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触动读后感
《中国触动》读后感
化工11-1班 罗敏
《中国触动》作者张维为先生是 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在他的文字中可以明显看得到他的风格受邓小平的影响,但是作者在本书中着重的是和国外的横向比较,而且比较的不是平时我们大众的眼中看到的都是美国、西欧、日本等这些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国家,而是和我国多少有些相似的东欧、非洲等国家。
一个人的思想,受他的眼界的影响,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社会上经过媒体的渲染的一些现象,比如腐败,比如贫富差距。身边很多愤青都对我们国家没有信心,觉得国内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我们的未来堪忧。我曾经也是一个愤青,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看的一些书,包括后来党课的学习,渐渐地我看待事情的看法有些变化,我开始觉得一个社会的变化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任何一个过渡阶段的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喜欢一句话:存在即有理。在当今环境,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这是社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在这本书里,我有的新的感触就是横向比较,和世界上和我们走不同路线的国家比较,和西方国家比较,会发现,我国的社会现象真的不是很严重的。和东欧、非洲那些走的完全西化与当地经济完全脱节的国家或者实行完全计划的国家比,我国的温饱和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人民的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在这些国家披着合法外衣的腐败分子相比,我国的腐败至少还是见不得光的。并且在新的领导人上台后,我看到了党和政府反复的决心。实践会证明,时间会证明,党的实事求是路线会取得最终胜利的。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的一生,关键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否则满盘皆输。国家发展和人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我们现在生活得益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在本书中,我感触很深的是马克思原理的应用和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有一种说法,邓小平同志仅仅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就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我们社会确实存在着腐败和贫富差距问题,但是我们社会整体的走向值得肯定的,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的贫穷,是不得人心的,虽然我们现在社会上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但是好过全部贫穷,并且的政策也在通过再分配向着缩小差距努力,我们走的是一条“最不坏的道路”这句话,是通过和国外的国家比较得来的。
纵向比较,我们国家也处于清朝以来最辉煌的时代。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说,人没有十全十美,但是只要他没有做过什么大坏事,或者说没有在大是大非面前走错路,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好人。哪呢我想,同样的,评价一个国家,除非我们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奢求一个国家没有社会问题,而实现共产主义。我们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要走。但是我们国家的主流是好的,我记得文章有一句话,好像是我们不能让激进主义和道德冲动成为社会的道德主流,世界不是只有黑白两极,绝大多数是出于中间部分的,进步往往参杂着问题。
是的,作为一个大学学生,我们要学会冷静,学会理性思考,学会从大局看问题,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中国崛起,对我们青年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国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是非常有指导方向的意义的,但是在这竞争时代,若是安逸享乐,那就肯定不会有发展,和国家也是背道而驰的,2013,听的最多就是梦,中国梦,但是也有一句话,此时你睡觉,你会做梦,但若你醒着,你会实现梦想。中国的中国梦,需要每个清醒的我们去努力才能实现。
把握时代主流方向,提高专业素质,少一些浮躁轻狂,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冠冕堂皇,多一些实力,少一些投机,做好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和祖国共成长。
第二篇:《中国触动》读后感
请不要抱怨我们生活的年代
——读《中国触动》有感
前天晚上接到朋友的电话,我们聊了40多分钟,其中30分是一直在听她讲,言语之中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与抱怨。后来我打断她的讲述,告诉她:“第 一,你说了这么多,到底你要告诉我什么?第二,谁的青春不迷茫。如果你说的这些都是事实,那又怎么样?关键在于如果你不做点什么,你的生活永远不会改变。现在父母给予了我们最好的一切,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自己想做的,坚持去错,去活的精彩。”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快节奏的生活学习推人向前,我们都生怕落下,生怕比别人差。正因为前进的太快,我们有时却忘了方向,感到迷茫。我们嘲笑那些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富得流油的潇洒生活,却对自己挥霍青春,不思进取视而不见。我们鄙视公交车上心安理得不让座的年轻人,却对跌倒的老人视若无睹。我们戏谑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却不曾知道美国合法使用瘦肉精导致不能达到中国标准而屡遭退货。我们愤懑于中国企业没原则没标准,却对苹果公司肆意侵害中国消费者权益毫无看法。我们相信只有中国人会山寨,却从不提德国和美国都是因山寨成功而走向辉煌和富有的历史事实。很多时候,我们被生活被媒体,甚至是一些不安好心的人们迷惑了双眼。
如今,中国不敢说强大到无人能敌,但至少我们比当年已经强大了不少。我们有了自己的军舰、有了自己的卫星,所以利比亚和叙利亚在打内战之前,都要先等中国政府撤侨完毕之后才敢开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先杀了再说。是的,国家的富强,国家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每个国人看得见,感触的到的。那么,国家既然提供了这么优越的条件,我们为何不好好珍惜,努力奋斗呢?
我们都有幸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在目睹这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正在经历着这场东方文明对西方霸权的终极逆袭。这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必须完成特殊的使命:那就是努力去实践自己的价值,建设更加美好的中国。
第三篇:《中国触动》读后感
《中国触动》读后感
会计学硕薛芳芳:S161401385 一个只会使用别人话语的民族在世界上是没有分量的,中国人要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国和世界,中国崛起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中国话语崛起的过程。
——张维为 30年来,张维为教授走访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世纪80年代第一次出国感受到的震惊,到今天在海外随处可见的“中国热”,从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参与国事访问,到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者参加国际交流,作者从一个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出发,来观察世界、思考中国,特别是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热点问题,再尖锐的问题,也不回避。
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在“环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这一章节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是这样,关键的几步不能走错。从欧洲到美国,从东亚到拉美,作者以实际所见客观的分析当今中国的崛起。从1983年第一次出国看到中国的落后,到而今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地覆的变化。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进步是非常的快,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关键的几步都走对了。
如果仅从纵向对比今昔还不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幸福感的话,作者更侧重从当今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这样的横向角度带着我们去观察、去思考。社会主义的朝鲜在当今世界上经济落后的程度,相必大家不会怀疑什么。人口才1100万的社会主义国家古巴敢于向美国人叫板的勇气固然令人佩服,但作者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古巴的经济太困难,人民的生活太艰苦。在金砖四国之一的印度,孟买城市人口的60%至今仍生活在贫民窟。以作者的观察,孟买、加尔各答两个城市所看到的贫困现象比在中国过去20年走过的十来个城市所看到的贫困现象加在一起还要多!菲律宾政局动荡,反反复复的政治谋杀和政治斗争使经济停滞不前。全国30%的人仍处于贫困线以下。现在每10个菲律宾人中就有1个离乡背井,800万菲佣在海外打工的收入是菲律宾外汇的主要来源。
“最不坏的模式”这一章节论述了中国的另外四种道路选择,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模式,抑或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稳健改革模式”有以下独到之处:首先,作为一个有长期动荡历史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找到了平衡点。其次,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是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消除贫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第三、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第五,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第六、以开放的态度,有选择的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
当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
西方民主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鲜有成功的例子,中国的政治改革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主”是个好东西,但西方所谓的有普世价值的民主不一定适合中国。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除了需要民主的形式和程序,更需要内容和程序并重,需要民主,更需要发展和稳定!在中国学习借鉴西方民主自由的问题上,应采取“拿来主义”而不是“送来主义”。我们要结合国情进行民主形式的创新,从而使老百姓有更多的政治参与感和认同感。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在借鉴西方的一些做法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像西方那样,把形式和票决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惟一。我们要把民主从西方那种僵化和狭隘的话语中解放出来,走民主创新之路。而且,我们的政治改革一定要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相辅相成,按照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政治改革也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国精神也为“民主”理念注入了新的元素:民主不能止于投票,民主必须落实到良好的政治治理,治理必须以人为本,必须高效勤政。
中国在人权、公民社会问题等方面也在不断学习、探索与创新,为国际社会人权领域和公民社会建设注入更多中国元素。我们必须让理性的声音在中国占上风,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才会比较顺利、比较可靠,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真正成熟的标志。
国家话语权
在国家话语权方面,西方国家想要搞“话语霸权主义”,为自己的战略利益服务。我们珍视与西方的关系,也愿意学习其一切长处,但我们拒绝傲慢与偏见。我们用“实事求是”的核心价值观审视西方话语,一部分学习,一部分借鉴,一部分反诘,一部分扬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维系了数千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其真正崛起必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事件。在这个历史性的进程中,“失语”的不会是中国,而应该是“话语霸权主义”。
事实上,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举足轻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欧盟部分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仍陷发展泥沼、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通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反观中国,则较好的应对了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应对方案,依靠投资的力量,稳住经济下滑态势,保证了经济增长率。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6%,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美国推销“大中东民族计划”,西方国家在乌克兰等地推动“颜色革命”,在全球治理问题上,西方国家的作用也不断减弱。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例如国际反恐、打击海盗、消除贫困人口等问题上也大有作为。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在世界和谐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正面,作用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话语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实事求是、和谐中道、消除贫困应该成为普世价值、政府是必要的善、拿来主义,非送来主义、民主与专制还是良政与劣政、崛起的中国精神、面向未来的中国模式。西方世界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也就不难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仇视和恐慌,因此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西方对中国的“骂”,背后透露出对中国政治软实力崛起的担忧,因为中国话语有可能成为终结西方霸权的重要力量。如果说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那么世界实际上也已进入了“后美国话语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中国话语的分量举足轻重,好戏还在后头。
国家的政治软实力不断崛起
中国的发展道路也衍生出不少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如:贫富差距、腐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等,如果不去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能会自己打败自己,但同样也不能乱了方寸,这样也会打败自己,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比较,我们做的不比别人差,中国还是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候,只要我们沉着应对,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只要中国自己不打败自己,没有任何一种外部力量能够阻碍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在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四大难题——贫困与发展战问题、和平与战争问题,包括恐怖主义问题、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包容问题、生态环保问题这四个方面,中国模式展现了自己的独特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增加,中国模式的相对成功带来的不仅是中国的崛起,而是一种新思维、新思路、甚至可能是一种新的范式变化,一种现有的西方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清楚的新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崛起也是中国政治软实力的崛起,这将对解决中国自己面临的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对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模式还会不断完善,并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
中国力量、效率、责任和文化元素的背后,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崛起。这种精神的特点是:为政就必须励精图治,为民就必须兢兢业业,人心就是要向善,社会就是要和谐,民心就是要坚毅,民族就是要团结。在我们社会走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今天,这种精神的崛起尤为可贵。发展中国文化系统的至高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中国继续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更加开放,一定会更多、更广、更深入地融入世界,同时也会更多的珍视和维护自己的独一无二,因为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构成了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智慧与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已经触动了整个世界,并将继续触动这个世界,而我们也希望这个世界会因为这种触动而变得更加和平、人道、公正和美好。
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应该在汲取世界智慧的同时,也用自己的价值观加以检验,用自己的话语加以论述,客观自信地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的世界。一个民族要真正崛起,也需要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种总体上的认知和把握,这样这个民族才能目光远大、无惧风浪、国运昌盛。
而我们都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都在目睹这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我们正经历着这场东方文明对抗西方霸权主义的崛起。这个特殊的时代也赋予我们一些特殊的历史使命:努力去实践自己的价值,为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一个伟大的、更美好的、有更多国际话语权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中国触动》读后感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就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为追求目标,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在我国古代,“破万卷书”是读书人十年寒窗的目标,科举考试一试而中方是正途。而我国自古也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足以见得读书的被重视程度,而“行万里路”被与其并列,之前没有思考过其原因。自从读了《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有感而发,行万里路对人思维的广度、深度启发不是其他形式所能替代的。
作者30年来走访了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甚至有战乱地区,以此形成了独特的全球视野。书中也列举了许多和国际同行学者交流的例子,由此引发我们对国际局势、国际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引导了许多国际学者对中国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向世界强国迈进。其意识形态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比之前我所想象的要更加猛烈,由此而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的防备和敌意也比想象中要更加严重。
但是,“发展是硬道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国家的真正富强,才能让我们在国际上摆脱二等公民的地位,真正的实现和西方发达国家并肩而立。我们从来不干涉别国的内政,我们也从来不允许别的国家对我们指手画脚。西方发达国家希望以其所谓的民主来引导中国,但他们主动无视了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历史和现状。尤其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前苏联使用了西方所设计的休克疗法,其结果是强大的苏联分崩离析。非洲许多国家也试图吸取西方所谓的民主经验,但实际上政客们开会讨论民主时,部族仇杀任在屡屡发生。而中国坚持了走自己的道路,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有效的开辟了一条富强之路,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提升了国际形象和话语权。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谋发展,一心一意为人民。
这些,正是由于有我们的党,一个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先进性的党所带给中国的。过去30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预测是谬误百出,也从来没有表示歉意和反省,时刻不忘以其所谓的民主意识形态强加给中国,其本质依旧是对中国的崛起所起的敌意,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地域广阔的国家,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必然会从中国的实际和传统出发,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使得我们国家持续良性发展,傲立于世界之巅。
第五篇:文字的触动——《偷书贼)读后感
文字的触动
书籍《偷书贼》
作者(澳)马克斯·苏萨克 著,孙张静 译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1内容简介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
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
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经典语句
1、“到达汉密尔街
那最后的时刻。
那片红色的天空„„
偷书贼为什么会跪在那里,靠在那堆人类自己制造的、可耻的废墟上号啕大哭?
几年前,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天上也飘着雪花。
有个人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一列火车在疾驰。
车上挤满了乘客。
在第在节车厢里,一个六岁的小男孩死了。”
2、“守护:一种出于信任和爱的行为,通常只有孩子才能辨别真伪。”
3、“宽恕:不再愤怒、仇恨和愤恨。”
4、“(这偷窃的行为)将给她提供继续偷书的场所,它将鼓励汉斯·休伯曼实施援助一个犹太拳击手的计划,它也将让我再次看到,一个机会直接引发了另一个机会,就像一次冒险引发了更多的冒险,一个生命将生产出更多的生命,一次死亡将导致更多的死亡一样。”
5、“一阵寒风袭来。它随着空气吹金窗户。或许,这是来自第三帝国的和风,里面积着更强大的力量;或许,这显示出欧洲还一息尚存。”
6、“她来来回回走动着,重复着刚才的举动。这一次要更慢些,而且她将手向前伸,用手掌心抚摸着每本书的书背,那种感觉很不真实,是魔术,是梦幻,是技行吊灯上洒下的点点光芒。有几次她差点抽一本书出来,可她还是不敢打扰它们,它们真是太完美了。”
7、“这些文字,它们为什么要存在呢?没有文字,就不会有这本书。没有文字,元首就什么都不是,也就不会再有脚步踉踉跄跄的囚犯,也就不需要能让我们好受一点的安慰或文字游戏了。”
8、“(莉赛尔说)我厌恶过文字,也喜爱过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
9、“(死神说)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
读后感
《偷书贼》的封面吸引了我,我忍不住买了下来。确切的说是封面下方的文字吸引了我,“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
在寒冷的夜晚,我开始了我的阅读。
开头并没有特别吸引我。我想我能理解和体会到那个小女孩的绝望,我想我可能将会同情她。可是,她坚强到让人心疼。
在那个叫做天堂的小镇新家里,除了躲避炸弹和忍受饥饿,日子过的似乎也不错。何况,莉赛尔饥渴的灵魂,还有书陪伴呢。弟弟的死亡让她有了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她开始了阅读旅程,并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阅读让她在迷茫之余有了寄托,她开始爱上了书,爱上了阅读,也开始了偷书。偷书,是莉塞尔的“光辉”事业。在她总共的14本书中,有6本是偷来的。这些书,救了她的灵魂,也救了她的性命。
第一次去镇长夫人家的时候,她便被那里的书橱迷住了,对她而言,那里是幸福的所在。镇长夫人让她进去阅读,“她来来回回走动着,重复着刚才的举动。这一次要更慢些,而且她将手向前伸,用手掌心抚摸着每本书的书背,那种感觉很不真实,是魔术,是梦幻,是技行吊灯上洒下的点点光芒。有几次她差点抽一本书出来,可她还是不敢打扰它们,它们真是太完美了。”在她看来,书完美得让她不敢动。
在一次轰炸中,一片恐慌和嘈乱的邻居,靠着莉塞尔朗读的文字,奇迹般地安静下来,获得生活的力量和勇气。正像卡夫卡说的,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文字就这样凿破坚冰,喂养着灵魂。绝望的霍茨佩菲尔太太,一度是小莉塞尔最惧怕的人,文字让她在失去儿子的绝望中存活下来,文字在她和小莉塞尔中建立起奇特的友谊。文字更滋养着莉塞尔,滋养着绝望的镇长夫人,滋养着避难者马克斯。
希特勒的凶狠残暴、诡计多端、酗战专横霸道在希特勒青年团的活动,瘦骨嶙峋的犹太人踉踉跄跄的示街游行,纳粹成员的无情长鞭,魂飞魄散的袭击警报,朋友间战友间左邻右舍的的真挚情感,善良勇敢的正义行为,渴望生命的士兵,热爱文字的跳动的心一一鲜活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企图激起更多的人对战争的唾弃,激起更多的人去追求、拥抱和平里自然盛开的鲜花。
读到书的末尾时,汉密尔街被轰炸后的那一部分把我给感动的一塌糊涂。泪水在莉赛尔看到鲁迪那一头如烛光般光泽的头发时如被溢满的水杯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出来。难以置信那个把自己涂成小黑炭像杰西欧文斯一样在操场上奔跑的男孩那个巧妙地把面包屑洒在犹太人必经的路上帮助饥饿的犹太人的男孩,那个站在齐腰深的冰水里追赶一本书的男孩,那个把微笑的泰迪熊放在死去的飞行员怀中的男孩,那个在睡梦中、在裁缝店、在偷苹果的郊外一次次期待并且永生错过他最爱的女孩子的吻的男孩,那个青春绽放的凶猛、生命怒放的可爱的男孩就这样走了。那是孩提时代最最真挚的友情,一个生气勃勃的人在你毫无预防的时候突然就那样静静地闭上了双眼,沉沉地永远睡下去任你如何千呼万唤他再也不会回应你,叫人如何不难过与伤心呢?
如果说莉赛尔的亲生妈妈给了她生命,那么她的温柔的爸爸和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却给了她灵魂。在看到莉赛尔看到她的有着水银亮眼睛拉得一手好琴的爸爸和让她又爱又怕却正直的妈妈的尸体后,虽然早有准备,但我却依旧心痛如绞。以后在她做恶梦的半夜里来安抚她呢?以后谁再在拉手风琴给她听呢?以后谁再扯开大嗓子高声骂她小母猪呢?谁再煮热汤给她喝呢?尽管那汤不是那么地美味可口。那个身上有着天使般光辉的男人和那个替女儿藏好精神之书毫不迟疑地接纳犹太人的女人就这样消失了?这一切真的跟随着被轰炸的房子的断臂残垣一起折断,跟着黑乎乎的炮灰一起灰飞烟灭了?她不敢相信自己眼前看到的这一切,而我也不肯相信。她希望这不过是她众多的噩梦中的一个,她会在她爸爸温柔的抚拍下再次进入梦乡的。她希望她醒来后依然是个灿烂的热辣辣的白天,偶尔还跟着鲁迪一起去偷窃快乐。还有她告诉鲁迪的爸爸说她亲吻了鲁迪时,一直克制着的情感再也无法控制,泪水犹如从缺了堤的坝上奔涌而出。„„
“这些文字,它们为什么要存在呢?没有文字,就不会有这本书。没有文字,元首就什么都不是,也就不会再有脚步踉踉跄跄的囚犯,也就不需要能让我们好受一点的安慰或文字游戏了。”文字是神奇的,它给了莉赛尔力量也给了她伤心。因为文字,她的父亲死了,家庭分离,她认识了终生见不得光的犹太拳击手,她也失去了所有喜爱的人;因为文字她来到叫做天堂的小镇新家里,认识了养父母,结识了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莉塞尔对文字的着迷是一种纯粹的着迷,让我感动得有种也希望自己能如此的冲动。也正如莉赛尔说的,“我厌恶过文字,也喜爱过文字。我希望我能把它们运用得恰到好处。”这神奇的文字,在女孩的如夜色一样的生命里,开出了妖娆的花儿。
也许从莉塞尔得到的人生第一本书里就可以预见吧——掘墓人手册,那个狂热的德国人和他制造的战争,活脱脱是个掘墓人,把全世界无数的犹太人、汉密尔这样普通的小镇居民,送进了坟墓。
汉密尔街上只有莉塞尔活了下来。小小的莉塞尔,要靠什么去支撑她什么都没有了的,一片蛮荒的人生?她十三岁那年的那些人和事,在发生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会滋养一个被遗弃的女孩一生的回忆吧?总有一些柔软的生命之花,只绽放过一次,却温暖了一生。
“他打动了我,每次都打动了我,这是他造成的唯一伤害,他踩住了我的心,让我哭泣” 正像温柔的死神这样说鲁迪一样。偷书贼,这样一本絮叨的故事,打动了我,让我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