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课:学会制怒
自我介绍: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会制怒》。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_四川文艺_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中一、二年级•全一册的第十课。《心理健康教育》这套教材是根据高中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不同时期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结合教学情境为主线而编排的。随着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其情绪的感受和表达更加丰富。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的心态对他们起着重要作用。本节课是情绪这一模块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的一个侧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情绪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情绪及其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明白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让学生明白情绪是可以调控的,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掌握处理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合理宣泄情绪,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
1、让学生认识情绪的重要性及对自身的影响
2、从认知、情感、能力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从而合理的宣泄情绪。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成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交织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我面对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不是专业的心理系学生,所以我力求上课的内容可以迎合当前高一学生的心理需求,力求取材于生,许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而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很多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并希望学生通过这堂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培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有利于为高中三年以及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2、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让同学们共同参与进来,一起分享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说一说:
你有非常愤怒的时候吗?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你是怎样解决的?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引领其他同学提出自己觉得可行的办法,相互交流学习,取得经验。为了合理的宣泄情绪,自己应该要努力做到什么?
心灵驿站
分享心灵驿站里面的两个实例,让同学们认识到遇到的这些问题都是暂时性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正确的定位自己并通过自己对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改变来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第十课_学会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环节二:情境体验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环节三:新知探究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也可图片展示,也可直接看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的情景二)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诔,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做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孺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教师:刚才四个组分别展示了你们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不错。从开始同学们讲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是非善恶的主流观点,那就是:辨别是非善恶,赞美善,鄙视恶,倡导善行,抑制恶行,并把它作为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多媒体展示:(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 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学生举手。
教师:看来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你举左(右)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根据就近原则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理由,讨论时请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
讨论活动: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教师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找一个代表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一下,然后双方代表各自用3分钟阐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做适当补充。
学生阐述各自所持观点的理由:略。
教师:唇枪舌战,刀光剑影,刚才双方的辩论好精彩!就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个体的角度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力量总是有限的,相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尽管白芳礼老人已经尽自己的全力来资助贫困学生,但直到他去世,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站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总是由个人所组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总是通过个人的作用体现和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将无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礼老人的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赞扬,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像白芳礼这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善行将会变成千万人的善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环节四:心灵感悟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环节五:行为提升 感悟名言: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正确的事情,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
课后习题
1、一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学会选择,我们可以()
①做自己的主人②让别人赞扬我们③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④在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⑤在作出错误的选择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选择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第三篇:学会合作33制
“光阴似箭,岁月如峻,逝者如斯夫,只在川上日”历史的车轮已把我们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殿堂,从远古的砖木取火,到后来的工业革命,再到如今的全球贸易经济,无不渗透着合作的时代气息,龙永图曾说:“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学会合作已成为当今全世界的共鸣。
合作是一种手段,它能够让你迅速的找到成功的大门,合作是一种信念,它能够为你的奋斗提供不竭的动力,合作是一种信任,它能使你更坦然真诚的去面对对手,合作是一种趋势,它能引导你把握好历史和时代的方向。
学会合作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支柱,反之我们的成功道路将举步维艰,曾听说莫大学有一名生物学的研究教授,学识渊博,却不能很坦然的与别人沟通,不愿意参加团体的项目课题研究,不与任何人合作,总是孤立孤行,结果他的研究课题总是失败,似乎没有任何成功的迹象,而与他研究的是同一课题的那个研究小组已进入了新课题的研究,由此可见合作在当今时代是多么的重要,它往往关系到一个人能否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会合作是个人魅力与成功的展现,李白因为选择了与浪漫豪放合作而风情万种,于是我们看到“豪放飘逸,寄情山水”的洒脱与自信,杜甫因为选择了与现实理想合作而沉郁顿挫于是我们听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系名声的呐喊,陶渊明因为选择了与田园隐居合作而淡泊名利,于是我们感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与快乐,丁肇中因为选择了与科学理想合作而功成名就,于是我看到了若贝尔领奖台上那成功的背影,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学会合作是个人魅力与成功的真实写照。
学会合作是团体风貌与成功的写实,勤劳艰苦的青藏铁路工作者,因为学会了通力合作,于是创造了在誉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架设钢铁巨龙的传奇佳话,自信刻苦的张艺谋奥运演义团队,因为学会团结协作,于是向世界人名奉献了一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视觉盛宴,热情奔放的奥运志愿者因为学会了与团结友爱合作,于是让无数的外国观众感受到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友好往来”之风。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学会合作是团体风貌与成功的写实。
学会合作是国家民族形象与成功的映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因为选择了与WTO合作,而经济腾飞,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与友好往来,因为选择了“京都协议”合作,而深受各国的尊重与爱戴,因为选择了与“反恐维和’”合作,而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赏识,这是一个优秀大国形象的展示,一种民族精神的写照,历史再次告诉我们学会合作是国家民族形象与成功的映照
高尔基曾说“你的钟声只有在齐鸣时才能听见,在单独鸣响时只会淹没在那些旧钟的一片响声里”。历史再一次的对我们呐喊人生的旅途需要合作陪伴,人生的成功需要合作垫底,作为新时代主人的我们面对变幻莫测的新挑战一定要学会合作。
第四篇:第十课_学会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环节二:情境体验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环节三:新知探究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也可图片展示,也可直接看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的情景二)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诔,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做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孺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教师:刚才四个组分别展示了你们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不错。从开始同学们讲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是非善恶的主流观点,那就是:辨别是非善恶,赞美善,鄙视恶,倡导善行,抑制恶行,并把它作为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多媒体展示:(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 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学生举手。
教师:看来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你举左(右)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根据就近原则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理由,讨论时请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
讨论活动: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教师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找一个代表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一下,然后双方代表各自用3分钟阐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做适当补充。
学生阐述各自所持观点的理由:略。
教师:唇枪舌战,刀光剑影,刚才双方的辩论好精彩!就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个体的角度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力量总是有限的,相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尽管白芳礼老人已经尽自己的全力来资助贫困学生,但直到他去世,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站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总是由个人所组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总是通过个人的作用体现和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将无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礼老人的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赞扬,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像白芳礼这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善行将会变成千万人的善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多媒体动态显示: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的着力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展示:(1)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2)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3)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现阶段,我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的。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主要内容
投影:情景一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予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予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投影:情景二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广西荔浦县遭受了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荔浦河上游的修仁镇受灾尤其严重。修仁镇塔石村主任林万生得知洪水成灾时,立即与支部书记到受灾村屯,组织群众进行抢险与撤离。林万生所住的屯也是重灾区,他家的房屋被淹达1米多深,但是他整个晚上只是为保持通讯联系而去取一块手机电池回过一次家。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厨房已经倒塌,干泥土垒成的大屋早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妻子、小孩不知是怎样出来的,家里全部财产已被浸湿,2000多公斤的稻谷没有转移出一颗。在他的带动下,塔石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大见屯38岁的林万良,在洪水到来时,不顾自家财产被淹而赶到各家各户通知村民撤离;洲村屯的廖全光不顾惊慌哭啼的家人而去背本屯一位80岁的老人撤离;褶桂海、覃超全等年轻人则帮别人抢运粮食。
问题:(1)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的选择是什么?
(2)林万生等人的行为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从道德的角度看,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选择是先顾“大家”和他人,后顾小家和自己。他们的行为不仅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可见,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从道德的角度看,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教师:下列行为中,哪些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哪些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参考答案:1、4、5、8、9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2、3、6、7、10、11、1 2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其他行为吗?它们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还是违背社会主义大的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呢?
学生: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正面的行为,下面我想通过漫画举一些反面的行为。请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漫画中的行为分别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的哪一种道德?
多媒体展示图片或漫画: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以上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都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并应受到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
学生发言: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法律手段,有道德手段,有行政手段等。其中,道德是一种可以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道德又是如何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呢?还是让我们用事例来说明。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环节四:心灵感悟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环节五:行为提升 感悟名言: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环节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正确的事情,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环节七:当堂达标
1、一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学会选择,我们可以()
①做自己的主人②让别人赞扬我们③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④在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⑤在作出错误的选择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选择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环节八:教学评价
1、对学生预习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2、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还是存在讲的多、不放心学生的问题。
课后习题 第十课 学会选择 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重、难点)P9
2、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重、难点)P20-24
3、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二、选择题
1、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 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这段话说明: A、良好的首先品质对一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重要
D、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很重要
2、面对生活中存在的是非不清,善恶不明的现象,我们首先应该: A、顺其自然
B、消极对待 C明辨是非善恶 D、凭自己的感觉去对待
3、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正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学生把“离家出走”当成“闯世界”,当成乐事。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好男儿志在四方,中学生应该出去闯 世界
B、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差,离家出走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C、青少年应明辨是非曲直,分辨善恶美丑,考虑前因后果 D、青少年应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4、青少年之所以要明辨是非善恶,是因为:
A、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需要做出各种选择
B、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C、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少起弯路,减少挫折[来源:学+科+网] D、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 力不强,容易误入歧途,受到伤害
5、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首先要:
A、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B、把握正确的判断标准 C、积极寻求大人帮助
D、不加选择,顺其自然
6、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 A、法律的基本要求
B、最基本的品质 C、基本品质
D、根本利益
7、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8、道德主要是依靠()来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
A、国家强制力
B、内心信念
C、习俗和社会舆论 D、法律规范
9、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下列哪一选项的重要内容 A、明辨是非
B、社会主义道德
C、人生修养
D、法律规范
10、“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这句话提示了: A、明辨是非、彰善瘅恶是现代社会 的共同取向 B、人们对是非善恶的取向是可 以为小恶不可不大恶 C、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标准 D、做人要为善而不为恶,积小善防小恶
11、在下列内容中符合法律要求,受法律保护的行不是: A、随意乱扔生活垃圾
B、谎报火警 C、故意污损公共场所的雕塑
D、不跨越道路隔离栏
12、下列情形中做法正确的是:
A、小刚向跟自己请教怎么做题的同学要求以请客为帮助条件 B、考试时同学间互相抄写完成了考试,都得到了好成绩 C、购物时发现假钞又无法 退换时想办法再用出去 D、在商场购物时,发现收银员多找了你钱,及时退还
第五篇:第十课 学会选择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汇总
第十课 学会选择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知识: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一)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本课第一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是达成第二目“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是非善恶标准本身而言,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也有很多不同见解;对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只需站在当代中国的角度,了解什么是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并着重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层面,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即可。
(二)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社会生活复杂多变,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因此,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容易感情用事,判断失误,做出错误选择。在教学中,应多结合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正反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积累辨别是非的经验,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并通过创设的各种模拟情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是非善恶有公论(上)教学目标
1、感受分清是非善恶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2、提高学生对明辨是非重要性的认识能力。
3、懂得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对人生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或许我们会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晋·葛洪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解说(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 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 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第二课时 是非善恶有公论(下)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2、培养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判断、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各种是非善恶行为的能力。
3、知道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重难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懂得了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今天,我们要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教师:社会主义道德的着力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
(2)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3)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现阶段,我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主要内容 情景一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予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予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情景二
2003年9月1 6日晚至1 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广西荔浦县遭受了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荔浦河上游的修仁镇受灾尤其严重。修仁镇塔石村主任林万生得知洪水成灾时,立即与支部书记到受灾村屯,组织群众进行抢险与撤离。林万生所住的屯也是重灾区,他家的房屋被淹达1米多深,但是他整个晚上只是为保持通讯联系而去取一块手机电池回过一次家。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厨房已经倒塌,干泥土垒成的大屋早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妻子、小孩不知是怎样出来的,家里全部财产已被浸湿,2000多公斤的稻谷没有转移出一颗。在他的带动下,塔石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大见屯38岁的林万良,在洪水到来时,不顾自家财产被淹而赶到各家各户通知村民撤离;洲村屯的廖全光不顾惊慌哭啼的家人而去背本屯一位80岁的老人撤离;褶桂海、覃超全等年轻人则帮别人抢运粮食。
问题:(1)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的选择是什么?
(2)林万生等人的行为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从道德的角度看,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选择是先顾“大家”和他人,后顾小家和自己。他们的行为不仅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可见,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从道德的角度看,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教师:下列行为中,哪些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哪些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参考答案:1、4、5、8、9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2、3、6、7、10、11、1 2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其他行为吗?它们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还是违背社会主义大的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呢?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法律手段,有道德手段,有行政手段等。其中,道德是一种可以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道德又是如何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呢?还是让我们用事例来说明。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教师小结: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第三课时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上)教学目标
1、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做正直的人。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做出正确选择。
„
3、了解一些有助于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教学重难点:明辨是非,学会做出正确选择。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在复杂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了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和在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标准。那么,面对是非善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阅读一组健脑口服液广告。
问题1:“如果我违心地做了这个广告,价? 学生讨论问题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农村女看了刚才这个小品,我想提两个问题:
今后在社会上还怎么做人?”女学生在这里说的“做人”,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2:请设想她做与不做广告对社会的不同影响,对她的选择做出你的评生说的“做人”,同学们普理解为“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在“做广告对社会不利”和“不做广告对社会有利”面前,农村女生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于她的这种选择,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认为她的这种选择,有利于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可见,这位女生明辨是非善恶,选择了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做正直的人
教师:在是非善恶面前如何选择,农村女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而13岁的吴坤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他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材料。
教师:对吴坤的做法,你们有何评价呢?他除了将邮件交给学校领导外,还主动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他这样做有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面对不健康邮件,吴坤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立即将邮件交给学校领导,主动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使这家印刷厂受到了法律制裁,从而对不健康邮件的源头进行了整治;同时,他的这种做法遏制了该邮件的继续扩散以及可能对同龄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总之,正因为吴坤是非明确,为人正直,结果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也维护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教师过渡: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农村女生和吴坤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样选择呢?
学生: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师:要想做正直的人,就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做出正确选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情景一的材料和漫画。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样选择呢?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伙伴的压力下,同学们都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看来同学们的是非观和自制力还是很强的。你能帮明明设计几句拒绝去网吧的话吗?拒绝时要注意拒绝的艺术。请写在草稿纸上。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提示:
(1)医生说我之所以长得矮,就是运动太少了,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我只有下午这点时间用来锻炼,你倒是长得又高又帅的,你是我好朋友,应该理解我想长高的心情,我要去操场锻炼。
(2)这样做违反学校规定,我不去!你也别去了,我们还是到操场去锻炼身体吧!
教师:不管伙伴怎么利诱、威吓,不管用什么理由拒绝,终归一个结论:在是非善恶面前,绝不屈从伙伴压力,坚决不去做错误的事情。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教师:在是非善恶面前,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这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条防线被突破,其结果会怎样呢?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因立场不稳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情景二的材料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后面的相关问题。
教师:问题1,迟军本想去劝架,为什么最后却变成了参与打架?
学生:略。
一
教师:正因为在朋友的压力面前,迟军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哥们儿义气,由“劝架”变成了“参与打架”。
问题2,如果你是迟军,你会做何选择呢?
学生:略。
问题3,迟军的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迟军的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坚持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教师过渡:在是非善恶面前,我们不仅要做到自己不去跟随作恶,还应对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
敢于对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你们肯定会遇上这样的画面:请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中的漫画。面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学正在做错误的事情,你会怎样做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提示:
第一幅漫画:考试仅仅是检验近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教师也可根据我们的考试状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并帮助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如果我们考试的成绩不真实,教师就不了解我们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很好地帮助我们,说不定还加快教学进度,我们不懂的东西将更多;何况这只是一次校内的小测验,最后决定我们命运的考试是很严密的,连教师也不知道考题,我们更做不了假。所以,平时测验只要是真实的,考差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努力就行了。
第二幅漫画:假如每个人都把自己喜欢的那一页撕下来占为己有,那其他人又看什么呢?假如别人也喜欢这一张先把它撕了,你又作何感想呢?所以,喜欢它,就保留它,爱护它,好吗?
教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会很多,如果是你的好朋友做错事时,你会怎么做昵?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
教师:当好朋友做错事时,你们都选择委婉地给他提出来,那么,如果是你自己做了错事,应该怎么办呢?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下的漫画。你赞同图中男生的哪一种想法?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漫画中的情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难免犯错。对待错误,往往有以下几种态度,你赞成哪一种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勇于认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
如果做了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十字路口式的选择,究竟选择走哪一条路?从善?从恶?这将事关人生的一个阶段甚至终生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览人生”中的《斜路》一文。
教师提问:(1)为什么说选择走“斜路”就是选择走“邪路”?
(2)该文对我们在辨别是非善恶做出选择方面有何启示?
学生:略。
教师:因为斜路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如果踏上这条唯利是图的歧路,便自然偏离了人生的坦途和应有的人格。所以说,选择走“斜路”就是选择走“邪路”。《斜路》启示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应明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教师小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做正直的人。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是非善恶面前,首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其次,敢于对其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并阻止作恶;再次,自己做了错事,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