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3:5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

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课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很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将有助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

一、知识教学

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导新、设疑激情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呈现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

3、讲解示范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操作演示基础技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以边讲边操作,使用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

学生看完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操作。

4、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同步、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二、技能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打印、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试一试”。如“试一试,把文件夹中我们的作业删掉,可以有几种方法?”“试一试,要给房子画一个三角形屋顶,应该在绘图工具中使用哪个按钮?”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

具体应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如,教学“传情贺卡”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做用数字1-10组成节日游戏,问学生什么时候送贺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都想制作一幅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这样导课基本算可以了。

2、展示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主,把目标确定在学生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反思《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条件匀许可用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展示,由教师向学生宣读;也可以边讲解边投影在大屏上;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

3、信息处理

对于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能的学习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一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第二种学生通过第一种方式难以把握的信息技能,可以采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老师都是一个引导,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可请些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操练。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了便于学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发现典型,使其带动全组;也可以指导单个学生,特别是不断地关注后进者。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5、课堂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检测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展开讨论,同学帮教;进行自我纠正;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

6、拓展延伸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己任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想像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技能。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在拓展延伸环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或继续实践练习、或预览下一节的内容,环环紧扣的一堂课就此结束。

三、应用教学

1、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确定主题时,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信息技术学科和课程整合的特点。

2、分配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小组讨论,研究任务主题内容,确定目标、小组分工。

分组时应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

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

3、作品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等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研究任务主题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依据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安排的任务,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活动的本身要求小组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组的任务和有关的作品。

4、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小组应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通过交流能分享本组或他人劳动成果的喜悦,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5、作品评价

引入评介机制可以激励优秀作品,增强竞争意识。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学生创新意识能力;

6、任务延伸

通过交流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报告或作品进行反思、总结,指导学生对本组的报告或作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协作学习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但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利弊众说纷纭,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弊转化为利,发挥它的优势作用,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7/190091/archives/2 008/872737.shtml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景,在问题情景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照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究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三、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四、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千阳县启文小学

王秋生

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现代素质。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我认为,采取以“激趣导入巧引任务—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展示作品交流评价—归纳小结拓展提高”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心得提出来,供大家批评和讨论。

一、激趣导入 巧引任务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容易被一些新奇和刺激所吸引,而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则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的激趣导入,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取如下方法导入:一是对比渲染,激发欲望。例如在讲解插入艺术字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两份内容相同、形式不一样的海报(一份用艺术字,另一份没用艺术字修饰)让大家欣赏,说出自已心中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二是样例演示,激发动力。例如教师在讲解“画能长大的小树”一课时,让小海龟迅速画一棵长大的小树,学生感到很新奇,教师是怎么做到让小海龟这么快就画出了小树?三是直接提问,引发兴趣。例如在讲“美化获奖证书”一课时,在导入中首先提出问题:你见过获奖证书吗?都有什么样的?你想不想自己设计制作一张获奖证书?通过这些问题,会立即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实现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巧妙地引出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巧引任务”非常重要,它决定着一节课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巧引任务”的关键在于教师引出的任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只有对任务感兴趣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所以精心设置任务很关键。对于任务设置,通常应把握下列几点:首先,任务设置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任务容易让学生失去信心,而太容易的任务又会让学生觉得没有吸引力。其次,任务设置要有针对性。课中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逐一分散布置到各个任务中。第三,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考虑到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按基本的任务、提高任务、拓展任务三个层次来设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第四,任务设置要有实践性和探索性。所设置的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同时,所设置的任务还要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索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五,任务设置要注重广泛联系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与其他学科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的联系,避免单纯的学习计算机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

导入新课以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新知识,要给学生大胆动手实践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对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和初步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精神,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到“插入剪贴画”知识时,放手让学生尝试动手先插入一幅剪贴画到文档里,学生就会发现这幅剪贴画的大小不合适、位置不合适、剪贴画与文档内容不相符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自然有了主动参与和乐于继续探究的欲望。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实践创新锻炼的机会。

三、团结协作 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在前一环节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要充分挖掘学生自我解决的潜力。特别是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一定要由他们自己来解决。比如上例中改变剪贴画大小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谁能帮助XX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并放手让学生示范操作,这样给其他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增强了学生间的友谊。另外还可以通过组内交流,提出解决方案,共同解决问题。对于较难的问题,教师可以逐步引导,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找出解决的方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有选择性地运用网络广播功能演示 学习中的难点知识,重点提示操作方法。例如:让小海龟画旋转的风车,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分析图形的结构,再动手进行编程设计。

四、小组合作 完成任务

在学生明确了任务、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后,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自主创作实践,完成任务。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创作实践的时间(最少15分钟)和空间(尽量不要去打断学生的创作思路)。此时,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作为组织者,教师要根据任务设置的不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教师要确保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小组合作既要有形式上的合作,又要有内容上的合作,使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通过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做到每一位学生都既有任务,又有压力,促使他们向目标迈进。作为指导者,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尤其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立刻反思,并及时调控解决。

五、展示作品 交流评价

在学生作品展示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肯定优点,找出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会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进行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作品进行展示。例如选择那些比较有创意的作品、比较完美的作品或有一定缺陷的作品;二是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三是教师在评价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进行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方法。首先让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接着让学生参与评议,最后由教师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师生共同参与点评,对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好的制作经验和体会,给予肯定和推广;对不足的地方,共同出谋划策,使学生的作品逐步趋于完善;三是能让学生下桌自由参观别人的作品,让其在近距离体会别人的成果,并与自己的作品相比较,找出优点和差距,在交流中不断修改完善作品,不断提高。

六、归纳小结 拓展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重点难点,理清脉络,提 示规律,提炼升华,而且要能不失时机地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例如,在学习完“设计制作板报”一节时,老师提出"你想制作一份什么样的电子报刊呢?能给你的电子报刊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吗?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有的说想制作一份有关环保的电子报刊;有的说想制作一份关于班级好人好事报;有的说想制作一份漫画报„„报刊的名字也非常有创意:尖锋时报、小主人报、红领巾报、小刺猬报、乖乖鼠和羊童话故事报„„当问起为什么取报名“小刺猬”时,学生的想像有些真让人想不到“我要象小刺猬一样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将不良行为写进的我报刊中。”通过这样的课堂启发延伸,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我们所选取教学内容的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也应有所差别。总的说来,每一位教师都应立足本地、本校和本班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与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正所谓“教学有模,但无定式,贵在得法”。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紧紧围绕《纲要》要求培养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志向远大的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这一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

第四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

在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讨论”、“对话”、“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师传教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讲授、讨论、实践、自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学生,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方兴未艾的课程,当前它又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新课标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不仅仅是传授信息技术,而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因此,现代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再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应该扬弃传统模式中的不适成份,尝试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就涉及到教与学关系、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等问题作探讨,从而为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不局限于某一种教育理念,而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各种先进教育理念的优秀部分,结合实践经验而来。其中主体部分来自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一部分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会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因此,笔者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主张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不再是第一位,而是把学生的学放在最首要的位置。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单学科教学观念转变为课程观、价值观、知识观、文化观。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课程是知识、社会文化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着重于对原有知识的解释与传授,又或者局限于单学科的教学,而没有联系其它学科、学生自身的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放眼世界,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应用相当广泛,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日益频繁。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几手计算机技术,更应该是信息技术能力、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并且尝试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的几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经过实践证明,这几种模式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是比较高的。

(一)分组讨论模式

分组讨论模式适用于一些理论学习,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加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理解和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认为,世界的多样性决定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性。所以教师不用给出确定的唯一答案,提供的只是一些可能的答案或者是提出一些假设,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讨论得出各自的答案。

在讲述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功用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亮,方便了我们生活,没有信息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暗淡无光;有些同学则认为现代的信息技术危害极大,如计算机病毒、黑客等,经常

威胁我们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有些学生则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应该充分用好它的利而除去它的弊。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运用了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各抒己见。在各方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在尊重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他们说法中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其不足之处也提出修正。

通过分组讨论,一些有争论的观点、未证明有假设、以及矛盾的概念,在不同立场的对立、辩论中碰撞,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从知识到思想的升华,完成初步的意义建构。

(二)小组协作探究模式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让学生所学知识随之不断更新,就要求学生具备研究、探究学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能力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群体协作下尝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广泛展开。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信息技术基础较好而且又有定统筹安排能力的学生为小组长。这个小组长在学习活动中就起着牵头的作用,负责带领其他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操作、问题的讨论、经验交流,最后还能总结出每次讨论的结果;小组长还在上机操作时起小老师的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他都可以直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如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提请教师帮助。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一定都要找教师,可以向小组长提请帮助;也可以通过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尝试探究,最终得出答案。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起的是支持作用。为学习者提供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各种信息资源,如一些软件工具、网站地址以及关键技术支持。这些资源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等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原有概念、知识有了确切了解。

同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还对待确定答案的假设、现象有了学生自己的意义,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维果斯基(Vogotsgy)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

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

因此,在我们制定任务时,要从学生的现有智力水平出发,确保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这就要求这个任务要与学生切身相关或者是熟悉的环境下的。

在实施任务过程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上网、看书和看报纸杂志等信息搜索方式搜索信息,处理所得材料,最后进行总结报告。那么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不是放任不理的呢?当然不是,教师应该提供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如何运用Yahoo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从网上搜索与下载资料等。

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多种模式相结合,不局限于某一模式不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硬件条件允许下,我们都应该适时改变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同样,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实施多种模式相结合。总的来说,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模式,只要能实现教学目的,取得显著教学效果,使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我们不妨“拿来主义”,并且尝试使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技术通讯,1998年第8期。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3]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第五篇:六环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六环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

鄢桂蓉

众所周知,21世纪教育的新命题是信息教育。因此,为了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记忆信息转向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和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等。但是,如何搞好课堂教学,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却涉及较少。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的模式。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笔者认为,事实上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理论实践结合型。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多媒体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本人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上好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一、激趣导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邮件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邮件”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邮件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邮件”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收到“电子邮件”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二、展示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兴趣后,展示当堂的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让学生去奋发学习。

制定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展示的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最好用投影仪展示在大屏幕上;或预先写在小黑板上,适时挂出,由教师向学生宣读;也可以边讲解边书写在教室黑板上;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目标展示这一环节时间应控制在2分钟以内。)

三、讲解示范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是前提条件,在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的主导作用,最主要应表现在教师对所教信息技能的讲解示范上。所谓讲解,就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使学生明理;所谓示范,就是对当堂要学会的技能由教师或特优生进行操作演示。

讲解示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催化剂,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边讲解边操作,使用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分步完成。当然,教师也可充分利用有关的教学光盘、学习软件等进行讲解示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教师引导是为了不导,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信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让他们当小老师来讲解示范。这对讲课的学生具有鼓舞作用,对听课的学生亦有激励作用。(讲解示范可用6分钟左右时间。)

四、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非经过反复操练不可。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学生在看完教师的演示后,便产生了急于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操作。最好层次不同的学生任务应有所不同。

其次,要精心组织好学生的操作练习,可请学生做“小老师”或成立“技术顾问团”,也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学习、讨论式学习。为了便于学生长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坐,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人员,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的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培训典型,使其带动全组;也可以指导单个同学,特别是要不断地关注后进生。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主动探索、创新学习。(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应达到15至2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关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这是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也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检测评价中教师应该注意用“三明治”原理:最上面的面包是用于肯定学生的进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中间实质性的材料则是用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谨慎同时也不能太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最下面的面包则是用于说明 如何解决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或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或展开讨论,同学帮教;或进行自我纠正;或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检测评价的时间约占5分钟)

六、创意延伸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为教书而教书,培养个别软件的熟练,而是应该把教育的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掌握应用软件共性的概念、操作规则和方法,以及自学陌生软件的能力上来,应该落实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我们要把这一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教师要树立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想像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让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的欲望从课堂带向生活,从学校带向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技能,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利于达到开发智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例如,学习“网络信息的浏览、搜索及下载”一节时,学生们熟练地掌握了上网技能后,老师提出"你想使用网络干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回答,这时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说利用网络资源去查找和下载语文、数学等学科资料;有的说将环境污染的数据资料和危害情况发到网上传播,呼吁保护环境;有的说我也要制作一个网页,和老师同学们交流信息;有的说网上有些毒害青少年的东西,我要研究网络过滤器安到电脑上,将有害的东西过滤掉„„学生的想像有些真让人想不到。通过这样的课堂启发延伸,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意延伸环节约用5分钟时间)在创意延伸环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下作业;或继续实践练习,或预览下一节的内容,环环紧扣的一堂课就此结束。

结语

信息技术六环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任务驱动、学科整合等教学方法,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我们要在教学中进一步研究、改进和充实这一教学模式,使其成为适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模式。

下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浅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得师生角色、习惯等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信......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5篇)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新学科,“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很多专家和教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创新 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徐文彬 当今教育正从过去的“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要求尊重个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黄春雷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整合 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

    课堂教学模式

    清水九年制学校“336”课堂教学模式 “336”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府谷县县深化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学习、借鉴绥德辛店中学先进课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八环节的应用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

    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1、《在实验中寻找规律》课堂实录与分析 2、《有理数乘、除、乘方运算复习》课堂实录与分析 3、《勾股定理》(01)课堂实录与分析 4、《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课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