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2013年2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边院中学的数学教研活动会,认真听了宿老师的一节课《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听取了各个乡镇代表教师及数学教研员的发言。此次边院之行让我收获了很多。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宿老师做的很成功,是一堂很好地公开课。我感受最深的是宿老师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贯彻落实非常到位。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风格的丰富性,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上的题目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指导、引领的作用,在整堂课中,老师与学生很自然地,很舒服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我们展开的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感想: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我在讲分式方程时给出以列车提速为背景的问题,我们一起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我再给一个方程,让学生编出一个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应用题。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探究。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
(3)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前面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觉得现在数学越来越简单了。”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
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就讲了我国汉代的赵爽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微,学生马上对此感到非常有兴趣。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我讲分式的性质就是由分数的性质得到的。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我在讲角边角公理时,开始就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把图画出来后,教师问:“若带①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②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③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单调的成绩竞赛中,以成绩论英雄;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当然,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对我们教师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体系上,教学中很自然地又走上了传统教育的老路,前怕狼后怕虎,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受到严格管教,认为学校教学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致使部分家长不理解甚至反对,认为这样学生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二、课堂上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在教改的氛围下,我们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有是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有时全盘否定老教法,浮离教学实际,花架太多。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整堂课、每节课都在教学情境上花了太多的工夫。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不能迅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
3、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新课改更强调发现式学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4、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情形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讨论时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无所适从,结果造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情形二讨论、自主探究过多。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环节,每节课都要分组讨论,小问题小讨论,大问题大讨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第二篇: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 中小学视频课程和学习资料大全视频课程 学习资料 公开课 找老师 逛论坛,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如设计“插红旗、上光荣榜、建立智慧星簿”等形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
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
全笑达
第三篇: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在黑土河小学的数学教研活动会,认真听了王老师的一节课《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听取了各个乡镇代表教师及数学教研员的发言。此次边院之行让我收获了很多。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王老师做的很成功,是一堂很好地公开课。我感受最深的是王老师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贯彻落实非常到位。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风格的丰富性,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上的题目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或合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指导、引领的作用,在整堂课中,老师与学生很自然地,很舒服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对于我们展开的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感想: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现在很多学生都成了小老师了。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让学生编出一个速度、时间、路程方面的应用题。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探究。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比如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就由很多问题得出许多分式的式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的。
(3)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前面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觉得现在数学越来越简单了。”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在讲勾股定理时,就讲了我国汉代的赵爽弦图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这个图案被选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微,学生马上对此感到非常有兴趣。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学生学习过程中充满老师的赞扬和激励,过去的数学教学评价,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注重其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想,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成绩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课程学习过程的管理与激励。
当然,在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观念的问题。
我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前怕狼后怕虎,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
家长的观念“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但长期以来家长,尤其是我们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让知识改变命运。将来考不上大学,这学就是白上了,也影响了我们对新课改的实施。
二、课堂上的问题。
课改的核心在课堂,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教学只求“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教学手段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异常,学生表现的愉悦、快乐,但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给人以只有温度,没有深度的感觉,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
2、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
3、教师的主导性发挥不充分。在新课该的氛围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敢直接陈述结论。
4、教师对课堂的驾驭问题。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要有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面面俱到,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教学任务不能完成。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刘丙权
2016年10月18日
第四篇: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数学教研心得体会
假期快要结束了,在开学前,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能更好的上好下学期的课,为下学期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我们数学教研室组织了教研活动,让全体数学教师都受益匪浅,张老师和臧老师的报告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尤其是: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在教学中创设让学生感觉亲切、产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意识。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引起参与的动机,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砺坚强的意志,提高数学的非智力素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如果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把学习之苦转化追求在成功之乐,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之中,主动去探索知识,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么让学生更好的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才是重要的。
第五篇: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数学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鲤鱼江完小:李全芳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门课”,好像挺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在我听完谭念君老师的课之后,我相信了这句话。11月25日,湖南省精准扶贫“送教下乡”活动在我校开展,谭念君老师给我们上课一节精彩的《观察物体》。课堂上谭老师语言幽默风趣,和学生之间多次互动,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这节课亮点实在太多,值得反复观摩学习。
课堂开始,谭老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和兴趣爱好,然后顺势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名字,有些学生通过ppt封面上的信息猜到了谭老师的名字和工作单位,谭老师表扬学生善于观察,引出本课《观察物体》,教师先解释了什么是观察,这样的解释有利于学生明确定义观察行为,对观察这一行为理解更深刻。然后谭老师出示三个图片:这是一个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像,请你观察后猜想这个图形是怎样摆放的?学生说一说怎么摆,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摆出来的?总结要根据正面、左面、上面结合起来观察,最后确定物体的形状。然后谭老师出示一组较复杂的立体图形三位图片,学生先在脑海里面想一想要怎样搭,然后和同学合作搭出来,最后上台摆出你们的成果,台上同学摆放时,你可以随时提出你的意见,我们一起思考。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足的动手动脑时间,最后的上台摆放环节,学生随时提问,及时解决,在摆放过程中的确有些学生出错,台下的学生立刻指出,全班学生一起思考为什么会错,怎样避免这样的错误发生。这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大胆发言,勇敢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摆放图形的方法后,谭老师出示了一组更复杂的三位图片,要求学生探究这个立体图形是多少个正方体搭成的?学生立刻动手探究,并上台演示搭法,最初学生用了18个正方体搭出图形,谭老师提问:最少要18个正方体?可以不以更少一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现17、16、15......最终发现只要12个正方体就能搭成这个立体图形,一步步的探索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取得了进步,本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
这节课我印象最深的是谭老师的语言,很简洁,每一句话说出来学生必有所得,没有多说一句话。同时她的教态非常自然,第一次给这群学生上课,却仿佛已是多年好友,熟稔亲切。在最后一个探究环节中,很多学生想不到怎样继续减少正方体时,谭老师并不急,而是耐心等待学生思考,终于有一名学生想到方法,这时谭老师非常热情的表扬他,很开心的说:你太厉害了,你是我的偶像,偶像我能和你握个手吗?偶像你能给我签个名吗?我想,这名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得这节课,那满满的成就感,他一定会因此爱上数学这门课。如果这样,这节数学课的价值有多大啊!这就是谭教师用她的人格魅力给课堂增添的光彩。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拘泥于教师的形象,不会和学生交谈玩笑,怕影响教师威信,可是听了谭老师这堂课后,我觉得,其实我们可以以一种更亲切,与学生距离更近的形象去上课,可能这样的课堂效果会更好,学生学起来会更轻松。
课后谭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她的团队在公开课设计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给了我很多启发,谭老师的公开课不会选择热门内容,只专注于大部分教师认为不好上,不会去上的内容做公开课设计,在设计时想法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教学环节设计,另辟蹊径,妙趣横生。在她的教学设计中,我看到了教师的智慧,感受到教学设计的美,这样的课学生一定非常喜欢。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学习他们的这种钻研精神,多想想课要怎么上,有没有什么好的设计可以让课堂更精彩。教学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教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我还需继续努力。
2017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