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5 14:5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心得体会》。

第一篇:新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邓明玉

2014年5月9日至11日,为期3天的江口县“3223”教育赶超战略工程启动仪式及新课改培训在江口中学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听了这次培训,收获很多。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要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即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第二篇:新课改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者:李敏华 发布时间: 2012-1-18 19:27:2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这是从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到组织方式的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也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途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素质教育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落实的。各学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在当前既是落实学校教育改革方针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历史学科的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 是无用之学。造成这样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就教师来说,为了完成高考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会强调死记硬背。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等问题,这也是现实问题。

二、历史教学的内容

作为历史老师,如果连什么是历史、教历史到底要教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会是个天大的笑话。因此我们首先来了解历史学科涉及的是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过去人们常说,历史是指过去,即人类发展的过往历程;历史学科记载了过去发生的事实,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习历史,就是学习过去的事实、过程和规律。这样的理解,并不能说是错了,但并不完全。所谓历史学,并不完全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简单的、客观的、直接的记录,因为任何记录都会带有主观的成分,而过去发生的事情只有被人们了解和认识才有意义。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过去已发生的客观存在在人们意识上的反映。历史学科就其性质上讲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了解和认识,是对过去的阐释。正是这种历史的认识,才使得历史原本就具有借鉴的作用和教化的功能,历史学科也才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是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门学科,而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以说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生存问题。如果我们把历史仅仅看作是过去的事情,把历史学科仅仅视为对过去的记载,那么就可能会降低历史教育的意义,使历史的教学不是贴近而是脱离社会与人生。这样一来,就极容易使历史教学滑入“应试”式的教学模式中,使学生逐渐陷入学历史有什么用的困惑之中。

三、历史教学的理念

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组织观摩教学,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试,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但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

3.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4.历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是注重于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5.历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经过历史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历史的视野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当然,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决,那还需要广大历史教师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扬长避短,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学习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

发布者:江灵辉 发布时间: 2011-11-24 14:42:47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困难多,阻力大,压力重”,这是推进高中新课程所面临的现状。不过,行走于高中新课程之中,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既然选择了它,就应义无返顾,勇往直前。新课程、新教材需要新转变,特别是需要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转变。

高中历史新课标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依据,它与原来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课标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以新课标为灵魂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标多本”,根据我的理解,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跳出教材看教材,多研究新教材与新课标共性的东西,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钻研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新教材内容多,理论分析要求比较高,正常讲授,课时显得不足,教师处理新教材,要善于大胆取舍,能不讲的坚决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把教学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的分析上。

新教材的实施,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多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辅助作用。新课程下,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同时,合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也应是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转变之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增强历史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感性的认识历史。如:在讲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一内容时,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可以让学生感性地认识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概况。然而,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的讲解,仍可采用传统的历史讲授法,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一内容,如果缺乏教师深入浅出地的讲解,会大大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实践证明,实施新课程,不应该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彻底否定,而应是一种发展和超越。毕竟,再高明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只是历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再新颖的教学方式,都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历史新课程下,教师既要用好启发式、讨论式的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教师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学生转变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的核心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方法,但对学生的探究学习应把握好3个问题:

其一,探究的主题是否合适。应找一些有探究价值的主题,不能围绕一些并无探究价值的主题,让学生去探究,最终只会是不了了之,不能形成任何成果。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课堂交流、小组讨论、展示图片、展示课件、教师总结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获取历史信息,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基本特征。

其二,探究的形式是否合理。大多的探究,可以讨论、辩论的形式为主,也可采用历史短剧的形式。高中阶段,可以以讨论的形式为主,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探究学习。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可组织学生围绕“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命题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而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不断加深对辛亥革命地位认识的过程。

其三,探究的尺度如何把握。探究的问题,要适可而止,否则,一些问题,学生会越探究越糊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历史新课程的教学中,切忌:整节课的大多数时间,大多是学生的讨论,并充斥着多种活动,令人眼花缭乱,教师讲解的机会很少,失去了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表面上看,这样的历史课堂轰轰烈烈,但事实上,这样的探究学习只是做了无用功,是名副其实的“无效探究”。学生的历史探究学习,是基于对相关历史知识比较熟悉的前提之下的,离开了教师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都很模糊,又谈何探究呢?如:在讲授“古罗马人的法律”这一内容时,可组织学生探究“模拟古罗马法庭”,但是,如果教师事先不向学生讲解古罗马民法各项制度的沿革及实质,学生根本是没法探究的。

新课程也提倡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稍不甚就容易异化成“以学生为中心”,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接二连三的提问,纷繁复杂的活动„„这些很容易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化、片面化和绝对化,这也背离了新课程的初衷。因而,在中学历史新课程的课堂上,学生“学”历史的主体地位的确定,应该是以教师“教”历史的主导地位为前提的。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努力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做一个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师.1、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转变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要求历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历史新课程体现出“时代性”,是对历史教学传统模式的冲击。新课程体现的时代性,表现在课程目标设定为养成科学的历史意识,学习内容反映社会进步与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成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语言注入时代气息,课程评价也适应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各学校和历史教师,都应当认真研究这个转变,改变从课本到练习册、满教室“一言堂”的状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角度,多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关注社会发展,如何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历史新课程继续强调“基础性”,设定“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能力”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要求,能够让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2)“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课程目标,教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人格品质培养和科学历史观形成相结合,特别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各个学校和历史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全面落实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不要偏废,不要落入套路,不要流于形式。

2、依据课程标准,深入钻研课标内容,面向全体

学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既然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那么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课首先应该上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课标又只是最低标准,这就给教师和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除了完成课标要求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拓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教育学生关注现实与历史的联系

平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报刊,随时就现实中碰到的有关历史问题进行讨论,追根溯源,与教材中相关专题进行联系。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能水到渠成,真正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

4、主动加强与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和同校不同学

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交流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也有利于优势互补,促进整体上的共同发展,毕竟新课程改革是新的东西,没有固定模式可循,都处于摸索阶段。

5、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目前使用的2种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5.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5.2 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

6、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教师自身加强学习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如果能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将更有利于这场改革的顺利进行,毕竟这场改革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上至观念、方法,下至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更新、新知识的储备。只有上级部门真正重视,才能带领学校真正动起来,否则大家有可能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改革就只是一场走秀而已。培训不应当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培训,更重要的应是一种实际教学上的指导。比如市教研室如果能向教师提供一些围绕各专题的史料素材,将会大大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素材资料,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本身也应加强学习,最好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重新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以便在这场改革中更好地展示自己,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

8月10号至23号参加了2007年高中历史新课程远程研修,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新课程一步步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千千万万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学校领导者和教师,正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着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

课程作为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作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作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进行过的前七次课程改革,其总目标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新体系,它必然是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架构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大变革;更新观念、调整角色、提高整体素质,正成为教师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就每一位教师而言,新课程总是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而走向学生的,怎样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改革目标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和学科教学行为,怎样使“课程文件”的种种规范与成果成为“学校文化”和教师的操作指南,这正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期求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次学习的成果谈一谈自己对今后的教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教研工作方面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我们需要对作为教学内容的历史学科从文化的高度进行俯视,从哲理的高度进行透视,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从科学的广度进行把握。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实施之后,如何才能达到把理念转变成实践,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从教育改革入手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前的历史教学观念重基础、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应用,重模仿、轻创造,重主导、轻主体,学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单一,不少老师把教材当作“圣经”,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课堂教学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要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而新的教学观念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认为教学过程是展示学生能力的过程,是让学生展示的过程,这恰恰是过去比较薄弱的。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体会到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现实互动,加强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互动,加强个体独立活动和合作交流的互动。教师不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历史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就是要为学生设计一个主动思维的舞台,创设主动建构的情境,�1�7

这次能有机会参加2011年甘肃省新课改培训,我感到非常荣幸,相信通过培训一定会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次新课改培训为期八天,今天是第二天,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了解和学会了许多有关新课改的理论知识,懂得了如何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贯串新课改的思维方法,观看了一些有关新课改的视频,同许多一线教师交流了有关新课改的问题,感觉收益颇多。但是由于新课改培训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理论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短学习,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总之,我一定会充分地利用这八天时间,不断地学习新课改的相关理论成果,并努力将所学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今天是新课改培训的第4天,我觉得通过观看和学习人大附中郭井生老师讲授的关于“创新主题教学”策略后,我的收获颇丰,我也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今天的作业。郭老师的“创新主题教学”分为三点:1.经典材料,精致分析;2.创设情景,生动呈现;3.案例教学,便于理解。每一点都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加以运用,相信我们的课堂气氛一定非常宽松,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定会不断增强

今天是新课改培训的第五天,总体而言,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自己的收获不小,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如何将培训的成果很好地融入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问题。继续努力,相信一定能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

历史学科培训总结(我的)

为期八天的新课程培训工作即将结束,通过这近八天的培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新课改的理论知识,对新课程及新教材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觉得真是受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及教育部门给我提供这次培训的机会。首先我对自己在这八天的培训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

8月2日是培训的第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机房打开甘肃省2011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网,如饥似渴地学习新课改的相关内容,首先认真阅读了《高中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理解普通高中新课程》,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高中新课程的结构、评价、培养目标及内容有所了解,并认真做了阅读笔记。8月3日,我认真观看和研读了北京四中赵利剑老师主讲的《高中历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教学研究》专题讲座,觉得赵老师把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讲得很清晰,做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尤其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析相当透彻,让我印象深刻。8月4号,我观看了人大附中郭井生老师主讲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研究课》专题讲座,郭老师的讲座分为四部分,其中的第二部分,创新主题教学策略,包括三部分即经典材料、精致分析,创设意境、生动呈现及案例教学便于理解,对我影响很大。郭老师用具体的材料及案例对创新主题教学策略作了详细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真正懂得了如何丰富课堂生活,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等。8月5日至6日,我认真学习了北师大附中白幼蒂老师主讲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于发展”的教学研究》及北京教育学院吴波老师主讲的《“西方民主思想”的教学设计》,通过这两个专题讲座视频的学习,我搞清楚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知识结构以及如何把握重难点。8月7日至8日,我主要学习课程列表中的选修课的内容,比如,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方案解读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此外,利用时间撰写研修日志、教学反思、完成每天的作业以及在班级论坛发帖和回帖等等。可以说,我充分利用了这八天时间,学到了许多新课程知识,受益匪浅。

通过八天的培训,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我深深地懂得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其设计要考虑知识与目标、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三者不能偏废其一,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设计好了三维教学目标,才能突出教学重点。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如何运用创新主题教学策略。历史史料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历史经典史料,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其深入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创设意境,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及枯燥的历史现象和事件;结合教学内容,运用案例,化繁为简,转抽为具,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第三,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差异是传统教学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多种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从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总之,八天培训让我对新课改对新教材有了全新的理解,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当然八天的培训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时间是很短暂的,需要学习的新课改理论知识还有很多很多,以后我一定还会利用多媒体网络不断学习新课改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增强对新课改的认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三篇: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依扎实

西城区学校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

汉语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汉语素养”凸现出来。汉语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汉语能力为核心,是汉语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第一、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第三、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老师,任重而道远!

----------

<读书心得>

叶克峰

西城区学校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以往,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使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种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

一、交往、互动、发展

例如在观摩学习中,老师讲授《磁是什么》中的磁场的性质时,在同学们自主探究,并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后,并没有马上进行讲评,而是又向同学们提出老师自己的方案,让同学们比较自己的方案,找出差别在哪里,有哪些不足,进而使同学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课改下,学生活了,课堂活了,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

二、重视过程,促进发展

教学要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举出身边发生的实例,使学习到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可感知的知识。

新课程改革,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突出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探究和感知新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一点肤浅的理论,而是更注重于理论的应用,使之成为能促进同学不断进行探究和发展的活的知识。

第四篇: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上井学校:贾毅伟

新课改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期我校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现在结合我使用导学案的过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导学案”的使用让学习时间更为丰盈。

使用“导学案”,学生在学习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减少了学习活动中的很多无效环节,节约了时间,让学习时间变得更为丰盈。

原来没有使用“导学案”,学生的学习——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汇报、交流都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无可依靠;像一位盲人没有了手中的拐杖,变得不知所措;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无从下脚,找不到出路。而有了“导学案”,同学们依照“学案”中的要求、内容展开课前预习,课内汇报、交流,学习效率大大增强,为拓展阅读争取了时间。

二、“导学案”的产生,让老师们在备课时少了很多无效劳动,减轻了工作压力。

实践证明,“导学案”的设计要比老师们一课一课地设计教案在劳动量上要轻松得多。教案的设计从开始写导入到教学的全过程,都要花费老师很多的精力,这样老师们在备课上常常是怨声载道,也使备课流于形式,很多老师的备课变成了只是应付领导检查的文件,而没有真正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况且也只是在老师的“教”上下功夫,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现在“导学案”的产生,减轻了老师在备课上的压力,虽然,“导学案”的设计对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但不管怎样,都比一课一课把教案详详细细写出来费工费时要少,也更为有效。这种做法是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啊!

三、“导学案”的使用让“滞停”的课堂变得生趣盎然。

就像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虽然上课前都让学生预习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由于目标不明确,学生学习不得法,不知如何下手,预习总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无一点涟漪,冷冷清清,本来好心情的老师变得暴躁,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上语文课。

“导学案”的使用,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学习效率。预习时,依据“学案”展开学习,有了指挥棒,知道预习哪些方面的内容;交流汇报时,也知道怎样谈,谈什么,你一言,他一语,课堂上出现了针锋相对,唇枪舌战的局面,很是热烈。

四、“导学案”的使用给学生搭建了竞争的平台,增强了学习的热情。

有老师说,听语文课如同嚼蜡,干涩苦辣,让人浑身不自在,没有听数学课所拥有的一种激情。“导学案”的使用,就像数学中的例题,学生针对一个问题有了不同的想法、观点,课堂上你争我抢,你坚持这个观点,我坚持那个想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说完了这一个内容,下一个问题又等你去解决,问题解决了,课文学透了,就积累优美语言,你能背一句,他就背三句,我还能背一段,竞争的氛围创设起来,学生的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你说,学习效率能不提高吗?

当然,课改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的困惑和问题仍然会出现。只要我们坚定地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在课改中解放思想,不保守;求真务实,不花哨;面对困难,不回避;逐步完善,不停步。我坚信,我们一定会在课改的道路上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第五篇:新课改心得体会

浅谈主体性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它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每一个时代都在改革,每一次改革都带来改变。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方法,课改则是教育教学水平进步的一种途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改革就没有前进。本学期有幸被学校选为新课改教师,对于本学期的新课改教学活动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发现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学生在学之前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多数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有的甚至觉得是为了老师而学。为什么而学,学了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部分孩子说不出自己来学校的目的,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每隔一天都会留出5分钟和同学们进行以为什么去学习、学习能带给我们什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等以学习动机为主题的谈话。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组成的,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的表现,根据动机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行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受学习动机支配的,所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去学习,学习可以让我们收获什么,有了一个目标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明确自己要做好的事情,让学习变的更主动。保持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动机,为自己明确人生目标。

二、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课堂练习的题目必须要经过精挑细选,譬如,我所上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我选择的例题就是需要两道,一道是需要进位的,一道是不需要进位的,同时我从解决问题引入这两道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题,而解决问题题目是由我根据某一学生的具体情况而改编的,去除了教学书中简单的故事,让解决问题回到身边,回到现实,增加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讲完例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道题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大家都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带着一只红笔,练习题当堂批改,也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进行组内批改,激励优秀学生更加优秀,也激励普通学生向优秀生靠拢。有错误的作业在他的本子上注明错误原因,并进行错误原因总结分析,避免再次犯错,增加正确率。

第三,教师做一个引导者

所谓主体是指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少说多引导。我个人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就是上课讲风过盛,学生说的少,思考的少,很多孩子的思考总结能力都被教师的过于“指导”减弱了。约翰·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和卡尔·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中也明确表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学习活动要围绕学生来进行。我们在一线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概念和例题的讲述控制在15分钟之内,剩下的时间让学生来讲,并进行当堂训练并面批作业,现场给出学生正确的答案。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例如,我在上克和千克这节课时,首先我给出一些超市购物图片,让学生去思考,我要买这些苹果怎么买?按个数买公平吗?给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去说怎样买,引出课题。同时出示一组秤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判断,学生再说。学生在这节课中成为整堂课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再例如,有一个叔叔,他有100筐苹果,第一天运来30筐苹果,第二天运来45筐苹果,问:还有多少筐没有运来?学生在列算式时会列:100-30=70(筐)70-45=25(筐),100-30-45=25(筐),可能还会有同学列100-(30+45)=25(筐)这时就需要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的思维出发,解决问题。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有独立人格的、有个性的人。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体现主体性,就达不到这个目的。

教育过程是师生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中进行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容器,他已经有一定的经验。他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是要通过新旧知识的碰撞、对比、理解、实践等手段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碰撞、对比、理解和操作只有靠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引领,不能替代。

在现代教育中师生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在弱化。教师只有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地指导学生,教育学生。

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参与。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人积极的、自主的和创造性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人本教育,反对物本教育;主张把人培养成为主体,反对把人培养成为工具。

新课改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学期的新课改过程中,我尝到了甜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为我的课堂增添了不少自主性,练习课的精讲精练也让孩子们边学边做边巩固。放手让孩子回到学习的主人这个角色,教师轻松了,学生的成绩也提高了。

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希望今后能在主体性教育中能进行更深入的钻研。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努力吧,每一位教师!

吴楚君

2013年6月

新 课 改 心 得 体 会

霍尔果斯口岸中学

吴楚君 2013年6月

下载新课改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泉山镇中学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三导五学”教学法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一、注......

    新课改 心得体会

    《河南省中小学美术观摩课》 心得体会 美术教师:艾亚利 外出时间:2010、04、26—04、28 外出地点:郑州市商城饭店 活动内容:河南省基础教育中小学美术观摩课暨研讨会 心 得 体......

    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知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之杜郎口经验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我想从得......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 剑河县第二高级中学 雷晓晨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效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更高层次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

    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改心得体会课改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中进行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勇于走在课改队伍的最前列,起到引领带头作用。以下是我在课改教学中所得的一点体会: 一. 认识新......

    新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新课程改革学得体会 西北沟小学 贺启立 作为一线老师,理解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