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9:4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第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2)在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3)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点: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发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使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专业心理学家。曾发表百余篇短文,并著有《宇宙

间》《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作品,是文化学术界声望很高的专业作家。

• 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被美国作

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 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2、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根据记叙文的写作特点来进行概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词语注音。(有助于学生词语的积累)

训诫(xùn 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 lì):高高地直立。迂回(yū huí):曲折回旋。凝视(níng shì):聚精会神地看。啜泣(chuî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纳罕(nà hǎn):诧异,惊奇。瘦骨嶙峋(shîu gǔ lín xún):形容人十分瘦。心惊肉跳(xīn jīng rîu tiào):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头晕目眩(tïu yūn mù xuàn):头发晕,眼睛发花。小心翼翼(xiǎo xīn yì yì):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文中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段落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和分析能力)

• 文章共23段,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6),起因:别处花样去爬悬崖。第二部分(7~15),经过:中途被抛,进退两难。第三部分(16~22),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第四部分(23),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重点研读

1、再次阅读全文,然后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的?解决这个困难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直接解决文章的主要问题)

“我”和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不经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来,“我”很恐惧,伏在岩石上不敢动弹。暮色中父亲用手电筒照着,引导“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困难转化为一个个小困难,一个个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中,“我”逐步

树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难。

(2)从哪几方面写我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对记叙文的阅读发放和分析习惯)

①悬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险峰;

②“我”孱弱多病,八年来身体一直不好;

③暮色苍茫,大地越来越暗;

(4)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能够爬山,而”我“却不能?文中总提到”杰利”有何用意?(让学生意识

到“我”面对的困难和“杰利”对我的影响)

因为“我身体不好”,“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以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侧面暗示。

提到“杰利”是文章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他鼓励“我”“别做胆小鬼”;当大家离去时,他“看起来好像有点不放心”;最后是他领着父亲来找我的。杰利是个和其他孩子一样贪玩,又有别于其他孩子的小朋友。另一方面因为杰利这个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为后文与父亲找到此处埋下伏笔,使文章行文更加严密。

(5)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如何

解决困难)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

入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意义。)

“走一步,再走一步”不局限在“我”那次下悬崖石架的经历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我的信心大增。(6)“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石架的情形吗?(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主题思想,深

三、拓展迁移

• 当你身处逆境,遭遇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办? 你在《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中都学到了什么? 文中的我应该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

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现实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各种困难,只要我们抱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勇气,我们一定会把困难各个击碎,从而走向成功的殿堂。

四、教学小结:

五、布置作业: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有了信心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信心大增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第二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四、讨论: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朗读思考: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1.练习:一、二、

2.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1、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三、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1、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2、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作者又是用哪句话来结束这一人生经历的讲述的?试从文中找出。

2、从这一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一些生活哲理,它集中体现在哪个段落上?

五、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1、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2、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A、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B、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C、尽量用自己的话。

3、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4、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A、用普通话,做到字正腔圆;

B、明晓词语和词组,做到停顿恰当;

C、揣摩人物内心,把握人物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5、生朗读;师点评。

六、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师提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件事虽已过去了,但作者却从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哲理,试用文中的话表明这一哲理。

2、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师点拨,启发学生联想:以爬山为例,将爬上山顶的大目标化为爬山途中一个个不小目标;以学习为例,树立短期目标,进而连缀成为长远目标……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生分组讨论2、3问。

七、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2、布置作业:

按六(3)题写成书面小文章或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材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查阅有关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及故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变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二、整体感知:学生先默读文章(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抢答:(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

a、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c、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

(“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

2、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

3、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4、朗读第四段,思考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后,在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堂检测

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反馈矫正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

2. “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

学习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知)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能力)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课文思路清晰明了:通过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立意高,是记叙文写作的一篇很好的范文。而且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细腻。“我”的心理描写很传神,值得揣摩学习。这都为不同角度的探究提供了生动的语言材料。

学习重难点

重点:2、3、4

难点:4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1、启发谈话法;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在师生之间平等、民主谈话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获取知识。

2、朗读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符号或颜色圈点勾画出多角度阅读时的课文依据。以及课文蕴含深刻的最后一段。

媒体设计

1、幻灯显示“爬悬崖”的图片;全文总结板书设计;多角度阅读的导航语;课堂讨论、谈话的背景音乐;课文录音示范;预习检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式导入

1、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2、为什么最深刻?有无打算写篇文章?

3、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4、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5、过渡:赞美式过渡。然而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2、自由散读课文,思考:莫顿·亨特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件怎样的往事?

(a)。详尽地复述。

要求:口齿清楚;生动具体流利;完整、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用课文词语。

(b)简洁概括。

检索信息:时间是八岁那年;地点悬崖上;人物有“我”、杰利、其他伙伴、父亲;事件为爬悬崖陷入困境(冒险),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脱险)。

将检索出的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简洁但又表意完整的句子。记叙文材料概括的一般格式是“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了’)。重新组合信息时,地点可忽略,信息重组的结果是“八岁那年与伙伴一起玩耍,‘我’爬上悬崖陷入困境,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往事”。

通过复述与概述让学生真正对这件往事了然于胸。

录音示范7~22段,听读模仿语气,听后读给同桌听。

3、这是一件小事,但在莫顿·亨特先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看“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1)畅所欲言。

(2)明确最后一段。

三、定向研习课文最后一段。

整体感悟部分为这部分蓄势。

1、先自主自读质疑,后四人合作共同解疑,师点拨。

2、各组畅述解答了哪些疑问。

3、熟读成诵。

4、课文悟读,师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5、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你以往遇到困难都是怎样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巩固背诵最后一段。

2、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3、课外荐读繁星春水中“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7~22段的朗读。

2、这堂课我们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进行多角度阅读。

二、学法指导

1、让我们先看一个材料。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幻灯显示,生读)另一则材料。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背)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2、多角度阅读关键在于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可拟一个中心话题。举个例子说,从杰利这个角度来读,中心话题可以是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由这个中心话题帮助阅读。可以用“杰利是一位……的朋友”的句式来回答。

三、多角度阅读

1、确定角度

两两对比着来读,可从两个大角度(教子、交友)来深入阅读。

父亲

母亲

杰利

四个孩子

2、中心话题

(a)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b)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3、师生多角度探究学习过程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作业布置

1、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2、熟读全文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教学反思之新教材下的备课

本课设计侧重于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这在备课中我根本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整体素质还算可以,学习习惯还行,但还需加强朗读、阅读、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解决生字词,流利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要素与素养: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孩子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能力与发展:在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中,学会拓展思维,提高阅读质量。理解和体验故事,感悟和思考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在细节描写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悟出人生的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并会复述课文;

2、理解我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3、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复述课文和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主人在鱼缸里养了两条鱼,鲨鱼和美丽的小鱼。为了防止鲨鱼吃掉小鱼,他在两条鱼间夹了一块坚固透明的玻璃板,鲨鱼一次次冲向小鱼想把它变成一顿美餐,但它一次次地被玻璃板撞的头破血流,这样经过几十次的撞击后,鲨鱼已经筋疲力尽,它终于选择了放弃,可是它不知道,玻璃板已经被主人移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善于尝试和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教给了我们一个如何面对困难的经验,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整体感知:

1、抢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文中有几个孩子?他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爬悬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结果呢?

2、同学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连接起来同桌间互相复述课文。

3、(过渡)通过复述课文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历险经历,故事情节包括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请同学们在书中标注好自然段序号和划清层次并快速记忆课下生字词。

4、用生字词卡片提问词语注音解释。

5、这篇课文作者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思考与探究:

(过渡)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学可课文时也是这样,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会有不同发现。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

出示问题:

1、有感情读出描写我冒险遇险途中表现的句子并说说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我是怎样脱险的?(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爸爸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帮我脱险?你怎样看待爸爸的'做法?

3、从我脱险的经历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注意多角度引导学生回答)

4、这篇文章有哪些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拓展与交流:

交流你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

名言佳句推荐:

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谢觉哉

许多设想起来困难的事,实际做起来却很容易。——约翰逊

结语: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一个生活哲理: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来分解困难,他在这其中收获了信心,实现了目标。我想对大家说的是:深秋走一步就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天。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希望同学们以后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学会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能实现你理想的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

2、能找出课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理解其作用。[借此对“我”的性格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分析结构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并在课文中标出。(板书)

2、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大意并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板书设计:

(二)分析描写心理的词语并理解其作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懦弱、胆怯”

2、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却是自己”。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一是真实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连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写法的需要,这样写更能将“我”当时的恐惧心理描写得真切、生动。)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激动啜泣

8、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③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④你觉得文中父亲的做法与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悬崖,那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明确]重点讨论④:

父亲是为了能让“我”学会自己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他救得了儿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辈子。

父亲教给我好方法,让我一辈子受用。

[小结]: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给“我”鼓励,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他还夸“我”,说“好”,让“我”不要担心;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又一次夸“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见“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总结]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

这篇课文,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说的是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个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了。这篇课文,它启发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9

【课型】

阅读课。

【教具】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⑵ 学习多角度思考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语言美。

⑵ 理解、体会课文揭示的人生哲理。

3、情感目标: 引领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斗志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难点: 确立角度进行阅读。

【采取措施】

反复朗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恰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并讨论分析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学们,在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怎么做的?(同学畅谈,老师一一给以评价)。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小男孩曾经遇到了一个对于他来说是天大的困难,在他看来他是无论如何也克服不了这个困难的,可是,结果怎么样呢?他不但克服了困难,而且从中获得了一笔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这个故事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前的提示语。(学生读,教师趁势引导)“提示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陷入险境的?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五十多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录音,要求:

⑴ 注意停顿、语速。

⑵ 在文中标示出生疏的字、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教师着重检查如下内容:

板书:

lín xún xuàn chuò

生字:嶙 峋 眩目 啜泣

生词: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文章中的故事情节。默读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投影显示: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4、请两名同学复述课文,要求其余同学仔细听,记录复述的优劣,准备进行评价。

复述完毕,请同学进行评价交流,引导复述的同学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今后的默读应该怎样改进,总结一下经验。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语调、语速。

6、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我们读课文之前的一系列疑问。

摘要板书:

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陷入险境的?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五十多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前四个问题,最后一问学生很难回答出,教师就势引领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深入研读课文

1、课文主旨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⑴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⑵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⑶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⑷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小组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老师因势利导给以明示。

本文蕴含的哲理是: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多角度阅读。

⑴ 学习方法指导: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还可以多角度的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克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课文中很多。

⑵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确立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并适时启发:着眼于人可确立哪些角度?着眼于情节可确立哪些角度?确立了某一角度,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

⑶ 小组代表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矫正补充,特别注意强调着眼于父亲这一人物进行阅读,我们可以获益很大。

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难面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请写一个片段。

写完以后,指名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五、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请同学总结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师给以评价并总结。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完成课后练习二。目的是巩固本课基础知识。

2、抄写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语段,并进行评析。目的在于扩大积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lín xún xuàn chuò

嶙 峋 眩目 啜泣

脱险经历:冒险 → 脱险

蕴含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的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多角度阅读:人物 故事情节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

知识与能力: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情节。

2、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还记不记得那次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8岁的时候曾被困在山岩上,正是这次困难的解决方法让他受用一生。方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检查预习:

由学生检查,如不全面教师补充

1、了解作者

莫顿·亨特(Morton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本文选自《当代少年》

2、生字

纳罕(nàhǎn)瘦骨嶙峋(shòugǔlínxún)小心翼翼(xiǎoxīnyìyì)

三、新授

听读课文,听读后抢答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六个

4、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天气闷热,想找新花样玩。

5、爬上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6个。

6、那座悬崖有多高?大约20米高

7、岩石架有多高?大约六、七米高

8、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爬到小山道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9、我是怎么脱险的?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四.复述一下本文的故事情节。

五、探究主旨

1、我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

4、文中几次写到啜泣?有何不同?

5、文中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5、16)

6、“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什么?

文章主旨:课文通过写我童年一次冒险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怕,只要把大困难化为一个一个小困难,再各个击破,最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六、课堂小结

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七、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作业本)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故事:遇险──脱险

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

教材简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4课,是第四单元的自读课文。单元课文在人文素养方面旨在诠释人生意义价值,彰显理想人格力量。语文要素主要有两点:1.勾画关键语句,标注共鸣点和疑难点;2.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具体到本篇课文,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的少年被困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脱险的故事。文章故事性很强,内容也很贴近七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所蕴含的哲理——将困难化整为零,战而胜之又颇具启发意义,因而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课文为原文节选,仍有2129字,对于七年级同学来说是练习快速默读的合适文本。本文和前一篇教读课文《植树的牧羊人》都是典型的记叙类文本,记叙要素齐全,以时空转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80页阅读提示第一段的提示和问题,助力学生由教读到自读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能力。课文旁批的多个问题,和阅读提示第二段可以助力学生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并感悟人生道理,以自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目标预设:

1.继续练习默读,圈画关键语句,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批注重点词句,品味心理描写,理解人物成长心路。

3.引入生活体验,学习以事传理,收获成功人生经验。

自读重点:

1.抓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心理描写,感受成长。

自读难点: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设计理念:

1.主理念“自”字诀,培养学生自学、自读能力,突出“自”的特点,让自读课文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2.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学生作为自读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点拨作用,放大小组合作学习效益。

3.举一反三,由本册课本内容、写法有关联的教读课文归纳出自读方法,学生以师“授之渔”学以致用,高效自读。

4.以本为本,充分发掘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功能,用足课文旁批和阅读提示。

5.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落实,按教材体系在自读过程中落实默读和圈画批注的阅读方法。

设计思路:

以汉字探究激发学生探索事理的兴趣。以课文在单元中学法特点唤发学生自读意识。默读结合批注整体感知课文,以复述呈现感知效果。以课文旁批和文后阅读提示和已学课文示范辐射,学生通过自学和互学结合,多方法品读心理描写。以课文旁批和文后阅读提示和已学课文示范辐射,学生结合人生体验多角度感悟文本蕴含的人生哲理。最后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作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预估时间1-2分钟)

说文解字激发兴趣——看字形,悟道理。

投影出示探究问题。

文题中“走”和“步”的古汉字都含有什么相同的字符?

(脚)

由此可见无论是“走一步”,还是“再走一步”关键是什么?

(说明不管怎么走出这一步,关键是先要勇敢地迈出脚。)

这篇文章以事传理,你能读出哪些道理?

二、讨论,确定自读学习目标。(预估时间:2-3分钟)

快问快答:1.本篇课文在单元中属“教读”还是”自读“课文?

(自读)

2.对照65页“单元导读”,你觉得本课有哪些学习重点?

(体味人生经验、训练默读、厘清作者思路)

3.结过前三单元和本单元前两课学习,你觉得哪些学习方法可以用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自读学习中?

(用不同符号圈画关键句、批注含义和人物描写、画思维导图)

三、默读圈画,理清文章脉络。(预估时间:15分钟左右)

1.1分钟自读方法探究。

快问快答:老师教读《植树的牧羊人》是用什么方法梳理故事情节的?(勾画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2.明确自读任务:

(1)6分钟左右默读本课,按照课文后面80页阅读提示第一段要求,仔细圈画标志事件发展和描写“我”不同阶段心理活动的词句。3分钟尝试复述课文,可先打腹稿,或编写课文简明情节导图。

老师巡视,关注学生阅读速度和圈画批注方法,及时个别指导。

3.5分钟交流分享:指名复述,同学补充和评价。

关键句子示例: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它只有大约20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不可能登临的禁地→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我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我听见有人啜泣,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恐惧和疲乏使我变得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情节导图示例:

四、跳读批注,品味人物心理。(预估时间15分钟左右)

1.1分钟自读方法探究。

快问快答:同是写人物成长经历,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除了直接的心理描写以外,还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心理?

(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环境烘托、其他人物侧面烘托)

2.明确自读任务:5分钟跳读课文,圈画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词句,参考课文旁批,至少批注3-5处人物心理分析。要求只批注表达人物心理的关键词,不批注完整句子,保证阅读速度。

老师巡视,关注点拨学生批注词语的准确性。

投影(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翻转课堂预先推送微课)预设方法示例:

心理描写:“我犹豫。我渴望像他们一样……”表现了“我”不想当胆小鬼也希望和小伙伴们一样勇敢活跃。

动作描写烘托:77页右上方的旁批问题。

“蹲”字和“伏”字换一换行不行?“蹲”的暂得喘息,“伏”的不敢挪动,由“蹲”而“伏”,恐惧让心理更加紧张,长时间地“伏”着,也渐渐地疲乏不堪,一个八岁孩子的窘迫和困守,活灵活现。

副词运用:“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终于”表明这座山虽然只有20米高,但是由于我的恐惧心理,感觉路程很长,迈出每一步都很困难,我只有一步步地往上爬,这个词写出了我向上攀爬的漫长和困难过程。

……

3.5分钟小组合作探究,4-6人合作小组,要求组长有序组织,确保人人展示批注成果。

老师巡视,关注学生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4.5分钟个体展示分享。明确表达要求:先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以批注的关键词串联起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努力用术语领起相应分析。

教师适当点拨或学生互评。

五、品读探究,感悟人生哲理。(10分钟左右)

1.1分钟自读方法探究。

快问快答:学习《散步》一文,我们感悟到了哪些道理?有什么好的方法?

(多角度感悟——与家人相处要尊老爱幼,家庭事务产生分歧要彼此尊重相互协商……)

2.明确自读任务:3分钟再品课文,要求结合思考课文78-79页旁边批注四个问题和80页阅读提示第二段,联系生活实际随文批注,至少从不止一个角度说出自己感悟。)

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打开思路。

角度预设示例:

父亲引导“我”一步步下来,而不是用长梯——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五个小朋友对“我”态度各不相同——如何对待朋友

……

3.5分钟感悟分享,师生点评。

六、小结,提升阅读能力。(2分钟左右)

快问快答:

1.本课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通过今天的学习悟出哪些道理?

2.本课题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你通过今天的学习巩固了哪些阅读方法?

板书: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7月第1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品味词句。

2、角色复述,体验探究。

3、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人 ,寻求共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快速默读,初步感知

1、教师默读指导: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默读效果:

⑴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⑶ 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⑸ 走的结果如何?

三、重点精读,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质疑问难。 重点在于心理感受。

教师可提供下列问题: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3.把握“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

4.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

2.把握“我”脱险时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孤胆英雄》视频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孤胆英雄》视频。

二、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四、字词积累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高不可攀、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五、整体感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

一、导入:

同学们,先给大家讲个故事:“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看导语

师:先请大家把导语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导语

师:导语中说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那么是什么险呢?作者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经历呢?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又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注意默读速度,要求五分钟内看完。

2、默读课文

3、复述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试着复述一下课文情节,先来个抢答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其中重点提到了哪个孩子?

——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师:如果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为“冒险”,第二部分为“脱险”,该如何划分?

生:1~15段为第一部分,16~23段为第二部分。

师:好,那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一部分,也就是“冒险”部分。注意抓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还有心理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生:

师:现在请另一位同学来复述第二部分。注意父亲怎样引导“我”走下悬崖的过程。

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陷入的是什么险境?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后来又是怎么脱险的呢?

2、从课文看,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3、作者“爬悬崖”和“脱险”过程中,分别有哪些心理变化?

4、第15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5、文中两处“啜泣”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6、课文哪些地方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

四、主旨探讨

师: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把具有启示意义的句子划出来,用自己的话总结归纳。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师: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写作指导:以小见大,以事寓理,详略得当

交流课后第二题。

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故事发生的时间?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我”为什么不下来?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这几个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从一篇文章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感悟。>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第三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一、创境导入

请两位同学按照老师手中卡片上的词做出动作,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高兴”“悲伤”“久别重逢”。

生高兴的表现:第一位同学微笑,第二位同学大笑。

生悲伤的表现:第一位眉头紧锁,闷闷地不说话,第二位同学哇哇地大哭,不停地说,我该怎么办?

生久别重逢的表现:第一位微笑着握手,第二位夸张的表情,嘴里直喊:“是你!”

师: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会有不同的表现?

生1:他们是不一样的人。

生2:我觉得陈晨和于洋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于洋是内向性格的人,而陈晨则是外向性格的人。

教师总结:非常准确。因为是性格不同的两个人,所以在对待相同的事物会做出不同的举动。作家莱辛曾说过:“主要的东西是让人动起来,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显示。”在文学作品中,抓住人物的行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片段欣赏

师问:下面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人物性格?

生答:《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看一下黑板的这个描写片段,注意我加点的动词,你喜欢哪个词语?说说理由。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吓得几乎晕倒。

生3:我喜欢“靠”这个词,这个词表现了当时我的那种胆战心惊的心理,体现了我那种胆小的性格。

生4:我喜欢“移动”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害怕,所以才不敢大胆地往前走,用这个词同样表现了我的胆小的性格特征。

生5:我喜欢“心惊肉跳”这个词,用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哪些动作描写片段?找出动词,分析用得好在哪里?

生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动词有“伸”“探”“踩”,我喜欢动词“探”,这个词能表现出我当时那种小心的心理,准确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的心理,体现了我胆小的性格。

生7: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动词有“颤抖“冒”“爬”“跳”我喜欢“颤抖”这个动词,因为害怕才心里颤抖,用了这个词表现了我当时那种怯懦性格。

生8: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里的动词有“移动”“爬”“踩”“投入”,我喜欢的动词是“移动”“投入”。从这两个动词中,可以看出我从害怕、胆小,已经慢慢地向信心大增转变。

师总结:莫顿亨特通过他的动作描写,把一个从“胆小”的“我”,慢慢转变成“信心大增”的“我”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在课本之中,在平时的名著阅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通过动作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的描写,下面就把你所收集到的材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生9:我收集的是《水浒传》中,鲁达的动作描写: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着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入一步”“踏住”“打”“扑”,叙述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具有正义感、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生10:我收集的是《老人与海》中,对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拽掉舵把,用它去打、去砍、去劈,双手攥住,一次一次地抡起劈下。这时它们已经窜到船头那里去咬那条死鱼,一条接一条地窜来。这里的动词有“拽”“打”“砍”“劈”“攥”,通过这些动词表现出了老人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

生11:我收集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动作描写:

在那山坡前,战经八九个回合,八戒渐渐不济起来,钉耙难举,气力不如。──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那蒿草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哪管刮破头皮,挫伤嘴脸,一骨碌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里的动词有“一溜”“一顿钻进”“一骨碌睡倒”,它们生动形象地把猪八戒那自私可笑的性格表现得惟妙惟肖。

师:通过以上精彩的片段欣赏,嫉恶如仇的鲁达、自私的猪八戒、机智勇敢的老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个性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什么传达?

生12:人物的动作。

师:当代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内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动作才是真实可靠的。传神的动作描写,往往能凸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第四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学习本文的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记叙文六要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阅读课文,能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通过合作探究,能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精读重点文段,理解作者悟出怎样的人生经验,对我们有何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人生会面临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一个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启迪。

2、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作者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人物:“我”,小伙伴们。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给出的'问题,并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并能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重难点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正确把握的思想内涵。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落实(复述、多角度阅读);

难点是对最后一节的理解及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

教学方法:读、说、议结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小时候的那段经历给他的启示。齐读找到的句子。

2、那么,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小事呢?默读课文,准备抢答与复述。

先明确复述要求。学生先讲,教师补充:

(1)、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注意详略)。

(2)、复述要求: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3、学生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4、抢答:

(1)、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5、复述课文(可分“冒险”与“脱险”两部分),师生共同评议,注意如何突出文章重点。

6、结合复述穿插字词教学。

7、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并特别注意复述中疏漏的重点字、词、句。

三、交流探讨:

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

四、小结: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五、布置作业:

1、巩固字词,朗读课文,熟读或背诵富有哲理的句段。

2、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课文还给了你哪些启示?

3、思考“研讨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检查字词。

二、多角度阅读: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先确定角度(如:如何面对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的角度、如何和朋友相处的角度、父母应该如何教子的角度、做事应该量力而行的角度、鼓励人的角度等等),然后探究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整理、补充,如:

(1)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

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三、体验反思:

1、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3、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

步》这两篇课文一定带给了你很多思考。初中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想在这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四、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读书笔记,或仿照课文的写法详细记述自己战胜困难的一件小事(注意心理描写)。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和课文注释,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复述文章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段落,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都是十二三岁吧,自己的童年时光一定记忆犹新吧。那多年以后,大家还会不会记得那些难忘的经历与经验呢?我相信,难忘的,铭记于心的经历是不会忘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儿时难忘的经历《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有着什么样的难忘经历以及他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首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后面的生词,大家都会读吗?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点评一下同学读的怎么样,指出易读错的字词,解释较难的词。

训诫:告诫,教导。

耸立:高高地直立。

迂回:回旋,环绕。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纳罕:惊奇,诧异。

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头晕目眩:头发晕,眼发花。晕:眼睛昏花。

(二)整体感知课文

好,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给标明每个自然段,看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3分钟)

1、文章看完了吧,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写了作者小时候一次爬悬崖的经历。

嗯,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具体内容。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我想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其他同学思考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待会请同学回答。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15):写作者冒险登上悬崖面临的困境。

第二部分(16—22):写作者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实践,脱离困境的经过。

第三部分(23):写作者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个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赢得最后胜利。

2、了解了课文结构,请同学用一段话复述课文。

提示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板书:

冒险: 爬悬崖 害怕

脱险: 父亲指点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启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

3、作者得出的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含义?

明确:1)是作者小时候在父亲的指导下成功走下悬崖的经历。2)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该持有的心态和采取的方法。不要想着有多艰难,只要一点一点去克服,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研读课文

品一品你阅读第14段到22段时品味到的精彩之处。

我们来体会一种读法——距离感。你们看我是在悬崖上,父亲和杰利在崖底下,那么父亲要向我说话,就不能像平常对我那样说话。同学们各自试读一下。

好,再换一种读法。自豪,兴奋,第22段,请一个同学来试试。

问:我们现在继续思考这一部分的精彩之处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1)环境描写(14,15自然段),衬托人物心理:本来坐着内心就很恐惧了,然后又是一片寂静,他一个人在悬崖上就更显出害怕。

2)21自然段中的伸,踩把作者那种害怕时的小心翼翼写得惟妙惟肖。

3)14段和22段讲述了两个“啜泣”,这两个“啜泣”意思相不相同呢?明确:第一个是说明作者有一种害怕和怨恨,害怕一个人呆在悬崖上,怨恨同伴丢下自己,也怨恨自己爬不下去。而后一个则表现出自己很骄傲,自豪,一种成就感。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后来的成就感。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曾遇到过许多困难,假如孤身一人被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会怎么办?你的父母在黑暗中赶来,他们将会怎么做?请同学们根据这写一篇三百字的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了解的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学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亦或是迎上去?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二)整体感知课文。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三)研读和赏析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1、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明确: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三、小结: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事小实

理大虚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五、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文章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阅读,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旨探讨

第1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4、记叙顺序:顺序、倒叙还是插叙?——顺序

5、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起因——别出花

样,去爬悬崖(1~6段)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7~15段)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16~22段)

启示——走一步,再走一步(23段)

6、字词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头晕目眩啜泣纳罕垂直崩土蓬乱狭小胸腔

(2)按拼音填空:

xuányájièqiàobìguànlínxúnlǚ

训()()()木瘦骨()()次

(3)多音字注音:

闷热——烦闷弹子游戏——动弹颤抖——颤动晕倒——日晕

折断——折本——折跟头

(4)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耸立——高起,直立。

迂回——曲折、绕远。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嶙峋——形容人瘦削。

三、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是想着你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是可以闯过来的。

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论南,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第2课时

【教学要点】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四、课文研讨

(一)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

和22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二)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三)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

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

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5、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练习指导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六、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一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儿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人生课题,一会又是引导再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中,一会又是设计者者为学生创设某中环境氛围.学生也不断的变换角色,弊端的变换思路,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以小见大、从切身体验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写法。

2、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多角度的阅读文章及正确使用工具书阅读的方法,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3、感受我终于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难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学难点: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写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胆小怕事到能够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转化过程,从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到大,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但是有些事情,不管过去多长时间,却永远也忘不了。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令你难忘的事吗?(引导学生谈)这些事情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你。尽管有些事情可能给你带来过辛酸和痛苦,但同时也许给你带来过启发与深思,有些甚至会成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宝贵财富。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体会作者是如何从一件难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读课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试用两到三句话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题小组合作,将疑难字词分头查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第二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将思考结果与小组交流,共同完善。两个问题都学要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

1、字词方面还有疑难吗?老师考考大家:

(出示幻灯片)

2、读读写写用用:

训诫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纳罕 凝视

小心翼翼 头晕目眩

3、解释: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问第二个问题。

明确:文章写了我童年时父亲帮我脱险的一件事。

教师进一步启发:能说说我是怎样脱险的吗?

明确: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下悬崖的。是啊,对困难、对问题都需要一点点去解决。今天,老师就把这篇文章交给大家,请大家一点点去解决你认为应该解决的疑难,去理解你认为应该理解的道理。

三、速读课文

要求(幻灯片):

用你敏锐的眼光去发现:

1、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

2、发现精彩的字词句段。

3、发现你认为有争议、值得探究的问题。

(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去发现)

(提示:把你的发现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如果属于疑难问题,可以与小组的同学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四、指导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的发现与全班同学共享

明确:学生可以自由谈,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引导解决以下问题:

(学生如果发现不了,教师可以以发现者的身份提出重点问题)

1、如果学生发现了用得好的字词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写的精妙,如:全身颤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的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啜泣、恐惧、纳罕等语句写出了我爬上悬崖时的恐惧与害怕,开头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觉到写出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指导学生重点朗读心理描写的段落,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并记下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如果有的学生发现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争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如你是那群小朋友中的一个,你会怎样做?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质。

3、如果有的学生对父亲的做法产生异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帮我脱险那一段,理解父亲是如何进一步让我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的,从而认识到正是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才使得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4、疑难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对最后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顺势引导:

八岁时遇到的一个小小的困难,从而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谈一谈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吗?指导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对待困难只要不畏惧,一点点克服,持之以恒,我们一定会是一个强者。

五、大家谈体会

脱险的经历,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你读了以后,有何感想?用简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提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谈感想,小组长归纳汇总,并有代表性的感悟写到黑板上。)

(齐读,进一步感受。)

六、归纳小结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正是由于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与波折,我们才一步步快速长大起来,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会得到生活丰厚的回报。

七、推荐作业

1、一篇作品:课后阅读《盼望》,注意与本文比较着读,也许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2、一个活动: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设计思路】

1、导入:

由学生生活中的切身经历入手导入课文,目的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2、整体感知:

扫除字词障碍,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工具书,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疑难:二是从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锻炼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抓取主干,概括要点。

3、发现探究: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把课本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学习去发现文章的疑点,挖掘文章的亮点,探究文章的异点。本环节中教师的思维要紧跟着学生的思维走,但要适时调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让学生网教师设计的套子里钻,教师做学生学习的指导与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学生自己学习与探究的基础上,把学习的结果与大家共享,交流体会,交流问题,共谈收获。收获可以从不同角度谈,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学习: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与技巧,帮助学生确立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

【反思】

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浅显的故事,对初一学生来讲,读懂并不难,但读到什么程度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无论是从知识水平,还是从生活阅历讲,学生有各自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个考虑,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 读懂文章。

就这节课的设计来看,有几个问题还值得探讨:

1、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没有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因此,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显得有点杂乱无章。

2、这节课设计有两个优点:一是我爬上悬崖时的心理描写,对这个点的处理,使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我当时的惊恐、紧张、害怕;二是父亲帮我脱险时的语言描写,原计划是分角色朗读,但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得恰到好处,只好布置学生可下降对话编成课本短剧。

3、和学生共同学了了这篇文章以后,也许学生对怎样去阅读类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总感举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散、乱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7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式、谈话式导入新课

用《爸爸去哪儿了》歌曲分享,导入父亲为我们所做的事,引到今天学习与父亲有关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设计意图:音乐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初探课文

1、预习检查

2、了解作者

3、认识生字词

4、快速抢答

5、回顾记叙文六要素

6、复述课文

设计意图: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解决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的速度与能力。

三、重点研读课文

1、“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2、“我”是怎么样脱险?

3、“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和体验故事,多角度和有创意的阅读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感悟和思考人生道理。

四、合作探究

1、我们生活中遇到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2、有没有亲身经历把大困难分成小困难一个个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在语文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五、作业

一课一得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教师:

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参考导语设计:

1、故事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2、温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还是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

3、谈话式导入:

谈谈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并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刻?

老师讲述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先讲述后总结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幻灯显示多一份经历,多一份明智。生畅谈看法。师明确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总结经验。

二、过渡

我们的经历毕竟有限,还可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使自己更明智。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注音:训诫(jiè)陡峭(qiào)嶙峋(línxún)耸立(sǒng)啜泣(chuò)着眼(zhuó)头晕目眩(xuàn)迂回(yū)纳罕(nàhǎn)小心翼翼(yì)解释:训诫嶙峋纳罕小心翼翼啜泣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参考答案

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我,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经历和收获。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四、研读与赏析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A、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B、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2、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3、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

五、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

大屏幕展示思考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2、拓展延伸:

⑴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⑶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六、拓展练习

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七、阅读指导

1、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2、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3、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7~22段,背诵最后一段。

2、美词妙语积累。

3、练笔:请把你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经验教训用100~300字写下来。

【教学反思】

有一些学生不能理解有些书面用语的含义,如纳罕、训诫等,我通过让他们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等方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明白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字词教学仍然是一个重点。

本节课中,我初步感受到了合作、交流的好处。而且本课设计的多角度阅读。学生的潜力很大,真正感受到了教学相长。在多角度阅读中,学生创见性地从母亲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在备课中我就忽视了,借机顺势让学生想象如果是母亲来救我,那会是如何的情形?学生结合母亲的教育方式绘声绘色的谈了母亲的歇斯底里的表现,并预测到母亲的这种教育会让我一辈子没出息。继而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作比,体验到严厉的父爱背后深深的期盼和深沉的明智。甚至有些学生结合自己家的教育来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教学环节预料不到,但在课堂上掀起了小高潮。我深刻感受到,新教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僵死固定,而是灵动多变,较难把握。老师只有精心全方位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的可能,才能游刃有余。

设计课后小练笔的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切身的感受,让学生明白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口语表达与写作思维紧密联系,自觉地在头脑中树立大语文的概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耸立()

迂回()嶙峋()

凝视()啜泣()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2、就故事情节要素组织学生抢答,以巩固识记。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3)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5个。

(4)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内德、杰利。

(5)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约20米;约7米。

3、复述:简洁地复述课文的主要情节,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这一段经历。

要求: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⑴ 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⑵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⑶ 尽量用自己的话。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件感人的事:五十七年前的一个夏日,“我”和五个小男孩在一起玩耍。禁不住同伴们的激将,“我”和他们一起去爬一座二十来米高的悬崖。但爬到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岩石架时,体弱多病的“我”再也不敢向上攀登了。五个小男孩爬上崖顶后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了家,而“我”却困在石架上没法下来。直到天黑,父亲在“我”的好友杰利的陪伴下匆匆赶来。父亲用手电光照着“我”,鼓励“我”一步一步往下走。经过自己的努力,原本胆小的“我”终于爬下了悬崖。【费城七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一群孩子攀爬悬崖,我在悬崖边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爸爸的引导下,“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了悬崖,并且得到了宝贵的人生启示。】

【要旨: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拥有自信,向着预定的目标走下去,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内容并体味其哲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由事推理的记叙方法。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掌握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2、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全班朗读脱险部分】

二、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1、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夜色降临更进一步地烘托内心“我”内心的恐惧与紧张,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动情节发展。

(4)间接表现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三、探究主旨,回味标题,研究“为什么这样写”

1、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宝贵启示: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诉我们坚持的力量,春去秋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3)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感受父亲博大精深的爱,感受父亲睿智的教育方式:一开始父亲没有责备儿子不听话,而是用拉家常的方式对孩子说晚饭做好了,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让孩子紧张恐惧的心得到放松,压力得到缓解(父亲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辅导师),然后安慰“我”,“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还不断鼓励“我”,给与信心和勇气:“你能办得到的”,“好”,“很好”。就因为“父亲”指点有方,给“我”信心和勇气,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经历!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小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4、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总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搜集名言警句。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改写第三部分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克服战胜困难的品格。

(3)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

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教师组织、参与、点拨;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文章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蜗牛》之歌引入,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去体验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蜗牛历程,去分享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智慧。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阅读提示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默读全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字词语句。

2.结合文章进行字词教学,并根据重要字词复述文章。

三、析“啜泣”

(一)“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1.“我”啜泣的原因?

明确:这是“我”在爬悬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害怕、恐惧

2. 阅读第7-15节,思考:

(1) 找出“我”爬悬崖的动词及表现“我”害怕和恐惧的短语并加以体会。

(2) 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介绍“我”眼中的险境。从中说明

“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我”啜泣的原因?

2.阅读第16-22节,思考:

(1)在父亲到来之后,“我”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回答。

(2)“我”什么动作让“我”有了信心?找出原文语句。

3.“我”从一个“胆小鬼”蜕变为一个“勇敢者”,这一华丽转身的秘诀是什么?

四、悟经历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我”的成功经验,读原句。

1. 为什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2. 假如我们把“下悬崖之路”比作我们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那么大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战胜?

3. “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主”意味着什么?

4. 再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普遍含义。

五、写经历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教训?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无信心(被困悬崖)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课前准备

朗诵带

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2、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字词训练。

3、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6、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教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4、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理清文章叙事线索,对应文章中的各部分情节,指导学生运用方法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文章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指导,并借助类文阅读夯实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2.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教学难点:

通过教师的提示,从不同角度由浅入深概括出文章的人生启示。

教学方法:

默读、复述、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在去年有一部非常卖座的动画片,里面的主人公朱迪是一只一心想成为警察的兔子。这部动画片的名字叫《疯狂动物城》。同学们看过吗?(生答)我们今天就一起重温一下其中的一个片段,看看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的。

(观看影片)

看完片段,大家能告诉我朱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优秀的警察的?(生答)为了成为警察,这只兔子在夜间不放弃锻炼身体;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训练和与大型动物的对抗中脱颖而出,就这样一步一步实现了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梦想。无独有偶,在二战期间,有一名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要独自驾驶飞机从英国秘密潜入德国本土进行侦察。飞机上没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他想到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呢,内心异常恐惧。但是他回忆起儿时经历,一步一步完成了侦察任务,实现了自己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生答)对,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莫顿亨特。

下面,我们通过仔细研读文本,看看作者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男生和女生分为两队,进行竞赛,回答对了就能加分。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4分钟)

引入:这是一篇记叙文,我们学习记叙文时第一步往往要先整理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分别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首先,时间、地点、人物比较简单,我希望交给一个同学来回答。(生答)下面,起因是什么?经过如何用一句话总结?结果如何用一句话总结?

(1)梳理要素

时间: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

人物:“我”、小朋友、父亲

起因: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

经过:当“我”爬到悬崖中间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结果: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

过渡:在明确了这六要素的基础上,哪位同学可以综合这些要素,把课文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

(2)情节概括

费城七月里一个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厌倦了玩弹珠,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中途,由于害怕陷入两难的境地。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学生如果答不出来启示,可以顺势引导)

过渡:

2、文章线索(10分钟)

过渡:文章一般出现的线索有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叙事线索又叫明线,感情线索又叫暗线。

由整体概括抽丝剥茧

叙事线索:冒险、遇险、脱险

过渡:叙事线索相对容易,我们来看看比较复杂的感情线索。

首先,这里总结了理清感情线索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通过叙事线索的情节对应找到表达心情变化的段落。第二步,从段落中筛选词语,或者整合语句,概括心情。第三步,心情变化可以分类总结。

1.定位:确定对应情节

2.概括:筛选词语或概括心情

3.综合:分类总结

过渡:这里我已经给出了这条感情线索中的一个词——恐惧,这个词我们是通过哪些语句概括出来的。(生答)因此,结合前面的叙事线索,我们可以先定位,然后通过圈点勾画找出原文词语或概括情感。那么,冒险部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脱险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找一找。

——恐惧——————

3、人物形象(5分钟)

过渡:通过感情线索的把握,我们下一步可以更好地分析人物的形象。我们首先看看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一步,叫做定位,我们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段落语句。第二步,从语句中概括人物性格。第三步,人物的形象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全面综合分析。

1.定位:找出人物描写

2.概括:概括人物性格

3.综合:多方面剖析

过渡:这里老师把“我”和杰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了,那么最难的父亲的形象留给大家分析。

(同桌讨论半分钟)

过渡:这篇文章又叫《悬崖上的一课》,作者通过爬下悬崖的`一次经历,有了不少感悟。我们也来看看这一课带给我们的启示。

4、人生启示(8分钟)

过渡:人生启示也是有方法的,同样可以归纳为定位、概括与总结。第一步,定位找出文中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第二步,化繁为简。第三步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1.定位:寻找表达观点、事理的语句

2.概括:化繁为简,表述完整

3.综合:由浅入深,多角度挖掘

我先从四个角度给同学们一点提示,为同学们归纳启示做铺垫。分别是于事、于己、于人、于未来。下面,给大家2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来回答。

1、分解困难

2、提高自信

3、感激帮助

4、积累经验

三、类文实战(13分钟)

过渡:在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处理阅读中感情线索、人物形象和人生启示三类问题。这个经验我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运用到新任务中。课前已经发给大家一篇类似文章,大家也提前阅读,并作了旁批。那么,现在我们带着学完课文的方法与经验,再来一探究竟。

1.在跳河前,“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下面横线处的内容。

过渡:题目让我们找出心理变化,其实就是找出感情线索。题目中给了我们提示,我们先把提示词在文中画出来。(让学生明确“惊叹羡慕”和“鼓起勇气”的位置)

惊叹羡慕——————鼓起勇气

2.从全文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过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倔强、不服输、善于总结经验

3.从“我”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过渡:跳河的故事大家能否从多个方面归纳一下启示?

人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遇事不怕失败,执着求索;

不偏听偏信,大胆尝试;

今后对待问题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四、课堂小结(1分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验加以指导,初一阶段是中学生涯的第一步,我们要稳扎稳打,走好第一步,那么后面一步一步我们必然走得自信与坚定。最后,有几句话送给大家,我们齐声朗读一遍:

五、作业布置

完成质量检测第16课的内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运用本文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学习表现人物复杂心理变化过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所说的人生哲理,并能用这种哲理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尤其是表现人物复杂心理变化过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苏轼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告诉我们经典的书籍要反复朗读,多次的品味后,你才能感悟其中的意蕴。今天我们就对一篇学过的文章进行文本细读,从另一个视角品析课文,看看你能否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画图)

我们先来对这篇文章进行整体的回顾。

二、成果展示快乐分享

1、要点概括:

①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情节吗?

评议讨论:一个胆小的男孩攀爬悬崖陷入艰险,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安然脱险。

②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3)、文章的哪一段表明作者这样的意图?(23段)

全班齐读第23段,

(4)、这段中,作者认为战胜困难的态度和方法是什么?

(提示:抓文本的关键词提炼概括。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可作示范)

参考:第一句:不要畏怯却步,要冷静

“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直到我要到的地方为止”:坚持不懈

2、小结主旨: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危险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赢得最终的胜利。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节语文课我就给大家设计了几道关卡,需要大家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去闯关,大家能闯过去吗?大家有信心,那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的步子走得最稳,走得最好,学得最踏实。我们共同朗读学习目标——(齐读)

三、明确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运用本文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及表现人物复杂心理变化过程的方法。

四、探究写法

首先探究第一个问题。

师:这篇课文的故事和道理都很浅显,可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却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和学习。尤其是为了体现“我”胆小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篇幅表现人物爬悬崖时的“紧张”、“害怕”、“绝望”的心理,

1、请大家浏览课文爬悬崖部分,课文8到15段,勾画能体现这些心理的语句。(板书心情)(点名回答)

师:紧张”、“害怕”、“绝望”是抽象的词,我们平日作文的时候也是只能用这样简单的词语去表述我们的心情。可是文中作者却将它表现得具体可感。

2、用了哪些方法来体现人物的这些心理的?下面我们把同学们找到的句子进行一下归纳。

合作总结概括。

参考:A直接描写心理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

B或运用修辞(夸张),或运用幻觉表现人物的心理。

C借助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神态、动作,通过外在的表现体现人物心理。

D自然环境的侧面烘托。

3、走一步

师:没想到,描写一种心情有这么多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们就尝试着用这些方法进行练练笔,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更精彩的语句。

老师给大家一个情境:

每天语文课前都有三分钟的活动——讲成语故事,今天轮到了我,我很紧张。

将“我很紧张”改写成两三句话或者一小段话,运用到以上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回到投影方法。点名朗读,学生点评。

(投影展示,师生共评。)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物一种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可是有时人的心情是随着外界的触动而发生变化,当我们要呈现人物复杂心理的时候又该怎么做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看看胆小的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心路历程变得勇敢起来的。

4、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16——22段,勾画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句,并思考“我”产生变化的原因。

5、看到这个表格,你发现当我们要描写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参考:A、有人物细致的心理变化过程;B、有变化的支撑点

6、再走一步

师:刚才同学们挑战了自己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大胆地迈开我们的第二步。同学们接着刚才的片段进行续写,情景是自己最终克服紧张、胆怯的心理,获得成功的过程。同学们可以先在心中拟出一个类似的表格,再运用先前学到的方法,使心理活动更生动,更细腻。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开头,相信大家的续写也一定精彩。

写完后,小组交流意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完善,进行小组推荐。并说说推荐的理由。

五、总结拓展反馈提升

1、小结:我们知道,世界上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姿多彩的,它不是静止的,而是瞬息万变的。这就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去体验,去感悟,希望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能用到今天学到的方法去呈现人物丰富的、有层次的内心世界。

这节课我欣赏到了同学们敢于挑战的勇气,扎扎实实的学习作风,洋洋洒洒的文采,能言善辩的口才,大家不愧是初一年组最优秀的班级。和大家共同学习的这节课我非常开心,祝大家学习进步,期末取得优异的成绩。

2、作业:写一个体现心理变化的片段。(提示:期盼——失落——喜悦)

要求:要有详细的变化过程,能综合运用今天学到的几种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文章心理状态描写的方法。

3、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xx年版)。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莫顿·亨特(1920-20xx),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二、初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出声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二)学习生字和新词,这些词要读音和书写都正确,并掌握词的意思。同学朗读课文的时候,请一个学生板书生字和新词。朗读结束,请6名学生朗读生字和新词,并解释词的意思。

灼 扒 趴 酷热 厌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晕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乱 惊讶 畏惧 参差不齐 哄堂大笑 惊慌失措

(三)朗读课文。举行朗读比赛,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他读的错误之处,并说明原因,然后这个同学继续往下读,看谁能一读到底,没有错误之处,能正确地朗读到底的同学是冠军,老师发给奖品。

(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时间顺序写的。

三、精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自己思考,再请两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明确:文章讲述了自己从冒险、遇险,再到脱险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我”从胆怯、恐惧到克服心理障碍,收获自信,甚至有了一种成就感的心路历程。

(二)如何理解课文中“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确:悬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体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三)文中“我犹豫不决,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写的是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什么?

实际在写心理状态。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加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是我。”这段话主要描写什么?

进退两难,孤立无援,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五)爸爸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

因为悬崖很陡,很险,小步子能安全、稳当地迈出,这样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迈出一小步后,再迈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想着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决问题的`希望。如果总是想着“下面的路还很长”,就会觉得离脱险还很远,担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难,不能顺利地脱险,有可能丧失信心,被困难吓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先请同学自己思考,然后请3名学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数学作业比较难,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来,我很着急,怎么办呢?花了很大的精力还是想不出办法,就是做不出来。我的同学看在眼里,劝我说:“不要着急,慢慢想办法,总有办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学的公式再复习一遍,把书上的例题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帮助?”我就按他说的做了,把昨天学习的公式自己推导一遍,又把今天课上的例题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启发,终于把数学作业题做出来了。最后我想,遇到困难的事情不能退缩,要想办法,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一点点地去做,最终能解决问题。

(二)文中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今后,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被困难吓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据具体情况,看能做什么,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地去做,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五、作业

复述这个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会复述故事,了解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多种阅读方式,感知文章内容与主旨,并从中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3.展开多角度阅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能力。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安排:两课时

学习指导:本文是篇叙议结合的文章,宜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局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故事,并结合议论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另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章提倡多角度阅读,同学们可以从父亲、“我”、“杰利”等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的做法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一读,写一写,掌握下列词语。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音,并把整个词语读几遍。

迂( )回 啜( )泣 纳罕( )

瘦骨嶙峋( )( ) 头晕目眩( )

(2)用楷书把下列的词语工整,规范的写一遍,力求美观。

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纳罕

瘦骨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弄清上述词语的意思,并至少选择其中五个来造句或写段话。

2.认真阅读课文,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叙述出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正确无误。同时想一想,作者想通过这次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1)默读要求:提高速度、把握要点、五分钟左右完成。

(2)复述要抓住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要求表述连贯。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的内容。

3.朗读训练,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4.探究文章主旨。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走一走,再走一走”是什么意思?

(2)当“我”畏惧、不敢下崖的时候,父亲鼓励“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3)作者在这次难忘的经历后,有什么深刻的感悟?这当中有什么生活哲理?

5.多角度阅读。

提示: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主旨外,还可以多角度阅读,这样读就不至于往一个方向去想,能读的有创意,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如何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从父亲、“我”、“杰利”、“四个孩子”,某一情节,某一句话等方面各摆出一个问题,思考并合作解答。

示例:

①.石架约七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的多、简单的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②.在父亲的指导、鼓励下,“我”终于成功的脱离了“险境”,这给你什么启发呢?

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评价一下“杰利”和其他“四个孩子”。

④.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的要死呢?

⑤.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我要到达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⑥.赏读课文:

选择文中最喜欢、最欣赏的一段或几处文字,多读几遍,想一想,悟一悟。

三.巩固·练习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2.在下列的情境中,你将如何做呢?请大胆的说出来。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3.读一读自读课本《翻过那座山》的第二课《诗两首》,想一想作者的人生感悟对你有什么启发?还可以选择诗中的一些经典句记一记。

4.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请写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要叙议结合。

第五篇:《走一步再走一步 》 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发布时间:2017-10-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刚,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回忆故事要点:

(1)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有名字的有哪两个?(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4)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5)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6)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2、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七、作业

抄写词语

教学内容:学习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三、心理描写: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第 二 课时

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三、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

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心情

四、找出提示本文的道理的句子。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屡次”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板书]

四、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五、作业

练笔: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相关资料

1.学生范文:《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

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于是就没了下一步,于是就没了路……

(四)路尽天绝处,不妨尝试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下载《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多角度探究阅读 学习目标 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重点) 2.感受父爱,获得有益的生活启示。 3、锻炼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修改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的关键词是“人生”。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瘦弱的,不自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洛阳市宜阳县西街中学张江娜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掀书皮——啃书瓤——品......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灌、峭、嘲、纳、翼、遥、啜、嶙、峋等字。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姓名:孙宝 性别:男 职称:中一 学历:本科 单位:十二里中学 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十二里中学 电话:*** 信箱:ss2528@sina.com 邮编:236111......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大全]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 (3). 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灌、峭、嘲、纳、翼、遥、啜、嶙、峋等字。 2.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