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改革建设任务日益艰巨繁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永不过时的重要内容。对这些理论的学习能够使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唯物主义方法论去解决各类矛盾;能够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开阔当代青年的视野,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和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好政治理论课程对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工作不到三年的青年教师,自己能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那么这个人很容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就难以应对各种风险的考验,就有被时代进步潮流淘汰的危险;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就难以做到身为人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目标自然也就成为了空话。
近期,通过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工作性质与特点,认真剖析自己,分析缺点与不足,得出以下几点心得:
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做到理论与实践
1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之余,要系统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努力做到用理论来指导思想,用行动来践行理论,做到理论与思想的统一。
二、要树立爱岗敬业的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三、爱心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
服囗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篇: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今年来,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较好地坚持了自学。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要当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和共产党员,必须始终把解放思想、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准则,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
一、转变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一是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我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决策指示和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是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知识创新日趋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在工作中,我尽量做到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中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人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二十一世纪追求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同时,我们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想法。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方法
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理论调研,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示范者。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好形象
教师这一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是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良好的师德是受人钦佩和尊敬的。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我们还要有奉献精神,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良传统。把发扬奉献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在一起,努力做一个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其政治理论水平的高低不但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也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当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做人民尊敬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叶荣华
通过深入学习,使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感觉收获很大,使我又一次净化了心灵,明白了努力方向。现就个人的学习情况及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注重学习,让廉政要求入心入脑
以前总认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我说认识到,任何腐化、腐败行为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都是从不加强学习,不注重思想改造开始的,学习教育是最有效的预防。
首先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其次要经常学习廉政规定,通过学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脑子里始终要有明确的界限。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审视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第三,还要学习郑培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觉悟;第四,要用反面典型警醒自己,那些以身试法的人的问题就出在世界观、权力观上,出在缺乏自律意识上,正是由于少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邪路。
二、严以律己,及时扫清思想灰尘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稍有不慎,思想就可能被腐蚀,就会犯错误、栽跟头。所以我们每一名机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在事非原则上泾渭分明,小节上时时刻刻从严把握,及时清扫思想的灰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干干净净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那些落马的贪官们,是怎么做上不归路的呢?翻开那些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腐败分子的履历,他们之中有些人也为党兢兢业业地工作过,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有些人很有才华,他们也不是无视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告诫。岂不知正是侥幸的心理撬动了他们放纵的行为,用膨胀的欲望摧毁了是非的界限,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神不知鬼不觉,就这样步步走向深渊。将警钟敲给自己,长鸣不绝于耳,才能有如履薄冰般的谨慎、如临深渊般的警醒。不断要克服贪念,从一个个腐败份子因贪婪而走上穷途末路的人生悲剧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是贪欲的恶性膨胀而起的。陈双全说过:“下不为例”,开始还害怕,后来就不怕了,为什么他们收受贿赂时原本颤抖的手就不那么颤抖了,原本怦怦跳的心也不那么紧张了,收受贿赂也就心安理得了。贪婪使他们已经变得头脑不清了,贪婪的闸门一旦打开,贪欲会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不可收拾。如果他们在生产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明白一个党员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洞察人的某些情趣爱好若处之不慎,就可能变成弱点这些道理,就避免了操守不严、品行不端这些违法违纪现象,不至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失灵。近年来暴露的党员干部腐败案,无一例外地印证了这个规律。
三、干净履责,从源头上杜绝不廉政行为
腐败现象的存在是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自古以来,官场“贪墨”吏治不修是最伤群众的感情,最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做为一名农业公职人员,我们要保证为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取得人民信任,做思想干净、行为干净、作风干净、关系干净的公职人员。
一是思想干净。做对党赤胆忠诚,对人民真心实意,对工作兢兢业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纯粹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二是要行为干净。勿以恶小而为之,小节里面有政治,小节里面有方向,小节里面有人格,小节里面有形象。一个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不拘小节必然终累大德。我们一定要对每一件事,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三是作风干净。无论在什么岗位、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坚持原则。无论是公务应酬,还是和人交往,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用正气坦荡的清水冲掉生活腐化的灵魂污垢,防止因受到不干净的、不良的生活作风而迷失我们的方向;四是关系干净。只有关系干净,才能清正廉洁、理清思路、不徇私情。
四、自觉接受监督,学会保护自己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职工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其实这也是有效地保护我们干部,保护我们自己的有效方法。在人事处工作,我常常告诫自己:
一是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否执法公正并纳入考核,与晋升职务、评先评优挂钩;二是加强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人事处要广开言路,听得进八面来风,辨得清是非真假。严格政务公开制度,涉及到人、财、物要严格按程序办事;三是理论中心组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监督,互相提醒;四是加强群众监督,群众永远是一面“镜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五是做到自我监督,始终把党纪国法牢记于心,时时拿廉政行为这面“镜子”对照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要从自己的工作性质、业务特点出发,彻底转变“我们小职工不存在也不需要反腐倡廉”的错误想法,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反腐倡廉职责。作为农业局的一名普通职工,我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安排,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从思想意识和高度上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办事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为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我们美好家园和谐健康发展。
二0一一年十月十日
第四篇: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2015年2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5年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年通过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之后,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后作的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从而对十八大精神和“中国梦”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十八大,决定了我们下一步幸福的到来;十八大,给了我们每个中国人一个“中国梦”。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适逢其会,深受鼓舞,我也觉的这样的梦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义务为实现她而奋斗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更感觉到了肩上担子的重任。
在学校领导组织学习政治业务学习和教师师德师风六查五评以及学习了《新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教育法》并参加全省统一“教师六五普法”考试学习等活动学习,让我进一步了解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的崇高,责任的重大。作为教育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入研究我们要怎样办教育,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使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教师的爱是建立在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上面的,在老师爱心的雨露照射滋润下,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舒适,从而激发起奋进的欲望。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实际行动落实到“教书育人”,这一历史使命上去,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做好,才能为培养更多的有素养的人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道德威信的保证,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收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发展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展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真实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培养学生要有爱心
学生有爱心,将来才能去爱他人,爱集体,才能回报社会。教育学生首先是爱他人。当然让学生有爱心,班主任老师更要对学生付出爱心,制定计划,严格教育,加强管理是爱。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是爱。给学生开设学习方法是爱。家长会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学习起落的原因是爱。对学生一视同仁是爱。在学校组织的手拉手活动中帮助学生结对子,课间我常常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使学生明白要有爱心,先要学会爱他人。爱父母,因为父母给予了你的生命。爱老师,因为老师教授你学业。爱朋友,因为朋友送给你友谊。一句话,一杯水,一个眼神,一种动作都可以传递爱。其次,是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上课不迟到,不说话,课上不大声喧哗,上好两操,搞好卫生清扫,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注重班级荣誉。这些小事做好了。集体的风格逐渐形成。
三、更新育人观念,引导学生把做人放在首位。
只有学生的文明习惯形成了,精神面貌改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学生自然会有求知的渴望和内驱力。
四、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更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
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一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一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
五、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
加强自身学习、自我修养。一学来,我们不怕吃苦,不懈努力,争做模范,起好带头作用,发扬了奉献精神。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践行诚信教育,终身学习的要求,相信教育的明天会更好!总之,作为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要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开拓思路,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观在我校的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015-2-28篇二:2015(8期)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5年党员干部第八期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告诫:“坚持党的优良的传统作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共产党员的我,要求自己服务于群众,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的宗旨。在工作中我力争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本,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员的天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靠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实际工作去影响群众,带动群众的。因此作为教师中的党员,我首先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中只要是对学校、对学生有益的事我就主动去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带动年级组的老师共同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
二、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模范地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
作为党员,无论自己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一切都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作风,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工作勤勤恳恳,求真务实。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名党员,在工作中我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动态,研究教法和学法,研究学生,把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切实提高教学成绩。这些年来,我所带班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成绩优秀。
三、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工作的本领。
我们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总是面临许多新问题,没有雄厚的文化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尽管有再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我认为身为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见解,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在教学工作中,我注重用最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不断地总结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认真、系统地学习,特别是学习政治理论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员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才能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业务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身先士卒,处处起表率作用。
在人民群众眼中,党员的言行就是代表党,党员个人先进与否,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中体现的就是党的形象。共产党员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 1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我更能够勇立潮头,勤于思索,敢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发挥榜样的作用,吃苦在前,处处起表率作用。
精神境界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塑造的。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在学习十八大的精神中,我能按照上级党委和学校支部的部署,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做好读书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在思想上保持高尚的境界。在新时期里,我还要注意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党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时刻不忘党的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2015-4-30 2篇三: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2 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东坝中学 常海燕
理论强化培训,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性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是发展经济的需要,是戍边、稳边的需要。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各方面工作的进步,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三个队、四个力量”在*的巨大作用,也更坚定了我屯垦戍边的决心与信心。
二、不断地加强学习,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人,就是从我们基层班子党员干部的身上来认识。基层党支部班子担负着传达党的政策,带领人民共同致富的责任,这就要求基层党支部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通过不断地学习,增强我们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信念,廉洁奉公,体察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求真务实,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积极开展“两级党建联创”,为人民选准发展致富的路子。
1、是增强依法行政,依法维连的需要
2、是增强创新、发展观念的需要
市场是一双无形的手,市场经济是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开放竞争、优胜劣汰。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式,捕捉市场信息,从而指导生产,减少因决策失误而给人民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加快*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立足于本地实际,求真务实,大胆创新,谋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学习1、端正态度,大兴学习之风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端正学习态度,珍惜每次培训学习的机会,遵守学习纪律,做好笔记,认真写好心得体会,平时也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进行自我完善。2、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把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学习法律知识就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把依法行政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
第五篇: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处于世界顶峰。工业革命以后,西方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到了19世纪中叶后,当亚非拉许多地方成为西方强权的殖民地或是势力范围时,中国也变成为一个贫穷落后、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地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民族自觉之声此起彼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迎来摆脱殖民统治,独立建国,自主发展的机会。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以天下为己任,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多年时间里,一直在探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国内、国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显然并未如上述学者所思考的那样,先进行文化的改造再取得经济的发展。1979年到201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9%,总量增长了20.6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大为提升。在人口这么众多、条件这么差的基础之上,能够维持这么长时间的高速的发展,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而且,自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维持强劲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现在许多国内外学者和国际机构的研究认为,中国经济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到2030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他不同文化体系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也将充满活力,共同引领全球经济增长,二十一世纪将会是全球经济多极增长的世纪。
我们将从经济的发展是否代表着文化的复兴,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国文化是否可承载中国的现代化等问题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国文化复兴的问题,并论证二十一世纪多极增长的世界格局里,将可能是各个不同文化体系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
文化的内涵
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
要回答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否代表文化的复兴,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复兴。
根据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可代代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然而不同的学者因分析的方便,对文化的内涵会有不同的划分,我个人在研究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时倾向于使用费孝通先生的老师——人类文化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划分法,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和生产方式;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
其实,这三个层次与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划分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公社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共有共享的伦理价值则有利于克服因为生产力水平低、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这种价值伦理和组织方式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铁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则演进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共有变为私有。这种演变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努力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而且,生产出来的粮食是可以储存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单个家庭为克服各种风险透过血缘的纽带解决生存保障的问题。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在长期的实践中,每个文化体应该都会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
文化复兴的内涵
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决定的标准在于经济基础。
文化复兴的概念应该与“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及“绵延不断的文化”相对应。谈文化的复兴表示我们的文化过去曾经是先进的文化,而现在变为落后的文化。那么,何谓先进文化?何谓落后文化?另外,如果不是一个“绵延不断的文化”也就无所谓复兴不复兴的问题,如果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何言复兴?
第一,文化的先进与落后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决定的标准在于经济基础。当两个文化相冲突时,其差异性会在前面提到的三个层次上表现出来。1840年鸦片战争时,从器物层次看,中国的生产活动以农耕为主,西方已进入到工业化生产,中国的战争武器是弓箭、长矛,西方则是铁甲船、大炮。组织层次上,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制,西方则是民主共和或是君主立宪。价值层次看,中国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而西方则是以基督教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当文化的三个层次都存在差异时,何谓先进?何谓落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里的私有相比,前者有利于分担风险,保障生存,后者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各有利弊。儒家的核心伦理价值“仁”和基督教的“爱”,都有“爱人”之义,前者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而有亲疏远近之分,后者以神为纽带,而有教徒和非教徒之别,也难分高下。其实,把人类文化分为先进与落后的主要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器物这个层次,如生产工具、战争工具等等。当我国还在用耕牛时,西方国家已用拖拉机,生产效率高下不言而喻。19世纪时,我国使用大刀、长矛,而西方使用洋枪、大炮,因此英法联军能以两万余人,长驱直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所以,文化的先进、落后在于经济基础的差异。
第二,文化的绵延不断则在于其核心价值的延续不断。文化的绵延不断,是与文化的消亡相对应的。埃及、罗马、希腊、巴比伦,这些都是闻名的文明古国,但是今天这些名词对应的仅为政治和经济实体,它曾代表的古文化已经消失了。但是,消失的是什幺?中国有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指的又是什么?从文化三个层次中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有著名的四大发明,火药、罗盘、指南针、印刷术,这些发明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学者普遍同意在宋朝曾经有一段技术发展相对快速的时期,有些学者还把它称为是中国的工业革命。因此,在过去5000年中,中国的器物和经济基础是在不断变化的。从组织的层次看,周朝时为井田制,为近似农奴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秦汉以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明朝初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组织与生产关系,中国的经济组织方式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从政治组织来看,周朝是封建社会,秦朝废除封建,设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朝以后一直延续这种方式。既然经济基础、经济与政治组织方式均在变化,那么何者让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绵延不断所指应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体系。孔子称“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本性。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时,死伤甚多,虽然,与死者、伤者素不相认,但见此景此情,国人内心所受煎熬就像死难者为自己亲人一样,这就是所谓的“仁”。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在中国数千年未变,所以,中国文化也就数千年绵延不断。同理,西方社会,经济上从原来的封建地主制变成现在的工业化大生产,政治上从君权神授变成现在的民主共和,让西方作为文化实体继续存在的则是八九世纪脱胎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以来,未变的以基督教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能否复兴
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来取得创新。
中国文化能否复兴取决于三个问题。第一,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是否能支撑起经济基础,即器物层次的不断地发展、创新,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第三,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不断演化的过程中能否保存,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组织、伦理三个层次自洽的文化体系?
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继续快速发展的潜力巨大。中国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快速增长。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以西方为例,Maddison的研究认为,在18世纪以前的一两千年里面,平均每年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仅为0.05%,要一千四百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18世纪以后,人均收入提高的速度,第一个一百年平均每年是1%,每七十年人均收入翻一番;以后这一百多年,平均每年是2%,每三十五年人均收入翻一番。
18世纪前后巨变的关键是在18世纪中叶发生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创新的速度加快了,而且,还在不断地加快。中国在19世纪之前领先于西方,以后迅速滑落,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发明以经验为主,中国人多,工人农民的数量多,生产经验多,技术发明的速度也就快;但因未能从经验为主的技术发明转型为以科学实验为主的技术发明方式。所以,在西方科技的发明创新速度加快以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就日益落后。
中国现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还是技术的不断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的最前沿,其创新只能靠自己发明创造。而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根据定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比原来效率高的技术就是创新,不见得需要是最新、最前沿的发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新技术的发明一般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的概率小;相对而言引进技术则成本小、风险低、成功的概率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亚洲四条小龙的奇迹,这些奇迹背后的实质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了,所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随之缩小。中国在1978年改革前后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在1978年之前,中国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以后的30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9.9%的成绩,成为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些经验的对比印证: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最好的途径。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一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对于这一点关键在于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到底有多大。2008年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的人均收入为美国的21%,说明中国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间的技术差距还很大,在这个差距缩小前,中国还可以继续利用后发优势来加速经济发展。根据麦迪逊的估计,中国在2008年和美国的人均收入差距相当于日本1951年、台湾地区1975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日本在1951-197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2%,台湾地区在1975-1995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8.3%,韩国在1977-1997年间年均增长速度则为7.6%。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日本、台湾地区、韩国相同,据此中国应当还有维持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日本、台湾地区和韩国在1971、1975和1977年时,人均收入分别提升为美国的65.6%,54.2%和50.2%,到203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有可能达到美国的50%,中国的总体经济规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可能达到美国的两倍,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规模有可能至少和美国相当。中国有可能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国家。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增长率,要靠改革开放来克服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要靠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并逐渐加强自主研发。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第二个问题,在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下形成的组织层次能不能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相适应不断演进?经济组织方面,现在的发达国家实行的都是市场经济,多数学者也认为和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从理论上来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确实比较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的文化体系能否和市场经济兼容?这一点应该毫无疑问,因为当西方还是封建农奴社会的时候,中国就已是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社会。就土地而言,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推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欧洲在整个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时期,土地属于贵族,不存在土地市场。就劳动力而言,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相当活跃的劳动力市场。例如,春秋时期就有许多像孔子、孟子、苏秦、张仪之类的士人周游列国,相当于今天的高级白领人员出国寻找就业机会。帮助齐桓公称霸的管仲在其《管子牧民篇》写到“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其意为“一个国家如果富裕,就会吸引远方的外国百姓来定居;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力,老百姓就会留下来耕作、生活。”这表明当时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流动的原则与现在劳动力的流动完全一致。而在欧洲中世纪,农民是半农奴依附于土地,只有极少数取得自由农身份的劳动力才能自由流动。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要素市场极为活跃,商品市场就更是如此,并且已经有了投机行为,而且投机的原则与今天毫无二致,最著名的就是范蠡的例子。在吴越之争时,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了解到“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殚,猎犬烹”的道理,功成身退,弃官从商,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三聚千金之财三散之于贫穷的亲戚朋友。短时间内赚取巨大财富的捷径是投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了范蠡投机之道是“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说明当时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说明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决定生产,价格高时多生产,导致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价格低时少生产,导致求大于供,价格上涨。最后一句“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就是投机的原则,当商品价格昂贵时要像清理粪土一样赶快抛卖,当商品价格便宜时要像珠宝一样买进积存越多越好。可见二十一世纪的投机原理在2300年前的范蠡时代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如前所述,明朝时我国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既已萌芽为何未能茁壮成资本主义?同样这并不是因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所致,而是因为技术变迁的方式未能从以经验为基础转变为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技术变迁的速度非常慢,资本难于深化,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不能深入发展。上述种种说明中国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跟市场经济体系是共容的。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会越来越强。与西方文化比较起来,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强调“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与西方君权神授的思想不同,人民的利益是政治的目标,群众的意见是政治决策过程的依据,有这种政治理念包含在中国儒家文化内,作为组织层次的文化应该有能力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提升,进行必要的调整。
第三个问题是以“仁”为核心的价值在经济基础不断提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能否保持其精神实质,并根据经济基础和组织层次的需要以相应的形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自洽的文化体系?很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保守落后的,是妨碍中国发展的?因为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环境下,他的行为总是能够因地制宜,做到恰到好处。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谈到“仁”的地方有20多处,但是,说法各有不同,就是因为对象、情况不同,所以,要求或是表现的形式也就不一样。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了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他的内涵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在不断变动,不断与时代相适应。
孔子强调“仁”,孟子强调“义”。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但是,义的判断的标准还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孟子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积极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
孟子之后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的同时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在佛学的冲击中出现了理学,强调心性。理学家坚持的行为标准同样是儒家的“仁”。中国儒家文化在吸收了佛学的同时,也把佛学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佛学在印度、泰国,重视的是小乘,小乘追求自我的解脱,到中国以后发展的是大乘佛教,讲的是普度众生,和儒家的“仁”有异曲同工之妙。“仁者爱人”,希望每个人都好,把儒家的核心价值移植到佛学里面去了,变成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时至明朝,社会分工进一步完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王阳明的“心学”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应运而生。“心学”和“理学”的差异,可以从王阳明和朱熹对《大学》一书中对“亲民”和“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亲民”当作为“新民”(教化百姓使其自新),“格物致知”则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认识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王阳明则认为“亲民”是“亲亲仁民”(即仁的意思),“格物致知”则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具有的良知。
从上述脉络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不是顽固、保守、一成不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亚洲四条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会不会消失?如果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消失了,我们就会像今天的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罗马文明一样,即使有一个经济实体在相同的土地,但是已经是不同的文化了。这个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不容易出现,但是并非不可能。一个人的伦理价值取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很小的时候学会,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三岁时,其行为、价值取向就已经固定,到七岁时,基本上已内化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就是靠从小跟父母和周遭的人互动中,以他所接触到的人的行为为学习的榜样,而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然而,不容易变并不代表不能变,否则也就不会有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的消失。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些人为名为利昧着良心而干伤风败俗的事时有发生。并且,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透过传播、接触,人们也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外来文化伦理取向的影响。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多了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传统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所以,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界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的人士,尤其是属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责任与义务推动社会的物质进步,献身于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同时也必须要有“死而后已”的任重道远之责任心,以“仁”为己任,用适合于时代特质的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给社会做出楷模。政府和舆论界也应该通过教育与媒体的报道有意识地倡导适合时代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结 语
二十一世纪全球多极增长中各个不同文化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少数几个欧美工业化国家,代表西方强势文明,一直主导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在2000年以前,美、德、英、法、意、加和后来兴起的日本等七个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全球经济的增长也主要来自这些国家。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总合贡献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经超过美、日、德、英、法、意、加等老工业化国家。二十一世纪将会是一个多极增长的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很有可能将会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目前世界的主要文明体系除了西方文明之外,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伊斯兰、东正教、拉美、非洲等,她们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核心伦理价值取向。
二十一世纪迎来的不仅是中国以“仁”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而且也将会是各个有着不同文明传统的国家,一起发展,共同繁荣,相互辉映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