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亡羊补牢》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课
《亡羊补牢》设计稿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教师小结:寓言即通过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物的方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如,“亡”“牢”什么意思?“亡羊补牢”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边读书边看图,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认读,在此要强调多音字,轻声。(2)指导书写“隆”“叼”。(3)汇报读懂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学知道了“亡”“牢” “亡羊补牢”的意思,等问题。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很高,学习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1、在自学环节,给学生留得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的学生只忙于查字典,读书的次数极少。看来课堂上让学生查字典,时间还是很紧,我考虑觉得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查字典是否好些。
2、在验收自学成果时,老师急于课堂程序的进行,有些问题还有包办的现象。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有的学生说“亡”是丢失的意思时,老师应该趁机让学生再读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侧面给出答案。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如汇报寓言内容时,可多找两个学生说说。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一方面是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第二篇:《亡羊补牢》 反思
《亡羊补牢》 反思
叶磊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让他们连起来试着解释这个成语。有的小朋友就发现解释不通,并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然后我抓住“亡”,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分别为什么?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最后我结合《亡羊补牢》的寓言道理,让学生谈谈,如果守株待兔中的种田人知道这样的道理,他会怎么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篇:《亡羊补牢》反思
《亡羊补牢》反思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习的层次,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 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四篇:《亡羊补牢》课后教学心得
《亡羊补牢》一文教学随笔
语感的培养
曾看到一篇有关语感方面的文章。当时摘录了这么两段: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已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觉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已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方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我认为,语感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包括感悟语言文字的含义、感情色彩、构成方式等。很多人都认为,培养语感要在描写景色物
体的文章上来培养,对于寓言这种文体,没有什么好训练的。其实不然。在像《亡羊补牢》这样一则短小的寓言教学中,我班级的学生同样得到了语感的训练。他们品读的不是景物的句子,都是表现人物心理想法动作的句子,同样能读得那么自然、亲切。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读了一段文字后知其大意的能力。《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教学的时候,在学生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知其大意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引导学生在品评句子中培养语感。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品析每一个句子,特别是让学生反复读养羊人前后说的话,品味养羊人的思想变化,使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也体会了补牢中“补”的作用。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准确地把这则寓言的寓意说了出来。最后,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再演一演,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果然,大家的学习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
因此我认为,培养语感,是每节课必要的训练,而不是某篇课文的任务。我们应该实实在在地上好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训练。相信学生会在你的训练中,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五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说课稿+课后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解释寓言的意思。
2、学生齐读课题。
3、引出课题《亡羊补牢》,用“亡”和“牢”分别组词,质疑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2)强调字音和字形要点。(3)理解“街坊”的意思。
4、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羊是怎样丢的呢?丢了几次?
2、学生反馈。
3、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出示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5、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出示句子:A、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B、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1)去掉“赶快”可以吗?
2)讨论:养羊人现在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6、回顾课题,正确理解亡、牢的意思。
7、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谈感情
1、同学们,如果你们面对修羊圈的养羊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将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板书:
亡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未 羊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时 补
结果
再也没丢
未 牢
(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晚
《亡羊补牢》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为: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就清晰了,教学与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下面我来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本课,我采用了朗读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抓重点词语,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寓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课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意义深远。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在赏析语言中让学生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在理解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的过程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位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寓言两则》,解释寓言的意思。
2、学生齐读课题。
3、引出课题《亡羊补牢》,用“亡”和“牢”分别组词,质疑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检查自学情况。
(2)强调字音和字形要点。(3)理解“街坊”的意思。
4、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是讲丢羊的?丢羊人为很么丢了羊?丢了几次?
2、学生反馈。
3、羊是怎样丢的呢?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出示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5、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出示句子:A、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1)不改变句意,试着换一种说法。2)比较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B、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的结结实实的。1)去掉“赶快”可以吗?
2)讨论:养羊人现在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6、回顾课题,正确理解亡、牢的意思。
7、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谈感情
1、同学们,如果你们面对修羊圈的养羊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把这则寓言故事将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四、说板书
板书:
亡
第一次丢羊
毫不在意
未 羊
第二次丢羊
后悔——修羊圈 时 补
结果
再也没丢
未
牢
(听劝告,知错及时改正)
晚
本节课的板书,既概括了本节课的内容,又体现了知错就改,为时不晚的寓意。形象直观,条理清晰,既辅助了教学,又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考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习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