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

时间:2019-05-15 14:5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标准》。

第一篇: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十项教学技能是什么?

从教学信息传播的过程出发分析教学信息交流过程中教师行为方式的构成要素,十项教学技能总结归纳如下:

1、导入技能;

2、语言技能;

3、板书技能;

4、教态变化技能;

5、演示技能;

6、讲解技能;

7、提问技能;

8、反馈强化技能;

9、结束技能;

10、教学组织技能

三、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四、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求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基础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

六、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七、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立什么样的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4、教师应该成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八、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要求?

1、服务。

2、调控。

3、反思。

4、合作。

九、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十、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比较高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有长期的、自觉的意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达个体在自学中所产生的观点或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哪怕学生只发现一点点,也应予以鼓励,同时要尊重学生,增强其信心。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全盘否定,要对敢于表白自己观点的勇气予以肯定。学生自学发现后,还要继续鼓励他们“讨论再发现”。因为通过讨论,学生有辨析,有补充,发挥了群体力量,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发现,促进了集体智慧的发展。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一次又一次的补充和辩论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入了。学生在经历了多次的锻炼后,也会逐渐地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十一、如何实施作业个性化?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做到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采取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2.留落实训练目标的作业。留作业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注意给学生留落实训练点的作业,做到训练到“点”,落实到“点”,减轻学生因重复训练而带来的心理、生理负担,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学习、发展,更好地发展其个性。

3.留谈学习方法的作业。当学生领会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后,可试着布置一些谈学习方法的作业。第二天,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议一议。这样,能做到举一反三,相互启发,教学生会学,使学生终身受用。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写”,增多学生的“说”,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留想象作业。当今课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华和突出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

十二、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能有效地改变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的现象,也有助于实现评价的个体化,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

(1)、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

(2)、利用成长记录等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

(3)、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在期末成绩中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的结果,体现形成性评价。

2、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关注对非学业内容的评价。

3、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将评价与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环节。

5、注重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

6、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十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关注哪些方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注意八个“关注点”:

1、关注学生的潜能。

2、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

3、关注弱势群体。

4、关注评价中的“无法量化”或“不确定”的内容,尤其要关注德育中的道德评价和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5、关注“违规事件”。

6、关注对学生的“无意伤害”。

7、关注教师自身的行为效应。

8、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反评价因素。

十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2、指导性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情感性原则。

十五、在新课程评价理念下,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作为好课应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1、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是单向的。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应是多向的,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应该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和充足的时间。

教师要用好教材,但不是只教教材,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与教材中的问题相联系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小组中交流的时间,交流后整合的时间,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的主动学习,师生的互动常常会流于形式。

4、应该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的知识;②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②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化了的问题;④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⑤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

5、应该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是忽略和抹杀。

6、应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十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引导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2、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3、提供必要的资料支持;

4、组织协调各方面关系;

6、指导运用多种手段,真实记录活动过程情况;

7、指导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工作;

8、拓宽思维,将活动引向深入。

通识部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新课程提出教学的“三维目标”指的是:(C)。A、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 B、智力与能力、知识与技能、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德育与智育、体育与美育、劳动技术与实践力

2、教育要求应控制在(B)的程度上,才能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A、对儿童来说感觉很容易B、对儿童来说有难度但努力能达到C、对儿童来说感觉很难D、对儿童来说没有特定要求

3、教育改革新的要求强调使(C)。A、每个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B、每个学生都达到高素质要求C、不同的学生个性得到不同的发展D、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相同的发展

4、启发性教学的实质在于(D)。A、教师问学生答 B、学生问教师答C、教师讲学生听 D、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学要针对(D)进行教学。A、后进生 B、优秀生 C、中等生D、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实际

6、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正确的是:(B)。A、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教什么B、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能动学习C、对学生多表扬,不能批评学生D、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跟着学生走

7、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是学生起点、教科书和(A)。A、课程标准B、课后练习的要求C、统考的题型D、家长的要求

8、备课必做的三个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教学设计和(B)。A、制作课件B、了解学生

C、设计板书D、设计试题

9、学生在课堂上向你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不能马上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时,正确的做法是:(A)。A、肯定学生提出一个难倒教师的问题,鼓励学生课余与老师讨论 B、指责学生胡思乱想,责令其坐好听课 C、告诉学生不能提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 D、不理会学生的提问

10、学生的道德(D)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和重要标志。A、理论B、意识 C、观念 D、行为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 打“√”,错误的打“×”, 将判断符号直接标在下表对应的空格里。)

1、学生的知识获得都必须经历一个亲自实践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2、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健康不单是指个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和生理状态。(√)

4、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5、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遵守纪律,规规矩矩听课。(×)

6、校本课程是由国家编制、学校实施和学生评价的课程。(×)

7、讲授法运用不当,会出现满堂灌,所以教学中不能采用讲授法。(×)

8、教师只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基础知识讲清楚,学生的能力就必然得到发展。(×)

9、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就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

10、良好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

三、简答题

1、同是学生被教师的课堂提问难住,甲、乙、丙三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师甲:(语气很重,冲着该生)整天上课开小差,结果怎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回答,太笨了!坐下!――教师乙:(生气,但不表现出来)坐下。谁来帮他? ――教师丙:(微笑、和蔼地)别急,回忆一下,我们昨天学过的内容,当时你听得很认真。想想,昨天××同学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思索片刻,说出了与问题答案相关的一句话。)教师丙:(很兴奋)对呀!看来,你是很棒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并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问: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我赞同教师丙的做法。因为其能尊重学生,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教学能力?

答:教师应具备感召力、观察力、组织能力;应具备组织和使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具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3、有人说,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又有人说,教学就是教师导,学生记的过程。你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答: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是教师、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载体。

四、案例分析题 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 我听了气不一打处来,“你……”竟一时语塞。但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问题:当学生在上课时分心甚至“捣蛋”时,教师怎么办?这时如何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答:面对学生的分心捣蛋,教师应进行深入的反思,这是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时的反叛。教师在教学中,教法的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面对同一个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调整教法。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1要尊重学生,做到民主平等。2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3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使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相连续,使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相连续;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计算机技术训练的阶段,成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培养的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坚持如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第二、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第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着重强调在大众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 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专题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五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时间,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涉及的其他内容,如传感技术、控制技术等,考虑到课程管理的原因,放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置;而通信技术等,考虑到设施设备条件等因素,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自行开发相应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特征,应使维持学生的持续经历,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同样,若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评析

按照《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2004年秋季即将实施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6大模块。与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相比,新课程标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课程目标体系力求有新意。原课程纲要中只列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专门列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同时还在各模块内容标准中进行了具体表述。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然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并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目标,最多只能是学习的途径、内容或要求。此外,从教学目标论的视角看,这只是将能力目标进行了分解,分解成“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方面。

2.努力将教学起点从“零起点”改为“非零起点”。例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已学过的“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学科知识不再进行低水平重复,而是从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又如,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趋向与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异,实行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结合的弹性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零

起点”与“非同一终点”的教学要求。

3.强调“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正确运用。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大量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要注意“任务”、“问题”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不要简单重复,以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

和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乃至浪费。

4.课程内容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体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通过与原课程纲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如下调整:

拓展与深化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模块。

新增部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压缩与淘汰部分:原课程纲要中的“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简介”、“计算机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等3个“零起点”模块在新课程标准中不再单独列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内容适当补入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之中。

5.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性、文化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操作性、创造性、综合性、开放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文化性。“提升信息素养”、“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便是这种思想的凸显。6.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而原有的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将其作为“副课”。

7.内容表述方面,原课程纲要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内容的条目,新课程标准不仅列出了内容的条目,而且明确提出了学习应达到的程度(标准),以及例子、建议等。8.课程实施方面,改学时管理为学分管理(每1个学分相当于18个学时)。总学分为2+2+(X),即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个学分,其中必修模块2学分,科目(5个选修模块)内选

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同时要求,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9.课程评价方面,突出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倡导纸笔测验和上机测验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适当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10.教科书编写方面,强调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强调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

11.新课程标准中还就教学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利用提出了建议。

12.存在的不足:与初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间存在“断层”现象。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尚未制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不免成了“空中楼阁”,这就难免事实上还要从“零起点”去考虑问题。同时,“信息素养”一词宜改称“信息素质”,其理由在《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3日三版《e教育》发表的《“信息素质”与“信息素

养”辨析》一文中已有论述。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彭绍东 《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4日第3

版)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

一、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美术新课程标准力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归纳起来新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一)强调课程标准的导向性、选择性

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在低年级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这些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也是选择性的。例如,3-4年级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上述内容标准非常概括,体现大的导向性。为了指向上述标准,有下面的教学活动建议可供选择:

(二)、以美术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并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三)、注意了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本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课程标准对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学习领域案例25个,其他案例12个),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不及本标准具体,而且未提供具体的案例。?

(四)、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基本动力之一。本课程标准力求从这么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第一,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标准中提到的“在美术造型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颜色和工具。”(1-2

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组合造型。”(1-2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1-2年级“欣赏·评述”)“创造学生自己喜欢的漫画和卡通形象,用来表达观念、情感和思想”(7-9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等。

第二,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与原教学大纲的比较:原大纲虽在“教学目的”中,提出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要求”(小学部分)和“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提出了“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但未能提供具体的教学活动方式来体现上述要求。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的基本理念是: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激发学生形成学习美术的兴趣;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三、面对新课程标准,我们怎么教美术?

(一)、确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1、整合教学与课程。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努力做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十分注重情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喜爱、喜欢、欣赏之情,学生在练习中才能将自己的喜爱之情溶入习作之中。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新课程倡导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二)确立自己新的角色地位。课程改革将使教师在新课程的舞台上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教师将走进新课程规定的不同以往的课堂生活情境,美术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美术课程新标准将成为重塑美术教师职业形象的重要依据。

(三)教师应该自觉调整教学行为。美术新课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目前,我们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提问,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教师预设的。

(四)努力改变贯用的课堂模式。

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美术学科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重让学生多操作。

二是努力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扩大信息容量。

三是倡导小课题和长作业。以往的美术教学一般是一课一练,一课一次作业。四是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注重开发和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对教材的简单地处理和传授,而应该将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把它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作为教师要能独具慧眼,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再根据自身和学校的条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处理,有选择地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来不断丰富和拓展以现有教材为依托的具体的教学活动。因此,为了很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我们必须注重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提升美术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一、通过培训,对新课标的理念与变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较全面的认识

1、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呈现了九大变化,如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这样的改动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数学教育的意义更加有深远性和启发性,有文化底蕴。词的描述不一样,也代表不同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双基,现在更加注重的是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这种育人功能主要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的优质、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谐。

2、“双基”变“四基”,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刘云章教授认为:“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将能唤起数学学习者潜在的数学天赋,提高其数学素养,从而提高学习效益和质量”。林碧珍老师结合小学数学现有的课标教材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分类、转化、归纳、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她系统地为我们解读了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陈敬文老师说:“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生命、灵魂和精髓,即便把所学的知识全忘了,唯有铭刻在心中的思想方法都将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让拥有者终生受益。忽视其教育价值,将缺乏后继的生长点”。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3、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变“空间与图形”为“图形与几何”,重提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用词更加规范,体现了课标的严肃;综合与实践,在《实验稿》里它有三个名称:第一学段是“实践活动”,在第二学段是“综合应用”,在第三学段是“课题学习”,小学是前两个学段所以就叫做“实践与综合应用”,《修订稿》把三个学段都统一叫做:“综合与实践”,这样比较规范、严谨。

4、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核心概念的关键词由“六个”变“十个”,这些核心概念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它们非常重要,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最近一次修改又加上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李君老师讲座时专门给我们解释了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符号感与数感都用“感”,“感”的表述过多。符号感主要的不是潜意识、直觉。符号感最重要的内涵是运用符号进行数学思考和表达,进行数学活动。“意识”有两个意思:第一,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可以进行推理;第二,用符号进行的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果具有一般性。所以这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不是“感”的问题。数学的本质是概念和符号,并通过概念和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所以只能用“意识”。

二、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做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善待、关爱每一个学生,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最信任的引路人。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三、通过培训,让我认识到教师必须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听完专家的讲座后,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不仅仅只掌握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教育的智慧,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有爱心、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学生快乐得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二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传统观念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的观点,也将被基于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所取代。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程灵老师有一句话说得好“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就是爱。爱他的学生只有课堂上的生动语言和有深度的提问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才能讲出生动的一课。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收获

暑假期间,学校举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收获很多。通过这次的学习,我知道了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那些缺点和不足,需要马上改正过来的,通过学习让我在教学中有了坐标,知道该往那条路走,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更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语文教学应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方式。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看作“空的容器”,对学生灌输知识填塞容器,而是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

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二、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写字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要保证每堂课10分钟的练字时间,老师要巡查、指导。通过上个星期的写字段位比赛,我发现自己班上在写字这一块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首先在态度上就很不端正,其次因为我自己没有具体的、严格的要求,导致孩子们的不重视、不认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保证一定要做到每天10分钟的练字时间,狠抓孩子书写,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书写特困生,用以兵带兵的方法,大力表扬书写漂亮的孩子,从这些方面做起,让每个孩子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

三、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了在教学进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对于阅读教学,我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做的:首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自己去书店、网上淘一些有趣味性的书,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讲开头,勾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我把这本书奖励给最喜欢读书的孩子,全班同学轮流来读;也可以自己去买这本书。其次,在每晚的阅读时间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读“主题阅读丛书”帮孩子们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全班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悟和收获。再次,鼓励孩子们自己发现好书,推荐给老师读,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会坚持这样做下去。读书多了,写文章就有材料和语言了。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读通、读透、领悟新课标准的精髓所在,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去,用新课程标准指导自己前进的方向。

下载新课程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范桥镇中心小学杨成东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古楼小学蒋雪芹 我有幸参加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特别珍惜这次机会。因此,这段时间,我认真网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和《解读(二)》,学习......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英语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太安中学王姣 新课标指出,可以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要避免仅仅为满足考试需求而对教材进行取舍。对过去一味死记硬背的办法也不再提倡,要......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 周五,我有幸参加了华龙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在培训中高照远老师为我们分析解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新语文课程标准》指......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参加《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心得体会 范桥镇中心小学杨成东 参加《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的学习,我省教育专家的讲座和名师示范课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前言我有话要说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前言 第一部分 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与教学实践,体会颇深。 (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