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09: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我国的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

4、人大代表

(1)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①审议权②表决权③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④质询权 义务:①必须代表人与群众民的利益和意志;

②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2)产生方式:民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任期:每届任期五年

法定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7、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①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色

②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是适合国情的好制度。

8、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人民长期的实践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2)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①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执政: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三都关系: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保证。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1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2、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内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13、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4、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

(1)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2)主张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要取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其后果必须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3)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

15、人民政协的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说履行什么国家职能),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1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17、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

(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和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颁布特点,长期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的。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18、我国的宗教政策

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⑤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弄清两个区别:邪教不是宗教;封建迷信不是正常的宗教活动。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社会主义适应宗教。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是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1、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

(1)三种重要类型的主权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

(2)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

(3)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

(4)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

(2)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

3、联合国

(1)性质: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目前拥有192个成员国)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4)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4、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最主要)、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对立的根源。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

(4)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

(5)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5、和平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3)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4)影响和平的主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贫困;毒品等

6、发展

(1)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2)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得主要障碍

7、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

(1)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措施: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8、世界多极化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2)若干个政治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

(3)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实际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9、我国的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及其含义。

(6)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具体内容。

(7)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单元总结

一、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2)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2.国际组织

(1)分类: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

(2)积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3.联合国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2)积极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二、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1)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

(2)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根源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内容: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要求: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3)有效措施: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新秩序。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意义: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2)国际竞争: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四、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的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基本内容: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3)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永远不称霸。

第三篇: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强调范围),文化无时不在(强调时间)

(1)文化的含义:1.(本质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内容上)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山脉,河流)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形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应注意选择题出现的绝对选项是错误的,文化不是一定产生积极作用,它也有消极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活动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企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弱化取代它国文化,这便使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态度与对策: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4)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否认他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文化优越于其他国家,不尊重文化多样性,妄图借助文化渗透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他国他民族文化.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形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的文化活

动不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

定的方向性,对人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4.文化塑造人生(无形的影响)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4)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5.综合探究

(1)随着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2)当今的形势要求我国1.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必须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前沿,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发展面向人民,反映人民的需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当前的形势要求我国青少年1.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2.必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四_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 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要求:

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3)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2)要求:

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第五篇: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答: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②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答: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4)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

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③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答: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下载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框题一、 体味文化1、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须占支配地位。 ④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2、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①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社会主义的......

    江苏省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经济生活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 哲学部分必背答题要点 (内部资料 严禁外传) ------------------------------★------------------------------第一部分 世界是物质的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 哲学与......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一、文化的作用: (一般)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 量。 (社会)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一定......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2、我国国家性质(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