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多变的围巾

时间:2019-05-13 09:4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多变的围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多变的围巾》。

第一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多变的围巾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多变的围巾

一、活动内容的选择

本次活动根据大班多元智能创意主题活动《冬日暖洋洋》中真温暖主题生成,在冬季选择这样一个活动,我觉得选材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季节特点。

二、具体活动目标的确定

冬天里,围巾是每天都能用到的,每个小朋友都有围巾,但是一般孩子都是家长代劳,所以确立目标1:尝试打围巾结;另外,围巾除了保暖外,还有打扮自己的作用,为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确立目标2:乐于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打扮自己;由于幼儿尝试动手打围巾结,所以必须人手一条围巾,四十多条围巾,很好的教育机会,所以确立目标3:观察各种各样的围巾,这也是对幼儿观察能力的一种培养。

三、教材分析及幼儿分析

本次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它涉及到了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三个方面,对于我们这个地区来讲,围巾在冬季比较常见,但是围巾也包括冬季的保暖围巾和秋冬的防风沙、打扮自己的纱巾,幼儿自备了各种各样的围巾进行系围巾和观察围巾,教材的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及特点。基于我班幼儿喜欢动手操作,所以这一活动很适合我班的幼儿。

四、重点和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观察不同形状的围巾。通过与同伴选的围巾的对比观察,教师的细心引导一步一步得以突破。活动的难点在于尝试打围巾结,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教师首先请小朋友想想妈妈平常怎样系围巾或妈妈怎样给你系围巾,再动手试一试,请个别幼儿展示围巾的系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幼儿可以大胆想象,设计出自己认为更漂亮的围巾系法,从而突破难点。

五、准备工作

根据活动的需要,在活动前发动了幼儿园和本班的幼儿带了各种各样的围巾并展览在班级前面,保证人手一条还有剩余,便于幼儿选择,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关于围巾系法的幻灯片及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我还选择了比较有活力的音乐作为围巾展示的音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鼓励幼儿的展示,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的奖状,为了烘托颁奖时的热烈气氛,特意配了颁奖的音乐。

六、过程及相关策略

开始由班级前面展示的围巾,直接引出举办围巾展览会,请幼儿参加。选择自己满意的围巾进行观察、与同伴的围巾进行对比,幼儿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围巾的花纹、形状、颜色、质地、款式、厚薄等方面的不同,既然有这么多的围巾,就给幼儿一个表述自己喜爱的机会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围巾及其原因,幼儿有说到暖和的,自然引到,围巾的用途,幼儿有说到打扮自己,自然导入到幼儿练习打围巾结,并请个别幼儿向大家展示打围巾结的方法,再鼓励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打扮自己,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各种方法把围巾系在头上、脖子上、腰上等,为了使每一名幼儿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设计了一个围巾展示的表演,请每一名幼儿都做小模特进行表演,并对幼儿进行了分组,我也融入到幼儿中间去进行表演,激发幼儿的兴趣。为了对小朋友的表演进行肯定,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的最佳奖和优秀奖的奖状,以幼儿提名,老师记录的形式进行,为了保护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小组奖的奖状,使奖励既突出了个别,又面向了全体,最后利用幼儿园老师来听课的宝贵机会,邀请园长为获奖幼儿颁奖。

七、活动反思

从整体来讲,我觉得本次活动有一些优点或闪光之处:

1、从幼儿身边选材,离幼儿生活很近,符合季节特点。

2、我为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活动前发动了幼儿园和本班的幼儿带了各种各样的围巾并展览在班级前面,保证人手一条还有剩余,便于幼儿选择,为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幼儿用多种方法系围巾时,我为幼儿准备了关于围巾系法的幻灯片及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我还选择了比较有活力的音乐作为围巾展示的音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鼓励幼儿的展示,我还准备了造型奖、表演奖、设计奖的单项奖的奖状,为了保护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还我准备了小组奖的奖状,使奖励既突出了个别,又面向了全体,为了烘托颁奖时的热烈气氛,特意配了颁奖的音乐。

3、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参与得比较积极,很开心,所以我认为他们很喜欢这次活动。整个活

动的环节设计,层层深入,教师对活动也很投入,融入到幼儿中间去了,活动目标还是完成得很好。

4、我觉得利用幼儿园老师来听课的宝贵机会,邀请园长为获奖幼儿颁奖很好,这样幼儿觉得自己被重视,“园长给我颁奖了”有自豪感。

5、大多数的幼儿都愿意动手系围巾,并且想象力、创造力很丰富。

6、在围巾展示表演的时候,整个活动掀起了一个高潮,幼儿愿意表现自己,敢于表现自己,大部分幼儿的音乐表现力都很好。

但是,对于本次活动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幼儿表达得不够积极,原因:在观察各种各样的围巾时,是不是先请幼儿到前面看一看、摸一摸,然后不拿围巾回座位更利于幼儿的观察,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幼儿把围巾取回去之后,大多数幼儿都是把自己的围巾和身边的小朋友进行比较,这样有局限性,本来很明显的不同之处,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发现,而且有围巾在手里,他们更关注的是手里的围巾本身而不是表达发现。

2、在说围巾有什么用的时候,教师有些拖,在张硕研说好看的时候,我就应该及时总结收住,围巾还可以打扮自己,导入到下一个环节,不必非说出毛线织的围巾是保暖,纱巾可以挡风沙、打扮自己。

3、整个活动时间长了,以至于后来颁奖的时候很匆忙,教师都把小组的奖给落下了。

第二篇:幼儿园大班多变的云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云的颜色、形状是多变的。

2、初步了解云会变成雨、雪等落下来。

3、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云的PPT;课件:云的变化;平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用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话题。

教师:你们看到过的云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2、教师出示PPT,引导幼儿注意观察云的位置移动等变化,认识各种各样的云。

教师:云会不会移动?它是怎样移动的?想一想,云为什么会移动?

教师:云会不会变成其它的样子?你有没有见过别的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

3、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后,向幼儿介绍不同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师: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云呢?

教师小结:如下雨前的乌云,阴天的云,傍晚时的云彩等等。

4、运用课件,帮助幼儿认识云的多变性。

教师:这幅图上的云像什么?你们见过吗?分别说说这些云像什么?

5、幼儿充分讨论、猜测,云会变成什么。

教师:云会变成什么?

小结:天上下雨就是云变成的,冬天下雪也是云变成的。

6、教师朗诵散文:云彩和风儿,幼儿欣赏。

活动延伸:

带幼儿去户外观察天上的云,鼓励幼儿大胆的说说天上的云像什么,并尝试将它画下来。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我长大了》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了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了对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植树造林》

一、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泊,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意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得不令我们幼教工作者产生重重的忧患。而《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触,但幼儿对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进一步去理解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对“树”的深层次的探究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一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二、活动目标:

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接下来我来说说为本次活动制订的目标。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1、知道树木是人类、动物的好朋友,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迁移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看看、说说、听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我把活动目标一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1、各种树的照片、实物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和CD(山洪爆发、沙尘暴来袭、小动物搬家)

3、植树工具、小树苗若干

4、知识准备:和家长一起寻找关于“植树造林”的资料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说课稿

一、说幼儿

小班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开始了一种全新的集体生活方式。幼儿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等方面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小班的幼儿虽然不能够勇敢、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意愿,说话不连贯不完整。但已经会用简单的语言回答问题,能够运用丰富的词汇表达,为鼓励幼儿能够用连贯的语言讲述简单的句子,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二、说教材

《高高兴兴上幼儿》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语言简单,有重复性,有利于小班幼儿的理解与学习。重复性的动物对话,适合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故事形象鲜明突出,小动物也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能,够激发幼儿兴趣。教材紧抓重点,引导幼儿反复学习、巩固、表演故事,并创设故事情景,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引导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表演、表达。

三、说活动目标

《指南》指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根据《指南》精神及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指定为:

情感目标:喜欢表演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知识目标:学习为故事中的小动物配音,知道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

能力目标:尝试与同伴合作共同分组表演故事。

活动重点为:学习为故事中的小动物配音,知道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

难点为:尝试与同伴合作共同分组表演故事。

四、说活动准备

幼儿对于故事都已经相对熟悉,为引导幼儿投入情景表演故事,我为幼儿准备了:小兔、小鸭、小猫、小狗、小鸡头饰若干;课件;故事录音;动画;布置表演场景。为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动物对话和表演故事做铺垫。

五、说教法

为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采用示范法、游戏法和练习法和表演法以上四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相辅相成,共同为教学活动所服务。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学学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运用观察法、游戏法、讨论法进行学习。

七、说活动过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幼儿完整欣赏故事,熟悉故事,为下一环节的配音做铺垫。

(二)引导幼儿通过集体配音,分组选择角色配音两种形式继续学习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初步练习表演故事,完成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添加动物角色,幼儿分组表演故事,是对本次活动中幼儿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突破活动的难点。

(四)结束部分,幼儿互评,教师总结,幼儿明确表演中的不足,为下一次的表演提升经验。

八、说延伸

活动的延伸部分添加小动物,引导幼儿拓展思维,丰富故事表演的内容。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5篇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

说教材: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在不断的熏陶、感染下,潜移默化地让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爱祖国的情感。但相对来说我们对孩子进行爱祖国教育比较局限于语言类活动,《大中国》这首广泛传唱的歌曲,则以强烈的音乐感染力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怀,可以让幼儿在音乐的感染中产生爱祖国的情感。

虽然这是一首成人的流行歌曲,但其节奏明快,歌词形象具体,旋律欢快、雄壮、有力。前半部分主要是用欢快的旋律阐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和祖国之最的内容,最后一小段的旋律是比较舒缓的,起伏较大,抒发了强烈的爱祖国情感,用高音使爱国情感得到升华。大班幼儿通过两年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理解和欣赏的能力,如:他们能够区分《摇篮曲》《进行曲》等不同节奏和性质的乐曲,并能用简单的方式表现乐曲的内容,有一定的音乐欣赏基础。《大中国》这首歌曲中前后欢快和舒缓的旋律差别比较明显,幼儿能根据欢快、缓慢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性质。另外大班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对祖国的知识经验积累也能帮助他们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所以虽然这首歌曲音域较宽,不适合幼儿演唱,但无论从歌曲的旋律还是歌曲的内容看,都是比较适合幼儿欣赏的。

音乐欣赏活动《大中国》是建构式课程主题《中国娃》中的一个教学活动,在《中国娃》这个主题中覆盖了很多内容,如聪明的中国人、祖国之最、娃娃到北京、有趣的汉字、国宝熊猫等,而《大中国》这首歌曲内容涉及到祖国的地域辽阔、民族团结、祖国之最等,所以我觉得这个活动放在主题开展的中期进行比较合适,在开展过相关活动后,幼儿积累了少数民族、祖国之最等相关的经验后,更容易理解歌曲内容。

说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三个目标:

1.萌发爱祖国的情感和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

2.理解歌词内容,体验作品欢快、雄壮的特点。

3.尝试用合适的动作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

这三个目标从情感、知识、能力的角度依次递进,把情感目标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觉得有了爱祖国的真情实感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歌词和感受旋律,在此基础上达成第二个知识目标。而第二个知识目标又是第三个能力目标的达成基础,因为让幼儿在体验作品的特点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进行表现表达。第三个能力目标设置,考虑到的是大班幼儿已有初步自主表现的能力,《纲要》中也提到:要为幼儿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法。在欣赏中尝试让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进行表现和表达,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幼儿表达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也能借助动作更形象地表达对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大中国MTV一段 多媒体课件 大中国CD音乐

2.经验准备:积累少数民族、祖国之最等相关的经验

说教学流程:

观看MTV,激发兴趣(情感激发,为下一环节做辅垫)分段欣赏, 理解歌词(目标二服 务) 完整欣赏,感受旋律(为目标二服务) 自主欣赏,表现表达(为目标三服务),整个活动,在层层递进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观看MTV,激发兴趣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MTV形象生动的画面和歌手深情的演唱把视觉和听觉合二为一,非常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让孩子一开始就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可以在活动一开始就很好地把幼儿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欣赏歌曲的活动中。

(二)分段欣赏,理解歌词

1.老师分段演唱后提问,你听到歌曲里唱了哪些美丽景色?

2.根据幼儿回答,教师以歌词做归纳,同时出示多媒体风景图片。

3.教师帮助幼儿分析不易理解的几句歌词。“兄弟姐妹”、“两条龙”分别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环节采用分段欣赏的形式更有利于幼儿听清楚歌词和分析理解歌词内容,活动中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当幼儿提到哪句歌词时就运用多媒体课件点击出示相应的风景画面,这样有了多媒体画面的出示,把歌词内容进一步形象化,更易于幼儿理解和熟悉。另外,活动中还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回忆歌词内容,并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如:在歌曲中说到“兄弟姐妹”、“两条龙”这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兄弟姐妹指的是56个民族,两条龙指的是长江与黄河,这里作词者就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这样的比喻并不能马上理解其含义,所以我有必要通过提问法来帮助幼儿分析和理解歌词,使幼儿对整个音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通过运用多媒体演示法和提问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了歌词内容,使幼儿做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适时地提问和出示画面还使幼儿使终保持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回忆已有经验,对歌词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

(三)完整欣赏,感受旋律

1.音乐前后旋律有什么不同?

2.出示图谱,帮助幼儿感受前后两种不同的旋律。

3.对比欣赏,进一步感受前后两种不同的旋律。

在这个环节中由于重点要让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所以在选择音乐时要选择音像效果好,旋律中配器较为合理的音乐,这样就能突出歌曲的性质,渲染歌曲的气氛。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运用了倾听法和图谱演示法。倾听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倾听法主要让幼儿用多次不同方式的倾听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首先采用完整的倾听,请幼儿说说这首歌曲的音乐前后有什么不同?再通过图谱演示法,以图谱中不同的图案、线条表现乐曲旋律的变化,给孩子直观的视觉感受,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欢快、舒缓两种不同的旋律,最后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感受明确前后两种不同的旋律。通过听觉和视觉的交替运用,幼儿对歌曲旋律的把握就较为清晰和明确了。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理解前后两种不同的旋律,在老师的引领下增强了幼儿感受旋律的能力和对比欣赏的能力。

(四)自主欣赏,表现表达

1.再次欣赏MTV,观察歌手的演唱动作,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2.教师引导幼儿用合适的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3.幼儿随音乐自主表达。

为了突破让幼儿自主表现这个难点,在引导幼儿对歌曲内容用合适的动作进行表现时主要运用MTV动作示范法和同伴互学法。MTV中歌手的示范动作可以引发能力强幼儿的表现灵感,自主创编合适的动作,能力弱的幼儿可以模仿MTV歌手的动作进行表现。在这个环节中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带动能力弱的幼儿,幼儿间可以相互学习。既满足了能力强幼儿自主表现的愿意,又带动能力弱幼儿进行表现。这样一个运用MTV动作的示范符合纲要中提到的: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获得美的熏陶。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动作表现进一步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五)延伸活动

1.可以在区角活动或者午餐前后反复欣赏、反复体验感受音乐的旋律。因为一个作品的特点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全部领悟到的,可以让幼儿在反复欣赏中,不断去感受,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2.也可在区角活动或者午餐前后播放《我爱你,中国》《中国,慈祥的母亲》等爱祖国的歌曲,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爱祖国和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因为爱国教育需要长期感染和熏陶,光光一个活动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机渗透,潜移默化的实现。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2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3

活动目标:

1、阅读理解散文《收集》。

2、初步理解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活动准备:

散文录音《收集》,教学挂图《收集》,幼儿用书D《收集》,相关字卡,在教室中展示收集的物品,幼儿之间套利、交流收集的物品。

活动过程:

1、字卡引出“收集”话题:

今天我们要聊聊“收集”这个话题。

——“你听到过这个词吗?这个词饿意思是什么?你有没有收集过什么东西?”

幼儿自主阅读,理解散文。

2、学习散文:

教师提问,边说边和幼儿寻找相应的教学挂图,并尝试用“xx喜欢收集xx”的句型来描述画面。

——“教学挂图上有什么?春天为什么喜欢收集花朵?月亮为什么喜欢收集星星?”

——“海滩为什么喜欢收集贝壳?天空为什么喜欢收集白云?”

——“小溪为什么喜欢收集倒影?太阳为什么喜欢收集水蒸气?”

教师朗读散文(或播放散文录音),幼儿学习散文。

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教师领读、幼儿跟读,摘句读,分小组读等。

3、拓展学习:

教师设问。

——“下朋友,你们又爱收集什么呢?”

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4

一、设计意图

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终身教育是我活动的两大特色。幼儿园是现代幼儿生活学习最为熟悉的环境之一,活动开始我就从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情感态度着手,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整个活动中我都是强调以幼儿自主参与活动为中心培养幼儿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才能让幼儿对下面乃至今后的艺术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对幼儿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是会有影响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活动中要求幼儿手脑眼并用的活动起来,《纲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以往我们的美术活动基本是以幼儿单独进行创作的形式来进行,忽略了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而合作画的关键是要作画的人之间默契的配合。这中配合说简单也不简单,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说难也不难只要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难完成。在教师适时的引导和集体作画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就让幼儿手脑眼结合协调并用的,它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其潜移默化性,是比较适合幼儿。这样既能面向全体又能保护好他们对艺术表现的积极性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活动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对幼儿表达出现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使每个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参与到活动中。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的以上设计思路我制定了情感、认知、技能等三方面内容的目标。

第一点是:通过活动,激发幼儿表现艺术美的兴趣。萌发幼儿乐意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情感。第二点是:在活动中让幼儿明白协调好与同伴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初步的合作协调能力。第三点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造型各异的建筑并尝试协作完成一件作品。

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纲要》中也曾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所以我把第一点作为我活动的重点。这条目标将会体现在我整个活动当中。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我会抓住这一特点让活动以不同于常的形式出现。比如:我会在课前带孩子们玩“我设计的幼儿园”的建构游戏,让他们对幼儿园建筑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演示各种不同造型的幼儿园建筑进一步引起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而绘画时不是单一的想象而是手脑眼多种感官结合来进行。这样,让他们在新奇之余会跟着不自觉的丰富、积累经验。第二点是认知方面,虽然大班幼儿的美术技能掌握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其小肌肉群发展还不够完善。况且,幼儿的身体协调性也不够所以要通过协商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件作品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就把他当作一个具体目标来执行。并且意识到,原来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美。第三点是我活动的难点。由于整个绘画是靠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与合作伙伴间配合好与否密切相关的。活动中难免发现问题。这时必须让幼儿学会解决这问题,其中的道理是幼儿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时时会用到的也就是说可以被幼儿持续所用的。因此我把它当作难点来执行。具体绘画中我不会强调幼儿所设计造型的规范性及准确性,而是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在观看教师的演示指导后,凭借自己的经验与同伴适当的商量交流来尝试完成一件合作设计画。将他们现有的理解、想象引导到更深的方面,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

三、教材选择与分析

现行的《纲要》要求我们所选的教育内容是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希望幼儿园》这一美术活动正符合了这一要求。就大班幼儿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心理活动概括性和有意性的表现更为明显。观察力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具体形象性思维较为成熟,而抽象逻辑性思维则处于萌芽状态。简单地说他们的好奇心已不再仅仅是看别人表演而是想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来得以满足。幼儿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相关的技能,在这个时候,需要老师积极的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并把它们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还有许多与他们一样大的小朋友需要大家的帮助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美。活动中激起幼儿为他们设计一个漂亮的幼儿园的愿望,进而让幼儿在关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温暖,获得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了他们潜在的求知欲。同时幼儿能充分展开想象通过说说、画画使他们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是需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的,这时绘画的人手眼要协调而与其配合的人动作也应是协调好的。活动中选择了“合作画”这种集体创作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互相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也让幼儿了解生活中还可以用许多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美。虽然,这样的绘画方式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却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机会,由于教材难易度恰倒好处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所以使整个活动成为他们满足自己求知欲,让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同时也自愿自主的情况下达到掌握某种技能的游戏过程。这也正是响应了《纲要》在艺术领域内容选择中提出的能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要求。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选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应教学的需要,这节课的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首先,要求幼儿在课前已有“我喜欢的幼儿园”的建构游戏活动经验;其次,通过家园共育活动方式,邀请家长一起配合让幼儿简单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及有关帮助他们的爱心活动资料搜集。 这样,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生活经验,为激起幼儿合作创作画《希望幼儿园》美术活动做铺垫。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集中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观察帮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相关建筑,为幼儿参与本次活动课前知识技能的做铺垫。

(二)教具及材料准备:包括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计的图片和创设一个为贫困地区小朋友设计一间《希望幼儿园》的主题情景来贯穿活动的始终,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念。幼儿的的操作材料有:每组一张全开的图画纸,油画棒等学习用具。

完成一次教育不是一节课一个活动就可以了的,而是与其前延后续密不可分的,所以课前知识的渗透很有必要也很重要。另外,艺术氛围浓否对艺术活动的进行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要创设一个理想的作画空间让幼儿能轻快愉悦的进行作画。首先应有一个足够大的幼儿合作画的场地空间,然后还要准备适合进行本次活动的辅助材料和用具。当然,好听的音乐也是不可缺少的在绘画时放一些幼儿熟悉的极富表现力的音乐,帮助幼儿再现一些生动的形象是能激起幼儿想象的。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设计的活动内容,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直观演示法”,在活动的开始部分,通过照片、图片演示,形象生动的将幼儿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兴趣。导入课题后采用了“启发性提问法”,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激发幼儿参与创作的兴趣。最后采用了“示范讲解法”,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能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但我把它放到最后,主要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理念精神。幼儿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法”也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学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同时采用展示法,通过幼儿展示自己及欣赏同伴作品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自己的表现能力逐步充满信心。其中也通过了幼儿间的互补学习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 的理念。整个活动的前部分是老师与幼儿的互动,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活动中老师为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和热情,积极创设了一个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本领的情境,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但有师幼的互动,主要还是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活动中老师鼓励幼儿带着自己的思路,大胆去探索、尝试、合作创作。我认为整个活动的指导难点是如何在创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言语进行交流,进一步表现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并体验这种合作的乐趣,强化幼儿的集体意识。

六、说教学程序:

有了以上这些分析和准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我设计了八个环节:经验准备-欣赏引题―激发兴趣―幼儿操作―展示交流等五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式提问,直奔主题。( 导入课题,引导幼儿细致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老师:“说说我们们幼儿园有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幼儿园里的什么地方,还想在幼儿园里添加一些什么建筑?” 这样一边演示一边用语言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用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和“比较”这两个任务交待给幼儿,利用幼儿学过的本领,增加活动的生动性,让幼儿一开始就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

(二)通过欣赏和观察,积累知识经验,并激发幼儿进行融合再现的意愿。

1、经验准备:有了之前的观察幼儿园的经验准备后,孩子对于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把握幼儿园建筑物的结构、形态等特点,有了一些了解,为合作设计活动做铺垫。

2、欣赏重现,以谈论的方式,激发兴趣。让幼儿初步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也引出一下个环节。

3、幼儿自由讨论。在前面活动的环节之后,适当的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能充分调动它们学习的积极性。讨论结束后,幼儿进行分工组合。于是,带幼儿进入活动的第三个环节。

(三)幼儿自由想象并表现,分组合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1、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于《纲要》对艺术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所以,我改变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的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许这一过程还会出现许多富有创意的新发现呢。

2、幼儿分组操作:在幼儿确定构思和意图之后,启发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自由操作探索,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最后,再来解决这次活动的知识点(难点)。

(四)展示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和交流。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欣赏同伴的作品,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请每一组派一位幼儿(讲解员),大胆的向大家分别介绍自己那一组设计的幼儿园有哪些特点?新奇在哪里?从而体验审美愉悦,达到自我评价。这一环节把活动推上新的高潮。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绘画是幼儿表现自我,创造世界的一种有效的语言,我们要不断的培养幼儿在绘画方面的自信心。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合理评价幼儿的作品,就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孩子就会大胆、自信的描绘出绚丽多彩的世界!

大班说课稿――我想这样飞(彭爱云)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想飞”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其更深层的内涵是:激发孩子朦胧的渴求意向,使之升华为鲜明具体的“飞天”理想,并进行顺势引导,让孩子们的创造想像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的现实认识都获得发展。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大胆想像,激发他们想“飞”的欲望,并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探 索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活动教材内容和幼儿情况分析,结合新《纲要》精神,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确定本次活动目标为:

1、大胆想像,激发幼儿想“飞”的欲望。

2、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3、萌发探索未知事物的愿望,相信通过努力,想像会变成现实。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有关飞行器的知识。

2、教具准备:为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显示飞行器的光盘、准备了孩子们绘画的纸、笔,以及展示绘画作品的展板。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三部分:一、我们现在这样飞;二、未来的飞行设计师;三、“我想这样飞”画展。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从感官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孩子们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认识球体

一、教材内容分析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3、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三、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幼儿在探索、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玩一玩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滚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及可以滚动。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请幼儿任选两种可以滚动的玩具。

2、引导幼儿操作尝试在幼儿选择过两种玩具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选的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试一试。”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滚动。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征。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球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引导了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儿第二次的操作尝试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球体与圆形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首先引导幼儿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动手比一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依据比较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和幼儿小结:能向不同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是球体。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体是球体。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形、体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导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球体。先请幼儿在周围能看到的环境中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在深一层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5、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创设操作活动情景,请幼儿帮玩具加工厂制作球体的商品,激发幼儿制作球体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动手制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球体的认识。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尝试操作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快乐的情绪,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要组织的是大班唱歌活动:《唱唱我的名字》

首先我来分析一下教材:

歌唱活动《唱唱我的名字》节选自巴赫所做的《康康舞曲》,此乐曲节奏明快,流畅,歌词内容既有规律又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幼儿理解、更好的演唱,我将原歌词“杰西卡”改为“卡秋沙”。在整个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教学手段,使孩子的求知欲和兴趣得到满足。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在演唱自己名字的过程中产生自豪感和愉悦感,体验与同伴互动演唱的快乐。(重点)

2.幼儿能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准高音部分;并能自如地接唱。(难点)3.幼儿能根据歌曲的情绪特点,创编有趣的动作自由的表现歌曲。

为了更好的服务教学我做了如下活动准备:

1.与歌曲内容相关的课件

2.歌曲图谱一张

3.配乐演唱录音我还采用以下教法辅助教学:图谱教学法、情境创设法、视听结合法等。

另外我还将引导幼儿运用练习法、比较法、游戏法等,使幼儿在快乐中习得新经验。

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五大环节:

一、通过拍手,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特点

二、结合课件和图谱,分析理解歌词,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情绪特点

三、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快乐学习并表现歌曲

四、引导幼儿填名字演唱,使其产生自豪感,体验与同伴互动演唱的快乐

五、游戏“找朋友”,接唱自己的名字,感受歌曲和游戏带来的快乐我的活动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幼儿学习与演唱的兴趣我通过创设“欢迎外国小客人”“小客人唱歌介绍自己”,引出歌曲,并结合课件和图谱,引导幼儿分析理解歌曲的内容和性质特点,有效地调动幼儿学唱的兴趣。

二、开展有效互动,引导幼儿自主与自信的演唱歌曲我通过启发性的提问:你想做什么样的动作?你的名字该怎样唱呢?然后引导幼儿自己探索。课件中幼儿照片的展现,“唱唱你和我”,既拉近了师幼的关系,又激发了幼儿自主表现歌曲的欲望。另外我通过开展“找朋友”的游戏,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中自信、快乐的演唱歌曲。

三、巧妙利用图谱,有效解决活动难点活动中我将节奏和音高的变化巧妙的融入富有情境性的图谱中,如高音部分用“小气球飞高”来表现,既利于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又轻松解决了活动的难点。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分析与设计,下面我就现场做课,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对孩子来说,把自己的名字用歌唱的方式介绍给他人,既充满情趣,又具有挑战性。通过这两次活动,让我知道了,抓住和把握好每个领域活动的目标和特点很重要,活动前的知识准备很重要,活动的切入点很重要。将学习的方法逐一渗透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学什么”和“怎么学”,其学习积极性盎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幼儿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便能较快地尝到成功的滋味,获得成功的体验。

有时候我常想,为什么身边的老师上课能上得这么好,自己却总是要出现那么多问题?其实答案很明显,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个成功的背后会付出多少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自问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自己所付出的能和那些优秀的老师比吗?不能。不,是现在还不能。其实我一直相信自己的课会越上越好,因为我一直都有在努力,努力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因为付出才会有收获。通过时间的累积和经验的积累,我相信自己的课会越上越好。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6

一、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泊,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意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而《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触,但幼儿对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进一步去理解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对“树”的深层次的探究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一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二、活动目标:

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1、知道树木是人类、动物的好朋友,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看看、说说、听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我把活动目标一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准备:

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1、各种树的照片

2、多媒体课件(山洪爆发、沙尘暴来袭、小动物搬家)

3、植树工具、小树

四,说教学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讲解法,活动开始部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在集体面前阐述自己的知识,能很好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实物、多媒体的运用也更能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理解同伴的讲解内容,能使幼儿更清楚观察和交流,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二、情景体验法:另外,我运用了多媒体,让幼儿从反面深刻地体验到植树造林让人们受益匪浅,迫坏自然生态环境是不对的。三、动手操作法:在幼儿的思维达到最高潮时,让幼儿亲自动手种植小树苗也是幼儿情感的一种宣泄,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我把它分成三个部分,但这三个部分却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一)、活动开始部分

1、活动前我将收集到的照片、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博览会,一开始由我带领幼儿参观并作简单的讲解,并提问:你认识哪些树?是怎么样的?它们长在哪里?目的在于在幼儿好奇心的驱动下储存大量的感性表象,可以让幼儿在自己的

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层次上思考,同时幼儿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积累知识经验,体现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介绍树,幼儿观察后请幼儿将自己认识的树的图片、照片拿过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请幼儿讲解自己的知识,和同伴分享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表阐述能力,提供给幼儿大胆表现的机会。其余幼儿在通过耐心倾听同伴的讲解直接获取信息,在和同伴的知识碰撞的同时积累经验。

(二)、第二部分,观看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运用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把教师难以讲解说清、无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的告诉幼儿,更聚说服力。幼儿从感知到理解,多媒体的运用恰倒好处,并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突出重点。

1、播放沙尘暴侵袭的片段,画面中人们头裹纱巾在风沙中艰难地行走、司机因看不清道路发生车祸、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发,水土流失,家离失所的场面,同龄儿童因此失学。

3、小动物搬家

通过观看,幼儿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加上教师适当的提问,更加有助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的汇总。“为什么小动物会搬家?”“为什么会山洪爆发?”这些问题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儿想到:因为没有树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三)、讨论

抓住这一思维我立即展开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迁移幼儿新获得的知识经验。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抛向幼儿:“你认为植树造林有什么用呢?”通过集体商讨、小组讨论、个别提问、教师巡回指导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的知识在这里作一个大汇总,也是对本次活动的检查,在讨论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和间接获取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儿的想法:防尘防沙、固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治理污水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等。最后让幼儿判断一组图片:乱砍伐树木、攀登树木、在树枝上悬挂物品、摇晃树木、给小树苗浇水、拔草、松土,为小树苗加上防护拦等让幼儿正确的判断这些行为的真伪,发展幼儿判断是非的能力。

六、活动延伸:

根据幼儿爱玩爱动的特点,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利用课后延伸时间带领幼儿到园内的种植园地去植树,借机还可以渗透3月12日是植树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此时,也真正的体现了教育的延续性、实效性,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为幼儿的一生发展作好了准备。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种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幼儿所见到的大部分都是农作物的种子,都是靠人类来种植的。在自然界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野生植物,他们有各种各样奇特的种子,能借助于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布世界,这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幼儿相对就比较陌生了,然而正是因为幼儿在这方面经验的欠缺,所以能使幼儿产生更浓厚的探索兴趣。《种子的旅行》这一活动,通过让幼儿收集种子实物和种子的图片,通过各种途径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件和录像资料,让幼儿了解种子的神奇、了解种子传播的秘密。

二、说目标

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知识经验情况,确定目标如下:

1、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种子的传播方式,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种子的传播方式对种子进行分类。

3、知道种子传播的目的是为了繁衍后代。

三、说重难点

重点: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难点:了解种子的外部形态及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四、说准备:

知识准备:在活动前,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搜集各种种子图片,了解相关的种子传播方面的知识。

材料准备:《种子的旅行》录像和课件、种子的展板、传播方式背景图。

五、说过程

1、参观种子图片展,导入活动。

导入部分――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场地参观植物及种子图片展。在参观前提出要求:你们见过这些植物和它的种子吗?仔细观察它们长的什么样?在参观结束后进行谈话和讨论,要求幼儿能说出看到的种子名称和不同的形态。

2、通过课件,认识种子特征、了解种子传播方式。

接下来通过课件“种子的旅行”,引导幼儿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首先,教师连续播放四种传播方式的课件,(即蒲公英、苍耳、莲蓬和大豆的传播)播放时,为了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思考,不放声音只放画面。结束后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种子?它们是怎样旅行的?

接下来,教师逐一展示四种传播方式的课件,让幼儿深入了解种子的形态和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下面以蒲公英为例谈谈这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1)、首先教师播放蒲公英的课件,启发幼儿思考:蒲公英的宝宝藏在哪儿?它的种子像什么?它为什么要随着风儿旅行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和讨论后,共同得出结论:蒲公英种子轻飘并且有绒毛,所以借助风力传播。接下来,播放蒲公英的录像,用实证的方法使幼儿的想法得到证实。最后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种子是借助风力旅行吗”调动幼儿所有的经验思考,并借助于图片让幼儿了解榆树和槭树的种子长着果翅的特点。

最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得知:借助风力传播的种子都具有轻飘的特点,有些还有适合飞翔的绒毛或果翅等。

(2)、用同样的方式了解其它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如A借助动物和人的活动传播(苍耳、窃衣、鬼针草、荆棘等)B借助水力传播(椰子、莲蓬)C借助于自身弹力传播(大豆、油菜、芝麻、喷瓜)

教师与幼儿共同得出结论:种子的外部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提出发散性的问题:你还知道种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吗?让幼儿思考(蚂蚁搬运种子、松鼠储粮、鸟和动物取食美味水果等都变相的起到传播种子的作用。)

3、游戏《帮助种子去旅行》,进行传播方式分类。

(1)、出示背景图并进行讲解,画面所表示的意思,并提示幼儿能根据图示的意思贴图片。教师提出要求: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种子的图片

并帮助它在画面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贴好后说出自己所选的种子的名称及传播的方式。

(2)、提问:你们知道种子为什么要去旅行吗?引导幼儿懂得种子的旅行是为了繁殖后代,同时让幼儿知道很多种子是依靠人类来传播的。

4、活动延伸“我带种子去旅行”。

进行“我带种子去旅行”的活动,让幼儿取几颗苍耳种子带回家等明年春天时,带种子去旅游,体验帮助种子传播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8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及我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准备了数学《照相》这个活动。

一、说教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草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以《动物园》为线索,将认识“10以内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了以下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方向(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确定10以内序数排列的次序,知道物体按不同方向排列时它所在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序数的意义。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说重难点

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是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认识10以内物体的排列次序。对于突破重难点采用的方法是:运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寻求答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学习,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我准备了小动物若干。

五、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通过引导发现法,操作法、游戏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亲自实践,主动的进行学习。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幼儿水平的发展。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幼儿自己相互讨论、合作做游戏,让幼儿在想想说说玩玩的氛围中掌握学习目标。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通过听音乐:照相,积极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是通过动物园的小动物照相排队引导幼儿认识10以内序数,让幼儿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时小动物的排列次序。出示水果图片,幼儿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给水果排排队,然后按不同的方向说出各个水果分别排在第几。对第二环节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教师及时对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肯定。

第四环节是完成幼儿用书中的题目。

以上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使幼儿主动学习,达到认识“10以内序数”的目标。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9

设计意图:

图形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与我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的:轮子是圆的、窗户是方的、饼干是三角形的……。《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念。大班幼儿求知欲强、喜欢探索,而且他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观察、操作,从而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空间观念。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本节课我塑造了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形象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开始部分通过模仿机器人幽默、诙谐的声音设置悬念,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也为后面活动有效的开展做了一个铺垫。第二个环节,通过让孩子看看、说说等方式让孩子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寻找图形变换的秘密”。孩子们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着,最后,寻找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换的这一规律。结束活动时,又给孩子们呈现出一组图形拼贴画,激发孩子们动手制作的强烈愿望,孩子们在此次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此次活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孩子们学习时的那种喜欢探索的精神,我们教师应该为孩子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当然,在此次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我对教材的`钻研还不够深入。

2.教具的制作比较多,上课时显得手忙脚乱,而且不精致,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不大。处理办法:把这一系列的教具全部用ppt的形式呈现出来。

3.活动中,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别差异,有的孩子操作快,反应快,但有的孩子时间不够。整改措施:把个别操作改成小组合作的形式。

4.教师的评价比较模糊。

5.活动内容过多,比较繁琐。

上完这节课我最大的困惑是:在课堂上如何做到收放自如。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一)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要求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让幼儿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操作法和电教法为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二)目标定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确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我分为了三大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方式。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2、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幼儿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3、技能目标:让幼儿能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过动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并结合自己以有的经验,得出结论。

(三)重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幼儿了解过冬的不同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幼儿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幼儿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小动物图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探索的乐趣。为幼儿播放录像《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观察,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二、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开展,让幼儿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以电教法、直观法为主辅以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幼儿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根据《新纲要》的指导,培养幼儿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让幼儿观看《动物过冬》录像,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还从讨论中体会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四、活动流程

(一)导入部分:以儿歌《小动物过冬》导入活动,提升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为以下问题作铺垫:“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冬天的时候我们是怎样过冬的?”“那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通过层层的提问,根据幼儿具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二)展开部分:

1.放幻灯片《动物过冬》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经验分组进行讨论和讲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操作,巩固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认识,给幼儿分发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先让幼儿进行自由讨论,讲述图片的内容,然后用一个小游戏。当老师说:“冬眠的动物”后,让幼儿在卡片中找出并举起,比一比谁举的又快又准。最后,请幼儿将动物分类。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问题。并通过讨论,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让幼儿分类操作,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过冬的动物方法不同。提出启发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动方法?”“假如这些动物不想办法过冬,那将会怎样?”

(三)活动小结

在活动的结尾,要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本次活动的知识进行小结。让幼儿了解小动物过动的不同方式和动物生活的习性。让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学区中投放过冬的图书,在操作区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幼儿更进一步了解和操作。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2

设计意图:

随着春天的来临,花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大家谈论着字迹喜欢的花,了解着花的特殊作用与有趣的寓意,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认识各种各样的花,观察花的特征,认识花蕊与花瓣,花枝和花叶。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个性化的表达对花的情感,提升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与向往,我设计了这节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活动。

活动中我利用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用ppt认识各种花,最后利用一张折纸的示意图让幼儿观察学习,学会折向日葵的方法,最后利用大幅的卷画呈现幼儿的作品,再让幼儿通过合作进行添画。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折、剪、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制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学会观察示意图,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

3、体验合作与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折纸示意图。

2、大幅卷画背景。

3、人手一份操作纸,彩笔,胶水。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观看春景图,了解春天的特征在这一部分,我找一些关于春天的景色图,让幼儿观察。了解春天的特征,并说一说最喜欢春天里的什么?为第二环节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观看ppt,了解花的特征第二环节我利用一段非常美的过渡语,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主题,花儿朵朵,让孩子们来讲讲花的特征与组成,让幼儿对花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出示示意图,学习折叠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今天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和小朋友一起观察示意图,来学习折向日葵的方法。在观察示意图时我提了六个小问题来帮助幼儿,学会观察,学会折叠。

(1)图一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2)做好图一,图二又是什么意思?

(3)图三上出现了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4)图四的角落上有虚线是什么意思?

(5)图五中有把小剪刀,需要小朋友剪,你觉得应该剪在那里?谁来试一试?

(6)最后谁来试一试把他变成一朵向日葵孩子们学会了折叠,然后就是利用小朋友已有的知识对背景进行添加,花草树木蓝天小鸟,都是小朋友已经画过的,在这里进行一次全面的练习。

第四部分,幼儿操作,添画春天的背景这一环节主要是幼儿的操作,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幼儿操作时,我改变传统的个人作画方法,利用长卷画的方法,让幼儿把作品进行粘贴,并一起在长卷画上合作添画,即改变了作画方式,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第五部分,评价作品,展示春天的花园在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后,让幼儿来说一说,现在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嘛?最后利用一个音乐游戏《蝴蝶找花》自然结束本次教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3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领域《沉与浮》。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活动准备、说教法、说活动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观念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实践对象。幼儿天生爱好玩水。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水,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索。通过经验交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实验结果。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学习意识,学会了用多种实验方式来操作、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

根据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来促进幼儿实验认识、操作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培养每个幼儿都乐于动手,乐于探索的兴趣。特制定以下几个目标。

1.初步感知水的浮力能把物体向上托。

2.发展发散思维和动脑动手实验的能力,并学习记录实验的结果。

3.乐于和同伴交流经验,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提供丰富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来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四张桌子放一个注入水的大水盆,以及积木、泡沫、纽扣、橡皮泥、玻璃珠、木珠、皮球、小石子、铁钉、塑料瓶、乒乓球、树叶、海绵、羽毛及各种纸。

2.记录材料:标有下沉上浮标记的记录卡、笔。

四、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验操作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能主动、自愿参与而成为活动的主人。

1.操作实验法: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的沉与浮的秘密。

2.演示法:如何使用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老师要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能较好地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

3.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提供依据。

4.归类法: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类,得出沉浮的答案。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理解某些物体的性质。

5.比较法:老师利用同样大的物体进行干与湿做比较,使幼儿对物体更加了解。

6.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探索、交流,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体现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五、说活动过程

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物品,让幼儿们猜猜,这些物品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做记录。如,你认为会沉下去的物品,就画在水波浪以下;你认为会浮起来的物品,画在水波浪上面。

实验(一)让幼儿把准备好的物品轮流逐个投入水中,老师引导观察。

A.物品浮在水上,哪些物品沉入水底。

B.水面的物品名称以及是用材料做成的?沉到水底的物品名称及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让幼儿用手把浮起来的东西压到水底,然后把手松开,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能沉到水底,请幼儿再用手托一沉下去的东西,然后把手松开,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能浮起来。

2.认识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得出结论,物品放在水里不是浮就是沉。老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品归类放在两个大盆里。让幼儿对物品的沉浮性质加深认识。

将干纸团、海绵、布条轻轻放在水面上,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品渐渐沉到水底的现象。

师引导讨论问题:纸团、海绵、布条刚放在水面时是什么样?过来一会儿呢?

师小结:纸团、海绵、布条刚放在水面时是浮在水面上的,慢慢地吸收了水,变重了,所以就沉到水底。

4.比较活动:让幼儿比较干的纸团、海绵、布条和湿的纸团、海绵、布条的重量。

请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把实验时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到水底;使沉到水底的东西浮到水面上。

5.交流总结活动:老师引导幼儿说说记录表,你是如何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带着实验(三)这个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发现更深的原因。

6.延伸活动

A.织幼儿观察浮标的录像资料,观察浮标的特性,思考在江河里放浮标有什么作用?

B.引导幼儿制作浮标。如:在一个乒乓球上挖一个洞,在球内放一块胶泥,胶泥上插一面红旗,浮标就做好了,探索胶泥数量与浮标稳定性的关系。

1、课件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本环节我首先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是怎样做的?”既让幼儿复习了各种纸的名称,又能激发幼儿想制作服装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交流讨论:“你想做什么样的时装?”“用什么材料制作?”

2、操作探索,拓展经验

(1)自选材料,初步感知

本环节我请幼儿选取自己喜欢的纸来做服装,并介绍自己的发现:“请你说说你选了哪几种纸,有什么发现?”使幼儿感知到纸除了名字不同,还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软不同等。

(2)操作记录,交流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幼儿互相说说,“想用什么办法来做纸服装?”而后提出要求:“用喜欢的纸边做边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我针对潜力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指导,鼓励潜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而对于潜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最后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这时,我只充当一名观察者、倾听者,巧妙点拨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小结出纸的共同特性与纸的不同特性。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启发幼儿说一说纸在生活中什么用途?我们要注意什么?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并且注意卫生与安全。

4、时装表演,体验快乐

《指南》中指出:“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资料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到达最优化的结合。”本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动的教育价值,将艺术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齐。让幼儿穿着自制的服装,在简单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展示自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5、活动延伸: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此继续围绕纸的主题开展,如“美术欣赏——纸制品”、“音乐活动--——搞笑的纸乐器”“体育活动——报纸变变变”区角活动:“科学区——制作纸”“手工区——纸艺制作、纸浆玩具”“科教VCD——纸的燃烧”等。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表面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结构、数量和特点,愿意做龋齿检查和治疗。

2.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3.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长,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德:能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思。

三、说重难点: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知道本班幼儿保护牙齿的情况。创设保护牙齿宣传角。

物质方面的准备:

1.准备教育挂图《有用的牙齿》、

2.牙齿模型教具、苹果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六、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七、说教学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小朋友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手掌珍贵似明珠,行动笨拙傻乎乎,样子像狗爱玩耍,下水上树有功夫。”这是什么动物呢?(小熊)一开始活动,我就让幼儿做他们非常熟悉且十分喜爱的游戏——猜谜语,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儿童语言编成谜语,唤起小熊在幼儿大脑中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为幼儿对小熊比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来,因此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

2、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让幼儿带着问题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熊拔牙》。小熊为什么要拔牙呢?”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这时幼儿边听故事边看课件,来了解故事内容。听完后老师提问:故事的名称、故事中有谁?小熊为什么会牙疼呢?最后都有谁来帮助小熊拔牙齿呢?又发生了什么?有谁知道我们自己的牙齿是什么样子的?

3、直观形象导人内容

展示牙齿的挂图或模型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观察了解牙齿的形状、排列顺序,交流牙齿的分类名称,并点数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趋势,故一般人恒牙数在28-32个之间。

4、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3)我们怎样吃鸡腿?哪些牙齿把鸡腿撕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长在哪里?

5、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6、讨论与交流;

1.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介绍牙齿的作用及如何保护牙齿的课件。

教师提问:(1)牙齿有什么用处?(2)牙齿的敌人是谁?

2.牙齿的用处可真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白白的牙齿呢?(让幼儿思考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并模仿其动作。

7、出示牙齿模型教具和牙刷,边念《刷牙歌》,边引导幼儿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

活动延伸:

1、结合进餐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用牙吃肉、芹菜等难嚼的食物,不泡饭,养成正确使用牙齿进食的习惯,提醒幼儿饭后用清水漱口。

2、请家长参观保护牙齿宣传角,阅读保护牙齿的相关资料。督促幼儿每天早晚刷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5

一、说活动教材

我国寓言文学历史悠久,自先秦以来名家辈出,脍炙人口的寓言精品佳作灿若繁星。先秦文学史中的许多寓言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等,世代流传,早已变成了成语,为人们广泛应用。“人生多少哲理, 尽在寓言中”。著名作家 严文井老 先生对寓言曾做过绝妙的比喻,他说,著名”:“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守株待兔》是一篇,情节简单却促人深思,语言浅显而寓意深刻。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考虑到大班小朋友形象思维的特点与寓言故事本身的特点,以及我们的科学认读的活动要求我将目标定位于以下三方面:

1、能用连贯的语句表达画面内容,并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人物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玩字,激发小朋友认读汉字的兴趣。

3、通过观察农夫守株待兔的经过,知道偶然发生的事情不能代表永远、不劳动是没有收获的。

二、说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谈话,引出话题。

兴趣是孩子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以适当的提问回忆小朋友的生活经验,并让小朋友用身体动作来感受体验。对小朋友来说,既激发了孩子们对寓言的兴趣,又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同时又顺理成章地揭示活动主题,使小朋友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的参与。

第二环节:观看课件,理解故事内容。

留有悬念,给小朋友提供表述的机会。为了帮助小朋友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将故事最后一部分情节隐藏起来,创设一个小朋友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教师通过一个主要问题,再以追问的形式,逐步引导小朋友观察画面,让小朋友联想和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创编出各种情节,最后共同寻求故事发展的原因。

第三环节:观看结果:理解寓意

(一)理解种田人“为何守”兔,体会“不劳而获”的虚幻

活动中小朋友通过教师的追问理解了种田人之所以坐在树桩边,是因为希望兔子还会来**在树桩上;也知道兔子**在树桩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种田人是偶然得到了兔子。在得到了兔子后他就异常高兴,他想以后就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劳就可以收获,用一个词叫“不劳而获”来说明了此时种田人的心情,而故事里面的乐滋滋、哈哈的笑声就体现出了他的情绪变化。

(二)感悟“怎样守”,体验“一无所获”的可悲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 老师的提问,回忆故事内容,体会种田人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逐渐失望,到后来的结果兔子没有等到,由于自己不再劳动自己的庄稼都死掉了,这时追悔莫及的可悲情绪都表露了出来。

(三)揭示寓意

最后通过故事中的感叹词变化,体验了故事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寓言故事寓意。并通过列举小朋友生活中努力的案例,引发小朋友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成功的快乐。

四、完整欣赏故事,一起进行讲述。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再次对汉字守株待兔进行认识。

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故事,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除了今天我们学的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还有很多的成语故事也非常有意义,小朋友回家也可以去读一读,或请爸爸妈妈给你讲讲。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把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故事欣赏一边。

2、完整欣赏故事。

此环节是激发小朋友我国的文学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激发小朋友继续去关注、去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

活动延伸:

1、利用“小舞台”的游戏进行成语故事表演,感受成语故事的魅力。

这个意义的故事我们下次还可以在小舞台游戏中进行表演呢!

2、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字请你来拼一拼,看谁能拼出我们今天认识的这几个字。

延伸活动表演故事是为了让小朋友加深对故事是的理解,而拼字游戏也科学认读的一种方法。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最近我们正在实施《彩色幻想曲》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着五彩缤纷色彩的魅力。

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我到上海参加了“从头到脚玩音乐”的音乐培训,接触的都是节奏音乐,回来以后在孩子们中间尝试过几次,效果还不错,其中就有将儿歌填入节奏中进行游戏的,学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在主题《彩色幻想曲》实施过程中,我想蔬菜也是五颜六色的,如果能把蔬菜名字填入到节奏中组织一个节奏活动,与最近实施的主题比较吻合,而且幼儿肯定喜欢。于是就设计了《蔬菜汤》这一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我将目标定为:

1、通过语言中包含的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和四个字的词组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

2、尝试根据语言中的节奏型变化不同的节奏组合。

3、感受节奏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开展活动我制作了PPT以及幼儿比较喜欢的蔬菜模型若干。录音机、磁带四、说过程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和老师一起煮蔬菜汤――分组活动:“我们自己的蔬菜汤”――游戏谁是“小馋猫”――放松活动整个活动我以“我要办蔬菜大餐”为线索首先请小朋友和我一起去买菜导入活动。接着认识各种蔬菜,在认识蔬菜的时候我有意识的让小朋友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方法说各种蔬菜名称,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接下来教师有目的的选择了四种蔬菜葱、青菜、胡萝卜、黄瓜然后请小朋友分别组成一个字葱、两个字青菜、三个字胡萝卜、四个字两根黄瓜的词语。然后给他们分别配上节奏型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进行念读。

第三部分我引导孩子伴随身体打击乐即拍手念读整个节奏型三遍。在孩子基本学会节奏型的基础上教师将图片调换以增加难度让小朋友尝试。

第四部分的分组活动“我们自己煮蔬菜汤”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也是高潮部分。首先我提出活动要求:“请小朋友分成4组,每组5人。分好组后每一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先到老师处选择四种蔬菜和节奏卡。然后带领组员一起去煮蔬菜汤。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大班幼儿的一个合作能力,大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很好的领导和被领导意识,因此学习指挥是很重要的一个音乐教学内容。小组分组活动能培养孩子们的相互合作意识。同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选小组长也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孩子们也能运用他们的方法来选,如推选、剪刀石头布、点兵点将等。接下来以游戏”到谁家做客“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

第五部分”谁是小馋猫“让小朋友尝试新节奏型,即加入休止符。

结束部分我组织了一个放松活动”小星星“让小朋友在走圆的形式中结束活动。

最后谈一谈组织活动后的体会,我觉得整个活动中,幼儿积极性都很高,在帮蔬菜说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时候兴趣就很浓厚,和老师一起煮蔬菜汤时积极投入,接着分组游戏时孩子们的兴奋点达到了高潮。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在区角活动中中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拼图游戏很感兴趣,对这些玩具他们常常会爱不释手,有时候遇到块数比较多的复杂的拼图他们还会几个人一起合作着拼。而且拼图游戏在小班开始就有所接触,到了大班孩子的拼图经验相对比较丰富,对他们来说拼图是个有挑战性的一项智力游戏。但是我发现孩子在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兴趣指向比较浓,却缺乏一种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如何把“拼图游戏”作为教育的一个载体,把孩子们的学习变的更有方向和目标,并在游戏中能帮助幼儿提炼经验,拓宽思路呢?今天的这个数学活动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新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这儿教师的作用是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根据他们的兴趣来创设探究的条件和空间。

2、分析教材:

拼图是一项综合的思维和协调能力训练,对孩子来说有不少的益处。其一在拼图游戏中可以让幼儿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让孩子知道许多的“部分”能拼凑出一个“整体”,以及“一个”整体“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其二培养幼儿平面组合的概念─积木是立体的组合,而拼图是一种平面组合的概念。其三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并且从观察与判断中学习分类。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培养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玩拼图能学习推理思考能力,因为小朋友会经由尝试不同的选择,到决定正确的一片放下去,也就是经过假设、判断到选择的过程,让他学习运用逻辑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活动教材。

《创意》活动主要是通过拼组各种几何图形来激发幼儿的拼图兴趣,发展空间知觉能力,培养幼儿多维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多种的拼图方法,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这也对孩子能力的肯定和赞扬。并且在,操作环节中教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训练孩子多向思维,拓宽孩子思考问题的空间,集中了幼儿学习的方向性,使他们的活动从兴趣主导的游戏过度到了目标明确的学习活动。当然游戏化的活动环节也让孩子玩得轻松,学的愉快。

3、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学习数学的领域目标为依据。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几何图形拼图拼出各种图案,并能在记录单上记录拼出的多种组合方法。

(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种组合,寻求多种答案。

(3)、感受拼图游戏奇妙之处,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尝试运用不同组合形式的图形图案,并能在活动中学习统计作品中各种形状与数量的方法,记录在记录单上。活动的难点是: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根据一种卡片与其他卡片的多种组合来进行多元化的操作,支持幼儿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答案。

4、操作材料

教具:各种颜色的彩纸,各种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拼摆的机器人,幼儿用书十月份册。

有颜色的几何图形片是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操作的兴趣。而拼图卡片上的编码则是为了方便幼儿记录,缩短记录的时间,给幼儿创设充足的动手操作和思考空间;也可以帮助幼儿复习和巩固序数概念。同种编码的卡片有重复也是为了给幼儿的操作提供更多变化的空间,使他们的操作结果能更加丰富。记录纸的设计从节约能源的目标出发简单方便;考虑常态教学的效果尽量不要配班老师帮忙;同时节省展示空间。

二.说教法

1、言语激发孩子。用”你真棒!“”争做智慧大王“”你真象个小学生“等语言来激发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语气,肯定孩子的成绩,继而提出新的要求。让幼儿和老师互相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自信心,从而突出本次活动趣味性的特点。

2、物质奖励,贴红星。

3、游戏主导活动。”游戏是幼儿重要活动方式之一“,我深深地感觉到游戏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朋友“,在成人看来是非常枯燥的事情,只要赋予它游戏的色彩,孩子们就会很感兴趣,会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寓教于学游戏教学形式,使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在多元、刺激的智力操作活动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4、承上启下的提问激发思考。我的每次提问都是为下个环节做准备的,常常是前个问题的提出能在下个环节中得到展现或揭开谜底。使幼儿充满惊喜和期待,回答问题、发表见解的声音更响亮,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踊跃,思维更活跃。

三、说学法

突出同伴引领。每次操作都邀请幼儿示范或小结,使幼儿听到的是来自同伴的一种声音。他的经验和思维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强硬灌输的。这样就更方便并引导幼儿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再次操作的的欲望。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观察、比较各种几何图形。

1、我先出示几种几何图形拼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各种拼图卡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目的在于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拼图卡的特征(一样:形状、大小;不一样:数量、颜色、编号、组合形式)并为幼儿思考如何运用拼图卡的特征来组合成图形来铺垫经验。

2、引导个别幼儿运用图形重叠的方法证明一下。科学领域的知识明显地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根据大班幼儿的现有的经验他们自然会想到运用图形重叠的方法来证明,以事实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符合新《纲要》中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的要求。

二、幼儿操作活动,尝试拼出图形并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示范记录单,请个别幼儿操作教师记录。因为每块拼图卡都标有编码,在这儿我直接引出记录即能方便幼儿学习记录的方法,避免环节上的重复,又能提醒幼儿操作一次就记录一次,培养他们做事的条理性和效益性。

2、通过幼儿个别操作示范引出拼图特点--平面多方位的旋转,开阔了幼儿的思维,有一次归纳和提升了幼儿拼图经验。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我们能不能用3块或4块甚至更多的卡片一起来拼这个图案。相比较前一次的操作这一次是有要求的。请幼儿示范时即能拓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再次强调操作记录的注意事项。

4、比一比谁拼出来的答案多。以往操作活动中我发现经常有很难收拢的现象,所以今天我以”比一比“和贴五角星的方法来激励孩子自觉上交记录单,使环节之间尽量紧凑,时间也不会浪费。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在培养幼儿做事干脆、不拖拉的习惯,树立时间观念,向小学生活靠近。

三、发现一张卡片与其他卡片的多种组合形式,激发幼儿二次操作的兴趣。

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发现问题并激发幼儿的二次操作,这儿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也是活动的重难点。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我正是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启发他们进行再次操作,帮助幼儿经验提升。并且在操作前的示范中我交代了记录的另一种方法,使幼儿的操作有条不紊的、有目的地进行,而不再是无序的。操作结束后的同伴交流、相互分享经验也是同伴引领学习的过程,同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也得到培养,使活动的重难点得以解决。

四、感知各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再次提升经验。

在活动鼓励幼儿继续操作在拼图游戏发现其他更有趣的现象。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3

一大班综合说课:动物过冬、说教材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动物们不怕冷吗?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在进行主题活动《动物,我们的朋友》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以“动物过冬”为切入吕,激发幼儿对动物的探索渴望,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大班幼儿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根据大班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学习科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根据《纲要》中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幼儿教育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让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以及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及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主动探究,从而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活动的难点得以有效的突破。

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1、幼儿已有过冬的经验。

2、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书、资料。

3、动物过冬的课件。

4、操作卡四张,动物图片若干,自制拼图四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电教法、讨论法、观察法、启发提问法等,这些方法的应用,克服了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充分尊重幼儿,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快乐中习得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乐于探索的习惯。

三、说活动过程

1、以音乐活动引题:小朋友们,冬天到了,天气真冷啊,让我们一起来做做运动,暖和暖和身体吧!这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旨在营造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做运动等方式抵御寒冷,那么动物朋友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2、出示课件,让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里面介绍了哪些动物?幼儿回答后点出课件。提问: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幼儿根据课件内容回答并对其相应的过冬方式进行归类。如蚂蚁和蜜蜂一样是通过储存粮食躲藏在洞里过冬的。幼儿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借助多媒体的形、色、景等多种优势,直观形象的帮助了幼儿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激发了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从而也了解了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3、幼儿再次通过课件加深对动物过冬方式的理解后,出示操作卡让幼儿说出其对应过冬方式的动物。正如新《纲要》所指出:“语言教育应该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本环节通过操作卡的出现,不仅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而且加深对动物不同过冬方式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目标。

四、游戏互动:我也来当小动物

1、学一学:教师出示操作卡,幼儿自主创编动作来表现其过冬的方式。

2、幼儿手持动物图片,找到动物过冬方式相似的伙伴后,送他们到过冬的地方。

这样的游戏,不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也体现了幼儿合作的精神,而且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活动延伸

1、益智游戏《拼图》:幼儿自由结伴拼出动物图片后,送其到相应的过冬地方,通过这一环节拓展幼儿思维。

2、在图书角投放动物过冬的图书,供幼儿查阅,提高幼儿教育的阅读能力。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4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省编教材领域《沉与浮》。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活动准备、说教法、说活动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观念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实践对象。幼儿天生爱好玩水。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一天都离不开水,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的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实验探索。通过经验交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实验结果。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学习意识,学会了用多种实验方式来操作、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

根据农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来促进幼儿实验认识、操作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培养每个幼儿都乐于动手,乐于探索的兴趣。特制定以下几个目标。

1.初步感知水的浮力能把物体向上托。

2.发展发散思维和动脑动手实验的能力,并学习记录实验的结果。

3.乐于和同伴交流经验,培养幼儿团结协助的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提供丰富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来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我做了如下准备。

1.每四张桌子放一个注入水的大水盆,以及积木、泡沫、纽扣、橡皮泥、玻璃珠、木珠、皮球、小石子、铁钉、塑料瓶、乒乓球、树叶、海绵、羽毛及各种纸。

2.记录材料:标有下沉上浮标记的记录卡、笔。

四、说教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验操作是每个孩子都感兴趣的活动。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他们能主动、自愿参与而成为活动的主人。

1.操作实验法: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的沉与浮的秘密。

2.演示法:如何使用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老师要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能较好地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

3.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讨论、交流提供依据。

4.归类法:引导幼儿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类,得出沉浮的答案。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理解某些物体的性质。

5.比较法:老师利用同样大的物体进行干与湿做比较,使幼儿对物体更加了解。

6.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探索、交流,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体现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五、说活动过程

1.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物品,让幼儿们猜猜,这些物品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做记录。如,你认为会沉下去的物品,就画在水波浪以下;你认为会浮起来的物品,画在水波浪上面。

实验(一)让幼儿把准备好的物品轮流逐个投入水中,老师引导观察。

A.物品浮在水上,哪些物品沉入水底。

B.水面的物品名称以及是用材料做成的?沉到水底的物品名称及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让幼儿用手把浮起来的东西压到水底,然后把手松开,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能沉到水底,请幼儿再用手托一沉下去的东西,然后把手松开,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能浮起来。

2.认识活动:通过实验,引导幼儿得出结论,物品放在水里不是浮就是沉。老师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上浮、下沉”的标志。

3.分类活动:指导语:请你把沉与浮的物品归类放在两个大盆里。让幼儿对物品的沉浮性质加深认识。

将干纸团、海绵、布条轻轻放在水面上,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品渐渐沉到水底的现象。

师引导讨论问题:纸团、海绵、布条刚放在水面时是什么样?过来一会儿呢?

师小结:纸团、海绵、布条刚放在水面时是浮在水面上的,慢慢地吸收了水,变重了,所以就沉到水底。

4.比较活动:让幼儿比较干的纸团、海绵、布条和湿的纸团、海绵、布条的重量。

请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把实验时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到水底;使沉到水底的东西浮到水面上。

5.交流总结活动:老师引导幼儿说说记录表,你是如何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带着实验(三)这个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发现更深的原因。

6.延伸活动

A.织幼儿观察浮标的录像资料,观察浮标的特性,思考在江河里放浮标有什么作用?

B.引导幼儿制作浮标。如:在一个乒乓球上挖一个洞,在球内放一块胶泥,胶泥上插一面红旗,浮标就做好了,探索胶泥数量与浮标稳定性的关系。

1、课件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本环节我首先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是怎样做的?”既让幼儿复习了各种纸的名称,又能激发幼儿想制作服装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交流讨论:“你想做什么样的时装?”“用什么材料制作?”

2、操作探索,拓展经验

(1)自选材料,初步感知

本环节我请幼儿选取自己喜欢的纸来做服装,并介绍自己的发现:“请你说说你选了哪几种纸,有什么发现?”使幼儿感知到纸除了名字不同,还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软不同等。

(2)操作记录,交流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幼儿互相说说,“想用什么办法来做纸服装?”而后提出要求:“用喜欢的纸边做边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我针对潜力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指导,鼓励潜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而对于潜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最后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这时,我只充当一名观察者、倾听者,巧妙点拨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小结出纸的共同特性与纸的不同特性。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启发幼儿说一说纸在生活中什么用途?我们要注意什么?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并且注意卫生与安全。

4、时装表演,体验快乐

《指南》中指出:“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资料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到达最优化的结合。”本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动的教育价值,将艺术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齐。让幼儿穿着自制的服装,在简单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展示自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5、活动延伸: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此继续围绕纸的主题开展,如“美术欣赏——纸制品”、“音乐活动--——搞笑的纸乐器”“体育活动——报纸变变变”区角活动:“科学区——制作纸”“手工区——纸艺制作、纸浆玩具”“科教VCD——纸的燃烧”等。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大班幼儿思维处于抽象逻辑的萌芽发展阶段,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决定和推理。《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务必要让幼儿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学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等现象产生兴趣,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出现的某些简单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情景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我就选取本次活动《形色对应合成》,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观察事物的潜力和思维凝集力。

二、目标分析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所以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的作用。根据教材的需要和本班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的动态来制定。活动目标分为三个:

1、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形状与颜色的合成。

2、培养幼儿将两种事物特征对应,整合在一齐的思维潜力。

3、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及记忆潜力。

三、重、难点

一个活动中最能体现目标的部分辨识活动的重难点部分,抓住重难点就能使整个活动的进程有波澜叠起的功效。

本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进一步学习形状与颜色的合成。

难点:将两种事物特征对应、整合在一齐的思维潜力。

透过情境表演,操作游戏来激励幼儿思维与记忆潜力,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整合的综合决定潜力。

四、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教育于游戏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带给了良好的可能性。幼儿的学习是透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为此我准备以下的材料:

1、衣服、帽子:红、黄、蓝三种颜色每人一份。

2、教师自制表格,磁性教具:红黄蓝颜色卡、“√”,几何泡棉、自制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盒子。

3、幼儿学具:几何泡棉;幼儿操作纸与蜡笔;和一段柔和的音乐。

五、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以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的主角出现、围绕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渗透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宽松自由活动气氛中学习,获得有益经验。

在活动中我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情境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说一说、做一做中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教师创设情境:

“从前有个国王最喜欢穿新衣服的,可惜有一次被骗了,光着身子去逛街,大家都取笑他……”

1、形色配对游戏--设计漂亮的衣服送国王。

2、教师给幼儿发衣服学具。

3、请幼儿相互说说自己手中所拿了什么东西。

4、听音乐找到和自己手上所拿衣服一模一样的小朋友。

二)、出示情境挂图:

“这天国王又穿了一件他喜欢的衣服,我们一齐来看看他穿得是什么?”1、出示挂图:

“国王的试衣室摆满了许多漂亮的衣服,你们看!”2、引导幼儿整体观察挂图。

1)“看国王身上穿的新衣服是那一套?皇冠是哪一顶?”2)请幼儿观察衣架上那两套上衣和裤子是一样的,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二、布题:

1、出示图一:上衣、裤子、红、黄、蓝三色的方格与箭头。

“请小朋友上衣在红色方格有√,就在箭头下个方格里贴上红色上衣。”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操作:

1)、引导幼儿认识√卡,并明白√在那里表示意思。告诉幼儿√在哪就表示需要找出××颜色的××衣服。

2)教师出示左边的挂图,请幼儿找出正确的答案放在方框里。

3)教师在出示另一边的挂图,请幼儿找出答案放在方框里。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棒,明白√放在那就是要选什么的。”

1、教师出示泡棉拼图,让幼儿观察并提问:

2、请幼儿看一看泡棉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3、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多次练习。

三)、评价练习

1、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教师引导幼儿先做示范。

2、幼儿做评价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情境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课堂气氛必须很活跃,幼儿的参与性也会很高,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动手操作实践,幼儿人手一套教具,从能动手动脑,练习次数多,密度高,有利于幼儿熟悉地掌握两种物体的形色合成对应,保证了数学效果。老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与情景化的语言讲述,将会给幼儿带来热衷探究的热情与动力。设置的层次分明易懂,层层紧扣、层层深入的过程,使幼儿的思维与记忆力得到相应的发展。能够说本活动的教学环环相扣,清晰有序,必须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了。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6

设计意图:

随着春天的来临,花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大家谈论着字迹喜欢的花,了解着花的特殊作用与有趣的寓意,我带着孩子们一起认识各种各样的花,观察花的特征,认识花蕊与花瓣,花枝和花叶。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个性化的表达对花的情感,提升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与向往,我设计了这节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活动。

活动中我利用音乐引起幼儿兴趣,用ppt认识各种花,最后利用一张折纸的示意图让幼儿观察学习,学会折向日葵的方法,最后利用大幅的卷画呈现幼儿的作品,再让幼儿通过合作进行添画。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折、剪、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制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观察讨论等方法,学会观察示意图,尝试用这一方法创作。

3、体验合作与创造的乐趣,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折纸示意图。

2、大幅卷画背景。

3、人手一份操作纸,彩笔,胶水。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观看春景图,了解春天的特征在这一部分,我找一些关于春天的景色图,让幼儿观察。了解春天的特征,并说一说最喜欢春天里的什么?为第二环节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观看ppt,了解花的特征第二环节我利用一段非常美的过渡语,很自然的引出今天的主题,花儿朵朵,让孩子们来讲讲花的特征与组成,让幼儿对花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出示示意图,学习折叠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今天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和小朋友一起观察示意图,来学习折向日葵的方法。在观察示意图时我提了六个小问题来帮助幼儿,学会观察,学会折叠。

(1)图一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2)做好图一,图二又是什么意思?

(3)图三上出现了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4)图四的角落上有虚线是什么意思?

(5)图五中有把小剪刀,需要小朋友剪,你觉得应该剪在那里?谁来试一试?

(6)最后谁来试一试把他变成一朵向日葵孩子们学会了折叠,然后就是利用小朋友已有的知识对背景进行添加,花草树木蓝天小鸟,都是小朋友已经画过的,在这里进行一次全面的练习。

第四部分,幼儿操作,添画春天的背景这一环节主要是幼儿的操作,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幼儿操作时,我改变传统的个人作画方法,利用长卷画的方法,让幼儿把作品进行粘贴,并一起在长卷画上合作添画,即改变了作画方式,又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第五部分,评价作品,展示春天的花园在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后,让幼儿来说一说,现在的花园是什么样的?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嘛?最后利用一个音乐游戏《蝴蝶找花》自然结束本次教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7

一、设计意图及教材分析:

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环境保护也日显紧迫,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的孩子生活无忧,社会环保意识淡泊,经常做出乱摘花草,随意攀登树木等行为,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得不令我们幼教工作者产生重重的忧患。而《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的环保意识。所以对幼儿进行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树,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触,但幼儿对树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儿进一步去理解树和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植树造林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益处。因此,对“树”的深层次的探究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为大班幼儿设计了一堂社会环保课----《植树造林》。

二、活动目标:

基于这样一种教育思想,接下来我来说说为本次活动制订的目标。幼儿教育的任何一个目标都应该为幼儿的终生发展作准备,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分别对幼儿知识、情感、能力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

1、知道树木是人类、动物的好朋友,了解绿化的好处,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迁移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热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过看看、说说、听听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我把活动目标一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三、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是实现活动目标的载体。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提供条件,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1、各种树的照片、实物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和CD(山洪爆发、沙尘暴来袭、小动物搬家)

3、植树工具、小树苗若干

4、知识准备:和家长一起寻找关于“植树造林”的资料

大班说课稿――我想这样飞(彭爱云)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想飞”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其更深层的内涵是:激发孩子朦胧的渴求意向,使之升华为鲜明具体的“飞天”理想,并进行顺势引导,让孩子们的创造想像以及如何实现理想的现实认识都获得发展。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大胆想像,激发他们想“飞”的欲望,并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探 索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活动教材内容和幼儿情况分析,结合新《纲要》精神,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确定本次活动目标为:

1、大胆想像,激发幼儿想“飞”的欲望。

2、在想像的基础上,愿意用语言或绘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3、萌发探索未知事物的愿望,相信通过努力,想像会变成现实。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和孩子共同查阅有关飞行器的知识。

2、教具准备:为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显示飞行器的光盘、准备了孩子们绘画的纸、笔,以及展示绘画作品的展板。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分为三部分:一、我们现在这样飞;二、未来的飞行设计师;三、“我想这样飞”画展。总体设计思路以新《纲要》为指导,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从感官到体验到创造,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中发展孩子们的观察力、感知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认识球体

一、教材内容分析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幼儿发展情况分析及目标制定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增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活动目标为:

1、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在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球体的特征。

3、引导幼儿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研究,体验与同伴探索交往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几何形体的有趣。

三、本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经验,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活动的难点是:

如何让幼儿在探索、交流中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运用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方法手段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

四、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纲要》指出“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将准备:

1、大量的几何形体玩具,皮球、乒乓球。

2、橡皮泥、报纸等可塑性操作材料(延伸活动)。

3、创设较为宽敞的场地,便于幼儿的操作。

五、活动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玩一玩这些玩具,找一找那些玩具可以滚动。”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我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他们任意选择玩具,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从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让孩子自由地玩玩具以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初步感知球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及可以滚动。在此基础上,我让幼儿进行了第一次操作,请幼儿任选两种可以滚动的玩具。

2、引导幼儿操作尝试在幼儿选择过两种玩具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选的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试一试。”这一环节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来感觉到自己的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求知的快乐。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玩具能向不同方向滚动。通过集中交流统一认识,感知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征。初次尝试后,孩子们对球体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引导了幼儿进行第二次的操作。

3、幼儿第二次的操作尝试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球体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的特点。第二次操作则更进一步,主要是让幼儿探究球体与圆形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首先引导幼儿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动手比一比,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孩子依据比较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和幼儿小结:能向不同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是球体。在不断的探索中,幼儿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4、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哪些物体是球体。

纲要强调,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现象产生兴趣,因此为了让幼儿从生活中感受到形、体的重要和有趣,我引导幼儿应用已获得的经验辨别我们周围的哪些物体是球体。先请幼儿在周围能看到的环境中找出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在深一层引导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活动的价值。

5、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创设操作活动情景,请幼儿帮玩具加工厂制作球体的商品,激发幼儿制作球体的欲望。做好后可以试着滚一滚,是不是能朝任何方向滚动。教师提供报纸、橡皮泥等可塑性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利用这些不同的材料制作球体,通过自身的参与动手制作进一步巩固了对球体的认识。

本活动设计体现了《纲要》中科学教育的理念,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为幼儿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力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活动中,通过尝试操作法、比较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充分体验自由、快乐的情绪,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美术欣赏----《向日葵》

说活动教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其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发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人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 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 “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 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说活动日标

1.活动目称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2.活动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3.活动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的。

【分析】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对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学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从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更好地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2.环境创设准备: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两位幼儿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活动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说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运用的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人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编辑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认知活动---1和许多

说活动教材

认识“l”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比较适合于3岁左右的孩子。根据他们年龄小、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只学习“1”和“许多”相对低年龄段孩子而言较抽象和枯燥。但伴随着游戏活动,就会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和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

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了“小兔采蘑菇”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并帮助他们初步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所涉及的动物形象“小白兔”,孩子们很熟悉,而且其中的活动简单。比较形象直观,满足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浅的数概念。

说活动日标

1.活动目标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会常常接触到“1”和“许多”等这样的数现象,但对这些数现象模糊不清,不能很准确地理解“l”和“许多”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孩子能够进一步地掌握理解“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2)培养幼儿对数活动的兴趣,并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达。

2.活动重点: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l”和“许多”。

3.活动难点:感知“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分析】本次活动重、难点体现一个“认识”和“感知”的问题,所以把认识“l”和“许多”作为整个活动的重点,通过让幼儿根据兔妈妈所给的任务进行认识“l”和“许多”的关系。活动的难点定位在感知“l”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因为在教育幼儿学习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感知,体现了幼儿学习数的发展过程,这样才具有一定的递进性,让幼儿知道1个1个和起来就是许多个,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增强了幼儿的数概念。“l”是自然的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它们之间有一个量的区别。在目标中还强调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l”和“许多”两个量.符合小班幼儿的思维发展要求,也促使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理解“l”和“许多”两个方面的意义。

说活动准备

1.前期准备:了解幼儿的喜好。

2.活动材料准备

(1)兔宝宝和大灰狼的头饰、篮子及蘑菇若干。

(2)合适的活动场地,为幼儿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

(3)场地布置如图:(×表示小兔出发的位置)

570) this.width=570;” border=undefined>

说活动延伸

1.活动一:区域活动中提供各种水果的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哪种水果是1个,哪种水果是许多个。(教师根据需要可更换图片的内容)

2.活动二:区域活动中提供小卡片。听指令找出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请你找出是l(许多)个物体的卡片。

3.活动三:找找自己身上什么东西是l,什么东西是许多,并告诉同伴和老师。 4.活动四:教师带领幼儿找找教室和室外的物体,什么是1,什么是许多。请幼儿回家找找家里的什么东西是1个,什么东西是许多个。

【分析】 起到加强巩固作用,让幼儿通过进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感知“l”和“许多”,加强理解“l”和“许多”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力。

说活动特色

1.活动情景游戏化。活动中,老师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感知了“1”和“许多”,引起幼儿对数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2.活动内容整合性。在活动过程中以小兔采蘑菇为主题,融人认知(“l”和“许多”)、语言(我拿了……;我采了……)、社会(伯伯借篮子给小兔们,突出关爱)、健康(下蹲、跳等基本动作)等方面。

3.活动自主性。教师以兔妈妈的形象带领幼儿参与活动,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线。活动中没有强硬的规定,创设较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轻松地学习本领。

编辑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罐宝宝

说课内容

一、设计意图

我班幼儿年龄普遍在3―4岁左右,思维呈现出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由于小手肌肉组织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活动性较弱。利用幼儿对周围的声音感到新鲜好玩的现象,设计此活动,发展幼儿的听觉、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二、说教材

1.本活动的目标是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活动过程有趣、形象,利用拟人的方法,抓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和操作的积极性。

3.分组活动、综合活动使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而难易适中、动静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儿在上自信心的发展,获得成就感。

三、说教法

1.操作法: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我采用了操作法,在适当的要求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与观察力,体会探究的乐趣。

2.游戏法:“游戏”是低龄幼儿活动的最佳方法,教师在游戏中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兴致勃勃,从而寓教寓乐。

活动准备: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会听一些独特的声音。教具游戏的准备──沙子、小石子、小铁片、黄豆、卡通空八宝粥罐若干;舞曲音乐。幼儿活动准备──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四、说学法

1.通过可爱、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大胆放手操作,以此体会操作的快乐。

2.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让幼儿去探索,从而发展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

五、说教学程序

首先,通过认识新朋友──漂亮可爱的罐宝宝,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其次,通过操作活动“喂宝宝”尝试自己制作响罐。这样的设计,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使每位幼儿都有了动手机会和表现,在猜想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猜测、去思考,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最后,在户外活动中,深化主题,愉快的结束活动,使幼儿意犹未尽的渴望再次的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1.辨别几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将相同声音的响罐配对。

活动准备:

1.装饰成各种卡通娃娃的空八宝粥罐子、盘装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等若干。

2.按人数将幼儿分成3―4组。

3.录音机、舞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直观教具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出示罐宝宝──介绍给幼儿的新朋友。

2.出示并认识罐宝宝的“食物”──沙子、黄豆、小石子、小铁片。

二、基本部分:操作活动引发幼儿探究。

1.喂一喂──指导幼儿随意给每个罐宝宝喂一样食物并提醒幼儿盖严盖子。

2.跳一跳──引导幼儿上下左右摇一摇罐宝宝,让他们自由地跳起来。

3.找一找──启发幼儿相互猜测罐宝宝吃的是什么,并将相同声音的罐宝宝配对成舞伴,在舞曲中快乐地舞蹈。(幼儿亦可共同跳舞)

三、结束部分:帮罐宝宝到户外去找更多的食物,找更多的朋友。

延伸活动:将幼儿制作的罐宝宝摆放到“科学操作区”,让幼儿自由摆弄、玩耍。

四、活动后的反思: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的形式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制作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他们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我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如:有的幼儿认为罐宝宝吃饱了可以喝水,我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并引导幼儿听一听罐宝宝肚里的水声,拓展了幼儿的视野与经验。

这次活动的不足是:师幼互动少了一些,在活动中可以在游戏中穿插一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效果会更好。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8

活动目标:

1、能按图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理解体验故事人物心情。

2、知道爱护树木,保护生态环境。

活动准备:

1、《老爷爷和大森林》动画光盘。

2动、手制作的相关图片:老爷爷,小树,大树,小鸟等。

活动建议:

1、引发兴趣老师:有一位老爷爷,他有许多好宝宝、好乖乖。老爷爷每天都要去照顾它们,让它们长得又高又壮。你们知道这些好宝宝好乖乖是谁吗?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听完你们就明白了。

2、理解故事内容播放故事动画第一段,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老师:老爷爷的好宝宝好乖乖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老爷爷的歌是怎么唱的?大山是怎么唱的?小鸟最喜欢唱歌了,可是老爷爷唱的时候它们怎么一声不响?3,播放故事动画第二段,引导幼儿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情。

老师:发生了什么事?树林怎么样了?小鸟呢?老爷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故事里是怎样讲的?4,播放故事第三段,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老师:树林是怎么回来的?老爷爷为什么把树和小鸟当成自己的好宝宝?树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树木?

5、播放故事动画,完整熟悉故事内容。

6、讲故事,指导幼儿阅读画册,进一步理解内容,按图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

活动延伸:

让幼儿动手画一画小树和大树,引导孩子爱护环境,保护树木。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9

幼儿大班语言活动说课稿《小兔子开铺子》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儿歌,并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表演。

2、能正确掌握儿歌中出现的一些量词,并在游戏中学习接触新的量词,练习完整讲述。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会说儿歌。

活动难点:能说准量词。

【活动准备】

1、售货厅,儿歌中所需的用品以及其他一些物品

2、兔子头饰一个猴子头饰五个

3、儿歌录音磁带一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幼儿熟悉儿歌内容

读白:在一座大森林里,小兔子开了一家铺子。(边说边拉开帷幕,幼儿看见的是小兔子在铺子里。)

小兔子:小朋友们好,我是小兔子,今天新开了一家铺子,欢迎大家光临。

(师出场):哇!小兔子家开了铺子,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铺子里有些什么东西。(转身向兔子,指着袜子)这是什么东西?一共有多少?(请幼儿回答,学习正确使用量词:三双袜子) (再指着一排瓶子)这一排是什么?共有几个?(请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练习:四个瓶子) (教师转身对兔子)小兔子,这桌子也卖吗?

兔子:卖,当然卖咯!

师:哎,我看这桌子挺好的,小朋友们看看铺子里有几张桌子?(指导幼儿正确运用量词:张)

(师拿起两把塑料的椅子)你们看漂亮吗?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多少,然后告诉大家。(指导幼儿学习用“把”这个量词)

师:还有些什么?(老师寻找别的东西,突然发现)瞧,这些帽子可真多,有大有小,有白的有花的,一共几顶,我们来数数。一顶、两顶、三顶、四顶、五顶,一共五顶帽子。(幼儿练习顶这个量词)这里的东西可真多呀!

(突然来了五只小猴子) 之一:小兔子,我要买五顶帽子。小兔子:啊?是几顶?我没听清楚。

师:小朋友,小猴子要买多少帽子,告诉小兔子。(幼儿齐答:五顶帽子)

之二:小兔子,我要买四个瓶子。

之三:小兔子,我要买一张桌子。(老师帮小猴抬下)

之四:小兔子,我要买三双袜子。

之五:小兔子,我要买二把椅子。

小兔子:我的东西卖完了,明天再来开铺子。(拉上帷幕)

二、引出儿歌

1、随着拉上帷幕的同时播放录音磁带,第一遍欣赏儿歌。 (主要集中幼儿注意力) 师:是谁把刚才的是编成了这么好听的儿歌?他到底编的对不对,我请小朋友再仔细听一遍。

2、第二遍欣赏儿歌

3、理解儿歌内容

(1) 是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铺子?(幼儿完整讲述)

(2) 铺子里有些什么东西?(要求正确运用量词)

(3) 东西被谁买完了?小兔子怎么说的?

三、幼儿学念儿歌

1、放慢速度,幼儿跟老师一起念一遍。

2、提示要求,会的小朋友念响点,不会的轻轻念。

3、分组练习,加快速度。

四、游戏

1、教师指导幼儿游戏,出示一些儿歌中没有的物品,引导幼儿用“我要买XX的”句式,并能正确使用量词来参加活动,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如果有幼儿没有正确运用量词,可以请其他幼儿帮助他。

师:“小朋友们都会念这首儿歌了,你们会不会买东西呀?好,小兔子的铺子又要开了,如果你能像小猴子一样,说清楚你要买什么?小兔子就会卖给你。”

2、游戏扩展:开放幼儿的活动空间,增加互动。

兔子:“今天的生意好极了,我的货这么快就卖光了。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简单的说可以包含了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与关系四大领域。数以及数与数间的逻辑关系是事物各种属性关系在人脑中引起的综合反映,复杂且不易理解。,而我今天要说的相邻数对于6到7岁的幼儿尚没有在其大脑中形成这一概念,而与其接近的邻居关系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我设计了这堂《10以内的相邻数》的教学活动,希望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和积极参与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此,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本活动中采用情景引入法,操作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提问方式也将采用个别提问、和集体提问等多种提问方式。让幼儿在听听、说说、玩玩的过程中融入学习,获得知识和经验。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的说课还很粗糙,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三、说目标: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和”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原则,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用情景导入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情感)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认知)

3、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认知)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力)

四、说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数的简单关系,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

活动难点:用语言清楚完整地表述出相邻数的含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

六、说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教学图卡组(数字卡若干)

3:房子图十副七、说过程1、开始部分:通过情景让幼儿找身边的朋友,初步理解”邻居“关系2、基本部分:

(1)”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游戏请幼儿帮数字搬家,并提问让幼儿找找他们的邻居,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并帮助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2)幼儿自主探索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ⅹ添1就是ⅹ,ⅹ比ⅹ少1“为后面理解10以内相邻数(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打下基础。

(4)幼儿操作,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5)拓展部分为相邻数找共同的邻居。

3、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八、教学反思结合生活中的邻居关系,把相邻数的概念渗透在其中,让抽象的数的逻辑概念在具体的事物中理解。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以情节性的引导方式来激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感知和形成相邻数的概念。接着,让孩子比较各组相邻数的规律,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中间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多1,比后面的数少1这一规律。再者,以操作练习”找相邻数“,验证幼儿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个别幼儿理解相邻数的概念。最后,进行扩展让孩子找出相邻的邻居。整个活动遵循了幼儿学习数学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活动,诗歌《摇篮》,本次说课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四部分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本次活动内容选自:福建省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大班下册。纲要指出:“引导孩子接促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孩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诗歌《摇篮》是在大班上册学习了《风在哪里》、《好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毕业诗》做好铺垫。可以看出本课在诗歌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处理:(下面我来说说教材的处理)诗歌摇篮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思独特,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形象的把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绘出了小宝宝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觉的那种宁静、温馨的画面。能激发孩子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情感。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大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具有一定水平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这一教材符合大班孩子学习特点。根据纲要中指出,各领域的教育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精神。我巧妙的将语言与艺术、社会相整合。(在欣赏诗歌摇篮的同时,结合游戏《送宝宝回家》、情境表演加深孩子对诗歌摇篮的理解和体验。)我将单纯的语言活动《摇篮》处理成游戏式、互动式、表演式的活动。本活动原教材安排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初步学习仿编。第二课时是巩固仿编,并把它画成画册,制作成图画书。本次活动是第一课时。

3、说目标:(接着说活动目标)

大家都知道,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点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温馨、宁静的优美意境。

(二)能力目标: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使用“飘”、“翻”、“吹”,引导孩子大胆进行想像,学习初步仿编

(三) 情感目标: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孩子要感受诗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我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感受诗歌意境美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孩子要仿编散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知识经验不够丰富,想象力比较薄弱,因此如何引导孩子如何根据摇篮的句式,进行仿编也就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5、活动准备:

为了帮助孩子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为本次活动做了以下准备

(一) 经验准备:课前我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影视活动引导孩子观察诗歌所提到的景物:天空、花园、大海,让孩子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摇篮》教学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 物质准备:将诗歌《摇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整首播放也能分段播放。还制作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背景图、和各宝宝的贴绒教具,以及歌曲《摇篮曲》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针对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孩子的生活经验,本次活动所采用的教法有:(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提问法、分段教学法等主要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情境。针对孩子对文学作品难以感受、理解的特点,我积极创设情境,在活动始,我创设了《摇篮曲》温馨、宁静的情境,导入新课;在活动中,我创设了《送宝宝回家》的游戏情境。帮助孩子理解内容。通过情境化教学,调动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孩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法: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针对孩子动作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活动中我将诗歌《摇篮》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音像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增强孩子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

分段教学法:孩子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从整体入手,分段教学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教法之一。在活动中,在让孩子完整欣赏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摇篮》内容中结构的不同变化分成三段,按“扶—半扶半放——放”的认知序,进行分段教学,从而加深孩子对作品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还应用了表扬激励法、归小结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师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本次活动我预设了以下几种学法帮助孩子学习:

1.游戏体验法:学前教学学家陈鹤琴指出,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符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应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有活动中,我组织孩子玩“送宝宝回家”的游戏,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多感官参与法:有一句世界教育名言是这么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活动中让孩子看一看《摇篮》的课件、做一做“轻轻飘”、“轻轻翻”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3.合作讨论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合作讨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通过同伴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摇篮》仿编中,我让孩子合作讨论:小朋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做摇篮?它的宝宝是谁?谁摇宝宝睡觉?让孩子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突出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把教育融入到生活、游戏中,因此,我遵循“以人为本,层层深入”的原则,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律动引入,激发兴趣。

2、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3、分句感知,加深理解。

4、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5、引导仿编、体验创造。

第一部分:律动引入,激发兴趣。

环节目标是:激发孩子参与活动兴趣,让孩子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

我设计了2个环节:

1、表演体验:活动一开始,我播放《摇篮曲》创设温馨、宁静舒服的情境,让孩子学小宝宝走进入活动室。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2、谈话引题:播放“摇篮”的画面,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摇篮是干什么用的吗?通过提问让孩子对摇篮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出活动内容和活动课题。

第二部分: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环节目标是:完整欣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演示法,

本环节我设计了2个环节:

第1环节是教师配乐有表情完整朗诵散文一遍。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通过提问,帮助孩子初步感知散文内容。

第2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完整欣赏儿歌第二遍。提问:小朋友,诗歌里讲了什么?你听完这散文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概括性的提问,让孩子有了想象和自由讲述的空间,提高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孩子用好听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温馨、宁静、舒服。

第三部分:分段感知,加深理解

环节目标是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演示法、多感官参与法、启发提问法。本部分是重点环节,

我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教师精导,教学第一段

先播放课件1,提问:什么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怎么摇?星宝宝怎么样啦?通过提问帮助孩子理解第一段内容,在回答的过程中我结合动作帮助孩子学习和理解“轻轻飘”,然后老师小结,教师结合动作完整朗诵诗歌第一段。

2.师幼互动学习第二、三段

播放课件,师幼表演再现二、三段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怎么摇?鱼宝宝、花宝宝怎么样了?帮助孩子理解二、三段内容,结合动作帮助孩子理解“轻轻翻”、“轻轻吹”。

3.孩子互动学习第四段

出示第四段画面,让孩子自由交流讨论第四段内容,然后请全班孩子想动作来表现第四段内容。孩子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并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如:“星宝宝睡着了”,要用轻柔的声音来朗读。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根据扶-半扶半放-放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内容层层深入,从而解决了重点问题,达到环节目标。

第四部分: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环节目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启发提问法

教师和孩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合动作,完整朗诵诗歌一遍,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小朋友听一听。给孩子提供一个说的机会。为什么说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这个问题是难点,我将用“送宝宝回家”的游戏帮助孩子理解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我准备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背景图,请小朋友将各宝宝的图片贴在相应的背景图上。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对孩子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第五部分 引导创编、体验创造

环节目标:通过仿编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采用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启发提问法

我设计了2个环节

1、让孩子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孩子朗诵儿歌,教师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然后引导孩子纵向观察:

第一排,什么是摇篮?第二排,摇着什么宝宝?第三排,怎么摇?第四排,什么宝宝睡着了?

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演示,孩子应该会很快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2 、孩子自由仿编,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仿编。对能力弱的孩子,我将示范仿编或提供前半部分图片让孩子编后半部分,或提供后半部分图片孩子编前半部分。对编得好的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对仿编较困难的孩子,鼓励他积极参与仿编活动。最后将仿编好的诗歌进行朗诵,体验创造的快乐。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2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XX是用来干XX的。”

“它的秘密是XXX。”

“使用它的好处是XXXXX。”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这是篇散文,篇幅短小,结构层次清楚分明,以第一人称来写,使幼儿们在欣赏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而易于幼儿了解的比喻手法,使整篇散文优美而又富于生命的活力,增添了幼儿们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易于幼儿们朗诵和仿编。结合季节特点,我在活动前带领幼儿们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和了解认识蒲公英,为学习散文打下了基础。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三个方面认真制定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具体是:

1、在观察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幼儿欣赏散文,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

2、引导幼儿们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

3、陶冶幼儿情操,感受身边事物的美丽,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

活动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而重点则是在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学会朗诵散文。

二、说教法:

每个幼儿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具有极强的兴趣。活动过程中我运用了自制的课件、背景乐和散文录音、教师自身的朗诵,把幼儿们带入一种美的意境,使幼儿们在优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体验学习散文的快乐。活动的开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使幼儿们能主动积极、自愿地参与和学习,获得经验,体验了幼儿的主体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纲要》中关于“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理念。此外我还采用了欣赏倾听法、谈话交流法、游戏表演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敢说、想说、愿意说,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使本次活动达到美的享受,快乐学习的和谐统一。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了活动的重、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运用直观视听法、讨论谈话法、情境表演等学习方法,让幼儿学得轻松,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观察过蒲公英,了解它的外形特征。

2、录音机、配乐散文录音带。

3、蒲公英头饰若干。

4、课件及背景乐(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画面二:青草地上开着许多野花;画面三:蒲公英的花形→凋谢过程,结出绒白色的球→风一吹,花朵上的绒毛随风飞扬→雪白的绒毛轻盈降落;画面四:第二年绒毛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三、说过程

每个活动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活动设计很重要的体现和实现的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

幼儿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动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过课件的展示,激起幼儿兴趣。 《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和课件的展示给幼儿创设了一种散文意境。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说:“昨天,老师做了个梦,梦见我来到了青草地上,看到了什么?你们来猜猜!”幼儿们一定会积极的响应我的提问,他们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来猜想我在梦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再告诉幼儿们我看到的是草地上开着许多美丽的野花,让幼儿们继续猜想我最喜欢什么花?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说话的空间和机会。幼儿们在谈话想象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体验到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这时教师再打开课件画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图,让幼儿得到答案会无比兴奋和满足,激发起幼儿想去欣赏和学习散文的兴趣。

第二部分:欣赏散文,引导幼儿了解散文优美的词句和比喻句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这一部分我分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通过播放散文课件和配乐录音,让幼儿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在幼儿们对散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后我回提问:

①蒲公英在什么季节开花?

②散文里说青草地上怎么样?“我”最喜欢什么?

③蒲公英开着什么颜色的小花朵?

④散文里说:“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有趣?

(二)帮助助幼儿欣赏散文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散文。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情景表演和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加形象的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对蒲公英成长过程的描述,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设计了提问:“散文里是怎么说蒲公英有趣的?”“田野里的风吹来,它怎么样?”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散文优美的词句,利用课件展示帮助幼儿理解“飞扬”和“比柳絮还轻”。让幼儿用动作去表现体会“轻盈的降落”。此时,我适时地启发引导幼儿了解“蒲公英的种子轻盈的降落是为了什么?”激发幼儿对生命的热爱,陶冶他们的情操感受到身边事物的美好。在示范朗诵时,教师配以情境表演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的刺激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和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想法和愿望。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自然的张口习得散文中的语句,丰富幼儿的语言。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们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活动的重点在这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突破活动的难点,理解什么是比喻句。教师采用的是示范举例说明法,让幼儿去讨论:

①为什么说花托结出的种子像雪白的绒毛似的球?

②为什么飞着飞着,又像一朵朵雪花?通过幼儿们自发的讨论归纳出比喻就是把xxx比作xxx。在幼儿们理解了的基础上学说比喻句并能举一反三,如“小朋友的脸红得像苹果”、“妹妹长得比花儿还要美”等等。最后帮助幼儿归纳主题,总结出散文词语丰富,语句优美的优点。“你觉得这篇散文听起来怎么样?为什么优美呢?”

(四)请幼儿们戴上蒲公英的头饰,跟着配乐散文,一边表演,一边自己轻轻地跟着朗诵散文,进一步感受散文的特点,激发幼儿们对生命的热爱。

在每个环节中,无论是提问还是幼儿交流中,我始终注意和幼儿处在同一平行线上,善于倾听幼儿们的每一个回答,而且每次的提问都出自于双方自然的对话,使整节课少了点教师机械授教,多了点轻松与自然。在设计提问中,我给予幼儿们更多说的空间,不去束缚他们的思维,充分体现幼儿们在活动学习中的自主性。

第三部分:延伸后续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

1、绘画“xx花”。

师以肯定、赏识的言语鼓励幼儿在活动后画下自己喜欢的花卉进行张贴,让幼儿们自由评价:花的品种、绘画的布局、色彩的运用等等,使一次活动能让幼儿们得到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2、仿编散文。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绘画作品转化为一篇新的散文,按照原散文的思路进行仿编。“xx上开着xx花,我最喜欢xx花。xx花开着x色的花,多么xx的xx花,春风吹来,xx花好像在xxxx,阳光照着,xx花好象xxx,蜜蜂(蝴蝶、小鸟)飞来,xx花说xxxxxx。”

散文的长短因人而已,允许幼儿有更丰富的想象,不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结构仿编。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4

说学法

浅显的谜语,逼真的动物叫声,引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幼儿听的习惯和说的习惯。活动情景的设计把幼儿带入一个动物世界。他们迫不及待的去喂小动物,精练的提问:你想给谁送什么?你的好朋友是谁,它喜欢吃什么?在这样有梯度的提问中,幼儿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的资料呈螺旋上升,表达潜力自然提高。听的习惯、说的习惯也在培养。小动物坐位置更是提高了幼儿的分类潜力。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即得到乐趣,又活跃了思维,即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潜力。

说过程

《动物吃什么》是一个综合活动、包含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其基本目的是透过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采用环环相扣的组织形式,活动流程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找朋友感知发现――组织讨论。扩散思维――动物分类。提升经验――活动延伸,扩展视野。

1、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一半。动物园又来了新朋友。谁来动物园了?紧紧吸引了幼儿,透过听声音,看动作,猜谜语把动物们引出来,一下子就把幼儿带到了动物世界,激起他们的兴趣。

2、找朋友,感知发现、

(1)、饲养员叔叔给动物准备了好多吃的,它们是什么?

教师逐一出示食物图片,鼓励幼儿说出这是什么。

(2)、你给谁送什么?

幼儿说出给谁送什么,并动手操作。然后扮演动物的老师说谢谢小朋友。送给我……引导幼儿说出不用谢。那里的师幼互动,即为下面的语言训练带给了示范,也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同时也为下面幼儿之间的互动打下了基础。

(3)、你的朋友是谁,它喜欢吃什么?

部分潜力差的幼儿,有了前面的语言示范,也能试着说出来。那里注意了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

语言潜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用心应答的环境,透过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即了解动物吃什么又发展了语言。

3、组织讨论,扩散思维、

动物的种类繁多,前面几种只是代表。经过幼儿讨论想象,会说出更多的动物,能激发幼儿探索动物食物奥秘的兴趣,使本活动重点得到突破。还有许多小动物它们是谁呢?它又吃什么呢?当老师问讨论结果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有些动物只吃草,有些动物只吃肉,这样就为下一步动物分类打下基础。

4、动物分类,提升经验、

如果简单的让小朋友给动物分类,即生硬、又不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动物联欢、共进午餐的场景。你的朋友是谁?它就应在几号餐桌上,为什么?为了减少盲目性,每号餐桌上先送上两个小动物。老师简单总结,幼儿再根据自己的经验放置其它小动物。每位幼儿都十分兴奋和愉快。兴奋和愉快是幼儿活动的最佳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幼儿都敢说,敢做,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用心性比较高。在那里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认识了许多动物,了解到不同的动物喜欢吃不同的食物,落实化解了难点。

5、活动延伸,扩展视野。

动物范围的广大,让探索没有止境。如果就此结束。刚激起的兴趣也持续不了多久。本活动的生成、延伸也是必须的了。动物不同,喜欢吃的食物也不同。请小朋友注意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和图片,带到幼儿园来,大家互相交流。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诗歌“摇篮”,这首诗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

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含有丰富的知识性,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

难点: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的基础,幼儿往往不满足于对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有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幼儿靠自己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

纲要明确的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具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 部分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中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之时运用了音乐表演游戏“快乐宝宝”。

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

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谁会是宝宝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那些宝宝?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种方法就是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

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所以,选用分段跟诵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下载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多变的围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多变的围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说......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小蝌蚪找妈妈》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小班下册美术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下面我从以下九点谈谈我对本次活动的设计:一、说教材依据《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小猕猴购物》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李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猕猴购物》,选择的活动对象是大班幼儿,活动领域为语言领域。下面我先来说教材: 一、 说......

    说课稿《多变的颜色》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多变的颜色》 ,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旺业甸学校 初一地理 教师:李岩 一、 说教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有......

    《多变的天气》说课稿

    新开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效课堂”教学评赛说课稿 说课时间: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说课地点: 校会议室 授课班级: 七一班 说课教师:干国军 说课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精选61篇)

    篇1:幼儿园说课稿大班一、说教材背景:由于清明节刚过,有不少幼儿的家长趁着清明节短短的小假期带了小朋友出去了短途游或回老家祭祖。于是,班上有幼儿在回园的第一天就在班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