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感于课堂的有效提问——“长丰县第二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有 感 于 课 堂 的 有 效 提 问
— “长丰县第二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沛河中学胡江淮)
2010年5月13日至5月16日,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日子。因为我有幸赴上海参加了“长丰县第二期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学习研讨活动。首先要衷心感谢县局及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其次要感谢教研室翟主任等几位领导的精心安排。四天中,我们认真聆听了上海交大和华师大的五位国内知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尤其是听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王秋海教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微格分析》后,使我顿有如沐春风,再享春晖之感,其中最让我产生共鸣的是课堂教学技能中的“提问技能”。作为一线教师,近年来,上了不少公开课,也深入课堂听了大量的随堂课、公开课、观摩课等,课后交流时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这里,我就结合王秋海教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微格分析》中的提问技能和我们课堂中的一些提问现象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肤浅体会。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比如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什么?
有学生回答:我觉得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抓住应用题解题步骤。
也有学生回答:我觉得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抓住数量关系。
老师问:那到底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一阵沉默。)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这位教师在复习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步骤后提出了“解应用题关键要抓住什么”的问题,而根据刚才的复习,答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抓住数量关系,一种是抓住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因而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 1
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4)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1、提问要讲究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要讲究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4、提问要讲究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例如,我校一位老师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3cm,9cm,6cm,结合情景,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1:“这三根塑料管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
(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的三边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问题2:“三根都剪去2cm后,还能首尾顺次连成一个三角形吗?”
(通过现场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问题3:“最短边再剪去2cm后呢?”
问题4:“怎样的三边才能首尾顺次连接成一个三角形。”
(在上面三个问题的基础上,第四个问题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体会: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出三条线段的三种不同关系,全体学生都可以借助于最直观的现实体验,对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不仅引导出三角形三边应满足的条件,而且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深更广。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1)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
[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
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2)投石冲开水底天——启发式提问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用分割的思想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的教学片断:
[师](用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后)“大家还能再用分割的方法,得到这个公式吗?”
[生1]: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180°。由于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欣赏的眼神)
[生2]:“老师,我们有第三种方法”。并走到黑板前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的内角和为180°(n-1),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p上,组成一个平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减去,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n-1)-180°,即为180°(n-2)。(掌声)
[生3]:“我第四种方法有了!”另一位同学快步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多边形,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一个点p,然后从点p向各个顶点连线,这样,就可以得到(n—1)个三角形,这(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n—1),其中多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减去。n边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n—1)-180°=180°(n-2)(长久的掌声)。
反思: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3)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新颖式提问
例如,在“求矩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专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什么情况?
[生]正方形的时候!
[师]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
[生]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马上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
[师] “那么最大面积是多少?”
[生] 60÷3=20,最大面积S=202=400。
[师]“老师如果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计出一个面积大于400的长方形呢?”
[生]情绪高涨,迫切地希望知道我的结果。
[师]“如图,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12,另一边长为36时,长方形的面积为432,大于400。”
[生]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寻找比432更大的。
[师]“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到底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求出这个最大值呢?”
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探索过程: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30x)=-2(x-30x+225)+450=-2(x-15)+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这个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发生了冲突,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从而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他们的心田。
(4)何处高楼雁一声——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沪科版七年级下册《乘法公式—平方差》的新课导入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则“请你评判”的故事:
张三租了李四的一块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土地,有一天李四找到他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不吃亏,你看如何?张三立即点头应允。
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张三,你会答应吗?请说明理由。
感受:通过故事情境中 “张三会不会吃亏”的分析(多项式乘法的回顾),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生活问题转变成我们熟知的数学问题,这一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效能。换个思路和角度,同样的一个问题,在第一个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可以这样问第二个学生 “你是怎么想的?”、“你还有补充的吗”等。简单的一句话,却能有效地深入学生思维的源头,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还能有效地给其他学生一个暗示——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你不但要认真听还要积极思考。当然,高效能的提问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不同的提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日常备课时,倘若我们能依据教材资源,结合自身实际,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精心设置每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预期的成效。同时,倘若我们还能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自己在问题设置、提问过程、提问效能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能不断加以发2222
扬和改进,那么,我们教师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挖掘,我们的专业就会得到主动创新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氛围就会更加和谐。
第二篇: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在xx师范大学参加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二十来天,正如东大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师资培训中心的多媒体教室墙上的标语所写那样:交流、感悟、反思、提升。这些天的学习给我们的收获是很大的。
一、专家接触促提升。在这次的学习中,有相应学科和公共学科的知名专家给我们上课,如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数学课标组组长史宁中教授、郭建华教授、孔凡哲教授、柳海民等。这近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瞻仰了专家的风采,领略了专家的“风骚”。他们先进的理念,丰富的学识修养与魅力,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升华了我们的思想,充实了我们的理论,提升了我们的能力。
二、实地考察促启发。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但聆听了专家的讲座,我们还实地考察了两间小学,听了他们成功的经验介绍。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工作,相同的境遇,相同的教育对象,通过交流与互动,让我们相互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悟,共同的反思,共同的提升。
三、同伴互助促成长。参加这次的学习,认识了很多同行人,结交了很多同道中人。这是一笔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交流及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四、学生生活促反思。离开校园生活十几年,又回到校园,再次当起学生,我们烦躁的心安静了下来,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与感悟,静下心来学习与反思,反思我们的工作,反思我们的得失,反思我们的成败,反思我们的缺失……有所思必有所得!
第三篇:参加河源市第二期公文写作知识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参加河源市第二期公文写作知识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5月25日至29日,本人参加了由市人社局主办的河源市第二期公文写作高级研修班。经过一周的紧张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培训,既有《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解读、《公文文种写作技法》、《公文写作技巧》、《汇报材料、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的撰写》、《领导讲话稿与调研报告写作》、《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等公文写作知识,又有《诗歌欣赏》等知识,培训内容非常丰富。授课老师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很高。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时而理论,时而列举案列,时而大家发言点评,使我们听起课来兴致很高。讲课老师还留出一些时间与学员们交流,解答疑问。培训期间,我认真听课,做好学习笔记,通过学习,使我对公文写作有了新的认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公文写作理论知识,体会深刻。
一、确立了新定位,提高了新认识。
此次培训,除了学习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及其新格式、讲述公文的写作及处理等实用性范例与技巧外,还专门就公务人员礼仪方面进行了讲授。通过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办公室工作除了要做好文字、搞好日常性工作外,还应该注重礼仪。因为,办公室人员的礼仪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整个单位的形象,除了要有符合身份、场合的仪容、着装外,更加应该注重自身讲话礼仪、行为礼仪的展示。通过培训,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 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树立严肃的作风,严谨的态度。
通过培训使我对公文有了更深的认识,所谓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臵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公文在写作上必须要做到合法、求实、合体、简明、严谨、准确、规范、完整、清晰、耐久。这就要求公文的表达语言必须庄重、准确、朴实、精练、严谨、规范。一组词语的搭配要经过反复推敲,一句话语的表达要经过仔细的思量。通过培训我认识到,用词不严谨,行文不规范将造成的错文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这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公文写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文章质量的高低绝不是工作能力大小决定的,而是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的具体体现,“文如其人”就说明了一个人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文字写作的质量。要写好一篇公文。就要做到提高政策水平,多读精典公文,正确使用文种,强化文字表达,注意格式表达。
三、公文写作必须要有“真实”文风。
通过这次对公文写作与处理以及公文格式和行文规则学习,授课过程中老师详细讲解了公文的写作要求及行文格式。也让我认识到,公文写作并不是要追求华美、韵味,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它的文风相对来说要朴实一些。公文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公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反映和表达的内容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因此,公文写作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时宜的文风。公文写作必须遵守规则,这不同于文学创作,个人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打破陈规,不断创新。我们在公文写作中应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以谦虚、严谨、求知的心态认真对待。
四、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确保各类文稿的撰写起草能够按时、认真、高质量完成、传达或上报,不仅关系到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单位的形象。在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办公室工作无小事,做好每一件大事都是小事,做错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有时一个标点、一个字、一句话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文稿满盘皆输,甚至严重损坏部门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扎实的文字功底,更要有耐心、细心和恒心。在此次培训中,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还有对自身事业的坚持与执着。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我认为,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学习实践,关注专业知识,日复一日,永无止境。“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学习也是如此,要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自己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 不能与这些专家、教授们相比,但我可以从现在就行动起来,像他们一样投入到不断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去,让学习成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尽管这次培训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这只是自己学习步入新的一个起点,更加繁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还在后面。要做好办公室工作,不仅需要较强的文字表达功底,还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理论素质。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双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也会出现差错,并从问题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现在想想,要想真正掌握,熟练公文的写作,那些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去练习,去努力。无论过去和现在如何,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公文写作实践相结合,在干中学,边干边学。“文”海无涯,只要我们以勤为“舟”,以“悟”为橹,砥砺不懈,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精美的公文。
市工商联黄运坚 二〇一五年六月一日
第四篇:国家精品课程数学建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国家精品课程《数学建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体会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姓名:刘学飞
学习地点 :重庆学习点
2008年10月24日——10月26日,本人作为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建模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数学建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本次研修班培训当中,本人认真听取了黄延祝教授、徐全智教授等专家的精彩讲课。各位专家在精品课程申报、精品课程建设、教学理念、学科前沿、案例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作了精辟、深入浅出地讲解。专家教法新颖,观点独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本人是数学建模的任课教师,也是数学建模的指导教师,本人认为这样的研修班非常有必要,使我接触到很多新的教法、观点,能够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使我在以后教学中做得更好。同时,本次研修班,还组织了班级讨论,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分享,共同探讨了教学、精品课程建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班级讨论也使我受益匪浅,给我很大的启发。总结一下,本人在本次研修班中,对《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舍得花力气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人才如何去培养,这就要靠受教育者知识的融会贯通。数学建模是多门知识的综合应用,而在这样的教学当中,教师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就要研究教书育人,研究课程建设。如果教师只是形式化地上课,不去用心地思考、探索课程建设,数学建模课程建设是不可能搞好的。所以,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对教学倾注心血,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样,久而久之,数学建模课程课程才能越建越好。
二、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有许多指标,这些指标可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做到的。另外,市场营销精品课程建设要考察我们课程建设的过程、沿革。也就是要看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步一步是怎样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不断的积累。对教学改革的经验、创新点等进行不断的积累、总结。时间长了,就会积累很多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非常有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对一些物化成果,更应该注意及时地进行整理、归类、保存。例如:编写的教材、著作、照片、证书等要注意整理、保存,特别是照片,是第一手资料,要注意整理、保存。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做了,但是,当时没有留下第一手资料(照片),这样,做还是没做?做得怎样?不好说明。有了第一手资料(照片),非常直观,能很好地说明问题。所以,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积累多了,精品课程可能也就比较容易建成。
三、要重视精品课程评价指标的变化
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几乎每年都在变。评价指标变化的趋势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严格。要申报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就应关注一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同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变化的指标都是对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的新要求,新的关注点。应该把变化了的新的评价指标做好。
四、数学建模教学自始至终要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建模》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建模精品课程的建设,都会涉及到处理实践过程提出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教学有很多形式,但是,我们自始至中都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建模案例教学中,老师经常提出问题,让学生从各个方向广开思路,并注意总结。老师实时点评,但要做到恰到好处,借以提高学生参与理论教学与建模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才行。
在本次研修班学习中,徐全智教授给我们播放并讲解了她的数学建模示范教学公开课,该公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自始至终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老师影响、但不左右学生。我想这样的数学建模教学才能真正锻炼、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
五、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都是使学生受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如果脱离了学生,完全由老师去做,这样的建设,肯定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我们建设的成果,建立的培养体系,学生可能感觉并不好,最终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所以,在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建议、观点、思路等。把学生良好的建议、观点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将来工作的实践当中去。基于这样的要求,数学建模精品课程建设才能搞得更好。
2008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