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得当和学生的可接受性,还应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方法一,般采用室内讲授形式,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讲练法、讨论法等。教师讲解,学生学习,比较单调,乏味,无趣,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上的是小学一年级的体育课,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习惯,组织和纪律性,几乎为零,所以必须从头开始。我对学生要求不算严格,认为学生会很自觉,可学生把我的温柔当做了放松,上课比较懒散,导致课堂效果非常糟糕!
通过远程培训,学习了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法,我在教学中的思路有所改变了,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主题教学法
主题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及相关的活动与内容的原则性建议,围绕创设的一个教学主题,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采用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通过以游戏为主的方法,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融合于身体活动之中。主题教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纠正错误动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运用主题进行教学,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二)学生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集体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主练习等方法学习。通过自主练习,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说话的语言,不宜过快,应简洁明了,多采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还可以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篇:《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教育改革不只是在文化教育领域,他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体育的改革也紧跟其后,为了适应当前教育的模式,充实自己的教学教育方法,有幸拜读《新课程教学法》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尤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模糊,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练习,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对于原地的运球技术动作掌握不够,就在此基础上进行行进间运球技术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技术知识有种应接不暇的感觉,尤其是那些接受能力相对不够好的学生。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即使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学的话,教师做的也是无用功。
对照书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觉得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对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评价。二是要在平时要有对课堂纪律的一个严格要求,禁止出现那些讲话、做小动作、与别的同学打闹等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出现。当然在运用教师的强制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跟学生的感性交流,为教学赢得一个相互尊重的的环境与氛围。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程的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师必须真正地从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第三篇: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心得体会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心得体会
新课程如同一股春风,带着久违的清新吹进了课堂,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论更是涤荡着我们的心怀。首先,老师对课程改革做了回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面对社会的发展,我们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后,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构建以及编写依据、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行为的区别、评价体系的变化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讲解。其次,老师们的重点讲解,当前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分析和当前体育教学方法带来的利与弊等。重点证讲解了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并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改下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怎样评课等,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等内容。对我今后的学习有了更大的帮助。
经过登录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注册学习,通过《新课程培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使我 重新认识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深刻内涵,通过学科内容中例举的案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组织,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我们 体育 老师 一边 学习一边 网络交流 研讨,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我们体育教师的观念转变,把适应新的课程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教授们高深的专业理论报告,不平凡的经历、严谨的治学精神及观摩名师体育课例的令我留恋往返、茅塞顿开的感觉。使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使自己有了不少的收获!
这次学习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焕发出无限生机。通过培训和一年多的网络学习考核,我从一些优秀的教授、教师身上不光学到了教学、研究的本
领,而且学到了如何做人为师,新跋涉的新起点。今后,我们在地方做好骨干辐射作用,朝着体育课程的探索和改革的方向前进!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虽然身体很累,但留给我的收获却是无穷的,头脑是充实。通过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平时很难了解到的经验和教学方法,通过学习让我更深的认识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的乐趣,也对教好新教材充满信心。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为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老师而努力。
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体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体育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体育”的真情实感,与此同时巧妙地配合体育训练设置问题,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体育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体育,增强对体育学科的兴趣。
另外,在每节课的导入时,也可以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或者实验,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二、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体育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操作、观察、设计、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体育知识的兴趣。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三、研讨释疑增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怎么去做,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练体育训练,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体育展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第四篇: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第1章 新时期、新理念,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新时代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颁布了。课程标准体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教育要贯彻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精神,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是新世纪初叶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和全面认识课程标准,并积极实施,必将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必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1节 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其性质明确定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从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指明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对体育课程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特征作了准确描述。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全面地学习认识和把握课程的性质,方能有效地推进课程标准的实施。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 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育、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一、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对其进行体育和相关教育,以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并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基础,也是体育重要功能之一。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目的不是唯一的,在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具有它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新体育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方面,都要着眼于素质教育,从就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和促进学生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步发展。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形式和各种活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课程。其特征之一:体育学习过程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体育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整个体育学习活动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与提高是学习的中心,并贯穿体育学习过程的始终;这一学习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同时人的思维与指挥在身体练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感知、操作、体验、思考、发现着各种身体练习。特征之二:体育学习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社会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是统一在整个体育学习之中的。从体育与健康标准学习来说,其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识性知识的积累和净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改革上。为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健康第一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名学生接受的前提出发,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第1章 新时期、新理念,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2节 实现以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价值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表现在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形态和机能得到改善,体能得到发展,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中形成了身体素质、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了保健意识,并逐步养成了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的各项体育学习情况中,感受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平等与友爱合作,享受到运动过程中的挑战、成功的预约,体验到运动练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学生会在这丰富多彩的体育学习活动中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良好的心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心,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一个 “课堂小社会”,这一课堂社会的学习活动大多具集体性、竞争性,每个人的能力、修养、人格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习惯于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根据社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青少年学生喜爱体育活动是一种天性,因而学生对通过游戏和体育观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规范的学习常常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态度。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应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取社会适应能力,引领学生认识体育,认识社会,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团队精神。真正让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初中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所要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以下内容:为促进集体健康与终身体育必需的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练习的基本方法,培养经常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能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了解有关运动项目,提高运动的欣赏能力。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学习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的知识;二是知识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学习和认知性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或课堂练习而实现的。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效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
第1章 新时期、新理念,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3节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
心的基本理念
一、把 “健康第一”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净化改革,确立了 “健康第一”的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增加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两个全新的领域,这就更明确地指明了为了学生的发展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包括每个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要落实 “健康第一”的指导观和确保发展到位,我们应该将人体生长与发育,体育与生活,心理,营养与卫生,卫生与健康,还击功能与安全等增进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自然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在体育健康课程上愉快学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练习体验、情感交互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要使这一整体活动过程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在“健康第一”观念的指导之下,精心思考与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心中有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关照和偏爱,要注重选用适应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要注意隐含在教材和教学实施中的智力和非智力资源,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让 “培养学生兴趣”伴随着体育学练的全过程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导致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自觉性与热情,运动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更是受到很大影响。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为此,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潜在的兴趣点及育人功能,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动态的问题,改变竞赛规则和场地器材规格,降低难度或将现有的条件变成略有困难的条件,使学生真实地感到参与体育创设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以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探求和勇于实践。
三、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新课程 “关注的核心是具体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对人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基本功的明确阐明。新教育观的主体性就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自主性。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感知、理解、体验教材并在实践中运用,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安排和调节,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学习,向教师请教,相互研讨,和同伴交流学习。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使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潜能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完善。
第二,能动性。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表现在他们能根据教学活动要求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有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还能主动合理地分派学习时间与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继续学习,以得到充实和发展。但这些行为取决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操的影响以及意志品质的支撑。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择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兴趣,给学生们成功体验的多种形式评价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将会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体育学习,并在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毅力。
第三,创造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近年来,师生们创造性地在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现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上的有五彩缤纷的健身健美操,引人入胜的轮滑、街舞等时尚运动,体现民族特色与地域性的有舞龙、跳竹竿、藤球、花样跳绳、跳胶圈等活动,体现在竞技项目的改造上有简化比赛规划方法,降低难度与要求,使之适合于健身性活动。
对于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来说,创造性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此,教师要教授学生以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四、教学中确保全体学生发展,充分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明白的过程,现实教学中学生在身体形态、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取决于后天的学习,而且往往与先天的因素有关,这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 “关照了”约70%的中间学生,“关注了”10%先天素质好和经后天努力素质好的学生,都 “忽视了”约20%对体育不很敏感或者是反感的弱势群体学生。从而使体育教学只是做到面向大多数学生并未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体育尖子生发展得更好,却使绝大多数没有特长的学生没有机会走进体育。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育教学既要确保每个学生接受,更要关注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关注个体差异中20%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转化,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
在确保全体学生发展与充分关注个体上,教师应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帮助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分析原因,拟订符合自己的 “胜己”目标。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环境,创设 “我能行”的逐步 “胜己”条件,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第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教学内容到评价的实施都充分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强调互相比较,不强调 “同质分组”,强调相互关心,优势互补,强调个体的进步与成功体验,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第三,加强良好的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中形成的心理教育,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2章
重育人,重目标,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体系及内容选择
第1节 课程目标的构建与体现
一、课程的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以及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的需求,素质教育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递进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即:
课程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态度等方面应实现的变化或体验;领域
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细化,具体指明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各自应发生的变化;水平目标具体指明学生在五个方面发生变化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容标准,进一步指明学生在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变化。
二、课程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能,强健的体魄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学生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基本保障,是充沛精力的源泉。增强体能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是主要学习内容,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学会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运用身体练习增强体能,除了要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国家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社会和家庭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健康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新课程充分体现了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对人的培养,不仅强调身体健康,而且强调心理的健康,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善于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三、领域目标的描述和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又细分为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即课程总目标可以通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具体描述和体现。
1.运动参与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领域的学习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基本途径,没有运动参与,一切目标都是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的描述是:(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这一领域的目标重视学生对运动基础知识的获取及对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教师应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得运动基础知识,掌握获取运动基础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运动技能的教学,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运动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专长,从而为高中阶段的运动项目选择打好基础,并提高其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目标 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育;(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一领域的目标提示我们,课程重视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其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此外,该学习领域还非常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体能。
4.心理健康领域目标 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作为现代健康标准的重要方面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新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也提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独特作用,因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以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学习领域是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新课程标准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构成了体育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一个学习整体,每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这五个学习领域是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是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目标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运动参与中体验和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体系,建立全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转变只注重 “三基”教学和只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还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心理体验,并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
第2章
重育人,重目标,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体系及内容选择
第2节 课程内容标准的实现与教学内容的精选
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形式等都由体育教师自主建构,体育教师既是新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体育教师由过去主要依照大纲规定的内容、时数、考核项目和标准进行教学转变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可以自主地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因
此,这也给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学会如何根据课程内容标准与特征精选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特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体系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小学的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纵向描述了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各个水平阶段的五个学习领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体现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初中年级学生要求达到水平四目标,从这个水平目标与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所对应的内容标准来看,是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目标,例如,运动技能领域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内容标准是学生能够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领域目标中这些内容标准是最基础的了。因此,在精选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内容标准的基础性,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并且简单易行。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特征
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要达到各水平目标必须学习的内容和时数比例,而是针对不同水平阶段提出了各学习领域内具体内容标准,指明学生在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变化,并提出了达到目标的内容或活动建议。课程标准只是提出内容框架,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教材,用什么教学内容来达到各领域目标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将极大地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内容达到课程目标。这正体现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特征。
例如水平四 “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中,达到 “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水平目标时,内容标准是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建议给教师和学生的选择余地是很大的。如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篮、排、足、乒、羽等项目中任选一两项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当地学科特色选择其他球类项目,如三门球、巧固球、毽球、保龄球等;再如 “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师可以选择当地特有的项目,如北方的滑冰,南方的划龙舟,草原的摔跤、骑马等,而且,一项运动中具体安排什么内容,究竟教什么技战术,并且这项运动放在哪一学期进行教学,也由教师和学生来定,从而使 “课程标准”的操作性和适应性大大增强。
内容标准是确定与选择内容的依据与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体系,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习内容的内在关系,要符合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充分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不仅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还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终身体育的需要。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是当今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大趋势。要实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是关键。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满足青少年学生身心需要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既有健身价值,又有终身体育性质的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保龄球、游泳、健身操、舞蹈等),并注意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养生健身活动中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和方法,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正确对待竞技运动项目。新课程不是摒弃竞技运动项目,而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传递、健身、娱乐等功能,本着延用、改造、继承、创新的精神,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器材场地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使之教材化,少年化,健身化,以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学校的传统特色,要善于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传统项目,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形成某一项目上的优势,创造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我国虽然加大了对教育投入,但投资仍显不足,各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差距还很大,地域发展很不平衡,许多边缘地区、农村的学校甚至没有什么体育设施和场地。而课程目标具有普适性。所谓普适性,就是学习目标对不同地区的广泛适应性。这意味着体育的场地和设备并不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新课程扩大了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是符合课程性质,体现课程价值的,能够达成学习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开发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因此,各地方、各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努力挖掘和有效地开发各种体育资源并加以利用,以使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都能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体育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教学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方面。
1.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师是其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之一。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师内在潜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就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事,而应是社会各界人士的事,人们都来关心健康了,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氛围增强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也就得以实现了。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对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发出常用器材的新功能:一种器材的多种功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
3.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 要大力开发现有的丰富的运动项目的资源,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可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定向、简易的攀岩、保龄球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等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等。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根据本地、本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与开发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并使其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
第3章
教学过程的特征与策略
第1节 教学过程的特征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以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发展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精选学习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积极参与有效的多种方式的身体练习,学习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 “健康第一”的思想,塑造学生健康体魄
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增进学生的健康,所以说,身体练习是手段,增进健康是目标,而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
中学生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教学,甚至将竞技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这种训练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的体育教学应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的学练中享受欢乐和提高健康水平。
中学生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教学,甚至将竞技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这种训练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的体育教学应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的学练中享受欢乐和提高健康水平。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重视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并将其与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与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
二、在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是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要有较充分的学生自主学练时间,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坚持锻炼的前提。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质疑,讨论,探究,体验成功。
二是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学中大量的学习内容和身体练习都是在交往互动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直观情境、问题情境与活动情境)与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协作配合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并由此培养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是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互动之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观摩、交流、倾听、讨论、练习、体验、分享、评价、调节、激励、期待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生主体自由选择和创生新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学生从一般认知到自愿探索,由机械接受到敢于挑战,学生的创新潜能被激活,主体精神得以张扬。
三、在多彩、愉悦、智慧的身体练习中,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所有的健康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未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更未规定内容学习的时数比例,从而为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更大的空间。
体育运动无论是休闲活动还是养生性活动,是健身性运动还是竞技性运动,或是民俗民间性运动,都是源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或军事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比较单一,多是以竞技性项目构成体系。新课程必须对以往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对原教学内容的继承,改造,创新,以形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中要赋予教材以生命,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实践与体验。三是教材与学习内容应有利于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容。智慧地学习与进行身体练习和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过程、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说,智慧地学习与身体练习,意味着学习内容和身体练习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 “自己的课程”,自主性的乐学,乐意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中与同伴交流,尝试,体验,探究,评价及
智慧地学习与进行身体练习和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过程、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说,智慧地学习与身体练习,意味着学习内容和身体练习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 “自己的课程”,自主性的乐学,乐意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中与同伴交流,尝试,体验,探究,评价及自我调控,从而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和谐发展。对教师来说,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由体育的 “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文件)走向 “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情况,运动负荷是否适时,适量,适度,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练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人格养成。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也是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阅读材料
体育———塑造健康体魄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 《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 ‚测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也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重视运动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的经验与问题,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由此,此次体育课程改革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造,确立了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全新的方面。很显然,《课程标准》进一步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方面发展,更加强调让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协调发展,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格。如果按照这个 《课程标准》施教,学生定会学有所获,练习有所成,身心和个性均得到健康发展。(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
其他国家相关课程标准对有关问题的论述
1.新西兰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
新西兰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学校有义务阐明影响学生的健康问题,因为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会影响他们的学科成绩,而每个学生对于健康和幸福的态度和行为又会影响其周围的人。
该标准指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从中获取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有助于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幸福。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与其他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由此便促进了健康社会团体的形成。
该标准强调学生的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重视学生对个人特征和自我价值的理解,要求学生增加知识、理解力、技能,形成积极的态度来满足自身现在和将来健康和体育活动的需要,了解健康的影响因素,发展增进健康的自我管理技能,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生活、休息和娱乐等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该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1)形成维持和提高个人健康和身体发展的知识、理解、技能和态度。
(2)通过运动发展动作技能,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理解,形成对身体活动的积极态度。
(3)提高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解、技能和态度。
(4)采取积极、负责的行动,参与健康的社区和环境的创设。
2.加拿大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
加拿大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期望主要应集中发展学生的体育、竞争力、技能、态度和知识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应对生活中个人的、社会的和工作方面的变化,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积极参与健康的活动以及愉快地生活的能力。
该标准认为,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生活可以使学生个人和社会在以下方面获益:提高生产力,改进道德风尚,减少缺勤,降低健康医疗费用和增强个人满意度,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身体活动能力和应对应急的能力等。因此,课程期望通过发展学生身体的素质和个人的技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生活。
该标准强调,在健康与体育课程中有许多期待的目标,如健康的生活、积极地参与和运动技能有关的目标,都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健康与体育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健康的诸多方面作出积极的决定,并鼓励他们健康、充满活力地生活。
该标准还指出,健康与体育课程也应该重视一些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和目标,如宽容、理解、杰出和良好的健康状态。在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方面,父母、学校、健康医疗机构、企业、政府和媒体都有共同的责任。学校和社区则需要共同促进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及安全、健康地生活。当然,健康与体育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 ‚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 ‚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所以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双边活动‛变成了 ‚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 ‚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活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余文森 《教育研究》2002.4,年选)
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性 在实施 《课程标准》过程中,研究体育教学过程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特性是直接影响精选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大特性是其内容的逻辑关系不强,体育教学内容的划分通常只是以运动项来进行,划分后的教材之间都是平行和并列的关系。
第二个特性是 ‚一项多能‛和 ‚多项一能‛。
第三个特性是数量极大,内容很庞杂,难以分类。
体育教学内容的第四个特性是:每个运动都有各自独特的乐趣。如:篮球和足球的乐趣是在激烈的直接对抗中运用自己的技术和队友之间的配合将球攻入对方的篮(门);隔网类运动在于双方队员在各自的场地中进行巧妙的配合,通过多次网上往返和争夺后,对方无法将球击回而取胜;体操运动则在于控制自己的身体使之达到一种难以完成的非正常体位,并体会难得 ‚错位‛的感觉(眩晕),并体验其中的乐趣;目标类运动(保龄球、飞镖、高尔夫球、台球等)的乐趣在于通过长时间锻炼达到操作的稳定性,并在实践中用精确结果来验证自己的预想能力,并从中获得快感和自信;野外型活动的乐趣在于获得征服自然的某种能力和智慧后,在优美或险恶的环境中检验自己的能力并获得征服自然后的超越感,即 ‚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等。体育运动的这个特性使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无法忽略运动的乐趣(谁忽略了它就会使体育教学失去魅力,因为学生是不会忘记这个特性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 ‚快乐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存在,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所在。
体育教学内容的上述四个主要特性来源于游戏(Play)的性质和体育运动的特性,这些性质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精选体育课程教材有着决定性要因。
(毛振明:《体育教学的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使命。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 ‚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二是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 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各种道德并发展道德,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余文森 《教育研究》,2002.4,节选)
案例3-1 合作定向运动 1.学习阶段:水平
四、初三年级学生。
2.学习内容:跑、跨越、攀爬。3.学习目标:
〃学会并能运用适宜的跨越与攀爬等方法过障碍;
〃在现有水平上发展耐久跑与过障碍的能力,1000米内过4—5次障碍;
〃培养合作意识,面对困难,相互鼓励帮助并自我暗示:我能行。
4.教学设计要点:
〃3—5人一组,在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利用校园地形、地物及运动场上设施(或设臵一定的作业点),在规定的线路上走跑交替或匀速跑进中跨过、钻过、攀爬越过4—5次障碍;
〃障碍设臵要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与需求,且关注每个学生的安全;
〃全课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不同层次的 ‚体验性学习‛方式为主线,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过单一障碍与过多个障碍进行有效的组合,并给予学生较充分的学练时间;
〃教师始终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提示、点拨,调控教学进程。
5.教学程序: 〃开课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问题‛ 准备活动:学生自主慢跑、体操练习———与教师同做练习
〃运动体验:
(1)已学习过的跨折叠垫,钻过低栏架,攀越双杠。个人自主练习。
(2)小组进行上述练习,相互观摩对比成功与不足之处;探究最佳过障碍方法。
师生共同演示,讲评;安全教育;监控,指示。
〃学习体验:
(1)跨低栏———有一定的 ‚攻栏‛意识,起跨点适当,用力后蹬,积极伸展摆动腿。
(2)跨过 ‚沼泽地带‛——— ‚后引、预蹬‛有力,前跨越过障碍至最远点,‚急振‛展体落地,屈膝缓冲。
教师示范或请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讨论理解要点。
〃挑战自我,全过程体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鼓励,支持,帮助,记录成绩。
教师巡回观摩,指导,调控。〃结束与小结:(1)放松与整理活动。(2)师生共同评价学练情况;教师提炼归纳,布臵作业。
评析:
将 “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教学中,既注重精选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本身的健身因素,同时在分析学生的身心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以运动参与行为目标为主导的前提下,同时注重认知和情感领域目标。全课通过适宜的教学策略始终引导学生让 “我能行”的自信心表现在思想上、行为上和情感体验上。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给予每个学生创立和提供平等表现“我能行”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从而体验到 “我能行”,进一步增强了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第3章
教学过程的特征与策略
第2节 教学活动的策略
一、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策略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策略是指在 “健康第一”的思想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与情境特点,对所建立的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实施过程所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在这一决策活动中,既有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同时又有对教学方法进行统摄、控制和调节,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应以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基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是紧密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既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调控,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方法的调控,而且应以学习策略为基础。
教学策略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对于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过程,从内部来说,体育教师的元认知意识(元认知含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方面)和对教学活动的调控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动,它支配和调节着教学活动的外部操作,具有内隐性特点。这时,从直观我们无法观察到教师是否在进行教学策略的构建活动,只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判断建构活动的存在。因此,作为教学策略的重要内容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观察到教师对所提示的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由小组讨论练习方法,学生个人体验练习,再集体练习并相互观摩学习,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参与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的方法更好,为什么,让学生分析,比较,达到练习方法的重组,水平的提示。这一系列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所使用的操作行为———适时、恰当的调控行为,因此,它又具有外显性特点。在教学策略的整体活动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内部活动通过外部操作得以体现,同时外部操作是在内部活动的调节下进行的,又通过内部活动的调节发挥出更佳作用。所以说,外部操作是内部意向的现实结果,内部活动是外部操作的前提条件。
1.影响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为载体,健身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过程,符合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教学策略的复杂多样性。
(1)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关键性因素
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意味着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需设计与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单元教学,起始性教学与后几项教学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如水平通过多种跑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教学起始的目标和应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学生了解何谓有氧耐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何作用,哪些练习对体验与发展有氧耐力最有效,如何学会这些练习呢,随着学生认知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随之提高。应使学生理解有氧耐力练习的特点,对改善与提高人的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及情感意志品质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氧耐力的练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前者教学策略则应着力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不畏困难的信心上,并以坚持不懈参与有氧健身跑练习者呼吸与心血管功能强健的实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走跑交替、运球游戏跑、结伴跑等,达到提高和保持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则应根据耐久跑与快速跑的不同形式、特点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结构的促进作用,知识与技能迁移规律,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设计或选择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由此说明教学目标的分析是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关键条件。
(2)学生的主体状态是制作教学策略设计的重要条件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最大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身体与心理发展水平及其与同伴间合作互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体育学习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必须从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无视或缺乏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那么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败。
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一是采取与学生兴越浓、偏爱的运动项目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兴趣低、不爱好的运动项目,对其加以改造,降低技术难度,简化规则,使之教材化、游戏化的诱导性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化,情境的改变,学生的 “初始状态”与“最近发展区”也是在变化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 “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
(3)教师自身特征也是制约有效教学策略设计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教师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策略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体育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监督、实施教学策略的主体,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相一致的教学策略。例如,对布卢姆教学思想理解较深的老师,便会采用 “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中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性,对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知识经验也是影响教学策略设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教学的适宜环境及学生的需求,设计或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如擅长球类运动教学的老师,便会常安排学习球类的内容,采用游戏性与合作性教学策略,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协作配合。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便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联的教学问题,采用 “主体体验性”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变换形式及技能的重新组合,享受创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始状态,教师还应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设计与选择有效教学策略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不利影响。
2.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有别于其他文化课之处,是一门技能性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与深化上,所关注和表现的是体能的增强,技能与方法的掌握,行为态度的改变,养成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整合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课堂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的整合上,它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必须对体育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方法、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上述诸要素是综合的,密不可分的,有着本质的联系,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因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与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切实组合最佳的实施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3)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既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原则,也不同于在某教学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具体方案。它有着明确的具体的内容,是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而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均不涉及这一层次的问题。教学模式只是规定了某种教学内容的一般程序,并不涉及每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教学原则超脱了具体教学内容,只是教学规律的表述。因此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侧重的是指导性、理论性,而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了如何教好学生的使用技术与方法,因此,教学策略具有操作性与实用性,理解与掌握之后,就易于物化到教学活动之中。
(4)灵活性
体育教学策略既要关注到多种内容、多种功能与多种价值的整合,同时,又要涉及多种教学要素,因此,想建立一个 “合能式”的大而全的教学策略是不可能的。应根据目标、内容与任务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情境组合起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以达成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如体育教学中的对抗性运动内容的学习练习与非对抗性运动内
体育教学策略既要关注到多种内容、多种功能与多种价值的整合,同时,又要涉及多种教学要素,因此,想建立一个 “合能式”的大而全的教学策略是不可能的。应根据目标、内容与任务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情境组合起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以达成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如体育教学中的对抗性运动内容的学习练习与非对抗性运动内容的学习练习教学策略就不相同,而直接对抗性篮球、足球和技战术学习策略也不完全同于隔网对抗的排球技战术学习策略。所以每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教学策略也应随之而改变:同一个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教学策略施教于同一学习群体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层次性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等方面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方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学策略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正如体育知识、学习、技能的形成及人体在运动中身体机能和心理情绪皆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体育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教学调控。
教学中的调控,首先是以教师的反思性为自己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去获取教学活动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时时反思和检查教学活动效果,并及时调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二是着重关注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在教师提示、点拨之下资源生成、过程生成和净化互动情况,从而为提高学习资源生成的质量,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比较,形成新学习方案,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程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控。三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给学生主动而有效的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与同伴练习实践情况,教会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自我反思与调控。
阅读材料
教 学 策 略
教学策略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涉及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技能,但又不是教学技能的简单堆积和罗列。加纳认为,策略总含有某些意识成分,意识的参与含有选择的意味,策略就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的明智的选择。当然,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之后,策略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这样各种策略才能同时并用而不致超载。
教学策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方法的选择臵于广阔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选用的各种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中,将教学方法提高到一般策略性的新水平。
为教师们提供一些 ‚处方‛式的策略,让教师们可以按图索骥,据此操作。同时也试图在理论与操作实施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有距离才能有宽广的视角,才可能既深入实际又超越其上。
在目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主要操作形态的前提下,我们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发与设计,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设计教学策略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全部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又都是以自己的风格、特点来学习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已经在教育研究中得到证明,如果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之间能产生有意义的联系,教学策略的设计才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了解和认识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凭主观去猜想,也无法使用某种量表或一两套测试题完成,它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形成伙伴关系,仔细地观察、揣摩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由此可见,教学策略的制定不是坐在研究室或办公室的事,也不是凭着天才的智慧或专家的权威所能完成的事,它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和完善。
(周军 《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案例3-2 简易软式排球比赛
学习阶段:水平四
学习目标:掌握排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力量素质及协调能力,培养女排的拼搏精神。
学习内容:软式排球的各项基本技术场地器材:
排球场2个,软式排球10个 教学步骤:
1简易软式排球赛 方法:
(1)教师课堂引导,启发学生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拼搏精神,学好排球技、战术。
(2)将学生按性别分男女两大组,分别在两个排球场进行比赛。
(3)将学生均匀分为两组,进行男、女混合比赛,各队3女3男或4女4男,分别在两个排球场进行。
规则要求:
(1)根据临场学生掌握技术情况,随时改变规则:如开始比赛时,可以让球落地后,再传起或垫起都有效,也可以一人连续两次击球等。
(2)降低排球网的高度,也可用羽毛球网替代。
(3)男女混合比赛时,在进攻中一定要有一次女生击球后,再将球还击过网方为有效。
(4)两队人数一样,球在一方击球不能超过5次,第六次击过网为失败。采用三局两胜制。
2.垫球比赛 方法:
(1)学习垫球技术,教师示范讲解后由各组学生进行对垫练习。
(2)将学生分为两组自垫球比赛,每人一次机会,当一人垫球落地后由本组第二人接着垫……以此类推,最后算各组的垫球总次数,垫球多的组为胜方。
(3)最后两组分别选两人代表本组进行对垫比赛,看两组中哪两人对垫次数多,多者为胜方。
(4)教师总结,鼓励表扬,指出不足。
3.传球比赛 方法同垫球比赛 4.软式排球比赛 方法:
(1)将规则逐步正规化,不得二次垫球和二次传球。
(2)将学生按男女分两个场地进行正规比赛。
5.再学习垫球技术
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以上教学活动过程,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及学生掌握技术情况,在教学单元时间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可适当调整,目标是学会比赛的同时,学会有关技术,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团结合作、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评析:
本课设计有创意,值得学习探讨,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点新创意:一是改变传统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采用相对集中的单元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根据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及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制定的;二是采用 “例序法”进行排球教学,符合学生想 “玩球”的强烈学习愿望,并有利于全面掌握技、战术;三是引进软式排球进行教学,既新颖又安全,符合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四是灵活运用排球比赛规则,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比赛中玩得开心,乐得有趣,又掌握了技能,提高了素质,达成不同领域目标;五是以排球运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以中国女排精神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拼搏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策略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体育课程的单元教学目标与每节课教学目标都要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将目标的认知与技能,情感与负荷作科学的描述,以有助于教师根据目标设计或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指导与提示学生学习什么,从而使教学目标真正具有导向、指引、操作、评价与调控作用。教学目标设计应做到:
一是体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追求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体育教学发展性目标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倾向,要融体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育目标。具体讲,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体育知识与技术目标”,眼中只有 “知识点和技术难点”,而且还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教学展开过程中 “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是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今天在校学习,生活,明天要走向社会学习生活与发展。学校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体育教学要着重体现出对学生体育学科的学习能力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能力的整合。为此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是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注重有益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体育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情况,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寻求并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体育学科知识、技能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制定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精选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同时,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之间体能、技能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关注个性差异”,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运用因材施教、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优势互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是注重教学目标的弹性 新课程教学观下的目标设计要求有一定弹性,即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的 “生成性”和 “创生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感受,尝试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分析比较,综合重视,以形成新的学习方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阅读材料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架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变化,新课程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落实在以下一些方面:
五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 “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 “学习条件”。
(1)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建构了一个符合素质要求的,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 “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
(2)着眼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的心理特性,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把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评析: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该课程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 “寓教于乐、乐中求学、学中益智、练中健身”的教学思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跳绳活动,以跳绳、玩绳、持绳做搏击操,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运动兴趣,发挥了体能,提高了有氧耐力。同时学生发挥了自主创新能力,学会了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真正体验到了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乐趣。
全课的安排是科学、合理、有序的,调控是有效的。
三、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的建构性策略
新课程观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的建构性学习是指 “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并使学生在情境下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这是针对传统的 “以体育知识与技术为中心”,机械性地进行技术动作训练的接受式体育学习方式而提出来的。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依靠学生主体自主的有目的活动去建构,在活动中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内涵进行感受、理解和领悟,培养了建构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了体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乎学生主体需求地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为了达到这一有意义的建构,其操作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唤起学生学习需求。通过以 “问题情境”和 “目标任务”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我需求,并充分发挥 “认知定向”的激发与调节作用,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兴趣与激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体育课程成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二是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可先自主地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思考、尝试与体验练习的质量与最好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引导学生的练习,可提供动作练习要点,也可在关键环节上适当提示与点拨,从而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学练的体育知识、技能动作与方法进行
第五篇: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介绍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介绍
主编:季浏汪晓赞
副主编:潘绍伟谭华
面对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体育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广大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有效地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鉴于这样的现实问题,编写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旨在指导体育教师有效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希望本书能对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有所帮助。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阐述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同时,强调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关的许多教学实践问题。这对广大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由七章组成,包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的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指导;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和体育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也有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的教研员和一线体育教师。他们是:季浏,汪晓赞,潘绍伟,谭华,庄弻,江铃,宋超美,杨涛。全书由季浏和汪晓赞统稿。
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