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
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
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学习极不投入。通过谈话、问卷调查了解到这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进入学习情境。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增深师生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智力有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感也是一种智慧”,情商(EQ)与智商(IQ)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同等重 要的。我也深深的感触到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甚至延伸到课外,因为对某一学科教师反感而讨厌这一学科的学生大有人在,因为对某一学科教师 有好感而喜欢这一学科的学生也大有人在。情感是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巧学的内在动力,又是教学艺术魅力的关键因素,让孩子怀着舒畅、愉悦的心情学习,效 果最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舒畅、愉悦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必须情感交融、心灵沟通,最有效的方法是一个字--爱,爱学生的途径有多种:给学生单独辅 导、多对学生鼓励、给学生客观含蓄的批评、关心学生在家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等等。以心换心,教师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老师,进而把这种喜爱转移 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来,加深对数学的情感和兴趣。
2、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数学要以一定的认知经验为背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利于理解、探索数学的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创造一种良好的内外 条件,使之在新的情境下激发起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例如学习相遇问题,为了创设情景,扫清思维的障碍,在课的开始选两名学生走一走,并提出问 题:(1)两个人出发前的位置怎样?(2)两个人是同时出发的吗?(3)两个人是怎样走的?(4)走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5)最后两人 怎样了?通过思考、交流学生了解了距离的变化情况及“同时、相向、相距、相遇”的含义,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知的 研究。又如教学补充教材中“简单推理”这一部分时,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警察破案的故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明确推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刑侦破案中 的用处,当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及时出示新知让学生探索,从而有效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
3、设疑激趣: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有意设疑,故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教学乘法的简便 算法时,出示题目:25×16,我说:“老师能直接口算出25和16的积是400。”有的学生不相信,进行笔算,结果答案正确,我趁势又问:“你想知道其 中的奥秘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了老师这儿。
第二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点滴做法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点滴做法
江苏省江都市樊川镇三周小学 孙银霞
内容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 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给了学生多少“成功的欢乐”?作文批语过于吝啬,“优”少“良”多,还有“不及格”。想想我们的学生确实够冤的,绞尽脑汁、辛辛苦苦写出的作文,却得不到“优”,只能得“及格”或“不及格”,他们怎不灰心失望!没有成功,何以愉悦!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一、用标准引领学生,用高分调动学生。
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常常不解的是每每扣分严格之后,往往事与愿违,有的优等生甚至越来越怕写作文,导致作文水平下降。这是为什么?我想:动机与结果是作文的过程与终结,而重结果轻动因,无疑是戕害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积极探索的果敢、呼之欲出的激情。于是,我改变过去过去打分吝啬的做法,以高分来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如,优等生的作文尽量在“优”和“优+”之间徘徊,能给“优”的绝不给“优—”,作文起点分为“良—”;如有的作文确实不能给予“及格”而得不到“良—”,那就暂时不打等级,等指导重新完成习作后再打等级,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因材施教,引文评分,逐步提高。
如,小石同学刚进我班时,不会写作文,要求写一人一事的作文,他却写了班上的六人三件事。这样的作文不合标准,不能算及格。文在手中,人到面前,想到他作文的窘迫,看到他的几百字的文章,我没有给他打等级,而是当面指导他写作。结果,他复作有进步了。但,如按我的辛勤指点,仍不能算合格,我肯定打不及格,但我给他打了个“良—”。他非常高兴。而我没有就此罢休,又引导他三作„„就这样,经过将近一学期的指导、训练,小石同学的作文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够达到“优—”了。小石同学作文写好了,兴趣上来了,从厌恶变爱好,从中我感到,一个“优—”激发了一个同学,调动了一片同学,推动了一班学生。后来,江都市在小学生征文竞赛中,小石同学的作文《我的老师》获得了小学组三等奖。
三、以批促写,以讲促练,放大学生的亮点。
我改变以往以挑剔的眼光批改学生习作的做法,树立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习作的优点。在方法上,先圈,即圈出习作中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划出写得生动的句子。即使是差的习作,也要圈划出写得正确的一句话或用得正确的一个词。总之,非要找出习作中的优点不可。后批。写批语时,以和学生谈心的语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小飞同学的《可爱的小鸡》,我这样写批语:“看了你的这篇习作,一只可爱的小鸡出现在老师面前,这只小鸡‘毛茸茸’、‘圆乎乎’,太可爱了!都是因为你形容得好的缘故。对,就这样用词造句,你的习作会越发精彩。”再如,小慧同学基础很差,习作没有中心,缺乏条理,语句不通,但她书写认真。于是,我在总批中写道:“你书写认真,特别是标点点得那么规范、那么美观,老师看了感觉真舒服。如果你能围绕中心写,语句通顺点,那就好了。”评讲时,我把该生的习作在班上传阅,让全班同学欣赏她的书写。后来,这个同学的习作很快跃居班级中游。
再评。我改变过去习作评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读优秀习作,还读有特色的习作。如选材较新颖、构思较特别的。我特别看重差生有进步的习作,文中有好词好句的,都读给全班同学听。放大每个学生的亮点,巩固学生的成功之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心理学家赫洛克的实验表明,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表扬、鼓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自主命题,自由表达。
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视写作为苦差事,还由于教师出的往往是“成人化”作文题,且离学生生活体验太远。所以,要让学生爱好写作,就要让他们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自己出题。即便是课本中规定的题目,我也尊重学生的意愿,愿意用的就用,不愿用的自己出题。(当然,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本着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宗旨,一般没有命题作文了。)每次作文,我都让学生根据课本中提供的材料,自主命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呢?兴趣盎然,纷纷开动脑筋。
2、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课堂或课后小练笔,即使是一些“大作”,我也力求让学生写自己最关心或最感兴趣的题材。如,有一段时间,学生认为总是写人写事,没有什么意思,想写想象作文。于是,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写想象作文,然后交流、评比,班级内形成了一股写想象作文的浓厚风气。
再如,教育部发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后,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于是,有不少同学写了“减负”后自己的课余生活。如,小燕同学的《今天是星期天》描写了自己在星期天里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此文获得了校作文竞赛一等奖。
罗伯特·艾文斯认为,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五、开辟发表空间,提高学生自我欣赏的能力。毕竟,作文得奖者为数不多,而一有好文章就让别人知道是激励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学生自己欣赏能力的途径。
为了让更多的习作在班级交流,开拓学生习作发表的空间,我和学生在班级里布置了“作文乐园”,教室的墙上按“游览公园”的顺序设置了“好词宫”、“佳句廊”、“美文苑”等栏目。每次作文后,我都让学生把自己作文中的“成功”之处抄写下来,然后贴到相应的栏目里。由于自己的习作都有展示给别人欣赏、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写作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由此,写作的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每一篇习作写好后,我都评选出优秀习作或特色习作或进步较大的习作送到校广播台广播。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向报刊投稿。每每发现报刊有征文竞赛,我都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学期结束,我还把这些习作分编成册,取名为“六(1)班优秀作文”等,然后分发到学生手中。由于编成了书,学生更是喜不自禁,自然写好作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
此外,我还开展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写作愿望。有小组间的竞赛、大组间的竞赛,有尖子生的对抗赛、困难生的进步赛;有书面作文竞赛,也有口头表达竞赛„„作文竞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特别是打破了优等生垄断一、二、三等奖的局面,使中下等生也有了获奖的机会,从而促进优秀生写出更好的作文,差生的习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改变了作文教学的方法,学生每次作文后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他们不再怕写作文了。相反,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语文、写好作文的风气。近几年来,我所教的多名学生的作文获得了世界华人少年作文竞赛等各种竞赛二三等奖,另有多篇习作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
第三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以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有的说达不到要求的字数,总是提不起写作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或训练不得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灵犀。只有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去探求,才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动力,发挥聪明才智,进而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水平。于是,近几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起生活多彩浪花
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从一开学,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中秋明月,苏轼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再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而且是用心的观察。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苦读、集体劳动、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生活的范围。同时还要在注意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还要“心入”事物。也就是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文章。
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奠定作文创作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组织了一些读书班会和阅读兴趣小组,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刊物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位,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模仿名家布局谋篇,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模仿名家布局谋篇及谴词造句。模仿是创新的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正如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
.四、培养学生丰富情感,展开想象翅膀
.想象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各种表象并重新予以组合,形成新的表象的过程。想象往往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而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会刺激大脑皮层,引起表象的运动,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所以教师要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适时加以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尽情驰骋,想象出更丰富的内容,写出更感人的文章。
.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激发表达,以说促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 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学生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六、巧设撩拨情思之题,诱发学生创作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在命题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脱离实际。题目不是大就是太空,学生无所适丛。教师应怎样解决呢?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就要花点心思在题目上做文章了。比如《我的家乡》是公认的传统题目,但学生并不喜欢,假如改成《请到我的家乡来》,题目就有了写作兴趣的诱惑力。又如写教师,命题《我的老师》、《老师太辛苦了》之类就老生常谈,味同嚼蜡,望而生厌;而像《老师,你并不穷》、《老师兜中的“白条”》则叫人兴趣盎然。写夏秋景色,《夏天是晚上》、《秋天的景色》的命题远没有《遥望星空》、《停车坐爱枫林晚》撩拨情思。这样,把文题命得巧妙生动,就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和写作欲望。
.七、创设多样作文形式,发挥个性扬长避短
.为使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命题,少写命题作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所以在作文训练时要创设多样作文形式,如话题作文为主,其他形式为辅。话题是以为引进作文的话题,话题作文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话题(材料),请你以为题写一篇有字数限制的文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立文意,自由表达,这样作文的 已经跳出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 束缚,可以写散文、诗歌、小小说、童话、日记、书信、寓言等多种文体,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写作优势。
..八、引发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活体验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三八”妇女节前,让学生写《夸夸我的好妈妈》、《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但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安排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从VCD碟片中转录的《懂你》,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象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使学生的信息认知渠道多元化,解决了学生脑子空洞,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大难题,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九、开放民主教学之风,培养学生自改能力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看到,学生的年纪尽管不大,但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想,有自己对世界认识的独特角度。作文教学就是要目中有人,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生命实体,容许他们自由地观察、思考、表达,即使幼稚、肤浅,相信它也是真诚的、美的,如同带露的鲜花,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出优点,再找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深刻。可见,作文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更要锻炼学生会“改”,把“改”的权利交给,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会比教师评改效果佳。
.十、激励学生大量创作,发表佳作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或张贴出来,或投到学校广播站宣读,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做法,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还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第四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他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高一开始写日记,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结果不少同学写出了好文章。如97级黎青云的《春夏秋冬话九中》因观察生活,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所以以高一级学生的身份参加学校校庆征文比赛,仍获校庆征文一等奖,并发表在《南海报》上。
二·、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在家里,早、午、晚饭时间都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羊城晚报》、《中国青年报》,学生个人订的《参考消息》、《文摘报》、《文萃》、《作文报》、《语文世界》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三、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作文训练力求系列化、系统化。
四、加强审题训练,多审题精写作。
五、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学习了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让学生也去尝试一下,用刚学到的方法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后,要求同学们用“移步换景法”去写《登奇山》、《游西樵山》等;学了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用“定景换点法”写《校园之春》,提倡学生学以致用。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六、尝试写作辩论式作文,突破常规思维。
1991的高考作文题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考生任选其一写作,这其实便是一种辩论式作文题型。我借鉴这种作法,以“名师出高徒/名师未必出高徒”,“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未必事竟成”等为题,让学生进行作文辩论,让他们持其中一个观点去驳另一与之对立的观点,要求既要观点鲜明,又要注意论证的辩证法,不失之于片面偏激、写作时要求学生按观点分成两组,写出文章后各派四个代表出阵参与辩论。结果不少学生能突破常规思维,拓阔写作思路,写出了言之成理,不落俗套的好文章,辩论场面也十分热烈,学生兴趣盎然。七、教师评改作文与学生互改、自改相结合,教师重在讲评、鼓励。
为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批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我在作文评改方面,除了教师本人评改外,还采用学生互评或自评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课前教师浏览了学生作文,找出作文中的优缺点,课堂上进行审题分析,指出此次作文的优缺点,示范评讲两三篇文章,列出批改的标准,然后让学生批改,可互评,可自评,先找优点,再指出缺点,重在鼓励,然后教师收上来再阅,贴出优秀习作。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文章批改,所以对本类作文的写法要求理解得更为深刻。以上这些做法都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对写日记、周记、剪报作文、作文系列化训练和文章互改等方面有所侧重,收到较好的效果,98学年在学校征文比赛中,我所教班的几位同学的征文,均获校二等奖,2000学年,我任教班的几位同学,在学校征文比赛成绩不俗,其中邓佩琪是高一、高二两个年级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另外,每个学期都有同学的作文刊登在校刊《红棉报》上。而绝大部分同学也不再害怕作文,这些都是得益于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第五篇: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萧山中学 沈 燕
浅析“激发学生兴趣”
激趣之导语篇
导语是教师在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导语若能导得有趣,入得得法,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而且能引人入胜,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心理学认知角度出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过程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具体的事例,直观的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现有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实例以及素材,教师可在其中选择,也可加入自己的创新。如第六章第一节“宏的基本操作”,该节内容既是第六章“程序设计基础”的入门,是学生能否顺利的、带着浓厚兴趣进入“程序设计”这扇门的关键所在,也是第三章EXCEL应用软件中的一个功能。结合这两方面特点,出现了以下几个导语设计的例子:A、引用课本实例,即直接采用教材提供的“绘制带颜色的矩形”这一操作录制宏、运行宏直至引入宏的概念及功能。这符合了以具体、直观的实例操作引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发展过程。但若能加入教师的一些创新性,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请看B、C两例:B、教师打开EXCEL应用软件,提问学生如何对多张工作表进行同样的修饰美化。这一步有新旧联系,前后贯通的功用:学生会主动回忆第三章中如何对EXCEL应用软件的工作表进行美化的操作,同时提出疑问,若采用以前学习的操作,不能高效地解决今天的问题。教师在学生的疑问中采用“宏”,迅速地将多张工作表修饰完毕。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对“宏”的重复执行功能也有了很直观的认识。这一导语的设计,将教材的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并引入了新的实例内容,满足了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的要求。从实际上课的效果评价,是一次非常好的课堂开端。C、该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正是美伊战争爆发之时,战争带来的消极后果正笼罩着全世界。这位教师提出了“炸弹变气球”的美好设想,既运用“宏”的重复执行功能,将图片中的灰暗的炸弹变成象征美好与和平萧山中学 沈 燕 的气球。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被这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打动了,这堂课中,学生十分的配合,迅速地进入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以上两位老师的公开课在区评比中获并列一等奖,其中一位是我校的老师。)
这三个教学导语的实例说明,教师要研究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结合需要性和创新性,或将前后知识点相贯穿,或与身边所发生的事相联系,设计一个包含所学新知识的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语。
设计导语还可以从帮助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如在学习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和枯燥的二进制这两块理论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以下导语:我一上讲台,就问学生:“今天的天气如何?”学生们很疑惑,但还是积极地回答了我的提问。然后我解释了同学们刚才“了解天气情况”这一动作过程:用眼睛去采集信息、输入并存储到大脑、大脑加工判断,最后用嘴巴输出信息这一人类处理信息的全过程和计算机内部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这时,学生通过类比,理解和记忆本知识点就容易得多了。又如二进制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我就采用和学生做一个“猜姓”游戏的方式来揭示其原理。只要准备好全班同学的姓,按照二进制原理排列组合成多张表,然后请学生回答几个是与否的问题,我就可以正确无误地说出这位同学的姓。我在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就玩了这个游戏,学生自然十分惊奇,很想知道为什么。然后我一点一点提示,最终游戏的谜底被学生们揭开了,同时他们也掌握了二进制的原理。这种设计导语的方法要求教师针对蕴藏在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运用合理的课外知识辅助,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其实,一个导语的设计也体现了一名教师教学素质。他是否具有研究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知识点,是否对本学科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涉及和了解。一个好的导语为一堂成功的课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引导着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主动迎接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激趣之任务设置篇 萧山中学 沈 燕
刚才提到的从教师自身和课堂导语出发,树立了学生学好计算机的信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和信心作为前提,再以“任务”驱动,激励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这是教师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起着主导作用,这一客观要求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从科学实验,从社会应用的实际出发,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操作,一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加深理解,三是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信息素养、信息应用的道德伦理等重大社会问题。过去我们老是把学生当成“磁盘”里创建的“新文件夹”,只管从“老师”这个“文件夹”里选择内容来“复制”,然后再“粘贴”在“学生”这个“新文件夹”里。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一些学生喜欢而又愿意接受的方法呢?
其实,现在入校的高中学生中,部分学生还很少接触或没有用过电脑。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起主导作用。在学生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换,这时,学生是主体,教师主要是辅导,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索并完成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中的Excel,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程序设计等内容的教学也是如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任务驱动,教授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 萧山中学 沈 燕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的知识点时,正是美英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期间,我就以《No War》为题,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手段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堂中完成他们的幻灯片作品。该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并且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生在操作中互相协作,出现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在学生任务完成的同时,本堂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实现了!
又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熟悉“WORD”操作的学习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在WORD应用软件中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美化,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在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学生会因为发现了学科之间的互通性而兴趣大增,纷纷着手操作。
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无疑,学习兴趣是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教学领域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教学,这种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形成厌学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创造性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会废寝忘食。因此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