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年度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13: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2013年度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2013年度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第一篇:2012—2013年度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2012—2013年度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

一、指导思想:

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情况: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9)(10)(11)(12)(13)(14)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一个重点班,五个普通班,几次检测中,成绩不佳,令人失望,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教学就是教与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因此,了解和分析教学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不仅仅是平时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而是要关注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这才是我们教学者的主要目的。根据本学期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几点分析:

一方面,由于浙江省初中历史教材独特的原因,再加上初中时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当薄弱,造成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严重脱节,致使许多学生不重视学习历史,也不知道怎么学习历史,到了高中学生根本不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和要求,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由于私立学校学生的底子薄,学习态度比较差,差生占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如果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却很难得到验证。

三、备好课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教育家们说 “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卓尔不群的罗马》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罗马法”,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故事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当回法官来审理案件,随着学生审理同一个案件或新案件所依据的法律,进而阐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四、师生融洽、培养兴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教学手段:

作为师者,关爱学生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基础。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多讲些与历史知识相关的故事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高中历史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从中不断扩展学生的视野。另外,还可以开发一切对学生有益的历史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在历史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成绩不突出。我深感困惑的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要得到切实解决,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才能提高教学水平,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文章来

源课件 w ww.5 Y

K J.cOm 3

第二篇:上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2009-2010学上学期九年级历史教学总结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因为历史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因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上课时,我坚持课后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总结

1.史前人类(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170万年,会用火,会制造工具,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2)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距今70万-20万年,会保存火种,最重要的古人类。

2.原始农耕生活(新石器时代)

(1)半坡居民:遗址发现于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一带,距今6000年。半地穴式建筑、种植粟、彩陶。(2)河姆渡人:遗址发现于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县,距今7000年。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3)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4)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注:旧石器时代,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使用精致的磨制石器和陶器。

3.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炎黄联盟击败蚩尤部落。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炎帝,神农。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造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造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公孙轩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仓颉造字、伶伦制造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嫘祖缫丝擅长纺织。

(2)尧舜禹的禅让 黄帝之后,黄河流域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为抵御共同灾难,走向联盟。尧、舜、禹依次称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禅让制: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

禹:鲧的儿子,鲧治水失败被处死,禹采用疏导的方法,三过家门而不入,消除水患。被后世称为“大禹”。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社会)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传位儿子启,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桀为夏朝最后一位国君,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灭国。夏朝持续470年。

(2)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王盘庚迁都殷,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商纣王是商王朝最后一位国君,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建豪华宫殿、征收繁重赋税、使用酷刑、残害人民。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姬发所灭。商朝持续554年。

(3)周部落以农业立国,发展迅速。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伐纣,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西安),史称西周。

(4)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向周王进献礼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5)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爆发国人暴动,西周衰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西周持续275年。

5.青铜器与甲骨文

司母戊鼎: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中国年代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文字。

6.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共计294年)(1)铁质农具和耕牛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周王实力衰落,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竞相称霸,控制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先后称霸中原。后期,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也先后北上争霸。

(4)小国被灭,大国疆域不断扩大,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共计253年。由奴隶制社会向封

建社会转变。)

(1)战国七雄: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楚、燕、韩、赵、魏、秦为“战国七雄”。(2)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齐魏之战,齐胜,魏败。长平之战:秦赵之战,秦胜,赵败。秦坑杀赵降卒四十万。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新兴的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称为国家的统治阶级,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方面: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秦国夺取成都平原,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有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8.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发展)

(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人物还有庄子。道家典籍有《道德经》,《庄子》。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为“仁”,主张“以德治国”。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儒家典籍有《论语》《孟子》等。(3)墨子创办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9.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共计14年)

(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实力远超东方六国。秦王嬴政即位后,开始发动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2)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统领,称为“三公”。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3)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全国通行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建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修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10.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法律严苛。(2)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即位,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发展很快,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在秦军的反扑下,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4)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入关,直扑咸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5)楚汉之争:灭秦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刘邦善于用人,项羽刚愎自用,最终项羽被刘邦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取得最终的胜利。

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为汉高祖。(2)由于秦的残暴统治及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就是,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3)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4)结果: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5)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西汉建立时,分封皇子为诸侯王,诸侯王势力强大,甚至对抗中央。汉武帝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实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派刺史监察地方官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4)1.实行盐铁专卖;2.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管控能力。

13.东汉的兴亡

(1)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为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释放奴婢、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母亲太后主政,导致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太监)夺回政权,又导致宦官得到重要,势力坐大,宦官专权。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4)公元184年,创立太平道的张角领导了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口号,向东汉王朝发动了猛烈进攻。黄巾起义在东汉王朝的镇压下失败。但这次起义却沉重的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14.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1)西域: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

(2)汉武帝打算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在公元前138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使过程中张骞被匈奴扣押,不屈不挠,最终到达西域,让汉朝了解了西域。

(3)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

(4)丝绸之路: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中亚、西亚直到欧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有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

(5)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和锡兰(斯里兰卡)。

(6)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与汉朝重新建立了联系。

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西汉时人们已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材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两汉时期建立起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善用针灸,汤药,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麻醉剂),创编“五禽戏”。

(3)《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司马迁。(4)道教: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佛教: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明帝时,西域僧人以白马驮经到洛阳,汉明帝为其修建白马寺,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16.三国鼎立

(1)东汉末期军阀割据,曹操占据河南,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发展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袁绍占据河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二人均想吞并对方,公元200年爆发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公元208年,曹操为统一中国,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孙权,刘备组成联盟,在赤壁以少胜多,击败曹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灭亡。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建立吴国。派将军卫温到达台湾。

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国。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自立,定都洛阳,建立晋国,史称西晋,司马炎为晋武帝。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司马炎大封同姓王,导致诸侯王势力日益强大,加上晋惠帝昏庸无能,八个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大量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3)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氐、羌迁入陕西关中;匈奴、羯迁入山西;鲜卑迁入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4)西晋灭亡后,在中国北方由氐、羌、匈奴、羯、鲜卑,建立了15个少数民族政权,加上成都的成汉政权,一个是16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公元316年,匈奴刘渊灭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南方即位,定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灭东晋自立,建立宋。

(2)由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南方先后建立宋(刘裕)、齐(萧道成)、梁(萧衍)、陈(陈霸先)四个政权,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史称“南朝”。

(3)1.北方人口的南迁;2.南方社会安定;3.自然环境优越。这三个原因导致了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并且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快速发展。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权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攻东晋,在淝水被晋军击败。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2)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第二次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推行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魏晋以来,胡汉杂居,在中国北方出现了民族大交融,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学第一学期 姚丽媚

时间过的很快,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在这里 我对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做一总结。

本册教材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共五个单元,每单元4—6课不等,共20课。每一课课前有课文提示,它虽然很短,但内容却是这一课学习中最重要的。关于课文的正文,你会发现有宋体字叙述的内容,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红体字叙述的内容,是我们的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宋体字内容的。在课文中还安插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和地图,以及那些小框框里的想一想、说一说等,令我们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引导我们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通过对本册教材的内容分析,我们发现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这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我的感触是很深的。首先谈一下自己认为做的好的方面。

一、注重研究教材。对每一篇课文在上课前都做了深入的研读,并翻查了大量的资料,力求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自己能够有一桶水,力求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

二、认真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是注重备学生。新课标的精神之一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这首先就要体现在备课上,根据不同的个体设计相应的教案。力求做到不光要因材施教,更要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去点拨引导。

三、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新课标精神讲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光要以学生为主体,还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对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具体的、理性的认识,让他们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来,培养他们的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以上四点,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做到了。只不过在深度与广度方面可能还不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改进。

下面来谈谈本学期自己认为做得不够好的几方面:

一、上课时有时后会好高骛远,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实际,超出了中学生思维水平,这样不仅让学生没听懂本课内容,也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起到不良影响。

二、信口开河,离题万里。有时候针对一个历史事件一讲就一发不可收拾,虽然学生爱听,但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没完成,重点也体现出来。

三、面面俱到,没有重点。上课时生怕会遗漏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捞,这样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对于本课的内容也印象不深。

四、探究与实践课没有积极开展起来,新课标精神中是很重视探究与实践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找借口予以推掉。

以上几方面是本人在这个学期中做得很不好的地方。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改正的。

总之,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教学,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第五篇:初一上学期历史总结

初一上学期历史总结

第一课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列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活动区域 距今年代

答:① 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 距今约170万年②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③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

4、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①生活地区相同,② 都使用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地方:①体质特征: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②工具制造: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③取火方式:北京人自然取火,山顶洞人人工取火。④观念:山顶洞人已懂得爱美。⑤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第二课 1列表比较

居民代表 距今年代 活动区域 生产状况 生产工具 生活状况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原始居民 约7000年 长江流域 水稻、家畜 磨制石器

骨制耒耜 定居,干栏式房子 制陶业

半坡原始居民 约5—6千年 黄河流域 粟蔬菜家畜 磨制石器 木制耒耜 定居,半地穴房子 彩陶 纺织业

2列举原始农耕时代我国具有世界性贡献的几项发明 答⑴ 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⑶ 我国使世界上最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第三课 涿鹿之战的影响(奠定华夏族形成的基础)。交战双方(炎黄部落联盟)和(蚩尤部落)距今约4—5千年我国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炎帝)。据黄帝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 舜 禹)原始社会结束的标志:(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结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首领更替的方式:(禅让制)。实质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5、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

① 炎黄部落联盟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后,经过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②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造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1 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见P14动脑筋题

第一单元 1 列举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人类

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你认为禹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后退?

答:是历史进步。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黄河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用学过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答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5—6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了农作物粟。并过着定居生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禹建立的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其统治中心也在黄河流域。

第四课:

1、列表比较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到灭亡时间 亡国之君 夏 禹 阳城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桀 商 汤 殷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纣

西周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是(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3、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统治中心是:(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5、夏朝的国家机构是:(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国家机构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6、任用贤人:商汤任用伊尹、周文王任用姜尚

7、牧野之战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影响(决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性质:(奴隶主贵族反对暴政的斗争)

8、商汤灭下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答:首先,西周的极端残暴统治及其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民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任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得胜利。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答:目的: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天子作战。

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灿烂与(商朝),(西周)时用于祭祀。

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三星堆文化的时间(商周同期),地点(成都平原)代表:(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3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

4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5、为什么商代文化是一个灿烂的青铜文化?

答: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出现是必然。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的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因此,商代文化可称得上是“灿烂的青铜文明”。当然,这种文明是建立在奴隶悲惨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第六课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春秋首霸:齐桓公。

3、春秋争霸的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实质:获取周天子过去政治经济特权。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召开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

5、决定晋文公称霸的战役是:城濮大战,成语:退避三舍

6、战国七雄:经过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7、齐桓公首霸的原因和作用

①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③尊王攘夷,以号令诸侯,提高齐国地位。作用: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想一想,齐晋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都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改革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内政、生产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9 长平之战的时间和影响。

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军相抗衡。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第七课、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时期),推广(战国)

2、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都江堰修筑的时间(战国时期),地点(岷江中游),修筑人(李冰),作用(防洪灌溉)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5、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意义

答:背景:春秋以来,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及推广,大量荒田被开垦,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国际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商鞅变法,是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6 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成功了,一场变法成功与否在于变法的目的达到了没有,商鞅虽死,但是变法的目的达到了,经过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所以商鞅变法成功了。

7、商鞅变法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对今天的发展有和指导意义? 答:原因:商鞅变法顺应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变法中,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指导意义: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第八课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文字的演变过程:商朝甲骨文—商周的金文—西周的大篆

3、历法:夏朝—夏历;商朝—逐步完善;战国—24节气

4、战国末期屈原 是世界文化名人,著作《离骚》。

5、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春秋时期: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教育方面成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由其弟子编写的《论语》记述了孔子言论。②老子:发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如难易,大小等,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③孙武:兵家创始人,是杰出军事家,著作《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①墨家: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② 儒家:代表人是孟子,主张: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③ 道家: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④法家:代表人是韩非,主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深受秦国国君赏识。

6、诸子百家的学说中那些积极地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答: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食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下载2012—2013年度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2013年度上学期历史教学总结(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随着时光的流逝,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初二的历史课,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

    历史初一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中总结

    初二上学期历史期中总结 初二汪智锐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五个班的历史课,四个住宿班,一个走读班。两个多月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

    初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84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四有一代新人,本期初一历史除认真向学生传授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

    2016-2017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6--2017上学期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苇子峪中学:丁勇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以胡锦涛总书记“深入发展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邓昌院 本学期,我逐步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立足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