让人又爱又恨。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并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很具立体感。老处女范懿年华老去却乏人问津,一心想汪太太帮他做媒,却又装腔作势,故作矜持。一见到赵辛楣就原形毕露,“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华围在里面,说话密切泼水不入”,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赵辛楣拍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赵辛楣陪她回去取。又有幽默,又有讽刺色彩,妙哉!第三章写几个知识分子的聚会就更加叫绝了。赵辛楣一心想灌醉方鸿渐以泄爱人被夺之恨,谁知苏文纨对方鸿渐的关怀更教他醋上心头,褚慎明和方鸿渐在席上互相鄙视,相互拆台,褚慎明看到方鸿渐酒醉后呕吐,故意嫌恶的捂着鼻子,心生一种幸灾乐祸和解脱的快感,“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这种知识分子的丑陋灵魂,通过心理战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既然围城不可破,既然围城也不能出,那就让我们凭借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果敢个性,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己的执着追求在围城中活出个精彩来。
第五篇: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近代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初次读此书时还是还小,所以也不求甚解,只是觉得书中几个人物纠缠在一起,很麻烦。最近又认真读了一遍,或许是因为阅历的增长,对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围城这两个字,源自于书中的一位才女苏文纨:“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话非常贴切地描绘出了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状态,在他的生活中,有着一重又一重的围城,当他在城外进不去的时候,苦苦的希望进到城里去,但当他终于进入了城里,又开始想着如何能够离开。
加在方鸿渐身上的第一重围城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骄傲,这表现在他对学位的看重上,因为在外国留学期间没有得到学位,但是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骄傲不允许他就这样回到自己的国家,在加上家人对他的期望,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他只好采取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从一个爱尔兰人手中购买了一张所谓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好像这样就能让他的那颗骄傲的知识分子的心得到安慰,他甚至为此找好了理由:“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在一番弄虚作假之后总算进入了他的第一座围城,但当他回到国内以后,在和当时一些上流知识分子打交道以及谋一份生计时,对于自己的学位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甚至于后悔购买学位,但是他知识分子的骄傲却又不容许他承认学位是假的,从这些上来看,方鸿渐虽然留过洋,虽然接受过国外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在思想上还是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名誉,地位,面子看得十分重要。就是因为对于这些,让他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由自己,或者说由当时的社会筑成的出不来的围城里面。
加在方鸿渐身上的的第二重围城就是他对于爱情的玩世不恭,以及与孙柔嘉的婚姻。书中与方鸿渐有感情纠葛的女性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后来与他结成夫妻的孙柔嘉,还有两个便是才女苏文纨和在本书众多女子中堪称完美的唐晓芙。苏文纨是钱老在书中第一个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的女性——衣服极斯文讲究,脸色白得带些干滞,眉清目秀,身段瘦削。姣好的相貌,优越的家境,再加之一纸海归博士的文凭,一个优秀女人所能拥有的一切她基本全都拥有了,除了一个能够和配的上的乘龙快婿,他是第一个和方鸿渐发生感情纠葛的,但是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她似乎喜欢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众多男人围着他转,或许是因为他发现即使自己拥有众多光环,自己依然不过是意见已经过时的衣服,毫无疑问同时优秀的,但是她的虚伪,和她对于感情的玩弄,是他最终没有得到真正幸福的主要原因,他开始时主动向方鸿渐示好,但是却只敢躲在背后用英语让方鸿渐吻她但是半路杀出的他的表妹唐晓芙却让方鸿渐转移了注意力,而苏文纨还是游走在方鸿渐,赵辛楣以及曹元朗之间,他可能喜欢方鸿渐,但是他肯定不喜欢赵辛楣,在我看来,一直爱着她的赵辛楣在他眼里就是一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也正是因为这点,他始终没有将赵辛楣赶离自己的身边,但是因为他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最终她选择与之度过一生的是长相并不出众,但是有着显赫家世的曹元朗,二赵辛楣最终也是与家里给他安排的额未婚妻结婚。
从书中看,方鸿渐真正喜欢的女人应该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完美的女子,也是生活中男人们心中的白雪公主般的存在。当她第一次出现时,就吸引了方鸿渐的目光,从整本书中来看,方鸿渐做的最具有自主意识的一件事应该就是主动追求唐晓芙了,但是却并不完美,因为苏文纨出于嫉妒的从中作梗,将方鸿渐的种种劣行告知了唐晓芙,导致了本来对方鸿渐颇有好感的唐晓芙对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虽然这次方鸿渐没有就此放弃,但是这是唐晓芙的矜持却给了他最后一击,将他直接打入了低谷,离开了唐晓芙,但是可以看出,一直到最后,他心里真正喜欢的应该还是唐晓芙。
在于方鸿渐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性中,最没有特色的就是最终和他走到了一起的孙柔嘉了,甚至于他对于孙柔嘉有的感情只是不讨厌罢了。刚开始在穿上相遇孙柔嘉时,觉得孙柔嘉只是一个什么东西都需要请教他的小女孩,于是也就愿意与她走得更近,但是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他发现孙柔嘉其实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相反的,他是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说,在小说中,孙柔嘉是一步步给方鸿渐设置了一个爱情陷阱,而不知情,或者说是在唐晓芙那里受了伤的方鸿渐则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走了进去,最终与之结成了夫妻。但是结婚后各种问题就逐渐暴露了出来,孙柔嘉可以自食其力,但是方鸿渐却连个正规的工作都没有,这让方鸿渐面子上很过不去,再加上来自孙柔嘉家里的羞辱,他婚后的生活可以说是过的非常的不如意,于是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就出来了,避免不了争吵,但是孙柔嘉虽然会设下陷阱,但明显在如何对待猎物上并不擅长,每当夫妻两出现矛盾时,她总是拿出他的杀手锏,也就是具有暴发户性质的女强人,她的姑妈,但是他的姑妈在处理事情上很明显的偏向于孙柔嘉,方鸿渐只能忍受,但是总有忍不住的时候,这也为两人的结局埋下了深深地隐患。
加在方鸿渐身上的第三重围城就是事业,在方鸿渐心里,自己的身份是一个留洋归来的博士,再加上内心里那份知识分子的骄傲,自然不屑于一般的工作,可以说,三闾大学de聘书来的正是时候,于是主人公怀着美好的愿景踏上了去往三闾大学的旅程,但是情况依旧不会像他想象的那般美好,从本质上说,方鸿渐是善良的,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方鸿渐打心底里还是十分讨厌,而且他自身对于这些也不擅长,所以当他意识到三闾大学这个他认为应该是一方净土的地方也存在着那么多的不信任,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他又茫然了,觉得这种地方不适合他,从一开始踏入这座围城开始,就注定了他要挣扎着离开的结局,这是本书表达所需要的,最终,当所有的美好的理想全部幻灭之后,他离开了这座城,但是他真的走出了束缚他的围城吗?
看完全书,也许会有这样的理解,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大的围城,在这座城中,还有许多的小城,从留洋,到爱情,到事业,他总是出了一座城,却又进了另一座城,当他最终离开婚姻的时候,他或许在想,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住他了吧,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生活的这个时代,其实才是束缚住他的最大的围城,你是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但是旧的东西,旧的思想,旧的习俗依旧在社会上占据主导,主导人们对于事业,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观念,所以造就方鸿渐命运的实际上是那个时代造出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缩影。他们接受新式的教育,甚至于出国留学,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他们内心里的属于中国旧文人的思想,这些思想与他们接受的新式文化产生碰撞,使得他们更加的固执,固执的结果也就是命运的坎坷。其实通览全书,书中与方鸿渐一样在围城内外挣扎的还有很多人,例如一直帮助方鸿渐的赵辛楣,他看似洒脱,在社会上混的也比方鸿渐要好,经常在各方面帮助方鸿渐,但是他却喜欢虚伪又虚荣的苏文纨,很明显,苏文纨是不喜欢赵辛楣的,因为赵辛楣不符合她的标准,但是她却一直没有直接让赵辛楣离开他的身边,因为她意识到了赵辛楣对他的爱,把他当成了那种随叫随到,不需要时不理睬的角色,可赵辛楣一直困在这种感情里,就算是后来和他的未婚妻结婚之后,依然能够看出他对苏文纨的爱,他参加苏文纨的婚礼,给予祝福,在苏文纨和曹元朗结婚后,还是讽刺曹元朗毛,能看出来,他希望苏文纨能够幸福。这就是赵辛楣的围城,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走出这座围城,或许他也没有想过走出,又或者他也曾经挣扎过,但是他确实到最后都还一直在这座城中,没有走出。
整本书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下笔处却又包含着辛辣的毫不留情地批判与讽刺,有人说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方鸿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难道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纠结在一个个围城内外,这部作品值得深读,值得精心研究,值得深入思考,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们更不能走上和主人公相同的道路,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我们不应该被我们追求的东西束缚住自己,那应该是让我们走的更远的东西,而不是让我们止步不前的东西。
以上就是再读围城的一点小小的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时刻警醒自己吧,希望让我们能更清楚的看清自己所要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