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4:5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第一篇: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曾宪宏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多大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算得上真正的新课改呢?笔者听过不少课,总是隐隐觉得有些不妥。很多教师课上得似乎井井有条,学生学得似乎是津津有味,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双边活动达到甚至超过了一个定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掌握了文本的的重点和难点。然而总有一种牵强造作的感觉,让人心里别扭。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乡土情结》时,设计了一个提问导语,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课题来,于是他叫起一个学生,启发道:“如果有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开始想念自己的亲人,想念自己家中的小狗小猫,这叫做什么?”学生答道:“乡思。”“可能是我问得不太好,也可能是你理解上有些偏差,好,我再换个角度问:这个人在外乡的时间相当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这叫做什么?”教师又问道。“月是故乡明。”学生很干脆地回答道。“不能这样回答。”教师有些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回答得有些不自信了,甚至还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笑声。“我只要求你用四个字回答,实际上就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感情啊。”教师继续启发道。“思念故乡。”学生嗫嚅道。好在此时有聪明的学生已知教师要讲什么内容,接口“乡土情结”,教师才如释重负。然后该教师依照教案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请学生一一回答,直至课堂结束。这样的教学存在极大的弊端。

第一,教师有必要这样刨根问底吗?一定要答出“乡土情结”这四个字吗?只是由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地位明显不平等,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第二,为什么一定要一步步按照程序操作?问题是教师设置的,答案也是预设的、唯一的和定型的。

第三,提问的对象只是少部分的学生,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

第四,所谓的评价体系只是一句空话,如何评价,怎么评价,在这样的课堂上根本没有得到任何的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该如何将这种问答式的语文教学进一步改进呢?倪文锦先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由“授受”转向“对话”。换句话说,必须将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式教学提升为对话式教学。

语文是什么?课程标准作了清楚的论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把语文学习放在大的生活背景之中。只有树立大语文思想,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与古人、今人、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在对话过程中,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化为内在的语文素养,最终形成对未知世界、人生、人性、人情、人道、理想、梦想、幻想、思想的自觉关注。语文教学就是以听说读写为依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必须按照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提升。

首先是师生观的转变。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学不是传递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教学也不再是指导学生去做这做那,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二者在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他们不过是教学组织中存在差异的成员。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这就规定了师生双方必须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真诚的前提下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之中,师生共同面对学习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自己。具体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有输出、有吸收、有肯定、有否定、有再现、有思考、有批判、有归纳……因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能平等地接受与理解学生的见解,又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推进学习进程。学生在对话中则更充分、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表自我见解;在批判、借鉴、吸收教师及同学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教师。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关系在对话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次是问答形式的转变,提问行为的完善。课堂教学对话是师生或生生围绕课堂教学的主题所进行的多重互动活动。可以分为五种类别:1.师个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2.师群互动,即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3.个个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4.个群互动,是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5.群群互动,是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这些问答的形式改教师问学生答的单项输出模式为师生间、同学间多边互问互答方式,把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为主动发问者,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成为自主意愿和自我发现的积极表达者。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发问的时间和条件,并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对话、思考中发现、捕捉、提炼和表达问题,逐步提高发问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学生善于怀疑和质疑,勇于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同的看法来。教师对于学生的怀疑、质疑要放开肚量和眼光,允许争论,不武断地判定是非,不轻易地否定学生。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保证学习过程的充分性、完整性和连续性,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越广泛自由,其思维的成果也就越丰硕。

最后是评价体系的改变。在授受式和问答式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从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多少,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新课改中的评价则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学生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评价也有不同的要求。这并不是盲目追求花样翻新,或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而是为了有效地考查学生对新课标要求的实现程度,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等功能,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负担与保证评价的信度、效度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而且要把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把整体性和综合性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应该说,对话式教学不是对问答式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问答式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教学的现代化、合理化。但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呢?也不尽然。只有将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将新课改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00)

第二篇: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渐渐被接受。我们欣喜地看到,“满堂讲”、“满堂问”,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现象少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现象多了;机械、单调的字、词、句、段的训练少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关怀多了;整齐划一的语文标准答案少了,珍视学生读书的独特感悟多了。大多数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再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凝聚着深刻的理性。教师用丰富有感情的语言分析讲解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与教材、教师之间达到感情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

1.以小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开发教学内容。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的作用很大。因为兴趣和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关系密切,儿童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使其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占优势。在这条件下,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发现,培养强化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对教会学生学习、思考,创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开放式教学中,只要是学生有浓厚兴趣又有利于教学的,教师就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语文汉语拼音和集中汉字两部分知识时,有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不高,原因是教材内容的安排形式单调了一些。于是,他们在每节语文课中为学生补充带拼音的诗词和小故事,有的在讲汉字时,还编排了含有这个字的成语或四字俗语。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下丰富了词汇。运用了汉字,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心灵深处对语文的爱好。

2.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整合性。

语文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组合。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参范例中《万年牢》一文教学目标表达为:

(1)能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并画出作者对父亲的尊敬的句子。

(2)能说出课文中主要叙述了哪些事件,并说明哪些事情略写,哪些事情详写及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能围绕父亲做糖葫芦所讲的事情中感悟到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我们教者兼顾三个纬度,学生在找出句子,整理内容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作者记忆中的父亲的形象,已体验到了作者对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的敬重之情。

3.以语文学科为基点,加强学科间的交融互补。

新课程改革提出:“各门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超学科、综合性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所谓学科的界限不应当是实线和直线,而应该是虚线和曲线。”在此目标下,现代语文教育应融入“大教育”的框架之中,既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和支撑,又将其他学科学习的过程视为语文学习的过程。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引进与课文相关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最后达到同化课文,改变并发展学生认识结构的目的。

如听了《秋天的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教师开始范读的情景导入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文段品读语言后,再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说出有关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最后结束时让学生模仿《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进行改创《秋天在哪里》之歌。这样的课学生学的能没有滋味吗?

4.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开发教学内容。

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还将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失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我们要是语文教育和现实生活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具有实效性且丰富多采。除了让小学生交流自然信息之外,还交流社会信息、生活信息、效果会更好。社会信息可以小到班级中发生的好人好事,大到国家、世界的新闻事件;生活信息可以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趣事与同学一起来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等等,以此将语文教学面向生活,同时开发教学内容。

5.教学方式的互动性、灵活性。

语文新课程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在课堂上,不管是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着教学内容,获取着新的发现,最终达成共识、共享、共建,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要具有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主体上,既有教师讲,学生听;也有学生讲,师生听;既有小组合作探究,已有组间争辩对抗。在座位方式上,既有马蹄式,也有圆圈式;在?W习空间上,既有室内封闭式课堂,也有室外开放式课堂。一切变化都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而定。

6.课堂教学要有活动性。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与竞争。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应当重视陶冶学生的情趣和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将小学生还原为“自由生长的生命”的人,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新兴中学

程天鹏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学都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正悄然而起。在新的课改形势下,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去面对历史教学----这门历史悠久而又与现实相距甚远的古老学科,应该怎样去看待学生----未来的世纪之才,怎样去对待课堂----师生焕发生命力的所在地。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着重从以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革教学设计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开放的课堂。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如果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更要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充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强调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心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其次是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学会交流合作。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教学设计要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有选择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其实,如果你要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笑话、睡觉、看小说、做其他作业、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常常被尊重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学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甸园。

四、坚持学以致用,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就开宗明义,强调语文学习要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应用,服务于个性发展。为了谋求达成有效语文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材在新课标下的价值功能,体会语文教材的举例作用,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灵活选择和运用语文教材,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外自读,为学生补充报刊杂志上的时文、美文;改变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活泼、开发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法,重启发,多讨论少讲授,多对话少问答,重过程积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注意课内外的联系,多动口,多动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即“生活-课堂-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不断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独立发现。除此之外,也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并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发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民用工业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坚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对青年教师尤其重要。反思的过程,往往真理的大门会怦然开启。在教学实践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着重反思三个方面。

首先,反思本节课最有创意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理解,新颖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能维持学生兴奋点的提示或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资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

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提问,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让学生迷途之返的暗号等。

最后,反思本节课中有失误的细节。如教具选择不当,教材重点难点不突出,问题设置不当,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教学方式单调,评价过于简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兴奋点的细节等。

教学反思是个人智慧的瞬间再现,能让人增长教育智慧,是自我否定之后的超越,是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

感谢课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学会了做教育需要要不断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教师的幸福之路之一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陶醉其中。是课改,是暂新的教育理念让我如梦方醒: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只不过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我,正是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我投身课改的那份激情,我努力把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尽最大努力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仁者爱人,宽容为上;智者教人,引导为佳。这是我对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也是一种境界,更是我毕生的追求。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第五篇: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严鑫华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五指山市572200)

摘要: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喜有忧。本文就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由“一言堂”教学模式向“群言堂” 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参与者,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课堂由集中营变成了娱乐场,等等。

新课标实施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除了与新课标实施时间太短、教育体制有关外,很重要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太“新”了。于是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有必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反思。

一、语文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外乎是一篇篇课文而已。其实则不然,教的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是课文并不是我们所要教和学的内容,其实课文只是我们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而已。

(一)重人文性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做了科学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正是在这个理念下,于是就出现了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人文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枯燥,变得丰富多彩。现在的语文课上更多的是拥有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轻工具性

传统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笔者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内容,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或者甚至根本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注“工具性”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他们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保守。看似他们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的画面,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语文课程的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被忽视了,比如,语法知识无论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种教学评价中都没有涉及,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遇到困难。再如,在鉴赏诗歌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听不到老师对好词好句的分析,老师强调学生从诗的意境上把握。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语文教学方法——重学习方式,轻语文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对学习方式的关注热情日益升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成为教师们的上课的法宝,他们改造“喻”与“导”,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变“灌输式”为“对话式”,提倡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关系扩展为“师—生”、“生—生”、“生—本”多向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潜智潜能得到发挥,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却使语文课更远离语文味。

比如一位教师对鲁迅的《祝福》的教学设计,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从他杀、自杀、意外死亡的角度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最后得出祥林嫂是他杀。我们不否定这位教师的课改意识,也不怀疑他对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设计,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这样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那么语文课堂也就成了训练刑侦能力的场所,语文味也就荡然无存了。众所周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了教育进步,提升了学生的基础学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各个学科有各自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为强调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语文学习本身的内涵,那么这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此外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许多问题。许多新方法、新方式有其名无其实,有些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而已。笔者分析认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自主:学生太过于主动,教师不能一味被动,适当时候也要主动,该主动时就应该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学生本来是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安排汇报次序,自主确定汇报方式。可是我们要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应及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安排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事先要有所预计,努力去引导,以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探究:有些教师把对话教学等同于问答教学,两三个问题一问一答便是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探究教学。

探究学习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习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三)合作: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合拼”学习,三五张桌子课堂上简单拼凑就是合作,没有真正形成所谓的课内与课外合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而言,以互助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它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与此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加以指导,以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三个方面如果没有引起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话。势必会造成许多语文课表面上热热闹闹,然而却无多少实际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寻求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结尾语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新的成绩,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此,我们的语文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性的反思。只有冷静地反思得与失,辩证地认识利与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目前的教学太“新”的尴尬,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4]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活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5]王志生,顾朝阳关于语文课改的辩证思考[J] 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6]李海林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7]耿彪拨开云雾,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8)

下载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新课标背景下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摘 要:目前,有部分小学生对古诗词带有排斥心理,因为古诗词虽然字数少,但不像现代文章那么容易理解,而且每首古诗词都要求背诵,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

    浅析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 摘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做到观察、猜测、推理、实验、验证以及交流等,这是《数学课......

    新课标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新课标背景下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尝试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王勤 论文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为帮助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笔者近年来对......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 1 有位学者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语文教研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热......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定稿]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丰镇市新城湾小学王贺庆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之我见

    - 1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我及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小路它美在哪里?美丽的小路为什么不见了?”......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