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时间:2019-05-15 14:4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第一篇: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2012.06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期,所任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一学年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二)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

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第二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5篇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xx:《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xx:《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xx: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xx:复习

第十xx:《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xx:《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xx:《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xx: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xx:综合活动

第十五xx: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xx:复习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

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

一、学生——地位变了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们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只是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寻求老师的解答……从来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人,从来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老师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今,在《品德与社会》中,学生的地位却改变了。

1. 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班级学生需要进行设计的。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其次,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要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对活动的准备和计划,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师在具体组织活动中随时会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内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没有安排,不曾考虑到的。所以,我们的活动方案只能是一种思路,一种目标,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严格“程序”。

再次,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让学生也参加进来,让学生成为方案设计的主人之一。在《品德与社会》中,我们的活动方案是为学生而设计,而参加活动的人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我们设计方案当然应该问问“主人”,为“主人”着想。教师在设计具体活动方案时,需要问问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想出尽可能好的点子,尽可能多的办法。这样,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学生是教学活动之后的最好总结者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认识活动的结束。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后,对活动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总结活动,调整今后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学生是最好的总结者。一次活动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体会、要求、新的设想,为今后进一步成功搞好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发展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等。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活动成败,在下一步活动方案设计中取长补短,把活动设计得更完善。总之,教师在总结活动时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以学生为依据。

二、教科书——作用变化了

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供教师讲授,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圣经”。《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作用实际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1. 教科书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之一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教学活动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结合本校实际,结合学生情况,具体设计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科书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参考。教师不必刻板地以教科书上的语言、活动为教学的依据和教学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读。而可自行设计更实际更适合班级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讲切合自身实际的语言。

2. 教科书是教师教材再创造的一种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科书为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课程提供了线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应是只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创造。而在此过程中,教科书则是最好的参考工具。

三、教师——角色转换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一直以知识的传授者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却转换了。

1.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人,不再是教导者、监督者、评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绝对权威的、不可否认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2.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在本课程中,教师不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支持,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进行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着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3.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我国几千年来,“师道尊严”一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解放以后,尽管师生关系不再那么等级森严,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还是占据着绝对的支配性地位,强制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师生间并不存在双向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则构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学生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可能被老师采纳,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配角,而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民主的,平等互助的,他们的共同努力构建着这门课程,完成着这门课程。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中,学生、教材、教师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关系。这些正是未来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的开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1)班《品德与社会》教学,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一个学期已快结束了。现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成长中的我和你》这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家人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以及同学眼中的“我”,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了解别人眼中的“我”是怎样的。初步明白为什么自己眼中的“我”和别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样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新学期的新计划新目标,将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可用图画,可以有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懂得从别人处获得建议和帮助,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页,“考考你”意在让学生换位体验生让自己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时的心情。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夸爸爸赞妈妈》、《老师,亲爱的老师》《感激与欣赏》时,采用中队主题会的形式开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例如教学《天天在活动》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天天在进步”的展览,请学生挑选一份自己满意、能够说明自己在进步的作业,制作一期壁报,展示大家的进步。(内容可以是:语文、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作业,手工作业,图画作品等)活动中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感受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增进对于学习的自信。

二、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5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6

新的学科新的挑战,在本学期伊始,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我做了许多尝试,现对半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四、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7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把握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五、将来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深深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会把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8

本学期即将结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发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长处,为了使今后的体育教学更好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现对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1、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培智三年级的学生,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2、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

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4、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 5、通过不同类型的球类运动及游戏,,使学生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增加了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总之,从这一期的体育教学中,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当一名体育教师并不难,但较出色上好每一堂课,完成每一项体育训练,培养更多的体育优生就很艰难了。

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之外,还会以一颗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对待我的每一节课。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9

转眼间,紧张的一学期已经结束,现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明确课程性质,贯彻课标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较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老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会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课标,努力贯彻课标精神,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学会做人。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品德教育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归生活,通过身边具体的人或事来影响孩子的品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来展开教学活动。例如,在《社区应该更美好》一课中,为了让孩子能懂得作为社区的一员,我们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助社区中的孤寡老人、为社区打扫环境等,孩子通过亲身实践为社区的美好出一份力。

三、亲近学生,树立良好师生关系

这学期我继续接手三年(1)班的品社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是迅速认识学生姓名。其次,经常和班级里的个别学生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我还会经常在课前做些小游戏,作热身活动。

此外,在上课时,我也会用心去观察这个班级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行表现较为突出的孩子。这些学生通常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了解他们,有利于我更好地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

当然,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诸如课堂的实践性还不够等。在下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改正教学中的不足,让孩子更加喜欢上品社课。

本人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0

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本学期,所任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也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一学年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二)注重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

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发展。

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基本情况: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仍有少数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2、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3)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课件,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关注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3、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1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新课标要求:《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标准由6个主题构成,即: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成长。

本册教材划分为三个单元:

《我和我的同学》

《我要安全地成长》

《我的成长与家庭》

体现了“同心圆扩大”的教材设计框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和我的同学》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他为什么学习这样好》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我的成长与家庭》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父母情、亲情,走进家庭,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对之上有问题的孩子特别计划。对于某些班级特别的孩子,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班主任经过几次交流,让班主任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2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三年级的小学生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教师转变思想,一定要转变角色,不只是教学生,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组织学生自己去共同探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课堂上关注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同学们养成爱思考爱生活的习惯

1、培养了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

3、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习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4、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5、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

6、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3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他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习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整体上看,不少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功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和两操习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大唱特唱瑶族山歌,积极参加唱红歌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始终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1 / 9 4、部分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4、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4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以教研为平台,力争自身教研水平的再提高。

教研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习中,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5、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7、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同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总之,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即将过去,总体来看,这学期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同仁的帮助下,在本人的刻苦努力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5

本学期,我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现对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上网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二、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宣传环保,让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性学习,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第三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思品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改变传统的思品教学的某些弊端,使思品教学充满思辩色彩,充满生机活力。它以大思品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缺少主体参与,即使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本学期三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例如教学《天天在活动》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天天在进步”的展览,请学生挑选一份自己满意、能够说明自己在进步的作业,制作一期壁报,展示大家的进步。(内容可以是:语文、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作业,手工作业,图画作品等)活动中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感受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增进对于学习的自信。

二、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课标》)动态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承当了三年级下学期三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身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小朋友们做一个维护环境的好小朋友,提高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沛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只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干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沛的理论指导,才干防止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身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

当然,教学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示在以下方面: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我要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一起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示,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4、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身边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

通过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等,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下面从以下几方面略作总结。

一、学生——地位变了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生一直是“受教育者”,他们一直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对象,只是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提出不懂的问题寻求老师的解答……从来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人,从来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老师一起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今,在《品德与社会》中,学生的地位却改变了。

1. 学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 《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方案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班级学生需要进行设计的。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强烈的针对性。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必须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到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其次,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要具有较大的弹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整。 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与以往的教案不同,它只是对活动的准备和计划,而不是对教学过程的严格安排。因此,它具有较大的伸缩性。教师在具体组织活动中随时会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有思想,会依照自己的意志开展活动。而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内容可能是原先方案中没有安排,不曾考虑到的。所以,我们的活动方案只能是一种思路,一种目标,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严格“程序”。

再次,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尽可能让学生也参加进来,让学生成为方案设计的主人之一。在《品德与社会》中,我们的活动方案是为学生而设计,而参加活动的人是学生,所以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我们设计方案当然应该问问“主人”,为“主人”着想。教师在设计具体活动方案时,需要问问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想出尽可能好的点子,尽可能多的办法。这样,活动也就成功了一半。

2. 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就是在这种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所以,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学生不再是配角,不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要主宰者。

3. 学生是教学活动之后的最好总结者 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一节课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认识活动的结束。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后,对活动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而如何总结活动,调整今后的教学,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学生是最好的总结者。一次活动以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体会、要求、新的设想,为今后进一步成功搞好教学活动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发展自己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等。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活动成败,在下一步活动方案设计中取长补短,把活动设计得更完善。总之,教师在总结活动时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要以学生为依据。

二、教科书——作用变化了

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供教师讲授,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圣经”。《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作用实际上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1. 教科书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参考资料之一

《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计教学活动预留了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进行认真的研究,然后结合本校实际,结合学生情况,具体设计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科书只是教学内容的一种参考。教师不必刻板地以教科书上的语言、活动为教学的依据和教学的唯一材料,不必照本宣读。而可自行设计更实际更适合班级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讲切合自身实际的语言。

2. 教科书是教师教材再创造的一种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科书为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创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教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同时,也是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班级课程提供了线索。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不应是只教一些教材中提到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创造。而在此过程中,教科书则是最好的参考工具。

三、教师——角色转换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一直以知识的传授者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却转换了。

1.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人,不再是教导者、监督者、评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绝对权威的、不可否认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2.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在本课程中,教师不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支持,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进行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着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3. 教师与学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我国几千年来,“师道尊严”一直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准则。解放以后,尽管师生关系不再那么等级森严,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还是占据着绝对的支配性地位,强制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师生间并不存在双向的沟通和互动关系,教师只是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与学生则构建了新型的民主、平等关系。师生在课堂上互动,学生的每一个建议都有可能被老师采纳,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可能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配角,而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民主的,平等互助的,他们的共同努力构建着这门课程,完成着这门课程。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中,学生、教材、教师有了全新的概念,有了全新的地位和全新的关系。这些正是未来教育逐步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教育同世界教育接轨的开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64人,男生有34人,女生有30人,同学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但是还存在着所有独生子女共同的特点自私,无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着想,还需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使其受益终生。,学生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习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各个班的成绩相差不大。整体上看由于大都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绩和经验

(一)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和两操习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5、利用电教媒体,比如录象、课件等,形象生动的使学生受到教育。(二)成绩

1、学生知道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而自豪,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

2、学生知道了一些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并向他们学习,积极动脑动手,参加一些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3、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有毅力是意志坚强持久的表现,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人都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毅力。

4、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在取得成绩或受到表扬时不骄傲,不断进步。

5、树立了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面对失败,不灰心、不气馁,积极进取,争取最后胜利。

6、能分清是非界限,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学习了分清是非的方法,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7、学生知道了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人修养的表现,

8、学生懂得了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见到同学损坏名胜古迹的现象都能自觉批评、劝阻。

三、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5、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6、不能有效的运用电教手段

7、应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上教育与课下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不同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4、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5、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6、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7、加强备课的力度,上好每一节课。讲求上课的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真正的上好每堂课,学到扎实的知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5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20xx年秋季学期三年级共有4个班,学生165人。本学期教材划分为五个单元,体现以同心圆扩散的教材构架。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研究学生特点,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教会学生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学有所获,提高能力,使其受益终生。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例如我在讲授《我学习,我快乐》这一单元时,我积极开展“把各种有趣的一分钟记录下来,说说自己的感想”的活动。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时间表并总结自己好的学习方法,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班上60个学生都建立了自己的小档案,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根据教材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许多年来,教科书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它一直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师生运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是以教科书为中心进行教学。而今,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中,教科书的作用变化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科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的变化,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而不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供教师讲授,不再是供教师照本宣科讲述,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圣经”。而是学生在相关的活动中得到感悟与提升。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调查、观察、实验、讨论、谈话、制作、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等发生实际接触,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各种能力。而学生在积极参与这种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所以,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受教育者,而是教学活动完成的主动者。学生的表现,学生的活动,决定了每次教学活动的完成与否,成功与否。

五、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对于本班刘思佳和樊青嵩两名学生,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刘思佳和樊青嵩两个孩子明显进步。

六、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我的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听其形”、“观其声”、“动其情”、“悟其理”,从而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期末教学检测成绩:及格率100%,优秀率89.6%,平均分95.7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良好个人行为习惯的形成,大大得提高了学生适应及参与社会的能力,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6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时,三年级的小学生责任感和自尊心逐渐产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应比过去做得更好,更认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课,抓住这个极好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不多,但模仿性较强,因此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榜样意识。

教师转变思想,一定要转变角色,不只是教学生,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组织学生自己去共同探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课堂上关注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同学们养成爱思考爱生活的`习惯

1、培养了学生心中有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把关心、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从绘制上学路线图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了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品味同学间醇美的情谊,感受老师们怎样辛勤地工作,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这个社会群体。

3、从学校的变化为切入点,继续学习一些调查的方法。通过师生共同发现学校真实的变化、促进学校发展与变化、畅想学校未来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亲切感。

4、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5、从学生身边的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合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入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公共设施为人们提供的便利。

6、激发学生爱护公共设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7

本学期,我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活的锻炼,学生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现对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以“参加集体活动有益还是无益”为题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上网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二、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欢迎到我家乡来》,教材充分关注本省的.社会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色,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将“一山一水一圣人”拓展出去,将我国的名山大川、传统文化、古老文明、历史人物等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我充分挖掘本地资源,让学生通过问大人、上网调查、搜集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的名胜古迹、风景秀丽的地方、土特产、传统风俗、家乡工艺品、家乡名人,举行家乡风情博览会让学生认识家乡的美丽,感受家乡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宣传环保,让学生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第三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本单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我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性学习,在“垃圾带来的烦恼”、“节约用水”、“环境好我快乐”这几个主题活动中,我安排了讨论、调查、表演、制作、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我也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认识更充分,通过举行保护环境报做什么“演讲会、“环境保护从我做起”黑板报等让学生在自己环保的同时宣传环保。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8

在这一学年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于社会》中“行行出状元”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三)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

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

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9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1)班《品德与社会》教学,时间匆匆而过,转眼间一个学期已快结束了。现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成长中的我和你》这一课时,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家人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以及同学眼中的“我”,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了解别人眼中的“我”是怎样的。初步明白为什么自己眼中的“我”和别我眼中的“我”是不一样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新学期的新计划新目标,将自己想象中的新形象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可用图画,可以有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懂得从别人处获得建议和帮助,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教材第13页,“考考你”意在让学生换位体验生让自己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时的心情。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夸爸爸赞妈妈》、《老师,亲爱的老师》《感激与欣赏》时,采用中队主题会的形式开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0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到辛勤付出之后换取成功的那种快乐。教学中,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扎扎实实抓教学,认认真真做工作。在工作中只有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我对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我随时随地引导孩子们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以教研为平台,力争自身教研水平的再提高。

教研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习中,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5、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讲授《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这一单元时,我要求他们做一回小记者,采访身边或者亲人中的打工者,写下自己的采访记录。寻找身边的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自己制作一张“状元榜”。孩子们都做得很认真,不仅了解了身边的劳动者,还树立了勤劳致富的观念,形成了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以鼓励性评价为主,讲究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7、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也、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不同与其他的行业,我们教育的是一群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采用多渠道的沟通,势在必行。

总之,时间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即将过去,总体来看,这学期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同仁的帮助下,在本人的刻苦努力下,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2名,其中男生27名,女生25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

二、德育成绩

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本期教育,学生整体有所提高。三、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凯本中心小学个人总结---品德与社会三(1)班20xx-2022学下学期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对学生的评价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

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师:刘xx20xx年7月4日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2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区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第四周:第一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五xx:《移动的画板》

第六周:《合作的乐趣》

第七xx:《地图是一幅画》

第八xx:第二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九xx:复习

第十xx:《我家的日常购物》

第十一xx:《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

第十二xx:《购物的学问》

第十三xx:第三单元的总结与提高

第十四xx:综合活动

第十五xx:学生社会生活考察活动

第十六xx:复习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3

本人担任三年级生命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任务,一学期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

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5、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4

新的学科新的挑战,在本学期伊始,我承担了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此,我做了许多尝试,现对半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挖掘教材,以教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展开辩论会,学生积极性很高,多方搜集资料,派选正、反方队员,积极进行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认识到了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在学习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让学生查一查、实地看一看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道德对儿童的发胀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担负的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二、实施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三、评价方法

1、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于素质报告册上,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2、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3、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四、存在的问题

1、有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起来。

说道理,同学都能明白,但是真正到生活中,甚至关系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往往言行不一。

2、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3、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4、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5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们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级体。他们聪明活泼,积极进取,通过三年学习生活的锻炼,他们已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整体上看,不少学生表现出娇惯,好吃懒做、任性、主动性差,自私的特点。这些行为习惯是今后教育的主要方面。另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行动上,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践。

二、成功经验

1、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明显。

2、教学的实际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加强,主要是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学习习惯和两操习惯,环境卫生的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1、上课、备课是关键。

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

2、抓好训练,学以致用。

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

3、抓好落实,常抓不懈。

紧密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大唱特唱瑶族山歌,积极参加唱红歌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始终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水平才能有所提高,而且作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光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行的。

4、对于思想品质良好的同学,再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对于习惯较差,思想观念差的同学,从生活中入手,正面疏导,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淡化,过于敷衍了事。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学生的影响来自于多方面,家庭、社会、学校。学校教育固然重要,其他方面不容忽视。有些家庭教育受家长思想品质、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背道而行,因此,学生的`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1 / 9 4、部分学生不能把学到的道理和实际行动有效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是做的最欠缺的一部分,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教育,切实使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作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的修养

教育学生,首先要身正为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公德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的教育学生。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

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4、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作到防患于未然。

第四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涵水小学中心校三年级二班们宋继兰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三年级二班《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在这一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现对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一、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活动时,教给学生调查采访的方法,认真组织,让每一次活动都能促进学生真正成长和进步。

二、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1、是加强活动的指导。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 1

成能力。通过“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

2、创设活动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二是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三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3、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我把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有机渗透,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他们努力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013-12-23

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总结

丁彩霞

在以往的思品课中,教师往往疏忽了学生的自主性,这很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只有确立起学生的自主权,指导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让他们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锻炼,才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才能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让学生自我辨析,提高道德认识,拨亮学生心灵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能力评价。教学中,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一)展开讨论,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应多进行议一议,讨论等形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二)判断正误,提高学生的识别评价能力

二、自我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思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并促使已有的健康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内心需要。

三、自我督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情感转化后,应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

当学生提高了道德认识,激发了道德情感,产生了行动动机之后,就要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去。

(二)自我监督,克服不良习惯

学生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

三、自我做起,终身受益

我发现许多学生只懂得接受长辈的爱与关怀,不知道关心别人,有的甚至从未想过回报长辈、体贴父母这一传统美德。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讲述父母爱我的故事。学生每天生活在父母身边,感受最深,因而发言踊跃,从理性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一片苦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自我反悔,让学生说说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关心体贴父母的?哪些方面做的不够?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外,回家后就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事。受到父母邻居的表扬,更加坚定了体贴、关心父母的决心,不自觉又强化了自我体验。

下载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吕戈庄小学 隋秀玲 在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期学习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总结

    府谷县第三小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杨莉宁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四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总结 本学期,本班在《品德与社会》科的教学中能围绕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好学勤奋,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热爱班集体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一学......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总结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学总结 紧张的一学期已结束,为了更好的开展下学期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成绩,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三年级学生大部分都比较勤学......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本学期我承当了三年级下学期三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全面掌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协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转眼间,紧张的一学期已经结束,现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一、明确课程性质,贯彻课标精神为了培养......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高县蕉村镇欣欣小学校2014年春期 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袁文静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 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

    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篇)

    三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大家初步懂得了基本的规则,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劳动和生活的习惯。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