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3: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第一篇: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

(二)》教学反思

欧娟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第二篇: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平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

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平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习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平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2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3

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标志标志,懂得一些认识图形标志的含义。以及学会理解和应用图形标志,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此课我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认识并加理解。

1、出示常见的符号,让学生谈谈它的实际作用。

2、分析在公共情况下,它的特殊含义。

3、实例讲解。如:奥运会的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形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4、分组抢答等等的形式,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一些公共中常用的一些标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4

在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再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5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昨晚观看《认识图形》微视频,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2、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屏幕,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学生答。

二、学习新课。

1、找图形,认识面在体上。

师:桌子上有好多物体,你能从上面找到这些图形吗?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

2、师: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留在纸上吗?请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在彩纸上印一印或描一描,再用剪刀把图形剪下来,每种图形可以多剪几个(可以剪出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学生分组动手做出这几种图形。

3、再次认识图形。

师:每个小组都剪了这么多图形,你们能把这些图形分一下类吗?

每个小组里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选一个小组在投影上展示,其它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这个图形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

这个图形为什么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

圆形为什么这么特殊?

通过学生的回答,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并不要求学生说出诸如“对边相等”、“对边平形”等语言,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解去分就可以了。

三、拼摆图形

接下来我们就用自己手中的图形做出一幅漂亮的图画吧。

同学们可以拼出主题图中的牧童和牛,也可以自己想象着拼摆出图画,展示的时候要具体说一说什么图案分别是用什么图形拼摆成的。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于比较好的作品掌声鼓励。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认识,学生已有基础,再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图形,所以这节课主要是巩固知识。在教学中,我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在直观认识图形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同桌互相指图形,认图形,说图形、剪图形。全班交流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同桌再将图形进行分类,全班交流时,互相质难问疑,自主完成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但是这节课课堂活而乱。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6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有趣。

3、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的专注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4、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起点。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习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习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7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习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习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习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习几何图形,会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习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8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9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都能正确辨认。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

教材上还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让学生能用几块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空间观念强的孩子拼的特别快,例如刘明羲,以前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在这个单元他很活跃,我鼓励他说,长大了一定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图,孩子们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的的兴趣。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兴趣十足的开始拼图,他们多数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就照着图画拼,也玩得很开心。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有一点困惑:

练习一安排了两道习题,一道是补墙问题,一道是想一想一个拆开的正方体,哪个面和哪个面相对。在历年的这个时候,这两道题都会难道相当一大批孩子,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内容,现在安排这些题目有必要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0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习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1

今天为止结束了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学习,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习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平移,又将两个三角形平移成平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2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本周学习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习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习,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3

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关于角的感性经验,但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创设了“根据平面图形上的部分,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图形”,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激发起来,特别是猜圆形时,学生感悟到圆上没有角,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才有角,初步感受了角的表象。再让学生摸平面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角描出,移走平面图形,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这样学生就会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用小棒搭角,并要求搭得大点小点如何操作,学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有关。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安排了三次玩活动角的环节,在玩中学,在体验中理解。还安排了折角,剪角的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验证、自主提炼、自主实践的过程。当然在“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折角时,学生折的角形状大小,与角的大小概念有错误理解,没能处理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从学生从课堂可能地生成出发,备好课,上好课,处理好细节。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4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5

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 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第三篇:《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2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3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效。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有趣。

3、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使教学更贴近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习的专注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4、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起点。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习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习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4

一、反思教具、学具准备

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二、反思教学目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三、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四、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5

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关于角的感性经验,但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创设了“根据平面图形上的部分,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图形”,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激发起来,特别是猜圆形时,学生感悟到圆上没有角,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才有角,初步感受了角的表象。再让学生摸平面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角描出,移走平面图形,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这样学生就会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部分内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用小棒搭角,并要求搭得大点小点如何操作,学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有关。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安排了三次玩活动角的环节,在玩中学,在体验中理解。还安排了折角,剪角的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验证、自主提炼、自主实践的过程。当然在“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折角时,学生折的`角形状大小,与角的大小概念有错误理解,没能处理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从学生从课堂可能地生成出发,备好课,上好课,处理好细节。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6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习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7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8

今天为止结束了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学习,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习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平移,又将两个三角形平移成平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9

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 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0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习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习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习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习几何图形,会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习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1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2

在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再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3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4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5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第四篇:《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本周学习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习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习,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2

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 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平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近的平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3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4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平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5

今天为止结束了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学习,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习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平移,又将两个三角形平移成平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6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7

平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些平面图形,都能正确辨认。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

教材上还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让学生能用几块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空间观念强的孩子拼的特别快,例如刘明羲,以前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在这个单元他很活跃,我鼓励他说,长大了一定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图,孩子们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的的兴趣。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兴趣十足的开始拼图,他们多数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就照着图画拼,也玩得很开心。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有一点困惑:

练习一安排了两道习题,一道是补墙问题,一道是想一想一个拆开的正方体,哪个面和哪个面相对。在历年的这个时候,这两道题都会难道相当一大批孩子,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以后还要深入学习内容,现在安排这些题目有必要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8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平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习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习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习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习几何图形,会觉得学习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习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9

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标志标志,懂得一些认识图形标志的含义。以及学会理解和应用图形标志,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此课我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认识并加理解。

1、出示常见的符号,让学生谈谈它的实际作用。

2、分析在公共情况下,它的特殊含义。

3、实例讲解。如:奥运会的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形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4、分组抢答等等的形式,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一些公共中常用的一些标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0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习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习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1

一、反思教具、学具准备

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二、反思教学目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平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平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三、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辨认;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平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

四、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平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平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习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把一些平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2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3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平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平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习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平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4

”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平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5

在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再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第五篇:《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在小组展示、汇报的`时候,就有了五彩缤纷的杰作:

有的小组采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就这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创新,让孩子在操作中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创新思维

本册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非常注意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课堂练习则是学习巩固知识,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和智能转化的主要环节。如何在巩固环节精心设计,起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懂得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教师先以电脑演示展示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孩子们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读物),并请孩子们说出这些各是什么交通标志,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请孩子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因为有了教师先前的启发引导,孩子们的思路大开,纷纷举手抢着回答:书、药盒、香烟盒、食品包装盒、中秋月饼盒的面

下课以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围着老师,挥舞着沾满印泥的小手,晃动着花花绿绿的小脸蛋,兴奋的冲着老师叫到:老师,今天的课可真有意思;老师,什么时候还要让我们印图形;老师,我还想上下去;老师,我还能想出其他办法让这些图形搬家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考虑的不周,忽略了孩子们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从没有使用过印泥,在没有练习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让孩子使用印泥,结果他们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脸蛋上都涂得一片狼籍,让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学中应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绵的印泥,效果会更好。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2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对各种物体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物体。学生在整理物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闭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张老师有些紧张,表现不太自然,出现了一些语言上的口误,数学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希望以后多多注意;其次,低年级学生做游戏活动易放不易收,教师的要求必须细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活动的习惯。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4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与运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也包含了生活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学习策略的完善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课件展示北京故宫的大量图形入手,引出了几何图形的概念,在复习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出了立体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概念,结合实例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处很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主线,采取合作交流的.探究式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出现学习的欲望和热情,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也得到了提高。

我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课件展示文具盒、魔方、篮球、漏斗等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基本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又展示了棱柱和棱锥等图,总结出立体图形的种类柱体、锥体、球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出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及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棱柱棱锥的面数、顶点数、棱数之间的关系。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不仅是探究成果的大小,而且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在探究的时候,适当掌握时间,能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引导,从而达到最优的探究效果。

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克服教学的随意性;要多给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要尽可能给每位学生展示的机会。

总之,我要多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让自己更优秀!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5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在这阶段教学中,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能用剪刀剪出简单的对称轴。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阅读了教师用书,认真撰写教案,并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课后,总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不理想,感觉学生学得很累。认真分析一番,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课前,我认为这个内容不是本册的重点,决定用1课时授完。课后,才发现这样安排,时间太仓促,学生对新内容的消化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囫囵吞枣,这也学一点,那学一点,动手操作、练习、思考的`时间大大缩水,最终未能掌握好新内容。

2.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由于在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学生的思考、练习的时间不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没能深入地思考、理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重难点不够突出。

3.教学缺乏引导策略。特别是画对称图形,让学生画,画完后教师演示,这样匆匆而过,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找对应点在画轴对称图形的作用。这里我没有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导致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仍很肤浅,不能很好的正确地画出对称轴。我认为教学策略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学生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只能是在原地踏步。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这一节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没有突破,教学主线不鲜明,效率低。知道了自己教学上还存在的不足,我将继续对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实践,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上能上出越来越精彩的数学课。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6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这节课让学生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串联起来,构建知识的网络,形成知识体系。把相关的知识分组放在一起,通过对比,可以更清楚的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通常意义上的图形与几何的复习都会以单元复习或者六年级总复习为主。除了圆之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绝大部分的基本平面图形,并且这些图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阶段性的复习非常有必要。也为之后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与能力。

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几何初步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学了四年,时间长,但知识没有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对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学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可以说,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他们有能力去将尚不清晰的相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平面图形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把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小学数学中学过的平面图形集中整理复习。先复习各种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再复习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它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的基础。

自我感觉有以下优点:

整理复习课相对来说比较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言语中的小陷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其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奠定了基础。由点到线,让学生知道很多点可以形成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过渡,帮助学生清楚地回忆梳理平行与垂直相关知识点,学生轻轻松松就理解了角的特征、名称、分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去回忆,提取知识储备。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7

本单元在学生上学期的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为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目标是使学生直观认识几种常见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能够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一课时我我先带了一些礼品盒,让大家说一说什么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应道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再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左面,文具盒的面,书面有什么感觉,体会面的.手感。接着出示本课立体图,问他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学生操作实物,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画的面,并标注上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通过分一分,认识各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进行小组进行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理由。小组内利用尺子、绳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着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汇报相同点:三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正方形四边都相等。

这节课整体上的非常有条理,就是活动太多,时间没有控制好,最后的巩固练习都没时间来做了。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8

本单元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初步认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以前,对几个立体图形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增加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前的谈话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来认识这四位老朋友吗?导入部分,让学生上来摸四种立体模型。并引导学生通过触摸观察后,说说立体模型表面是什么感觉、是什么形状。然后让学生结合淘气和笑笑的办法思考用什么样的办法把立体图形的表面图形搬到平面上,体会“面在体上”。从而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有趣的图形。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把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结队成为好朋友,加强了学生对新图形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找找教室和身边的`物体说说哪些物体中有今天所学的图形。这样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后设计了猜猜我是谁、摸物体、找朋友等游戏,发现学生积极性比往常高很多。但毕竟学生自制力欠缺,课堂容易过于“气氛”,这点以后教学中还需完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三角形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设计了用小木棍搭建三角形的游戏,比较几个学生搭建的三角形,让学生说出几个三角形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三条边是可以不一样的。

整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足之处尚需改进。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9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0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习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天安门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平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平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习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习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1

一、体会与反思:

传统几何教学把知识的获取和逻辑思维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非常强调几何的推理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体现几何的价值,特别是几何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合情推理等方面“过程性”的教育价值。几何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的教具演示,到80年代的学具操作;从形式推导到公式意义的理解;从关注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了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在实际教学中我尝到了探索的喜悦,对几何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1、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在教学《认识图形》中,我本课打破常规,用“猜一猜”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念和学习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念了立体和平面的转换。接着让学生在学具中辨别,在生活实例中辨别。教师精心安排的回忆,观察,操作,等多种途径激发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空间观念在大量直观感知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能够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火花。这在活动四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生与生思维的碰撞,一个方法比一个方法更有新意,一个比一个结论更加精彩。试想,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创新的萌芽又怎能长大?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体念面在体上,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靠?如学生在找实例时说:门是长方形的。我们如何引导?

2、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问题。由于我们还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还尚无良策。

3、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2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3

《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学生平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并且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4

今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图形的认识》,这个是一个探究性的教学,首先让学生准备了学具。在进行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平面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课堂纪律也不好,现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结论如下:

1、课前准备不到位。课堂上很多学生没有拿到学具,造成最佳学习时间拖延。以后学习用具提前准备充分,每人一份。

2、探究环节设计不合理。有的'环节应该严谨,层层递进最终获得想要得到的结果。以后科学严谨设计学习环节。3、趣味性不强。本节课没看有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去参入其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应该让学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并且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把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慢慢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用数学的乐趣。

4、课堂纪律较差。上课时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学生的纪律性不强,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5、教师准备不充分。自己没有做到备学生,个别问题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提出。同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我没有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

6、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用感观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不同的特点,加深对各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动手操做,用脑想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创新。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本周学习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习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习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平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习,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习,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下载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教学反思。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

    教学反思:认识图形

    教材把认识平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教学反思:认识图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借助直观的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北师大版的教材在认识图形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采用的是......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小班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十里中心幼儿园金芝萍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图形图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张丽华 《认识图形》是青岛版数学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21-23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