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如何构建轻松、愉快的物理学习习近平台(精选)
如何构建轻松、愉快的物理学习的平台
摘要:本文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一节物理课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中学生最头疼的物理课上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在幽默的语言艺术中完成物理课堂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物理课堂的听课质量。
关键词:引入教学、幽默感、提问题、生活联系、实验
一堂物理课,从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只体现物理学的难、抽象等等,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使课堂松驰有序,使学生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从而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听课效率。
一、借助诗歌、典故等引入教学:
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诗歌、典故,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有的教师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二、在组织教学的语言上要有幽默感:
国外有人曾设计过这样的实验:给285名小学生播放一组视听材料,过后请他们复述。结果发现,学生对含有幽默色彩的内容记忆更深刻,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使用幽默语言。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中的惯性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她后面的年轻人撞倒了。漂亮女士气呼呼的说:“什么德行?”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行,是惯性。”讲楞次定律的时候,在讲到有导体间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时,用了四个字“来拒去留”来概括,并强调说:是“来拒去留”,而不是“来者不拒”,学生轰然大笑,在笑声中获得了知识。正在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再次引用诗句,用“相见时难别亦难”来对该种情况的电磁感应现象加以深化理解,因此,同学们的印象深刻,也就非常容易地掌握了知识。关于杠杆的平衡中画力臂和力,总是出现同一时针方向的力。笔者创设一个虚拟情景,五楼的外阳台护拦上,一个人仰面躺在上面,腰部为支点,人在晃悠,很危险。笔者边讲边画图边说得赶快救人,该怎么救?抓住他的双脚是向上推还是向下压、还是往回拉?我请一位出过错误的同学来画图,全班讨论,“向上推脚是杀人,而向下压脚是救人”,这样得出的结果很难忘记。总之,做到语言的风趣幽默,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牢固。
三、设置切合学生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育活动视为他们自己真正乐意的生活。现实中的有些公开课,教师要求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只要不是按老师的“标准”答案回答,学生一开口,就被教师责令坐下,另外抽人回答,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作保障,要敢于让学生把不同的观点暴露出来,这 1
样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宽松民主。教学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笔者在讲“动量”一节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笔者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通过创设合理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在组织“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时,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这个实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四、在教学中讲某些难懂的物理知识类比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注重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适度夸张,使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在讲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区别时,可把波的图象比喻成班级同学拍一张集体照,“卡嚓”一下,不同的学生同时被定格在不同的位置,它不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每个学生相当于一个质点。而振动图象相当于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拍的生活照,时间不同,情形不同。再如,在讲波的衍射时,可把波比喻为一个人,波长描述为一个人的两腿长,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或接近于人的两腿长时,人能容易地跨过去继续前进,否则很难跨过去,即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相差不多。通过人、波的对比,比喻,学生对波的衍射条件就很容易掌握。在原子核物理部分,若只介绍10-10m和10-14m的数量级,学生印象是十分肤浅的。如果把原子放大为一个标准田径场,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田径场中心的一个足球,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的形象然后我们设想在田径场边发射一些小球,能碰到这个放于中间的足球的概率有多大?讲原子发光时,可以将能级比喻成在河中的梅花桩,在桩与桩之间跳跃时,给予的能量必须不多不少,否则将掉入河中。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
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具有启发、验证、激发兴趣的功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进行实验观察;或者,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观察实验现象。在这里,激发思维冲突最为重要;例如,容器装水,水存在容器的内部;给导体带电,静电平衡的时候,电荷分布在哪里呢?问题一经提出,实验的目的也就很清楚了,如果再与学生共同讨论演示方案,观察和思考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在讲单摆时,我用一个很大的摆球从我的鼻尖前静止释放,当它摆回来眼看就要击中我的鼻子时,学生惊叫起来,可摆球又乖乖地退了回去。然后,我带上一个蛋壳做的假鼻子,重复上述实验,不过使摆球以一定的初速度释放,结果我的假鼻子被摆球击得粉碎。学生在欢笑声中对摆球的特征加深了理解,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利用实验真实性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失败的实验这一难得的教学资源。作为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条件,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激活实验教学,更好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效。
六、合理利用多媒体,突出物理情景的创作:
学生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创设有意义的环境,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学习感到具体、形象、生动而乐意主动去学,就会事半功倍。多媒体课件,恰恰能很好地创设这种环境。但一个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的画面并不是越多、越复杂越好,重要的是如何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特点、情感特征的呈现方式。选择适合用多媒体表现的内容,这是课件设计和使用的首要工作,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复杂、教师用语言和常规方法不易讲清,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才能表达清楚的内容,例如惯性定律、带电粒子的运动、分子运动、磁感线等,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有时一幅简单的画面就能触发学生的联想;有时一组简洁、明了的动画更能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精心安排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在课程导入、知识的重难点和思维的过渡与转换处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强化教师的讲授,保证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如笔者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内容时,尽管演示了小车以相同的初速度分别在毛巾、纸板、木板和玻璃上运动的实验,推理出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会不断地运动下去的结论,但由于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真正光滑的桌面,无法成功演示小车在光滑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因此一些推理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以理解或未能深刻理解实验的推理结论,此时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转折处。通过课件模拟这一实验,让小车在没有摩擦的桌面上一直运动下去,有利于学生在认识上的升华。这里的实验尽管是虚拟的,但和前面的演示实验配合使用,却能解决教学难点,这比单用语言去说明实验的结论更具说服力,更能令学生印象深刻。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某种符合学习要求的外部刺激,提供使学生积极主动同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完成知识结构重组的方法和策略,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揭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信息,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使物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充分体会物理情景,学生各种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与效率。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论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论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
物理课改的目的:是通过对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发展个性、树立思想、掌握方法、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物理难学”是学生普遍认为的。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我以为,认识物理学思想和掌握物理学方法是学好物理的保证。现就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供学生和同行老师商榷。
一、关于物理学思想
何谓物理学思想,物理学思想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内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包括了物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建立、物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我们学习物理的思想过程。狭义地说,就是学习物理过程而形成的符合物理体系、物理规律和物理逻辑、物理方法的结果。学会用物理思想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我们认识物理学思想就是要知道它的发展史,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自然规律。物理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就中学物理而言,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通过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知道,所派生出的物理学体系无不来源于自然,来于实践。它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东西,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由此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了。“物理”即事物的内在规律。它的运动形式、物质结构等物理变化、发展必定服从某种特定的规律。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社会为人类服务。
其次,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习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善于假设、实验、发现、创新的辨证思想;学习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有着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勇气和胆略;学习他们研究物理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中的第一、二定律就是在伽利略的工作基础上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始终要领会物理学思想,并能逐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同时,不仅要学习物理学家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研究物理的方法。努力汲取物理学家的精华,推进物理教学的改革。“改”即修正错误,“革”即去除旧的东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学习好物理具有重大的意义。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思想主要有:
1.观察、实验探究思想
2.数据图象处理思想
3.概念规律形成思想
用心爱心专心 1
4.科学设想、建立物理模型思想
5.数理思想
6.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思想
7.“时空”和“守恒”思想
8.变量控制思想
9.求微、求真思想
10.创新思想
但基本思想是怎样研究物理和怎样应用物理两条。
二、关于物理学方法
所谓物理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门路和程序,是方式和办法的综合。首先,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矢量、图象、变化率)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就会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物理的规律,也要从历史上看,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抛体运动公式,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能知道它的本质。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又如:从动力学角度能判定运动独立性原理不存在,分运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可见,明确题设的物理情境,理解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是授之渔和受之渔的根本。
三、方法论剖析
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运用方法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下面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思维方法及其运用:
实验法:实验法是利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和设计的装置通过对现象的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探讨、验证物理规律的根本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物理的主要途径。正因如此,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所在。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观察法,观察实验应注意重复试验,去伪存真、去表抓本,去粗存精,数据观测正确,理论与实验的误差,理想与实际的差异,发现规律。
假设法: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一般是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再进行适当讨论,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这种解题科学严谨、合乎逻辑,而且可拓宽思路。在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一般常用假设法。科学家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也常采用假设法。我们同学在解题时往往不敢大胆假设,不懂的怎样去创设物理图景和物理量,也就觉的无从下手了。还有一些题中的物理量较少,虽然结果只与其有关,但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又需要一些新的物理量介入时,也要进行相关量的假设,最后可以再消去。
极限法: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叫临界(或边界)条件法。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临界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此状态叫临界状态,这时却有临界值。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设法求出临界值,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此方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思考途径,关键在于抓住满足的临界条件,准确地分析物理过程。
综合法(也叫程序法):综合法就是通过题设条件,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追踪寻求与未知量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量。一般适用于存在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
分析法: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它是从求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方法。要求这个量,必须知道那些量,逐步寻求直至全部找出相联系的物理过程和已知的关系,而后再从已知量写到未知量。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最常用的解题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综合。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又是以综合为指导。
模拟法:模拟法是将题设中文字描述的物理过程、状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示模型形象地描绘出来以帮助思维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能直观的反映出物理过程,也有助于理解、分析、记忆物理过程。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一些空间问题、抽象情景,如运动的追踪、电磁场等问题的分析就显而易见了。注意的是在设置模型时必须相对的准确、形象,以免造成误解。
类比法:类比法是指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它们异同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帮助理解,记忆、区别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通常用于同类不同问题的比较。如:电场和磁场,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动能和动量,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单位物理量的物理量的形式(如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面积的压
力)等的比较。而比较法可以是不同类的比较,更有广义性。比如数学中曲线的斜率在物理图象里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应学会比较,有比较才能有区别。
控制变量法:其方法是指在多个物理量可能参与变化影响中时,为确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控制某些物理量使其固定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物理的一种科学的重要方法。限于篇幅,以上方法略去举例说明。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是解决物理综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还有等量替换法、等效法等也常在高中物理中运用。
在教学中务必有意识地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思想指导方法,方法体现思想。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学习的深入,新思想新方法会不断出现,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一定能为物理教学作出贡献。
第三篇:教育教学论文三:构建个性平台,激活写作个性
构建个性平台,激活写作个性
洪河中学校
楚立忠
对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在中学生的作文中,却出现了“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描述正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内涵。简而言之,个性化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发情怀、张扬个性、激扬文字的载体。可见,构建中学生个性平台,激活写作个性,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现将我的具体指导介绍如下:
一、突破常规,以个性化的结构展示文章魅力。
作文的构思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重新体验、审视的过程。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生活即体验。”这种体验是学生带着他自己的思想、和生命经验对自我、对生活、对自然、对世界的叩问和发现,而不是在老师指导或暗示下的所谓的“观察生活”。当前,在一些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就在构思指导上陷入误区:先设计出一套“创新”的程序,再在每个环节上“研究”出几种方法,如“开头三法”、“过渡五技”“结尾七巧”等,最后以此为路径对学生进行所谓的“创新作文”训练。这样就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难免会出现“千口同腔”的现象。我们要想让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就必须打破固有的作文结构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写作内容自然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到信手写来,自成妙趣。
如我在布置学生写作以“童年”为话题的作文时,我没有要求学生用固定的模式去写,而是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力求写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文章。最后,有的同学以时间为顺序,分别记叙了从小到大记忆深刻的三件小事;有的同学以地点的转换为写作顺序,抓住童年时两次搬家所经历的事来记叙,文章构思巧妙,凸显个性;有的同学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春夏秋冬顺序法”。虽然文章题目很一般“童年趣事”,但结构富有个性。小作者先概括记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趣事,然后详细叙述秋天在果园与家人劳动的一件事,使得文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全面而深刻地记叙了整个童年阶段丰富多彩的生活,文章中心突出,结构安排合理。这样构思可以使文章写得透,写得全,再加上精彩的语言,文章就可能写得生动、实在。
又如在写作命题作文“于细微处见精神”时,有的同学先从自然界的变化“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凌霜而茂;春梅绽雪,秋兰挂霜;松生空谷,霞映澄塘”落笔,引出中心论点“一棵树中见一段人生,一花一叶中见精神”;再分别以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每段开头,从四个人物方面分别论述观点;最后,引用“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个富有激励性的语句结尾,使整篇议论文洋溢着书卷气,以巧妙的结构展示了学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水平。
二、鲜活出彩,以个性化的语言构筑文章靓丽风景。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求文中的每一个词都鲜活起来,每一个词都荡漾着情感的温度,从而深深地打上个性化的烙印。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少年作文,个性化的语言很多是绚烂的语言。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巧用修辞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使他们写出语言鲜活、具有个性化的文章。
词语的灵活搭配需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得具有动态美,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逼真形象,把平常的事写得生动感人。如学生作文“一个冬季的傍晚,夕阳如血,我无聊地在屋中徘徊,就在拉窗帘的瞬间,我发现了那些绿色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抚起一朵玉盏似的花,残阳在花瓣上颤动着抖下金色,宛如美人羞涩的面庞。”这句话“颤动”一词就把静态的景色写活了,为文章增色不少。
句式的灵活运用在表达上也会产生明显的效果,如整散结合,整中有散,散句能使语气舒缓,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整句就成了文眼,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例如《岳阳楼记》中“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两段文字就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上阴雨天及晴空万里时各不相同的景象,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精彩纷呈。
修辞的运用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有色彩,不仅能打动读者,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在心中唤起某种影像。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如学生在写景的作文中写到:“冬天,白雪覆盖在柏树的枝叶上,它多像一个戴着大帽子、披着风衣在风雪中站岗的战士。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柏树更显得英俊、威武。”这段比喻新奇而合理,广博而贴切。可见,个性化的语言能构成文章的靓丽的风景线,为文章增添色彩。
三、创新思维,展示学生个性化的写作情感。
唐刘禹锡云:“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苏东坡也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讲的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道理。学生的作文其实就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是孩子心灵世界的外观。因此,个性化作文首先应该是个性化的创新思维。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
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于打破固有的观念束缚,我们要鼓励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发散与聚敛、纵向与横向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情感的个性化作文。例如在写“桥”为话题的作文时,同学们的构思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实写“桥”,将其写成说明文,介绍桥的种类和发展史;有些学生虚写“桥”,将桥比作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纽带,由此来谈人生,谈社会;最与众不同的是有一位同学居然写了一篇小小说,文中他大胆地将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设置成一名受贿的工程师,这个人的肉体虽已消亡,但他的良知还与桥同在。文中描述了这名工程师在桥即将坍塌前的复杂的心灵斗争,小作者最后意外地让他活了过来,并投案自首,还检举揭发了其他一些重要人物。这篇文章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孩子对社会不良现象的看法与美好心愿。可见,教师一旦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就如星星点点的火花,散发出绚烂夺目的光彩。
作文源自生活,源自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独特感受。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回归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现实,回归于学生心灵深处,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作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百倍的努力和勤奋投身到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中,以求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果。
第四篇:大学语文课程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论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有限的上课时间的矛盾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时提出基本目的有三点:一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这三点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很难达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所以上课时间比较短,往往是一学期34学时的授课时间。而强化汉语水平,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不是通过几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需要多读优秀作品并通过思考将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文化水平、人文修养和人格素质,这很难实现。于是很多教师把大学语文当成“高四语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学,通过阅读文章给学生划分段落,分析内容,给学生标准答案,上课过程索然无味,学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语文课程大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方法比较古板单
一、墨守成规,大多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学语文课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块屏幕,满屏的文字,通过有限的上课时间给学生灌输,教师费劲,学生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不够。那怎样来克服大学语文课传统教学中的这些弱点?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借助文本带动教学活动,也需要教师参与讲解引导、启发。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依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学理念得以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发生改变,就能吸纳更多新的教学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理念
(一)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
大学语文课的课本往往如高中课本一样,由多篇经典文章组成,而这些文章的深度并不比高中强。但是大学语文如果为求深度、新颖性,选择“不重复”,那么就只能查漏补缺,大量的名作都得删掉,那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大学语文的优势应该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前,已经接受了12年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课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经过了高中的强化训练。大学语文主要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兴趣,形成一定的有品位、开放性的艺术判断能力,对具体作品提倡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以此提高文学审美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大学语文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就应当和高中教学不同,大学语文不是“高四语文”,教学授课时应该牢记这一点。那大学语文课应该把学生从高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给予学生一种理念:语文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二)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探索
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一般只有2个学分,一学期34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从提高语文技能到素质等多重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无论是语文技能的提高还是文学素养的培养抑或是人文素养的熏陶,都不应该只是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母语能力的掌握与学习应该持续在人生的整个阶段。但就当前情况看差强人意,汉字不会写,语言表达有问题等现象在大学生中还存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不应只限于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简单学习,而应扩展到为学生提高整个大学学习期间,甚至是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奠定基础。基于上述观点,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应该把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能力作为重点。授课教师应该依托课本中的作品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指导。这种指导包括将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完整话、系统化,还需要启发学生关注作品表现出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层面上的意蕴,启发思路,使学生在学完一学期的大学语文课后,能够持续不断地自觉学习、自我充实,逐步达到“学到老”的要求。大学语文课还需要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特别注重课外时间的应用。在大学中,课外学习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也是补充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学语文授课学时很有限,仅仅依靠课内时间无法寄予学生更多的指导,所以课外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利用多媒体网络辅佐大学语文教学,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平台相结合,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达到1+1大于2的结果。
三、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探索与构建
(一)大学语文教学平台的优势
大学语文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内涵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数字化,实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和沟通方式,从而形成语文资源丰富的软环境。好的教学平台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大量弱点。首先,解决教学课时少与授课结构、授课内容之间的矛盾。通常大学语文课程设置34个学时,在紧张的课内时间将大学语文丰富的内容讲授完并启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讲授内容压缩再压缩。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其次,解决大学语文课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弱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计与开发阅读、写作等语言实践技能相关的子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解决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设计与开发高效、易用、扩展性强的多媒体大学语文资源库,使学生接触到课本以外更广阔的知识。第四,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平台设置了互动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匿名提建议,问问题,求帮助,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公共课中师生交流的不顺畅问题。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能够有效构建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使师生的教与学环节从固定的教室延伸到无限的网络中,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无论是学生的作业、习作、老师的感言和论文,还是师生的讨论、问难和争鸣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使现阶段单一的学习过程变为多元的互动形式。
(二)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的构想
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应该呈现出什么面貌?设置哪些模块更适合学生的需要?1.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路。在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路,可总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层面四项功能”。“一个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适应与否是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的依据。“两个层面”是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感悟蕴涵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四项功能”是赋予大学语文的基本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和完善中小学所学的语文知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学生经过小学、中学语文课的系统学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点,我们需要把这些知识点连成线、结成面,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把握;
(2)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促成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
(4)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在课下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应该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延续,更应该是学生终身接受语文学习的延伸。
2.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模块。大学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是与设计思路相结合的,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一而再地设想、验证、思考等环节建立大学语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模块包括:
(1)与大学语文课程相照应的“课程设置”模块,这个模块包括课程介绍、大纲日历和教材信息三项内容,可以把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信息如课程沿革、教学大纲、各种大学语文教材的对比等放入,能够使学生对这门课有更深的了解。
(2)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学习内容”模块,这个模块包括教案课件、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和思考练习,主要是与学生使用的教材中的文章直接相关的内容,老师可以把更多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也可以布置相关练习思考题。
(3)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相关联的“拓展资源”模块,这个模块是为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使学生由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网络,拓展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外延而设的重要模块,包括推荐阅读、大语研究、名作欣赏、职业汉语、综合资料这五项。在这个模块中,老师可以放入推荐学生阅读的名作、书籍,也可以放入实用的语文知识。
(4)与测试评价相关联的“在线练习”“在线测试模块。
(5)方便师生在线交流的互动交流模块。师生之间可以在网上交流、问难,甚至论辩,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