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著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璀灿的瑰宝之一,名著又有
名著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最璀灿的瑰宝之一,名著又有较深的思想性、哲学性,引发人类作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承载着社会进步的使命必须阅读经典。老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而中学生在中学阶段也必须了解和大体掌握的内容之一。做到:
一、立足课本,推荐书目
为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老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如学到《爸爸的花儿落了》引导学生读《城南旧事》;学到《范进中举》引导学生读《儒林外史》;学到《杨修之死》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到《香菱学诗》引导学生读《红楼梦》,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容量及其庞大,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荟萃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精髓,课文当中所选的知识只是九牛一毛,这就说明要学好语文,一方面要把书本知识学扎实,另一方面要加大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量。
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三、提高阅读能力
名著内容复杂,篇幅较长。布置让学生读了还不行,还需要老师的适当督促,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有所反馈,不能放任自流。可以利用课前简单提问一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把最近的阅读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体现;也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作业,让学生找、圈、画、点、注、评、摘自己感兴趣的精彩片段、好词佳句、各类描写和精彩的情节等,并利用自习课读给大家听听。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
讨论阅读《水浒》的感受我认为先让学生重视文章里的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因此,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是渲染气氛;
(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而言。从小说标题可看出,对风雪的描写,自应是自然环境描写的重点。作品中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雪的变化也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还有我会让学生保证小说的“实用性”,学习出自己的特色。简而言之,要训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的敏感:
(一)看作品如何体现作家丰富的想象力,整体构思是否巧妙、新颖。
(二)作家的语言功力,或者说语言想象力。
(三)根据作品,安排学生做仿写练习。模仿小说构思,或模仿语言风格。(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要打通,二者结合得更紧密)等等!
第二篇: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熟读成诵法
上课时引导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举一反三法
平时上课时可以把马上要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体验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
(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