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毁灭的种子》读后感小集

时间:2019-05-13 09:5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毁灭的种子》读后感小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毁灭的种子》读后感小集》。

第一篇:关于《毁灭的种子》读后感小集

国民党何以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一个在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易劳逸教授通过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运用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干典型事例,精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美,而是由于其他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等等。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可以用雷利·桑德兰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国民党失败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会由《毁灭的种子》而得以开拓。

作者易劳逸也是剑桥民国史民国黄金十年和这段历史这两部分的撰写者,只是那里面浓缩至50页。本书对云南军阀与国民党在抗日大节上异乎寻常的风格,以及势力冲突而发生的倾轧写的还算详尽,最为详尽的是国民党在抗日伊始就损失了精锐部队的60%,以及黄埔军官的三分之二,所以面临对地方军阀的威慑性减少了,其实在国民党入川之前,与四川的刘湘也有冲突,刘湘甚至与山东韩复渠一起密谋反对中央军入川,所以,老蒋能在那么混乱的局势下,制住这些军阀,也不容易。

本书最好的部分是对国民党军力的分析、战斗力的分析,以及抓壮丁和各军阀队伍军纪涣散的分析,以及蒋介石嫡系的偏重丧失山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我一直很疑惑,为何抗战时期我国总兵力比日本高出那么多,为何出了800万之众的伪军,为何在河北当地农民使战败的5万国国民党缴械,还杀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抗日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混乱的军纪和对百姓的滋扰,使得居然民心项背。

该书的英文原名是《毁灭的种子》,正如书序中所说,本书所要回答的首先是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这个极为重要、但又极为含糊、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1937年至1949年的政治剧变呢?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巨大负担,把国民党政权推向了失败的边缘?是像国民党人长期以来争辩的那样,因为美国政府在内战的关键时刻背叛了国民政府,中止了对国民党的绝对支持和物质援助?还是因为1937年以前就业已暴露的种种弊病,使这个政权在四十年代同共产党斗争时,变得更加脆弱?作者在其研究中,主要材料来自1937——1949这段历史中国民党政权的许多典型事例,通过对这些事例的具体分析揭示出许多隐藏在政治现象之下的力量,从而,对历史的动力——它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必然趋向及国民党最终败于共产党——做出了恰当的评价。作者主要从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国民党与农民在抗战时期、战后的关系、国民党内部的三青团、革新派的分析、国民党军队的状况、蒋经国进行金圆券改革这样一个个个案来逐步剖析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虽然不能覆盖全部,但却可以以点看面。

作者通过分析云南地方派龙云与蒋介石的关系来考察中央与地方之争及其影响。云南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就暴露了国民党政权结构中这样一条很深的裂缝。自说自划的地方实力派成为权力的中心,他们的首领不仅不分担负责中央政府的政策纲领,还时不时要对它的存在敲打一棒。事实上,中央已经积弱不堪,因为他掌握的资本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好把他的办法称之是软弱平等战略。意思是说他是在保持其他各派政治势力一样软弱的基础上,来支撑他和他的政府的权威。因此,蒋介石对地方杂牌军视而不见;他压制知识分子,因为他们脑子里藏着对他不利的念头;他甚至利用平衡的办法让的部下互斗,从而保持他们谁也不比谁强的局面。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个战略是成功的,它维护了蒋介石的权力地位。但是,实质上,它是失败的。因为当各方力量都萎靡不振的时候,蒋介石也就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强盛。因此中国被丢失了,同样从长远来看,蒋介石也被抛弃了。蒋介石与地方势力派之间的争斗也就成为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书中讲到也许蒋介石组织一个由各方代表参加,包括共产党在内的联合政府,是不是对他更有利呢?在短时期这可能是个聪明的办法,但是共产党和国民党毕竟比水火不容好不了

多少。我想在这一点上蒋介石是看准的,共产党组织完整,纪律严密,不谋私利,只要任何一个联合政府由他们参加,就难免会由他们决定一切了。因此,如果人们相信这一点,就像蒋介石一样,共产党的统治也就合乎逻辑,顺乎自然了。

那么在和地方实力派的周旋中,国民党有没有出错?中国共产党后来的经验说明国民党人并没有过错。因为1945年后,中国共产党很快发展成为一股坚强的军事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这种方法,即对原先并不属于共产党的杂牌军达成默契或改编。这种把国民党投诚过来的部队加以改造的是已经是众所周知的,而鲜为人知,可对东北战役起了关键作用的是30万被国民党丢弃的伪军,也加入了共产党的军队。对共产党改造这些杂牌军的方法目前还缺乏研究,但是有些做法是很明白的譬如政治教育、对战士关心爱护以及在整个社会中的社会和经济成果。共产党是以此来激励官兵英勇奋战和忠心耿耿的。不言而喻,国民党的问题不在于把许多地方实力派拉到了队伍中来,而是因为他没有采取相应得政治、社会和经济政策,所以也就难以把杂牌军对军阀的忠诚吸引到中央政府这边来。

上述几段话实际上回应了几个问题,中央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斗争对于国民政府政权的影响?组织联合政府到底有没有实际操作性?国民党收编杂牌军到底失误在哪里?

国民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的削弱了农民对政府所持有的尊敬。这就意味着政府正失去合法性。沉重的经常的苛捐杂税、腐败、绝大部分官员所显示出来的倾向地主阶级反对佃农的偏见,所有这些都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主张合法行动的传统的社会价值。结果,农民们不是非难,就是躲避征税和征兵官员,在极端的情况下,他们成为土匪,由此而加剧农村的不安,妨碍生产,给已经腐败的国民党的治理又加上了进一步的负担。因此,内战期间,国统区的农民并没有像1789年的法国那样,起来对旧秩序进行广泛的攻击。然而,他们以重要的间接的方式拒绝给予支持。与之相比,在共产党地区,尽管大多数农民可能仍然是完全不关心政治的,但他们倾向于与这个造反政权合作,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则积极支持共产党人。结果这实际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压强:对国民党方面极小的压强或支持,对共产党方面的相当的压强或支持。一个不均衡的有利于共产党的政治真空由此而形成。

对于国民党中央内部的派系斗争,作者以革新派和三青团的个案进行考察,极有典型性。革新运动和三青团明白无误地证实:国民党的国家机器是由内部瓦解的,不论是革新运动还是三青团成员,他们都觉察到了充斥于党和政府核心的腐朽与积弱,并且认识到除非迅速进行严厉的改革,否则国民党政权就难以长存。然而,这些运动都未能拯救国民党政权,因为它们每一个本身都象它们所攻击的个人和派系一样,同样染有各种弊病的基因。正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当三青团员谋取到一官半职之后,他们也表现得于国民党员一模一样,官僚主义、自私自利和无视平民百姓的利益。同样,一些革新运动的领导人在被提升到党和国家的较高的位置后,也不再积极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属于体制性的。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可以促使国民党政权的官员在处理政府事务时必须对选民或政府以外的力量负责,所以绝大多数的官吏很容易就把政府的主要目标丢弃了。为了自己,为了随之而来的荣誉和财富去谋取权力,成了他们的第一出发点,而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就必须参加各种派系。因此,在国民党内部,派系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工具。

对于作者与其它学者观点比较的部分,我想下次专门进行一个介绍。先到此为此,大家权且一看60年前,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崩溃,退守台湾一隅,直到今天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格局。而在此之前4年,国民政府作为战胜国甚至出国接受日本投降,何以一个政权会如此迅速地崩坏?对此最为困惑的应该是美国人,在二战中他们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物资,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援助,但是国民政府却以更快的速度垮台了。当时美国国内就提出过一个问题:谁

丢失了中国?这一问题后来甚至影响到了美国国内,麦卡锡议员认定是国内有人同情和帮助中共,“赤色分子”们应该对此负责,因此一度让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牵连了美国国内的许多知识分子。

美国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中国现代问题专家易劳逸先生在1984年给出了他的研究成果:《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2009年的新版采取了直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次翻译出版。两个译名之间的变化,可以看出译者在心态上的微妙改变。易劳逸先生在《毁灭的种子》一书中说,他采取了“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来分析国民党政权崩溃的原因。这一说法让人觉得困惑,因为在这本书里抽取了各种典型历史事例分析,但是并没有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用一种统摄其上的说法予以贯穿和解释。只能靠读者在阅读中仔细体会,自行领悟易先生心中的那个“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全书第一章是《地方和中央:云南对重庆》。讲述了云南军阀卢汉、龙云对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对抗与合作,用云南这个典型揭开了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党中国的基本构架:蒋介石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全国领袖,他实际控制着中国部分发达地区。而当时中国的地方和中央是割裂甚至对抗的关系,地方拥有独立的税赋体系和军队建制,并没有实质性的统一。而蒋介石的全部统治基础完全系于他的武力---精锐的中央军。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因为军力而起,他的全部努力就不得不都在维持他的部队实力上,最后也因为军事失败而宣告政权倒台,这就是毁灭的第一颗种子。

二、三两章专门谈抗日战中和战后的农民和赋税问题。当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考察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就一定要讨论农民和税赋问题。易劳逸通过历史数据的调研,发现中国农民在战争中忍受着残酷的盘剥,在战后情况甚至变得更糟。国民政府的低能和低效浪费了大量劳力和赋税,最后把农民逼向消极抵抗,并且拒不承认中央政府的地步。在这背后是蒋介石的一道两难选择题:在饿死军队和饿死农民之间,选择谁?通过第一章的讨论,答案不言自明,他只能选择牺牲农民,因为他的军队就是他的权柄。因此,他不可能采取土地改革,如同后来撤退台湾后做的那样,给予农民以喘息生息的机会。

四、五两章探讨了拯救这个政权的另外一种可能:党内改革。蒋介石也清醒地认识到他的独裁政权腐败横生,效率低下,因此做过改革的尝试。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和革新运动。三青团的建立,是想通过培育党内年轻廉洁的新生力量,以促成整个国民党的变革。但是,不久他就发现这一做法徒然产生了分裂和内耗,而且那些年轻人一旦权力在手,也迅速变得和他们的前辈别无二致。而针对国民党本身的革新运动最终也无疾而终,易劳逸总结说,无论是哪一个运动,它们和它们攻击的对象本身都具有相同的基因,国民党的问题是体制性的,因而这些政治运动的发动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问题的关键,但是最终却依旧难逃利用政治运动换取权力和地位的老路,也就永远无法成功。

第六、七章的主题是军队,对比了对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队。国民政府看似强大的军队其实战力很低,士兵得不到必要的给养和训练,又是强征入伍,壮丁在路途中的损耗是惊人。在整个战争期间,军队数量的增加和装备更新的同时,军队的战斗力却一直在下降,士气低落军心涣散,因而最后迅速被击溃。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军官阶层的极度腐败,他们贪污了士兵的粮饷,使得整个军团维持在生存线上一点。与其说他们是军官,不如说他们是一群奸商。在随后的内战中,基于相同的原因,军团之间并不能彼此支援配合,而是彼此倾轧猜忌。虽然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士兵数量上的优势,但是国民党军队采取了错误的战略,占领了太多城市,把战线拉得太长,因此逐步陷入被动。与此同时,军队的倒戈成为常态,指挥官的意志力不坚定使得胜负的平衡进一步被打破。

最后的一击来自金融改革,战争诱发空前的通货膨胀,金元券变为废纸,人民陷入了空前的苦难之中。金融改革的失败把原本忠于国民政府的国统区普通市民乃至大商人变成了反对者,当他们对国民政府已经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国民党治下的中国也就走到了末路。《毁灭的种子》一书在最后得出了国民党政府溃败的根由:国民党政权缺乏对中国的有效治理。在结束了清朝的统治之后,国民政府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坚固强大的政权结构。地方和中央之间,乡村士绅和政府之间,始终存在着对抗,并产生了强大的离心力。国民政府也始终没有建立起一套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系统,孙中山和国民党左翼一度试图尝试走国民运动的路线,以加强和民众之间的联系,监督经济上的腐败和政治上的独裁。而蒋介石发动4.12事变,做出了他的选择。在一个完全独裁而低效的政府和一个民主而高效的政府之间,为了他个人的权力,他选择了前者,因此祸根早藏。多年后,当他清醒地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却无法发动任何有效的变革。他曾经严厉地批判他的党员们:

1、做官不做事;

2、有私利而无公利,有小我而无大我;

3、重权位而不重责任、享权利而不尽义务;

4、有上层而无基础,有党员而无民众,骄奢淫逸、自高自大而不知民众疾苦,与民众相隔离;

5、有组织而无训练,有党章而无纪律,有议案而无行动

事实上,这说的难道不是他自己么?他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独裁头子,其下的官僚体系中的任何一员,难道不是他的微型克隆版么?

日军的入侵,给予国民党政权的脆弱统治以极大的压力。在八年的时间内,日本人的持续打击让蒋介石失去了相当数量的嫡系军事力量,造成了他统治力的下降。内迁重庆之后,从富庶的东南来到华西,无法按照以前的税赋模式获得必要经济支持,蒋介石也不愿意改变土地所有制,给予农民权益,而是更加残酷地压榨他们。同时,放弃了国内民族资本家的实业,而是直接大量使用外援,试图恢复工业。直接的结果就是丧失了民众的支持,并且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等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这种现象如同瘟疫一般随着国民政府接收失地传染到全国。在这个时候,国民党政权的败亡就已经只是个时间了。

易劳逸全景式地分析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统治的最后12年,探讨了这个政权的各种痼疾和可能的解决尝试。但是,最终的结果都是此路不通。国民党从内部已经体制性地完全腐朽,丧失了对中国的有效治理,因此覆亡就是它最终的命运。

第二篇:毁灭的种子读后感

《毁灭的种子》读后感

-------浅谈国民党败北原因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当年国民党败北的原因,也清楚地感受到了一个党派的胜利是受多种复杂因素综合造成的,而其中,自身的因素是主要矛盾。所以,我们可以说,国民党谁都不应该怨,不应该怨美国,不应该怨共产党,而是自身的弊病给自己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1945年的中国刚刚度过了八年的水深火热,人民还沉浸在重返家园的喜悦之中,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本应立即着手民族与国家的重建,争取人民的幸福与富足,但不幸的是,外战刚完内战又起,国共两党迅速燃起了内战的烽火。抗日战争的胜利使蒋介石的威望如日中天,他就是正统的化身。他手下的军队也得到了很多美援,但内战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强大的国民政府军队在 内战中迅速失败,而其支撑的国民政府也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一败涂地,不得不退败台湾。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巨大负担,耗完了国民党的精锐实力?还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援助不利,在内战时期中止了对国民党的支持和物质援助?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外部因素,这个矛盾体的次要矛盾。所以,接下来,我想分别从政治,经济,人民群众三个方面阐述我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一)政治

政治结构不坚固。1927年取得政权时,所继承的是一个已经分崩离

析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在军阀时期几乎寿终正寝。它的存在几乎完全依赖于军队,缺乏社会基础,国民党政府的权力受到各省军阀的限制,受到乡村豪绅的抵制。从1927年到1937年,国民党并没有解决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困难,并没有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时实质性的改变,在人民中,除了依靠军队,很少表现出任何的统治能力。事实上,它只有政治和军事的组织机构,而缺乏社会基础。所以说,它与生俱来就是所有政治体制中最为动荡的体制之一。所以这这座只有结构的建筑物,在风暴中很快的分崩离析了。

行政机构不合理。1)首先是中央与地方,1928 年张学良改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统一。实际上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军阀之间缺乏共同信仰,没有同舟共济的思想动力。虽然各地的反抗均告失败,但国民党政权内深刻统治危机并未消除,大大小小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存在, 地方割据势力在其辖区内推行自己的一套,政治上自委官吏,各自为政,在县以下的乡村建立服务于自己的豪绅政权;经济上把持财政,截留税收,自行征税,;军事上建立庞大的私家军, 作为对抗中央的有力工具。记得美国四星上将魏德迈曾说过:“委员长远不能算是一个独裁者,事实上他仅仅是一帮乌合之众的首领而已。他常常难以保证推行自己的命令。” 因此严重削弱了南京政权的统治力量和统治基础。

2)其次是行政机关内部,其中,最不合理的当属蒋介石个人本身,至抗战时期,党、政、军、学、农、工、商,他都要坐上第一把交椅。他的秘书说他至少身兼32 职, 国民党中宣部做过一个统计,也没有搞清楚

蒋介石到底身兼多少个职位。说来真是荒谬啊!这种个人独裁专制导致整个党内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合理化程度极低。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蒋介石毫不例外,他只能靠手令调动官僚机器的运转。其结果是国民党政权内部一切不是按政策法令、各职能部门的指令,而是看蒋介石的手令办事。各个官员为了获得蒋的好感,为了自己得以升迁,就看风使舵,投蒋介石所好,报喜不报忧,甚至编造假情报、假数字,蒙骗蒋介石。例如,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互相污蔑,互相使绊,生怕另一个比自己先获得情报,所以经常发生两家闹出矛盾,最后闹到蒋委员长面前,却从不想他们到底是在为什么而这样。,在这种情况下,蒋得到的情报经常是假的,所以其指令错误性也是必然的。

派系政治的危害。南京政权建立后在组织结构方面,就党政运行的规范及其相互关系曾作过明确的制度化规定。但其权力运行实际遵循的却是派系政治规则。因为蒋介石看到派系政治对他独裁专制有利,他可以从中仲裁,搞平衡, 使哪一派也离不开他。基于此,他有意在自己集团制造一些相互制约的小派系, 让其互斗, 以防止某派力量过分发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如黄埔系、政学系、中统、军统、三青团等派系在党政军特青中各霸一方,又相互争权夺利,蒋介石是各派的总头子,坐收渔利。但这种派系政治在40 年代后期则运转不灵了,并造成严重的危害。它使国民党除了个人和派系利益之外,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且各个派系在内斗中力量消耗,使整个国民党政权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削弱了其统治力量。结果是蒋介石的下台和南京政权的灭亡。

党内贪污腐败成风。1945年后的国民党已不是革命党,它已丧失

了革命精神,组织涣散,纪律松懈, 使各级官员的廉洁作风失去了内在保障;而长期处于缺乏社会监督的一党统治局面, 又使它同时失却了廉洁的外在保障。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些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律制度、行政措施,也难以真正实施,自然起不到肃贪作用。贪污大大损害了官员们的公益精神,他们都围绕着自己升官发财下功夫,已不想在群众中从事任何实际工作,所关心的已不是职责而是特权和享受了。更为严重的是它引起人民对国民党政权及官吏的普遍不满和强烈愤慨,继而走上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

总之,他没有建立一个能够感受民众需求、能够实现它所宣称的政治经济改革的高效率的行政机构,把军事凌驾于党政之上,实行军事独裁,缺乏党内民主。官僚主义、腐败、派别活动和权力斗争严重,军心涣散。失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南京国民党政权的短命而亡, 正是其平时各种腐败行为交错汇集总体爆发所致。

(二)经济

经济改革的失败。抗日战争极大的消耗了中国的国力,而随后的 内战则摧毁了国民政府的经济,使其走向崩溃。战争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为抑制通货膨胀,国民政府推行金圆劵改革,蒋经国也开始在上海地区实行市场管制,但结果仍无法扭经济的崩溃,几千万平民百姓的财产转眼化为子虚乌有,严重影响了民众信心和政府的命运。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军事上的节节失利。

(三)人民群众

其实人民群众这一点原本是可以列进政治那点的,但是最后还是单列出来,是觉得国民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脱离了群众。

1)首先,对农民阶层的忽视和农村状况的恶化。这是具有讽刺意义的——而且,是悲哀的甚至是悲剧性的——只是迟至1948年,在最后崩溃的前夜,国统区的领导人才突然明白了农村境况的严重性和后果。就像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突然觉察到他虚度的人生中的错误一样,他们现在意识到了轻视农民问题的错误。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农民阶层应该是统治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阶层。然而国民政府却忽略中国占大多数的农民的存在,没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土地改革。所谓“得民心 者得天下”。八年的抗战几乎摧毁了本就贫困无比的农村经济和农民民生。青壮年劳动力的丧失,繁重的劳役和苛捐杂税,战争对军粮的巨大消耗,都将农民压得难以喘息。农民在经济上的不满必然会通过一定的渠道发泄出来。蒋介石本人就一直将农民和农村问题置于次要位置以至于最终他失去的他认为二战之后一定会是他的那个中国。

2)缺乏与社会低层人民沟通的途径。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的将领多来自上层社会,他们不能体会人民身处的困境,他们没有深入平民百姓内部,就连蒋介石本人也没有做到这一点。而下层官员则多是由当时的地主和官僚甚至地痞无赖转化而来,他们是国民党与人民沟通的桥梁,但正是这些人彻底将这条桥断掉,让人民彻底对这个党失望。

由此可见,蒋家王朝的倒台不是偶然的,也不能简单将其归咎于美国,而是他们早已埋下了毁灭的种子,日积月累的结果罢了。这段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以史为鉴,今天的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总结历史和经

验,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光明未来。

第三篇:《毁灭的种子》读后感--什么压垮了清王朝

压垮清王朝的稻草

摘要:

到底是什么成为了压垮自诩为“天朝”的满清帝国这只骆驼的稻草呢?首先,清朝统治者、士绅阶层乃至民众都有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最后逐渐发展成了妄自尊大。其次,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回自己片刻的安逸。再来,就是士绅阶层的整体背离彻底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正文:

1912年2月12日清晨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了268年的大清帝国终于轰然倒塌。然而,蒋廷黻在书中写道:“有几点我们是可以断定的。第一,中华民族的本质可以与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比。中国人的聪明不在任何别的民族之下。第二,中国的物产虽不及俄、美两国的完备,然总在一般国家水平线之上。第三,我国秦始皇的废封建为郡县及汉、唐两朝的伟大帝国,足证我民族是有政治天分的。”既然如此,那么,到底是什么成为了压垮自诩为“天朝”的满清帝国这只骆驼的稻草呢?

首先,清朝统治者、士绅阶层乃至民众都有一种似乎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最后逐渐发展成了妄自尊大。中国有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天下”观念,这个“天下”就是华夏中心,天下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我们周边的民族和国家都不如华夏文化悠久、灿烂、发达。在历史上,他们都是学习中国文化,不论是日本、朝鲜、还是越南,甚至他们的文字都采用中国的汉字,在这些国家里,有文化的人要学汉字、做汉诗,以能够使用汉语为荣。那个时候,中国处在文化中心。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不仅是意识形态文化上的优越,还有对外关系的优越,中国是宗主国,其他国家都是藩属国。因此,当西洋派使者来时,清朝统治者始终带着那种优越感不承认别国的平等,若是要邦交,则必须要承认清王朝的统治地位,这个体统问题、仪式问题就成为邦交的大阻碍,他们只沉浸于往日的辉煌中固步自封,妄自尊大,闭关锁国,却丝毫没有注意到外界的世界正在骤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而思想上的闭关锁国更是可怕。在1860年10月7日,当英法联军的士兵冲进圆明园进行劫掠时,在一处皇家库房里,他们发现了当年英王乔治三世精心挑选、委托马尔嘎尼送给乾隆的礼物:两门先进的榴弹炮、牵引车以及炮弹。乔治三世希望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乾隆,英国所具备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潜力。可惜,乾隆不为所动。

其次,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回自己片刻的安逸。从根本上来看,清政府的失败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决定的。这种矛盾决定了它害怕人民力量的兴起,而为了防止这一点,他们宁愿对侵略者作出妥协。正如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伊里布、牛鑑向皇帝的报告中所说:“臣等伏思该夷所请各条,虽系贪利无厌,而其意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止,尚非潜蓄异谋。”地主阶级所说的“异谋”,就是指改朝换代而言。在当时的清政府看来,外国侵略者并不是要推翻他们的统治。而如果他们和侵略者长期作战,由于他们早已失去民心,他们就害怕人民趁机造反。这样,他们的统治就会极其危险。因此,他们宁可出卖国家利益,苟且偷生,这就是慈禧所说的“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也正因为此,他们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对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虽然暂时维持住了他们的统治,但广大人民的负担却大大增加了,受到的剥削更加严重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更快速、直接地导致了人民无法生活,于是只能奋起反抗,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再来,就是士绅阶层的整体背离彻底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1905年,清王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这无疑是清末新政的一件大事,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废科举实则是体制上的自我摧毁,其不但丧失了数量庞大的支持者,而且连机制本身也一并丧失。隋唐以来,各朝政权的背后均有大量的读书人在支撑,而将朝廷与读书人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科举制度。通过科举,朝廷授予读书人功名、地位及其官职,读书人则通过这样一个途径实现自己的抱负、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这个纽带断裂,朝廷便失去依托,成为无本之源。朝廷不再被读书人尊崇,失去了士绅阶层的支持,政权基础半被掏空。从短期来说,废科举意味着丧失了一个向上流动的合理机制,同时也割断了士绅阶层与清王朝的联系,使清廷陡然失去原有的中坚支持力量,这无疑是一种自废武功的自残行为。在这些社会精英分子从原有机制中疏离出来后,现存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对这些新型知识分子毫无吸引力,其离心倾向和反叛意识也随局势的恶化而增强,新军队因为这些人的加入,更是走到朝廷的对立面。釜底抽薪,从此时起,清政府便成为一个空壳,摇摇欲坠。

然而,大清王朝这只庞大的骆驼又岂是这简单的几根稻草就能压垮的。无数涓流汇成了一条奔腾的大河,推搡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驶去。于是,伴着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伴着一群有识青年日益高涨的革命呼声,一声清脆的枪声,一段沉痛的历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蓄势待发地缓步走来„„

第四篇:《毁灭的种子》读书报告

毁灭的种子

13212162 邹巧玲

一、文章内容之我见

这是一颗毁灭了的种子,在毁灭之前它曾看似充满希望,然而,它终是一颗只能毁灭的种子。读完易劳逸的《毁灭的种子》,我曾经很乱的思绪开始变得清晰。

看起来如此强大的国民党为什么垮台了?这是一个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问题。有听到各种回答,国民党军官太腐败;国民党军队士气不振,军事战略失败等等。这些回答像迷雾让我更加迷惑,直到读了《毁灭的种子》,我开始有一些思考。

本书共九章,作者从五个侧面反映了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透视了

一、1937-1949国民党中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二、国民政府与农民的关系;

三、国民党中的派系斗争;

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军队;

五、国民党的金圆券改革。本书虽然篇幅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因为其通过剖析典型事例揭示出许多隐藏于政治现象之下的力量,从而,对国民党最终必败于共产党作出了恰当的评价。

作者通过梳理云南与重庆的关系脉络,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结构中存在的最要命的裂缝—地方与中央的隔阂,中央把控不了地方。原因在于地方实力派人物与蒋介石一样都想掌握权力,这是必然的。所以,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办法就是蒋介石必须吃掉地方或者蒋介石扩大自己的政治基础。但是,蒋介石在这两方面都失败了。一方面,蒋介石不理解现代多元政治的方式,无法给知识分子、农民等提供参政的机会;另一方面,蒋介石由于自身设置的道德底线问题,没有置对手于死地。蒋介石在处理地方关系时采取的虚弱平衡战略和把军阀的基层权力组织不进行撤换就直接放进中央政权的做法都被证明是失败的。

国民党在农村的统治是失败的,表现在国民党在农村地区进行的种类繁多的税收、残暴的征兵把农民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国民党在农村普通民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已经降到了最低点,人民在不安地骚动,多地举行起义。国民党在农村统治失败的代价是昂贵的,在于它导致国民党在农村粮食资源动员能力的衰竭,对其财政崩溃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失去了农村这个岁入结构中的支柱,政府只得通过发行债券、出售公共财产等方式获得资金,这便造成了致命的通货膨胀。

国民党内部关系又是怎样?作者通过对三民主义青年团和革新运动的兴起与结束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国民党的政治内幕。从三青团的创立与取消,我们可以看出蒋介石在处理派系斗争中的失败。三青团的创立不仅没有解决派系矛盾,反而使其愈演愈烈。三青团的创立和革新运动的兴起都表明蒋介石内部已经看到自身的弊病,如革新运动所攻击的官僚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派系斗争。但是最后三青团、革新运动都以失败告终的原因在于三青团、革新运动本身也深受国民党弊病的蚕食,他们改革的目标虽然是革新国民党,但却主要地以个人利益为标准,以掌握权力为目的。这充分地表明国民党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一个独裁,没有民主的体制,在党内存在的只会是官僚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派系斗争。每个人都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只有潜规则,只有派系力量强大才能拥有权力让官员不得不抱团,不专心做事,只关心利益。所以,国民党是从内部瓦解的。它既未能从内部获得新鲜血液得以恢复活力,也没能从外部吸取批评来吐故纳新,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以上情况与国民党军队的表现有重大关系。作者从军官的素质、士兵的征集与训练、士兵的伙食、国民党策略的改变和国民党军队战斗力这5个方面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情况。接着,作者证实了国民党内战失败的原因不是由于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不足。而是由于国民党自身的原因。如:战略和战术的失败;倒戈和部队补充困难;将军们彼此不合作;情报缺少;以及共产党高级军官的指挥权比国民党大,能机动作战;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等等。而这些原因别后真正的原因在于国民党这个政权本身的性质,由于它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他无法接受公众舆论监督,无法超越个人和派系利益以追求更多的国家利益。接着,便谈到了金圆券的改革。金圆券的改革是失败的,但也只能说它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政治上的崩溃,而不能认为它导致国民党的失败。虽然在宣布改革的三个月内,经济陷入了最后崩溃的境地,国民党的军队退到了长江边上,从此以后,局势愈发不可收拾。但是,1948年的改革并不是经济崩溃的原因,国民党只不过在这场赌博中铤而走险,结果加快了早在改革之前就已经起步的崩溃速度。

那么到底是谁丢失了中国?作者在文中借蒋介石的自辩开始了思考。蒋介石认为垮台的原因是政权和社会组织机制中的弊端和缺陷—政工人员制度不健全。缺少政工人员对军官的监督和检查,对士兵的政治教育以及团结民众。蒋介石也提到与美国结盟使他的部下对美国产生了依赖心理。

这是真正的原因吗?易劳逸在随后便和我们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认为蒋介石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他难以理解问题的实质。这是蒋介石作为一个国家领袖最主要、最致命的弱点。蒋介石把政治问题、行为问题甚至经济问题都视为实质上的道德问题。他不懂得,他所设立的政治机构及他所制定的政策正是其政权垮台的真正原因。他不明白,他的官僚腐败无能,是因为他所建立的政治体系中这些官僚们基本上可以免受外界的批评和压力的影响。他从未考虑过进行为民众带来福利的社会和经济的改革。蒋介石只会玩弄用张三去反对李四,然后从众得利的把戏。所以,蒋介石依然是一个传统型的统治者,他只会玩在统治层中的争斗的游戏。

二、我的思考

纵观全书,易劳逸认为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是国民党缺乏社会基础,失去了群众的支持。而这种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一个专制独裁的军事政权是无法代表人民的利益,所以他无法接受公众舆论监督,无法超越个人和派系利益以追求更多的国家利益。所以,国民党的失败是必然的,除非国民党本身的政权性质能够逐渐发生转型,蒋介石学习现代多元政治的方式,给知识分子、农民等提供参政的机会。然而事实却是,它既未能从内部获得新鲜血液得以恢复活力,也没能从外部吸取批评来吐故纳新,所以失败不可避免。

这启发我们历史的发展是多线的,没有历史决定论。同时,民主是政治追求的最高价值,政治转型比经济转型更加困难。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执政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仿佛在国民党垮台的原因中找到了答案。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

第五篇:毁灭读后感

毁灭读后感

1.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心中有太多对圆明园的毁灭而惋惜,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毁灭读后感。我的心就像那大海里的海浪一样高低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读着读着自己似乎身临其境,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那些英法联军简直就是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毁,毁灭罪证证据,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圆明园是一个聚集了许许多多风景名胜精华的一个皇家园林,在世界历史上称的上为是万园之园。在圆明园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所有最珍贵的文物全都放在里面,给人们参观。可是现在圆明园那昔日的辉煌哪去了?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那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那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又哪去了?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世界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与精华呀!好几代帝王的梦想和人民的心血呀!有些物品还是木匠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读后感《毁灭读后感》。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劳,才换来了这么美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于是把劳动人民的心烧了。圆明园是供人参观的,不是供人破坏的。圆明园已经被风景名胜的精华渗透了。但是我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实在太伤心了,这都是英法联军惹的祸。这个世界上的大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或工作,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你们看看我们中国也是强大的,我们中国也会有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属于我们的大地。

2.今天我们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等我们都学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心里既有愤怒、又有憎恨,愤怒的是当时的中国士兵竟然不反抗,都跪在地上,让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憎恨的是英法联军抢夺圆明园,对不能拿走的都给破坏了,顷刻间,璀璨的圆明园成为了一个废墟。

早在1860年前的圆明园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漫步圆明园内: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这里有各类历史文物,如:十二生肖铜像,青铜礼器,名人书画……这里还有仿照各地名胜的景观,如:海宁的安莱园,苏州的狮子林等。流连其间,仿佛让人置身在童话般的幻想境界中。

但是当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的时候,对我国的古代文物竟然是抢夺烧毁,有的甚至的破坏,就在短短的几个钟头内,几千年的古老文化就成为了一片废墟,这是多少令人心痛的事情呀,这些都是因为当时我们中国太贫穷,只要国家富强了,才不会被人欺负。

虽然心里有愤怒和憎恨,但是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掌握过强的本领,将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不要让外国列强再侵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我们心中的伤痛。

下载关于《毁灭的种子》读后感小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毁灭的种子》读后感小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歇后语小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刘备报仇→因小失大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刘备借荆州→有借无......

    对联小集

    对联大全 1、乾隆题七十岁自寿联: 七旬天子古六帝 五代孙曾予一人 2、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

    圆明园毁灭读后感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

    一粒种子读后感(精选合集)

    一粒种子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粒......

    《一粒种子》读后感[范文]

    《一粒种子》读后感 我看过很多小故事,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一粒种子》。 从前有一粒种子,它有核桃那么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珍异宝。一位国王看见了,精心料理,却不开花,国王懊......

    《一粒种子》读后感

    《一粒种子》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童话集《稻草人》。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叫《一粒种子》。这个故事里有一粒神奇的种子,它......

    《一粒种子》读后感

    《一粒种子》读后感 《一粒种子》读后感1 这是一本关于科学的植物繁殖的故事,一粒种子的旅行。我们人类,可以旅行,当我们想做长途旅行时,可以乘坐火车、汽车甚至飞机;当我们想做......

    《一粒种子》读后感

    《一粒种子》读后感 《一粒种子》读后感1 暑假的一天,我读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这本书讲述植物种子的故事。植物的种子是怎么旅行的呢?有些植物的种子不需要“汽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