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城读后感乐董倩
面对艰险,不惧黑暗
——读《围城》有感
定海六中八(2)班乐董倩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代、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很早以前我就听老师提起过《围城》,而她常在嘴边的语句自然是那句经典的段落:“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在这个寒假里我终于有机会读到了钱钟书的著作《围城》。
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在小说中,作为主角的方鸿渐慢慢踏入了自己设下的无形的围城中,他努力地想冲出围城,却又在无形中撞入了另外一个围城。方鸿渐身边有太多太多的围城了,而是他自己也迷失在自己的围城中。其实,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学习生活,做人处事,工作事业,„„我们都被一座座厚厚的围城所包围。《围城》这本书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使我们真正看清了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就如同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正身陷在我们为自己创造的“围城”中,亲身感受到钱钟书所描绘的“围城”。
钱钟书在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与拟人,使句子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令人陶醉。在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无限趣味,也从中学到了写作的技巧。钱钟书的语言十分有特色,他用巧妙的比喻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而他的比喻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真实,生动。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围城》在人物塑造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将眼睛拟人化,让人忍俊不禁。而在描写有意招鸿渐为婿的张先生的时候“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段话让一个十分虚荣、吝啬的商人形象完全展示
在我们面前。
我想,在《围城》中那幽默并且诙谐的语言,都依靠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钱钟书先生以他细腻的笔调告诉了我们“围城”的真实意义,人们往往向往的是快乐和幸福,而却不知自己已身陷在自已所建的围城中,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用正当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太大,自己根本无法实现目标,而又没有开朗豁达的心,那么围城就会越来越深,直到埋没自己。如果我们不再固执地想离开它,想去为利益竞争,明白即使来来回回还是回到生命的原点,那么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压力和束缚,围城之墙也将随之消失。
当我读完全文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感到还意犹未尽,然而故事却戛然而止了。“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言语,一切啼笑。”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一座可以共同经历喜怒哀乐,共同分享甜酸苦辣的围城。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个人都追求着清醒,而清醒的结果却让人陷入了新的更深刻的迷茫。
生活也的确是一座围城,一座洋溢着温馨幸福的亲情,真诚信任的友情和纯洁美丽的爱情的阳光之城。我们毕竟笑过,哭过,探索过黑暗,也享受过阳光。这难道不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人生总有迷茫,就让我们面对艰险,不惧黑暗,朝着那光明的未来,击破那无形的城墙。
第二篇:作文教学论文 董倩
青春文学与作文语言个性化教学
李宅中学董倩
摘要
说起青春文学,就有人嗤之以鼻,总以为它就是肤浅、幼稚的代名词,登不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有的教师一听说青春文学就义愤填膺地口诛笔伐,有的学校干脆禁止学生读这类作品,然而青春文学仍然以汹涌之势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注意到,《语文课程新标准》附录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就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只交待一句:“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青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对作文语言的个性化教学有着一定的价值和影响。关键词
青春文学语言个性化审美个性化借鉴点
一、引言
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不乐观的现象:许多中上等水平的学生作文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内容上不离题但毫无特色,结构上是绝对的开头、主体、结尾“三段论”的八股套用格式,语言上一概是平淡无奇的口头用语,有时候甚至通篇也找不到一个让你眼前一亮的成语。在写周记的过程中学生很痛苦,在改周记的过程中我也很难受。我想在痛苦的情绪下逼挤而出的作品是断然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如何引导学生说,引导学生快乐地说,说出自己的个性是作文教学中的一道难题。我认为:说,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情,说出自己的特点表述自己的思维也并不难。其实文章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不能千人一面,只要你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维最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一篇有特色的好文章。回顾自己学习写作的过程,“青春文学”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尽管以80后为创作主体的展现青春生活画卷及内心世界的“青春文学”在社会上还颇有争议,还尚未被主流文学所接纳,但我认为,青春文学对于中学生有着一定的阅读价值,并且青春文学对于作文语言的个性化有一定的引导和借鉴作用。本文就青春文学对于作文个性化语言的借鉴价值和方式进行探讨。
二、青春文学的定义及个性化借鉴点
(一)青春文学的定义
青春文学是主要以80后为创作主体创作的展现青春生活画卷及内心世界的以及他们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中生存状况所做出的种种选择和反应的作品。“青春文学”的写作同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相比,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又充满明显的时代色彩、个性色彩和青春气息。文章大多显示出张扬个性,呼唤这个时代的真情,生动活泼地表现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青年的生活、思想、情感。
(二)青春文学的个性化特点及对于作文个性化语言的借鉴点
所谓个性语言,我认为是指那些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能感染人的语言,那些新颖的、独特的能引人深思的语言,那些富含韵味、饱含哲理能启迪人的语言,那些新鲜的、具有趣味性的令人惊异的语言,那些幽默的富含智慧的逗人发笑的语言„„它们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感受,美好的享受。凡是具有以上特征的作品都是具有借鉴价值的。
1、青春文学的主题特点
个性化的语言首先取决于思维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就必须呼唤文章内容的个性化。80后的作品主题,基本上都和校园有关,都和友谊与爱情有关,带有浓郁的个人经历的味道,抒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正因为如此,青春文学才具有了非凡的活力,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因为它的亲和力以及它强烈的亲历特点,所以能够和同时代的同龄人发生共鸣。青春文学在语言、结构、思想意蕴、写作手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青少年所特有的才智和激情,凸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表达了他们真实的内心感受,且充满了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青春文学能够大胆而淋漓尽致地反映自己的生活,这对于当前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没有问题可以反映,没有事情可以诉说,没有情感能够诉诸笔端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像学生展示原来文章可以这样真实,引导学生们将原本看似平凡的生活有情趣的记录下来。
2、青春文学的书名特点
一个美丽的题目就像是给人穿上了一件靓丽的外衣。我们在感叹学生作品中所有的文章都有着几近相同的名字的同时可以看到,青春文学,几乎所有的书,都有一个很相似的特征:所有的书,都有一个很鲜明的名字。这个名字从表面的意义上看,似乎是一种点缀。但是,在这些鲜明而又独特的名字下面,张扬的却
是青春的个性和青春的美丽。她们向这个世界表白:《其实我不快乐》(刘艺)。她们在向这个世界呼唤:《不说再见好吗》(谢倩霓)。她们真实地表达他们的存在:《我为歌狂》(解嬿嬿 曾炜 卢颖)。她们对时代所作出的反应以及他们悲闵的人文情怀:《樱桃之远》(张悦然)。她们的隐痛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小妖的金色城堡》(饶学漫)。
我们的学生在习惯于枯燥地写出文章题目的时候看到这样张扬着青春朝气的题目之后,又会怎样呢?青春文学反映出的文章的题目同样可以从歌曲中来,从诗词中来,从各种能够最简短地表达个性的任何地方活用而来。对于文章题目的审美往往有助于提高作文语言的整体品味能力,同时灵活地运用已知知识转化为另一种神奇的审美不也是一种文字表达能力吗?
3、青春文学的审美意象及情绪特点
青春文学的作者都喜欢用一些美丽而细腻的物品及美好的名称来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例如发光的夜光棒、彩色的发卡、五色的气球、鸢尾花以及玛格丽特这样的名字。这对学生观察生活细致地品位美丽的细节是有影响的。“我知道你的头发开不出蔷薇”这样的句子都是美丽中极富创意的诉求。青春文学表达的情绪大抵是细腻感伤的,虽然有着浓重的“秋意”也不排除有做作的感觉,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情感而且这些情感在作者笔下都是细到能够触手可及,伤痛能够如此具体可感,以此推及其他喜怒哀乐哪一种情绪又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呢。这种细腻的细节描写以及化无形为可感的写作方式也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读者。
三、培养个性化语言的方式
(一)学生要注重积累。
事实上,学生作文出现持笔茫然,笔下生涩的现象,与他们的积淀很有关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积累才能让“文泉”鲜活起来。那么应当如何做好积累呢?
1、在阅读中积累。
许多教师都会强调阅读,都会说:读中外名著,那是文学大师们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积累起深厚的语言底蕴;读古代诗词,其中所蕴涵的深沉思想、宽广胸怀、婉约情致、挺拔风骨都永远放射着璀璨的魅力,能激起了内心的共鸣,陶冶性情。我说
除此之外还要多读读优秀的青春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是最容易读懂而且是最容易被模仿的。人类行走始于最初的学步,也就是模仿,而走创作之路最初也要模仿。找自己最相近和最可能模仿的事物就加大了模仿成功的可能性。写作也一样,要求学生一下子成为写作大师是天方夜谭而且大师级的作品较为深奥、难以读懂,青春文学的一些内容就能够成为这积累中最基础的一项。
2、在生活中积累。
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彩缤纷的世界,一个广阔的课堂,平时生活中的种种现象,种种经历,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儿童是语言的创造者,多数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世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耳闻目染,不知不觉学习了语言,积累了语言。有了平时的积累,才会有作文时的表达,有了深厚的语言素养,才会有鲜明的语言个性。
(二)语言要敢于创新
1、利用歌曲“俗化”
通俗歌曲中有一些“顿悟性、语丝体、哲理化”的作品,这些作品引起了处在花季般中学生的勃然兴趣。中学生在徜徉歌海的同时,应该撷珠拾贝,使这成为作文词汇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有大量的迸珠溅玉:像“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沉的书包,十六岁的日历写满长长的思考”;如“生活,像一团麻,每一根都是苦涩的沙。生活,像一杯酒,满满一杯的酸甜苦辣”;似“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随着希望在动”。我们会看到学生采撷歌词之后的题目《为我们的今天喝彩》、《思念总在分手后》、《我和我追逐的梦》、《快乐主宰》„„一瞥,平添生机,唤醒灵性;或做文章的凤头,习作《那一刻,我们的爱开花》的开头,作者妙用《小红帽》一歌词“‘我独自走在郊外的路上,把那蛋糕带给外婆尝一尝,她家住在又远又偏僻的地方,我担心路上是否有大灰狼„„’每当《小红帽》这首活泼的旋律调皮地钻进我的耳朵,我都会想起住在乡下的姥姥,她在我的心中播下花种,等待着爱开花”。目睹,先声夺人,耐人寻味;或作文章的豹尾,习作《我们的名字叫青春》结尾段“我们叫青春,个性的青春。为了个性我们几乎不惜一切代价‘天空没留下痕迹,但我已经飞过。’不管结果是什么,我们努力过,就会坦然接受。这就是我们的个性。‘有所作为,至少我为了梦想不会逃避,活得畏首畏尾,绝不觉得惭愧’这样的歌词飞出了我们的心窝”。这样的语言是否让我们有所触动呢?
2、利用古诗“雅化”
(1)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将古诗句明引出来、如一学生在《幸福是什么》一文的开头展示了一组排比句:“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这些句子不仅形象地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展示了学生阅读广度,而且也使句子有诗意,有书卷气。
(2)自然贴切,不露斧痕,将古诗句暗引出来
无独有偶,一生在《读书真好》的结尾写到:“读书真好!它使足不出户的我便可以欣赏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欣赏高山流水,小桥人家;读书真好!它让我穿越历史隧道:走马塞上,看楚汉交兵,金戈铁马,看火烧赤壁,笑曹操败走华容道;读书真好!它让我徜徉于想象的时空,和李白举杯邀明月,与李商隐共剪西窗竹„„”这几句话暗引了杜甫、王维、马致远、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曲,无斧作之痕,无炫耀之嫌,既增加了文采,又显示了作者阅读之广之宽。
(3)画龙点睛,在文的关键处用古诗句点化
请看一生在《人生因挫折而多彩》一文中精彩片断:“当乌云布满天空时,乐观的人想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生活中有些人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一次偶尔的失足,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误会等等,都会令他们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何尝不是种悲哀?朋友啊!请思?历史的重担放在你的双肩,应该记起‘提携玉龙为君死’,光明的前途为你指明方向应该吟唱‘报君黄金台上意’„„”作者用《雁门太守行》中四句诗点化出文章之眼,呼之欲出,气势如虹,给了人力量又让人深思。
3、利用修辞“生动化”
生动化,即巧妙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文章语言有感染力,如排比能使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比喻能使抽象具体说理
形象、语言生动;拟人能使语言亲切、鲜活灵动、文采斐然;引用能提升文章内涵、加强语言文学性„„“瞧,墙根下,有春不小心丢下的绿衫;院墙上,有春爬高留下的脚印儿;树枝上,有春野性地骑在树杈上的身影儿;桐树上,有春特意装饰的小喇叭儿;杨树上,有春搞恶作剧带来的毛毛虫儿。”这里,排比、拟人手法的运用表现出春天的活泼、调皮,是典型的农村孩子眼里的春天,但不带一丝儿土气。
五、结语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阿•托尔斯泰把“文学语言”比喻为一种“神奇的电波”、“言为心声”。在写作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能够创造出鲜明的艺术个性,让读者通过阅读个性化的语言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一座座浮雕,产生造型那样的立体效果。青春文学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仔细评析优点也能悟出许多对于作文教学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我们应倡导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让学生都敢于去张扬自己的个性,让个性化的语言成为作文的亮点。
第三篇:读后感围城
《围城》读后感
围城早在三年前便已看过,如今时隔三年,当年的懵懂少年已经历了许许多多,回头再读,又有颇多不一样的感触。
方鸿渐,一个留洋回来的伪博士。传统而封建的朽木为骨,却被西方文明刷了层白漆的栋梁之才,上层知识分子。随着兴趣寥寥上几节课,待钱财花尽了,便揣着一张假文凭,回乡光耀门楣。方鸿渐并不笨,有几分小聪明。他给人印象性子温和,偶尔会说几句俏皮话,不惹人厌。做事优柔寡断,想将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长袖善舞之辈。
回国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铺展开。
起初对方鸿渐并没什么好感,与鲍小姐的真实相比,他倒给人分“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着鲍小姐行为不检点,一面又为她的调情而兴奋。
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白皮鞋里露出的涂得鲜红的指甲。皮肤暗而不黑,丰唇大眼。与鲍小姐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苏文纨。眉清目秀,白肤薄唇,典型的东方美人。穿着讲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摊着一本小说。看着太阳镜,也难掩面上孤芳自赏的神色。
看着满船的人,她觉得也只有那方鸿渐配与她说句话。偏偏方鸿渐与她最看不入眼的鲍小姐打得火热。她既是气这方鸿渐看上行为不检的鲍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几句冷言冷语讽刺。但是,这里心有不甘,与下船后方鸿渐的几分主动,却发生了化学反应。让这清高的苏小姐对他生了情愫。
其实我并不太理解苏小姐为什么会喜欢方鸿渐。但有时候就是那么巧合,方鸿渐无心一句俏皮话“要奉陪你,就怕没福气呀,没资格呀”,促成了两人进一步相识。他的话也并无不对,苏小姐心高气傲,实在难以接近。但苏文纨内心依旧渴望爱情,只是被世俗与自身认知所束缚。
方鸿渐在日后的相处中,却对唐晓芙情有独钟。唐晓芙聪明,但不会太过聪明。引人注意,却不锋芒毕露。在这摩登的文明社会里,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苏文纨这样的女子,想来多数男子更钟情唐晓芙吧。钱老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女子的喜爱,最终不让她和方鸿渐在一起,想必也是为了将她的美好长存吧。看似柔顺的孙柔嘉,用着心思,嫁给了方鸿渐。最后的相处,还不是将自己那点美好摧毁的干净。而唐晓芙则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朱砂痣”,在无论多久之后,再被方鸿渐想起,都是错过的风景。最美的风景总在岔开的另一条路上,最好的人总是错肩而过的那位。
但是对于赵辛楣错过苏文纨,我倒并不可惜。赵辛楣是《围城》中我最喜欢的人物,简单而真实,单纯执着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饰对假想情敌的敌意,坚守自己认定的爱情。而后,与方鸿渐难兄难弟相称,一路相扶相持。他没有方鸿渐的敏感多疑,没有李梅亭的算计贪婪,没有顾尔谦的谄媚逢迎。如果夜访汪夫人是他的污点,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爱着苏文纨的执着。他只是想多看看这个与苏文纨神似的女子,并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闾大学之中,上至校长、下至教授助理,勾心斗角,弄得学校是乌烟瘴气。赵辛楣在其中,更显得过于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没有曲意逢迎的念头,更没有道人是非的雅兴。本想来教书、顺便治治情伤,但三闾大学实非良地。他的离开,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来,这赵辛楣不知比方鸿渐好多少倍,偏偏苏文纨不中意。如果苏文纨一气之下与赵辛楣结婚,而不是那个曹元朗,她是否不会变成后来那个精明刻薄的曹太太?还是无论嫁了谁,她都是那样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围城中的苏文纨是不是和赵辛楣一直深爱的判若两人?就像孙柔嘉,就像方鸿渐。
战火纷飞的年代,变的是战局,不变的是人心。留洋回来的人受人敬仰,开口都不离西方的思想文化。仿佛中国的东西便是流感,一碰便会传染。上层知识分子一面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传统观念所束缚。方鸿渐一面劝说父母支持孙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却走不出女子理应在家相夫教子的念头。在这个时期,没有真正治学之人,没有支持人们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两方思想的罅隙里生存,伸手不见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进。可是根骨中的旧观念,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从家族中、从社会中、从自己内心深处攀伸出来,捂住口鼻,让人窒息。
想进城的人,想出城的人,都围着城墙,孤独而绝望。
第四篇:《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说:“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
——题记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这部经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连主要内容都摸不清楚。因为一种好奇与向往,在书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几页合上书后,心中便会升起一种挂念,对下一段的内容便会有无限的幻想。于是,我就这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热忱读完了整本小说。
读《围城》时的感觉,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很不一样。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辈很难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围城》不是这样,它通俗的可以,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本来觉得40年代的作品,是太公太爷辈的事了,想要找到一丝与现实相关的东西无异于到秦始皇的墓里挖计算机。谁知读的时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子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还有几分爽快!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在这个领域来说,鲁迅应该算的上是鼻祖级人物了。鲁迅是严肃的,狠狠的提出问题,像是尖锐的猫爪抓的你鲜血淋淋,钱钟书则不然,他漫不经心的提出问题,就像有只手在轻轻的挠你,他挠啊挠,你笑啊笑„„最后终于发现了!原来自己身上有只虱子!也可以这么说,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一部好作品,就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契诃夫的作品追求辛辣幽默,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这是书中才女苏文执小姐说的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也正是《围城》这本书索要阐释的人生哲理,书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这些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方鸿渐的虚伪,赵辛楣的坦白,褚慎明的爱面子,苏文纨的媚俗,唐晓芙的纯真,孙柔嘉的狡黠,都一跃纸上,让人又爱又恨。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并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很具立体感。老处女范懿年华老去却乏人问津,一心想汪太太帮他做媒,却又装腔作势,故作矜持。一见到赵辛楣就原形毕露,“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华围在里面,说话密切泼水不入”,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赵辛楣拍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赵辛楣陪她回去取。又有幽默,又有讽刺色彩,妙哉!第三章写几个知识分子的聚会就更加叫绝了。赵辛楣一心想灌醉方鸿渐以泄爱人被夺之恨,谁知苏文纨对方鸿渐的关怀更教他醋上心头,褚慎明和方鸿渐在席上互相鄙视,相互拆台,褚慎明看到方鸿渐酒醉后呕吐,故意嫌恶的捂着鼻子,心生一种幸灾乐祸和解脱的快感,“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这种知识分子的丑陋灵魂,通过心理战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就那还算单纯的学生来讲,学校、家庭、社会,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同学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我们不会也不可能逾越这座城墙,因为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于一座围城之中。我想,《围城》中的幽默诙谐,有赖于钱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幽默”,显然就缺少这样的人文精神,那样的“幽默”,实在可鄙。《围城》,钱钟书,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既然围城不可破,既然围城也不能出,那就让我们凭借自己的睿智,自己的果敢个性,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自己的执着追求在围城中活出个精彩来。
第五篇:围城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近代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初次读此书时还是还小,所以也不求甚解,只是觉得书中几个人物纠缠在一起,很麻烦。最近又认真读了一遍,或许是因为阅历的增长,对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围城这两个字,源自于书中的一位才女苏文纨:“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句话非常贴切地描绘出了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状态,在他的生活中,有着一重又一重的围城,当他在城外进不去的时候,苦苦的希望进到城里去,但当他终于进入了城里,又开始想着如何能够离开。
加在方鸿渐身上的第一重围城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骄傲,这表现在他对学位的看重上,因为在外国留学期间没有得到学位,但是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骄傲不允许他就这样回到自己的国家,在加上家人对他的期望,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他只好采取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从一个爱尔兰人手中购买了一张所谓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好像这样就能让他的那颗骄傲的知识分子的心得到安慰,他甚至为此找好了理由:“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在一番弄虚作假之后总算进入了他的第一座围城,但当他回到国内以后,在和当时一些上流知识分子打交道以及谋一份生计时,对于自己的学位表现出极大的不自信,甚至于后悔购买学位,但是他知识分子的骄傲却又不容许他承认学位是假的,从这些上来看,方鸿渐虽然留过洋,虽然接受过国外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在思想上还是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名誉,地位,面子看得十分重要。就是因为对于这些,让他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由自己,或者说由当时的社会筑成的出不来的围城里面。
加在方鸿渐身上的的第二重围城就是他对于爱情的玩世不恭,以及与孙柔嘉的婚姻。书中与方鸿渐有感情纠葛的女性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后来与他结成夫妻的孙柔嘉,还有两个便是才女苏文纨和在本书众多女子中堪称完美的唐晓芙。苏文纨是钱老在书中第一个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的女性——衣服极斯文讲究,脸色白得带些干滞,眉清目秀,身段瘦削。姣好的相貌,优越的家境,再加之一纸海归博士的文凭,一个优秀女人所能拥有的一切她基本全都拥有了,除了一个能够和配的上的乘龙快婿,他是第一个和方鸿渐发生感情纠葛的,但是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她似乎喜欢的并不是爱情,而是众多男人围着他转,或许是因为他发现即使自己拥有众多光环,自己依然不过是意见已经过时的衣服,毫无疑问同时优秀的,但是她的虚伪,和她对于感情的玩弄,是他最终没有得到真正幸福的主要原因,他开始时主动向方鸿渐示好,但是却只敢躲在背后用英语让方鸿渐吻她但是半路杀出的他的表妹唐晓芙却让方鸿渐转移了注意力,而苏文纨还是游走在方鸿渐,赵辛楣以及曹元朗之间,他可能喜欢方鸿渐,但是他肯定不喜欢赵辛楣,在我看来,一直爱着她的赵辛楣在他眼里就是一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也正是因为这点,他始终没有将赵辛楣赶离自己的身边,但是因为他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最终她选择与之度过一生的是长相并不出众,但是有着显赫家世的曹元朗,二赵辛楣最终也是与家里给他安排的额未婚妻结婚。
从书中看,方鸿渐真正喜欢的女人应该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完美的女子,也是生活中男人们心中的白雪公主般的存在。当她第一次出现时,就吸引了方鸿渐的目光,从整本书中来看,方鸿渐做的最具有自主意识的一件事应该就是主动追求唐晓芙了,但是却并不完美,因为苏文纨出于嫉妒的从中作梗,将方鸿渐的种种劣行告知了唐晓芙,导致了本来对方鸿渐颇有好感的唐晓芙对他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虽然这次方鸿渐没有就此放弃,但是这是唐晓芙的矜持却给了他最后一击,将他直接打入了低谷,离开了唐晓芙,但是可以看出,一直到最后,他心里真正喜欢的应该还是唐晓芙。
在于方鸿渐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性中,最没有特色的就是最终和他走到了一起的孙柔嘉了,甚至于他对于孙柔嘉有的感情只是不讨厌罢了。刚开始在穿上相遇孙柔嘉时,觉得孙柔嘉只是一个什么东西都需要请教他的小女孩,于是也就愿意与她走得更近,但是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他发现孙柔嘉其实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相反的,他是非常有自己的主见,可以说,在小说中,孙柔嘉是一步步给方鸿渐设置了一个爱情陷阱,而不知情,或者说是在唐晓芙那里受了伤的方鸿渐则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一步步的走了进去,最终与之结成了夫妻。但是结婚后各种问题就逐渐暴露了出来,孙柔嘉可以自食其力,但是方鸿渐却连个正规的工作都没有,这让方鸿渐面子上很过不去,再加上来自孙柔嘉家里的羞辱,他婚后的生活可以说是过的非常的不如意,于是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就出来了,避免不了争吵,但是孙柔嘉虽然会设下陷阱,但明显在如何对待猎物上并不擅长,每当夫妻两出现矛盾时,她总是拿出他的杀手锏,也就是具有暴发户性质的女强人,她的姑妈,但是他的姑妈在处理事情上很明显的偏向于孙柔嘉,方鸿渐只能忍受,但是总有忍不住的时候,这也为两人的结局埋下了深深地隐患。
加在方鸿渐身上的第三重围城就是事业,在方鸿渐心里,自己的身份是一个留洋归来的博士,再加上内心里那份知识分子的骄傲,自然不屑于一般的工作,可以说,三闾大学de聘书来的正是时候,于是主人公怀着美好的愿景踏上了去往三闾大学的旅程,但是情况依旧不会像他想象的那般美好,从本质上说,方鸿渐是善良的,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方鸿渐打心底里还是十分讨厌,而且他自身对于这些也不擅长,所以当他意识到三闾大学这个他认为应该是一方净土的地方也存在着那么多的不信任,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他又茫然了,觉得这种地方不适合他,从一开始踏入这座围城开始,就注定了他要挣扎着离开的结局,这是本书表达所需要的,最终,当所有的美好的理想全部幻灭之后,他离开了这座城,但是他真的走出了束缚他的围城吗?
看完全书,也许会有这样的理解,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一个大大的围城,在这座城中,还有许多的小城,从留洋,到爱情,到事业,他总是出了一座城,却又进了另一座城,当他最终离开婚姻的时候,他或许在想,现在应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住他了吧,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生活的这个时代,其实才是束缚住他的最大的围城,你是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但是旧的东西,旧的思想,旧的习俗依旧在社会上占据主导,主导人们对于事业,对于爱情,对于婚姻的观念,所以造就方鸿渐命运的实际上是那个时代造出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缩影。他们接受新式的教育,甚至于出国留学,但是这些都没有改变他们内心里的属于中国旧文人的思想,这些思想与他们接受的新式文化产生碰撞,使得他们更加的固执,固执的结果也就是命运的坎坷。其实通览全书,书中与方鸿渐一样在围城内外挣扎的还有很多人,例如一直帮助方鸿渐的赵辛楣,他看似洒脱,在社会上混的也比方鸿渐要好,经常在各方面帮助方鸿渐,但是他却喜欢虚伪又虚荣的苏文纨,很明显,苏文纨是不喜欢赵辛楣的,因为赵辛楣不符合她的标准,但是她却一直没有直接让赵辛楣离开他的身边,因为她意识到了赵辛楣对他的爱,把他当成了那种随叫随到,不需要时不理睬的角色,可赵辛楣一直困在这种感情里,就算是后来和他的未婚妻结婚之后,依然能够看出他对苏文纨的爱,他参加苏文纨的婚礼,给予祝福,在苏文纨和曹元朗结婚后,还是讽刺曹元朗毛,能看出来,他希望苏文纨能够幸福。这就是赵辛楣的围城,一直到最后他都没有走出这座围城,或许他也没有想过走出,又或者他也曾经挣扎过,但是他确实到最后都还一直在这座城中,没有走出。
整本书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下笔处却又包含着辛辣的毫不留情地批判与讽刺,有人说主人公方鸿渐是作者自己的影子,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方鸿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难道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纠结在一个个围城内外,这部作品值得深读,值得精心研究,值得深入思考,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们更不能走上和主人公相同的道路,我们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我们不应该被我们追求的东西束缚住自己,那应该是让我们走的更远的东西,而不是让我们止步不前的东西。
以上就是再读围城的一点小小的收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时刻警醒自己吧,希望让我们能更清楚的看清自己所要的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