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优化发展规划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优化发展(2008-2012)五年规
划纲要
时间:2008-9-22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154 [打印] [关闭] [收藏]索引号
文件编
号
发布机
构
公开方
式
公开程
序 BJ00-C0100-2008-004 生成日期 公开时限 公开形式 公开范围 发布日2008-9-22期 长期公开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面向全社会 2008-9-22无锡市新区管委会 主动公开 部门编制,经市政府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内容概要: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优化发展(2008-2012)五年规划纲要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贯彻落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工作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园区及开发公司的优化发展、转型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认 真做好的课题。今后五年,是无锡新区优化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的关键时期。作为新区重要发展板块的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如何在 这一进程中继续发挥好示范和窗口作用,是关系到无锡新加坡工业园“二次创业”能否成功的重大课题。提出未来五年园区发展的总体工作目标和推进措施,对指导 园区中长期发展意义重大。
一、优化发展条件初具
自1994年初启动开发至今,整整13年的历程,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经历了迅速发展、停滞不前和恢复性增长,现已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一、二期开发(2.32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园区企业持续发展,园区开发公司经济效益同步增长。13年来,中新双方本着真诚合作、平等互利的精神,在广泛借鉴新加坡开 发裕廊镇工业区与巴淡工业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无锡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以建设国际化高科技工业园区为目标,以服务投资者为工作 中心,初步走上了一条商业化运作、集约化开发、高强度投入、一站式服务、高效益产出的良性滚动发展的道路,并形成了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精密机械、机电一 体化为主的自身特色,成为无锡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亮丽窗口和开发高科技工业园区的成功典范。
至今,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已高起点完成开发面积近3平方 公里,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的直接投入达1.8亿美元。截止2006年底,共引进外商投资企业70家,合同利用外资20亿美元,到位外资17亿美元。2006年园区企业销售总额达400亿元,自营出口40亿美元。2007年园区企业销售总额预测达480亿元(不计尚德公司)。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13年的开发,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作为园区开发主体的无锡星洲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WSIPDC)也从小到大,走上了一条开发园 区、服务园区、经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WSIPDC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其中新方占70%,中方占30%。2002年5月,中新双方 决定股比调整,中方占51%,新方占49%,园区管理以中方为主,同时双方按新股比增资至注册资本8600万美元,总投资增至2.58亿美元。WSIPDC公司经营效益在这几年实现了扭亏为盈。2002年,公司业务收入2.25亿元,实现利润90万美元;2006年,公司业务收入4.67亿元,实现利润5183万元。2007年,公司业务收入预测5.16亿元,实现税后利润6007万元。
园区十三年发展的基础和公司近几年积累的较强实力,为未来五年做优做美园区、做大做强公司创造了条件。因此,从园区自身条件看,一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 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以及中新双方股东的帮助,二有依托园区和新区高科技产业的雄厚基础,凭借开发公司数年来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完全有可能实现促进制造业 向高端延伸,促进与之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实施“双轮驱动”战略,达成“做优做美园区、做大做强公司”两大目标。
二、推进优化发展总体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的使命是帮助投资者成功走向中国高科技之路。今后五年的发展总体目标是: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发展产业、经营园区为工作主线,加快开发模式转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园区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把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建设成为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 服务业为主导、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优环境美的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成为无锡新区向外展示综合发展成就的窗口和样本。
作为园区营运主体的无锡星洲工 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愿景为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进取向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科技生态工业园区综合服务运营商,成为中国市场化 运营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引领者。公司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在2007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以上(争取达到3倍水平)。
1.园区产业发展目标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将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为方向,今后5年每年新引进高科技生产性企业5家以上,引进现代服务企业20家以上。园区制造业以电子信息产业、光伏产业和精密机械产业为发展方向,生产性企业销售额预计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含光伏产业),服务业收入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长。每万元GDP能耗和COD排放低于新区平均水平的30%以上
预计至2010年,园区外商投资的生产性企业将达85家以上,研发机构15家以上,注册资本总额达18亿美元(如计尚德公司,再加18美元),总投资额达 30亿美元。2010年园区企业销售额预计达1190亿元(含光伏产业460亿元)。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60家以上,就业人口3000人。至2010年,园区预计建成“三创”载体10万平方米、住宅面积达40万平方米,可容纳1万人以上。建成五星级饭店一家和经济型酒店一家。
预计至2012年,园区外商投资的生产性企业将达90家以上,研发机构25家以上,注册资本总额达20亿美元,总投资额达35亿美元。2012年园区企业 销售额预计达1880亿元(其中含光伏产业1000亿元)。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100家以上,就业人口6000人。至2012年,园区预计建成“三创”载 体20万平方
米、住宅面积达50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人。园区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300亿元,每平方公里就业人口2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 增加值比例为80:20左右。
2012年至2020年,园区的产业发展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制造业中较低附加值加工环节将逐步外移,研发机构和现代服务业产出规模越来越大。园区企业销售额将达3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维持在80:20左右。
在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注重节能减排和集约化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要把光伏产业园建成全国节能减排的典范,实现污水零排放,最大限度地在园区内使用 自身的太阳能产品。至2010年,连同光伏产业园,园区总建成面积控制在4平方公里以内,平均每平方公里产出300亿元销售额以上。至2012年,单位平方公里产出400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高档国际社区和现代服务业。2009年前把欧陆风情街及周边区域建成无锡市最适合欧美藉人士及园区白领居住、餐饮、休闲的高档国际社区。2010年前在锡士路入园处地块建成无锡市最有特色的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主的花园区商务园区。
2.开发公司发展目标
﹙1﹚主营业务发展目标
基于无锡新加坡工业园现有的核心能力,WSIP公司的主营业务应该是:工业房产(包括物流仓储)开发、出租和租后服务,客户电力供应,园区科研、办公楼宇开发和租赁,园区公寓开发和租赁,园区水务业。这些经营业务可以由公司独资或控股(包括相对控股)经营。
工业厂房建设:尚德光伏产业园建设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积极争取成为尚德公司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计划在5年内为光伏产业园定制70万平方米 厂房并出租。积极为园区现有企业和陆续引进的新企业“量身定制”新厂房,计划在5年内新增出租面积10万平方米。累计至2010年,公司厂房出租业务达 60万平方米,租金年收入1.8亿元人民币以上。累计至2012年,公司厂房出租业务达110万平方米,租金年收入3亿元人民币以上。
物流仓储物业建设:利用园区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和无锡机场发展的机遇,积极发展仓储物业。计划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五年内开发仓储物业30万平方米,预计2010年前开发20万平方米,至2012年累计达30万平方米。
电力设施业务:公司电力业务计划五年内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08年转供电6亿度,实现收入4.4亿元。2010年,计划供电7.5亿度,实现收入5.3亿元。2012年,计划供电9亿度,实现收入6.6亿元。
民用房地产业务:计划08年,新开发楼宇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税前利润在4000万元左右。09年起每年新开发楼宇6万平方米,实现销售3亿元,实现税前利润6000万元左右。
“三创”载体建设:计划从08年起,每两年新开发科研、办公楼宇8万平方米,5年共开发20万平方米。
水务业:计划08年完成尚德公司一期7500吨规模中水回用项目,09年建设尚德二期4万吨规模中水回用项目并收购新区水务公司部分股份。至2012年,日处理量30万吨,年收入1亿元,利润1000万元。
以上业务累计,公司在2010年年经营收入在8亿元左右,年创利润在1亿元左右;2012年年收入在15亿元左右,年创利润在2亿元左右,成为新区国有
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投资收益最好的企业,成为全国有响亮品牌的科技园区综合营运商。
(2)上市目标
随着今后几年公司主营业务的良性拓展,WSIP公司计划在2010年前(争取在2009年)上市,初次募集资金10亿元左右。这必将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三、推进措施
1.培育园区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有 选择地引进技术含量高、资源占用少、污染排放少的生产性企业,大力引进研发机构进园,鼓励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总部业务流程外包公司,鼓励为新 区制造业公司服务的企业进驻园区商务园区。对个别生产工艺有污染而无法整改的企业,采取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引导异地发展,腾出宝贵土地资源引进高附加值生 产性企业或现代服务业企业。
2.积极争取成为无锡光伏产业园的开发运营商,重点服务好光伏产业的发展
认真做好光伏为产业园一期的开发建设,取得尚德公司和政府的充分信任,与尚德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无锡光伏产业园的发展目标是,至2012年达到6G的总产能,销售额达1000亿元。这将成为园区经济增量中规模最大的产业板块。
要把光伏产业园建成全市节能减排的试点园区。建设日排量4万吨和7500吨的中水回用厂各一座,实现光伏产业园所有污水零排放。污水处理所用能源大部分使用太阳能。
3.整理性开发好现有园区,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完善园区的服务功能
08年,要重点打造好欧陆风情街,争取引进客户累计达30家以上,营业面积80%以上。在未来五年,完成新区公交场和附近工厂的搬迁,把欧陆风情街周边区域打造成无锡市集居住、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高档国际社区。
每年投资数百万元做美园区环境。随着园区地块开发的逐步完成,园区环境营造将从单一的绿化保洁向高品味营造上来,把3平方公里打造成常年翠绿、四季有花、小品高雅、河水清澈的花园式生态工业园区。
4.跳出园区地域界限,在整个新区乃至全市范围内发展业务。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受地域的限制明显,但公司业务的发展完全应该跳出园区,面向整个新区乃至整个无锡市,在建立品牌优势后甚至可以逐步在全国或走出国门。
2008年至2010年跨区域发展的重点是积极参与新沂无锡工业园的开发,同时把“定制厂房”模式复制至新沂工业园。同时积极在无锡新区重点企业中寻找定 制厂房租赁的商业机会。计划在3年内开拓、巩固好新区业务,建立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在公司上市后把业务向全市、全国复制延伸。
5.调整公司组织结构,推动公司向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明显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开 发公司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在经营业务单
一、经营范围和收入盘子较小的背景下设立的。公司只有一个利润中心,下设部门都只是成本中心。为适应公司上市以及 今后经营业务扩大的需要,公司应在上市准备阶段对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调整,把WSIP改变为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把若干个主营业务部门改变为独 立的利润中心。一是07年下半年实施公司分立,将现有公司存续
分立为星洲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和星洲科苑公用设施开发有限公司;二是07年底成立星洲物业 服务公司;三是07年底与新加坡胜科公用事业公司合资成立无锡星洲水务公司;四是08年初成立无锡星洲置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商业及民用房地产开发建设; 五是08年初与香港第一上海房地产有限公司合资设“无锡联立置业有限公司”负责“三创”载体建设和经营;六是08年上半年与国际物流公司合作大规模开发物 流地产,利用C区数百亩土地建设物流中心;七是08年上半年以现有的无锡星洲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按上市公司要求建立公司治理 结构。作为上市控股公司,其业务可以现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房产租赁、维护管理,电力供应,物流地产,民用和商业房地产,水务等。
6.大力培养员工队伍,为园区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园区发展方向和路径确定之后,人才是关键的因素。要重点引进和培养能独挡一面的领军型人才,大力培养一批有潜质的中层职业经理队伍和年轻员工队伍,形成有效的员工队伍梯队,确保园区业务持续快速成长的需要。
第二篇:无锡地铁战略发展规划
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战略发展规划(建议稿)
1、报告的目的与内容概要
2、基本背景
2.1 基本情况 2.2 外部环境
3、基本定位
3.1 在政府法定文件的约束下,负责地铁的运营业务 3.2 在政府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负责线路的建设业务 3.3 在政府授权范围内,开发与地铁相关的各类资源
4、公司使命
5、发展战略
5.1 短期战略(以2012-2015年为调整准备期)5.2 中期战略(以2016-2018年为成长提高期)5.3 长期战略(以2019-2022年为发展壮大期)
6、小结
1、报告目的与内容概要
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的发展战略是在对公司运营、建设、附属业务开发及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诊断分析与目标方案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形成的。(注:公司需要引进专业智业公司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对我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
本报告描述了未来地铁公司将面临的外界环境、目标定位和企业使命,进而提出、论证了公司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2、基本背景
2.1基本情况
无锡市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注:以下简称 无锡地铁)成立于2008年11月
2011年11月,无锡地铁开工建设二周年,书写地铁建设“无锡速度”。
根据规划,至2014年无锡市将首先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十”字形轨道交通网络骨架。
对应无锡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无锡地铁将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拉大城市框架的重要举措。
2.2 外部环境
发展地下交通乃大势所趋,最近中国政府多次表示,还将大规模启动地铁建设。
最近国内地铁故障频频,引发舆论和民众对地铁运营安全的顾虑。地铁建造质量和运营安全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3、目标定位
无锡地铁目标定位是为无锡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经济、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3.1 在政府法定文件的约束下,负责地铁的运营业务
1)行使政府所赋予的运营管理权,承担政府所要求的义务和责任
2)在政府的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基础上,承担地铁财务责任,包括控制成本和增加运营收益,维护地铁设备,逐年减少运营亏损,提供优质、高效地铁运营服务
3)通过政府的特定政策性支持,充分利用综合资源,采用多种经营方式,以自身的经营努力,逐步增加经济效益,逐渐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3.2 在政府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负责线路的建设业务
1)有效地组织工程建设工作,保证地铁线路优质、经济,按时地完成。
2)积极地实施工程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行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新型建设管理体系,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3)在建设管理系统建立合理的投资监督机制,形成兼顾效率和制约的有机管理模式,保证地铁公司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进行。
3.3 在政府授权范围内,开发与地铁相关的各类资源
1)积极开发地铁相关资源,创造最佳的综合经济效益,作为对运营业务的辅助性经济支持的手段
2)综合研究资源开发与地铁客流间的相互促进功能,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引导决策方向,借以改善地铁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强化资源的经营创收能力。
4、公司使命
打造“幸福地铁”,通过一系列的员工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无锡地铁办公室、外部智业公司的多次研讨,就无锡地铁的使命下明确的定义。同时,由专题小组选出收集员工对地铁公司使命的建议,再选出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表述,最后选定。
地铁公司的使命
以人为本
科学地建造和经营地铁 开发资源 创效盈利
为乘客提供安全、快速、优质的运输服务
进而贡献社会
5、发展战略
通过研究和分析,将地铁总公司的发展战略,设计为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调整准备期(2012-2015年)的短期战略;第二步是成长提高期(2016-2018年)的中期战略;第三步是发展壮大期(2019-2022年)的长期战略,各个战略期的目标、思路、措施简述如下:
5.1短期战略:(以2012-2015年为调整准备期)
战略目标
地铁公司是授权经营的独立法人企业;为实现地铁总公司的使命和发展远景,培育、发展和强化实施发展战略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地铁公司应发展和强化的七大核心能力为:运营能力、建设能力、相关业务发展能力、财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处理外界关系能力、内部组织协调能力,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地铁公司。
在运营方面:日平均客流达到???万,约占全市公交出行总量的???%,年收入达到???亿,每车公里成本控制在????元(不含折旧)以下
在线路建设方面: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全面建成,三号线开工建设
在附属业务方面:年收入达到???亿元
战略思路:
按照“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基本方针,采取切实有效的战略措施,理顺内外关系,改善经营环境,更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技能、发展核心能力
战略措施:
实现授权经营,以法律文件的形式,严格界定地铁公司与政府间的责、权、利、债关系。主要内容为:(1)政府对地铁公司的基本期望和要求;(2)政府授权的具体内容、范围、程度、约束条件;(3)地铁公司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4)地铁公司为承担社会责任希望政府给予的具体的政策性支持和财务支持
1)进行科学系统的建设、运营和附属业务的经济预测和分析。为使与政府的关系落实到实处,形成“双赢互利”的利益格局,应结合无锡市最新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参考地铁网络规划思路,本着“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卓越的经营努力,逐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的思路,进行科学严谨的统筹策划和经济预测分析,用以作为界定与政府间的关系,争取得到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政策支持的基础。
2)发展和强化运营能力
(1)在“以市场为驱动、财务为核心、服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支持下,通过建立“服务链”体系,实施“追求差异”的竞争战略(与众不同的优质服务)、通过积极地市场营销活动,创建地铁的服务品牌,树立地铁的企业形象,强化服务的运作机能,以优质的服务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以优秀的品牌赢取合理的收益。
(2)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由前期的粗放型管理逐步转为精细化管理,用管理
降成本、向管理求效益,以管理促能力,建立健全各种成本管理指标体系,力争以最合理的成本提供最佳的地铁服务
(3)切实提高运行检修水平,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运行检修队伍;不断完善各种应急运行方案;合理制定科学的预防性检修策略;有效提高对各类故障的应急反应能力。以优质高效的运行检修能力形成对“服务链”的强力支撑。
(4)大力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创建一种与“服务链”相匹配的,以服务绩效为衡量的,以优质服务为载体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支持地铁的服务品牌、引导市民的出行消费走向,从而有效地创造市场、“生产”客流,增加效益。
(5)运营部的重组,运营组织中部门的重新设计,不同的业务应重新组合分配形成新的主要业务部门如车务、维修、综合以及市场营销,同时流程改进开始启动,包括计划、营销、服务、和维修流程。
3)发展和强化建设能力
(1)有效提高规划设计管理能力,通过认真总结一号线和二号线的经验,认真研究世界各地地铁规划设计的先进经验,力求使三号线和四号线的规划设计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争取在地铁规划设计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能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形成鲜明的设计管理优势和高效的统筹能力,从而使公司在地铁规划设计管理方面的整体能力处于行业一流水平
(2)有效提高施工管理能力,在强化项目管理的基础上,优化管理手段,进一步强化对投资的调控能力、合同的监管能力、工程质量的保证能力、施工的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重点提高对地铁关键施工领域的核心管理技能(如车站与隧道施工管理,盾构管理、系统综合管理、车辆监造、系统设备国产化集成管理等方面),今管理既有整体水平,又有突出特色,从而使公司整体施工管理能力处于行业先进水平。
4)发展和强化资源开发能力
(1)首先通过合作,着力培养在通讯、房地产、商贸、广告等关键业务领域的规划、开发、经营、策划、营销等专业能力,尽快形成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市场竞争能力
(2)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懂经营、善管理、有技术、通业务的综合性经营管理骨干队伍,从而具备独立进行资源开发的基本能力
(3)通过各种培训方式着力培养各个经营管理层的战略性经营思维能力,战略性资源整合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从而使公司具备资源开发的核心能力
(4)建议进行附属业务的重组,首先解散事业公司,然后将四个核心业务(广告、房地产、通讯、和商贸)重组,为实现这个重组,需要从市场上聘用专业人员并对公司内部人员进行培训,员工应该开始发展经营计划能力,制定监督机制以保证业务绩效的改进。
(5)将设计院、物资公司、保洁、电梯业务等公司逐步推向市场的同时,充分运用地铁的丰富无形资产对其予以广泛的支持(如地铁对供应商、施工单位、参股公司的影响力、地铁的信誉等)强化其拓展市场的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市场盈利的目标。
5)发展和强化财务管理能力
(1)有效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支持下,建立一个以预算,分析、控制、反馈为基本环节的财务管理闭环控制系统。以预算为龙头,以分析为基础,以控制为中心,重点建立一个科学地完整的严密的预算计划体系;着重提高对经营状况的评估诊断能力,财务预警能力,对投资的经济分析决策能力,及对现场控制,反馈控制等不同控制手段的综合运用能力,尽快使财务能力达到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2)迅速建立一支财务管理的骨干队伍,通过各种培训手段着重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功底的、能独当一面的不同等级的财务管理人才,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及专业侧重,统筹规划、培养、引进、配置合理比例的各类财务人员,并有适当比例的人才储备,使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具有坚实的人力基础
(3)逐步提高企业融资能力,以前瞻性的目光审视企业的发展,通过外委代培、专项进修、定点实操等各种手段,逐步培育一批具有宏观经济理论基础的,具有中长期大额度投资决策水平的,具有金融实操能力的专才,同时,结合聘请顾问,与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咨询联系,与专业金融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持续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4)通过上述各种主要财务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综合运用,发展地铁公司的资本经营能力
5.2 中期战略:(以2016-2018年为成长提高期)
战略目标:
在此阶段,地铁公司应以成熟的公司体制全面运营,地铁公司应以核心能力为依托,稳步实现各项经营业绩的大幅度提升,与国内地铁同期水平相比,在各重要经营指标方面达到一流水平,并争取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地铁的水平。
1)在运营方面:一号、二号线的运营组织应于2013年开始运转,准备2014年的开通运行,实现一、二号线的联合运营,并实现各项业绩指标:(1)日客流量达到??万人次并逐步达到??万人次,占全市公交出行总量的约??%;(2)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逐年减亏;(3)各项主要运行检修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地铁的水平。
2)在建设方面:三号线可能会计划在??年投入运营,四号线着手准备于???年开工。
3)在附属业务方面:应该继续对地铁公司做出贡献,希望到??年,每年收入会达到??亿,房地产、通讯和商贸的收入会显著增长,对主要资源的利用会达到最大效率。希望房地产业务的收入会从2014年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大值。随着地铁公司业务能力的增强,广告资源的利用率会提高到??%以上,一号线、二号线建成后,地铁公司应该考虑通过自己进行广告策划、推广和销售来增加边际利润,有效改善公司整体现金流的状况,实现各主要经营指标:(1)广告利用率达到??%,年收入达??亿;(2)通讯开发年收入达??万元;(3)商贸开发年收入达??万元,各业务总额达每年??亿元以上
战略思维
有效地整合地铁公司的综合开发资源优势,在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通过系统的策划开发,正确的经营策略,符合战略的业务组合,有效地经营手段,实现最佳的组织和管理功能,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战略措施:
1)在一号线和二号线的运营业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在合作和竞争间取得平衡,并通过竞争促进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收益
2)在充分核算的基础上,签定运营管理承包合同,着力强化开源、节流能力、通过有效的市场营销,成本控制,增加实际收益
3)通过一号线的探索,把握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环节和可能的幅度,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更新管理技术、调整规划布局,精确规划设计,优化施工组织,减少工程变更,降低采购成本等综合管理手段和措施有效降低工程成本,节省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4)从增加客流的角度,对三号线沿线物业开发做出综合规划和经济预测分析,引导政策走向,吸引开发商家,聚集居住人群,形成定向客流,并由此产生票务,物业,通讯,广告,商贸的综合效益
5)在各车站规划设计时与商委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考虑特色商业的区域布局,预测综合经济效果和对运营的减亏贡献,由此诱导政府的决策,从而有规律的引导客流走向,增加票务收益。6)从客流与资源开发的内在联系出发,统筹考虑物业、广告、通讯、商贸等业务的综合开发,从而使各项业务均能产生更多的附加价值,增加边际贡献值,并相得益彰、效益互补,形成1+1》2的系统经营效果
7)在形成强劲的生产经营、商业经营能力的基础上,运用资本经营的手段,有效的整合各种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灵活的借助地铁独有的综合资源优势,寻求商机,增创效益。(例如:流动资产的有效管理和地铁无形资产的合理应用等)。
8)研讨拓展融资方式、自主筹建新线的各种可能方式。寻求和建立长期稳定的多种融资渠道,强化自主融资的能力
5.3 长期战略(以2019-2022年为发展壮大期)
战略目标:
三号线和四号线在2019年以前已经全面投入运营;如果融资和建设顺利,五号线在2022年以前也将投入使用,无锡的地下轨道交通网络的基本骨干至此形成雏形,总运营长度可能达到??公里
地铁的客流会因地下网络系统的初步形成而大幅度地增加,到2022年广州地铁的客流量可超过每天??百万人次,占全部公交出行量的近??%,年收入达到??亿元以上
附属业务的年收入将可能达到??亿元,甚至??亿元左右
在此之后,地铁公司在地铁运营和建设两方面都形成为成熟的系统,积累起属于无锡地铁公司自己的核心能力,地铁公司此时也可以考虑向届时正在建设中的国内其他城市的地铁提供有关运营管理和建设管理的咨询服务
在更长的时间以后,当地地铁公司最终成为财务盈利强的企业并能持续发展,或者已经明确向这种方向发展时,地铁公司应该而且有可能走向股票市场上市,从直接资本市场获得未来新线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此时,地铁公司的管理应该更加规范,地铁运营应该吸引更多的客流,能够向股东提供长期合理的回报,在内外动力驱动下,逐步实现盈亏平衡,初步获得整体盈利能力;基本实现成为国内一流的地铁目标,并逐步向国际一流地铁的目标迈进
战略思路
以生产经营和商业经营为内涵,以资本经营为外延,构成一体两翼的经营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和组合,获取自我提升、不断壮大、长期发展、永续经营的手段、能力和途径
战略措施:
1)研讨通过兼并某些相关企业(如某个公汽公司),而形成自由的扩展的互补型外交网络,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可能方式,及完善市场竞争的实施策略手段 2)研讨利用地下交通网络的资源形成知识经济概念的经营项目
3)研讨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战略联盟和合作进行业务互补,实现行业联盟的可能性
4)研讨由政府逐年注资,增加公司资本金的必要性及各种可能的方式(如资金、地块、企业、项目等),并通过拟定有效地实施策略和经营技巧增加其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利性
5)研讨对地铁可持续发展所希望依赖的各种政策支持,(例如:地铁沿线400米内商业收益的提成)。提供充分的经济预测和分析数据,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拟定使此种政策能被涉及各方所接受的相应策略,奠定政策出台所必备的基础
报告小结:
本发展战略方案主要着重于制定中短期战略。方案考虑到发展的延续性,也依据公司的使命对长期发展方向提出了框架性的建议。构建了长期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届时可根据实际发展的进程,企业成长的状况及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予以适度的调整、扩展和充实,甚至重新研究设立新的发展战略。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全文)
2011年03月17日 14:31 来源:新华网
目 录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一节 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网络,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加快推进油气管道和主要输电通道及联网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继续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支持汶川等灾区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进重庆、成都、西安区域战略合作,推动呼包鄂榆、广西北部湾、成渝、黔中、滇中、藏中南、关中-天水、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二节 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较强的优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债转股”资产处置,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着力保护好黑土地、湿地、森林和草原,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增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推进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
第三节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改善投资环境,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部地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中游经济带,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对接和联系。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第四节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发挥东部地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区域发展,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
第五节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扶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大力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陆地边境地区享有西部开发政策,支持边境贸易和民族特需品发展。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秦巴山-六盘山区以及中西部其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大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支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和发展。推进三峡等库区后续发展。对老少边穷地区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并逐步减少市级配套资金。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要着力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图表:专栏8 主体功能区发展方向新华社发
第二节 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基本形成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中央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省级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支付政策。实行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按领域安排的投资要符合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修改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科学确定各类用地规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标准。相应完善农业、人口、民族、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
第三节 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
在强化对各类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评价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评价考核。对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强化经济结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吸纳人口等。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评价自然文化资源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情况。
第四节 建立健全衔接协调机制
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规划编制,做好专项规划、重大项目布局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协调。推进市县空间规划工作,落实区域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功能区布局。研究制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约束性指标并分解落实。完善覆盖全国、统一协调、更新及时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跟踪评估。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
在东部地区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积极挖掘现有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第二节 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大中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继续发挥吸纳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落户条件。鼓励各地探索相关政策和办法,合理确定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规模。
对暂时不具备在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做好与高中阶段教育的衔接。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省级统筹。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第三节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统筹地上地下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热、供气、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增强消防等防灾能力。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加快面向大众的城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加强建筑市场监管,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发行市政项目建设债券。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图表:图4 “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