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3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评课稿
《5.3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评课稿
王立根
我认为李成摇老师的这节数学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李老师的这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方面,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在老师出世的问题时,列出不同的方程,老师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方面,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在例题变式环节后,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编题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遇到问题互相帮助,使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在这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服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总之,整个教学过程,李老师敢于“放”,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第二篇:一元一次方程评课感想
《一元一次方程》评课感想
周利武
9月20日的培训有幸聆听了两位教师的课。下面就房老师的《一元一次方程》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元一次方程是人教版初一年级第3.1.1节的内容。本课是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在数形结合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房老师采用问题来创设情境导入,从算术到方程的引入自然,简洁,高效。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自己读题,看图,审题,找等量关系,而后叫学生板演,老师分析。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老帅为主体,学生为主导。当然列方程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准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老师在让学生展示不同学生的解法后小结。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对的知识目标已能够掌握。在解法方面: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我认为这一点能开拓学生思路,做得非常好。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房老师虽然言语不多,但总能教在点子上。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在教学中房老师还涉及到用图表分析法,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但可能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充分体现。这仍然是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彩示范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篇: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考号评课稿
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考号评课稿
黄家湾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奎
本节课有幸听了程妍老师的一节课——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考号,让我受益匪浅。现就这节课谈谈我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请其他老师补充,也请程妍老师海涵。
先说优点:
1、备课充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在课前做了大量工作,导学案中课前预习模块,学生完成的很好,导学案,课件等的精心准备离不了程妍老师的付出。
2、课堂掌控力强。面对临时停电,程妍老师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3、导学案和课件的设计搭配合理,使用恰当,实用性高,习题难度层次分明,具有阶梯性,符合学生接受能力,也照顾到了学困生。
4、课堂评价较好,多样化,及时。如:口头表扬、鼓掌、加分等。都能很好的鼓励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也能及时引导其他学生予以纠正。既检查了其他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能知道学生听课认真与否。在课堂上,评价完学生做的题后,程妍老师引入二班一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去找错误原因,并以此回顾去括号法则。
5、课堂展示上,也做得非常好。有小组集体展示,有上台板书解题。
6、将学生分组,进行编号,在回答问题时让他们同号之间进行抢答,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整节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积极主动。
再好的课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接下来我就说说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
1、合理使用黑板,教师的板书是不能擦掉的,因为这是重点知识所在,让学生上黑板时,可以把幕布升起来。
2、教师在板演例题时,最好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及时纠错。避免满堂哄。
3、在讨论小明小华小方的错题那一块,我认为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只要学生能找出关键性错误即可,更多的是让学生去尝试做题,只有在做题中才更能暴露问题。因为我们去找别人的错误容易,但自己的错误往往很难发现。这样也能节约课堂有效时间。
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足之处,请程妍老师海涵,也请其他老师指正。谢谢,我评课完毕。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组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组评课稿
听了陈雪梅老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我从这堂课中看到了很多闪光点,也为我今后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使这节课很多环节环难为易,本节课教学内容虽然充满了深情但历史久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对抗美援朝背景的理解,陈老师就让同学们收集大量资料一下子阐明了抗美援朝的原因,同时也揭开了同学们心中的疑惑,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二、评价语言及时准确又有鼓励性。比如:你概括的针准确、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等等,这些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最好的鼓励,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三、这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课标以续代讲、以情诱人。让学生充分在读中感受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最精彩的就是教师配乐范读部分,自然而然给同学们带到了课文悲痛的意境中,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我觉得刘老师读过了之后,应该给同学们一点时间让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或融入自己的感情读一读,效果会更好。
有幸聆听了齐芳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甚丰。
一、创设情境
二、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龙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齐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理解词句。四、一点小建议
课文结束后、在总结阶段,引发学生么们的思考,可结合当今的形式而设计讨论:长征是什么?今天还需不需要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还有没有长征精神的人?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让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陈俊老师教学的《狼牙山五壮士》也是优点多多,收获颇多。
一、情境营造,激发兴趣。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老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成语概括五壮士的光辉形象,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
三、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自主读书,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到位,对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杜老师执教学的《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杜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多种形式把学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
一、在谈话中导情。课堂伊始,出事紫荆花的雕塑图片。走近香港,了解香港。进而带学生走入,香港回归前的最后一分钟。课题“最后一分钟”又意味着什么?人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这种导课的形式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迁移和铺垫。
二、利用多媒体感受情感。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本堂课上,杜老师让学生观看香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带领学生感受屈辱的历史。录像看完,学生已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纷纷举手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感受。
三、将情感“铸”进学生心中
理解“铸”字时,先通过了解这个字的本意。对比“铸进”和“放进”的差别,引导学生体会“铸”的深刻,深刻地留在心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侵略者的残暴,以及香港曾经所遭受的不平等对待。通过“虎门销烟”的事件,将这份感情升华了。
四、利用朗读表达情感。朗读是表达情感最好的方式,作为诗歌更离不开有感情的朗读。杜老师对于这首诗的朗读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初步感知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在理解了某段文字后由学生们对比着读:老师与学生的对比,学生与学生的对比。课文最后是师生齐声的朗读,整个过程听到的是孩子们越来越精彩的朗读。整堂课,学生的情绪高涨,每个人都能积极投入。略显不足之处是,老师如果能从诗句中抓住那最能表达情感的词语来切入,引领,可能学生的感触会更深。
第五篇:分数的应用评课稿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我与大家交流的课例是毛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这一节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范畴中的概念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相关知识的保障。
纵观整节课,个人认为,毛老师无论是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还是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下面结合课例,谈三方面突出的特点:
1、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媒介,它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去开发去利用。在教学中毛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使教学素材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操作探索。比如,在理解分数意义时,毛老师选择了月饼、三角形、棋子、糖块等物品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材料,这些物品不但贴近生活,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操作探究。
2、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教学中毛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一分来创造分数,学 生很自然地体验、感受到了分数的形成,同时,在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毛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归纳、概括、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另外,在练习中毛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猜一共有几根小棒的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以上数学活动的设计都很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3、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分东西是学生熟悉的活动,在生活中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和体验,毛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活动入手,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外,练习中的结合全班人数说分数,以及说一说现实情境中分数的具体含义等都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尽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个人认为在学生经历形象,建立表象,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创造的分数谈一谈它的意义,并追问你的这个分数是把谁看作了单位“1”,这样学生经历探索、归纳、总结、强化的过程相信学生对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刻。篇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评课稿
中心发言人:曾德华 今天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听王老师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课,刚才王老师都说了,他的应用题教学是非常有经验的。这节应用题的教学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日常教学课,王老师能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尝试去做,去说解题思路和引导学生加强题目之间的对比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应用题教学课。本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应用题基础训练是学习应用题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抓好应用题的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王老师的这节课就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从复习题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训练,再到例2让学生动手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再到巩固练习时第一题找标准题,比较量,并说出求比较题的数量关系式,第二题的看图列式题,都是应用题的基础训练,教师整一节课都在围绕着应用题的基础训练进行。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像王老师那样,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应用题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应用题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王老师的这节应用题的教学就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因为学生会1说了,就自然会解题了。王老师在例题学习中把关键句“噪音降低”让学生理81解为“现在是原来的(1-)”减轻了例题的难度。在例题的教学中,教者更注8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讲座题分组讨论,同位互说,个人发表意见等
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使学生充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达到以说促学的良好效果。从这节课学生说解题思路说得非常好,我们也可以看出王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王老师能把数量关系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最好了。2009-9-16篇三: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这节课,戴老师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导为探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这节课戴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长形纸折一张的、涂色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四、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既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戴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戴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2、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戴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戴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通分、约分、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通分、约分又是分数计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角色的把握非常准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及大量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及时精辟的启发点拨,加上极具亲和力的自然交流。这些都体面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中也看出李老师那种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二、构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兴趣的是最好的老师,李老师充分的利用这一点,以一个精彩的智力故事:和尚分饼引入新课,直接为教学服务,给人以开门见山的感觉,给学生制造悬念,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在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颇具匠心。
在练习这一环节,李老师精心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题目,既巩固了新知有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不管多么完美的课堂,总会留有小小的遗憾,这也是我们不断探究的动力。在本节课中老师出示第二组分数时,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可从中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李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李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李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老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
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篇四:认识分数评课稿
评《认识分数》一课
——骨干教师开放周活动
李 弋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下面我就来评一下刚才的这节课。对于《认识分数》这个课题,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都很熟悉。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纵观本课,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其特色,就是趣、实、活,具体体现在一、趣
1、从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感到有趣!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本节课,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十分贴进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一半。用以前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了,很自然的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呢?
2、教学活动以操作探究为主,学得有趣!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如,教师组织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义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而后,让学生自由说还想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有的说1/3,有的说1/8,1/6??,学生又动手折长方形、圆形或正方形,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围绕学生自己折的各种1/4进行比较,感受分数的本质意义。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
二、实
深挖教材,步步深入,体现数学的本质属性。本课,学生对于分数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
1、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教师以1/2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这是学生有意义地接受1/2概念的过程。
2、安排学生折长方形纸并表示其中的1/2,把1/2拓展到不仅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图形的范围,实现了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由内化到外化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求同思考(图形一样,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图形的1/2),剥离1/2的非本质属性,凸显了本质属性。
3、类比迁移,折不同的图形,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再展示学生
中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图形涂的1/4,展开第二次的求同比较(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和“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分数的最本质的内涵。
另外,在讨论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很清楚的看清并理解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的道理。
整个探究过程是全课教学的亮点,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三、活
1、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
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
练习中,教师出示了一幅法国国旗,一个五角星,一个钟表,一块巧克力,让学生说出能联想到什么分数?这些练习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分数的价值。
2、活用教材,体现数学课的“人文性”。课末,教师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把广告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就广告本身而言,小朋友横着切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体现了其思维的简约性和独创性,将自己的那一份
蛋糕再平均分成2份,送一份给第9个小朋友,则反映了孩子善良、友好的人性美。至于观察广告画面学生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尤其是第9个小朋友拿到的1/2究竟是谁的1/2,他到底有没有拿到整个蛋糕的1/9,如果没有,他究竟拿到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必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知识的后续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上是我阐述的本堂课的优点。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
首先,我个人认为有一少部分学生虽然能直观体悟什么是分数,但是真正说的时候,仍有不少错误,所以我觉得可以在活动操作时,把学生“做”出来的1/4,1/8等再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含义,通过多种形式如同桌说、互相说、指名说等等,进一步使全体学生巩固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另外,我觉得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总之,本节课课堂时间分配合理,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着眼,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体悟和创造的活动。四十分钟时间一晃而过,给人留下“课虽完,意未尽”之感,是一节趣、实、活的好课!
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评《认识分数》一课 ——骨干教师开放周活动
北新村小学 李 弋篇五:《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汉川市垌冢镇八一小学 李林波
上课人:杨 杰
评课人:李林波
这节课,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她着重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填空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德关系,引导学生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杨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长形纸折一张的、涂色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练习题的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富有层次性。老师说分母,学生说分子或老师说分子,学生说分母;“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等都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效果也不错.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与沟通。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知识的迁移,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