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大池小学陈光梅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发言,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变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然而,在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小学生存在上课发言不积极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1.不敢发言。也许是天性腼腆,胆小怯场,缺乏面对众人在课堂上发言的勇气,或者发言的积极性曾受到过挫折,心有余悸,面临发言,战战兢兢。
2.不能发言。一则基础较差的同学是不会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则是没有思考问题,上课心不在焉,对老师的问题置若罔闻,这是不愿认真学习的一类,端正学习态度是第一要务。
3.不愿发言。这类同学要么是习惯使然,知而不答;这种情况可能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要么是不配合老师,懒于应对,心理上也许和老师有些隔阂,需要沟通。
4.不屑发言。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问题太简单,缺乏水平,要么是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么是学生不愿意展示自己,对课堂活动不以为然。
针对小学生的这几种情况,我就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营造轻松而热烈的氛围,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想说”。
轻松的课堂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居高临下的教师只能带给学生压抑感。因此,我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多一些耐心的倾听、平等的对话和民主的交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激发起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不悱不发”,使学生想说出自己的看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老师做到教态亲切、感人,语言丰富生动,富有吸引力。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尽最大的能力释放出自己的知识。如果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就会望而生畏,从而小心谨慎地抑制自己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声音小时,我会说,请打开你的“扩音器”;当学生扯着嗓子说话时,我会说,当心!天花板要塌了。在学生的笑声中,他们自然明白了上课发言时,语气要自然,要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说话。课堂中,我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也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还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达到一种畅所欲言的境界。例如:在教学《开天辟地》一课时,我让学生站起来,做起“头顶天,脚踏地”的动作,我描述课文的场景,让学生尽力的伸展自己的四肢,体会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不断长高,感受盘古的辛苦。然后再让学生谈谈感受,一下子很多学生都说:很累,很辛苦;手臂很酸„„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想象盘古支撑了几千万年,说说盘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学生马上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二.培养孩子的自信,鼓励学生,让学生“敢说”
激励是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学习上使他们树立起坚强的信心,消除自己的思想障碍,对于怕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教师更应不吝啬表扬鼓励的话语。
1、与学生沟通,多鼓励,少批评。
老师就一定要在学生初入这一阶段就对学生做工作。可专门安排时间和学生们真心诚意
地讲道理,谈感受,让生明白上课发言的重要不在于回答是否正确,而在于思维是否活跃;在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是否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于你是否能战胜自己的恐惧,更在于训练你的口语表现能力,如果老师能一开始就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那课堂上就不会寂寞了。他们从内心来说,都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只是有的学生“怕”了,或是内心动力不足,自信不足。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发言后作好评价。对此时的评价切忌空洞地泛泛而谈。老师一定要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评价,要评到点子上,而且一定要以鼓励为主。对胆小不敢发言的要想方设法给予启示,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心理障碍。比如,教师应面带微笑,多向这些学生投去鼓励的目光,并点头示意,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答错了,也千万不能批评,而要语气委婉地指出问题所在,努力不让他们觉得回答错了而感到羞愧。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发言后有成功的快感,才能为他第二次发言储备信心和力量。
2、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发展有差异,个性也不同。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因材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发言。(1)从学习成绩分。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比较深入的问题,不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上,帮助他们提高。比如数学中出现难度相对大的问题,让优生解决。对于成绩比较差点的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地提高难度。
(2)从个性分。开朗型的学生发言必然比较积极,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细心观察,多给他机会,让他也来大胆地展示自己。
3、开展小组活动及游戏、竞赛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要争当主角,而不要只想当听众。在教学中开展小组活动及游戏、竞赛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从而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这也是一个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有效途径。如在口语交际《学会赞美》中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然后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然后再自愿到讲台上表演。那节课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小组活动,很多小组都想到台上表演,然后我再出示生活中的许多常见的情景,让学生也来赞美他们,大多数学生都踊跃发言。针对担心答错现丑而不愿发言或是害怕同学的嘲讽而不敢发言的现象,我时刻不忘鼓励他们,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流看法,让同学们对“课堂发言该不该支持”等话题进行讨论,来扭转克服他们对课堂发言的恐惧心理,树立起课堂发言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踊跃。
4、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小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如在教学习作4中,我先让学生猜谜语。通过猜谜语,很多学生发现谜底很简单,一下子搞搞举起了手,这时,我及时表扬了他们,接下来的“模仿秀”环节让更多的学生想来模仿、“听听说说”我没有先播放声音,而是先指定了学生,再认真倾听,最终说出听到的声音,并用象声词表达出来,当一些学生没有听出来时,我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再仔细听一遍,这时学生比上一次听得更投入了,问题自然很快也就解决了。在经过几个环节后,学生终于能准确地用上三、四个象声词描述一个场景或一件事了。课堂中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5、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表现欲望很强,喜欢听表扬的话,经历的挫折太少,在中、低年级的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当他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赞扬的时候,就会调动他发言的积极性;当他的发言被师生无情否定的时候,就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只是师生之间,我还经常开展小组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由老师来一肩承担,造成了评价模式的单一性.在口语交际《学会表扬》中,我作了尝试:学生评价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从同学的角度发现自己的成长.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的真实,更加自信!
三.巧设提问,让学生“乐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课堂的提问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问题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提高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1、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2、在关键处设问。
3、在疑难处设问。
4、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5、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6、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如结合在引入新课处设问: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教学《九寨沟》时,在赏析了描写九寨沟风景迷人的优美文字,欣赏了九寨沟美丽的风光后,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做什么时?许多学生在跃跃欲试中提出各自的看法,甚至有同学说:我想到九寨沟去捡垃圾。他的回答引来了同学们的哄笑,当我问他为什么时,他这样说:因为九寨沟的风景真是太美了,我想在哪里工作,这样就可以天天欣赏到九寨沟迷人的景色了,但去九寨沟游玩的人很多,可能会制造一些垃圾,我把他及时清理掉,九寨沟就不会被污染,依然可以很美。他的回答完毕后,赢得了其他同学的阵阵掌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往往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也是体现到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要培养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我们教师要通过营造气氛、巧设提问、积极评论、激励发言,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二篇: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堂。”而学生思维动起来的最明显、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发言。课堂发言是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是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节课,就是那么两三个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却很少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有的只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或者是几位同学的专场表演。时间久了,就会磨灭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文课堂感到枯燥无味,缺乏主动性,不再有学习的渴望和热情,甚至对上课有一种畏惧感。那么,如何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这是近几年语文老师想知道并渴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学的模式,在教学中“以学定教”,我认为语文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发言。
1、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心灵点亮”。如精心设计课文的导入语,根据课文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借助歌曲、画面等媒介,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发言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犟龟》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发问的兴趣,我是这样说的:“通过《龟兔赛跑》的两则故事,我们认识了中国有优秀品质的乌龟,那么,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认识另一只从遥远的德国游来的乌龟。”于是下面就有很多的同学迫不及待的举手提问“老师,这只乌龟做了什么事
情?”“德国的乌龟又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质呢?”„„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了我的课堂,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翅膀和求知欲望。
2、教师要准备很多的故事和相关的知识点,有机地链接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诗词、警句、精彩语段,相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3、教师的语言要有“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教师的教学语言切忌演讲式、训教式,教师要从文章的具体特点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因文而异,灵活多样,“文”采飞扬,努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发言。
二、注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发言。
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使课堂保持流畅,才能提高语文课学生的发言率。
精心地设计好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不仅要备教材、备教参也要备学生。注意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除了考虑是否具有针对性以外,还要考虑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否引发他们的思考,他们会怎样回答,我们都要考虑好,还要有预设答案,以便及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言。设计问题通常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问题不要过多。每篇课文设计问题最好三四个即可,太多问题会造成学生的压力。记得我在第一次上《桃花源记》时设计了八个问题,结果问题没有解决完不说,学生到后面根本就没兴趣去学了,课后我反思这样结果的原因。其实很多的问题只需要提一个问题即可,是我的多个问题把学生的积极性“赶跑了”。二是问题设计不要太难,要有梯度。我们设计问题
就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积极举手回答,促进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不是要为难学生,绊住学生,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要给学生成就感。三是问题要有价值,有一定“深”度。语文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 这样的问题不宜多,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不仅耗时又没有意义,而且让学生喜欢回答简单的问题,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就不想思考的心理。所以,设问是一门艺术,用激疑问难的启发性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用启发性语言打开学生的思维门户,教师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情喜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我要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我要发言的欲望,激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注意因“生”施教,鼓励学生发言。
学生发展有差异,个性也不同。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因“生”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发言。(1)从学习成绩分。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比较深入的问题,不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上,帮助他们提高。比如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问题有挑战性。对于成绩比较差点的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地提高难度。(2)从个性分。开朗型的学生发言必然比较积极,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细心观察,多给他机会,让他也来大胆地展示自己。
四、运用不同的语言评价,激励学生发言。
对于不同学生的发言,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评价。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下子就能回答到点上的同学,我们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说得真好!你的智慧给大家带来了启发,谢谢你!”促进他更积极地思考。
如果回答得不是很好,我们也应予以鼓励:“你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思考的过程就有收获,我们再来听听别的同学的见解吧!”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可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老师也想听听你的发言,胆子大一点,试着说一说,好吗?”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
最后一点是语文老师要加强自身的语文素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发言。
1、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每一堂课教师必须自信满满、精神十足地走进课堂。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上你这个人的时候,他们也会专心地听你上课,积极地发言。熟悉和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你,喜欢你,才能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
3、丰富的语言积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走上讲台能侃侃而谈,秒语连珠,必然能让学生喜欢你,这样,他们发言自然会积极了。
4、生动的演绎。这一点让我体会很深,如果教师讲课一直是一个声调的话,那你的课堂就象一杯白水,淡而无味,更别谈学习的兴趣了。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尊重每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平等合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激起发言的勇气,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言,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总之,“如何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问题,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里不断地去探索、研究,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起开拓、创新,共同走进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
第三篇:浅析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育课的积极性
浅析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育课的积极性
摘要: 无论是从生理学的角度,还是从实际统计数据来讲,青年学生都是最喜欢上体育课的群体,但目前中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厌学体育的学生。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并非从内心讨厌体育活动或体育课.而是对一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感到枯燥厌倦甚至反感,从而导致这一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对立现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关键词:影响因素 激励方法 体育比赛 运动负荷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它不仅可以吸引人持久而集中的注意,保持清晰明智的感知,启发周密的思考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而且对人们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内心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兴趣就是个人对体育特殊、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体育实践最强有力的动力,中学青少年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大好时机。只有具备一副健全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运用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发现的情况得出了几点。
一: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影响因素
1.1 生理因素
初中生一般在13~16岁之间,高中生一般在16~19岁之间,初中阶段属于少年期,高中阶段称为青年初期,少年期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骨盆等都在迅速增长,进入青春期后下肢的增长达到最快阶段。由于骨骼的快速生长,肌肉被拉长使下肢的活动范围得到扩展,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能力。青年初期的学生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逐渐缓慢下来,骨骼已经基本骨化,比较坚固,能承受较大的负荷,但关节的灵活性不及儿童和少年期;少年期的初中生肌肉力量、肺活量、神经系统等均有较大的发展变化。肌肉的生长落后于骨骼,还处于纵向生长期,收缩力量、伸展性和弹性及工作耐力差,易疲劳易恢复。少年期学生虽然处在运动器官的改造时期,但却是发展运动能力的最理想时期。青年时期的高中生肌肉主要横向发展,弹性增强,力量明显增大,这个时期是力量和耐力训练的最好时期。这些方面都局限了学生要运动的方面需要老师来很好的调节学生的运动。
1.2 心理因素
少年期的学生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易于冲动,有些学生对某些体育项目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可以达到入迷的程度。初中生兴趣不断分析,对不同运动项目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态度。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与敏捷的项目;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太到,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这样就需要用很好的方法来激励学生,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能够主动的学习,初中生又比较好动就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够认真上好体育棵并且喜欢上。青年初期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丰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他们几乎都是抱着单一动机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青年初期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态度进一步明显分化。男生一般喜欢竞争性活动,女生多喜欢动作轻、优美、运动强度不太大的项目。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他们不易满足于一般的身体活动和简单的技术,而要求掌握一些难度教大的动作,并力图了解和把握动作的结构原理和规律,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来弄清和完成动作的实质难度和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在高中时期就不能想对待初中那样,那样学生会对体育课失去信心,因为他们有一定自觉性,很多说的太多会嫌弃老师太罗嗦。要他们上好课就应该把他们喜欢的内容穿插下,让他们对这节体育课感兴趣,提高课的质量内容。
1.3 环境因素
近年来,在探索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路子,我市高级中学就创出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选项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所能,用于其所长,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还有很多中学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还没有系统开设这门课程,目标仅盯在高考上,缺少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也有一些中学受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限制,很难开展体育选项教学,再加上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参加体育活动视为有失体面和有伤大雅,没有出息。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学好其它课程,对体育课却不做任何要求,认为体育成绩好不好无关紧要,没有把它看成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要想上好一节体育课,则必须认真备课,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了解场地和器材,因材施教。若不然,上课时体育教师只会是被动的也根本谈不上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或者只能是“放羊式”教学。学生理论知识太少,身体不适应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体育健康教育了解比较少这主要还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因为开始中国的教学模式不是这样的,现在改革后会慢慢好起来的。
以上三点因素说明了体育课里要上好体育课让学生要有很好的积极性,就因很好的抓住这几个因素,从这里分析原因,根据学生想要的来按排好一节体育课,当然学生也会很好的配合。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应得到全面的锻炼,让他们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热爱体育,做到自学自练,培养体育意识,对体育课不在是知道怎么玩而是要学到什么东西。最自己现在或者将来都有益,收益终身。
当然要使要想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体育教师要起“导火线”作用,因此老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学高、身正”的典范形象。同时还要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点燃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采取一些方法,如一些激励方法这样能够使学生提高积极性,特别是中学生对他的激励是最好的办法。下面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激励方法。
二 :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激励方法
2.1 情感式激励
体育教学具有教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竞赛性。学生在体育运动之下可以体味到日常生活中所体会不到的愉快,特别是在竞争的环境下,通过自身的奋斗取得了胜利,所给予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享受是独特的,是要通过情感来接触,能激发出人的潜能。对待学生应该向对待自己很好的朋友一样,多鼓励,在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这样学生才不会对你产生恨意,特别现在的学生都是独身子女,家里宠着,要是说重了会受到很大的心理压力。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是常有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容人之短,不怀成见。教师的宽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决矛盾、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诲,以情感人。若采取“以牙还牙”的办法,必然激化矛盾,破坏师生关系,严重影响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厌恶体育课上的在好的课他也不愿意配合,如教师布置学生跳高:“你们必须给我跳过去,跳不过去的要受罚!”学生听了心里不舒服,带着顾虑练习,效果肯定不会好生硬的命令,一开始就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他们的活动热情。如果换成勉励式布置:“同学们要大胆地练习,跳不过去没关系,我再继续辅导你们。”同学们听了不但乐意去练习,而且练习时没有心理负担,练习效果肯定比前者要好。以勉励的口气布置任务,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荣誊感,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2参与式激励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参与管理、参与决策,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方面的一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这一原理出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要求,收集学生的建议,让学生献计献策,让学生参与备课。这样备出来的课,肯定是从实际出发,学生上课也会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有自己的一份功劳,自己参与了内容当上到自己所编排的内容时会很高兴,很兴奋,别的同学不知道的时候他会认真的解释,帮助老师上课,这样以来学生既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上课也很轻松,不要总是来管学生的纪律,这样的一堂体育课是非常成功了。正所谓集思广益,教师教得自在,学生学得称心。所以在体育课中让学生参与是很好的激励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还有在体育课中光练习没有比赛没有竞争学生练习起也没兴趣,要多搞一些竞赛让学生多参加,这样学生也会很有兴趣,在比赛中,使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更加强烈,并可达到使优秀生更优秀,使后进生争优秀。因此,在教学过程,应尽量多安排像竞赛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
2.3 影响式激励
影响式激励主要表观在教师自身的模范作用上。课堂上,教师懒懒散散,学生就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教师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就会模仿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表率行为,具有很大的感召力,能对学生产生有力的感情激励作用。体育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到日后的教学效果。外表美能给学生留下好印象,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权威性,从而可以使学生联想到教师上课的严肃性和做事的果断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课堂不是懒散的,学生会很好配和的。反之,只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随意性,那样学生也会象老师一样对体育课就只知道玩,打球的。主要的内容就不会上了,那么这样的一堂课就成为了“放羊式” 教学了,这样的体育课学生是肯定不会有很好的积极性,那这堂体育课就是失败的,学生也就很随意了。现在学生模仿也很强,由于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对他的体魄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体育教师是力量和技能的象征。所以只要精力充沛,体魄健壮,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敬佩老师。学生也会加强自我锻炼,上好体育课,为自己心目中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2.4 游戏式激励
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反复的学习一个内容是很枯燥很乏味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慢慢的降低,对体育课会产生厌恶,觉得很无聊,又累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体育游戏,安排与这堂课内容相关的游戏。在正确运用游戏,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还可以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使学生既学到了技能有娱乐了。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活动蓝筐”、“投篮晋级”这些游戏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味,然而如果篮球技能没有学好那么就在参与游戏的时候赢不了,那么学生就会很好的跟老师先学好技能,这样的安排游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将篮球的基本技术学习游戏化了,并且学生学习时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会更加的努力练习,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一堂课下来学生会感到体育课很有兴趣,趣味性很强,在娱乐中学到了东西。在体育课中安排游戏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三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
中学生本身就很有攀比的意识,竞争意识很强,都希望自己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在学生中群中被的学生都会以他为中心。在中学里经常举办体育比赛,不仅可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体育成绩,而且能调动学生进行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例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中,每个班级进行竞争,班与班、个人之间都会有很大的竞争,参加比赛的同学会很努力的进行比较,选择自己最强的一项,班级里知道有本班比赛的同学会很努力的为他加油,这样不及个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很好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增进了班级集体的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没有取得名次的同学中就会在平时的课中更加努力,在下次就会决心要哪到名次,而且对老师也会特别的尊重,很多事不懂或者自己觉得不对就会找老师询问,这样提高了积极性,而且课后还增加了师生间的友谊性。在体育课教学
之外,要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兴趣小组,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提供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有的同学在身体素质方面不及别的同学但是在一些体育竞赛小组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模型组等一些智能方面的,他们就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然而老师在训练这些方面还可以对他们插入一些别的练习,进行全面的发展,在发展这些方面学生对体育会有很大的积极性,当然体育课也就会很好的上,会更加重视体育了。
多开展各种体育比赛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对体育的爱好,而且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东西,在激烈的比赛竞争中好好的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能够知道现在的水平是不够好的,到处都有水平更高的人,这样会使学生体验到压力会不断进取,还可以才大型的比赛中与别的参赛者交流经验,增进友谊,社交圈也能扩大。在体育课中也是一样多开展体育比较可以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体育课更加积极,通过比较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来努力弥补不足的地方。
当然在同学们请教老师的时候,体育老师指导学生就要注意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不同的学生领悟能力不一样,对同一动作领悟能力有差异,教师对学生应反复耐心的指导。所以采取的放学就不一样,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安排,这就需要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下面我就来谈谈一些教育方法和运动负荷
四教学方法与运动负荷
正所谓教学组织形式是人的右腿,那么教学内容就是左腿,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作用很大。在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注意教师自身的素质,体育教师的行为举止每时每刻被学生所关注,同时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师的思想、行为、言谈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而且评价的高低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或积极的作用。还有在教学方面也要根据学生来制定方案。比如学生有外向型也有内向型,外向型学生喜欢自我表现,而内向型学生不爱运动,那么怎样让内向型的学会运动起来呢?首先是用考试这种手段加以解决,但此手段是被动的,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较好的方法是让外向的学生带动内向型的学生共同运动。如教学内容采用接力赛、排球、的互传互垫、篮球的一对一对抗、或打比赛、大众健美操等等。因为这些项目是集体项目,能迫使内向型学生运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有效的改变内向型学生的性格,同时更好的培养他们的体育参与欲,提高运动能力,增加体育兴趣。
在体育课教学中,任何单调枯燥的练习和教学方法,都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乏味,提不起精神。运动负荷过大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久而久之就是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缩情绪与恐惧心理。如果运动负荷过小就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起不到体育锻炼的意义,比如现在中学生身体正在发育过程中,不适宜大的耐久跑练习和力量性练习,这样会对学生身体成长造成影响,根据训练的内容来安排应该做什么样的训练,控制好时间,和密度,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增加成绩。
所以要合理安排运动量,适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学生锻炼了身体又学到了知识。这样学起来才会有兴趣才会觉得真正的学到了东西,锻炼了身体。对体育课就越来越认真,然后老师再多激励下就能更加提高学生积极性。学生也会觉得老师特别喜欢他,不会辜负老师的。
当代体育包罗万象,旧知识不断被新知识所代替,所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掌握各种技能,不断进取,充实自己。体育是很古老的现象,从古到今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和变化。从古希腊的古代奥运到现代奥运,体育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蝙蝠化,左翼,体育教师应当是译本体育方面的百科全书。另外,现代体育渠道非常广泛,学生获得体育方面知识也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用新思想、新方式武装自己,做到随时让学生“吃饱”。若不然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学生体育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努力
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体育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对学习动机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教师应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智能水平,以及他们的身体状况、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情况。第三,善于提出学生既适合应又不适合、似会非会的问题(或学习任务)。在熟悉教学内容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巧妙的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或学习任务)有关的学习情景中,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活跃起来。第四,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的来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体育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牢固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思想,开拓进取,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加以引导和调控的同时,努力适应当代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提高中学生体育课积极性的对策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91-92.-
2)徐秀权中学生体育课兴趣影响因素与激励方法浅析[J]体育师友.2004(2).-42-43
3)赵亚军娱乐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河北教育.2005(14).-83-84
4)施美丽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 宁德师专学报.2005,17(3).-329-330,333
5)童宪明对中学生体育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T]中国学校体育.2003(4).-10-11
第四篇:论文:如何提高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
【论文】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学生存在上课发言不积极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群策群力,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摆在我校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共同的任务。
一 影响小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表面上看是一个小问题。深究起来,它的背后其实存在着很多原因: 教师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发挥的因素。
我国的教育改革尽管已经进行了30年,然而有些老师在思想上还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和学生的交往中放不下老师的架子,不能真正的和学生平等交往,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距离。有些教师虽然在思想上认同“师生平等”的观念,但是在平时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没有真正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师生之间还存在非常微妙的模糊的距离感。
由于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的繁忙,以及教师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压力,教师在面对学生时,缺乏充分的耐心和细心。学生回答对问题时,老师表现出满意。而一旦学生回答错了,老师们就显得耐心不足,往往草草地说声“坐下”,虽然没有直接批评,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据调查,教学前线的很多教师还处于“教书匠”阶段,还没有真正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因此,教师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缺乏更高层次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很多时候,表现出无奈或者烦躁的情绪。教师的这些不良情绪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使学生缺乏对老师的信心,从而导致自身积极性的挫败。有些教师没能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超越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偏难,致使小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影响了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发挥。2 学生存在的内在的原因
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还和学生本身的问题有关系。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意在公开场合下讲话。还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敢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另外,有些学生还由于缺乏对问题的全面、细致的了解,导致了信心的缺乏,造成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犹豫不决,观望等待。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言积极性的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家庭还是家长制,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更多地被看成不懂事的小孩子,没有发表见解的机会,没有参与讨论的平等地位。这也成为小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一个原因。
二 多角度、全方位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1 努力营建宽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变化受外界的影响很大。对老师的评价、同学的反映非常在意。因此,营建宽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对于激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就是一个心理暗示。教师温和、宽容的态度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从而使整个课堂呈现出宽松、愉快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民主、平等。课堂民主平等的内涵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课堂上对于问题的探讨不是教师的单纯的问和学生被动的答,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商讨、切磋,逐渐形成一致意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走出讲台,放下架子,认真倾听,尊重学生的想法,哪怕有时候并不成熟,不全面,甚至不正确。二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平等。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差异性,作为老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差异性,为每一位学生打造平等表现的空间,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平等的表现机会。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教师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主动地发展。把激励、信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受赞赏,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打破束缚,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老师让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学习活动中。努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关爱学生,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的构建,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却要一切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对学生的爱更加坚定、执着、深厚、真正做到心与心相通。
小学生虽然年龄偏小,但对老师的关注情况非常敏感。教师的一个不在意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引起学生心里的波动。如:我校的张强老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拍拍学生的肩膀,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学生的赞许。小小的动作和细微的表情变化,打动了学生的心,唤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班级日记交流中,这位同学表现的非常积极。
我校的陈红老师乐于和学生交往,课下常和学生一起跳绳、游戏。还和学生交流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看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她当成了朋友。课堂上,学生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连接师生的心灵的桥梁是彼此之间的“爱”,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只有热爱学生、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才会有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愿望,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教育,并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创作的欲望,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教师的爱能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能够化解一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师德是震撼心灵的雷鸣闪电,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火的熔炼,是爱的奉献”。注重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表扬要真诚,批评要中肯。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教师的语言。教师应该多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好吗?”“请你再花点时间想想。”“你说应该怎样呢?”这些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代替“老师要考考你。”“再给你三分钟时间想一想。”“你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这样做。”“你那样子学习不行。”这些居高临下的语言;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没关系,你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比老师的还要好。”“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你想一想,肯定会说好的。”代替生硬冰冷的语言“今天,老师教你们课文。”“你要认真想才行。”“你真笨。”其实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平等而富有感情的话语,是孩子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低头不语、愁眉苦脸转向满脸轻松、兴高采烈,才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或许教师鼓励、赞扬优等生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差生、胆子小的学生就不容易了。过去教师对差生往往“有错必纠”、“有错即惩”,遇到功课不好或不用功就对学生批评、指责一番,甚至挖苦、讽刺。这样只会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不敢说,有问题不敢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精神紧张,情绪低落,自尊心受到打击,失掉学习的信心。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学生变得唯老师是从,样样照着老师说的去办,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创造力被扼杀。更甚者,学生渐渐习惯老师的批评惩罚,产生逆反心理,以后老师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教师应欣赏每个孩子,理解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身上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肯定。其实差生、胆子小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热情支持和鼓励。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语言,不要说一些有损学生尊严、人格的话语。教师要克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习以为常的习惯性语言,力避使用一些刺激性的、负面性的词汇,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创立的。传统的智能理论以人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为依据,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除了语言和数理逻辑之外,人的智能还应包括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等多种智能,它关注的是“你的智能属于哪种类型”。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老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各种教学方法,使智能倾向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强项,理解所学的知识,促进其它智能的发展。
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的好,在英语课上发音准确,在班级工作上大胆负责等成功的体验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我们学校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多渠道展示学生的特长,不断创造学生成功的机遇。如:学校举办的“规范字周周展”“文章天天评”“古诗文诵读”等,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扩展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注重学生发言之前教师的“帮”和“拉”,使学生“艺高胆大”,增强信心,激发表达的欲望。
学生缺乏自信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等确实有限。即便想说,也没有把握说好,所以干脆不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学生发言之前“帮一把”“扶一段”。
有些学生记忆力稍差一些,课堂表现较为迟缓。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要多一份理解。在他回答问题时,不妨给一些提醒和支持。比如,大部分学生都会背的段落,个别学生费了很大劲却背不下来。这时候,当老师的不能生气,不能一味的斥责。那样不但不能让学生会背,还会使学生产生害怕的心理,以后就更没有信心,更不敢回答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为学生牵线搭桥,引领学生记忆课文内容。“帮一把”“拉一下”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增强了学生张口说话的勇气。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有限。即便是智力较好的学生,有时候也难免会感到信心不足。作为教师,就要在平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教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开阔视野。
教师的“帮”和“扶”可以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强。从而提高了学生信心和勇气,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会信心十足,积极主动。设臵问题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换位思考。分解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为学生设臵解决问题的斜坡。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增强信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改变了以前学生那种单一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能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能开拓思维,有所创新,养成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
三年级二班上学期开展了“名人故事会”活动。为了让学生成功地讲好名人故事,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认真地借阅了图书室里有关名人故事的书籍,观看了小学生讲故事的比赛现场录像,并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心有成竹,讲起故事也头头是道,轻松自如。
厚积而薄发。成功地举办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第五篇:提高青年积极性
如何提高青年员工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的发展
随着企业各项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共青团对青年员工的工作一直在努力改进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在这种日益变化的新形势下,面对遇到的变化与挑战,如何提高青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目前企业青年员工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对当前国内外环境和社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认识不正确。部分青年员工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对社会和国有企业的发展存有疑虑和抵触,缺乏应有的信心和支持。青年对当前社会的看法中,认为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丛生,很大程度上积重难返,有人认为当前社会扑朔迷离,采取观望的态度,不敢正视现实,不知道怎样融入社会生活,自命清高,眼高手低,无法处理自身面临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对自己当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感到困惑。
(二)奉献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不足,过度强调个人利益。当代青年相当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社会责任心和工作责任心不足。表现为在工作中协作配合精神不够,遇到工作推诿扯皮的行为时有发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摆不正心态,在工作中发生矛盾,较少从自身角度反省,尤其是刚进企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总感
觉到企业对不起自己,从没想过自己应该为企业做点什么。
(三)收入较低导致青年员工普遍存在挫折感。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青年员工的工资、福利普遍较低,甚至一些经营情况比较好的企业,青年员工的工资、福利也处于较低水平,而面对教育、医疗、住房成本高,行业收入严重不均衡,使这些企业的青年也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挫折感比较明显,对社会现实不满。部分青年员工自暴自弃,养成不良生活习惯,过分沉迷网络、赌博等活动,导致意志消沉,不安心工作,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四)对共青团工作热情不高,信任度降低。部分青年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缺乏热情,认识不高,信任度降低。青年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只有很少的青年会首先求助于团组织。还有相当一部分青年认为当前企业共青团工作效果不够理想,共青团作用发挥不够。
二、青年员工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和对团组织提出的新要求 当代青年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改革打破了大锅饭、论资排辈等旧体制,给优秀青年创造了难得的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但当代青年基本没有接受过阶级斗争教育,没有经历计划经济时代,对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在心理上接受程度普遍不高。要让青年员工认清改革的方向,坚定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企业的理念,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
展。
团组织就应该针对青年员工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新的特点,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帮助青年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帮助青年成长成才,促进企业青年员工的全面发展,使共青团工作对青年更有吸引力,使思想引导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比如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协助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帮助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为青工搭建交流成长的平台等。
三、关于加强企业青年思想工作的思考
青年是社会的青年,不是孤立的青年,青年思想问题的彻底解决,有赖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有赖于矛盾凸显期中所暴露矛盾在全社会氛围内的解决。但共青团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绝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大有可为的。企业共青团组织要实现引导青年员工永远跟党走的任务,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坚持正确引导,加强组织力量,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共青团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时刻弘扬主旋律。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相互渗透、激荡、争夺的重点群体。在当前快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进程下,在青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人生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分析和科学回答影响团员青年思想活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引导青年员工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共青团面前的重大课题。要实现青年永远跟党走的目标,就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科学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去认识青年、教育青年、引导青年,保持共青团理论和工作的先进性,使共青团工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要坚持以创新为动力,提升企业团组织吸引力。创新是推动共青团事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任何成功的组织和个人,都无法依赖过去的辉煌来保持今天和未来的竞争优势。从历史实践来看,共青团特别是企业共青团事业发展进程充满了创新特色。做好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创新的责任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使团的建设和党的建设衔接得更加紧密,使团的工作更加符合青工的需求,使团的组织体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变化,使团的运行机制更加开放、灵活,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团的作用在企业发展改革稳定中更加不可替代,从而推动企业共青团工作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提高团员青年积极性的措施
(一)强化学习意识,丰富学习手段,夯实集团青年政治理论基础。集团团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下发了《关于在集团各级团组织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各级团组织注重传统宣传方式和网络教育的互动,加强宣传力度和广度,凸显宣传教育及时性和广泛性,就是一项积
极的措施。各基层团组织也可通过开办各类专题讲座、举办交流座谈等形式,利用网站、板报、团青刊物等各种传媒,加强对青年学习意识的引导,把学习宣传活动不断的引向深入,确保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二)加强形势教育,畅通沟通渠道,引领青年投身集团新一轮建设大潮。针对集团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让青年进一步了解集团改革发展的进程,在引导青年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的同时,树立忧患意识,寻找自身不足,明确前进方向,以激昂向上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集团新一轮建设大潮。此外,还需要从进一步加强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交流入手,畅通沟通的渠道,建立了团干部与一线青年的定期沟通机制,主动了解和把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向企业党政领导进行反馈,为领导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三)弘扬先进事迹,树立青年榜样,彰显新一代海港青年时代新风。认真开展学先进、创先进、促后进的宣传活动,号召集团青年发扬互助奉献、团结友爱的社会新风,以自身的行动实践集团“发展自身,回报社会”的企业宗旨,发扬光大云维集团的企业文化与精神。此外,还可通过团内各类评选、表彰等活动,推出一大批优秀青年骨干和青年示范群体,除了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之外,更应着重介绍他们的成长成材历程,为青年岗位成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有效增强青年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要搞好现代企业团的工作,提高团员青年积极性,应以企业经济建设和中心工作为中心,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科学组织,充分显示团的组织优势,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企业和青年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互动的平台,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