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解元中心校常应志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听课。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他失败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讲。
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余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亲其师,信其道。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
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下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在一节课后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
9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镇数学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同于一台好戏。演戏是按照固定的剧本,依据既定的程序,演绎着不变的情节。而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因此,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不应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数数、数序与比大小、基数与序数、数的组成、8 和9的书写。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我想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游戏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对小铃铛,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敲铃是时候,学生竖起耳朵,真的是没一点其它的声音,完全的投入到了课堂活动中去。我觉得这个环节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好的引入可以把学生的心拉到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数数中,我采用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8 和9。学生一旦认真学习,就会让老师和学生有很多惊喜,学生们观察真的是很仔细,甚至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和学生一共拿了8个工具”,这一点在之前我也没有发现,太让我惊讶了,他把细小的环节也观察到了。8和9数数的主题图比以前几个数的数数要难多了,物体的位置打乱了,数的时候要更应注重有序性,在这个方面我引导的不够好,一开始并没强调,只是在有学生没按顺序数时我才强调,而且说的也不够清楚。在有学生说到有8个字时,我只让学生带大家数了一下是不是 8个,居然忘了说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字,也就忘了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实在是不应该。第二个活动是听“听铃声拍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静静的听,争着当“顺风耳”,课堂氛围比较好。应该说课堂中多采用这种活动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我在这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是往往只注意游戏的乐趣和学生的参与,而没注重游戏本身的知识教育性,在有学生拍错手时应想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数错。在教学数序时,我采用了直尺图,让学生来填上空缺的数。我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的是我点图学生说的形式,这样做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这是一题很好的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表达,让他们打乱顺序来说,如“5的后面是6”、“最后一个是9”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我通过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让学生感知“9 个桃子与第9个桃子”的区别,学生被故事的情境所吸引,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吃第9个桃子为什么吃不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积极思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要注意情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通过“动物园里有两只可爱的小猴子,老师买了8 个桃子去分给它们吃,想一想,老师可以怎么分?”这样一个情境,设想通过这样一个情境来揭开数的组成。结果学生反而被情境所干扰,由于考虑到了分的公平性而在“4和4”、“5和3”徘徊,只想出了一两种分法,最后在老师的一再提醒之下,才说出了其它的方法。说明这个情境并不合适,可能还是用“两只盘子”来分的效果要好。这就让我想到了创设情境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来教学,出现了情境设计的“牵强附会”,没考虑到情境对教学的干扰性,反而阻碍了知识的学习。
今后这一点要尤其注意,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多思考一下这个情境是否会有干扰作用。还有就是数的组成的“成对”记忆,这节课我在这一点虽然提到,但不够重视。数的组成的“成对”记忆,能让学生更好的建构起数的组成,这也是我要注意的,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认真思考。在课的结尾时,我设计了“用数字画画”,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把这块内容放到了课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设计。我觉得自己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时间不够”,说明我的教学设计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今后在这方面要多思考,多学习。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亮点与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
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
三、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课头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的催化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这是我踏入教师队伍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虽然平时校长、行政、指导老师经常会来听课,被听课也从手足无措到“见怪不怪”了。但是公开课毕竟和被听课不一样,这真真正正的让我了解了一节公开课从头到尾是一个怎么样的流程。
先说备课:从开始备课到最终确定自己的教案初稿,一共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在这两个礼拜中,我不断地专研教材,认真的研读网上有关的《认识钟表》的资料,不断地思索自己应该怎么去设计这节课的流程。终于在两星期后,初稿终于出来了。这真正的让我体会到备课的不易。
教具准备:根据自己的初稿,开始准备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纸张,练习,课件,实物钟,钟表的图片等等,也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尤其是课件的制作,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着自己的课件。
可以说基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但是这也是我做的最不足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找自己的指导老师点评自己的'教案,这是我犯的最大的失误,今后在这个方面自己也应该好好的反省与改正。
经过备课后,经历了两次试上这节课。试上的时候,备课组的大部分老师都来听我的这节课。虽然自己上下来还是挺顺的,但是课后我去找各个老师评课,他们都给我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宝贵意见。根据这些宝贵的意见,我又一次认真的修改着自己的教案与课件,虽然大体上思路没变,但也修改了许多的小细节。
终于到了这节公开课课,可能是自己太过重视这节课,也给了学生太高的压力,这天的这节课,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到了陌生的环境视乎一个个都显得相当的木那,包括那些平时机灵的孩子都失去了他们平时机灵可爱的天性,这一时间也让我慌乱失措。经过一节课的战斗自己也是相当的疲劳,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备的这节课到了最后尽然还是失败了。经过了这节课,我也找了指导老师和几位教师评了我这节课,进过他们的点评,自己的总结反思,我悟出了以下的几点:
1、无论是上什么课,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毕竟他们还是孩子,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要让自己随时都不紧张,有最好的状态也不太可能,但是即使是有紧张的心态,也不要显现出来,否者孩子们也会跟着你不自然。
2、上课自己的激情:我找了好多老师评课,他们都说我上课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抑扬顿挫,整堂课下来也比较平缓,没有高潮的地方。激情、激励、激发,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常常环绕在我的耳边。我也慢慢领悟到,要上一节好课,也要像一部电影一样,有铺垫,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尾,而且还需要有好的导演和剧本,这都是老师应该完成的分内工作。
3、课堂问题的提出:这节课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有一个地方没能引好,反而被学生越带越歪,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在一个问题上一直的绕,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没能做到。今后的备课中,提问的问题应该直接明了,不应含糊不清。
4、课堂的教学常规:这是年轻教师上课出错最平凡的地方,也是自己没做到的不好的方面,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加的努力加强。
经过了这一节课,希望自己今后会有更大的进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导入是采取如何记住学生最喜欢的小猴、桃子的样子来进行的,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记忆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接着以小猴、桃子的问题为线索认识物体。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做到创设教学情景、以情促动、以动激趣、以趣求知,做到思考与实践、讨论与交流相结合。
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积极的动手摸一摸,开口数一数,用眼睛观察物体的.样子,猜一猜物体的形状,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区别中记忆。同时教学的最后安排小建筑师的游戏,目的在于让学生有空间的感觉,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建立自细心,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没有能很好地引导他们,以至于学生对有的活动参与的太过投入,玩疯了到最后总结时收不回来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注意自己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不能一味的跟学生玩游戏,以至于最后被学生被动的不知该如何把教学进行下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教学目的。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抓好课堂4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在以前的教学中,心中只装着怎样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此有时方法过激,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方法促使学生计算,做应用题,结果效果并不怎么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认识领域方面获得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感领域和智能领域获得发展,张扬个性,发挥潜能。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通过多年的观察、分析,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长此以往,其结果势必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二是学生受年龄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课堂上无法约束自己常常走神、跑题,影响了40分钟的质量。
针对低年级数学特点,要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应从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入手,下面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离不开计算。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实施新课程以来,课标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仍很重视,所不同的是,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它不仅要求计算正确、迅速,而且更突出要求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与灵活,并注意把各种计算(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有机地联系与整合起来,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从更高的要求提升学生计算的素质。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多练、反复练。就一定会见成效。分析目前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都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谈不上有任何学习的兴趣,以致于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心理倾向,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导致计算的正确率明显下降。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容乐观,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如何正确看待计算有很大关系。
计算、合理组织计算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也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计算。教师通过有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达到数的组成在加减法中运用的有效性。新课程追求自主创新的学习,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是要让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它不仅仅是如此,“自主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小学低年级数学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要很好地落实,我认为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诱发儿童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皮亚杰曾告诉我们: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因此我认为对于低年级学生,应该从其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喜欢数学。
比如,学习“生活中的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屏幕上显示一座房子失火了,一位叔叔要打电话报警,一紧张忽然忘了电话号码,站在电话机旁正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这个画面一下子抓住了每个同学的心,许多同学急得大声喊:“赶快打119报警啊!”、“再不打119报警,要烧光了!”真是如临其境啊。我趁机说:“同学们真棒,帮叔叔想出了报警电话。瞧,叔叔打通了报警电话。”果然画面上随着警笛声出现了一辆消防车,哗啦啦,一下子把火浇灭了。大家松了一口气。我接着说:“假如遇到了坏人,要打什么报警电话?有人生病要上医院,又要打什么电话呢?”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紧接着,我就自然地再用语言导入主:“同学们,象119、110、120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比如我家住在1号楼502室的1和502也是。你们还知道哪些?”学生的情绪再度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这样的导入,使学生觉得新知识并不陌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高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操作,发展思维。
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于学具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学生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思维的发展。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在学习“9加几”时,我让学生摆小棒:你是怎样想的就怎样摆。先摆“9+2”,有的学生摆好了就发言: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然后移动右边的1根和左边的9组成10,数一下右边是几根,得数就是十几。这是“凑十”法。还有的学生说是用数的,数一数有几根小棒,得数就是几。接下去又摆了9加3、4、5、6、7,我也下去巡视,协助操作有困难的同学。
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一些道具,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而使我们的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不断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数的组成在加减中运用有效性的学习、开展、探索,我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有效性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教学价值是在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教学意义、思维培养、陶冶道德情操的升华,是教育教学的更高境界。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教育是一项事业,需要我们无私的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刻苦的钻研;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反思教学价值,就是挖掘该节课富含的认识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行为教育价值。
要知道每一种数学思想都包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每一种解题方法都丰富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每一点滴的数学知识都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分析、深入思考、努力拓展,不放过课堂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不放过教材中的一字一句,我们一定能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好。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生辨证地看问题,函数的思想教学生既要注重问题的现象更要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学生认识什么是数学美、怎样欣赏数学美、如何运用数学美,反证法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一定要正面出击、有时侧面迂回效果更好;数学家的成长历程可以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我国悠久灿烂的数学发展史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奋发读书献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现代教育不是要教出一群书呆子,不是要教出一群高分低能儿,而是要为学生未来着想,为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知识是死的,不知道是可以从书本上学到,而能力素质却是无形的、是无法教会的。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前景。归根结底,教学的价值在已经在塑造人,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交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让他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同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为一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集体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讨论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编写活动单。留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习。其次由主备人再次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然后同教研组几位教师再次研究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一度、二度、三度修改。这时才能让导学案进入课堂。最后每们课任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立足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我校在小组建设实行同桌为学习伙伴,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的搭配都经过仔细斟酌,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应当是最强的,组员优中差搭配均衡,并进行合理分工,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1、培训小组长,最大限度的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小组长是同学学习的伙伴;是教师教学的小助手;是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组长深深意识到一个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家,小组成员之间要团结。组长积极主动地与组员交流情感,从细节之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只有这样,才会有好人缘,组员自然愿意理解组长的工作,支持组长的工作。对组员的错误不包庇、不纵容。
2、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孩子由于年龄小,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时以活动单的形式呈现,可以启发孩子,激发他们的动脑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养成善于动口、动脑的习惯。二是认真倾听的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既要听教师讲,更要听同学讲,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他怎么想的,我是怎么想的,他想的对不对,和我想的同不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既完善了自己的观点,又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体现合作精神。
3、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成功的乐趣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之一是“互助性学习”,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4。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用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语言。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灵活运用好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自从多媒体融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顿时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清晰。现在多媒体正以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吸引着学生。教学中通过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演示,创设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始终最大限度的发挥导学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听课。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他失败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讲。
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余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亲其师,信其道。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下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20xx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学改革年,下面就针对半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4月份,我校承办了老城街道百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赵霞老师执教了一节研讨课《统计》。展现了我们百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引导,都使我对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的认识,感觉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改变是巨大的、有益的。
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四、新学期的发展方向。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远程研修,名师的行为和理念与我们坚持的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肥城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它也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困乏,要及时的学习充电,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改革的发展。
2、充分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多年来也是励志研究儿童数学教育,提出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儿童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名师指引,要求我们都要充分的关注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学生,只有教师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盘活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准备练习,让学生口答:
2/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想一想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为什么?
生:5/6大,因为四年级时我们已学过了分数比大小时,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你记性真好。(心一怔,怎么已经学过了?)谁能说出几个分子为1的分数?
生:1/2,1/3,1/4……
师:(指着1/2与1/3)你能给这两个分数比一下大小吗?
生:1/2>1/3。
师:为什么?
生:分子相同时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教学片断二】
(练习: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师出示4/9、4/7和4/5。)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呢?
生:4/5>4/7>4/9。因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所以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师出示3/7、3/5和4/5,一不小心把4/5写成了4/7)
师:对不起老师把4/5写成了4/7。
(这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4/7也没关系的,4/5与3/5、3/7比大小我们四年级时已经会了,我们现在想要学3/5与4/7比大小该怎么比?”
师(一怔,想想也是,于是问其余学生):大家想学吗?想学的同学请举手。
师(全班58人有45人举了手,心想那就将错就错吧。):大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呢?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来解决。因为3/5=3÷5=0.6,4/7=4÷7≈0.57,0.6>0.57,所以3/5>4/7。
师:还有与他们组不同的方法吗?
小组2:我们组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6÷10=分子3,4/7中分母(7)×6÷10>分子4,相比之下肯定是4/7的分母大一些,所以3/5>4/7。
小组3:我们小组也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是分子3的.1.67倍,4/7中分母7是分子4的1.75倍,如分子相同的情况下,也是4/7的分母更大,所以3/5>4/7。
师:同学们真的很能干,创造出了这么多比较分数大小的好方法。古人云: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多多动脑,多想一个为什么,那么我们在学习上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后反思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堂课的前后两个片断,觉得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是有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满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那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呢?我的启示是两点:
一、活用教材是基础。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有权利对课程进行调整、重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利,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随时调控是关键。
“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倾向。如果出现学习需要不强烈或需要不满足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控,运用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持或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惟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在一段时期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几点问题:
1、很多问题都要靠我讲他们听,我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同学们不善于挤时间,独立动手能力比较差,稍微变个题型就不知所措,问其原因,回答不会,做题没思路,一没思路就不想往下做。平时做题少,很多题型没有见过,以致于思维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做起题来有困难。
2、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有些该记忆的公式没有记住、该理解的概念没有理解,尤其是立体几何基本问题的求法,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等,导致做题时不知该用哪个公式,还得去翻书。
3、上课听课的效果不好。大部分同学都说,课堂上我讲的东西极大部分能听懂,但一到自已做题就不会。其实这部分同学听懂的只是对某一道题表面上的东西,其实质的东西,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没有融入到其大脑中,不会举一反三,没有从问题的.表面看到本质,思维没有得到升华,课下又不巩固复习,导致讲过的题型仍然不会做。
4、现在有少数学生比较懒,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问题他知道思路后,就只知道说不动手,数学课桌子上不准备草稿纸,以致于每次考试都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得不了高分。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12—9,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二、创设情景,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段:得数是10的加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分苹果比赛?
教师提要求:
A、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的情况。
52431
5867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操场上(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G带帽子比不带帽子的少()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的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教学片段: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师:男生比女生多()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应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又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是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次序”、“规则”
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是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许多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阻止,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次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次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次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3、《云南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数数、数序与比大小、基数与序数、数的组成、8 和9的书写。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我想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游戏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对小铃铛,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敲铃是时候,学生竖起耳朵,真的是没一点其它的声音,完全的投入到了课堂活动中去。我觉得这个环节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好的引入可以把学生的心拉到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数数中,我采用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8 和9。学生一旦认真学习,就会让老师和学生有很多惊喜,学生们观察真的是很仔细,甚至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和学生一共拿了8个工具”,这一点在之前我也没有发现,太让我惊讶了,他把细小的环节也观察到了。8和9数数的主题图比以前几个数的数数要难多了,物体的位置打乱了,数的时候要更应注重有序性,在这个方面我引导的不够好,一开始并没强调,只是在有学生没按顺序数时我才强调,而且说的也不够清楚。在有学生说到有8个字时,我只让学生带大家数了一下是不是 8个,居然忘了说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字,也就忘了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实在是不应该。第二个活动是听“听铃声拍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静静的听,争着当“顺风耳”,课堂氛围比较好。应该说课堂中多采用这种活动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我在这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是往往只注意游戏的乐趣和学生的参与,而没注重游戏本身的知识教育性,在有学生拍错手时应想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数错。在教学数序时,我采用了直尺图,让学生来填上空缺的数。我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的是我点图学生说的形式,这样做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这是一题很好的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表达,让他们打乱顺序来说,如“5的后面是6”、“最后一个是9”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我通过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让学生感知“9 个桃子与第9个桃子”的区别,学生被故事的情境所吸引,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吃第9个桃子为什么吃不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积极思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要注意情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通过“动物园里有两只可爱的小猴子,老师买了8 个桃子去分给它们吃,想一想,老师可以怎么分?”这样一个情境,设想通过这样一个情境来揭开数的组成。结果学生反而被情境所干扰,由于考虑到了分的公平性而在“4和4”、“5和3”徘徊,只想出了一两种分法,最后在老师的一再提醒之下,才说出了其它的方法。说明这个情境并不合适,可能还是用“两只盘子”来分的效果要好。这就让我想到了创设情境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来教学,出现了情境设计的“牵强附会”,没考虑到情境对教学的干扰性,反而阻碍了知识的学习。
今后这一点要尤其注意,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多思考一下这个情境是否会有干扰作用。还有就是数的组成的“成对”记忆,这节课我在这一点虽然提到,但不够重视。数的组成的“成对”记忆,能让学生更好的建构起数的组成,这也是我要注意的,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认真思考。在课的结尾时,我设计了“用数字画画”,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把这块内容放到了课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设计。我觉得自己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时间不够”,说明我的教学设计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今后在这方面要多思考,多学习。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亮点与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现实和长远的价值意义,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将生活经验等同数学思考;用引导演示替代自主探索;将优生主唱视为合作交流等现象,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统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指老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目的是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的发展。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教师在让学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如老师的师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学生的经验,教学行为及自主教学经验的积累。
(2)过程就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体现教师教的有效,而是表现在学生学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独有的学习风格。
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差下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示自己。
目的、过程、结果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教师只有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效果。
在小学课堂中,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1)开放性。
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计划仅是行动的参考,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式。就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一课,这一课讲授的内容就是小数乘法。上课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按书上的条件和问题来解决计算,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用图上所告诉的数学信息来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你所想解答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从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封闭性的设计,使学生从较大程度上拓展了思维空间。
(2)双重性。
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情感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统一,教师的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是强调学生发展。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北师版数一数一课时,里面有一环节让学生数共有几个小正文体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正面横着一排一排的数,再一层一层的数,我如果能适时的启发学生,你还有别的数法吗?让其尝试,尝试中会使学生发现,还有别的数法。学生探索的过程既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3)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就采取自主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摆一摆,创造一些规律,并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
(4)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做好铺埑。在教学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很乐意继续探索下去,在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控制学生活动范围,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通过示范,回顾旧知识提供线索和反馈等方式,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中,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点也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见解,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还应组织好学生本堂课的一些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准备练习,让学生口答:
2/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想一想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为什么?
生:5/6大,因为四年级时我们已学过了分数比大小时,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你记性真好。(心一怔,怎么已经学过了?)谁能说出几个分子为1的分数?
生:1/2,1/3,1/4……
师:(指着1/2与1/3)你能给这两个分数比一下大小吗?
生:1/2>1/3。
师:为什么?
生:分子相同时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教学片断二】
(练习: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师出示4/9、4/7和4/5。)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呢?
生:4/5>4/7>4/9。因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所以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师出示3/7、3/5和4/5,一不小心把4/5写成了4/7)
师:对不起老师把4/5写成了4/7。
(这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4/7也没关系的,4/5与3/5、3/7比大小我们四年级时已经会了,我们现在想要学3/5与4/7比大小该怎么比?”
师(一怔,想想也是,于是问其余学生):大家想学吗?想学的同学请举手。
师(全班58人有45人举了手,心想那就将错就错吧。):大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呢?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来解决。因为3/5=3÷5=0.6,4/7=4÷7≈0.57,0.6>0.57,所以3/5>4/7。
师:还有与他们组不同的方法吗?
小组2:我们组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6÷10=分子3,4/7中分母(7)×6÷10>分子4,相比之下肯定是4/7的分母大一些,所以3/5>4/7。
小组3:我们小组也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是分子3的1.67倍,4/7中分母7是分子4的1.75倍,如分子相同的情况下,也是4/7的分母更大,所以3/5>4/7。
师:同学们真的很能干,创造出了这么多比较分数大小的好方法。古人云: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多多动脑,多想一个为什么,那么我们在学习上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后反思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堂课的前后两个片断,觉得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是有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满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那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呢?我的启示是两点:
一、活用教材是基础。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有权利对课程进行调整、重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利,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随时调控是关键。
“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倾向。如果出现学习需要不强烈或需要不满足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控,运用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持或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平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惟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同于一台好戏。演戏是按照固定的剧本,依据既定的程序,演绎着不变的情节。而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因此,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不应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时光荏苒,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在本期中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下面我谈谈自己这个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练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二、加强小数加减乘除法的笔算。
学生在四年级上期时已经学习了整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一学期过去了,在新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等等,但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
一、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二、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在本期中,我发现我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己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针对这些问题,拟定了以下改进的措施: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本期已经结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多的成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从自己内心到对数学教学有以下反思:
一、何谓“高效课堂”?
何谓“高效课堂”?是不是教师把该学的知识都交给了学生就算“高效课堂”?或者说,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达标练习顺利完成就算“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为主,以探索为核心的课堂。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活跃,40分钟内,知识得到充分内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的做法
1、转变教学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真正将教学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做,才能将工作做好,才能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去。
2、优秀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利用多种适合的教学手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的、整体的、有计划的、分步骤地编写制定,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角色定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转变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主用,也就是教师的助学作用、评学作用、督学作用和同学作用。
4、充分挖掘教材。具有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师,善于将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将教材内容转变成为教学内容,并改造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教材”为“学材”。
5、教师精讲点拨。高效课堂,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的精讲,要求达到“精确、精炼、精彩”。
6、抓好课前预习。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的课堂,变厌学为乐学、被动学为主动学。
7、抓好学情反馈。抓好学情反馈和反馈后的归纳总结,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难点、疑点、困惑点,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8、注重环节意识。高效课堂,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环节意识,要求丝丝相扣,承转自然紧凑。导入、过渡、承转、小结、提问、讨论、训练、讲评等课堂环节,要求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9、转变教学方式。高效课堂,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由单纯的教为教与学并重,由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由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0、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愉悦的竞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热起来,让学生的眼亮起来,让学生的手举起来,让学生的嘴动起来,让学生的脸笑起来。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预习效果
1、动手翻。针对新的学习内容,有计划的翻以前学过的课本,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初步了解新旧知识的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铺垫。
2、动手划。 我们在预习新课时,对新课中的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不懂的地方作一些标志,比如“ ̄ ̄ ̄”“??”等;
3、动手做 预习时我们勤动手,对书上的实物、直观图、线段图、模型等要动手做一做,动手画一画,从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4、动脑想 我们在预习时要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我们要能针对新知识,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并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
5、动笔练 即要求我们能针对新知识,自己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和书上例题同等难度的或类似的习题来练一练(如书上的做一做),可是低于书上难度的基本题,甚至有的预习的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编题进行练习。
三、落实合作学习
1、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
2、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分工分别是:合作小组长——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课外精心管理,维护小组学习纪律;记录员(1名)——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记录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方法;检查员(1名)——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各尽其责;报告员(1名)——在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或活动结果等进行汇报。
3、有效合作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老师提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调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反馈交流;老师小结。经过课内外的合作,校内外的合作,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实现有效合作
4、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
5、每个学习小组内四位成员轮流换岗,协调后每人一岗,岗位定期更换,责任轮流承担。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拓展思维空间,积极动手动脑,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曾有过喜悦、有过困惑、有过担心,值得庆幸的是每学期区里都组织新课改的培训,对于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无疑是指明灯,再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改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课改的全新理念带给我们全新的课堂生活,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课改的心得。
一、对运用教材的总结
1、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情境进行适当的重组。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所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的采用一些有形素材,充分的利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例如:教学“第几”,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几个学生上来排队,全班同学来猜第5个小朋友是谁,然后让第5个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学们猜的是否一致。还有在学习《10以内各数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节“数就在身边”的数学课。(1)让学生说说家里的电话号码或手机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2)搜集有数字的诗句;(3)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自己坐的位置。学生完成这些题目时,兴致特别高,争先恐后地交流。他们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从描述自己座位中区别了第几和几个;通过交流家里的电话号码知道了由于数的排列不同,电话号码也不同,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有学生搜集的有数字的诗,念起来琅琅上口,又能启发儿童认数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中又领悟到了数学的奥妙。
再如在教学“分类”时,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扩大取材范围,增加了学生熟悉的玩具、书、衣物等,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思考空间,同时向学生展示“有大堆零乱物品”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要收拾、整理的愿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分类,明白学习分类的必要性,使学生对学习分类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再通过大家齐动手整理教室,自己动手整理书包,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也养成了整洁爱美的良好习惯。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巧妙处理教材,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新课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例如:我担任一年级教学时,由于学生小,难组织,学习效果不好,但如果将童趣引入课堂,如果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谜语、游戏引入课堂,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先行教材有很多插图,但他们是死的,不会说话的,如果教师上课时赋予它们以内容,赋予它们以声音,它们就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对学习方式的改变总结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中,鼓励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对学生评价方式改变的总结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要求就是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因为一成不变的评价方式刚开始能吸引学生,时间长了就会像一杯白开水,变得没有味道,也不会再起到积极评价的作用,只有不断变化出新的评价方式和形式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
的兴趣要求,是学生感觉到课堂永远是新鲜的。新课改中教师已不再是课堂中的唯一评价者,所以班级里的小组长和全体学生都是评价者,他们的参与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在评价中我们还渐渐发现,我在课堂中使用的评价用语学生都已非常熟悉,有一部分学生还会自己使用了,经常用这些语言来评价别人的展示,会在课堂上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同时提高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就是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除了课堂上的“小老师”的角色的出现是评价方式的改变外,还有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也是新课改的变化,比如我在班里设立了“金口才”、“合作奖”、“纪律奖”、“卫生奖”、“劳动奖”、“作业奖”等,尽可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课改的一点心得,但是自己离课改的目标还差很多,虽然自己参加了多次培训,看了不少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有时存在着只求形式不重本质的“表面化”教学的倾向,为了课改而课改。
倾向一:为了情境而情境。有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倾向二:为了活动而活动。在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很多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教师没有发挥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倾向三:为了方式而形式。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时,很多学生都在应付“讨论”,根本没有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倾向四:为了表扬而表扬。有时课堂上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我就说“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我都给予了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也是同等对待,只是为了鼓励而表扬,没有达到实效性。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找到自身的不足:自己的教育观念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这些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总之,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比以前鲜活了: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生活了,重视创设生活情境了,舍得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了,……。当然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困惑、困难,但只要我们长期、耐心地坚持下去,积极总结和反思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多学习、多思考、多创新,那么离成功的彼岸就会越来越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抓住一个“思”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习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习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
1、主动学习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习。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不仅把学习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习知识。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在进行“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锐减。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小学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也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新课改发展的基础上,数学给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给整体的数学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边钻研边总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
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
三、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课头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的催化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XX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
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基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数学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提出了涉及数学课程价值、数学学习目标、数学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许多新理念。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改变了过去小学数学以知识的积累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构建学生身心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3.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4.分学段规定了数学课程的具体标准;
5.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6.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
7.改革了评价的方式和应达到的目的;
8.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作用。
其中重组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注重了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这几个方面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方法的培养。因此,《标准》指出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的要求。因而,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每册都有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这是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项培养的举措,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我们数学教师必须面临的教学任务。当前,在我们许多数学教师的意识里,对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怎样去上?大家也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如何上好这样的活动课?我们该有怎样的理念?
一、明确每次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的要求
1、教师要在上每次实践活动课前,就要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的要求
《标准》提出了数学活动应注意的策略。指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由于每个年级的活动课的内容和要求不同:低年级(1-2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事物;中年级(3-4年级)选择的是与小学生周围的事物;高年级(5-6年级)选择的是小学生所接触的社会情况。选择的内容不同,必然决定了其目的也不尽相同。1-3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4-6年级的侧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年级(3-4年级)侧重点的转移与衡接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把握各年级组织活动目的的侧重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明确每节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才能结合教材去有目的地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方面,使这两方面均能平衡、交替地、互补地得到提高。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每次具体活动的目标的选择,而且确定的目标不能要求过高,只要切合实际,达到目标就行。
2、在学生活动前,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活动的目的要求
例如,四年级数学第8页的实践活动,是在报纸、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我们首先要向学生交代这次活动的目的,然后才是布置学生去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最后是教师把他们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全班,要求学生再从中找出那些大数,读出来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二、充分做好每次实践活动课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做好
这是上好实践活动课的前提条件,要想在活动课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教师课前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运筹帷幄,做到心中有数。
(1) 课前的的思想准备。每次的实践活动都是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设计的。要想活动能正常的开展,教师就必须要理清教材的要求与知识的前后联系,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知识水平如何?操作能力如何?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的还需要教师先实践,了解整个过程才行。只有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学生活动时才可以有条理。
(2)教师课前的学识准备。我们知道:作为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让自己有一桶水。在上课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做好实践课的知识的积累和操作技巧的掌握。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课前对于有关知识必须要十分熟悉,在实践活动前、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做好学生学识上的储备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例如上四年级教材的《国家体育场》的小组活动课,教师必须对国家体育场的相关资料要了解,还必须让学生知道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测量方法。又例如四年级上册中的《种蒜苗》,教师必须在上这个课前,先自己种,并且做好蒜苗的生长记录。还有六年级的利率调查、计算利息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对储蓄、国债、利息、利率等相关知识以及计算利息的方法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有效地达到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12—9,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二、创设情景,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段:得数是10的加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分苹果比赛?
教师提要求:
A、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的情况。
52431
5867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操场上(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G带帽子比不带帽子的少()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的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教学片段: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师:男生比女生多()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应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又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是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次序”、“规则”
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是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许多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阻止,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次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次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次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3、《云南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两个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两个月的几种现象反思如下:
学生初用钢笔,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怎么用钢笔,导致书面不干净,满手满脸都是墨水;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原因应该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同的效果,在一些课时设计中,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然,但有些照着课本的例题讲解,学生的兴趣不太高,课堂比较沉闷。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为什么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了呢?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注意听讲,并且注重反思,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看着说的挺热闹,但这都是假象,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连常规的计算方法都记不住,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他们的积累越来越少,才导致差生多起来,差起来。作为三年级的老师来说,应该及时补差,抓住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自我矫正、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在一节课后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
9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镇数学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和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前几天和教师们一起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教师讲了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教师一起交流了自己的认识。对这位教师的这节课给了较好的评价。诚然,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等,我也认可。但是就一点我提出了不同意见。那就是怎样做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摸索、发现知识的规律。
这位教师讲的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问:对于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老师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这一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也是教师所设计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这时就有学生就提出可以用以学的长方形知识解决,这是多好的建议呀。而这位教师只是给以表扬,并没有鼓励学生去探讨、去研究,一味按教案进行。教师先后出示了三幅带方格的图形,意在引导学生先通过数方格,求面积。逐步过度到拆补求面积。可学生并没有按其意图发展,而是直接就拆补。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
我想这位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入,另外教师的应变能力不强,方法不灵活,更重要的是不相信学生,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如果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后,教师及时鼓励,并激励学生去探讨。老师可以这样说:你的方法真好,你就根据你的想法去研究、去探讨,你会得到答案。这样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在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会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抓住一个“思”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习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数数、数序与比大小、基数与序数、数的组成、8 和9的书写。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我想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比较多的游戏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在新授知识的引入中,我采用的是在“听中数数”,利用一对小铃铛,做了一个“谁是顺风耳”的游戏,要求是“老师敲了几下,请你用嘴巴默默数一数”。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敲铃是时候,学生竖起耳朵,真的是没一点其它的声音,完全的投入到了课堂活动中去。我觉得这个环节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一个好的引入可以把学生的心拉到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数数中,我采用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8 和9。学生一旦认真学习,就会让老师和学生有很多惊喜,学生们观察真的是很仔细,甚至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和学生一共拿了8个工具”,这一点在之前我也没有发现,太让我惊讶了,他把细小的环节也观察到了。8和9数数的主题图比以前几个数的数数要难多了,物体的位置打乱了,数的时候要更应注重有序性,在这个方面我引导的不够好,一开始并没强调,只是在有学生没按顺序数时我才强调,而且说的也不够清楚。在有学生说到有8个字时,我只让学生带大家数了一下是不是 8个,居然忘了说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8个字,也就忘了渗透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实在是不应该。第二个活动是听“听铃声拍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静静的听,争着当“顺风耳”,课堂氛围比较好。应该说课堂中多采用这种活动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我在这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是往往只注意游戏的乐趣和学生的参与,而没注重游戏本身的知识教育性,在有学生拍错手时应想一下,为什么他们会数错。在教学数序时,我采用了直尺图,让学生来填上空缺的数。我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的是我点图学生说的形式,这样做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这是一题很好的开放题,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表达,让他们打乱顺序来说,如“5的后面是6”、“最后一个是9”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数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基数与序数时,我通过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让学生感知“9 个桃子与第9个桃子”的区别,学生被故事的情境所吸引,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能化解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吃第9个桃子为什么吃不饱?”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积极思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要注意情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在教学数的组成时,通过“动物园里有两只可爱的小猴子,老师买了8 个桃子去分给它们吃,想一想,老师可以怎么分?”这样一个情境,设想通过这样一个情境来揭开数的组成。结果学生反而被情境所干扰,由于考虑到了分的公平性而在“4和4”、“5和3”徘徊,只想出了一两种分法,最后在老师的一再提醒之下,才说出了其它的方法。说明这个情境并不合适,可能还是用“两只盘子”来分的效果要好。这就让我想到了创设情境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由于一味地利用情境来教学,出现了情境设计的“牵强附会”,没考虑到情境对教学的干扰性,反而阻碍了知识的学习。
今后这一点要尤其注意,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多思考一下这个情境是否会有干扰作用。还有就是数的组成的“成对”记忆,这节课我在这一点虽然提到,但不够重视。数的组成的“成对”记忆,能让学生更好的建构起数的组成,这也是我要注意的,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认真思考。在课的结尾时,我设计了“用数字画画”,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把这块内容放到了课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浪费,很多老师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设计。我觉得自己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时间不够”,说明我的教学设计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今后在这方面要多思考,多学习。通过这堂课,也让我对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亮点与不足之处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7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但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集中精力听课。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经常在课余时间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他失败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讲。
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余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亲其师,信其道。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习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下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8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台戏演好序幕,一部好乐章奏好序曲。设计一个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艺术开头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但由于数学课程本身的局限性,使它不可能像语文课、社会课导入那样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因而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丰富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学好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因此,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的内容生活化,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纳入课堂。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
情境导入的创设,要根据需要,切不可为了情境而情境,流于形式上的闹猛和新鲜,而冲淡教学主题,弱化教学重点,更不能让情境干扰学习。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
三、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总之,课头导入的成功与否影响着整节课的学习,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成为他们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全过程中的催化剂。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管选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还要把握住时间,控制住课堂节奏,要保证新授课有充足的时间,不能喧宾夺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9
20xx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学改革年,下面就针对半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4月份,我校承办了老城街道百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赵霞老师执教了一节研讨课《统计》。展现了我们百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引导,都使我对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的认识,感觉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改变是巨大的、有益的。
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四、新学期的发展方向。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远程研修,名师的行为和理念与我们坚持的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这充分证明了我们肥城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它也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困乏,要及时的学习充电,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改革的发展。
2、充分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多年来也是励志研究儿童数学教育,提出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儿童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名师指引,要求我们都要充分的关注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学生,只有教师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盘活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0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现实和长远的价值意义,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将生活经验等同数学思考;用引导演示替代自主探索;将优生主唱视为合作交流等现象,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对课程改革精神的领悟程度,教学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统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指老师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及物质设备等使学生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目的是使学生和教师获得共同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不只是数学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而是全面的发展。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教师在让学生发展的同时,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如老师的师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学生的经验,教学行为及自主教学经验的积累。
(2)过程就是教与学的统一。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被夸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过多的考虑自己的教。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体现教师教的有效,而是表现在学生学的有效。学生学的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数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
(3)结果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及独有的学习风格。
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差下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也正是新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重要思想。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体现在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生的相互尊重、理解、帮助,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能扬长避短,展示自己。
目的、过程、结果既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教师只有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才能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效果。
在小学课堂中,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1)开放性。
是指教学行为是灵活的,计划仅是行动的参考,授课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多变选择和组合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与反思》。开放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精神的发展提供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学生能依据自己的能力,来寻找适合的数学学习方式。就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爬行最慢的哺乳动物》一课,这一课讲授的内容就是小数乘法。上课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按书上的条件和问题来解决计算,我先是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用图上所告诉的数学信息来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解决你所想解答的问题,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从大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比封闭性的设计,使学生从较大程度上拓展了思维空间。
(2)双重性。
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与学的有效统一,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数学情感与数学知识的有效统一,教师的教与学双方面都要发展,但在实际活动中总是强调学生发展。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北师版数一数一课时,里面有一环节让学生数共有几个小正文体时,大部分学生都会从正面横着一排一排的数,再一层一层的数,我如果能适时的启发学生,你还有别的数法吗?让其尝试,尝试中会使学生发现,还有别的数法。学生探索的过程既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3)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需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认识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建学生的科学认知,做到全面关心呵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我就采取自主活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摆一摆,创造一些规律,并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
(4)创设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关键因素,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教师要精心设计一定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潜在的,无意识的学习需要上升为外显的,有意识的学习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我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做好铺埑。在教学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很乐意继续探索下去,在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设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适当控制学生活动范围,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通过示范,回顾旧知识提供线索和反馈等方式,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在教学《小数点搬家》一课中,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点也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见解,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还应组织好学生本堂课的一些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1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自《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引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阶段。通过对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我们认为,一堂好课不同于一台好戏。演戏是按照固定的剧本,依据既定的程序,演绎着不变的情节。而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有着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丰富情感。因此,我们所上的每一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一堂好课,不应追求讲授技巧的滴水不漏、教学环节的天衣无缝、细枝末节上的精雕细刻,而应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用结合,着眼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2
学习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新理念的诠释,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增长了不少的见识,让我感到自己所会的是多么的.少、自己所知道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更让我迫切的意识到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给自己充充电了。不能再抱着自己旧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了,多吸收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评价学生不能只看考试分数,还要看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习惯、学习热情、方法技能、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再次对“知识”的定义认识要转变,改变认为只有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才叫知识的传统观念,要树立“大语文”的教育思想,使课堂的时空无限扩大;教师应有让学生主动发展的观念。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讲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适宜的教育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传统语文教育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也常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自勉,给人的感觉学校教育就如茶壶(教师)往茶杯(学生)里倒水一般容易。其实这种提法只适合于“传道、接业、解惑”的传统教师功能,当前的创造性语文教育以“教师带领学生去找水”来描述更恰当,所谓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己“找水”,才有喝不完的水。
课堂就是一个表演的舞台,问题是为什么表演,为谁而表演,怎么表演?那是理念的转变,方式的转变。课堂这个舞台没有天花板,告诉我们这个舞台无比巨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无比巨大的创造空间,我们只有在这没有天花板的舞台上,才能诞生出优秀教师。
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总之,今天我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这是对我的心灵、我陈旧的教育观念进行的一次洗礼,我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3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3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5。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
6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四、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总之,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4
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高效课堂是给学生一个自己的舞台,给老师一种新的希望,给学校一个美好的未来,从自己内心到对数学教学有以下反思:
一、何谓“高效课堂”?
何谓“高效课堂”?是不是教师把该学的知识都交给了学生就算“高效课堂”?或者说,这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达标练习顺利完成就算“高效课堂”?我认为,高效的课堂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为主,以探索为核心的课堂。是在宽松、民主、和谐、竞争的氛围中,学生积极活跃,40分钟内,知识得到充分内化,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的课堂。
二、高效课堂要求教师的做法
1、转变教学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爱,真正将教学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做,才能将工作做好,才能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去。
2、优秀教学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在充分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利用多种适合的教学手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有机的、整体的、有计划的、分步骤地编写制定,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角色定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转变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主用,也就是教师的助学作用、评学作用、督学作用和同学作用。
4、充分挖掘教材。具有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教师,善于将教材内容充分挖掘,将教材内容转变成为教学内容,并改造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变“教材”为“学材”。
5、教师精讲点拨。高效课堂,不是不要教师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的精讲,要求达到“精确、精炼、精彩”。
6、抓好课前预习。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之上的课堂,变厌学为乐学、被动学为主动学。
7、抓好学情反馈。抓好学情反馈和反馈后的归纳总结,使教师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难点、疑点、困惑点,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8、注重环节意识。高效课堂,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环节意识,要求丝丝相扣,承转自然紧凑。导入、过渡、承转、小结、提问、讨论、训练、讲评等课堂环节,要求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
9、转变教学方式。高效课堂,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由单纯的教为教与学并重,由封闭式教学变为开放式教学,由注入式教学变为启发式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知识和能力并重,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0、营造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愉悦的竞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心热起来,让学生的眼亮起来,让学生的手举起来,让学生的嘴动起来,让学生的脸笑起来。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预习效果
1、动手翻。针对新的学习内容,有计划的翻以前学过的课本,复习和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初步了解新旧知识的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作好充分的铺垫。
2、动手划。 我们在预习新课时,对新课中的重要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不懂的地方作一些标志,比如“ ̄ ̄ ̄”“??”等;
3、动手做 预习时我们勤动手,对书上的实物、直观图、线段图、模型等要动手做一做,动手画一画,从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4、动脑想 我们在预习时要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我们要能针对新知识,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思考性的问题,并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探讨;
5、动笔练 即要求我们能针对新知识,自己从课后的习题中选择一些和书上例题同等难度的或类似的习题来练一练(如书上的做一做),可是低于书上难度的基本题,甚至有的预习的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编题进行练习。
三、落实合作学习
1、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
2、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分工分别是:合作小组长——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课外精心管理,维护小组学习纪律;记录员(1名)——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记录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方法;检查员(1名)——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各尽其责;报告员(1名)——在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或活动结果等进行汇报。
3、有效合作
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布置任务——老师提出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调控下共同探究,完成任务;反馈交流;老师小结。经过课内外的合作,校内外的合作,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实现有效合作
4、积极总结评价,激发合作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地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要评一评、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哪一组最团结,哪一组最快等等。
5、每个学习小组内四位成员轮流换岗,协调后每人一岗,岗位定期更换,责任轮流承担。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拓展思维空间,积极动手动脑,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5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感悟:
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
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
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
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不足之处:
1、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2、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
3、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