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南京第三初级中学贺炎
首先非常感谢高建君、陈嵘、蔡晓红、郑川、李家隆这几位专家老师的指导。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故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知识点,以知识点而讲知识点,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学生今后在知识大爆炸的环境下自主地迅速掌握新的知识,能与时俱进。基于这点,我在备课中设计了学案。该学案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能很好地配合学案,我设计了杂志目录页半成品《船舰知识》、《南京大屠杀》、《读者》。这样,学生既学习了技术操作,体验并学会目录页的整体和谐美,又照顾到了吃不饱的学生。以半成品的形式给学生有了发挥想象的空间,有了团队协作的机会。这节课总体来说教学过程比较顺畅,抓住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适当,达到了事先设想的教学目标。
回顾这节课,问题还真不少。
一、学案的使用引导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案的作用。
毕竟,这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学案。虽然在学生上机操作之前,我已告诉学生怎样使用学案,但我巡视时发现,不少学生只顾操作,并没有关注手中的学案(也许是忘了)。我这时应该再次提醒学生,强调学案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学案。但我却疏忽了,导致最后还有10多位学生没有完成基础任务(即完成《南京大屠杀》半成品的加工)。
二、教师的作用不明显。
这节课虽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还不明显。比如,巡视下来,发现有大部分学生把时间耗在艺术字的修饰上(文本框还没有做),而忽视了整体效果,只是在局部上修改局部,不是在整体的基础上把握局部。这时,我应让学生先停下来,通过展示,提示学生先把握整体,再考虑局部。又如,学生对格式刷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我应及时引导,但我又疏忽了。总之,在巡视中如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应集中起来,及时引导,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少走弯路。
三、师生交流不够,课堂比较沉闷。
虽然,课初有师生问答,并很好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也有个别的交流,但在总结阶段,师生交流显得太仓促,没有深入。这与时间的把握不够,及前面的引导不足有关。由于我上课语言缺乏激励性、没有幽默感,故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操作没有紧迫感,没有形成你追我赶的阵势,整堂课的气氛比较沉闷。
通过这节课,我意识到,课备得再好,也不可能把课堂上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所以,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到课堂上所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不能忽略,不能死照课前的设计思路,应及时调整策略,抓住问题的原因,积极引导学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应有意识的加强语言的激励性,感染学生,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第二篇: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许多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只是最基础的,还需进一步提高,而在高中阶段,我们则要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有效地、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实践应用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使自己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信息活动以及某些社会现象,从中提炼出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
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各类网络信息检索方法。
2、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他们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团队竞争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2、引学学生注意观察,总结学习过程的经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为主体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述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部分:
师: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我们这节要讲什么内容? 生: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师:再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从来没有上过网的同学呢?
生:没有
师:那么就是同学们从前在网上都遨游过,也冲过浪。师:网络搜索技巧你们掌握了些什么呢?有什么经验呢? 师:在网上冲过浪,遨游过,到底什么叫上网?
师:更简单说就是在网上能够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这才是我们上网的能力体现,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就是提高同学们的上网能力。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猪父子的对话)。(播放课件)师:那么,通过我们看到与听到所得来的信息,你能否快速在网上寻找到它?
学生讨论,交流,演示,教师巡查。
如果有学生找到答案,大声说出是怎么获取的,其他同学保持安静。
师:总结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并指导如何使用。(播放课件)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如下: 1.直接访问相关信息网页
(eg:)http://www.xiexiebang.com/ 6
2.试着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你在其它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课堂导入的时间有些过长,但以搞笑FLASH短片的形式导入课堂是非常吸引学生兴趣的。另外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通过练一练明显可以看出能快速准确在网上查找答案的总是组内的个别同学,其它同学的积极性明显不够强。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探究,当然还可以请这类学生当老师的助手辅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同学之间互助。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
第三篇: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一堂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以下是我对一堂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文件》时,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根着课本上的例题做,一插入剪贴画、二插入自选图形,例题完成后再做课本后的习题。一节课下来,觉得教学效果不好,虽然学生一直在动手实践,但是他们只是照着课本上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完成练习,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也就是一次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课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于是我重新规划了此节课,设计了“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把这节课教学目标由一维(知识)转变成立体三维:知识、能力、情感。
具体如下:
(一)知识目标:掌握在Powerpoint中插入剪贴画的基础上学会插入外部图片文件;
(二)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不怕
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在教法设计上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其次,设计的任务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大胆想象,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这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简要教学过程如下:
1、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每组4-5人。教师引入话题——制作“新龟兔赛跑”。学生在已经掌握如何插入文字和剪贴画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如何插入外部图片文件,围绕“新龟兔赛跑”这一主题,制作演示文稿作品。在自主探究后,教师可借机进行“插入图片文件”技能的小结。完成作品后,进行成果展示,可解说作品的构图、意境等,甚至演绎。其它小组学生可进行评价。
2、碰到问题,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或小组内、小组间共同协作解决。
3、鼓励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表现这一主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原本拘谨的学习环境变得宽松了,民主了,师生间有着融洽的沟通、启发、交流、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上教学策略我运用的是“学生主体性教学”。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证明,以此做为原则的课堂是生动的,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把它做为永远不变的中心法则,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当然还可以请他们作为教师的助手,去帮助学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慢的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今年上半年,我担任了八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本人历来对信息课非常重视,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非常感谢校领导能给我这个机会,给我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对于时他们最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归纳;其次,把学生知识点内容也结合时来;再次,教授了教材上将要学习的某些内容,同时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更改了一些内容,例如:智能机器人的教授,由于学校的电脑硬盘容量不高,装不了这个软件,只好暂时删去这一部分的教学。最后,我又和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本学期,大致教授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幻灯片的简单制作
在教授幻灯片的制作时,我会使计算机与其他科学相整合,例如: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在制作课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且大都完成了幻灯片的制作,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地理的巩固。
(2)网站建设
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班集体,班上的事丰富多彩,仅仅在教室这个空间真的是不能展示同学们的丰采。要是能把班集体搬到网上那该多好!所以我就利用这种心理,带动同学们着手建立他们的班级网页。在整个教学中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有一同学甚至在全县班级网页制作中荣获第一名呢。
这就是我这个学期以来所教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现行的教育形式,信息技术只属于考查科目,加之每个班的人数都在六十人左右,又由于机房设施只能供应三十几台电脑正常运行,因此难免给教学带来困难,但我一定会克服这些外在因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探索激励法”
张清林
“探索激励法”,主张在生动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习者自己去探索发现,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励学生建造新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助、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首先,教师要创设情景,并提出适当任务或问题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个“探索点”既不能让学生对于其结果一目了然,又不能让学生望而却步,而是提出以后,让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并围绕“探索点”展开讨论,提出多种设想。在围绕“探索点”组织讨论过程,教师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以往的知识、类似的软件使用经验等角度展开思维,防止出现离题千里,不着边际的局面。对于学生形成的每一种假设进行分析,去掉一些与本课程无关或难度较大的设想,留下一些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让他们去“探索”。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些他们“探索”出的知识,然后相互补充、综合。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结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完成一次“探索”。
如在引导学生使用“画图”中的曲线和文字工具时,首先创设情景,展示一幅“春景图”,让学生联想到大自然中的景物大多是由曲线构成的,然后提出两个“探索点”:
1、通过使用“画图”中的曲线工具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从而探索发现曲线的画法技巧;
2、使用“画图”中的“文字”工具,探索其使用方法和不足之处?当学生最终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合作,探索总结出“曲线”工具的使用规律和文字工具的使用弊端时,同学非常兴奋。还有同学指出“画图”中的文字形体比较单调,可在Word中做出漂亮的艺术字复制到图画中。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中,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不断地思考,大胆地设想,勇敢地实践,得到了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和发现,这种自我探索获得的新知比被动接受的知识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在实施该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去帮助和疏导学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并且不断使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如对第一个有所“发现”的同学,授予“探索星”的奖励;对勇敢展示作品,与同伴分享自己“探索”成果的同学,经学生的评议予以不同星级的奖励。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趣味性强,有一定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