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成果指导实践,活跃基层建设为先——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破解及策略应对
调研成果指导实践,活跃基层建设为先
——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破解及策略应对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洪兵
引言:11月29日-12月3日,作为首都高校共青团工作“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之一,团市委副书记杨海滨同志率领21所高校的团委书记前往江苏、浙江两省调研高校共青团工作。调研团先后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四所百年名校学习考察,并与江苏团省委、苏州团市委、浙江团省委的相关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考察活动历时五天,足迹遍布两省三地,四所高校,整个调研活动行程紧凑,内容丰富。作为本次调研团的一名成员,我满带责任、倍觉荣幸、心怀感恩地全程参加考察活动,深感收获巨大、感触良多。
四所高校的共青团工作不论是以“青马工程”为核心的团学干部培训培养体系,还是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学术科创活动,抑或是以“我的支部我的团”为品牌的基层团组织建设,都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首都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和制度参考。下面就以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为重点,谈谈本次的调研的收获和思考。
2009年团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全团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1。高校的班级团支部和院系团委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下大力气抓好团支部和院系团委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探索基层团组织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团的建设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一、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团中央《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全面加强团的自身建设的决议》指出:“当前团的自身设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在基层,在基层有组织无活力、有青年无组织的情况还比较普遍。”为全面落实“两个体青年”的目标,深化自身建设,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在眉睫。
目前,北京高校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存在着难点和薄弱环节,总的来说,普通本科院校团的工作虽然总体水平较高,但是总体提升不够,工作创新不多;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团的工作虽有亮点,但水平参差不齐、悬殊较大,总体工作环境有待优化。具体说来:
1.团员意识薄弱,团员队伍的先进性体验降低。团员的身份在大学里已经大众化、平民化,即便是在刚入校的新生当中,也很难找到太多非团员的身影。这让许多团员对自己的身份缺乏足够的认同感,许多大学生团员早已忘记自己是一个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一员,逐渐淡漠了自己的团员身份。2.基层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不强,在工作力量、条件、资源等方面,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对高校来说,班级团支部是凝聚最广大青年学生的最基础的团的组织,团支部是否有活力、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决定着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整体影响力。从北京乃至全国高校来看,校级团委在全校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但光校团委工作强远远不够,还要全校带基层,要把院系团委、基层团支部工作带动起来,尤其是基层团支部,团支部书记由学生担任,对团的知识不甚明确,也不知道团支部应该怎样开展活动,更是缺乏工作的经验和社会的阅历,缺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尽最大可能提高团干部的整体素质。
3.基层团组织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背景下教育引导青年的手段、方式还亟待改进。传统的团日活动相对面较窄,提到团日活动就是读报纸、读文件,去纪念馆宣誓。团日活动的面搞得越狭窄,只会让同学离团日活动越远。
4.团的组织设置不适应学生聚集的新要求,以宿舍、社团、网络等方式的聚集中,存在组织设置的空白点。
5.部分高校没有形成重视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础工作的良好氛围,环境建设也有待加强。这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工作线的、包括团干线的人太少,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力量。
二、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对策
1.规范基层团干部选拔和培养机制。基层团组织很大程度上依靠团支书的个人魅力得以体现,所以以什么样的方式配基层团组织书记,配什么样的基层团组织书记,这是两个非常核心的问题。高校团委要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配齐配强基层团的干部,积极推行组织推荐、青年学生举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基层团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直接选举班级团支部负责人。要把基层团组织领导班子产生的过程变成宣传和展示团工作的平台,变成吸引同学们关注和参与共青团工作的过程。在团支部层面上,应该提倡所有的同学都来参与团支委成员的产生,把前期的酝酿过程、提名过程做得更加充分。通过这一过程,让我们同学了解共青团,关注共青团,最后参与共青团工作。拓宽团干部培养、培训渠道和途径,有计划地优先安排基层
团干部进党校、团校培训;各种层面的培训班、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的机会、各种性质的评奖机会,都向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团干部倾斜。他们层级不高,作用很大,要一方面重视他们的产生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任职以后的培养。
2.明确工作分工,强调团支部核心定位。团支部的决定地位、核心地位靠具体的活动,靠团支部的整体战斗力,靠团支书的个人魅力才能实现。所以要做团支部和班委会职能上的分工,因为以往很多时候,学生喜欢的、和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都是由班委会做的,学生不喜欢、枯燥的工作,由团支部来做。结果导致大家对团支部工作、活动不感兴趣,团支部书记的个人影响力无从体现。所以我们要合理分工,让班长注重第一课堂,让团支书注重第二课堂。从某种角度讲,要形成团支部书记在思想上的指导地位。
3.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主题团日内容。假如用一个形象的“饭菜”比喻共青团工作的定位,那么团组织在做工作时要当好厨师,一名技艺高超的大厨。以往同学“吃不好”“吃不饱”是因为“饭菜”少,活动少,种类不足,而团支部要多“炒几个菜”,多办几个种类不同的活动,要让同学感到参加活动就像吃自助餐一样,“有得挑”,“每个都尝一点就不怕吃不饱”。新形势下团的工作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调整,下移工作重心,围绕学生的关注点,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要让主题团日活动密切地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感到这个团日活动有意思,他们能有所收获,才能使团支部活力、凝聚力得到体现,才能最终凝聚、影响青年学生。
“坚持以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
是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南京大学“我的支部我的团”团日活动在活动形式贴近时代、服务学生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据了解,2010年,南京大学新生主题团日在3548个本科新生、77个新生团支部中启动,校院两级团组织针对新生首次脱离家庭、独立学习生活,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困惑和迷惘,利用团日这个最传统的团活动载体,围绕共青团最关注的思想引领和新同学最关注的学业生涯规划两个核心,覆盖志愿服务与实践行动分享、学涯与职涯指导、急救与危机处理训练课、校园安全例析等不同主题。邀请一大批深受同学喜爱的专家学者、校友学长和各界嘉宾走进共青团的活动,以开放、互动的课堂社区方式,跟新生分享青春故事和成长体验,帮助他们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之后,团日活动被推广到南大全校,316个本科生支部和112个研究生支部借鉴成功模式,一学期内至少开展2次主题团日,31个基层团委至少开展一次主题教育,在开展丰富活动的同时,加强了基层团建,活跃了基层团的工作。4.改进高校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基层团组织重在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变革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方式,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团组织的活力。根据“青年怎么聚团组织就怎么建,青年在哪儿聚团组织就在哪儿建”的原则,按照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方式,大胆探索基层团组织的有效载体,在学生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大力推进组织建设创新,转变单纯以地域、行政隶属关系为纽带的设置方式,把团组织建在青年学生的“兴趣链”、“需求链”、“活动链”上,建立兴趣型、共同需求型、活动型团组织,与传统团支部共同发挥作用。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依托方式,依托社团、网络社区、实习单位、实践团队等建立团组织。
5.建立健全基层团组织的激励保障机制。各高校团组织要予以高度重视,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仅作为“基础工程”,更要当做“活力工程”、“生命力工程”,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入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要加大对基层团组织项目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团市委的资源要向校团委流动,校团委的资源要向院系和基层团支部流动。当然,这样的流动主要以项目为主,以工作实绩为主要标准。
新形势下,对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团建抓创新”的总体要求,以提高基层团组织服务能力为核心,以不断扩大团的基层组织的有效覆盖为基础,以切实加强团员团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基层团组织制度建设为保障,切实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战斗力。
1陆昊.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中国网,.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