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书育人的几点体会
教书育人的几点体会
理学院张杰
从1984年至今从教21年来,一直坚持不断探索,认真思考。用心去体验每个教学环节,去关爱学生。
20多年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是成功失败都是财富,下面就把从教以来教书育人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共同切磋,取长补短,为培养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尽微薄之力。下面我从三方面汇报。
一.严格管理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从严施教是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严格管理包括对学生的严管以及教师自身的自我约束。
1.严格考勤
每次上课都要以点名的方式考勤。为了解决点名占用正常授课时间的问题,我采取提前10分钟,预备铃响就考勤。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不占用课堂时间,二是避免了学生因踩着铃声到教室而带来的不能马上进入听课状态,影响听课效果的问题。
这样做解决了考勤问题,但是开始学生不习惯,有怨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就渐渐习惯了。开始上午1、2节课,7点50分教室仍然廖无几人。后来7点45分就有80%多的学生到教室,再以后对于我的课,学生就形成了早到习惯。
严格考勤不仅把学生约束到课堂中,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的良好品格。
2.严格课堂秩序
严格的课堂秩序包括不迟到早退、不交头接耳、不瞌睡、不接听电话等等。严格的课堂秩序不仅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也是学生听课效果的保证。具体的做法是:
(1)迟到的学生不能进入课堂,要等到课间方可进入;
(2)对于交头接耳的学生,警告两次后,如果仍然不改,将点名批评,直至请出课堂;
(3)对于上课瞌睡的学生,采取两种做法:一是建议旁边的同学督促,二是建议到后面站着听课。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部分学生上课瞌睡的问题;
(4)对于上课手机响的问题,在上课前明确要求学生上课期间不允许手机出声,更不允许接听电话。对于这一点,一旦要求明确,学生都会自觉遵守的。
现在凡是我教的学生都会自觉按照要求去作,同时老生传新生,我没有教过的学生也都知道张老师是一位严师。
严格课堂秩序,不仅仅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听课效果,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使学生体会到如何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如何得到别人的尊重。
3.教师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教”。严格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前10分钟点名,教师必须提前15分钟到教室;不允许学生手机响,教师要首先做到。
教师这样做的效果胜过长篇大论的说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这些无言的举动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严格要求自己。
4.客观评价学生
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对学生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合理,关系到教师的声誉、学校的办学信誉,同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今后对待生活的态度。下面举两个例子。
(1)在成绩评定上,做到分数目前人人平等。尤其是我所教的课平时成绩多达50分,考核项目多,因此在平时成绩汇总时难免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结束课程前一周就把包括各个考核项目的平时成绩汇总表发给学生。如果对自己成绩有异议,可以随时提出来。这样处理使平时成绩的评定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进行,学生的异议都会给予满意的答复;
(2)理学院承担了校内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电工数学建模竞赛的阅卷任务。肩负如此重任,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恪尽职守,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采取试卷密封,三人一组的阅卷方式,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合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学校和学生们的信任,使得我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认为凡事都要靠关系,公平只是冠冕堂皇的官话。我们的做法用事实说明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二.尝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近十几年来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展宏图的用武之地。提起素质教育,就离不开教学改革。提起素质教育,人们就要指责应试教育的弊端。然而,素质教育不等于快乐教育,更不是取消考试。学生素质的提高要靠教师的严格要求、精心培养,更要靠学生自己的艰辛努力,这就是“十分汗水,一分收获”。那么,大学数学课程如何搞素质教育,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在同样的时间内使学生收益更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素质教育”
与“应试教育”是否相互对立,互不兼容。带着诸多思考,七年来尤其是近四年以来,在教学改革方面自己做了许多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1.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
虽然都是数学课程,但是每门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依据教育规律,不能千篇一律。下面介绍对数学分析和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
数学分析课程
教学目的是: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通过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对计算要求较高、实际背景丰富。
根据教学目的和课程特点,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尝试,具体思路如下。
(1)组织讨论课
对理论性比较强,能够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而且又难以理解的内容,采取讨论课的辅助教学方式。通过讨论课,学生不仅澄清了很多模糊概念,同时开阔了思路,对同一题掌握了多种方法,学生非常踊跃。
讨论课不仅使学生收益,教师也受益匪浅。讨论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教师不仅仅会做讨论题目,还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能够迅速判断学生解题方法的正确与否以及精彩之处,同时解答学生随时可能的提问。通过讨论课,锻炼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使教师从学生那里学到了很多奇妙的解题方法。
(2)增加阶段测试环节
一部分内容理论性不是很强,而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熟练的计算。为了把知识落实,打好基础,对于这样的内容采取阶段测试的方式。
由于随堂测试不能够拉单桌,因此开始时采取A、B卷的方式以减少抄袭的机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效果不理想。经过反复论证,从去年开始采取 “A、B卷+能者多劳” 的方式。“能者多劳”是每次测试教师出大量的题目,多到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难以做完。每个题目分数一定,整个卷面分数可能多达150-200分。这样,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不停的答卷,好学生也无暇顾及他人。这样做基本上避免了相互抄袭现象。
(3)增加建模训练环节
学生最头痛的就是考试,经常不断的阶段测试,不免产生逆反心理。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认识数学分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建模训练环节。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也认识到数学分析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比如在学习主要极限e、导数的应用、梯度以及重积分等内容时,适时的给
学生布置一些实际题目,使学生觉得数学不在枯燥,数学与实际密切相连。
运筹学课程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运筹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炼、建模、求解的能力,也就是培养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特点是:五多一少,即图形多、表格多、模型多、算法多、案例多、理论推导少。
根据教学目的以及课程特点,对运筹学课程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自行研制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手段的改革;
(2)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将运筹学、数学模型、数学实验这三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泛、覆盖面大而且内容重叠多的课程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及课程内容优化,形成一门新的课程—运筹学模型与实验。在学时上由原来的112学时缩减到76学时,原来的4周课程设计压缩为2周。实现了教学内容、体现的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该项改革被列为学校招标项目之首;
(3)数学建模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数学建模训练成为运筹学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桥梁,各级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构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用,提高了教学质量;
(4)在成绩考核方面,由传统的“一次终结性”考试变为“全过程的形成性”考核,实现了教学的步步为营,逐级扎实推进。
运筹学本身就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典型代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个落脚点。整个成绩考核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软件设计等四个方面,同时上交纸质材料与答辩相结合,做到了知识、能力考核并重,被学生誉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2.改革的成效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几年的实践,收效丰硕。
(1)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有2队获国家一等奖,其中队员都是参加运筹学教学改革试点的学生,所选题目也都属于运筹学模型;
(2)200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仅有1队获国家二等奖,其中队员都是参加运筹学教学改革试点的学生;
(3)200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获国家一等奖2队,国家二等奖3队,其中有4队的队员是参加运筹学教学改革试点的学生,而且题目都与运筹学模型有关。
3.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
改革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为“一实两创”特色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内涵。然而,改革实践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阻力来自学生。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具有克服阻力的勇气以及坚持到底的毅力。
(1)学生对经常性的阶段测试颇为反感,有些学生当面向老师提建议,有些学生甚至在校报上发表文章,发泄对阶段测试的不满情绪;
(2)感觉运筹学的软件设计以及建模训练环节难度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太辛苦,承受不了;
(3)个别学生采取写匿名信的方式,试图迫使老师放弃改革;
(4)有些学生认为这种改革占用了他们的很多时间,影响了个人兴趣爱好的发挥等等。
邓小平曾经说过:宁可在改革中犯错误,也不能犯不改革的错误。针对诸多的反对声音,如果退却,就前功尽弃。当时我选择了坚持。听听学生毕业时对我说的话,就会感觉坚持是正确的,能坚持下来确实很不容易:多亏老师当时对我们的严格训练,使得在考研过程中数学只用了很少的精力,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于当时数学基础打的好,使得我们学习后继专业课游刃有余,考研时数学没有障碍;我们最大的欣慰是四年的大学生活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实验班学生回到专业后,在运筹学课程中所学到的方法以及受到的训练,使得很多学生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老师科研的得利助手。
尤其令我欣慰的是,我所教出的学生,当他们作为新生的带班时,都是按照我的做法去要求新生,并告诉他们的学弟学妹们:按照张老师的要求去做,没错!这无疑是对我教学工作最好的肯定。
三.体验开拓的喜悦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把这一神圣的职业只理解为日复一日的教书,那么很难做到教书育人,也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的理解是培养人才是一个开拓性很强的职业,只要用心去体会、去发掘,就会发现需要我们开拓的事情很多。开拓性的工作比起教学改革,受到的阻力更大。这需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正确的决策能力以及说干就干魄力。下面以我们理学院实行分流培养模式来谈一下感受。
分流培养已经实行了两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认可、学校的称赞以及社会的承认。然而在2004年初我提出这一设想时,且不说教师的态度,学生几乎没有把就业这件人生大事与分流培养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们议论纷纷,认为就凭编个软件或者开发一个系统想找到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种情况下,我说干就干,要求我所指导的学生按照计划进度进行研究,并且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利用每周六上午时间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且与学生一起研究出现的问题,安排下一周的任务。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1.如期完成了“数学建模竞赛报名注册系统”的研制工作,经过04年5月校内数学建模竞赛报名注册的试用后,于04年11月正式应用到“2004电工学会杯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使竞赛从发布信息、报名注册、信息查询到公布成绩都在注册系统中完成,不仅减少了大量的手工操作,同时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参赛院校近60所。同时,这一系统的研制,在国内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属于首例。2005年4月该系统又用在“吉林黑龙江联合建模选拔赛”中;
2.这一系统的开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凡是投出的简历全部得到了回音,这使在当时新专业就业工作一筹莫展的理学院见到了光希望,也使得02级的分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回顾“分流”的经历,自己不仅体验到了开拓的喜悦,同时更加深刻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学生体验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更懂得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如果说我的教师生涯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应该归功于同事们的精诚合作。以上这些只是个人的一点体会,难免有片面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2005-10-31
第二篇:教书育人的体会
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张璐
张劲
教师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所谓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创新能力,为社会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自己有幸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工作这些年,每当看着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走向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当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和成就时,内心深处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而骄傲自豪。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认真学习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论著后,我深切体会到做一名合格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一、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
教师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才有动力,才有工作激情,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自己这些年从事中职教育工作,学生进校时大都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也正是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好冲动,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这个时期老师应该像父母那样主动的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特别是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时,老师应主动地给予帮助,给予关爱,小小的一份爱心能起到很好的感化作用,当学生生病时,老师应组织同学之间相互照看,通过关心呵护,嘘寒问暖,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学习专业课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爱学生还体现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对学生应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联接师生的桥梁,要达到知与情的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形成师生感情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激情,并讲究教学艺术,教师情感最根本的是对教学工作,对学生的热爱,当教师具有了这种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融合于教学方法的运用之中,就必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激励。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还应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性格特征,学习状态,家庭环境,这样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的基本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工作对象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性正处于形成阶段的青少年,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纳,在教学中才能与学生产生互动。一个好教师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比如我本人,我时常怀念曾经教育、帮助过我、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的老师。他们的形象、仪表以及生动的演讲至今还记忆犹新,是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我才选择了教师这个平凡伟大的职业,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年夏天,教语文课的李老师,翻山越岭,步行二十多里山路到我家做家访,老师和蔼可亲地与父母交谈,家访结束,老师只喝了一碗白开水就匆匆赶路了,当时我内心深处除了高兴和激动外,还有深深感激,使我终身难忘,现在我也象我的老师那样对待我的学生们。
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建立和谐亲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和治学能力,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的个性品质,以圆满智慧、深厚的学养和高尚的人格吸引学生,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信赖,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三、教师应钻研业务,做到知识广、业务精
通过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加深了对高校教师工作性质的认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教师自己就应该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具有真才实学,只有教师自己是学习的模范,才能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只有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当勤奋的学生,要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教师学术才浅,一问三不知,或传授错误的知识,那将是最大的失职,误人子弟,是不道德的行为。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还必须具备作为一个国民的基本素质,即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使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身体健康的现代人,那么作为一个培养高级人才的大学教师来说,首先自己应达到这些基本要求。
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与外界接触的事物机会增多,大学生思维比过去活跃,有许多书本中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具有超前意识,这是教师对学生应尽的职业道德义务。如果教师在知识上停顿不前,满足于成规旧套,无视知识的新发展,依旧照本宣科,就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现在很多知识、学科相互交叉,甚至一本教材中牵涉多门学科、多个专业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广博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胜任教书育人工作,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师应具有奉献精神
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就应该有这种甘愿奉献精神。
教师的工作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各类有用人才,因而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零件,而是活生生的学生,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栋梁之才,教师就应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群特点,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及方法等,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些大量的仔细的工作,教师应有足够的自觉意识,足够的精力和奉献精神。在今天的教师队伍中就涌现出很多甘愿奉献,甚至不惜牺牲的楷模。象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老师把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象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戚本禺老师,志愿到贵州贫困山区义务支教,为山区孩子传授知识,播种希望。四川大地震时,教室舜间垮倒,我们的教师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保护学生,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大爱,就是奉献精神。
反之,如果责任心不强,处处只考虑自己的得失,象范跑跑这样的人,我认为是不配做老师的,因为他缺少奉献精神。
五、要正确理解教书育人
在我国教书育人是一个广为流行的提法,是对教师的要求提出来的。有时人们对教书育人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
一种认为是“教书就是育人”或者“教书等同于育人”,因此上一些学校及老师,潜心致力于给学生传授文化及专业知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各门功课优秀,考试分数高,就是三好学生,老师当然地成了教书育人的模范。其结果就出现了进了大学的高才生,走上了犯罪道路,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研究生会做出各种违法乱纪的事,甚至当官后成了腐败分子,这种现象作为学校、教师及社会值得反思。
另一种是把教书与育人割离开,认为老师教书就是传授文化知识,是智育,而育人是德育,是政治课的任务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做的事,是社会教育的事,听到一些老师常说“现在学生的素质低,品德差”,好象与自己无关。教师要正确、全面地理解教书育人内涵,教书育人是一个培养人的教学活动,它包括了德、智、体、美各方面,教师应把“育人”溶入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上述几点讨论,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教书育人的体会
教书育人的体会 经济学系彭子洋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任何一位教师,不管他自觉不自觉,都在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自觉地做,育人效果会更好、更显著;不自觉地做,育人的效果就会打折扣。作为一名大学专业课教师,怎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回顾总结从教六年的心得体会,认为在教书育人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从思想上,要认清“教书”和“育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学校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教师一方面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通过教书、传授知识来育人,另一方面通过以身示范、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并不是只有把知识传给学生这么简单,因为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他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不能因为自己是任课教师不是辅导员而只注重“教书”忽略在教书过程中的“育人”工作。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除了在讲解书本中的知识以外,把遇到生活中看到、听到的对学生思想品质有帮助的事迹、新闻,在课间给同学们宣传。比如,地震期间,宣传全民对灾区的关心、团结和无私;奥运到来期间,我们对自身行为的规范等等。
二、从行动上,教书育人要讲究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过河要解决桥和船的问题。桥和船解决不了,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古往今来,在教书育人方面,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和手段,可资我们学习借鉴。“方法的基本问题是选择”,然后是结合实际的创造性运用。我认为在教书育人方面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示范于人
教师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教育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示范性。学生“听其言,观其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应时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言行,做到以身立教,言传身教,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该首先做到。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品行,也就树立了崇高的师表形象,进而成为学生敬仰、效仿的楷模。
(二)以真为本来教好书育好人
以“真”育人,实际上是科学育人。在教学上,要以真理育人,以客观的科学规律,客观的事实真相,正确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科学的文化知识来教育影响学生。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育人。由此首先注意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摸索和掌握教育规律,按照规律来教书育人。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的准确性,做到以真理育人。
(三)以情感、热爱为教书育人的源头水
情感是教书育人的催化剂。教师面对的是人,人是有感情的。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的情感是教育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映,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不能干巴巴说教,更不能板着面孔训人,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勇敢的从“圣坛”上走下来,平等地站在学生中间,没有了光环,对老师的德、能、学、识都是一个挑战,对教师人格的影响力、感召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所以教师不仅要学好教育理论更应该认真实践,不断总结研究,努力提高实际的教育能力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结合学科特点来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每门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内容。对于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而言,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样,西方经济学也是人类共同的经济学理论财富。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说。由于我国的一些基本国情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学习和借鉴其基本理论时,绝对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而必须有选择、有分析地加以扬弃。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育人的工作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五)掌握教书育人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途径是实现目标的桥梁和大道。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必须掌握正确的途径。如:首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教书育人;其二,要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三,要运用第二课堂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学生的思想和品质;其四,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心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办法、步骤、方式等。要做好教书育人,也要总结、借鉴正确的方法。如:
“晓之以理”、“教之以严”、“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授之以渔”等等
好的教书育人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靠长期自觉、主动的有心为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才是我们教师要做好的天职
浅谈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
作者:曲科宇齐大工会来源:体育学院点击数:2583更新时间:2006-11-
21内容摘要:目前国内各级学校师德“滑坡”,“教书育人”工作薄弱的现象己引起社会各界的高
度重视。尤其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今天,在高等院校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开展“三育人”活动,己成为高校党、政、工、团部门的核心工作之一。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师德论坛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然而,在一些高校中,无论教师还是从事此项工作的干部,至今对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工作在理论上还存条理不清、认识不足,工作中缺乏信心、经验不足。为此,本文以“育人为本”、“师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理论上阐述师德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用,与教书育人的辩证关系,从而得出如何在组织上及从教者本人加强师德建设突出教书育人这一议题。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书育人师德行为师德意识师德境界师德影响
师德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它是社会各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源头,是社会道德中的主体,是社会主体之范。所以,加强师德建设不仅对于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师德概括地说,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在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中形成的,是在教育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准则。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的师德行为具有示范性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精辟的论断都说明了师德作用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给学生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
2、教师的师德意识具有自觉性
教师用师德调控自己的行为是以自觉性为前提的。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师德越高,自觉主动性越强,态度越积极,投入精力也越多。反之,离开了自觉主动性,教师的道德行为就难以实现。
3、教师的师德境界具有奉献性
教育工作是无止境的、艰辛的创造性劳动。人们把教师喻为“园丁”“人梯”“蜡烛”“春蚕”,正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具有奉献精神的褒杨。
4、教师的师德影响具有深广性
在道德影响上,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更广泛、深远。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深刻地作用于在校的学生的心灵、品质,而且通过学生影响学生的家庭与社会。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影响在校学习期间的学生,还能影响他走向社会后的生活道路,甚至于他的一生。
二、师德的作用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体现在教师生活的各
个领域和教师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校的教育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
1、师德对学生品德的定向作用
学校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是塑造人、教育人。教师的品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教师的品德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示范作用,制约着学生品德的塑造。
2、师德对学生智能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是个错综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智能发展关系极大,教师如能遵循师德要求,真正热爱、关心、尊重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诱发学生的创造力。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智慧与才能的增长。
3、师德对社会环境的改善促进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对学生道德品质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改善与促进作用。教师在职业信念和职业良心的驱使下,把学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才。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4、师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师德能够激励教师不畏辛苦,为人民教育事业自觉献身的精神。目前,教师的物质待遇、报酬尚低,其社会地位实际上并不算最高,尽管如此,广大教师仍然勤勤垦垦,认认真真,任劳任怨,辛勤地在教育园地上耕耘着,是什么力量支持和推动着他们呢?是热爱学生的崇高的道德情感,是为人民、为社会培养好下一代的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在驱使。所以说,从师德的特征和作用中不难看出师德建设在各级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书育人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核心工作
1、教书育人是教师神圣的天职
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教师的人生价值只有在教书育人中才能得到实现。人生价值是人通过劳动创造活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积极属性,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是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是自己通过劳动满足自身需要。社会价值是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肯定关系,是个体通过劳动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教师正是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
2、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道德义务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社会培养的结果,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教师也应该为社会有所付出。能否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义务,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教书育人是手段与目的完美结合何谓“教书”?教书指的是教师所从事的各项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基本目标,培养什么人至关重要。怎样“教书”?教师首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自身素质,其次是掌握、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方法。如果不具备素质、不懂“怎样教书”,其结果不言而喻。
何谓“育人”?育人是指培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要求的合格人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教师全部教书育人活动的灵魂。怎样“育人”?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身教是学生成长的阳光,教师的身教,具有较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力量和手段。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
“教书”必须与“育人”相结合。教书是育人的基本手段,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如果仅有空头的育人目标,却不去探索、创造和优化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那么全部教书育人活动就没有了载体,就失去了依托,当然也谈不上坚持教书育人的正确方向。只强调育人,而不认真教书,培养出来的有可能是“废品”。如果只教书不育人,培养出来的不仅是“残品”“次品”,而且甚至是“危险品”。因为一个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对他人的危害可能会越大。因此,每个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须既重视育人,也不忽视教书,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四、师德建设与教书育人的关系
抓好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培养目标得以圆满完成的迫切需要。既是高校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佳切入点。同时,也是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一名教师只有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全心全意地为教育事业努力工作,才能产生极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只有忠诚教育事业,才能全面履行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从事教育活动中永无止境的追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教师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会对教育事业产生无限的忠诚和无限的爱,而且把这种爱付诸教书育人的实践。才能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因此,教书育人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该项工作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质量。高校的教育工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师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所以,“教书育人”工作成果也是检验师德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五、加强师德建设突出教书育人
作为一所高等院校,其办学目标就是要培养符合我国教育方针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1、加大师德建设力度营造育人氛围
必须建立一支庞大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第一、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始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开展“三育人”活动为中心,以爱党、爱国、爱校、爱岗、爱生为切入点,以牢记“八荣八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增强育人意识,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营造育人氛围,构建宽松、民主、和谐和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建设“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大学校园。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评估、考核制度,推进和完善“评教”制度、教师岗前、岗中培训考核制度,积极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树立“名师典范”,推广育人典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三、在物质待遇方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制定政策时,对教师在职级晋升、出国进修、评奖评模等方面,实行真正的倾斜。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创造最佳条件。以此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高校教职工队伍。
2、加强师德修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要做好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就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提高职业道德认识、陶冶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实践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1)坚持以育人为本,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热情关爱全体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三点: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时刻以师表形象感染学生,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3)坚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要遵守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纪律,自学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为已任,站在时代前列,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以“八荣八耻”为镜子,坚决反对向学生、家长索要或接受财物、给人情分等以教谋
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以及其它败坏教师声誉的行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4)努力发扬优良学术风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要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潜心研究,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道德、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
(5)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师德传统,吸收反映时代特点的先进师德理念,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带头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钻研教学业务,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履行教书育人职责。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最后,我们把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为人师表。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爱岗敬业;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治学严谨,崇尚科学;仪表朴素、端庄大方;尊生爱生、乐于奉献。让我们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业务,满腔的热忱,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创造一流业绩,做出突出贡献,回报人民,服务社会,做学生爱戴的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重新解读“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同的人对教书育人的解读和理解,却是各不相同的。从本人所见到的的文献以及所听到的讲座中,绝大数人一般总是将教书育人分解成两种工作或两项任务来论述和讨论的,因而有意或无意地把教书育人这个本来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为地变成了两个似乎可以完全独立的系统。或许正是由于人们对教书育人的片面理解,从而导致了教书与育人在实践中的脱节,出现了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等不正常现象。它在实际教学中的表现和危害是:只教书不育人,只有书没有人,育人成为教书的附属品,育人成为教书的装饰品,育人成为教书的点缀品,育人被摆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其实,教书育人虽然从构词形式特别是语义分析上看,确实是一种并列关系,这可能也是不少人对教书育人产生误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从教书与育人的内在逻辑特别是本质内涵上看,教书育人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它们不是并列的,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更不是两种工作或两项任务。如果要作分析说明的话,那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育人是教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教书没有为育人服务,没有达到育人的目的,那么这种教书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教书与育人关系的颠倒,致使教师与学生在无形中成了书本的奴隶,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教材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教书是第一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教书是硬任务,育人是软任务;教书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育人是可有可无的。当前在不少学生中存在的有知识没技能,有文化没智慧,有规范没道德,有理想没行动,有激情没思想,有文凭没水平,有基础没灵性,有个性没人性,有生命没活力等违反常理的现象,或许就是割裂教书与育人关系所带来的恶果。
教书要为育人服务,就不能不考虑教什么书,怎样去教书?育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教什么样的书;教什么样的书,将会影响育什么样的人。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所教的书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自主选择余地的。而没有选择余地的教书,就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我们所教的书,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那么这种书无论你怎么去教,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过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总是明里暗里要求学生把教科书当圣经来读的,为了应付考试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所教的书也仅仅限于教科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总结说,教科书成了学生的世界,其实也成了教师的世界。现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人们提出来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我认为这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因此,为了育人,我们不仅要教有字的书,而且要教无字的书;不仅要教文本的书,而且要教非文本的书;不仅要教科学的书,而且要教人文的书。一句话,只要有利于育人的书,我们都可以教,也必须教,并且都要教好。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的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曾经成为中小学教师教学中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也有意或无意地把现实的教学引入了死胡同。这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一种教学模式的体现,实际上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反映。这种教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又是与人们对教书育人的片面理解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或许正是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和指导,使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总是把眼睛盯在书本上,常常把传授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最关注的是学生参加升学考试要考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没有,能否达到应试的要求,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至于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有没有用,则不在教师的考虑之列。这也可能是当前教学中题海战术盛行、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学校里,育人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最简单的划分而言,也至少可以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等。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虽然在学校育人这个系统工程中确实是缺一不可的,但是从他们各自占有的时空看,教书育人应当而且必须是主体;从他们可能和实际发挥的作用看,教书育人应当而且必须是核心。因此,从这一点意义上说,要育好人,第一位的是教好书。在教书中育人,教书即育人。在学校教育中,育人如果离开了教书,那么这种育人就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教书是育人的载体,教书是育人的手段,教书是育人的条件,教书是育人的基础;育人是教书的起点,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育人是教书的归宿,育人是教书的灵魂。为了育人而教书,教书必须为育人;教书为了育人,育人必须教好书,应当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自觉意识与共同实践。
对教书育人的几点思考 副标题:
作者:王民康文章来源:教育研究网点击数:1161更新时间:2006-11-30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在抓教育培养目标的落实,办学条
件的改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抓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出人才、出成果,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一、教书育人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教”离开了“学”就没有对象;“学”离开了“教”就构不成教学过程。二者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只有“教”与“学”的结合,教师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实际技能和思想品德转化到学生身上,使之成长、成才。教师之所以要坚持教书育人,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要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发挥我们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使教书育人工作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了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反对三种倾向:
一是“分家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至于育人那是学校领导的事、政治课教师的事、班主任的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一个教师无论教何种课程,它的授课内容本身就包含有知识内涵和育人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本身,而且要告诉学生学了它用来干什么;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总是以自己一定的立场、观点。感性和气质影响学生,这是客观的、必然的。正因如此,我们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增强教师的主观意识,提高自觉性,明辨教书育人的方向,向学生指明用所学的知识干什么,什么是应该提倡和坚持的,什么是应该反映和摒弃的。如果以“分家论”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教学,就势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助长不正确的东西滋长,以致走向邪路。
二是“自发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教书代替育人,认为自己传授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育人的任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按照教育学的要求,教师要从事一门学科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教学目的,这就是要讲清知识内容本身;一是教育目的。就是要讲清学了它怎样运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意义。两个目的要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完成,不能截然分开,但又不能相互混同。如果混同了,它的结果和第一种倾向是一样的。
三是“代替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从另一个极端混为一谈,同样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用育人代替教书。认为自己强调了学习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了它有何种好处,不注重把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容讲清,把一门学科知识的讲授变成了纯政治性的说教或空谈,同样,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客观事实表明,育人只有在教书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教师对所授内容讲的越清楚越深刻,就越有利于达到育人的目的,就越能显示出知识育人的威力。不可设想,一个教师对所授内容讲得一场糊涂,却能对学生起到启发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讲课没有科学的理论性,没有丰富的信息量,没有充分的说服力,犹如喝“白开水”一样,让学生觉得平淡无味,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性。这样做只能刺激起一种逆反心理,教育的动机与效果不可能不是南辕而北辙的。
二、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三对矛盾
教书育人是“教”与“学”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好三对矛盾:
一是教书与育人的矛盾。就是说,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克服“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的“两张皮”倾向,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主要应把握这样三点:第一,寓思想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我们所讲授的知识中,一般都包括科学性因素和思想性因素两个方面,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完美的统一。这里所说的思想性因素,应当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要运用自如,而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应该承认,有些课程比如政治理论、社会科学等比较容易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而有些课程比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及其应用等则难于找到它的思想性因素。但就是在这些课程内容中,也包含着科学的逻辑思维和深刻的辩证法因素,这些因素也应当被看作是思想性因素而予以重视。第二,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够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还可以启迪他们独立思想、勇于创新、乐于奉献、敢于竞争的精神。教师对上述各个环节严肃认真的处理本身,就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有很大的好处,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三,寓思想教育于师生的交往之中。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在教学环节之外,更多的表现在师生平日的交往之中,以个别谈心作为主要交往方式。通过谈心,可以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师生之间的亲密谈心,内容广泛多样,大至对国内外形势、对当前改革的看法,及一些学术观点的交流,小至个人爱好志趣、追求向往、家庭生活等等。友好的交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以诚相待,能够收到课堂上难以得到的良好效果。学生可以视教师为良师益友,愿把他们心中最为机密的事吐露给教师,求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有时学生可以提出各种知识性,哲理性很强的问题,要求教师给以解答,这就充分地说明了教书必然育人,育人需要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是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矛盾。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就是正确处理教师职业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但是学生能够把它接受下来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矛盾斗争过程,因此要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爱护之情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爱护,迁就纵容学生,等于误人子弟。名曰爱之,实则害之。怎样把爱护和严格统一起来呢?概括起来,要做到“熟”、“准”、“强”。所谓“熟”,就是亲近学生,熟悉学生,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优点长处、缺点弱点、爱好个性、思想
特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准”,就是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在讲授知识时,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弄清楚从哪里作起点,最高要求应达到什么程度;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明确从哪些方面进行。所谓“强”,就是教育性要强,所讲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有用的、先进的;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有说服力、感染力、鼓舞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当代学生的思想状况,我认为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强调以强国富民,振兴中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而不能只是为了谋求一个“饭碗”;在成才观、价值观教育中,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而不能单纯追求个人的待遇享受;在专业教育中,要正确阐述各自专业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抬高自己的专业,贬低其他专业;在道德纪律中,要强调高标准、严要求,讲究理想人格的完美形象,而不能满足于低水平、得过且过;在个人生活方面,要强调崇尚高尚的、先进的品德,而不能追求低级趣味的、颓废的东西。
三是言教与身教的矛盾。就是说,利用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身教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信念,加深学生对接受教育的感受,从而转化为他们的本领和技能。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三点:第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要求学生不吸烟,教师自己不在公共场所和学生面前吸烟;要求学生不喝酒,老师自己不在学生面前酗酒出洋相;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师自己首先就应当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第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能力去影响、感染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将贯穿于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的始终,甚至可以说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要有一种为人师表的形象,以便让学生鉴别和模仿。我们把它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想敏锐、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这幅形象好像一面镜子,教师要经常对照检查自己,做一点积累一点,便会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第三,严于律己,勇于自责。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事事通,精明的脑瓜也不可能样样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也会有缺点、失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善于改正。这样不但不降低威信,反而会提高威信。教师知错改错,勇于自责,也能给学生以具体生动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事物具有双重性以及错误一旦被认识和改正就可以转化为正确的客观真理。
三、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教师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就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师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提高三个环节。
自我认识,就是教师对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进行认识和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可以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恰如其分的估价,既不妄自尊大,又不自卑丧志。自我认识,可以通过三种“对照”来进行。一是“理论对照”。教师用自己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理论、师
6德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为标尺来进行对照,找到理论素养上的差距。二是“实践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结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对照,找到主观愿望同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三是“榜样对照”。教师用自己教书育人的状况和水平同先进人物、优秀教师对照,找到自己和他们之间的差距。
自我激励,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基础上给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自我激励可以为教师提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动力。自我激励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目标激励”。教学是周而复始、多次反复的过程。如果不提出新的要求,往往陷于乏味疲沓的境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教书育人的新目标,向更新、更高的境界攀登,走改革、创新之路,常教常新,而不能在封闭的圈子里打转。第二,“成果激励”。有劳动必然有成果。教师用自己辛勤培育,健康成长的学生事例激励自己,用社会上对毕业生的肯定性评价来鞭策自己,从而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满足感、欣慰感和成功感,觉得自己的事业有奔头。第三,“反思激励”。干事业总归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前进也有挫折。我们不能因遭受失败和挫折而消极退缩,而应变颓唐气馁为积极进取,从失败和挫折的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思想营养,走向更大的成功。
自我提高,就是在自我激励的鼓舞下,战胜自己身上的消极因素,求得提高。这种提高,表现在三个侧面上:一是通过是非观的斗争求得提高。目前,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我们只能摸索着前进。人们对学校所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看法不一,言论纷纷,到底哪些干对了,哪些干错了。在是非、正误的面前,不能茫然无措,而要经过相当时间的考验,要用实践结果去验证。经过实践验证,肯定对的,改正错的,镇定自若,实事求是,继续努力。二是通过价值观的斗争求得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上褒贬不一,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真正达到尊师重教的程度。我们要坚持教师职业的信念,把教书育人看成一种幸福,克服患得患失的心理,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去做,要有一点“韧”劲。三是通过知行观的斗争求得提高,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好榜样,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认识,而且要有身体力行的勇气,要自觉约束自己,克服知与行的分离、感情与习惯的脱节,把良好的愿望转化为坚毅的决心,把知、行、情、意紧密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的效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社政司.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第四篇:教书育人的一点体会
教书育人的一点体会
自从从上饶师范毕业的那一天开始,我就告诉自己:我现在是一名老师了,我一定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好老师,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对于“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我的理解是:“教书”指交给学生知识,尽量让每个学生不掉队,都能取得好成绩;“育人”指的是对学生德智体劳,特别是待人处事、道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能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为此,我一直在努力的学习、领悟和探索。
很多人都说,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神圣的职业,当然我也这么觉得。既然我走上这个岗位,就要把它做好。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但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做就做到最好。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书,首先要有责任心。爱默生曾说过:“责任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具有崇高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居于最高地位。”于是,我常把责任心的缺失看作是从事从教的最大失败。
记得我们07级的一个学姐,也是在实习的时候。她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一次一个学生因为肚子痛,而跟老师请假。她也没多想就同意了,让她自己回家了。因为那个同学成绩不是很好,所以过了3天,那个学生还没来学校,她也没发现,也没问同学,没打听那位同学怎么了,为什么没上课。又过了几天她才从同学的口里听说那位学生已经死了。那位学生因为突然发病,而父母都不在家,所以就那样的离开了,如果当时老师打了个电话给家长,说学生病了回家了,或者老师看他不舒服自己送他去医院,这样的悲剧也不会出现。最后那位学姐赔偿了家长6万块钱,而且被教育局取消了教师资格,并且以后都不能从事教育工作。这位学姐因为自己的一点失误而害的自己再也不能从事教育工作,害的那么可爱鲜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我觉得作为一个班主任,更要负责每个学生的安全,关心每个同学的情况。但是她连自己学生的死都是最后知
道的,我觉得从这件事中,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个老师责任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个班主任更应该时时刻刻关心每个同学的冷暖、关心他们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以前我一直接受着父母、长辈等的关心而很少去关心别人。现在成为那么多孩子的“姐姐”之后,觉得肩膀上的责任一下子就沉重了起来。觉得不让他们学会什么什么知识,觉得不帮他们养成什么什么习惯,那仿佛就是自己的耻辱似的。也不愿意自己去误人子弟就发狠心要对他们负起责任。这种责任感让我对他们关爱有余、监管有加、严格有度。而我也从这份责任中体会到了疲惫和幸福。
当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说实话我很紧张,心里一片茫然。因为在来学校之前我不知道我要教哪个年级,哪个学科。来到学校才接到2本书,叫我教五年级数学,也没准备什么。我除了交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外,其他方面的我知之甚少,有些也因为紧张而忘了。感觉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因为师资不够,所以我还教我班的音体美。为了让同学的学习不会太枯燥,所以每个星期老是要想一些学生感兴趣,喜欢学的东西。比如音乐课,我会学一些好学又好听的英文歌。既可以培养音乐兴趣,还可以帮忙学习英语。还会教他们一些简谱,让他们感受数字的奇妙。学习主要靠自觉,那么该怎样让学生主动自觉的去学我这门学科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听你的课,爱听你的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只有喜欢这科的老师,学生才对你这科会感兴趣。记得第一次测试后,我发现在我们班成绩差异很大,好的学生可以考90几分,但差的才考个位数。这是怎么回事呢?由此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成绩好的老师格外关注,但成绩差、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就被忽略了。所以我力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并培养、发展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对于那些学生要多给予关怀、爱护、宽容、尊重,多看他们的作业,多指导。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对教师信赖。只有在学生的信任下,教师的要求就愈加容易被学生接受。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没有财富,但可以很富有。只有我们心中有爱有责任,头脑中有理想有目标时,所以的付出都如同农民们含笑的播种。教师在任何时
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而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说如果学生有一碗水,我不能只有一桶水,我要是自来水才行。因此我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技能,掌握过硬的本领。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组织课堂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次临下课,我留了作业,但学生怨作业太多。我想,及时我强迫他们写完了,也只能是达到数量而没有达到质量于是我灵机一动,问道:你们知道什么摩擦力吗?就是两个物体接触发生阻碍,那么现在我与你们的思想上发生一些摩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什么?减少压力。学生回答。那好我今天减少你们的压力,让你们少做点作业,但你们要减少你的粗心程度,不能出错,高质量的完成作业。同学们大声说好,然后我重新布置了一回,那次作业果然写的非常用心。所以说,要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这样效率才是最好的。有些老师只注重让学生多做练习,但是这样数量是有了,但质量呢?只有学生的质量上去了,数量并不重要。
对于对学生的教育,我觉得创新跟实践很重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开创性的学习,并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记得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到美国访问,在谈论美国的教育的看法是很直率的对美国人说:“你们的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美国人问道:“先生,请允许我叫一个学生,来考一考如何?”于是美方找来了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顾教授提了一个问题:“你知道什么叫算珠吗?”学生回答:“我不知道。”说完后,小学生马上坐在计算机前搜索“哒哒哒”随着键盘的敲击声,计算机上出现了什么是算珠、算珠的历史、算珠的应用等问题说明。这件事引起了教授的思考,其实也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现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现象。我们的基础知识比较强,考试能力比较强;但是我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比价弱,我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比价弱。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他们多自己动手做,自己发现其中的道理。“授人以鱼”只能使人受用一时;只有“授人以渔”才能使人受用终身。
都说老师要:1耐得住寂寞。因为除了学生没有谁会围住你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你的世界注定会很无奈。若干年之后,你的同学甚至学生成了什么长或者什么款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忙,你偶尔去他那坐坐,你会发现他有接不完的电话,处理不完的文件,见不完的人。而你的心开始觉得你的生活是那么的单调。2不要清高。自古文人大多清高。要学会低头,哪怕是装的,你要学会点头微笑。见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哪怕你不想打招呼,点头微笑总会。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要因为简单鄙视学生,辱骂学生,要耐心的教学生。3终身教书。既然我选择了教书这个职业,我就得做好教一辈子的打算。因为教书的时间越久脱离社会就越严重。因为十年或者五年后你会发现除了教书你什么也做不了。所以既然要教一辈子,为什么不好好的教好一辈子呢?
有人说:“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作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我很赞同这句话,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对学生的表扬优于批评,批评优于不置可否,对学生的严格但时刻注意不要去伤痕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做了好事,学习有了进步,教师应该多级表扬鼓励,鼓励的话常常使人上进。学生学习怎么样先不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怎么做人。
《红楼梦》中有警句;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不长,但是却收获到我人生中的很多财富。那就是我和我的学生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不管大事小事。看到他们那对知识的渴望,对我这门学科的热爱,那就是对我的肯定。总的来说我觉得教师要有对学生的爱、要有责任心,要全方面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要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要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树下小学陈秀秀
第五篇:教书育人工作体会
XXXX年,有幸,我成为了一名老师!在教书育人的漫漫长途中,得出一点体会,如下:
书的海洋要用心去品味,这是一种修养过程。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教书的舞台,不被外界花花绿绿所迷惑,没有静下心来是行不通的。
静下心来教书,就会静下心来备课,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内容,静下心来吸收各种和自己有关的学科知识,静下心来教书,也就会静下心来读书。
教师只要在静下心来备课的基础上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虽然我们不能说,备好课了就一定能上好课,但是没有认真备课是绝对上不好课的。试想白天上班时间在办公室里只顾着聊天,谈论各种流行元素,诸如时尚服装、化妆品等,晚上出去潇洒潇洒:KK歌、蹦蹦迪等,从而使自己体力严重透支,以致第二天上班萎靡不振,这样的老师静得下心来备课吗?静得下心来教书吗?
一些人之所以静不下心来、潜不下心来,是因为他们仅把教育当成手段而非目的,当成一时之“饭碗”而非一生之事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老师就是老师,不是“老板”;学校就是学校,不是“学店”。早在1924年,朱自清先生就在《教育的信仰》一文中说过,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当把它当成手段。如果把教育当成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他认为,学校一旦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远行的”。
潜下心来才会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最为重要的美德,潜下心来才会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教师从选择教师职业伊始,就要具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与气概。只有做到不计名利、乐于献身,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当我们对事业注入深厚的感情时,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内心极大的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的境地。教师应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基于这样的高品味精神境界的信念,教师才能支撑起乐业、敬业的精神。也只有拥有这样的精神,才可能尽心尽责,乐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从而树立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师德观念。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首先要求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粉笔黑板见证着教师的清苦,三尺讲台容不下半点虚浮。身为教师,当不以名喜、不为利悲,不浮不飘、不急不躁,不畏攀登之艰、不畏攻坚之苦。只有静下心来备课、教课、批作业,耐心地与每个孩子对话,潜下心来研究学问、总结规律,才能品尝到教书育人的真正乐趣,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其次,应创造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环境。少一些急功近利、不切实际的指标考核、评比表彰,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人文关怀。在思想上尊重教师、工作上支持教师、生活上关心教师,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人受重用,让争名于朝、逐利于市的人没市场。
再次作为一名教师,更要真心的去爱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者,必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真情、真心、真诚”爱学生,爱每一个学生。从师德的角度说,师爱是人类超凡脱俗的大爱,凝结着师者最高尚的情感,是教师灵魂的凝聚。老师要用爱心去呵护,用诚心去感化,用真心去教育孩子,爱在细微处,于细微之处显真情。
“爱在左,责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冰心老人的一席话永远生长在我的内心深处,激励着自己默默前行: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静”中,在“潜”中,使学生有尊严、有爱心、有责任地成长,教师也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彼此的生命价值共同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