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农村中学生健康教育初探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因此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农村中学生,由于接触社会面狭窄,情况尤为严重。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缺陷的表现。
1、紧张的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情绪,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差。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学习”,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交谈”,“我总加入不
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交往”。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卑心理。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不能解决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思想上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原因分析。
1、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授业”,“解惑”的方式让学生获得与考试、升学有关的知识。教师单以名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
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
3、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导致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没有完全建立的中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4、受网络的影响。当前,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海量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但是一些不健康网站对学生的影响也日渐凸显。
三,我们的对策。
1、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
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3、大力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4、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社会环境,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自我。远离不健康书刊物,远离“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低成长。
5、合理分配时间、善用网络资源。这是健康上网最高层次的要求。在网络上虽然有用之不完的资源,但也要合理分配好上网、学习、生活的时间,不要只顾在网上流连,应当把上网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娱乐方式而不是消磨时间的方法,更要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站对自己的侵蚀。同时也要明确上网的目的,正确处理好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做到真正的健康上网。
我们通过不断地努力,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
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
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农村中学生健康教育初探
西村乡中心校
马长虎
第二篇: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美术论文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美术教育正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有意思地培养他们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运用FLASH动画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然后课件中的热带鱼通过媒体展现在学生跟前,并且邀请学生参与游戏,并到大海里来一起游泳等等,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有趣的电脑课件、精美的范画的情境的设置等),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利用FLASH动画制作了一个有趣的课件,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
2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天真稚嫩的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
我在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一课时,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精致绝伦的微雕,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了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上课时我尽量把这些工艺品变成看得清楚、摸得着的物品,例如利用录像、实物投影及收集一些实物工艺品结合具体直观化进行讲解。《长信宫灯》的古朴、灵便,《莲鹤方壶》的清新流畅、纤巧,象牙雕的玲珑精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用手指点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可思议地赞叹着。青铜器发展史、景德镇瓷都的精湛技艺、繁艳华丽的景泰蓝及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对我国艺术瑰宝的疯狂掠夺,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随着激奋的惊叹,随着失去的愤慨,他们的欣赏程度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也增强了。另外,在欣赏和学习全部的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艺术家的精神。如我国清代的画家郑板桥刚正不拘,虽清平却不攀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关心人民的疾苦,常以画兰竹以寄情怀。
3又如徐悲鸿,他一生都用画笔激励人、鼓舞人,还把自己的画和收藏的逾千幅名家精品无偿地捐献给祖国。
四、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美术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在美术课堂上,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黑板上、实物投影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的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而他们感到很快乐,很有信心。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美术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出一大批有艺术涵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篇: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摘要:努力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的现状,首先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加强指导快乐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了。为此,我校语文组成立了“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本人是该课题组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感慨良多,同时收获不小,在此,将本人的一些感想写出,企盼各位行家多加指点。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主要原因是: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同学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教师和家长指导不当(甚至起负作用)、方法不当(如读物选择、时间安排、阅读方式等),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方面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不少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把学生的阅读与考试成绩联系太紧了,他们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因而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措施,强迫孩子们去阅读,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某先生有一子,现读八年级,学习成绩颇佳。谈起儿子的课外阅读状况,许先生蹙眉不乐,坦言自己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即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教辅书和极少的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列入禁读“黑名单”。原因非常简单,怕过多过滥的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业。他戏称此举为“壮士断腕”,主要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他认为,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读《三国》之类的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我校九年级学生张同学,父母都在外做生意,在家靠他的叔叔监护(其叔叔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日看到张同学在看《水浒传》,不禁大惊失色,强令其收其该书,并严加训斥,不爱说话的张同学一言不发,默默地将书收起。随后在家长会上,张同学的叔叔还将此事提起,言谈之中似有责怪学校教学焕散之意,令参加家长会的科任教师们面面相觑,苦笑不已!身为教师的长辈,对孩子课外阅读尚且是这样的态度,其他家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课改之后,中考试卷中都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试内容,这样,又造成一些教师和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准孩子看名著,其余跟考试内容无关的书刊一律不准接触,一旦发现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畅销书、报,便如临大敌,一律“封杀”。在一个理想状态中,阅读与应试不应该是矛盾的。升学考试是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阅读活动则要伴随人的一生,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对中学生阅读而言,是经典著作还是畅销书本身并非那么重要,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使之对阅读产生热爱。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重要性。
对孩子实行“功利阅读”的许先生说他是现实主义者,控制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从内心来说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一些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因为童年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童年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
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
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囫囵吞枣法。
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说实话,由于条件限制,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很难做到。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六、指导学生学会安排阅读时间。
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学会长与短的统筹,假期的时间长,可以多读些长篇名著,平时阅读还是以短篇为好;做到内与外的链接,课本上学到一个章节,如果能在课外对其补充,阅读相关背景文章,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做到文与理的调节,对于喜欢科技、环保类读物的学生,也要阅读文学著作,以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都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科学、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培根等著:《读书的情趣与艺术》,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
2、王会久《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3、胡明道《快乐阅读的三个密诀》
第四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我们的现代教学更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在语文创新中感受快乐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能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之作,能够激发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丰富的想象用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来,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教学图片。在学习《社戏》一课时,我让学生也动手画一画美丽的家乡,并相互展示,交流观看。他们个个都精心设计,认真描绘,谁都想把家乡最美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画下来。有的画了小桥流水,有的画了高楼大厦,有 的 画了六蓄兴旺,有的画了五谷丰登。一幅幅美丽、富饶的家乡情景跃然纸上。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该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画家乡的活动中,同学们更体会到学习的欢乐。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
语文的学习不只在课上,更在课下。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但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更能培养同学们的语文表达能力。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组织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大赛、手抄报展览、语文演讲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同学们自己选定主持人、评委,自己找材料,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整个过程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指导者是。听一首首配着或激昂、或哀伤的诗歌朗诵;看一台台活灵活现的课本剧表演;读一张张图文并茂的的手抄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较强的语文能力,而且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快乐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倡导多年,目前的状况是众多的语文教师任然把课堂当作 “一言堂”,即使使用了现代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却又易被课件所束缚,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是导演,我的学生是主角。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讲的我不讲,课堂是学生充分活动的天地。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之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充分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学一开始,师生必须进入各自的角色。实践证明,导语的好差影响着课堂的效果。
四、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快乐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达到乐学的目的,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同学们在主观认识上不怕学习,心平气和地看待学习,找到学习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觉得学习是充满阳光的,相信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潜能就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习将从苦学到要学到爱学到乐学。
低年级的学生应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例如,根据一年级以识字为主的教材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遵循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安排周密、衔接紧凑等识字原则,设计了找朋友、摘苹果、考考你、开火车、大转盘、我当小老师等活动。通过这种教法、这些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汉字,变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为有趣的学习。总而言之,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把我们的眼光放在书本教学上,也不能机械地全由老师讲解,而应该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做个快乐的学生。
第五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
新的世纪,中国在腾飞,素质教育已进入全面推进的历史阶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落实在每一节课里,树立起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问题学习特别是快乐学习的新理念,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再是“收音机”,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愉快教学”竟能够发挥立杆见影的作用。愉快教学是指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愉快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及创造进取和成功的条件,目的是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学习,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的教育理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我们的现代教学更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自主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快乐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倡导多年,目前的状况是众多的语文教师任然把课堂当作 “一言堂”,即使使用了现代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却又易被课件所束缚,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是导演,我的学生是主角。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讲的我不讲,课堂是学生充分活动的天地。一位著名特级教师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之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这充分说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学一开始,师生必须进入各自的角色。实践证明,导语的好差影响着课堂的效果。如教第二册《鹅》时,我开头就说:“鹅,是常见的一种家禽,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那谁能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或背诵一些关与鹅的诗词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有千秋,相当精彩。我表扬几位同学后接着说:“大家都这么熟悉鹅了,那作者所写的鹅与我们印象中的鹅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识这只鹅吧。”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几个问题,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挑动了他们的思维,也创造了他们的乐学氛围。同学们也有一种极大的成就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语文的学习不只在课上,更在课下。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但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热情,更能培养同学们的语文表达能力。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组织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大赛、手抄报展览、语文演讲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多种活动。让同学们自己选定主持人、评委,自己找材料,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整个过程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指导者是。听一首首配着或激昂、或哀伤的诗歌朗诵;看一台台活灵活现的课本剧表演;读一张张图文并茂的的手抄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较强的语文能力,而且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在语文创新中感受快乐
给学生一片天空,他们就能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之作,能够激发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丰富的想象用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来,就是一幅幅生动的教学图片。在学习《画家乡》一课时,我让学生也动手画一画美丽的家乡,并相互展示,交流观看。他们个个都精心设计,认真描绘,谁都想把家乡最美的、最有代表性的地方画下来。有的画了小桥流水,有的画了高楼大厦,有 的 画了六蓄兴旺,有的画了五谷丰登。一幅幅美丽、富饶的家乡情景跃然纸上。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该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画家乡的活动中,同学们更体会到学习的欢乐。
四、让学生在读书中感受快乐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达到乐学的目的,教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学生,让同学们在主观认识上不怕学习,心平气和地看待学习,找到学习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觉得学习是充满阳光的,相信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潜能就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学习将从苦学到要学到爱学到乐学。
低年级的学生应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例如,根据一年级以识字为主的教材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遵循目的明确、准备充分、安排周密、衔接紧凑等识字原则,设计了找朋友、摘苹果、考考你、开火车、大转盘、我当小老师等活动。通过这种教法、这些途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汉字,变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为有趣的学习。
其次,根据教材特点,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数字歌》这课时,我出示了一幅自制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说数练习,不一会儿,“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等一首首儿歌诞生了。接着趁势说,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背诵书上的这首儿歌《数字歌》,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成为背书能手。同学们一看,这不就像我们刚才“编”出来的儿歌吗?顿时,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要背诵起来。这时候,我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边读边用手势来表演《数字歌》。同学们的个个劲头大,个个兴趣盎然,很快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当下课铃响的时候,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对高年级的 学生,可组织读书小组。我让班上的学生自由组合,组成几个小组,并公推组长,然后指导他们订出阅读课内外书籍的计划,并要求各组到时讨论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由于小组成员是关系密切,趣味相投,爱好一致的 学生自行组合,他们定能在融洽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读书任务。
五、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快乐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作文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怕写作文,究其原因,一是无话可说,即“无米下锅”。二是缺少条理性,东拉西扯。三是辞不达意,言不由衷。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要培养观察力让学生们言之有物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才会对生活有所感悟,才会有话可说,即想说,爱说,甚至呼之欲出。“生活是作文之本。” 而学生的生活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与社会的接触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个作文中最大的难题,老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尽情地投入生活,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开掘心智,让他们感到语文无处不在,作文时时事事可写。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去亲近生活,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聆听、认真感悟,让人物动物的 外貌形象,让亲情友情的表现,让星移斗转的规律,让鸟语花香的情景„„都呈现在他们眼前,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并自然、快乐地充分反映到作文中去,以表现美、创造美。
2、训练条理让学生言之有序
根据小学生作文教学的任务、序列及策略,三、四年级以观察作文为主,以命题记实作文和一般应用文为辅。为此,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材料、进行命题、并确定中心、组织片段,记叙成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实际,就尽量让学生做仿写练习。因为模仿写作有文可依,学生接受快、提高迅速。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作者描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是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进行描写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去观察天空中的其他云朵,看它们在什么时候出现?是什么样子?怎样变化?怎样消失的?要求他们按照这一顺序写下来,培养其作文的条理性。写命题作文《我爱故乡的山水》,可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写法,以“总——分——总”的构段方法总览全文,要求学生按照这一顺序去观察和描写家乡的山水,同时展开联想,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按照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学生作文时东拉西扯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言之有序的要求即可如愿以偿了。
3、集累词语让学生言之生动
词语匮乏,词义不分,词不达意,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为此,必须要求学生逐步积累词语,能分辨近义词和反义词,收集谚语和歇后语,多记成语典故和格言警句。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等等。如写公园里的花草,可用花真多呀、真香啊、真美呀······,或用百花齐放、花红柳绿、姹紫嫣红······等等词语来形容;写农贸市场的蔬菜,也可用真多啊,真齐啊,真嫩啊,真鲜啊······,也可用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等词语来形容。
总之,作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写作平台。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享受生活的乐趣,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并拓展自己的思路,再教给他们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即时表扬他们写作中的微小进步,他们定会把语文当成喜爱的学科,达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