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呢?有效课堂的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学生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一个主动地获取、运用只适合积极地体验情感的过程。而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创设情景的技能,使学生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自身实际、贴近文本的有效情境中,愉快、高效地学习。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一、巧用导入语,使学生产生共鸣
文学通过共鸣实现其审美教育作用,能否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导入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场锣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很快进入佳境。比如,在讲《背影》一课的时候,以崔京浩演唱的《父亲》作导语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听着这首抒情歌曲,很多同学热泪盈眶,不知不觉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文本产生共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从古典诗词入手,让学生背诵山水名诗,教师的引古博今,学生的神思飞越,兴趣浓厚,就会创造出活泼热烈的情境。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结合文本的实际运用恰到好处的导入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问题是学生的起跑线,任何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课堂提问能活跃学生思维,陶冶情操,让学生体验到上语文课使一种美好的享受。如有教师在讲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艰辛,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烈日下炎热的程度,并让学生谈自己被暴雨淋后的感受,然后问学生: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祥子为什么还要拉车,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件事?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举手,抢着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再加上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创设了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有两个典型案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而是问“愚公今年九十几?”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和“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家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同学看了看课文都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这样,就使“孀”和“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巧妙的提问就是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提问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活跃,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展现生活情境,激活语文课堂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相关的文章,因此联系生活创设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跳出课堂,使学生振动飞向生活的翅膀,能消除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厌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从而提高效率。如在教学八年级说明文时,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写一篇介绍建筑物群的说明文。作文课上,我给学生的题目是“我的校园”,这个时候,与其坐在教室里口沫横飞给学生讲解如何写作,不如走出教室,将课堂搬进校园,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学生从校门口游览校园,边走边给学生讲解空间顺序以及立足点的移动。学生面对眼前的实实在在的景物,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写作,教师指导写作的效果是很好的。
“生活进课堂,课堂融生活”,这是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它的最终目的是搭建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又真切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上《背影》一课,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小时候疼我的一个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表面上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
联系生活创设情景,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广阔蓝天的翅膀,打开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正在改变着教学的面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我们可以播放陕北农民表演腰鼓的场景,让学生感受视频中那粗犷的舞姿、震天动地的鼓声,源于黄河的不屈不挠的黄土精神,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视频影像朗读、学习,调动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春》一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人劳作、孩童玩耍、阳光下飘动的风筝等画面,同时伴以优美的《春之声》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氛围中,感受到春的气息。然后,播放配乐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带给孩子的是视觉的享受、听觉的享受、轻松而愉悦,如亲临其境,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效。
五、运用结课艺术,拓宽思考空间
精要、完整、令人兴奋、耐人寻味的结束是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教学结束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况,归纳总结、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承前启后、促进思维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够拓宽语文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将产生积极影响。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老师问:“孔乙己有脚吗?”学生不加思考地回答:“有啊!”老师又问:“他在离开我们的时候用的是脚么?”学生肃然回答“用手。”老师顺势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说道:“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十五你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一边说一边随手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一片空白。这么巧妙地一擦,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不尽的潜台词,蕴含着无数的画外音,他让学生在思考中体味意会,去发现。这样的结课使教师、学生在对人物的悲惨命运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有对人物的同情,有对社会的控诉,让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永生难忘。
总之,通过创设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快乐、轻松地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感悟生活,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二篇: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学习心得
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学习心得
青山镇中心小学
闫凤杰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习兴趣,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知识源于生活,对于新知识的呈现,尽量寓于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之中,使他们明白数学知识是生活方式中很常见的事,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再把知识以生动的画面,有趣的故事情节、动听悦耳的语调展示出来,学生喜闻乐见,容易产生亲切感,让学生能够较快的进入较佳的学习状态。
二、创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体验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在内心深处容纳个性特别的孩子,接受思维较慢和淘气犯错误的孩子,尽量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应该体现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层次,力求调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细心观察,踊跃思维,主动表达和表现,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的意念和各种努力。
三、创设给予学生思考空间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课堂现实和课前预设有较大的差距,有时我们在课堂上精心创设了情境,但事与愿违,学生看到这个情境,却无法发现情境中蕴含的教师所设想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创设的情境要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信息量,一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学习,二是能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自己适合的学习和思考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在获得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占据平等参与、民主研讨、独立思维、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创设有效情境,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创设有效情境,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通贤中心小学
林瑜华
【内容提要】 情境创设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并设置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教学要围绕“情境”来展开,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情境创设教学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它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事物的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音乐的教学法。它的特点是音、形、情融为一体,音乐审美寓于其中。
【关键词】 语言 光线 美术 实物 音源 多媒体 表象 想象
《大学》中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的意思是:学生未到心求通而未得时不可开其意;学生未到口欲言而未能时不可达其词。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应在课堂上设计一种情境,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把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通俗地讲,情境就是为学生参与学习营造的教学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感情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情境创设是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造并设置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教学要围绕“情境“来展开,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是情感的陶冶者,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情境创设教学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它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事物的形象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音乐的教学法。它的特点是音、形、情融为一体,音乐审美寓于其中。
音乐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别是喜欢游戏类活动和爱动的天性,通过各种有效地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各种教学情境中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音乐教学情境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
一、通过语言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技能在课堂上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当老师巧妙地使用语言时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
当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时,柔美而悠扬的音响舒缓而悠长的充盈着整个教室,学生竖起耳朵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寻觅着音乐中的信息,此时教师调低音量,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草原的美景,给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那迷离的音乐和撩人的语丝交织在一起牵着学生的情思和遐想,将学生带入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仿佛听到天地合一的苍穹里发出天籁般的声音;又仿佛看到微风里吹过的草原串串珍珠撒落在绿锻上的美景。学生沉浸在音乐里,陶醉了、痴迷了、体验了、感动了,达到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的艺术效果。
二、借助光线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恰当地使用光线不仅仅是增加明暗效果,更主要是创设教学情境、烘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更准确地体验音乐表达的感情。
打铃了,同学们排队等候在音乐教室门口。与往常不同的是教室里光线很暗、非常安静,教师在教室里放飞了几只萤火虫后,弹起了《萤火虫》。同学们伴着音乐静静地走进教室;静静地围坐在一起;静静地倾听音乐;静静地感受体验此时、此地、此曲以此种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情感。不需语言、不需任何要求,只有音乐和教师为音乐创设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心态平和、表情端正,很快就能进入状态,不仅学会歌曲还能准确地理解、把握音乐的风格,并且会永远难忘这节烛光里的音乐课。由此可见,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光线来创设音乐情境。这就要求老师在仔细分析教材的前提下,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符,通过光线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欣赏音乐。
三、运用美术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美术和音乐在什么时候都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他们的表情达意却又那么相似,关键时刻还能互融、互补,特别是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音乐课上,当欣赏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音乐《梁祝》时,如配以相关美景画面,陶醉于优美乐曲中的同时,定会让人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如配以不断变换、奔涌向前的黄河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震撼力外,亦能很好地理解词曲作者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在美术课上,当欣赏同样抽象的作品的《国画》:教师以深奥难懂的古诗词进行讲述时,如若教师配以《高山流水》等流动的琴曲,想必学生对动静结合的意境易于接受和进入。
四、采用设施或实物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合理运用教室内的教学设施,包括桌椅板凳、黑板、钢琴以及教室内的其他物品,都可以成为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手段。例如老师在教授歌唱的呼吸状态时,可以演示了一个用足球内胆和木板制成的“人体呼吸模具教具”,当学生边练习边观看教师的演示时立刻明白了歌唱呼吸的原理和状态,增强了学生对这个复杂问题的理解。当学习民族音乐时,教师如将自己的笛子、二胡、古筝等乐器带进课堂,进行展示和讲解,定会让教学事半功倍,同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无线热爱。再如,在《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中,可以运用打击乐来创设喜庆丰收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文化背景、理解歌曲内容。
五、利用音源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音源是指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识意识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例如,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人体乐器发出的声音、塑料瓶模拟的水声与蛙鸣声、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盆桶发出的雷电声、口技模拟的鸟叫声等。用音乐烘托气氛、塑造形象进而创设情境,是音乐教师常用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师在钢琴上巧妙弹奏一串琶音、颤音和装饰音,模拟微风轻拂、小鸟歌唱、小溪流淌的清新宁静的情境(讨论:音乐创设大森林的晨景);紧接着弹奏一段活泼欢快的旋律(讨论:小动物们蹦蹦跳跳地在林中玩耍);突然在低音区出现一串紧张、不和谐的低音打破了祥和与宁静。学生讨论编创故事并用歌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通过讨论、编创、表现等一系列活动,把孩子们带进他们喜爱的音乐童话世界。再如,在《春天举行音乐会》一课中,可以用塑料袋、报纸、书本、水桶、矿泉水瓶、钥匙链、口技等,模仿风声、水声、鸡声、鸟声、鼾声,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人声音源创设了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诗的意境,使学习者很快进入状态,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大屏幕投影营造声画并茂的情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感染影响学生,制作出有声有画,视听结合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例如:在教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这课时,先用幻灯片放出祖国的美景,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如身临其境,感觉到了祖国的山河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再如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时,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音乐会实况《匈牙利舞曲·第五号》,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如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简单的图画、线条来配合音乐欣赏;或设计伴奏符号、制作伴奏图谱,用丰富多彩的符号表示音乐节奏、旋律的形象。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欣赏的内容作一幅想象画,画的主题要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和内容,学生边听边画,以不同的形式来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
七、借助表演和想象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表演和想象,即通过表演创设,借助想象融入。首先,通过表演创设。学生喜欢表演,也爱欣赏表演。表演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应通过演唱、演奏、律动、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采取教师与学生现在自由创作、即兴表演等有效方法,创设音乐情境,体会音乐意境。通过表演创设,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加深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借助想象融入。语言和想象,也是音乐教学情景创设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充满激情的语言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想象,使学生的身心融入特定的音乐情境中,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音乐情境,激发丰富的音乐想象,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当然,如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运用的好,定能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辅助效果;相反,如运用不当,则会事倍功半,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为了情境而情境,喧宾夺主
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把心思过多地花到情境的创设方面,一节课上,连续不断、花样百出的种种情境除到学生折腾得够戗之外,教学目标也早也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样的音乐课无疑是失败的。情境创设是完全为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出现和变换的,作为一种形式,更要为内容服务。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很好的度,恰当把握情境设计和运用的时间。
二、忌降低语言表达要求,枯燥乏味
教师在音乐课上要少说话,更多的是让音乐说话,但这并不等于降低对语言表达水平的要求,相反,少而精的语言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语言不仅仅要简练清晰,语言语调也要富有变化,不能平铺直叙而要抑扬顿挫,并伴随着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语言必须富于感情,只有富于感情的语言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忌情境创设囿于室内,拥挤压郁
音乐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尽可能利用大自然提供的机会为音乐教学创设情境。教师可以抓住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也可以选择典型的气候特征;还可以利用突发的天气变化等,这些大自然的情景被转移到音乐教室中来就变成了音乐教学情境,进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情感共鸣。
四、忌美术手段过于专业,单一复杂
美术创设情境不一定只是用绘画创设情境,因为那不是每位音乐教师所长。美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宽,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美术手段为音乐教学创设情境,如美术图片、色彩对比及师生共同设计的形象简易的图形谱等。
情境创设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克服不顾目标,追求趣味,不加选择,滥用情境,脱离实际,虚构臆造等倾向。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积累能设计或利用成为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面向生活。
(编辑
郭兆楠)
第四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研究》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南丰二中 徐德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一方面产生了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认识,情感,意识发展等多方面的制约,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还不善于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所以一旦在他们的学习或生活中趣味与活动、自尊与交往,自我实现等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可能出现攻击、倒退、畏缩、固执、不安„„等表现,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相比一般的教学形式,情境教学因为其现实性、生动性、丰富性、趣味性激发了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因此而备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推崇和喜爱。
化学是学生在九年级时才接触的起始科目,面临毕业和升学,九年级学生学业负担重,主动学习的热情降低,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有效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于是教学中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一是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多采用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在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涨,学受制于教,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二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希望利用各种现实、生动、丰富的情境去激发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但是,缺乏对有效情境的把握。有些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如果控制不当,在一堂课后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情境,而没有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是无效的情境教学。
基于以上认识,本课题旨在对如何“科学”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进行研究。将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对实验情境、问题探究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创设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中情境的合理创设时机进行研究,从而对整个九年级教材的情境教学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设计,使之更好的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服务。使情境素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之真正发挥出课堂教学中激发、引导、促进、贯穿等作用,既激发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二)研究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追求有效情境教学,努力将教学情境与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以课题引领,创建优秀化学教师群体。
课题组成员均有一定的分工,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工作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使教学素材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科学性转变,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初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化学有效情境教学的课堂教学特色。
2、学生目标:通过化学情境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3、教师目标: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的有效转变。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概念界定:我们所说的“有效情境”是指形式多样的,为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适当的情境,不是“花架子”。要能促使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易学、好懂、能懂、会用,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有效实验情境的创设研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必要手段,我们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尝试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使实验情境发挥应有的作用。
2、有效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研究;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需要有效攫取各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各种信息,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的重要性,实效性。
3、科学运用多媒体创设有效情境研究;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先进的实验器材相结合有效地强化课堂教学。逐渐淘汰形式主义的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手段用到实处。
4、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课堂无效问题不但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更会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5、不同课型中情境创设方法手段研究。
对不同的课型,我们要尝试不同的情境创设方法,避免复习课习题课的枯燥乏味,单边活动过多,将“情景——问题——探究活动——互动交流——应用反思“的过程应用于每一堂课。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实践型的研究,本着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以课题组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以校为本的有效研修。
1、文献研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教育理论专著,撰写读书笔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2、行动研究:课题组将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科研活动,边行动边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提升。
3、课例研究:进行课例展示,组织教师说课、听课、评课、研讨,使教学实践不断地重建,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4、经验总结: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形成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时间:2011年04月-2012年06月
(二)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11.04~2011.08
课题申报、立项,成立课题组,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资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1.09~2012.05
制订课题研究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课题各项活动的资料,并及时提炼成研究成果。
3、课题总结阶段:2012.05~2012.06
总结、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课题结题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典型教学案例、优秀情境素材等。
第五篇: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何谓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我认为“有效”应该指情境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该像一个好的导演一样,在课中创设有效的情境,从而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乐”中发展语言能力。针对本次主题式对话话题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前提。
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现行的数学教材又作了一定的修正:形式上活泼可爱,图文清晰精美,内容总量上进一步删减降低了难度;教材不仅在内容选择上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感且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教材的修正体现了教改精神,那么,作为新课改下的一线教师就更应应承课改思想,脱离“依纲依本”的思想,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在钻研教材时,我们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教材的组织、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适当的“裁剪”,或取或舍,或增或删,或提前或延后,使教材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在备课时,对于语言点的重组、训练方式的改进都需做到“心中要有一杆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创设有效情境的前提。
二、适时、恰当提问是良策。
情境这个词所涉及的面很宽泛,从广义上看,开展一个游戏,组织一次活动,评讲一个故事„„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对于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而言,我则更钟情于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
“学贵有思”。提问是课堂教学启动的点火剂,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催化剂和润滑剂。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增强学生表达的欲望,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要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教师必须提炼最有价值的问题且能做到适时提问。
(一)问在导入时,导入新课时我们往往可采用设问的方法,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
(二)问在过渡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
这样课堂活动就能顺利高效地进行,直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三)问在重难点处,设计的课堂提问抓住了重难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应找出重难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三、精选互动话题是关键。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关键看学生的技能是否得到训练,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因此,我认为精心选择互动话题是教学情境创设中的关键一环。
话题的选择宜整忌散,宜精忌滥。设置情境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得让大部分或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当然,由于禀赋,教育影响和兴趣爱好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情境活动中自然也会呈现出差异,因此在设境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有自己的位置,有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另外,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尽量减少组织教学环节及重复的训练环节,赢得时间让学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话题的选择宜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忌生搬硬套。帮助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要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于真实的场景中,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创设有效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学习、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努力探索。但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灵活设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并做到学以致用,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选精讲,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读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有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通过多读多做多想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多做练习。
二、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62本,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31本”,也就是“162本比四年级修的多31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的巧妙性并能让学生口述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小明家养了32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6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2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7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四、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7粒,小圆吃了8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8>7”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练”。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63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减少学生的解题错误,提高解题的准确率,除加强估算和检验外,通常较有效的办法是要善于联系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在比较中区别、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此外,提问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