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还一个有效有序的语文课堂(张爱菊)
参评论文
还一个有效有序的语文课堂
作者姓名:张爱菊 单位全称:灵武市第三中学 性别:女 年龄:48岁
联系电话:***
还一个有效有序的语文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有效有序的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之一的语文,因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而内容繁杂,涉及面广。这就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更应追求有效与有序。那么怎样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有序性呢?经过长期的探索,我认为,要还一个有效有序的语文课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宽备课视野,奠定教学基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备课是在课前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范畴中徘徊,关注的目光投射在教材文本、教学参考书上,投射在学生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选择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备课视野,致使教师在课堂上机械操作,难以应变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那么,什么是备课视野呢?
据研究发现,备课视野是指教师在备课时理应关注到的与文本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成果。这些文化知识涉及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学、科学、艺术、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拔起萝卜带起泥”,不同的人,带出的“泥”是不同的,而教师所面对的,是五十多个活跃的学生,他们的渴求,不只限于文本显示的信息,更多的是由文本引发出来的隐性信息。教师只有全方位的收集、掌握相关信息,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驾驭课堂才能游刃有余。
拓宽备课视野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拓宽备课视野,可以使教师对文本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限于教材篇幅和编者的视野,许多与文本有关的内容不可能大量出现在教材和教参中,这就需要教师自己多方去搜集。如在上郑振铎的《海燕》一文时,文本教材对作者经历介绍很简短,很多问题都无法解答,学生提出“郑振铎为何离家出走?”“他离开家乡之前做什么工作?”“离开故乡和他的工作有何关系?”“为何选择到英国?”“海上的燕子和家乡的燕子区别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备课中应关注的,很可能有思想活跃的学生会提出来,遗憾的是由于手
头资料的有限,授课前未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致使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作者如此爱故乡,那为什么还要到国外?他为什么要离开呢?”这个问题让我无言以对,只好课后去查资料。可见,拓宽备课视野不但可以更好的理解文本,还可以为课堂有效的进行奠定基础。
2、拓宽备课视野,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更好的对话。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师生对话,成为语文课堂的重要形式。但是教师由于知识相对丰富而承担着启发学生的重任,借助的是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预先有足够的备课视野以供学生驰骋。否则对话就失去了应有的张力,这在《黔之驴》的教学中,表现的较为充分,教学中,我对“黔无驴”之句甚为疑惑:贵州为什么会没有驴?什么原因使驴不能在那里生存?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四川贵州一带的地形地貌、驴是生活习性等问题。了解了其中的缘由。课堂上当学生提出“老虎为什么怕驴”的问题时,我适时地引导他们打开中国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四川贵州一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特点,然后组织学生调查驴的习性特征。这样在教师得当的引导中,学生对“黔无驴”一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尽其肉,乃去”的问题便水到渠成了。
3、拓宽备课视野,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在研究问题中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备课视野的拓展对更好的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如在教《虞美人》一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进行解读,有学生对作者李煜感兴趣,有的对“朱颜”感兴趣,雨声我指导他们用词典,了解“朱颜”的解释。学生查阅到“朱颜”一词除通常的两种解释(红润的颜面;少女的代称)之外,还有第三种解释:红色的门楣.这时教师的视野宽窄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辞海》中解释为“堂上或门上”,《新唐书》解释为“题匾额处,门楣”,教师适时的补充,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起。另外,对李煜这位亡国诗人的身世经历的了解,以及李煜词风等都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探究
思路,如果教师视野不够宽阔,只局限于一诗一词之中,只能永远做一个风尘仆仆的追逐者,而不是一个胸有成竹的领路人。
二、强化学生提问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进程的推进器。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课堂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具体表现为:
1、提问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目前,课堂教学中,在提出问题时,普遍存在着随意性强的现象,教师根据文本和教学流程,随意提出问题,于是出现学生无所适从,茫然无知的状态。这种提问可以说是无效的。教师提问时,除了考虑文本内容外,还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流程的提问,才能给学生以启发的作用。
2、提问必须针对学生的兴趣点,以问激趣。
一篇文本中,学生感兴趣之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活塞,教师抓住这个点,进行提问,层层推进,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黔之驴》的教学中,学生对“他日,驴一鸣,虎大骇”的兴趣较浓,读到此处,不少人都会意的笑了。于是我抓住此处做为全篇的契领,以“驴一叫,老虎为何会害怕”的问题开篇,这样,既联系到上文,又为下文打下基础,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从而很容易地分析出了文章的寓意。
3、提问用语要针对全体学生,有民主平等的氛围。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宽松环境,如“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相信我们当中会有更妙的想法,不妨说出来”、“你认为会怎么样?”、“你的想法是什么”、“我们一起……”这样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使师生站在一条线上,便于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
4、提问要针对课堂进程,做恰当的调控。
课堂是一个互动的流程,在互动过程中,常会出现讨论的误区,产生一些无效的讨论。这时的教师必须用适当的问题,调整学生讨论的走向,让课堂活动有效有序。如在《黔之驴》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这只老虎为啥听到驴的叫声就
跑呢?”的问题,这本是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讨论中,一个学生说“可能是只公老虎吧,因为母老虎厉害”的话后,全班学生都笑了,有一些还喊着“为什么?”“你怎么知道?”。问题讨论的走向出现了偏离,此时教师必须设法阻止这种无效的讨论,因为“公老虎”“母老虎”的问题不是文本要表现的,也不是我们能探究的,毫无实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呵斥和强制性的拦截是不合适的,它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以问题导问题,用问题做调控,于是我提出了“老虎以前见过驴吗?它知道驴的本领吗?”这样,抛出一个与文本有关的问题,既阻止了无效的问题,又把学生引向了正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形式进行恰当的调控,能促进课堂有效进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活动,因其文本的涵盖面广阔的缘故,语文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出现许多的状况,要么是死扣文本,解决表面;要么是热热闹闹,不得要领。因此,还一个有效有序的语文课堂就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语文课堂实效性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教师备课视野的宽阔和教师提问的针对性强,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就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第二篇:朗读,语文课堂的灵魂(张爱菊、马少明)
朗 读,语 文 课 堂 的 灵 魂 内容提要: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语文课堂因以朗读为主,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灵魂。具体做内容为:
一、朗读形式自己选。
二、朗读内容自己挑。
三、朗读技巧自己悟。
四、朗读辅助自己爱。
五、朗读水平自己评。
关键词:
朗读朗读形式朗读内容朗读技巧朗读辅助朗读水平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及表情达意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然而,由于语文内涵的广泛性,使得语文教师面对一堂四十分钟的课,显得手足无措,手忙脚乱。即使这样,依然难以整理出一个有条理的且有价值的头绪来。面对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作为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了:怎样的教学思路才能彰显出文本的真正价值,才能把学生带进文本,并显示出教学的实效性呢?于是,我们把目光盯向了语文能力的基点:朗读。让朗读引领语文课堂,彰显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教学中,我们把此作为研究
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在课堂实践中,实施研究总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让朗读引领课堂教学,使语文课独具魅力。朗读,语文课的灵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课堂上学生这一主体是否凸现出来显得十分重要。重视朗读,让朗读引领课堂,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得到不断沉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全篇课文还是文本的某一个段落,从读入手,以读为主来组织教学,让朗读引领课堂。教师以导读代讲代问,学生以读书代听代答,以读书促思促悟,通过准确到位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发现,要让朗读走入课堂,引领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一、朗读形式自己选
在开展课题研究前,我们也曾经反复实验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朗读课文,但效果都不明显。我还为此常常生气。殊不知,这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想想也是,学生都读得很整齐,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却是“鹦鹉学舌”,甚至读完了连读了什么都不知道,这不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吗?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因人而教、因人定标,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品读、评读、诵读、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能起到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争先表现的效果。能营造浓烈的阅读气氛,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同时既要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朗读的横向对比,更要重视学生个体本身朗读的纵向比较,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朗读内容自己挑
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的是指名朗读,我觉得重点的段落或句子。为什么重要?为什么要读?学生或许并不明白。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读,不利用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如何把“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呢?研究发现,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教师可问学生“你最喜欢哪几句?”“你觉得哪几句写得最美?”“你最想读哪几句、哪几段?”“你想怎么读?”然后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想读的部分来练习,这段时间里,可以说是学生读得最带劲、最仔细、最用情的时候。这时,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与作者心灵相通,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意识,能力品质充分发展。接下来,热炒热卖,让胸有成竹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胆大的学生肯定会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刚才准备的那两下子统统展示出来。我们暂且不去看那两下子到底是不是“绝活”,单单这个过程就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了。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寓教于乐,融会贯通,读得轻松愉快,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了学生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同时也让孩子们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朗读技巧自己悟
强调朗读,并不是指单线推进,不能为读而读,干读傻读。要在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识字释词、析句悟文,培养认识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也很重要。当前,“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几乎成了读课文的统一要求,但怎样读才叫做“有感情”?通过
研究我们发现,朗读时应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入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有感情”地读。对此,教师应及时予以引导。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应侧重情感的体验,淡化朗读技巧。倘若说“正确”“流利”地读,是“练”出来的,那么“有感情”地读,则是“悟”出来的。在进行必要的“重音、停顿、速度、高低”朗读技巧指导之外,“有感情”地读更侧重学生自我的思、悟、品。如在教学《白杨礼赞》这一篇美文时,教给学生哪要重读,哪里要轻声读,哪里要停顿,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我尝试采用幻灯片展示白杨树的具体形象和环境,让学生“用我口述我见”增强感官映像,搭建“喜爱”之桥。再辅以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自己去找感觉,自己去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自然就会读出轻重,读出感情来。学生虽然很没有作者那种情感体验,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生活经验,对句子的理解体会不相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或许读出的白杨树并不是很美,但由于是真情流露,所以听起来也很舒服。
四、朗读辅助自己爱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例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时,若配青海湖的录像和各种高原风光图,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就能被青海湖的美景所吸引,脑海中就会产生“喜欢”的念头,那么读起句子来很容易就会读出喜爱之情来。因此,朗读教学中较好地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则能使朗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北京喜获2008奥运会举办权!》一课时,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很难体会到2001年7月13日晚上那一片狂欢的景象,这时,利用多媒体再现那晚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欢呼跳跃的庆祝画面,让学生有亲耳所闻、亲眼所见的真实感。不知不觉中,学生被画面所感染,仿佛自己就是狂欢的人们中的一员,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于是,就能很自然的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这不仅能激发出学生读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抒发真情。因此,好的朗读教学辅助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学生真正入情入境,从而达到喜爱朗读的效果。
五、朗读水平自己评
《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朗读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课堂上,评价用语的使用很有考究。有位老师在上《小巷深处》一课时,常用“你读得真准确!”“你读得真流利!”“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孤独的依墙而立的盲母那在风中飘飞的白发!”等富有变化和层次递进性的评价,在老师的评价中学生已是热血沸腾了。还用老师费力的去解读吗?班当然每一位朗读者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评价也应该多一些变化性的鼓励,多一些幽默且有情趣的赞美,单一呆板,没有变化的评价,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的,相反会引起学生的感觉怠惰,无法让他们提起兴趣了。课题实验中,我在引导班上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朗读时,建议以表扬鼓励为主,以建议指点为辅。出现了“你读得真是太棒了!”“你这儿读得不错,如果你把这个词读得再重些就更好了。”“听了他的朗读,我真想去那个美丽的地方走一走。”等评价语言。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捎上不足,既指点了朗读者,又提醒了其他人,更好地激起了他们读书的热情。
总之,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只有朗朗的激情四射的读书声,在语文课堂飘荡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才真正的寻到了一条通向实效的道路。教师要尽我所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在读中学会创新,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激情飞扬。从而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