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
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
内容摘要: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次教学都有可能留下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如果能积极反思,认真面对,那么他一定会在教学与反思中逐渐调整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智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为镜,反思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得失;要以他人为鉴,学习别人的长处;要以学生为镜,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养成一个写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思效、思得、思失、思改,教学相长,在思考中成长。
关键词:反思修补遗憾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一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若能多一份反思,肯定能多一份进步。
《礼记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这是教师教学走向进步的标志,从另一角度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太完美的地方,甚至错误的地方,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与经验进行总结反思。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径,所以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的处理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的达成始终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一节课的“魂”。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采取许多的方法和措施,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1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到位;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所以,课堂中的点滴得失,成功与失败,教师皆应将其记录在案,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
例如,溶解度曲线图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特别是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溶液的状态和质量分数如何变化,学生很难分清,很容易犯错,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我采取了让学生画图的形式,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真实感受到了线上的每一个点所代表的意义,温度的变化通过点的变化体现了出来,而点的变化又反映出了溶液的状态和质量分数的变化,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了这一切,真正地理解了曲线的含义,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处理起来就顺手了。
再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调查研究能力,在学习完空气这一节内容后,我特意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分小组写一篇关于本地区的空气污染调查小报告,不要求宏篇大论,但要求观点独到,讨论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并在下一节课由小组长作为代表宣读。同学们在听完各小组长报告后都进行了热烈地讨论,课后还在继续这个课题的研究和学习,学习热情高涨。通过这节课,使我看到了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力和不断提高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感受到了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做的巧妙处理带来的非凡效果。
反思
二、教师的备课是否有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往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注重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而不注重分析。而新的课标是“以学论教”,这将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而不是在课堂简单地再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思索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带领学生走进书本,又要走出书本。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他们对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哪些东西事先没有考虑到,没有在教案中体现到,将这些反思应用到教案的改进中去,可以使以后的备课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例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并行设计“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
两大部分,既考虑教,又考虑学,可以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和课后小结,便于教师分析学生、思考方法、总结经验、补充遗漏。
俗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置身于事,不能看清自己教学上的缺陷,特别是对于自己认真备过的课,教师就如母亲对孩子般的溺爱,往往是旁观者能明察秋毫,一语中的。因此,教师可以不定期地互相听课、评课,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以督促自己有质量、有目的备好一节课。在教师自我反思、寻求发展的道路上,学生的协助必不可少。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最能评判教学成功与否,最能谈到问题实质的就是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每一堂课最得益、最不得益的地方,然后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让实践、理论有机统一,这样教师才能懂得怎样教,教什么学生才是最受益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反思
三、课堂是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给他们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空间,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个性。例如建构“学导式”教学模式,既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学生探究质疑——总结拓展”为基本的操作模式。教师首先提示自学目标或引导学生自定目标,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就要发挥导学的作用了。“导”的目的还是为了“学”,变“教本”为“学本”。最后的质疑总结更是学生充分发挥、展示的舞台,教师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体现大课堂思想,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的“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空间是否得到了保证,这也应该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课堂效果。这一页都应该及时反思,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例如,新课程倡导学生科学探究,我们也经常采用分组实验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但往往流于形式,形同于花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认为应该思考、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知识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没有价值?能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许多情境的设置是不是都有效„„这些问题的反思都会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
四、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学习,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一节课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目标。
融入了课堂,学生总会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一些“创新的火花”,这些智慧不仅能启发学生,对教师的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中,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一次,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二氧化碳倒入到一个有高低不同蜡烛的烧杯中,结果许多学生把二氧化碳气体倒完了,但蜡烛还在燃烧,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学生为什么会失败呢,问题出在那里呢?我们一起分析,共同讨论。结果大家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找到的原因越多,学生的兴趣越浓,也真正地学会了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记录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比如,实验教学中的错误,一些突发的事件等,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加以改进。
反思
五、教师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新课标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
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新的课标改变了学生,更多的是改变了教师,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正发生改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更要加以反思,寻找不足,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新思维,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已教学能力提高的阵地。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每一堂课后教师都有必要认真反思:我这样教学生学会了没有?学会了多少?我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吗?我今天对某个同学的评价中肯吗?把每一个思想的火花,每一个“我那样也许会更好”记录在案,用来指导或是启发今后的教学。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教学反思,贵在坚持,坚持,一切皆有可能。经常看看自己所写的教后反思,就会发现在组织下一次教学活动的时候,懂得了怎样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哪些环节还需要推敲斟酌的,这样一旦付诸实施,将会带来巨大的成功体验。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文题: 反思中的反思-----对教后反思的再思考 论文类别:初中化学
作者姓名:
单位:
电话:***王顺利 赣榆县柘汪二中
第二篇:《詹天佑》教学思考与教后反思
《詹天佑》 教学思考与教后反思
目 录
一、教材分析„„„„„„„„„„„„„„„„„„(1)
二、学生学情分析„„„„„„„„„„„„„„„„(1)
三、教学结构与设计意图„„„„„„„„„„„„„(1)
(一)情景导入„„„„„„„„„„„„„„„„„(1)
(二)课文分析„„„„„„„„„„„„„„„„„(2)
(三)小结„„„„„„„„„„„„„„„„„„„(3)
四、教后感悟„„„„„„„„„„„„„„„„„„(4)
《詹天佑》教学思考与教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选材典型,是一篇语文学科教育与德育思想相结合的好教材。
二、学生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爱国题材的文章主题并不陌生,且具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本次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搜集了关于詹天佑的资料,并让学生在预习中熟读课文、自读自悟,引导在阅读中主动探索,感悟我国伟大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杰出及其高尚的爱国之情,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进一步学习和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三、教学结构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课前我们对詹天佑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詹天佑?可以是书本中的,也可以是从课外搜集到的,还可以是你自己的心里话。”此处对话旨在引导学生回顾预习时自主获得的知识信息,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展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并可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认可与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让我们跟随着时光老人去看看京张铁路修筑的艰难历程。”出示相关资料,引出京张铁路始建于1905年,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并通过资料让学生大致了解2005年在北京市和河北省举行的一系有关京张铁路诞生100年系列庆祝活动。
“了解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一条铁路的诞生,为什么会那么重要呢?为什么京张铁路在咱们中国人心头有这样重的分量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自由读文,边读边寻找关键的信息,作者重点向我们介绍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哪几件事情?《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此从组织学生交流关于詹天佑的信息入手,并从中为进入新课作了适当的铺垫。
(二)课文分析
精读课文重点部分(4——6小节),再现动人情景,让学生在对全文朗读中,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有了一个整体的回顾。
“在1905年到1909年这近一千四百个日子里,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一定有许多的细节让我们难以忘怀,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走进100年前的施工现场,捕捉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
阅读中引导学生思考: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中的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深有感触?重点交流詹天佑的言行与想法的句子,并作适当的想像补充(比如对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困难,并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除了课文中的词句,还有鲜为人知的困难。)
此处旨在让学生看到一个与工人同甘共苦的,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詹天佑,爱国的詹天佑,还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詹天佑。所以在这个环节教学,我主要采取的是读感悟。
在分析第5和第6自然段中的铁路设计方案——“开凿隧道”和“人字型铁路”部分,我采用的是绘图演示比较法,让学生通过直观对比“开凿隧道”和“人字型线路”,使学生理解詹天佑这种设计的巧妙之处,体会到詹天佑的“杰出”。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先以讨论交流,来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看法,再请讨论小组推举从组内推举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最后我们再师生一起相互补充,并再次在文字中读读品品,交流这样的设计的好处——既缩短了工期,还需要大智慧,这样的设计不仅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成就,也是当时世界铁路建设中的一项杰出创举。
(三)小结
“京张铁路默默无言,但他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宣告:中国人有骨气,中国人有智慧。中国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的同学中一定会有像詹天佑一样的仁人志士活跃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为中国走向世界贡献力量。我坚信,你能行!”
通过总结全文,让学生对文章的核心思想进一步体会,以此为基础再加以小结,深化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和自信心的树立。
四、教后感悟
《詹天佑》这篇课文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爱国的杰出的工程师的高大形象,课文层次清楚,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
和力量的赞颂。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我在设计教学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关键词语,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展示交流自己在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表现出了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反应了学生对自主探索这种创新型学习方式的浓厚兴趣。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按重点分层次的精读文章的各个段落,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引导与点拨,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的理解。此外,在引导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过程中,除了完成本学科的知识教学外,同时适当的把该文章作为一个德育素材,培养了学生爱国情操,激发了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
但在本次教学中也还尚有一些遗憾之处,如:在讲“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时,如果能在与“开凿隧道”对比的基础上再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引导学生看詹天佑的设计,可能更能引起学生对詹天佑这项完美设计的赞叹之情。
在遗憾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通过反思寻找教学中的“遗憾”,从遗憾中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不断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提高,我想,只有这样,教学中的遗憾才会成为一种推动专业更快发展的动力!接下来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教后反思
《柳树醒了》教学反思
三阳乡大原小学牛海艳
《柳树醒了》这是一首诗,又似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讲的是春雷跟柳树说话了,小柳树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小柳枝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小柳梢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小柳絮飞了。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的生命力,春天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好。
教学本课时我请学生想象一下,春雷怎么样和小柳树说话的,说些什么,想想平时爸爸妈妈怎样叫醒自己的。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小柳树啊,你要起床了,春天来了。”有的用上了识字一的课文,春回大地、百花齐放开真美啊,小柳树快看看吧。我又请学生想象一下,小柳树会怎么样的醒来,最好能用动作来表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伸伸懒腰,打个哈欠,动作逼真极了,并且配上语言“我就起来了,春天真美啊!”课堂活了,学生的情感与智力便从沉睡中醒来,漾起四射的活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便有一对奋飞的翅膀。生活有多美,语文的画卷就有多美。他们真的把自己当做了小柳树,所以在朗读的时候,他们读得特别用心,特别入情。
第四篇:教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是毛泽东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整首诗是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难、只等闲”,因此,在具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画面,背景资料让学生以直观的体验,达到与文本对话目的,对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赞叹。
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环节分为四个版块,先扫除生字词,初步感知长征,再进一步走进长征,以读带讲,深入长征,体会长征路的“难”和红军的“只等闲”乐观精神,最后诵背全诗,升华情感。在教学时,我以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那从诗句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远征难”?学生通过通读全诗找到“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千里雪”。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远征难”,我找来“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在云海中若隐若现,红军与“高大耸立的陡峭的乌蒙山”相对比显得那么渺小;“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浪花用力的拍打着岸两边陡峭的悬崖”;“宽阔的大渡桥上横跨着13根冰凉的铁索,望着铁索下湍急的河水令人毛骨悚然”;“一望无际的千里雪山给人感觉刺骨的寒冷”。通过这些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险,困难重重,并且播放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悲壮。我还穿插了长征的背景资料,“当时红军是前有堵军,后有追兵,上有轰炸,除了这些困难,红军还会遇到什么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勇敢面对困难的革命精神。最后,通过欣赏《长征组歌》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来进一步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考虑,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内容。
第五篇: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
新华小学 张玉花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