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率先在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含5篇)

时间:2019-05-13 09:5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冶市率先在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冶市率先在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

第一篇:大冶市率先在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

大冶市率先在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

作者:李国芳

一、率先在统一思想认识上实现突破

首先,统一现状认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中央强调的重点应该是抓好企业占有使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因为从全国讲,这部分国有资产数量巨大,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就大冶而言,全市资产总量为14.91亿元,从总量结构上看,国有资产结构呈现经营性资产偏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偏高的特点,企业国有资产

2.81亿元,占总量的19%(净资产更少,仅为0.12亿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12.1亿元,占资产总量的81%。从管理方式上看,长期以来,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一直沿用过去的模式,国有资产在形成、使用、处置各环节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使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家底不清,产权不明;配置不合理,苦乐不均;使用效率不高,闲置浪费;处置不规范,流失严重;经营分散,收益甚微等现象普遍存在;资产利用程度不高,开发潜力很大。

其次,统一领导认识。长期以来,大冶市在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一直沿用过去的模式,国有资产在形成、使用、处置各环节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之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使国有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旧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必须改革,让国资管理部门在突破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壮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多次进行专题研究,统一了领导认识。

再次,统一部门认识。书记、市长多次在大会上要求全市各部门单位必须大力支持和配合国资局管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这“最后一块蛋糕”,反复强调“不交资产交帽子”,并且从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国资局成立后,书记、市长多次上门调研,听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市“四大家”全体领导参加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书记、市长亲自强调、部署工作。成立了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领导小组,督促和指导全市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统一了各部门的认识,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从而在全市按照“改革管理体制、规范管理行为、盘活存量资产、提升资产效益”的目标,跳出了国有资产只有在安全完整的状况下才不会流失的局限性认识,形成了改革的推进合力。

二、率先在体制机制建立上实现突破

一是明确改革思路。不墨守成规,不死板教条,大胆跳出国有资产管理传统模式和框框制约。大冶市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国家,管理权在政府,使用权在单位。确定以清产核资为基础、以产权管理为关键、以资产盘活经营为重点的整体工作思路。坚持“四结合、三统一、两规范、一改善”的工作方法,即与部门财政预算相结合、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与处理处罚相结合、与政府采购相结合;统一产权管理、统一配备标准、统一经营收益;规范资产处置行为、规范资产经营收入管理;改善机关办公条件。制定和实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整合规划,优化整合办公资源,公开处置富余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建立监管机构。2006年,大冶市考察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实际,把国资办从财政局分离出来,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立市国资局,明确国资局为市政府

直属正科级特设机构,授权国资局代表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负责全市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并接受财政局委托,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三是搭建双三层架构。大冶市先后搭建了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国资委+国资公司+出资企业” 和监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政府—国资局—主管部门”相结合的双三层架构。早在2003年7月,由省政府批准成立国资公司,这在当时是全省首例。市国资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国资委+国资公司+出资企业”的三层国资监管架构的建立。同时随着财政管理改革的深入开展,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及其收益,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深化和拓展财政职能,改革国有资产分布不公而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被政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建立起政府委托国资局管理的“政府—国资局—主管部门”三层管理新机制,落实管理责任。

同时,市国资局与市国资公司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并且规定国资局长兼任国资公司董事长,一名副局长兼任总经理。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我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在健全国有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上下功夫。2005年3月,市政府印发了《大冶市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改制资产处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管理、资金管理作了明确规定。2008年5月,市政府印发《大冶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配置管理、使用管理、处置管理、收入管理等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实行年度预算审批制度,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强化监管手段,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处置和产权转让规范程序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进行信息化全程监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支建立完善监管制度。逐步形成了“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规范运作”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市国资局不断探索,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我市国有资产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健全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大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和督办,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督,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三、率先在监督管理运营上实现突破

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局,不仅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而且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纳入监管范围。市国资局一方面继续抓好企业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另一方面,坚持以产权管理为突破口,从强化国有产权、购建、转让、收入等方面入手,严格程序、突出重点,加强了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运营工作。

一是实行产权统一管理。国资局代表政府行使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职能,把原登记在各行政事业单位名下的所有国有资产变更至国资局名下,由国资局代表市政府拥有市级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国有资产的产权,杜绝和防止因所有权不明而引发的各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产权变更后各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只有资产使用权,而无资产处置权。目前,市国资局已与全市47家行政事业单位签订了国有资产移交协议,到年底全市99家市直部门预算单位和全额预算单位将全部纳入统一管理。

二是实行资产购建预算管理。在全市推行部门预算的同时,国资局推出了行

政事业资产占用编制制度和资产购置预算制度。国资局每年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工作需要,核定其资产占用标准、质量和数量的编制定额,按编制核定其当前资产购置及更新改造的预算方案。对于超编、无编资产和未按预算购置的资产视同非法占用国有资产,由国资局予以无偿没收调剂使用。2007年,我市共收缴超编超标公车153部,并对收缴的车辆按照“调剂一批、封存一批、拍卖一批、报废一批”的原则,进行了分类处理。其中退还单位13辆,调剂7辆,异地封存2辆,强制报废47辆,成功拍卖84辆。

三是实行公开资产处置。在组织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国资局切实把好资产评估、公开处置、收入管理三个关口,纠正了原来单位分散占有、自行处置国有资产的行为,从根本上杜绝了单位“小金库”的滋生蔓延。对处置交易的国有资产严格委托社会中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资局审核确认后报政府确定作为交易转让底价。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委托拍卖机构采用市场方式,对转让资产进行公开竞价拍卖,达到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市国资局成立至今,已成功拍卖或挂牌转让了教育技术装备站等9宗资产,这些资产评估价只有2009.12万元,通过招租、拍卖后收益达2559.5万元,增加550.38万元。

四是实行资产收入集中管理。将各种形式的国有资产收入全部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专户管理,一改过去由部门掌握支配国有资产收入的格局,收缴后的国有资产收入专项用于建设相对集中的办公区域,对提高机关公务人员收入水平,改善党政机关办公条件创造了有利条件。如针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存量较大,并且大量资产地处商业繁华地段情况,制定优化整合方案,对闲置和商业价值高的资产和土地,收回使用权,由国资局评估后委托中介机构公开拍卖,收入纳入国有资产专户管理,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条件的改善,使国有资产在变动中盘活增效,从而达到降低行政运作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的目的。

时间:09-03-03 来源:黄石改革与发展期刊

下载大冶市率先在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冶市率先在县级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